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抗药性
监测方案内网终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科学、有效开展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依据《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进行修订,形成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趋势。
(二)评估城乡病媒生物侵扰状况,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
(三)开展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该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
二、监测点设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生态环境、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卫生创建工作需求设置监测点。
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2-5个地级市(其中应包括1-2个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下发,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种类(一)鼠、蚊、蝇、蟑螂生态学监测。
各省份可根据辖区内蜱类、臭虫等危害情况开展相应监测。
(二)蚊、蝇及蟑螂抗药性监测。
四、监测内容(一)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
1.鼠类监测。
(1)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笼夜法。
城镇居民区室内可采用粘鼠板法。
室外可采用路径法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次,于监测月中旬开展。
(3)监测生境:夹夜法/笼夜法: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等)3个类型的生境各不少于1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
路径法: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两侧,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单位/居民区院内,农贸市场/工地/车站,合计检查单位20个以上,总调查路径2000米以上。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见附件1。
2.蚊虫监测。
各监测点同时开展成蚊和幼蚊的监测。
(1)监测方法: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或CO2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或双层叠帐法,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和勺捕法。
(2)监测时间:成蚊:蚊虫活动期内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
幼虫:蚊虫活动高峰期每月中旬开展1次。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4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1 背景 (2)1.1 抗药性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 (2)1.2 抗药性概况 (2)1.3 抗药性监测的基础条件 (3)1.3.1 疫情控制的需要 (3)1.3.2 人民生活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3)1.3.3 已有的工作基础 (4)1.4 当前抗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4)1.4.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4)1.4.2 测定方法不统一 (4)1.4.3 抗药性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低 (4)2 监测目的 (5)2.1 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 (5)2.2 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 (5)3 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 (5)3.1 监测网络 (5)3.2 分工和职责 (5)3.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5)3.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5)4 监测内容和方法 (5)4.1 蚊虫抗药性监测 (5)4.1.1 靶标蚊虫及监测点的选择 (5)4.1.2 监测时间 (6)4.1.3 试虫采集 (6)4.1.4 监测药剂 (6)4.1.5 设施和器材 (6)4.1.6 监测方法 (6)4.1.6.1 幼虫浸渍法 (6)4.1.6.2 成蚊监测法 (7)4.1.7 统计与计算 (7)4.2 家蝇抗药性监测 (7)4.2.1 监测点的选择 (7)4.2.2 试虫采集 (7)4.2.3 监测药剂 (7)4.2.3 设施和器材 (8)4.2.4 监测方法 (8)4.2.5 数据统计 (8)附录1淡色库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9)附录2 白纹伊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0)附录3中华按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1)附录4 家蝇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2)附录5 中华按蚊测试基本情况记录 (13)附录6 测试杀虫剂的推荐使用浓度 (13)附录7 推荐使用敏感基线 (13)附录8 成蚊测定用药纸的计算 (13)附录9 关于化学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回归线统计问题 (14)1. 使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POLO-PC (14)2. 使用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DPS数据处理系统 (15)附录10 关于敏感基线的现状和设想 (16)1 建立敏感性基线的重要性 (16)2 昆虫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 (16)3 如何建立敏感基线 (17)根据卫生部《2007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的精神,和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落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于重要病媒生物年度工作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一、总则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印发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号)中《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监测点的设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生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行情况和卫生创建工作需求设置本地常规监测点。
