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48724

合集下载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是土壤环境监管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的要求。

一、土壤样品采集要求1.选取代表性样点,避免采集样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误差。

2.在采样前应先了解采样区域的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历史背景及施肥情况等信息。

3.采样工具应使用干净、无污染、无铁质、无铜质的不锈钢工具。

4.采样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且应有标记。

5.在进行离子、有机物等分析时,要将地表层——下伏液态水层竖向采样并混合均匀后采集样品。

二、土壤样品处理要求1.土壤样品采集后,应进行混合均匀处理。

2.保持样品的湿度不变,并尽快送至检测单位或实验室。

3.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样品应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

4.有机质含量高的土样应进行曲线稀释或重量划定以获得最佳测定结果。

三、土壤样品检测要求1.根据不同的物质成分进行不同的检验,如离子检测、有机物质检测等。

2.检测前应进行试验室的初始污染检测,避免由试验室污染影响样品检测结果。

3.选择权威、正规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检测结果应有报告,包括检测方法、结果、误差范围、检测标准等信息。

四、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注意事项1.避免污染土壤样品容易受到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的影响。

为避免污染,需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工具,避免有色散、污染等情况。

此外,在采样前,应确认承重层的深度和类型。

2.避免干扰因素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例如,避免挖掘工具及人员践踏采样点周围的土壤;避免零星采集等情况。

3.不同类型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不同类型土壤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含有机质的土壤样品,在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止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等情况。

对于聚苯乙烯、石棉等不透明样品,在处理之前应先将其浸泡在水中,或使用旋转分离器等方法,以分离样品和土壤颗粒。

4.注意样品处理的时间在处理之前,必须尽快进行,以避免样品质量的损失。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工作程序:相关资料收集---任务分解---采样规划图绘制---实地调查、村级土壤图实地修正及规划图实地核实---样品采集与处置---送样---资料汇总。

一、资料收集主要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县、乡、村各级土壤图、土壤剖面记载表、地块速测样登记表、千亩农化样化验结果和县典型剖面化验结果等资料。

二、采样规划(一)采样任务的确定每个项目县土壤样品采集的数量由项目合同确定,各项目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数量可高于项目合同所定的数量。

(二)样品采集总体规划要求1、全面均衡。

在整个县域耕地(含园地和菜地)范围进行统筹规划,采样覆盖到县域所有行政村耕地的所有土种,相同土种取样点的布设要匀称。

2、统筹考虑。

推荐施肥样和用于耕地地力评价样统筹考虑相结合,布点时必须同时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样品。

3、作物对象选择。

以粮糖油作物为主,果蔬为辅。

4、样品控制单元大小。

一般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亩~500亩采一个混合样,丘陵区、大田园艺作物每30亩~80亩采一个混合样。

5、布点疏密把握。

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采样布点宜密些,测土配方施肥面上应用区采样布点疏些;粮糖油及当地的优势特色作物采样布点宜密些,其他作物采样布点宜疏些。

(三)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采集规划在搞好样品采集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采集规划,选取其中的部分样点兼顾用于耕地地力评价。

具体要求:1、样点数量。

总采样数小于2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600个;总采样数2000个—3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800个,总采样数大于3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1000个。

2、规划原则与方法。

(1)根据地域布点,要求在整个县域范围内进行均衡布点,保证地域分布的均衡性;(2)根据土壤类型布点,每个土种都要求布有点,每个土种上布点的数量根据土种面积大小按比例确定;(3)根据作物类型布点,保证县域内各个主要作物上布有点。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4)2.6采样时期 (7)2.7采样记录 (7)2.8样品分装 (8)2.9采样小组自查 (8)2.10注意事项 (8)3 样品流转 (9)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9)3.2样品装运 (9)3.3样品交接 (10)4 样品制备 (11)4.1制样场地 (11)4.2制样工具及容器 (11)4.3样品制备 (12)4.4注意事项 (14)5 样品保存 (15)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5)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6)附1 (17)附2 (22)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2)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5)2.7采样记录 (5)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6)2.10注意事项 (6)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7)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8)4.1制样场地 (8)4.2制样工具及容器 (8)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0)5 样品保存 (11)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1)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2)附1 (13)附2 (18)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2.2.2 技术准备为使采样工作能顺利进行,采样前应进行以下技术准备:(1)明确调查围和采样任务,掌握布点原则和点位分布图件,包括行政区划边界、样点位置等信息;(2)获取交通图、土壤类型图、1:50000地形图;(3)了解采样点所在地区农用地灌溉、施肥及污染源分布等基本情况;(4)全球定位系统设备(GPS)校准、手持终端和便携式蓝牙打印机调试。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6)2.7采样记录 (6)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7)2.10注意事项 (7)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8)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9)4.1制样场地 (9)4.2制样工具及容器 (9)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1)5 样品保存 (12)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2)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3)附1 (14)附2 (20)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技术规范要求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技术规范要求

