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故都的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于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忧思和落寞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本文处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散文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散文鉴赏能力,感受散文的魅力。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可能对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了解较少,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孤独、苦闷的心境,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清、静、悲凉”的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孤独、苦闷的心境以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写景技巧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11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散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111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112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能力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赏析散文语言、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领悟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情感。
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四、说教法4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韵律。
42 提问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43 点拨法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
4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五、说学法5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5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3 诵读感悟法通过诵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以关于秋天的诗词名句引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6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也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把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设置为我的教学重点。
把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作为我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诗句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秋天,一个奇妙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
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一看作者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顺势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故都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悲凉”美的独特感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它在写景抒情方面有着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比较有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深沉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凉”之情,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都之秋的韵味。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
但是,对于散文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但是,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悲凉”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提升对自然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鉴赏还不够深入,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可能难以准确把握。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他们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的秋的韵味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深沉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文本。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可能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展开联想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文中描绘故都秋景的五幅画面,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孤独、忧郁的情绪,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描绘故都秋景的五幅画面,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故都的秋》在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韵味,为学生学习写景散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散文中深层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同时,学生对于故都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之秋的关系。
(2)体会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作者的忧思。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佳作。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单元主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内涵丰富、情感深沉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作者所表达的那种对故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悲凉”之情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较少,可能会对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品味文中的语言美。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
(2)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学以致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023年《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2023年《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1地位:《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__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2__特点: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同时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二、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目标:(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理解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导入。
意图:(1)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
(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
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展示教学目标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3)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意图:1、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篇文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是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二个散文单元,也是最后一个散文单元,(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个散文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两单元分别是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我之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安排在《荷塘月色》讲读课文之后,同时安排在课外自读课文《囚绿记》之前,它是教师“教”到“不需教”的过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由“扶”到“放”的过渡。
(二)学情分析:1、学校层面:从本校生源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学积淀不够深厚。
但这种出身的孩子一般比较踏实努力。
2、班级层面:所带的六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理科,五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文科。
相对来说,五班同学对文中的重点中的“秋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对难点中的“秋情”的原因应该好突破。
六班反之。
两班共同的一点是经过调查同学们比较喜欢上语文课。
3、学生层面:(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探究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认知水平上与初中生相比已经有了一些提升,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且对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散文的的能力。
(3)学情调查: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们从心里面并不太接受这篇文章,甚至有同学很抵触。
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所以这节课应该搭一座桥,搭一座学生抵达作者柔软内心的桥。
(三)学习目标及确定依据【学习目标】1、自由诵读,借助关键句,自主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至少95%的学生达到;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归纳景物描写的2—3个方法;3、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推断“情景交融”手法2—3个特点及表达效果;4、仔细观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仿写,不少于500字。
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1)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4)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教材3、考纲(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确立依据: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分解、教材自身作用、考试大纲、市面上各种可参照资源都是用这个作为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确立依据:同学们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历年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困难二、教法分析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智慧是教学得意实施、目标得以完成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智慧,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必须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选择教与学的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选择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涵咏,整体感悟的教学方法。
依据: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文章的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有效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口、耳、手、脑并用,在诵读中整体感悟作者的情感。
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有第一遍的默读,有第二遍的听读和跟读(跟朗读带读),在实际的操作中,如果时间许可的话,我还会安排学生的片断诵读,这样就为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2.点明拨正,引领体味的教学方法依据: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学生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创造“愤悱”的情境下。
再予以点拨,使之明,使之正,总比交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要好。
叶老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在处理课文“情”与“景”的关系认识上,我尽量让学生讨论,指导他们自读自悟,让他们“动天君,运才智,勤练习”,真正做到向“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过渡。
录音的播放,让学生跟读,目的想把学生带入课文那个“清、静、悲凉”的氛围,期望学生和作者长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性情。
3.探究式教学方法依据: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这三个教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是互相渗透的,在读得过程中会有心得有疑惑。
心得就是目标一所要达成的任务。
疑惑就是接下来合作探究的内容,学生探究能够自己解决的就是目标二所要求达到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就留给老师点拨。
这三个教学方法是针对学习目标而使用的,科学性、实效性也比较理想教学手段:班班通三、学法分析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依据学习目标、学情选择下面三种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阅读学习方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动笔墨不看书,不动思维不读书。
)3、合作探究法 (学生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据此,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重要词语评点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如全出描绘秋色的词语,标出传递秋声的词语,点评北国故都秋色的词语、南国秋色的词语,摄取主要信息。
2.口、耳、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如默读、听读、跟读时,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思维不读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导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导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耳语》,同时展示都城秋天景致图片,以浓重的秋意,渲染情绪气氛,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同学们,自古诗家多爱秋,因为秋是文人心中的一粒愁种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面对秋风登高而抒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面对秋雨而吟咏愁情。
秋风秋雨愁煞人啦。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吟咏秋的诗章。
(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来看看故都的秋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别样的情怀。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这一导语一方面导入课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接触到的吟诵秋天的诗文,为酝酿清、静、悲凉的心境氛围做一个铺垫。
2、解读题目安排这一步骤的点拨,重点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描写的秋是故都北平所特有的,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3、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词句,并概括故都秋的特点;(对全篇文章有全局的把握)对应目标1,教法1,学法2。
“诗有诗眼,文有文心”稍快地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的“文心”“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2)小组互帮互助,找出能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语段,归纳景物描写的特点,并且尝试给每幅图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色系、触觉感觉)3—11段五幅秋景: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清秋佳果(预设答案)(3)故都之秋,可写的景物很多。
如颐和园秋色、香山红叶、长城秋景等等,这些都是名胜古迹;文中也提到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重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为什么作者不选这些景来写呢?“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平凡常见的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夫之也有: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选择一段自己喜爱的一幅秋景,朗读,并说明是怎样把景和情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郁达夫是古典文化积淀很深的一位作家,读他的文章如果仅仅用现代的语言词汇含义去理解有点困难,在这一环节我会尝试着“以诗解文”,即:用诗歌中比较精细的语言或者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诗词来解释文中出现的意象。
这一环节来凸显重点(5)既然作者十分喜爱北国之秋,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清、静、悲凉的感觉呢?出示多媒体投影,介绍作者相关资料通过构造这一冲突、解决这一冲突来突破难点(四)总结课文,情境熏陶(五)布置作业五、说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秋色——清秋声——静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秋味——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