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项新技术要求,三大建筑抗震
2017版十项新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前言为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文件与2010年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混凝土技术”和“钢筋及预应力技术”合并为“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新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将“防水技术”扩充为“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升级更新绿色建筑、建筑防灾减灾、建筑节能、建筑信息化等相关内容。
——适用范围以建筑工程应用为主,每项技术具有一定适用性、成熟性与可推广性。
本文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文件的技术主编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王清勤、赵基达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部分:高文生、王曙光、王也宜、衡朝阳、李耀良、王理想、陈辉、陈驰、黄江川、王佳杰、吴斌、邹峰、卢秀丽、杨宇波钢筋与混凝土技术部分:赵基达、冯大斌、冷发光、刘子金、朱爱萍、王晓锋、王永海模板脚手架技术部分:高峰、张良杰、杨少林、石亚明、杨棣柔、吴亚进、黎文方、黄玉林、杨波、陈伟、冼汉光、王祥军、杨秋利、陈铁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部分:王晓锋、蒋勤俭、田春雨、赵勇、高志强、钱冠龙、樊骅、李浩、谷明旺、汪力、姜伟、赵广军、张渤钰、周丽娟钢结构技术部分:李景芳、戴立先、韦疆宇、曾志攀、郭满良、陈志华、李海旺、韩建聪、朱邵辉、余永明、赵宇新、余玉洁、李浓云、李锦丽机电安装工程技术部分:吴月华、徐义明、陈静、任俊和、王升其、周卫新、王红静、冯凯、严文荣、刘杰、张勤、芮立平、陈晓文、宋志红绿色施工技术部分:单彩杰、杨香福、杨升旗、王涛、段恺、石云兴、张燕刚、倪坤、冯大阔、刘嘉茵、杨均英、司金龙、张静涛、陈波、郝伶俐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部分:曲慧、吴小翔、董宏、李良伟、李光球、黄春生、刘文利、赵力、李建军、王晓峰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部分:姚秋来、常乐、聂祺、唐曹明、李瑞峰、张荣强、韦永斌、赵伟、曹振、杨光值、潘鸿宝信息化技术部分:杨富春、王静、谭丁文、王兴龙、刘刚、曾立民、张义平、黄炜、苑玉平、颜炜、王剑涛、张臣友、高峰、黄从治、肖新华、王威、王文刚、王海涛顾问(按姓氏笔划排列):毛志兵、叶浩文、冯跃、李久林、杨健康、张希黔、张琨、苗启松、胡德均、龚剑秘书组:张靖岩、程岩、康井红、赵海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按章节排序):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深圳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建筑科研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发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用友建筑云服务有限公司目录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1)1.3 水泥土复合桩技术 (2)1.4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 (3)1.5 真空预压法组合加固软基技术 (3)1.6 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4)1.7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6)1.8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8)1.9 逆作法施工技术 (9)1.10 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10)1.11 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 (11)1.12 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 (12)1.13 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15)2 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18)2.1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18)2.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9)2.3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1)2.4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 (22)2.5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4)2.6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7)2.7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28)2.8 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31)2.9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3)2.10 预应力技术 (34)2.11 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35)2.12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36)3 模板脚手架技术 (38)3.1 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 (38)3.2 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 (39)3.3 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41)3.5 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 (44)3.6 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 (45)3.7 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技术 (47)3.8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9)3.9 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 (51)3.10 管廊模板技术 (52)3.11 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 (54)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56)4.1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56)4.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 (57)4.3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59)4.4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60)4.5 夹心保温墙板技术 (61)4.6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62)4.7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63)4.8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64)4.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66)4.10 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 (67)5 钢结构技术 (69)5.1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69)5.2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 (69)5.3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 (71)5.4 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 (72)5.5 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 (74)5.6 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 (75)5.7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76)5.8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 (77)5.9 索结构应用技术 (79)5.10 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 (80)6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83)6.1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83)6.2 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 (84)6.3 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 (86)6.5 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 (89)6.6 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安装施工技术 (90)6.7 内保温金属风管施工技术 (91)6.8 金属风管预制安装施工技术 (93)6.9 超高层垂直高压电缆敷设技术 (96)6.10 机电消声减振综合施工技术 (97)6.11 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技术 (98)7 绿色施工技术 (101)7.1 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 (101)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02)7.3 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 (103)7.4 施工扬尘控制技术 (107)7.5 施工噪声控制技术 (107)7.6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 (108)7.7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 (109)7.8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 (111)7.9 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 (112)7.10 混凝土楼地面一次成型技术 (113)7.11 建筑物墙体免抹灰技术 (114)8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117)8.1 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 (117)8.2 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119)8.3 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 (120)8.4 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 (121)8.5 种植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122)8.6 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应用技术 (123)8.7 高性能外墙保温技术 (124)8.8 高效外墙自保温技术 (126)8.9 高性能门窗技术 (127)8.10 一体化遮阳窗 (129)9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131)9.1 消能减震技术 (131)9.2 建筑隔震技术 (131)9.4 建筑移位技术 (133)9.5 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 (134)9.6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135)9.7 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技术 (136)9.8 爆破工程监测技术 (137)9.9 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 (137)9.10 隧道安全监测技术 (138)10 信息化技术 (140)10.1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0)10.2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 (141)10.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 (142)10.4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 (144)10.5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145)10.6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 (145)10.7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147)10.8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148)10.9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9)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1.1 技术内容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以压力注入水泥浆的一种施工工艺。
2017版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2017版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原创实用版)目录1.2017 版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概述2.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3.混凝土技术4.钢筋及预应力技术5.模板及脚手架技术6.钢结构技术7.机电安装工程技术8.绿色施工技术9.防水技术10.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11.信息化应用技术正文一、2017 版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建筑业的技术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我国在 2017 年推出了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涵盖了地基基础、混凝土、钢筋、模板、钢结构、机电安装、绿色施工、防水、抗震加固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是建筑业的基础,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2017 版建筑业新技术中包括了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旨在提高建筑业的基础工程技术水平。
三、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是建筑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2017 版建筑业新技术中提到的混凝土技术,旨在提高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混凝土的成本,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四、钢筋及预应力技术钢筋和预应力是建筑业中常用的加固材料,其性能和施工质量对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017 版建筑业新技术中提到的钢筋及预应力技术,旨在提高钢筋和预应力的性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五、模板及脚手架技术模板和脚手架是建筑业中常用的施工设施,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2017 版建筑业新技术中提到的模板及脚手架技术,旨在提高模板和脚手架的安全性能,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六、钢结构技术钢结构是建筑业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其轻便、耐用、抗震等优点使得其在建筑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017 版建筑业新技术中提到的钢结构技术,旨在提高钢结构的性能,降低钢结构的成本,提高钢结构的施工质量。
七、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安全。
建筑工程10项新技术2023年最新版
建筑工程10项新技术2023年最新版1. 3D打印技术介绍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技术,可以将数字模型直接转化为实体建筑,减少了传统建筑施工中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建筑元件,如墙壁、柱子等,以及制造整体建筑结构。
优势•减少施工时间: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缩短建筑工程的完成时间。
•减少人力成本:3D打印技术可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了建筑工程的人力成本。
应用案例•用于建造小型住宅区•用于制造建筑元件,如墙壁和楼梯2. 智能建筑系统介绍智能建筑系统利用先进的科技和传感器,以优化建筑物的功能、资源使用和能源效率。
这种系统可以连接和控制建筑各种设备和系统,提供自动化的操作和管理。
优势•节约能源:智能建筑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照明、空调和能源管理等功能来节约能源并减少能源浪费。
•提高安全性:智能建筑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建筑的安全状态,并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提醒和采取措施。
应用案例•用于办公楼和商业建筑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用于智能家居的智能控制系统3. 建筑信息模型(BIM)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法。
它通过创建一个虚拟的、精确的建筑模型,将设计、建造和维护过程整合在一起。
优势•提高效率:BIM可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供高度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方便:BIM可以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帮助管理和维护建筑物,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使用价值。
应用案例•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模型协作•用于建筑物维护和设备管理4. 轻质建筑材料介绍轻质建筑材料是一种具有低密度和高强度的材料,可以用于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
这种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重量和施工成本,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抗风性能。
优势•减少建筑重量:轻质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自重,降低了建筑物对地基和结构的要求。
•提高施工效率:轻质建筑材料可以更容易地加工和安装,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修订情况介绍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en New Technologies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review ed. The revision background, general and concrete changes of The Te n New Technologies for
