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诗二首(3)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诗二首精编练习(精选)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诗二首精编练习(精选)

22 诗二首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piāo miǎo)陈.列(chén) 不甚.(shèn) 缥缈..镀.金(dù) 闪烁.(shuò) 焚.起大火(fé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稀有而珍贵的东西。

(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在需要重读的字下标“·”。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只/镀金的/巨船。

(5)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4.仿照示例,续写句子。

示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1)池塘中的莲花开了,好像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

(2)风筝飘在空中,好像翱翔天空的雄鹰。

(3)月光照在地上,好像一池春水。

(4)清清的露珠醒了,好像鱼儿转动的眼睛。

5.文学的创作、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想象,为此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想象——为人类插上进步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名作推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作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示例:《女娲补天》。

主要讲述女娲炼七彩石补天,造福人类的故事。

(2)【梦想成真】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许多人类因为善于想象,最终使梦想成真的故事,请你介绍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示例:古人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渴望自己也能飞上天空,如今,人们不但可以乘坐飞机遨游天空,甚至可以在太空中行走了。

02 课内精读(一)阅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完成题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3)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课的教学,把握学习古诗的三个环节,即“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悟诗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调查陆游的相关资料;3、了解古人不余遗力的故事。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上课前,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文学上颇有成就,至今保存了九千多首诗……(生:陆游)2、关于陆游,你还有其他的了解吗?3、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并且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下的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一首。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解释“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要理解课题可抓住关键字,哪个字?(“示”)我们曾学过他的《示儿》,还记得“示”字是什么意思?5、你能结合课本的插图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6、带着理解读好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师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最新)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 “煮石山农”,亦号“饭牛翁”“梅花屋 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 主要作品有《白梅》《梅花》《读史》等。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独的心情。
我从第3、4句诗中 体会到诗人洁身自
好的品格。
冷清
孤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天刚刚亮
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 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 雨雾弥漫,凄清静谧。远处的山,好像 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 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 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第三步:知内容
《墨梅》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只愿给人间 留下 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 人生的态度以及 不向世俗献媚 的高尚情操。
第四步:查资料
1.《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 王昌龄 ),诗中流传
千古的送别名句是( 洛阳亲友如相问 ),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2.《塞下曲》的作者是( B )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fú róng
芙蓉
luò
洛阳
chán
单于
yàn
qián kūn
洗砚池 乾 坤
芙蓉
识字游戏
洛阳 单于
洗砚池 乾坤
给加点的字注音。 芙蓉楼( rónɡ )
·· 洗砚池( yàn )
凄凉 孤寂

古诗22首

古诗22首

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 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7. 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 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轮,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3.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4. 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5.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6. 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 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 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9. 小池(宋)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诗二首-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诗二首-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22诗二首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郭沫若的早年诗作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台湾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等。

2.背景探寻。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的洪波已经消退,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

郭沫若痛恨这种黑暗现实,向往光明。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郭沫若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太阳船》:吴望尧是一个学贯中西的诗人,他对东西方文化均有极深的了解,因而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创作空间。

他能将现代科学思想融入现代诗的想象之中,也能将中西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诗篇。

本诗以奇特新颖的想象,描绘出一幅极具特色的神奇图画。

3.主旨归纳。

《天上的街市》:诗人通过联想与想象,描绘了美好的天上世界,创造了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太阳船》:诗人通过描绘东升西落的神奇、美好的图画,表现了自己对光明、温暖的渴望与追求。

1.女神星空2.五四运动3.牛郎织女太阳1.如何理解《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生活的描绘?《天上的街市》写牛郎织女,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而又加以创造。

诗中,牛郎织女能够“提着灯笼”在天街结伴闲游,天河也不再成为他们往来的阻碍,这是一对被解放了的人物形象。

诗人在运用传说时,去除了原故事里夫妻分离的悲剧内容和天上统治者等反面角色,着力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世界幸福、安定的生活。

这是与全诗安定、愉悦的审美氛围相和谐的。

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王冕
题画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22.诗三首
(墨梅)
板块一:把握节奏,反复诵读
活动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活动二: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我家洗砚池头树 生: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 师:朵朵花开淡墨痕。 生:朵朵开放的梅花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 师:不要人夸好颜色 生: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 师: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只希望留下清香的气味充满天地之间。
活动二:合作共读,深入感悟
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男生:墨梅不图名——坚信自己根本不用浓妆艳抹,自带悠 远的清香已足够。 女生:墨梅有追求——墨梅的香气会一直流传,直至充斥于 天地之间。 生: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独善其身、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
活动二:合作共读,深入感悟
师:诗人表面是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留香世间的美好品格, 实则是 生:实则是诗人以梅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
活动四:齐读古诗,感悟诗情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当堂达标
活动一:根据译文,背诵古诗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 朵朵开放的梅花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他的颜色好看。 只希望留下清香的气味充满天地之间。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活动二:完成第六题的第3小题。(3分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古诗三首 重点习题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古诗三首 重点习题课件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 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 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 尚情操。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颜色美丽,只希望留下清香充满 天地之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淡 泊名利的精神品格。