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2~5个地级市(其中应包括1~2个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每个国家级监测点至少选2个县(区)开展监测工作。
现有国家级监测点原则上保持不变,目前尚无国家级监测点或监测点数量不够的省份,根据生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行情况等因素提出增加和设立监测点的申请,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后确定。
(二)监测类群与方法本方案对于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生物生态学及抗药性监测方法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1)。
(三)监测频次、时间本方案对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生物及抗药性监测频次、时间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2)。
(四)数据收集、上报与分析反馈各省按照《监测方案》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监测点负责调查、收集和整理辖区内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在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邮件将本监测点原始记录表和汇总表逐级上报并汇总,按表1-2的时间要求,将国家级监测点监测记录表和汇总表、常规监测点汇总表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bmjiance@)。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单位监测数据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逐级审核,如发现问题,通过电话逐级通知数据报送单位。
数据报送单位在3个工作日内对数据核实或解释,并重新上报监测数据。
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将原始纸质版监测记录至少保留5年。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结束时,应及时对本辖区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历年同期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和本地病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病媒生物及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提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议,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爱卫办),并反馈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病媒生物防治是一种应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 如蚊子、蜱虫等)的方法。
尽管病媒生物防治在控制疾病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环境影响:某些病媒生物防治方法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使用化学杀虫剂可能对非目标物种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抗药性和适应性:病媒生物具有适应性,并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防治方法可能会失效,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3.(长期维持成本:病媒生物防治通常需要长期维护和监测。
这包括资源投入、人力成本和设施维护费用等。
如果长期支持不足,防治效果可能会减弱或消失。
4.(物种迁移和扩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病媒生物的迁移和扩散现象变得更为复杂。
这增加了病媒生物防治的挑战,因为它需要针对新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
5.(社会接受度和合作:病媒生物防治往往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意见分歧,包括政府、居民、农民等。
缺乏合作和社会接受度可能影响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病媒生物防治虽然有其优势,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科学管理和定期评估,以确保防治措施的持续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国境口岸重要媒介生物抗药性测定方法
国境 口岸媒 介 生物 的控制有 多种 方法 。 由于卫
一4 一 ຫໍສະໝຸດ 第 l卷 第 3 5 期
樊德 海, 国境 口岸重要媒介生物抗药性测定方法 等_
为害的水平 , 同时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 , 保护 国境
口岸 地 区的生态 环境 。 1 国境 口岸蚊 虫抗药 性测 定方 法
媒 介生物 入侵造 成疾病 暴发 流行 的事例 。在 特定 情
期 ,全 国爱卫 会 组织 1 个 省 的卫 生 防疫 部 门在 1 0 5 个 城镇 ( 南京 、 州 、 州 、 肥 、 杭 郑 合 西安 、 阳 、 沈 淮南 、 思 茅、 宁波等 ) 就淡 色库蚊 对溴 氰菊 酯 、 菊酯 、 氯 速灭 菊
用固 。
医学媒 介 生物 不 仅骚 扰 、 吸血 、 坏物 品 , 损 而且
是多种病原体 ( 鼠疫耶尔森菌 、 如 黄热病毒 、 登革病 毒、 日本脑炎病毒 、 疟原虫等 ) 的传播媒介或储存宿 主, 对人类 危 害极 大 。 目前 中 国法 定 的 3 传染 病 6种 中, 鼠疫 、 肾综 合征 出血 热 、 疾 、 革 热 ( 疟 登 登革 出血
热 ) 1 种 疾病是 由媒 介生 物传播 的 。这类疾 病 在 等 3 中国每年传 染病 总发病 病例 中约 占 5 1%,死 亡 %~0
中国于 2 纪 7 年 代初 开展 拟除虫 菊酯 的研 0世 0 究 ,0年代 开始 用 于农 业 和卫生 害虫 的防 治 ,但 不 8
久 即发 现蚊虫对 这类 杀虫 剂产生 了抗性 。8 代 中 0年
类等曾导致多起退货事件) 。 国境 口岸卫生检疫机构是 防范媒介生物入侵 、 防 范生物 恐 怖 的第 一道 防线 , 负着 维 护 国家 安全 肩 和保护人 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必须认真贯彻《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境 卫 生 检疫 法 》 ,加强 和规 范 国境 口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传染病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其中病媒生物是传播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病媒生物是指能够携带传染病病原体并传播给人类或动物的生物,如蚊子、跳蚤、蜱虫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媒生物的监测意义病媒生物监测是指通过对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和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了解其分布、季节性变化和传播风险,为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病媒生物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