· 228·
建 筑 技 术
A rchitecture Technology
第 49卷 第 3期 2018印 3月
V0I_49 N o.3 (2017版 )》 修 订情 况介绍
王清勤 , 赵基达 , 程 岩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00013,北京 )
K eywords: constru ction industry; l0 new technologies; 2017 edition; revision
1 发展 回顾
基坑支 护技 术 、建筑钢 结构新 技 术 、大 型设 备与构 件
为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必 须面向经济建设的要求 ,20世纪 90年代初原建设部 组织专家针对建筑行业急需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编制 了 1994版 《建筑业 l0项新技术 》,并 于 1994年 8月 发文 《关于建筑业 1994、1995年和 “九五”期 间重 点推广应用 l 0项新技术的通知 》,这个文件是我国 建设主 管部 门要 求建 筑行业 推广 应用新 技术 的 第一个 正式 文件 。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宣贯2--高天下
第5章 钢结构技术
5.1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选用高强度钢材(屈服强度ReL≥390Mpa),可减少钢 材用量及加工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为了提高结构 的抗震性,要求钢材具有高的塑性变形能力,选用低屈 服点钢材(屈服强度ReL=100~225Mpa)。 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中规定八 个牌号,其中Q390、Q420、Q460、Q500、Q550、 Q620、Q690 属高强钢范围;《桥梁用结构钢》GB/T 714 有九个牌号,其中Q420q、Q460q、Q500q、 Q550q、Q620q、Q690q 属高强钢范围;《建筑结构用 钢》GB/T 19879 有Q390GJ、Q420GJ、Q460GJ 三个牌 号属于高强钢范围;《耐候结构钢》GB/T 4171,有 Q415NH、Q460NH、Q500NH、Q550NH 属于高强钢范 围;《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GB/T 28905,有LY100、 LY160、LY225 属于低屈服强度钢范围。
掌握建筑业10项新技术这些知识,对上述得分点有直接帮助。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 宣贯资料
本文部分摘抄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主要起 草总负责人:王清勤先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宣贯资料。其余图 片来源于网络和我自己作品。
采用图文方式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逐条宣贯 但愿对您有所帮助
第5章 钢结构技术
针对现代钢结构形式复杂、使用功能要求高的特点,对钢材性能提出了更高 更新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BIM技术的深度应用,钢结构 BIM建模新技术需要总结并推广,同时也为提高钢结构材料的管理信息化应用 程度。 2017版 5.1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保留调整) 5.2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新增) 5.3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新增) 5.4 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新增) 5.5 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保留调整) 5.6 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保留并调整) 5.7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新增) 5.8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保留调整) 5.9 索结构应用技术(新增) 5.10 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保留调整)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6版)》编制情况总体介绍201711(简版) [兼容模式]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修订情况总体介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修订组2017.11发展回顾项目来源编制过程和2010版对比提高与创新1 发展回顾《建筑业10项新技术》1994版1、商品混凝土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半大类2、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单项3、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大类4、高强混凝土技术;单项5、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半大类6、建筑节能技术;;大类7、聚氯乙烯塑料管应用技术;单项8、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单项9、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大类10、现代管理与计算机技术。
大类1 发展回顾《建筑业10项新技术》1998版10大项43个技术子项1、深基坑支护技术;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3、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4、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5、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6、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7、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8、建筑钢结构新技术;9、大型设备与构件整体提升技术;10、企业计算机应用及管理技术。
1 发展回顾《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版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3、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技术;4、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5、钢结构技术;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8、建筑防水新技术;9、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10、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1 发展回顾《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2、混凝土技术;3、钢筋及预应力技术;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5、钢结构技术;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7、绿色施工技术;8、防水技术;9、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10、信息化应用技术。
发展回顾项目来源编制过程和2010版对比提高与创新2 项目来源2016年3月22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批准立项。
、2 项目来源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负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协会天津住宅装饰装修协会中国模板协会2 项目来源修订工作的迫切性⏹自2010年以来,对已纳入新技术的10项内容,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创新,其技术内涵变化、技术指标提高、使用范围扩展,亟需改版升级⏹新研发的一大批新技术与创新成果,经过了成果鉴定和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亟需在建筑业推广应用⏹从最近建筑业的技术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发展要求,如加强建筑工业化、强化建筑节能、提升绿色施工技术、提高BIM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也迫切要求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修改与完善发展回顾项目来源编制过程技术成果介绍提高与创新3 编制过程启动会2016年4月6日,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召开了住建部专题项目《建筑业10项新技术修订研究(2016)》启动会。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宣贯2
第6章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第7章 绿色施工技术
按节水、节材、节能、节地、环境保护的顺序,选择了节水、建筑垃圾减量化等 技术,突出可循环、低碳技术,选用施工现场标准化、工具式防护技术。 2010版 7.1 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新增) 7.2 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保留调整) 7.3 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新增) 7.4 施工扬尘控制技术(新增) 7.5 施工噪声控制技术(新增) 7.6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新增) 7.7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新增) 7.8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新增) 7.9 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新增) 7.10 混凝土楼地面一次成型技术(新增) 7.11 建筑物墙体免抹灰技术(新增)