二、土壤样品采集加工技术规范
-----原则上按布点位采集,而对由于新建水库、居民房等偏移 采样点的,应的采样卡备注中加以说明;
-----采样时需去除表面杂物,垂直采集地表至地下20cm深的 土壤,保证上下均匀采集。样品中应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 肥料团块等;
-----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大于1000g;质地较粗、含砂量高的样 品,应大于1200g,以保证足够的过筛样品量;
3、表层土壤样品采集(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土壤 样品采集)
➢ (1)样点密度:1个点/km2,4km2一组合,代表性成熟土壤; ➢ (2)采样点布设:控制到3/4个小格面积以上,最大汇水面积
的沟谷中,冲沟中或坡地的下部汇集处。 ➢ (3)样品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元进行连续编号,样品编号
采用七位制。
34
44重复采样号
5标准控制样号
15
25
35
45
6
16
26
36
46
7
17
27标准控制样号
37
47
8
18
28
38标准控制样号
48
9
19
29
39
49标准控制样号
10
20重复样号
30
40
50
1
2
3
4
6
7
8
11
12
13
14
15
16
17
20(44)
21
22
23
24
25
26
30
31
32
33
34
35
36
40
41
42
5、2015年拟开展工作任务

土壤采样规范

土壤采样规范

采样准备4.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4.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

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土样采集技术规范

土样采集技术规范

土样采集技术规范郑州市宇来科贸有限公司测土施肥事业部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

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所需工具:土钻(或土铲)、量尺、蛇皮袋。

土壤样品的采集原则:采样点的选择:采集的土样要真实反映土地养分状况,才能够保证测土配肥的科学准确。

因此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单位田块土壤状况应基本相同。

土壤比较均匀时,面积可适当大些,均匀性较差的,面积要小一些。

大田作物一般在5亩至50亩之间,也可以更大。

经济作物在1亩至10亩间比较合适。

②每个田块要选择5-20个取样点,样点分布要均匀,切忌在田边、路边、沟边、粪堆旁或堆放化肥的地方取样。

③多点混合取样采集土样要规范,各采集点土样采集方法要统一,量要一致。

取样的方法,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五点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棋盘取样法等。

一般每块地至少取五个样点。

将各点所取土样置蛇皮袋上,压碎,充分混合均匀,依四分法(将所取土样全部集中混合均匀,平堆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分成四份,任意保留其中对角两份)弃去多余部分,拣去枯枝败叶、石砾等杂质,保留约半公斤,作为化验分析的待测样品。

根据土地情况,大致可分为旱田、水田、果园三种状况,采用不同取样方式:旱田:取样深度以0-20cm为准。

1、采样单元采样前要详细了解采样地区的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平均采样单元为100亩(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500亩采一个混合样,丘陵区、园艺作物每30~80亩采一个混合样)。

为便于田间示范追踪和施肥分区需要,采样集中在典型农户,采样单元相对在中心部位,以一个面积为1-10亩的典型地块为主2、采样时间粮食作物及蔬菜在收获后或播种前采集(上茬作物已经基本完成生育进程,下茬作物还没有施肥),一般在秋后。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1.土壤采样点的确定: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地点。

采样点应该代表所研究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

通常情况下,采样点应该避开人为污染源和农业活动等可能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的地方。

2.采样工具的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壤钻、铁铲、采样器等。

这些工具应该干净,并且在使用前消毒。

3.采样点的标记:在确定好的采样点上,使用标识物,如木桩或喷漆等,进行标记。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取样。

4.采样点的定义:定义好采样点的范围和深度。

根据研究要求,确定需要采集的土壤层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采样层为0-20、20-40、40-60和60-100厘米等。

5.土壤表层的清理:对于采样层的土壤表面,使用刷子或刮刀等工具将有机物、植被和其他杂质清除干净。

这样可以避免采样时的二次污染。

6.采样点的开挖:使用铁铲或土壤钻等工具,在采样点上挖一个均匀的坑。

坑的大小应该能够容纳所有需要采集的土壤样品。

7.采样器的使用:根据采样的深度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器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常用的采样器有环状取样器和钻取样器。