二、病媒生物的监测方法1. 成虫监测:成虫是病媒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阶段,对成虫进行监测可以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常用的成虫监测方法有使用黏虫板、蚊帐、人工光源吸引等。
2. 幼虫监测:病媒生物的幼虫在水体中繁殖,对幼虫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水域中病媒生物繁殖情况。
常用的幼虫监测方法有使用捕捉器、培养扩繁箱、水质检测等。
3. 病原体感染监测:病媒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了解其病原体感染情况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病原体感染监测可以通过提取病媒生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PCR、ELISA等。
三、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1.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他生物作为对抗病媒生物的手段,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控制蚊虫种群。
此外,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减少或消灭病媒生物的繁殖场所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
2. 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指使用杀虫剂或杀螨剂等化学药品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化学防治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但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谨慎使用。
3. 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阻止病媒生物的孳生和传播,如使用蚊帐、蚊香、灭蚊灯等。
物理防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控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四、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的应用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在许多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
国家卫生城技术评估--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程序-实施
❖ 记录 ▪ 病媒生物调查资料、监测资料、孳生环境分布 等 ▪ 组织架构和职责,管理过程有关活动 ▪ 计划及实施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 ▪ 监督检查结果和处理意见以及监督效果 ▪ 效果评估过程和结果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程序-监督
❖ 各职能部门建立监督检查的机制,有专人负责管 理
4
重点行业和单位防鼠设施合格率
4
评估的差不多要求
评估方式
资料评估 现场评估
近三年的有关病 媒生物防制资料
细那么及评分标准——病媒生物(100 分)
项目
分类
内容
有本级政府颁布的病媒生物控制管理规定或办 法,或为实施上级颁布的相应规定或办法而制 定的实施细则。
分数 0.5
工作机制、投入 和密度控制水平
❖ 实践证明病媒生物控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 须在政策层面、部门职责、非政府组织和群众参
与等方面综合管理。
标准适用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城镇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的差不 多原那么、组织管理架构与任务、管理程序和技 术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的病媒生物综合治理。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的差不多原那么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程序-实施
❖ 宣传培训 ▪ 对计划进行统一培训和学习 ▪ 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 ▪ 宣传机构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
❖ 执行 ▪ 按照实施方案,必要的人、财、物资源,专人 负责管理,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程序-实施
❖ 检查 ▪ 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 交流 ▪ 及时了解城镇病媒生物控制中建立起来的有效 模式或存在的问题,组织进行技术研讨和交流 ▪ 推广经验
求。
确立原那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携带和传播疾病的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本文将就病媒生物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对象。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传播疾病的昆虫和节肢动物。
这些生物往往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对其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和传播情况。
二、监测方法。
1. 诱集监测,利用光诱、气味诱、物理诱等方法,诱集病媒生物,进行密集监测。
2. 粘虫板监测,设置粘虫板,吸引并捕捉病媒生物,通过统计数量进行监测。
3. 卫生检查,对潜在的病媒生物滋生地点进行卫生检查,清除病媒生物的滋生环境。
三、监测频率。
根据疾病传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疫情高发期和易发区域的监测频率会更高一些,以便及时掌握病媒生物的传播情况。
四、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传染病毒携带情况等。
通过对监测内容的分析,可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监测人员。
病媒生物监测需要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操作,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包括诱集器、粘虫板、显微镜、采样瓶、防护用具等。
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需要及时整理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分析等内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八、监测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和处理,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病媒生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实施方案,可以及时发现病媒生物的传播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和改进,提升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监测与预测
