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七年级音乐上册公开课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学设计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劳动号子流畅细腻一领众和城镇集市 用于表演
山歌粗犷豪放独唱对唱乡村田野鼓励加油
小调节奏自由独唱为主劳动场合
教学后记
(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
1.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2.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动学习 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录音机 钢琴
教材分析 :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你们知道中国民歌的体裁有哪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录相感知,引导学生认识民歌。
1.观看视频(1)后,
【提问】《澧水船夫号子》的演唱场合、情绪、演唱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演唱场面是集体劳动场面、情绪是豪放节奏规律、演唱形式是有人领唱、他的作用是用来鼓励加油。
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上认识了中国民歌这一民族瑰宝,这些民歌是我们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不仅朴实、简洁,更因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世界音乐之林。我们要多去认识它、了解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寻找发现身边更高更优美的民歌,从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听民乐《步步高》进入教室。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创设良好氛围)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定义、来源、历史地位等。
2. 民歌的分类:介绍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曲等类型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民歌的地区特点:分析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旋律、节奏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对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5. 民歌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歌在民间习俗、历史传承、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表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形式。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创作、表演民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有关中国民歌的教材或资料。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麦克风、耳机等。
3. 乐器:准备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民歌图片、音频、视频等。
5. 创作材料:准备纸、笔、颜料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教学实践:分组学唱民歌,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歌的韵味。
4. 欣赏与讨论:欣赏优秀民歌,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演唱形式等。
5. 创新表现: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歌欣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东北民歌《小拜年》、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通过对不同地域民歌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对我国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
3.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民歌地域性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间音乐的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歌产生好奇心。
3. 课堂讲解:a. 播放东北民歌《小拜年》,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特点。
b. 分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优美旋律,探讨其地域风格。
c. 品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了解其民族特色。
5. 例题讲解: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阐述其地域特点和音乐风格。
答案示例: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其高亢激昂的旋律,表现了青藏高原的壮美和藏族人民的热情。
2. 课后练习:学唱一首民歌,并尝试用乐器伴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地域性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课精品教案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民歌的海洋》,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3134页,通过学习各地区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具体曲目包括《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区分。
重点:学唱民歌,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歌谱、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进入民歌的世界,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三首民歌,分析各自所在地区的音乐特点。
3. 歌曲学唱(10分钟):分别教唱三首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音准、情感。
4.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教材中的习题,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34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民歌的海洋》2. 内容:a. 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b. 学唱《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c. 习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34页练习题。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了解其风格特点,下节课分享交流。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涵盖我国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第七单元《民歌的海洋》,主要学习内容为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包括《茉莉花》、《康定情歌》和《小河淌水》。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歌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各地民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演唱。
难点:区分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歌谱、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间文化,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和《小河淌水》。
(2)分析三首歌曲的地域特点、曲调风格和歌词内容。
3. 实践环节(10分钟)(1)教唱《茉莉花》: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演唱,注意歌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2)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学习一首歌曲,进行合唱练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和旋律走向。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尝试创作一段简单的民歌曲调,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鼓励他们在课后搜集更多民歌资源。
六、板书设计1. 《民歌的海洋——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2. 内容:(1)三首民歌简介(2)地域特点、曲调风格和歌词内容分析(3)合唱技巧和音乐创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茉莉花》、《康定情歌》和《小河淌水》。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和旋律走向。
2. 答案:(1)歌曲演唱:正确、流畅、有感情。
(2)分析:见板书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一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和欣赏多种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分析。
3、音乐欣赏: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4、互动讨论:在欣赏完一首民歌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语言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内涵和文化特点。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唱歌、打节奏等方法,巩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听觉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中国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
中国歌谣传统始于口头文学,包括无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经验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性。
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歌谣变成了各种类型的民间歌曲、小调、诗歌歌曲、民间舞蹈和音乐戏曲等。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音乐形式、歌唱方式和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和演唱技巧1、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往往是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朴素的歌词和传统的乐器伴奏组成。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如简单明了的旋律结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歌唱技巧。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民歌的界定、民歌的流传与演变、民歌的题材与形式、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特色的区分与理解。
教学重点: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
(2)讲解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小河淌水》,分析其音乐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其他民歌,然后进行分享。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感受民歌的魅力。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界定、特点及各地区民歌的特色。
7. 课堂延伸(5分钟)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相关民歌表演视频,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2)各地区民歌特色及代表作品(3)民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色。
2. 答案示例:(1)歌曲:《康定情歌》(2)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表现了川西高原的壮美景色。
(3)地区特色:四川民歌,以高亢激昂、旋律优美为特点。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欣赏》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对民歌的定义、分类以及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重点掌握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分类,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欣赏和分析各地区民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难点:分析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民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分析民歌的分类及特点,重点讲解山歌、小调、号子。
3. 欣赏分析:(1)播放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青藏高原》、《小河淌水》、《茉莉花》等。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其风格特点。
4. 随堂练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学唱。