对于较深层次的采样,可以使用钻取样器。

8.采样器的清洗:每次采样前,都应该对采样器进行充分的清洗,以避免不同采样点之间的交叉污染。

清洗采样器时,可以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在取样器的采样室内填充无菌砂土。

9.采样器的横向移动:在每次采样时,将采样器插入到预定的深度,并以恒定速度向水平方向移动,以确保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是均匀混合的。

10.采样样品的保存: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应该立即放入密封的样品袋或容器中,以防止样品的水分和有机质流失。

标示好样品的采样点信息,并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11.采样工具的清洗:采样结束后,将使用过的采样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保证下次采样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包括确定采样点、准备采样工具、标记采样点、定义采样点的范围和深度、清理土壤表层、开挖采样点、使用采样器进行采集、清洗采样器、横向移动采样器、保存采样样品、清洗采样工具等。

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采集(一)污染土壤样品采集1.采样点布设在调查讨论基础上,选择肯定数量能代表被调查地区的地块作为采样单元(0.13—0.2公顷),在每个采样单元中,布设肯定数量的采样点。

同时选择对比采样单元布设采样点。

为削减土壤空间分布不均一性的影响,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应在不同方位上进行多点采样,并且均匀混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对于大气污染物引起的土壤污染,采样点布设应以污染源为中心,并依据当地的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系数等选择在某一方位或某几个方位上进行。

采样点的数量和间距依调查目的和条件而定,通常,在近污染源处采样点间距小些,在阔别污染源处间距大些。

对比点应设在阔别污染源,不受其影响的地方。

由城市污水或被污染的河水浇灌农田引起的土壤污染,采样点应依据灌水流的路径和距离等考虑。

总之,采样点的布设既应尽量照料到土壤的**情况,又要视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采样布点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该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的污水浇灌或受污染河水浇灌的田块。

布点方法是由田块进水口向对角线引一斜线,将此对角线三等分,在每等分的中心设一采样点,即每一田块设三个采样点。

依据调查目的、田块面积和地形等条件可做变动,多划分几个等分段,适当加添采样点。

图中记号“×”作为采样点。

(2)梅花形布点法:该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一般设5—10个采样点。

(3)棋盘式布点法: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一般设10个以上采样点。

此法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由于固体废物分布不均匀,应设20个以上采样点。

(4)蛇形布点法: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2.采样深度采样深度视监测目的而定。

假如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形,只需取0—15cm或0—20cm表层(或耕层)土壤。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1.采样位置。

采样位置应在典型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

2.采样时间。

大田作物一般在秋季作物收获后、整地施基肥前采集;蔬菜在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

设施蔬菜在凉棚期采集;果树在上一个生育期果实采摘后下一个生育期开始之前,连续一个月未进行施肥后的任意时间采集土壤样品。

3.采样深度。

大田作物采样深度为0-20cm;蔬菜采样深度为0-30cm;果树采样深度为0-60 ㎝,分为0-30cm、30-60cm 采集基础土壤样品。

如果果园土层薄(<60cm),则按照土层实际深度采集,或只采集0-30cm 土层。

4.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

采样必须多点混合,每个样点由15-20 个分点混合而成。

5.采样路线。

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

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采样(图1)。

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混合样点的样品采集要根据沟、垄面积的比例确定沟、垄采样点数量。

图 1 样品采集分布示意图6.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分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保持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