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监测与预测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奏效。
这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也给医学领域造成了巨大挑战。
因此,监测和预测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监测与预测方法及其在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一、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监测1. 从实验室到实地:基于基因检测技术的监测方法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用于检测和确认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其抗药性情况。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针对特定基因序列快速进行扩增和检测,用于确定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
此外,新兴的基因测序技术也为快速准确地检测抗药性提供了重要手段。
2. 大数据驱动的监测方法面对大规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药性扩散,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逐渐显现。
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海量的医疗和生物学数据库中提取有关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的信息,进而预测和监测抗药性变化趋势。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挖掘和建模可有效辅助决策制定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病原微生物抗药性预测1. 基于模型的预测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是预测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收集并整合与抗生素使用、宿主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相关的多个数据源,可以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揭示病原微生物抵抗机制,并做出针对性预测。
这种基于模型的预测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用药策略,还可以评估不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病原微生物抗药性预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可以快速发现新的耐药基因和抗药性突变位点。
此外,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构建模型来预测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
这些方法为精准预测抗药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监测与预测在应对抗药性挑战中的作用1. 指导合理用药策略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监测与预测方法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用药策略。
抗 药 性 监 测
敏感性消失后,再想恢复基本不可能。
使用敏感性资源,必须考虑两点
❖ 抗性的发展通常是在它开始出现后的很短时间内
遍及整个地区 ❖ 敏感性资源的再分配问题
代别间和年度间的敏感性分配,取决于一 定时间内害虫为害和杀虫剂的费用以及抗性 发生的代价。
操作因子 药剂对昆虫的选择压力对害虫抗性产生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它是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这类影响因素 属于人为抗性因子。
其中主要涉及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农药的使用次数越多、剂量越大,其持效期越长, 对害虫的选择时间越长。昆虫对药剂产生抗性的速度 越快,反之则慢。
第二部分 抗药性的监测方法
1.《方案》背景 2. 监测目的
2.1 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 2.2 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
3.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
3.1 监测网络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
物控制室为依托,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测试点 单位,监测点由监测试点单位设立。
3.2 分工和职责 3.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3.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为了达到将昆虫控制在危害的阀值以下,保护害虫对药剂 的敏感性和延缓药剂的有效使用寿命的目的,抗性治理在综 合治理策略原则的指导下,强调采取非化学方法,化学农药 使用应科学合理,尽可能降低农药对昆虫的选择压力,延缓 抗性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
第四部分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 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
杀死抗性杂合子和敏
感纯合子个体,并有
这些药剂因作
敏感个体迁入,以稀 用于不同的靶标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抗药性
附件8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行方案抗药性ChinaOperationalGuidelinesforVectorsSurveillance—InsecticideResistance 经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张开,能够使我们认识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经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能够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奏效。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最少一种,一旦选定,就连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样样方向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每类病媒生物最少每两年张开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样试虫应在其活动巅峰期采集。
4. 待测杀虫剂3 种。
