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0bc4c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2.png)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教科版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附目录)
![教科版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附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0ea8aa9a31126edb6e1a104d.png)
对照组
思考: (1)实验带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 (2)实验结果和实验前的猜测是否一致?说明了什么? (3)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左为实验组有水
右为对照组无水
对比试验
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为什么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种子发芽实验计划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
实验的方法
动手前先观察
绿豆种子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大小)
观看实验操作视频
实验注意事项:
• 每个盒内要放上数量相同的绿豆。 • 不能只放一颗绿豆。 • 给杯子贴上标签,便于观察。
观察并记录
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这说明了什么?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探究实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方法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 粒刚发芽1 的绿2豆 3 放在4吸水纸5 上,保持 吸水纸一端湿润。几天之后观察绿豆芽发 生了什么变化。
有水的一端ຫໍສະໝຸດ 1、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2、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实验说明了什么?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 后,她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探究发现
充足的水分
种子发芽需要 空气 适宜的温度
种子生长需要
充足的水分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阳光 土壤
拓展延伸
红树为了适应海 边多水的环境,长出 了气根,使根部能接 触到更多的空气而不 会被淹死,众多的根 系减少了海水的冲击。
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07b750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1.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211a457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e.png)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fbc85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7.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
2、绿豆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长得细长,茎是白色的;在有阳光的环境中会长得粗壮,茎是绿色的,并且叶子会展开。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时,要考虑放入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要让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2、减少水和增加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瓶的平衡。
六、改变生态瓶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减少了。
2、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七、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比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二、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早上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影子较长;中午太阳在南边,影子较短;傍晚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影子较长。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6b87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a.png)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022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2022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9df07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1.png)
2022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资料第一单元:光1.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其中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
2.夜空中有很多星星,其中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行星不能自己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光源。
3.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或没有点燃的蜡烛。
4.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5.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即使有一个红苹果,我们也看不到它。
6.夜视仪是一种仪器,它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7.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8.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9.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1) 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 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cm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0.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11.透明物体如玻璃能让光穿过并且看清前方物体细节,半透明物体如纸能让光穿过但不能看清前方物体细节,不透明物体如书不能让光穿过并且看不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
12.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
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这个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烟气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了光束。
当烟气越多时,烟气反射的光越多,我们看到的光束也就越清晰。
13.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
14.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
15.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1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cb85f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6.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整理(分单元编排)(2022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整理(分单元编排)(2022秋)](https://img.taocdn.com/s3/m/781b483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5.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重点知识第一单元光一、光的传播。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被物体挡住,无法到达物体后面,在物体后面形成了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5.当月亮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当月亮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二、光的折射。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出现折射现象,所以铅笔好像断了;光由水垂直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断。
3.在两块玻璃的拼接处看到了两条金鱼,说明光可以在水中向四面八方传播,并在水面产生折射。
4.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白光进人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一样。
经三棱镜射出后,再次经过折射,白光便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这三种色光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可以得到其他色光。
三、光的反射。
1.光在传播途中如果碰到物体,就会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照明灯上装灯罩,墙壁涂成白色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
4.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5.当镜面与盒子底边成45°角,两块平面镜相互平行时,第一块平面镜的反射光全部射到另一块平面镜上,然后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
自制潜望镜让我们不用靠在窗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8466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0.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16e4c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7.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科版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附目录)
![教科版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附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0ea8aa9a31126edb6e1a104d.png)
看看老师做的实验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看老师做的实验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看老师做的实验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播种四天后 各组种子
缺水
低温
强光
背阴
黑暗
我们的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和空气
充足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 35℃。
拓展延伸
莲藕为了适应水下环境,它的根(藕)为孔 状,以防水流的冲刷,须根很短,以适应水中水 分充足的环境,而不需要过多的水。
拓展延伸
含羞草适应多 雨环境,茎叶可卷 曲,以防在暴雨或 冰雹天气中受伤。
拓展延伸
落叶植物适应冬、 秋季节,在秋季就 脱光树叶,以防冬 季过多的蒸腾作用。
课堂练习:
1、仙人掌的叶子进化成针刺,是为了( A )
实验 次数
呆在明亮一 端的蚯蚓数
呆在盒子中 呆在黑暗一
间的蚯蚓数 端的蚯蚓数
我们的 解释
1
0
2
0
3
0
0
5
蚯蚓喜欢
0 0
5 5
生活在黑
暗的环境
……
里
实验主题二: 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该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
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干湿。 放多少蚯蚓?多少时间查看? 蚯蚓体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
对比实验
实验组
对照组
思考: (1)实验带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 (2)实验结果和实验前的猜测是否一致?说明了什么? (3)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a718f05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c.png)
WORD格式..可编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键。
9.食物键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备色至望宪。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他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佣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统、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2273f96c85ec3a86c2c50d.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光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光源可以分为 (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大类。
太阳:(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具体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穿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生活实例:(日食)、(月食)的形成。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实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5.认识棱镜定义:(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作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解光:(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6.光的反射现象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际应用: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后视镜等。
7.制作一个潜望镜构造: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原理:光通过两块镜子的(反射),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
应用:(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人生格言:凡是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地努力,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
年轻的我们必须懂得:1、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2、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3、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4、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5、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
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拥抱美好的生活。
2022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2022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719634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c.png)
2022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光LL有关光的思考1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 .伽利略巧妙地让铜球从斜面上滚下,这样运动时间就比竖直下落长得多,最终发现了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伽利略又利用推理的方法,将结果推广到斜面竖直的情况。
他认为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无关,仅与下落高度有关,推翻了上千年来的错误观点。
3 .伽利略还用自己制造的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首先发现了月球上的山脉,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对于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4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白天,太阳是光的来源,阳光照耀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他的温暖;到了夜晚,月亮反射的光、灯光、火光都是光的来源。
5 .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 .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7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8 .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光、星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预测3: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
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
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
10 .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11 .虽然我们人眼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不能看到物体,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夜视仪来实现黑暗中看见物体的愿望。
12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 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1. 2.光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能够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的身体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的身体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94c3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5.png)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身体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体”中,深入探讨第1课“我们身体”。
我们将详细学习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解人体基本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包括: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2. 培养学生对人体器官认识,提高观察、描述、分析问题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体器官功能、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人体基本结构,解各器官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挂图、PPT课件;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发学生对人体结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我们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2. 新课内容学习:a. 播放PPT课件,介绍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内容;b. 分组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解人体器官,并分享给其他同学;c. 教师讲解各器官功能,引导学生解器官之间相互关系。
3. 实践活动:a. 让学生观察人体模型,分组讨论并描述人体各器官位置和功能;b. 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喜欢器官,并剪下来,贴在画纸上,组成一幅完整“人体器官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与人体器官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我们身体2. 内容: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自己最喜欢人体器官,并简要描述其功能;b. 根据教材内容,简述人体各系统作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体器官有更深入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更多关于人体器官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cebb2010661ed9ad51f3f2.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17.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活动记录(作业本1面),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51面附表一)。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
第1页共2页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完成作业本1面,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51面附表一)。
2、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