所有样品都应采用不锈钢取土器或木、竹制器采样。

果树要在树冠滴水线附近或以树干为圆点向外延伸到树冠边缘的2/3 处采集,距施肥沟(穴)10cm 左右,避开施肥沟(穴),每株对角采 2 点。

滴灌要避开滴灌头湿润区。

7.样品量。

混和土样以取土1kg 左右为宜,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

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图2)。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取0-20cm土壤,先用铁铲切割一个大于取土量的 20cm高的土方,再用木(竹)铲去掉铁铲接触面后 装入样品袋。注意不要斜向挖土,要尽可能做到取 样量上下一致。
一般用250ml棕色密封样品瓶装样;为防止样品沾污 瓶口,可用光洁硬纸板围成漏斗状,将样品装入样 品瓶中;样品要装满样品瓶;样品采集后应及时放 入样品冷藏箱,4℃以下避光保存。
(3)文具类:土壤样品标签、点位编号列表、土壤比 色卡、剖面标尺、采样现场记录表、铅笔、签 字笔、资 料夹、用于围成漏斗状的硬纸板等。
(4)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雨具、常 用(防蚊蛇咬伤)药品、口罩等。
(5)运输工具:采样用车辆及车载冷藏箱。
军工铲
直压式半圆槽钻
采样直径3cm,一次采样长度20、50、100、120cm
一、土壤样品采集技术
1.5.2 土壤深层采样 采样深度要求如下: (1)平原、盆地及黄土高原采样深度应达到150cm以下; (2)山地丘陵区-采样深度应达到120cm以下; (3)西部及高寒山区、干旱荒漠、岩溶景观区等地区,
采样深度应达到100cm以下; (4)在规定采样深度地区内,当出现局部采样网格经多
1.3 使用手持采样终端 采样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接收采样任务、导航定位 找点、填报现场记录表、现场打印样品标签、拍 摄采样现场照片、保存和上传采样信息。
1.4 采样点确认 (1)采样人员到达目标点位后,必须观察其是 否符合土壤采样的代表性要求,在允许范围内 优选采样点,位移距离一般不超过50m。陡坡地、 低洼积水地、住宅、道路、沟渠、粪坑附近等 不宜设采样点。
(3)采样前要经过培训,以便对采样中的关键 问题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1.2.2 技术准备 为了使采样工作能顺利进行,采样前应进行以下技 术准备:

(完整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完整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代表样点位置 图1 土壤采样点的方式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耕作土壤,由于差异较大,若采样不当,所产生的误差(采样误差)远比土壤称样分析发生的误差大,因此,要使所取的少量土壤能代表一定土地面积土壤的实际情况,就得按一定的规定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如何采样?这要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来决定采样的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种类和注意事项:1.混合样品的采集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体系,为了要了解它的养分状况,物理性、化学性,我们不能把整块土都搬进实验室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点子取样混合后成为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平均样品,这个平均样品就要具有代表性。

要使样品真正有代表性,首先要正确划定采样区,找出采样点,划采样区(采样单元或采样单位)时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部位、排水情况、耕作措施、种植栽培情况、施肥等等的不同来决定的。

每一个采样区内,再根据田块面积的大小及被测成分的变异系数,来确定采样点的多少,当然,取的点子越多,代表性越强,那就越好,但它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多,因此一般人为的定为5-10,10-20点或根据计算应取多少点。

(1)试验田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试验小区为一采样区。

(2)大田(旱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在进行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时,一般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排水、耕作、施肥等不同来划分采样区;也有的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按上、中、下来划分采样区。

(3)水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它和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基本一致(4)采样点的布置(参见P276-277)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蛇形(S 形)较好,直线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图1),因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土壤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1.确定采样点位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或监测要求确定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地理分布,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正确的点位选择是保证样品采集有效性的基础。

2.采样工具准备采样工具包括土壤采样器、铲子、塑料袋等。

这些工具需要提前清洁并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

消毒常用的方法是用丙酮擦拭或用高温烘烤。

3.采样点位标记在采样点位处使用标记物(如木桩、标志牌)标记,以便于后续操作和分析的记录。

4.采样点位的基本信息记录在采样点位处需要记录相关的基本信息,如采样点位的编号、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这些信息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

5.采样器与土壤样品接触前的处理在使用土壤采样器接触土壤之前,需要用干净的布或纸巾擦拭把手和其他接触部分,以保持采样器的干净。

这样可以避免不同点位之间的交叉污染。

6.采样器的插入方法采样者应尽量垂直插入采样器进入土壤中,并用手掌将上部采样部分推入土壤中,直至采样器的最大深度,一般为20-30厘米。

插入采样器时要尽量避免土壤的杂质进入采样器,以保证样品的纯净性。

7.采样器的取样方法使用采样器插入土壤后,打开采样器底部的取样器,保持取样器底部平稳,缓慢将采样器从土壤中取出。

取出的土样应完整、均匀,不应漏土或松散。

8.采样器取出土样后的处理取出的土样应立即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并密封好。

确保袋子中没有明显的空气存在,避免样品中的空气氧化或水分散失。

9.重复采样在同一采样点位,可以进行多次采样,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样品。

每次重复采样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

10.采样工具的清洁和消毒完成所有采样后,采样器和其他工具需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清洗时要注意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彻底冲洗干净。