监测必定使用中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很多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生病预防控制所一致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 监测方法(1)蚊虫抗药性测定用 WHO介绍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照GB/T26347-2010)分别测定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 3 龄末至 4 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
成蚊用诊断剂量测定其 24h死亡率。
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样样方向,也许某一个特定地域),依照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 8-1 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址、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依照蚊虫的孳生习惯、成蚊或 4 龄幼虫形态学特点,判断种类,进行常例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 20~ 30 只羽化后 3~5 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 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2019年天津市重要病媒生物(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2019年XX市重要病媒生物(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工作总结XX市2019年开展淡色库蚊蚊幼的抗药性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涉及全市16区,选取XX市优势蚊种淡色库蚊进行监测。
实验室测定采用幼虫浸渍法,监测所用杀虫剂共6种,分别为有机磷类的双硫磷(parathion)、氨基甲酸酯类的残杀威(propoxur)和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酯(deltamethrin)、高效氯氰菊酯(β-Cypermethrin)、氯菊酯(permethrin)、高效氯氟氰菊酯(λ-Cyhalothrin)。
结果汇总见表1。
本次抗药性监测工作选取的野外种群蚊幼对6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残杀威和有机磷类药剂双硫磷的抗性水平差别较大,多数种群对上述两种药剂仍比较敏感;接近一半的种群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产生抗性且抗性水平较高。
当用LC50法时,通常抗性系数(野生种群与敏感种群的LC50比值)>20倍定义为高抗性水平(H),10<抗性系数<20倍为中等抗性水平(M),抗性系数在2~10 倍为低抗性水平(L),抗性系数<2 倍为敏感(S)。
其中静海种群对残杀威抗性系数达到36.90,对双硫磷抗性系数达到33.77,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达到37.06,需要进一步调查该地区的用药历史情况;蓟县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系数达到47.62,河东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系数达到38.00,同时对其余三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造成抗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除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主要与防治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有关,如不正确的施药方法,药物的盲目混配和盲目增加药量,随意决定施药频次,不注意施药环境和施药条件的选择。
蚊虫治理中环境治理特别是孳生地的治理是关键。
因此,我们建议防治仍应以环境治理为主,注重加强环境整治,减少或避免孳生地发生发展; 定期监测抗药性,及时了解抗药性动态,药物使用宜结合抗药性情况科学使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取病媒生物信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虫、苍蝇、跳蚤、蜱虫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相关疾病等重要传染病的病媒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疾病的传播风险,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3. 病媒生物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集监测,采用人工或机械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
2. 生物学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学观察,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
3. 分子生物学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六、监测成果应用。
将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指导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七、监测保障。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宣传。
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测氛围。
总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共同为疾病防控事业做出贡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 抗药性0405
精心整理附件8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ChinaOperationalGuidelinesforVectorsSurveillance—InsecticideResistance 通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我们了解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通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效果。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至少一种,一旦选定,就持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方位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每类病媒生物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类试虫应在其活动高峰期采集。
4.待测杀虫剂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不少于3种。
监测必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监测方法(1)蚊虫抗药性测定用WHO推荐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考GB/T26347-2010)分别测定幼虫和成蚊。
成蚊用诊断剂量测定其24h死亡率。