5.3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新增) 传统测量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钢结构施工需求。采用基于测量机 器人、卫星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多源信息融 合等技术的一整套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钢结构 施工定位、姿态检测、结构监测等测量工作。
第5章 钢结构技术
第6章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6.11 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 技术 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技术覆 盖建筑机电系统的方案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维护 阶段,其执行者可以由独立的第 三方、业主、设计方、总承包商 或机电分包商等承担。目前最常 见的是业主聘请独立第三方顾问, 即调试顾问作为调试管理方。
第6章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第6章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6.4 工业化成品支吊架技术 装配式成品支吊架由管道连接的管夹构件、建筑结构连接的锚 固件以及将这两种结构件连接起来的承载构件、减震(振)构 件、绝热构件以及辅助安装件构成。该技术满足不同规格的风 管、桥架、工艺管道的应用,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管路定位和 狭小管井、吊顶施工,更可发挥灵活组合技术的优越性。近年 来,在机场、大型工业厂房等领域已开始应用复合式支吊架技 术,可以相对有效地化解管线集中安装与空间紧张的矛盾。复 合式管线支吊架系统具有吊杆不重复、与结构连接点少、空间 节约、后期管线维护简单、扩容方便、整体质量及观感好等特 点。
十项建筑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
媒介与社会关系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通过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议题等方面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我们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改善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媒介的多样性与传播触达率媒介的多样性是指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不同的媒介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触达率。
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和广播仍然拥有庞大的读者和观众群体,但在互联网的兴起下,新兴媒介如微博、微信、博客等已经迅速成长,并且传播触达率也越来越大。
研究这些媒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媒介来传播信息,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
同时,媒介的多样性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众多信息中获取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二、媒介的塑造力与舆论引导媒介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塑造力,它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
媒介通过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传播广告等方式,对社会进行舆论引导和社会议题的设置。
媒介的选择、报道方式和内容表达等因素都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如何通过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对社会产生影响,有助于我们审视媒介行业的责任与作用,提高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媒介的社交互动与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和QQ等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也使得公众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门槛降低。
研究媒介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互动的形式以及公众参与社会问题的意义与价值。
四、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带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媒介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了解媒介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在当今社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为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建筑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筑业的 10 项新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的稳固至关重要。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通过在灌注桩成桩后,将水泥浆注入桩端和桩侧,有效地提高了桩的承载力,减少了桩的沉降量。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则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高、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支护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止水和挡土,保证施工安全。
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可以在无需振捣的情况下自流平并填充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噪音污染。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三、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强钢筋的应用可以减少钢筋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具有连接强度高、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
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结构和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铝合金模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周转次数多等优点,能够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爬升模板技术适用于高层建筑施工,能够随着建筑物的升高自动爬升,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盘扣式脚手架具有搭设速度快、稳定性好、承载力高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脚手架。
五、钢结构技术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钢结构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软件,能够准确地测量钢结构的尺寸和位置,保证安装精度。
2010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建筑业10项新技术1前言为适应当前建筑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保持“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在行业内始终处在先进水平,加快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2009 年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了全国包括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在内的27 家单位共计30 多位行业专家对《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05)》进行了修订,历时一年多时间,于2010 年11 月完成《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并发布推广实施。
《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以下简称共收录了10 个大项的131 项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七大项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共计15 项技术。
2 编写概况目前,“建筑业10 已形成品牌效应,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识与肯定。
