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3236e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7.png)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2页)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8cac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e.png)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罗列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 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 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2.担当大任的人必需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难苦难?磨炼目的 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加强其 能力〕。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先谈人,罗列同类事例,从各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
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 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常犯错误
通“横〞, 梗塞, 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
了解, 明白
同“弼〞, 辅佐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往往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干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
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遵守法律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 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消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 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子并称为“孔孟〞。主张执行 “ 仁政〞, 反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
害民。
著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 其文气势磅礴, 逻辑严密, 又
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长于比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和
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3da7e0964bcf84b8d57b6d.png)
十六《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
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
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
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
“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
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7156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e.png)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9a059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b.png)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二章,是本书的开篇,称为“天下篇”,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开始。
本文旨在对孟子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有善良的倾向。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进一步阐述,只有在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受到损害时,人的本性才可能受到污染,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性,以充分发挥人的善良品质。
2. 人可远大:孟子强调人的可远大,即人拥有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反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方式。
他说:“人能养生,且知止足,可以远大也。
”3. 人性不能自足: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人性不能自足,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他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人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纠正和巩固本性。
4. 道德观念:孟子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他把“仁”视为人性的本质,认为必须根据仁义来统治人民。
同时,他认为,智慧和信任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5. 经济观念:孟子认为,经济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必须注重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有序的经济政策。
6. 政治观念:孟子的政治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稳定且长久,必须通过德治来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7. 治国理政:孟子的政治理论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能够按照正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繁荣和稳定。
8. 安全观念:在安全方面,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建设,强化边防防线,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力的军队。
9. 社会秩序: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和谐、公正和规范的基础上。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1d0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c.png)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49705050e2524de5187ee7.png)
-
26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gé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27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 、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
1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
28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 加
29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 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 干。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1fa36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0.png)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a3213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b.png)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犯其上,民皆为之。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由生至死,亦皆欲利也。
为之者谁?为之者,己也。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章句: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那么,追求利益的是谁呢?追求利益的是我们自己。
只要有了仁义,何必再说利呢?”孟子见梁惠王章句翻译: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8e456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2.png)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b623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1.png)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d46e70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b73dd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5.png)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高中文言文《孟子二章 》重点词句
![高中文言文《孟子二章 》重点词句](https://img.taocdn.com/s3/m/857f7412915f804d2b16c1f2.png)
《〈孟子〉二章》知识梳理参考答案一、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其为“亚圣”。
2、《孟子》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在写作上的很有特色: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其次是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3、请写出《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述观点的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这个观点之前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此种方法我们称之为“设喻”。
二、词法知识梳理㈠、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及意义1、故患有所不辟也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嘑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乡为身死而不受7、无若宋人然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㈡、写出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1、一豆羹㈢、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注明用法并解释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以其外之也3、恶乎长㈢、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的词1、恶⑴、死亦我所恶⑵、恶乎长2、于⑴、所恶有甚于死者⑵、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⑴、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⑵、为宫室之美⑶、其为气也辟:同“避”,逃避,躲避辟:同“避”,逃避,躲避嘑尔:同“呼尔”,吆喝的样子辩:同“辨”,辨别,分辨得:同“德”,感谢,感恩;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乡:同“向”,从前,过去无:同“毋”,不要闵:同“悯”,忧虑,担心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得:同“德”,名作动,感谢,感激外:意动,以……为外长:形作动,擅长厌恶哪方面,什么方面比对做为了成为4、以⑴、以直养而无害 用⑵、以其外之也 因为 三、句法知识梳理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5、所恶有甚于死者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8、敢问夫子恶乎长四、本文的两篇短文在说理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b1dddfdaef5ef7ba0d3c8b.png)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63df0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png)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https://img.taocdn.com/s3/m/2edcf4ea4028915f814dc20a.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2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2分)(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郭:环:委:畔: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孟子》二章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胡一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
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
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
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
“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
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
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
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