是这个人。
2.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人用了哪些景物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 AC )(多选)
A.苍茫的江雨 B.瓢泼大雨 C.孤峙的楚山 D.滔天大浪
(3)从诗中的“ 孤 ”字可以看出送走朋友之后, ⁠
诗人感到孤寂。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诗句运用了( A )的修辞手法。
·· 洗砚池( yàn )
·洛阳( luò ) ·乾坤( qián )
单于( chán )
·· 玉壶( hú )



我会写
这三个字都是左右 结构的哦!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写一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2.听写生字、词语。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香弥漫在天地间。 ⁠
六、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
1.“朵朵花开淡墨痕”说明画上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
水点染而成的。
(√)
2.《塞下曲》中,作者直接描写了战斗的场面,展示了
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图。
( ×)
3.《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二、作者简介1、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2、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从军多年,他所做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主要作品:《塞下曲》《长安春望》《逢病军人》等。

3、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

主要作品:《白梅》《梅花》《读史》等。

三、我会写、我会认注音及组词芙:fú(芙蓉、芙蓉楼、出水芙蓉)蓉:róng(豆蓉、莲蓉、椰蓉)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壶:hú(水壶、茶壶、酒壶)雁:yàn(大雁、雁群、沉鱼落雁)砚:yàn(砚台、洗砚池、笔墨纸砚)乾:qián(乾坤、乾隆、朗朗乾坤)坤:kūn(乾坤、坤角、扭转乾坤)芙:fú(芙蓉、芙蓉楼、出水芙蓉)蓉:róng(豆蓉、莲蓉、椰蓉)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单:chán (单于)砚:yàn(砚台、洗砚池、笔墨纸砚)乾:qián(乾坤、乾隆、朗朗乾坤)坤:kūn(乾坤、坤角、扭转乾坤)四、多音字单:chán(单于)dān(单独)shàn(单姓)五、理解诗意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诗两首》茅屋为风所破歌赏析(2篇)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诗两首》茅屋为风所破歌赏析(2篇) 鄂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2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概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茅屋,指成都草堂。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品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品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号:号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⑽布衾(qīn):布被子。

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课件(共64张PPT)

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课件(共64张PPT)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批注:前两句诗通过描画寒雨萧瑟、楚山 孤立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孤独的
讲 课
心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像冰一样

晶莹、纯洁的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批注:后两句诗人借“冰心”“玉壶”的 比喻来倾诉自己的内心,表达了自己坚取

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节和坚贞

纯洁的情操。

6 课后题讲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默写的时候注意不 要写错字哦!
讲课 后题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 神品行。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讲课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
之香与梅花的清香好像扑面而来。
·参考译文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盛开的梅花都像是淡淡 的墨痕点染而成。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 清香气味充满在这天地之间。
回顾全诗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和清香,实际
chán
单于
多音字 dān shàn dān 单独、名单。 Shàn 姓氏。
会认字
dùn
逃遁 遁走
形近字 循(xún):遵循。

róng
luò

芙蓉洛壶


yàn
yàn
qián
kūn

2024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22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新人教版

2024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22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新人教版

《塞下曲》描写了一个___月__黑___、_雁__飞__高___的 夜晚,将军率领_轻__骑___兵__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 现了守边将士的___爱__国___热情和_大__无__畏___精神。
《墨梅》赞美墨梅不求___人__夸___,只愿给人间 留下___清__香___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 对人生的态度以及__不__向__世__俗__献__媚____的高尚情操。
22.古诗三首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 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有《从 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助读资料我先看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 从军多年,所作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 活气息,雄壮感人。主要作品有《塞 下曲》《长安春望》等。
·洛阳( luò ) ·乾坤( qián )
单于( cháLeabharlann )·· 玉壶( hú )
3.解词语
【芙蓉楼】 【连江】 【吴】 【平明】 【楚山】 【冰心】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北,下临长江。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满江。 天刚亮。 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 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清香的气味,也指人品纯净高洁。
第三步 知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通过对清晨__秋__雨___、_远__山____ 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_依__依__不__舍___之情;后两句表 明诗人__品__行__高__洁__、__为__官__清__正__、__绝__不__随__波__逐__流____的人生 信念。
助读资料我先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
chán
单于
dān
dān
单独 名单
①种类少,不复杂。 ②独,一。③奇数的。 ④记载事物用的纸片。 ⑤衣服被褥等只有一 层的。⑥覆盖用的布。
学写字
yàn