新版本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 版之绿色施工技术简介谢伟锋(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510030)摘要:“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对施工行业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提高企业效益、缩短施工工期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现已成为建筑业实施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代名词。
本文介绍了“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的第七大项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共15 项技术,既展示了绿色施工的最新技术,关键词:建筑业10 新技术;施工技术;绿色施工Introduc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at One of the 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2010 XIE Wei-feng (Guangzhou Municipal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 Guangzhou 510030)Abstract: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has the huge leading role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quality, ensuring saf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enterprise efficiency and shortening the construction pe- riod. Now representative of promoting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con- 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d 15 technologi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from the seventh technology in 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2010, show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the guiding role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 Key words: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construction technology;green construction 第39 卷2011 年第1 期广州建筑GUANGZHO ARC ITE T R Vol.39 No1,2011 -9- 广州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2011 年第1 期继承原来10 项设置的格局,以及原有的表达格式,具体技术表述方式仍然采用“主要技术内容、技术指标、适用范围、已应用的典型工程”,技术内容保持立足房屋建筑,兼顾大土木工程,体现了建筑业10 项新技术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综述
Keywords: constru ction industry; 10 new technologies; 2017 edition; building seism icity; structural reinf o rcem ent; building reform ; str u cture m onitoring
删
YA0 Qiu.1ai ,CHANG Le ,ZHANG Li.feng
(1.ChinaAcademy ofBuilding Research,100013,Beijing,China;2.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xisting Building Retrofitting, 100013,Beijing,China;3.National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 ofBuilding Engineering,100013,Beijing,China;4.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Ministry of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100013,Beijing,China)
2017建筑业10项新技术(机电安装工程)
6.1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6.1.1 技术内容 (4)施工模拟
利用BIM施工模拟技术,使得复杂的机电施工过程,变得简单、可视、易懂。 BIM4D虚拟建造形象直观、动态模拟施工阶段过程和重要环节施工工艺,将多种 施工及工艺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比较,为最终方案优选决策提供支持。采用动态 跟踪可视化施工组织设计(4D虚拟建造)的实施情况,对于设备、材料到货情况 进行预警,同时通过进度管理,将现场实际进度完成情况反馈回“BIM信息模型 管理系统”中,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及纠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形象直观、动态模拟施工阶段过程和重要环节施工工艺,将多种施工及工艺方案 的可实施性进行比较,为最终方案优选决策提供支持。基于BIM技术对施工进度 可实现精确计划、跟踪和控制,动态地分配各种施工资源和场地,实时跟踪工程 项目的实际进度,并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及时分析偏差对工期的 影响程度以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混凝土技术 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钢结构技术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 防水技术 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信息化应用技术
第7页
2017版十项新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模板脚手架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钢结构技术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信息化技术
6.2 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
6.2.1 技术内容 主要施工方法: 1)根据被连接导线的截面积、导线根数、 软硬程度,选择正确的导线连接器型号。 2)根据连接器型号所要求的剥线长度,剥 除导线绝缘层。 3)按图6.1所示,安装或拆卸无螺纹型导 线连接器。
建筑抗震技术要求
建筑抗震技术要求
建筑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阶段,从防震出发,通过采用各
种技术手段,增强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确保建筑
物及其内部人员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
建筑抗震技术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整体设计原则:建筑物应考虑全面防震和抗震建筑技术的要求,从整体上设计,
科学规划,细致施工。
2. 预应力混凝土的运用:预应力混凝土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
力和耐震性能。
3. 抗震支撑系统:撑墙、拱筋、吊钩、斜撑等支撑系统应设计合理、结构可靠,布
置合适,并在结构中采用合理的连接方法。
4. 制震墙体的设计:制震墙体是一种新式的建筑结构,在地震情况下可以起到较好
的防护和缓冲作用。
5. 防火墙的设计:防火墙是建筑消防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震设计中,防火
墙的作用是限制火势向外的扩散,同时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抗震建筑规范及相关标准,通过一定的
计算分析,确定建筑物结构的承重能力、刚度、韧性等参数。
7. 地基处理:加强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尤其在建设场地为地震区时,应对现场情况作出切实可行地基处理方案,保障结构的可靠性。
总之,建筑抗震技术与地震预测及灾后救援工作一起,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
家发展的重要措施。
建筑抗震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包括: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混凝土技术、钢筋及预应力技术、模板及脚手架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逆作法施工技术※※※※※※1.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1高边坡防护技术1.12非开挖埋管技术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二、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三、钢筋及预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四、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3塑料模板技术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安装施工技术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4.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五、钢结构技术5.1深化设计技术5.2厚钢板焊接技术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住宅钢结构技术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5.11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六、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6薄壁不锈钢管道新型连接技术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七、绿色施工技术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7.