(2)学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5. 小组展示:(1)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分类、特点及代表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民歌定义、起源、发展民歌分类:山歌、小调、号子各地区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分析其风格特点,并学唱。
2. 答案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包括歌曲名称、风格特点、学唱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学唱过程中,部分学生演唱技巧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组织音乐实践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民歌的定义与分类,民间歌曲的旋律特点,各地区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唱各地区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歌词单、歌谱、乐器(如口琴、笛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其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分组学唱《康定情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情景实践: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演唱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b. 各地区民歌特点c. 代表性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特点。
2. 答案要求:正确演唱歌曲,准确描述旋律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与逻辑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系统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与效果评估。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
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详细解读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典型民歌;探讨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民间音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东北民歌《小拜年》,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1)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该地区的典型民歌,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茉莉花》的旋律,进行演唱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看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并进行演唱。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教案:初中音乐《中国民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能够辨别、欣赏和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能够感受和表达中国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提高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民歌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绪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辨别、欣赏和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三、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特点与发展历程2.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四、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段民歌的录音,播放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民歌的兴趣。
3.欣赏与分析(20分钟)教师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播放给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民歌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从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唱民歌(3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选定的民歌,通过分段教唱、跟唱和齐唱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歌词、发音和旋律。
5.歌曲创编(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一种新的旋律或歌词创作一首原创民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创作的民歌,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意见。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族音乐精粹”第三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了对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鉴赏。
着重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的代表作品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进而引入课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体验民歌的韵味。
5. 作品鉴赏:播放《敖包相会》,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2. 答案示例:《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平稳、流畅。
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
但在讲解民歌情感表达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背后的故事,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2. 讲解中国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听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章:民歌的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形式和题材,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几类。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布:中国民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民族的民歌。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如《高山流水》、《小放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听赏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第三章:民歌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音阶:中国民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也有一些民歌采用七声音阶。
2. 介绍中国民歌的节奏:中国民歌的节奏多样,有均匀的、自由的、变换的等。
3. 讲解中国民歌的韵律:中国民歌的韵律丰富,有押韵、不对称韵、叠韵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学生听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民歌的歌词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歌词特点。
《中国民族民歌欣赏》(教案)
4.了解各民族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5.学唱一首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6.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民族民歌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认真聆听,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初衷得到了实现。
其次,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们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这表明他们已经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民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音乐中融入民族元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学唱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民歌的韵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学唱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民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歌的魅力。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们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课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音乐欣赏》教材第四章“民歌”,详细内容包括了《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三首经典民歌的欣赏与分析。
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学唱和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中国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特色。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三首民歌的旋律、歌词学习以及音乐特点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民歌的背景、地域特点及音乐风格。
3. 学唱:带领学生学唱《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注重音准、节奏的把握。
4. 例题讲解: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结构等。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互相评价,提高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a. 三首民歌名称b. 民歌地域特点c. 音乐特点分析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中国民歌,如《十送哥哥》、《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拓宽音乐视野。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
2. 例题讲解: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结构等。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互相评价,提高音乐表现力。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解民歌的韵律、节奏特点,如平仄、押韵、对称等,并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模仿、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七年级音乐上册公开课教案中国民
歌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
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中学钟玉霞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
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
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
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
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
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
如《茉莉花》、陕
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
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播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
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
种。
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
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言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
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
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
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
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
(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
其中的
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莉花》号子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歌》小调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八、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