注意有两个“亻”。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yàn
结构: 半包围 书写指导:
部首:厂
第一横不要写得太长,竖撇要写
得舒展。被包部分第二笔竖画略
长,最后一笔横要写得长些。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 )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 )在玉壶。
结构梳理
主题概括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 达了诗人与友人的 离情别意 ,以及诗人 洁身自好 的志向和品格。
课堂演练
填空。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 王昌龄 ,
流传千古的送别名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2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点击听歌曲《送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 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 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 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诗题点明了哪些内容?
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 诗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赠 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 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著有《卢户部诗集》。
初读古诗
点击图标,听范读
自由读古诗,读
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四下22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下22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下22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字词解释。

1.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 寒雨连江:寒冷的雨笼罩着江面。

“连”字让我们感觉到雨下得很大,整个江面都被雨幕连接起来了,就像给江面上了一层灰色的帘子。

4.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5. 平明:天亮的时候。

想象一下,天刚刚亮,诗人就得和朋友分别了,是不是有点淡淡的忧伤?6. 楚山孤:楚山,这里的楚也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因为镇江一带古代属于吴地,往西北方向就到楚地了。

“孤”字特别妙,朋友走了,只剩下孤独的楚山,其实也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就好像他的朋友一走,他的世界就变得空荡荡的,只有那座山陪着他。

7.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这可不是说诗人的心像冰块一样冷哦,而是说他的内心清正廉洁,没有杂质。

8. 玉壶:玉做的壶,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三)诗句赏析。

1. 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人先描绘了一幅很有画面感的场景。

夜里,寒雨下个不停,连江面都被笼罩了,这雨就像带着寒意的使者,陪着辛渐进入了吴地。

到了天亮的时候,诗人要送朋友走了,看着远处的楚山,孤零零的。

这两句诗里既有景,又有情。

景呢,就是寒雨、连江、楚山这些,情就是诗人送别朋友时的那种不舍和孤独感。

就好像你在一个下雨天送好朋友去远方,看着周围的景色,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

2.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字词解释。

1.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 月黑:没有月光的夜晚。

这种夜晚黑咕隆咚的,很适合搞点神秘的行动,就像故事里的坏蛋总是喜欢在黑夜里偷偷摸摸地干坏事一样。

3.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敌军的最高统帅。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摘要:一、课程背景- 课程名称: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 课程内容:古诗三首二、课堂笔记1.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创作背景:描绘黄河壮丽景色- 诗句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第二首古诗《凉州词》- 作者:王翰- 创作背景:表达戍楼边疆战士的豪情壮志- 诗句解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3.第三首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创作背景:描绘草原离别情景- 诗句解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三、课程收获-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正文:在我国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第二十二课以古诗为主题,选取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作品,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味,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翰的《凉州词》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首先,我们学习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接着,我们解读了王翰的《凉州词》。

这首诗表达了戍楼边疆战士的豪情壮志,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充满豪放不羁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勇精神。

最后,我们欣赏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草原离别的情景,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轮回与无常,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总之,通过学习这堂课,学生们不仅对这三首古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统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统编)
22 古诗三首
冰清玉洁 志向高远
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一起走进今 天课文——《古诗三首》。
七言绝句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 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 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 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 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月 黑雁雁飞飞 高 , 单 于 夜 遁逃逃 。
宿雁惊飞, 透露出敌人正 在行动。
敌人趁夜色出 逃,可以看出唐朝 军队的英勇神武。
时间:_夜__晚________ 环境:_没__有__月__亮_,__大__雁__飞__高____ 背景:_敌_人__的__军__队__准__备__乘__夜__色__逃__跑____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 只留下楚山孤影。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有关我的情况,你就告诉 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纯洁透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 送辛渐》。理解诗句意思,把握重点句的含义。 (重点)
3.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 节操。(难点)
芙蓉 洛阳 单于 洗砚 乾坤





坤 乾
芙蓉洛壶 雁砚乾坤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将士) ·欲将( )轻骑逐,大雪
“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 清白的品格的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诗二首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句。

题目有供仿写的例
句,我们应先从分析例句
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
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太阳船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品味诗歌语言。

(重点)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自己联想和想象水平。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宇宙飞船发射吗?假如让你来设计一种船你打算设计成什么样。

你能用自己的笔画下来吗?(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学习《太阳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明确节奏
1.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太阳船
吴望尧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2.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诗里的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诗歌诵读,需要准确处
理好停顿。

节奏自然鲜明,
诗歌才富有韵律美。

那么,
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
呢?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
三、四个音节一拍。

如:“白
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
意关系来断定。

如“却/溅起
了/银星千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详尽的背景介绍。

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轻而易举地领悟了诗歌的主旨。

2.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在授课时,我不但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还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用笔画下来,并在小组里实行评比,也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不够。

诗歌的朗读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我忽视了对诗歌朗读的指导,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

2.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方面做得不够。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多,如教授《天上的街市》时,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了诸如“‘那朵流星’的‘朵’字如何理解?”这样的词语层面的问题,对深沉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课文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所不同?”这类的问题却没有学生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