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7.3预拌砂浆技术7.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7.11供热计量技术7.12建筑外遮阳技术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八、防水技术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8.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九、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9.1消能减震技术9.2建筑隔震技术9.3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十、信息化应用技术10.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10.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10.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10.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10.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10.6建设项目资源计划管理技术10.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10.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注:第1、4、6项中※下的子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房建外的其他土木领域。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新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新技术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是重要的工程项目,由于很多建筑的建设年限逐渐逼近设计边缘,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在施工中容不得一丝马虎,应合理设计改造设计方案,准确部署改建工程施工工作。
跨过2018,未来要如何不遗余力地“大震不倒”?一、新时期要及时不断刷新工法《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公布后,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作为新技术之一,从多个方面列举分享技术内容。
抗震方面消能减震技术首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破土动工建好(构)筑物的保护等。
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二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选用使用明确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宗教建筑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加固方面结构构件加固和常用的有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技术外包钢加固技术。
后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构件进行界面处理后,将钢绞线网片敷设于被铁制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再在其上用涂抹聚合物砂浆。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桩基钢筋混凝土郑、柱四周包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两者的承载力提高效果与施工十分相似便捷度有所区别。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微观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增加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建设工程阻燃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对防风加固工程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以下条款。
第十五条【施工要求】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抗震措施、关键节点施工质量的行政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标准。
第十九条【减震隔震工程设计】采用减震避震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中才设计文件中对减震隔震装置技术性能、检验检测、减震隔震构造措施、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提出确保明确要求。
10项新技术要求,三大建筑抗震
10项新技术要求,三大建筑抗震设防要点不可不知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建筑防灾减灾就是其中升级更新的一项内容。
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是建筑设计及施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建造师责任的体现。
为了让不同建筑工程在地震中都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损坏,建造师们应该发挥怎样的职责?01、一、抗震技术最新规范及标准:10项新技术中关于抗震、加固技术的主要介绍包括以下内容。
1、消能减震技术:【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 297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的规定。
【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2、建筑隔震技术:【技术指标】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
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建筑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新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新技术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是一项重要工程。
随着许多建筑的建筑寿命逐渐接近设计边缘,建筑的抗震加固和改造在施工中不可忽视。
因此,应合理设计改造方案,准确部署改造工作。
一是新时期要更新施工方法“建筑业10项新技术”.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是一项重要工程。
由于许多建筑的建设年限逐渐接近设计边缘,建筑的抗震加固和改造在建设中不可忽视。
因此,应合理设计改造方案,准确部署改造工作。
第一,新时期要及时刷新《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出版后,作为新技术之一的抗震、加固、监测技术被列举出来,并从多方面分享。
地震方面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层建筑、高耸塔楼、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和管线(生命线工程)、现有建筑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和纪念性建筑的保护。
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建筑,尤其是钉子、B类等重要建筑;也可应用于特殊使用要求的建筑,一些传统抗震技术难以满足抗震要求或抗震要求较高的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保护。
强化方面常用的结构构件加固技术有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和钢筋包裹加固技术。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加固构件的界面处理后,将钢绞线网铺设在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然后在其上涂抹聚合物砂浆。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周围用钢材加固的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
两种方法的承载力提高效果不同于施工的方便性。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节点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加固。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对抗震加固工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以下条款。
第十五条【施工要求】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关键节点抗震措施和施工质量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第十九条【隔震工程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对隔震装置的技术性能、检验测试、隔震结构措施、施工、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提出明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项新技术要求,三大建筑抗震
设防要点不可不知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建筑防灾减灾就是其中升级更新的一项内容。
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是建筑设计及施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建造师责任的体现。
为了让不同建筑工程在地震中都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损坏,建造师们应该发挥怎样的职责?