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3龄末至4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或者某一个特定区域),根据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8-1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根据蚊虫的孳生习性、成蚊或4龄幼虫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进行常规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0~30只羽化后3~5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衬贴药纸(可自制、购买,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颠倒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
局病媒生物防治:经验总结及问题反思
局病媒生物防治:经验总结及问题反思局病媒生物防治:经验总结及问题反思2023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局病媒生物的危害不可忽视。
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些效果,但其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局病媒生物防治新方法和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局病媒生物防治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问题进行反思。
一、经验总结1.生物控制方法的应用在过去的几年里,生物控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运用具有捕食功效的昆虫或病毒等,可以控制局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生物控制方法通常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
2.克服抗药性的问题传统化学药品会导致局部环境内建立抗药性物种,为后续防治灾难埋下了伏笔。
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农业化学品也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和水源污染等严重后果。
但是目前局病媒生物的防治中,通过改变拿药的方法和时间,以及混合使用不同的化学品等方式,有助于克服抗药性问题,保持化学防治的效果。
3.使用科技手段传统的防治方法需要查阅相关书籍或是从经验中获取,这个传统方法举步维艰。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现在可以通过传感技术,查看局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这为防治局病媒生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4.环境防治的应用对于局病媒生物而言,成功的防治方法离不开环境的有效管控,他们潜藏在浅水,稻田和草丛等地。
因此,通过清理这些水池或草丛等地方,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可以有针对性的达到防治疫情的目的。
二、问题反思1.生态系统保护现在,人类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很多生态系统的破碎以及生物种群的退化,在防治局病媒生物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积极参与公共防治在实际的防治活动中,社区居民和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
他们可以通过公共教育,了解如何减少局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相关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为社区提供一些支持性的服务。
3.加强技术创新针对防治局病媒生物的科学管理和研究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例如禁止和限制进口感染性疫苗,同时应该积极研发和推行其他替代疫苗。
媒介生物的抗药性监测ppt-媒介生物的抗药性监测浙江省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任樟尧
13758258726
背景
❖ 抗药性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农业、林业、畜 牧业等领域中有害生物控制的重要问题,是影 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关健因素。化 学杀虫剂是防制卫生害虫的主要措施之一,在 防治虫媒传染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是,由于长期、广泛、大量的使用,导致病媒 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加,给除害灭病工作带来 了新的课题。
监测目的
❖掌握重要病媒生物对主要化学杀 虫剂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性动态 和发展规律。为病媒生物控制中 化学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 学依据;针对不同疫情、不同地 区、不同病媒生物制定药剂的储 备和使用预案。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省病媒生物对常用 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选择城镇居室 中常见蚊种之一的淡色/或致倦库蚊 和家蝇,在省内不同地区开展抗药性 监测研究。及时了解抗性动态,分析 不同地区的抗药性现状和抗性水平以 及同类杀虫剂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效果, 研究防制对策,巩固除害灭病成果等 提供科学依据。
❖ 幼虫缸、卵杯、平皿、绢纱布等。
❖蚊虫饲养笼
❖四边为木框架制成,大小为长40cm× 宽25cm×高25cm。上面按装活动玻璃, 四周为铜纱网、底部为木质板,在笼 的前端正中开一直径15cm圆孔,连接 长30cm的布袖,便于取放蚊虫和饲血 动物。
❖ 蟑螂饲养缸
❖ 为玻璃缸、不锈缸圆桶、有机玻璃箱,上部四 周边缘均匀涂抹凡士林油脂,以防蟑螂逃逸。 内设隐藏架子,规格视情况而定,缸口用纱布 作盖。
❖2、饲养设备
❖饲养架
❖放饲养笼用,高2m(可隔3-4层, 每层高45-50cm),宽40cm,长 2m。饲养架靠墙边侧每层装有
30w日光灯,昆虫饲养照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8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
ChinaOperationalGuidelinesforVectorsSurveillance—InsecticideResistance 通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我们了解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通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效果。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
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至少一种,一旦选定,就持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
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方位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
每类病媒生物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类试虫应在其活动高峰期采集。
4.待测杀虫剂