11.采样点位记录和数据整理采样完成后,及时记录采样点位编号、采样日期、采样操作人员等信息。

在采样结束后,对采样数据进行整理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土壤样品采集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步骤。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发布稿)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发布稿)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4)2.6采样时期 (7)2.7采样记录 (7)2.8样品分装 (8)2.9采样小组自查 (8)2.10注意事项 (8)3 样品流转 (9)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9)3.2样品装运 (9)3.3样品交接 (10)4 样品制备 (11)4.1制样场地 (11)4.2制样工具及容器 (11)4.3样品制备 (12)4.4注意事项 (14)5 样品保存 (15)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5)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6)附1 (18)附2 (26)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详]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详]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与要求内容

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与要求内容

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与要求内容1.土壤样品采集技术与要求:(1)采样点的选择:在采样点的选择上,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避免人为干扰和局部特殊性。

(2)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不锈钢铁铲、不锈钢铲子、不锈钢锹等,应确保采样工具的清洁和无铁锈等物质的污染。

(3)采样方法:采样时应尽量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和混合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一般采用U型采样器垂直插入地面,将取样器插入到所需深度,插入好后推出,并将采样的土壤样品放入干净的采样袋中。

(4) 采样深度:采样的深度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特性进行选择,一般深度从0-20cm或0-30cm为一个采样层次,采样时应保持一定的厚度,避免不同深度的土壤混合。

(5)采样量:一般土壤样品的采样量为500-1000g,应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进行选择,确保采样量足够进行分析和研究。

(6)采样时的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干扰、轻轻松松地采样、周围的颗粒物不要落入采样工具中、避免和土壤样品接触,以免污染样品。

2.土壤样品流转技术与要求:(1)采样后及时传递:土壤样品采集完毕后,应尽快将样品传递给相关的实验室,避免土壤样品因为时间过长而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2)选择适当的包装方式:土壤样品应采用干燥、防水、密封性好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避免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土壤样品的损失和污染。

(3)定期维护和检查:在土壤样品传递过程中,应定期对样品进行维护和检查,防止因为包装材料损坏、漏气、吸潮等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3.土壤样品制备技术与要求:(1)清洗和分离:土壤样品在制备前应进行清洗和分离,去除表面附着的植物残渣、石块、树枝等杂质,并将土壤样品细分为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

(2)压实和干燥: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并通过压实和干燥处理,以减少样品中的水分含量和颗粒的团聚性,便于后续分析和研究。

(3)研磨和筛分: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和筛分处理,使其达到所需的粒度要求,便于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48724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

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1、采样单元
尽可能优先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在分区时应重点考虑:①各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方式和途径在区块中分布的均匀性;②尽可能以场地使用时自然形成的分界作为监测分区的边界,且区块形状基本规则;③一个区块内同样深度层的土壤应属于同一种分类;④当一个拟划分的区块面积过大时,应认真推敲是否有拆分成小区块的必要。

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无法按使用功能划分区块或拆迁后造成场地内土壤迁移、原始状况遭破坏的场地,应根据调查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采样的点位。

在设置系统网格布局时应重点考虑:①根据场地面积、土壤污染分布可能的均匀程度、监测样品控制数量等因素设置网格密度;②尽可能将网格设置成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则形状;③场地面积过大时,可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经分析后设置分区域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网格,几种典型的监测布点方法见图.
本次取样网格大小基本可采取20m×20m,其中厂内办公区、生产车间及废料堆放点等典型位置都应设置取样点。

2、采样深度
在完成土壤样品采集点位平面布设后,应根据不同阶段调查的要求进行点位的纵向布设。

土壤纵向结构一般可分为表层土壤(0~0.2m)、浅层土壤(0.2m~0.6m)和深层土壤(0.6m~)。

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典型场地监测实际案例的经验,表层和浅层的土壤可在各层的深度范围内采集1个样品。

一般表层土壤常用的采样方法均可以保证样品在深度方向上样品的代表性。

浅层土壤采样时可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连续或分上下2段采样后制成混合样。

深层土壤应采用纵向分层的方法,分别采集每1层土壤的代表性样品。

在环境调查判定污染
物种类和初步探明污染程度、范围阶段,一般在3m深度以内时,每个样品的采样分层间隔为0.5m.
3、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

4、采样点定位
有条件的可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01″。

无条件的可在地图上标明采样点位置,并记录样点名称、固定参照物的距离和方位。

5、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6、样品重量
一个混和土样以取土1公斤左右为宜,如果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

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

7、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中,然后再用一个塑料袋套上,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具一张。

四分法采样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