01、
一、抗震技术最新规范及标准:
10项新技术中关于抗震、加固技术的主要介绍包括以下内容。
1、消能减震技术:
【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 297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的规定。
【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2、建筑隔震技术:
【技术指标】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
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隔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 118的规定。
【适用范围】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3、结构构件加固技术:
【技术指标】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的材料和设计计算及施工应符合行业标准《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的要求;外包钢加固的设计计算和胶粘剂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
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规定,关于钢材、焊缝设计及其施工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
【适用范围】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02、
二、抗震结构区别及特点:
本小节的4种抗震结构,均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正确区分其特点能有助于抗震设计。
1、钢结构抗震:
【结构特点】钢材强度高、重量轻,且材料的匀质性和强韧性较好,可有较大变形,能较好地承受动力荷载。
【抗震应用】一般的超高层建筑(100m以上)或者跨度较大的建筑通常应用钢结构。
由于钢结构建筑的造价相对较高,且存在钢材腐蚀问题和消防问题等隐患,目前应用不普遍。
2、剪力墙结构抗震:
【结构特点】剪力墙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剪力墙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
【抗震应用】在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或高度超过24m的建筑)中被大量运用。
3、框架结构抗震:
【结构特点】框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浇灌成的承重梁柱组成骨
架,再用空心砖或预制的加气混凝土、陶粒等轻质板材作隔墙分户装配而成。
墙主要是起围护和隔离的作用,由于墙体不承重,所以可由各种轻质材料制成。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力性能。
这种结构的住房有很好的抗震性。
【抗震应用】框架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较为普遍,大多数建筑都是框架结构。
4、砖混结构抗震:
【结构特点】砖混结构应用于楼板、过梁、楼梯、阳台等。
这些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所以称为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主要应用于多层住宅(24米以内,10层以下),其抗震性能比起上述三者相对弱一些。
【抗震应用】砖混结构一般应用在多层或者跨度不大的建筑,但由于砖混结构的房屋格局固定,墙面不能改动,加之近些年框架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很少应用砖混结构。
03、
三、结构选型与布置的抗震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中,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对抗震效果的影响很大。
合理确定抗震体系,选择适用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确保抗震效果。
1、确定抗震体系:
结合行业规范可知,在确定抗震体系时,应注意是否满足以下要
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2、结构材料的选择:
抗震结构选材十分重要,选材过程中应考虑材料的下列性能。
(1)、延性系数高;
(2)、强度与重力的比值大;
(3)、匀质性好;
(4)、正交各向同性;
(5)、材料强度可充分发挥,构件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
3、不同抗震性能排序参考:
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砌体结构。
以上排序仅作为对比参考,并不意味着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绝对优于其他结构,实际抗震性能应根据工程类型、施工方案、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04、
四、抗震施工措施:
抗震设计与施工应做好衔接配合工作,确保建筑的抗震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设计与施工均应对抗震工作负起责任,才能最终保证施工效果。
1、熟悉图纸与施工方案:
为确保施工质量,应由项目部技术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图纸,并进行自审、会审工作。
通过学习,熟悉图纸内容,了解设计要求施工达到的技术标准,明确工艺流程,确保抗震施工效果。
熟悉图纸应使各工种的施工管理人员对有关图纸进行审查,熟悉和掌握图纸中细节。
编制抗震设防工程总的施工方案,针对细节及重要部位进行详细说明,做好质量通病的防控。
编写测量放线方案,进行测量仪器的检验,线桩坐标的复核,轴线控制桩的埋设与保护。
2、讨论主体结构合理性:
复杂的平面布置会使建筑物出现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会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从而加剧地震的破坏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时,应关注主体结构的合理性,结构设计应尽量简单,且满足竖向均匀性原则,从而可以有利于降低扭转力、非结构构件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降低材料的耗用。
图纸会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工程经验,指出设计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3、做好图纸交底和施工计划:
交底时,应确保施工员及各专业施工队伍明确图纸、施工工艺要求及施工验收标准,使具体操作者对设计意图、操作细节、质量验收
的标准都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尤其是抗震结构施工时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要在交底时认真说明。
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作业计划时,由项目部组织预算部门根据施工图、预算定额、抗震设防专项施工、施工定额等文件,编制施工预算,以便为施工作业计划的编制、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签发提供依据。
提前做好原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4、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施工:
为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裁能力,应设有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在施工时,应确保安装顺序及节点衔接,确保每项抗震技术均能独自承受相应的地震破坏,并确保多项技术能共同作用,增强建筑抗震能力。
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
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