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不少于3种。
监测必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监测方法
(1)蚊虫抗药性测定
用WHO推荐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考GB/T26347-2010)分别测定。
成蚊用诊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3龄末至4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
50
断剂量测定其24h死亡率。
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
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或者某一个特定区域),根据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8-1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根据蚊虫的孳生习性、成蚊或4龄幼虫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进行常规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
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0~30只羽化后3~5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衬贴药纸(可自制、购买,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颠倒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
将筒平放,即开始计算接触时间。
不同的杀虫剂接触时间参考表8-4。
试虫死亡的判断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躯体、足、翅或触角等震颤而无存活的可能性,视为死亡。
若对照死亡率超过20%,试验视为无效,重新测定。
测试结果记入表8-3。
结果用死亡率表述:
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
对照组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组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进行校正。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 100% 抗性水平判断标准:在诊断剂量下蚊虫的死亡率在98%~100%表明其为敏感种群;死亡率在80%~98%(不含)表明其为可能抗性种群;死亡率<80%表明其为抗性种群。
3)幼虫浸渍法测定
用丙酮配制杀虫剂的5~7个系列浓度;将烧杯中加入200mL脱氯水,用微量移液器取出100μL,首先在对照组烧杯加入100μL丙酮,再依次于试验组中加入100μL 药液,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按照对照、低浓度、高浓度的次序搅拌均匀,每个浓度至少重复3次。
用幼虫吸管,吸取3龄末至4龄初幼虫,用小漏勺将水滤掉,按照对照组、低浓度组到高浓度组依次分别加入20只幼虫。
放入设定好的温度〔(25±1)℃〕和湿度〔(70±10)%〕的培养箱或房间中,24h后查看蚊虫的死亡情况。
测定信息和结果记录见表8-2,获得毒力回归线、致死中浓度、斜率值、卡方值等数据,计算抗性倍数(RR)。
RR=待测种群LC
50值/敏感种群LC
50
值
可参考如下标准判断抗药性水平:RR<3为敏感,3≤RR<10为低抗,10≤RR<40
为中抗,RR≥40为高抗。
(2)家蝇抗药性测定
家蝇的抗药性测定采用WHO推荐的点滴法(参考GB/T26347-2010)。
1)采集和饲养
用网捕或笼诱等方法,在代表性区域采集成蝇,也可以在养殖场挖取采集幼虫(蛆)。
从采集到的蝇类中挑选家蝇,在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
2)杀虫剂配制:用丙酮将杀虫药剂母液稀释到一系列的浓度(通过预试验确定药剂的浓度范围,最低浓度时死亡率小于1O%,最高浓度时大于80%)。
3)测定和恢复环境:温度:(25±1)℃,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60-70)%。
4)测定方法
等麻醉至昏迷。
用点滴器将0.3μL左右杀虫药剂溶液点滴在将试虫用乙醚或C0
2
雌性家蝇前胸背板上。
每个处理组点滴30只羽化后3~5天的雌性家蝇,以相应溶剂点滴为空白对照,试验重复3次。
将受药后的试虫转入清洁容器内,供给水和食物,正常饲养,24h后统计死亡情况,填入表8-2。
凡腹部上翻、六足抽搐、用锐器触之不能翻身
值。
爬行者判为死亡。
根据每一浓度对应的死亡率求出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求出LD
50 5)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敏感品系和测定样本95%置信区间不重叠,且抗性倍数≥5为抗性种群。
(3)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
采用药膜法,参见GB/T26352-2010。
1)采集和饲养
用诱捕器(内部放置诱饵)、捕蟑器或粘蟑板等在所选生境采集试虫,数量不少于50只,常规饲养。
2)抗药性测定
用丙酮或其他的有机溶剂将杀虫剂原液逐级稀释到所需浓度,取2.5mL药液加入500mL锥形瓶中,不断转动锥形瓶,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瓶内壁,置于通风厨中过夜,使有机溶剂全部挥发。
每瓶放入试虫10只,用纱网或纱布封口。
试验重复10次,以相应溶剂处理作为对照组。
24h后记录每次以及对照组的死亡数。
试虫不能正常爬行或者完全不动视为死亡,可用器具碰触试虫查看其反应。
测试结果记录见表8-3。
3)结果计算
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
对照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校正。
对照死亡率大于20%为无效测定,需重新进行测定。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4)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校正)死亡率小于80%为抗性种群。
表8-1____________(病媒名称)采集信息记录表
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表8-2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毒力回归线)
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监测人: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
表8-3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诊断剂量)
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审核人:__________ 表8-4WHO推荐的几种杀虫剂对成蚊的区分剂量
杀虫剂类型杀虫剂区分剂量〔接触时间(h)〕*
致倦库蚊埃及伊蚊按蚊致倦库蚊
有机氯DDT 4%(4)4%(0.5) 4%(1) - 狄氏剂4%(1)0.4%(1) 0.4%(1) - 有机磷杀螟硫磷1%(2)- 1%(2) - DDVP - - - 0.77%(1)
马拉硫磷5%(1)0.8%(1) 5%(1) 5%(1) 氨基甲酸酯残杀威0.1%(2)0.1%(1) 0.1%(1) 0.33%(1) 拟除虫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0.025%(1) 0.03%(1) - 0.025%(1) 氯菊酯0.25%(3) 0.25%(1) 0.25%(1) 0.79%(1)
溴氰菊酯0.025%(1) - 0.025%(1) 0.02%(1) 注:*我国致倦库蚊区分剂量(汪中明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