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流理论沿革
随着交通车辆逐渐增多,道路交通拥挤、阻塞
现象出现,促使很多学者对交通流进行理论研究。
创始阶段 交通流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
展起来,首先将交通车流看作是随机独立变量,应
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理论分析交通流分布规律。
快速发展 50年代汽车工业大发展,道路上行
驶车辆数量急剧增加,出现车队现象,有些学者应
行驶规律进行研究,找出交通流变化规律c这种
研究方法,称为概率论方法。
当道路上交道流量增大时,车辆出现拥挤 现象,车辆像某种流体一样流动,车辆行 驶失去相互独立性.不是随机变量,不能
应用概率论方法来分析,可以将道路上整个 交通流看作一种具有特种性质的流体,应用 流体运动理论宏观地研究整个交通流体的演 变过程,特别应用洪水回波理论研究交通拥 挤阻塞回波现象,求出交通流拥挤状态变化
从研究方向看
从经典到现代 从微观到宏观
从研究手段和方法看
1、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2、利用现代理论方法(人工智能、神
经网络、模糊控制)
四种交通流理论
1. 概率统计分布的应用; 2. 跟驰理论(动力学模拟理论)的应用 3. 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排队论)的应用; 4. 流体力学模拟理论(波动理论)的应用;
用流体力学理论、波动理论和动力学跟踪理论分析
交通流变化规律。
1959年在美国底特律举行了首届国际交通流学
术讨论会,以后又举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会。1964年
由美国公路研究委员会出版“交通流理论人门”专
题报告汇编,以后由美国一些大学编写了交通流理
轮
三 思想方法
理论上模型应具备: 微分方程 时间空间两变量 非线性 随机性 无穷性
λ——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n——正整数;
Cnk
n! k!(n k)!
通常记p=λt/n,则二项分布可写成:
P(k) Cnk pk (1 p)nk , k 0,1,2,, n
式中:0<p<1,n、p称为分布参数。
对于二项分布,其均值M=np,方差D=np(1-p),M>D。因此, 当用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时,根据参数p、n与方差,均值的关系式, 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p、n可按下列关系式估算:
P(0)=e-λt 上式表明,在具体的时间间隔t内,如无车辆到达,则上次车 到达和下次车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有t秒,换句话说,P(0) 也是车头时距等于或大于t秒的概率,于是得:
P(h≥t)=e-λt
而车头时距小于t的概率则为: P(h<t)=1-e-λt
若Q表示每小时的交通量,则λ=Q/3600(辆/s),前式可以写成: P(h≥t)=e-Qt/3600
抽象
实际应用模型
四 发展趋势
在道路上某一地点观测交通流,当交通流量 不是很大时不难看出有这些现象:每一个时间
间隔内的来车数都不是固定一个数,也不可预
知的。可以认为道路上交通车流是相互独立 的随机变量,道路上车辆行驶过程是一种随机 变化过程,交通流分布规律符合概率论数 理统计分布规律,因此可以用概率论数理 统计理论来分析交通流,微观地对各个午辆
4. 离散型分布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
(1)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① 建立原假设H0 ② 选择适宜的统计量 ③ 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 ④ 判定统计检验结果
二. 连续型分布
描述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的分布称为连续型分布。连续型分布 常用来描述车头时距、或穿越空 档、速度等交通流特性的分布特征。 1.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计数间隔t内没有车辆到达(k=0)的概率为:
五. 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
..
X
n 1 (t
T
)
.
X
n
(t)
.
X
n 1 (t )
第四节 排队论模型
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由
于随机因素的干扰而出现排队(或堵塞)现象规律性 的一门学科。
源于20 世纪初的电话服务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队论在很多领域内被采用。
在交通工程中,排队论被广泛应用,比如车
p m / S 2, m2 /(S 2 m)(取整数)
(2)递推公式
P(0) p
P(k) k 1 (1 p)P(k 1)
k
(3)适用条件 当到达的车流波动性很大或以一定的计算间隔观测到达
的车辆数(人数)其间隔长度一直延续到高峰期间与非高峰 期间两个时段时,所得数据可能具有较大的方差。
二、一交叉口,设置了专供左转的信号相, 经研究指出:来车符合二项分布,每一周期 内平均到达20辆车,有25%的车辆左转但 无右转。求:
1.到达三辆车中有一辆左转的概率。
2.某一周期不使用左转信号相的概率。
三、一无信号交叉口主要道路交通量1000辆/ 小时,次要道路横穿需要6s,连续通行时所 需车头时距为3s。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流的概率统计分布 第三节 跟驰理论 第四节 排队论 第五节 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交通流理论。 所谓交通流理论是应用数学或物理学原
理对交通流的各参数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定性 和定量的分析,以寻求道路交通流的变化规 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 及运政、路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i0 i!
⑤ 到达数至少是x但不超过y的概率:
P(x i y) y miem
ix i!
⑥ 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参数m按下式计算:
g
g
m
观测的总车辆数= 总计间隔数
k
j 1 g
j
f
j
fj
kj fj
j 1
N
j 1
式中:g——观测数据分组数;
fj——计算间隔t内到达kj辆车(人)这一事件发生的次(频)数; kj——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 N——观测的总计间隔数。
3、其它 为了克服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可采用更通用的
连续型分布,如: ① 韦布尔(Weibull)分布; ② 爱尔朗(Erlang)分布; ③ 皮尔逊Ⅲ型分布; ④ 对数正态分布; ⑤ 复合指数分布。
作业
一、 某路段,交道流量为360辆/小时,车辆 到达符合泊松分布。求
1.在95%的置信度下,每60s的最多来车数。 2.在1s、2s、3s时间内无车的概率。
对于跟驰车辆的反应,一般指加速、减速,因此,将
上式微分,得到 :
X..
n1
(t
T
)
.
X
n
(t
)
X
. n1
(t
)
X 式中: ..
——在延迟T时间后,第n+1号车的加速度;
(t T )
n1
. ——在t时刻,第n
X n(t)
——在t时刻,第n+1号车的速度。
.
X n1(t )
反应(t+T)=灵敏度×刺激(t)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P(h t) e(t ) ,
t
P(h t) 1 e(t ) , t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 1 ,t
t
'e'(t ) ,
f (t) 0,
t t
为平均车头时距 。
(2)适用条件 移位负指数分布适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
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 分布。
三. 线性模型的稳定性
1. 局部稳定 指前后两车之间的变化反应。例如 两车车距的摆动,如摆动大则不稳定,摆动愈小 则愈稳定,这称为局部稳定。 2. 渐近稳定 是引导车向后面各车传播速度变化。 如扩大其速度振幅,叫做不稳定,如振幅逐渐衰 弱,则叫做稳定,这称为渐近稳定。
线性跟驰模型的优点:
简便、稳定分析的敏感性
一. 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非自由状态行驶的车队有如下三个特性: 1. 制约性 :紧随要求
跟驰条件(车速条件、间距条件)
2. 延迟性 (也称滞后性) 3. 传递性
二. 线性跟驰模型
s(t) d1 d2 L - d3
假定d2=d3,要使在时刻t两车的间距能 保证在突然剥车事件中不发生幢碰,则应 有:
① 到达数小于k辆车(人)的概率:
k 1 miem
P( k) i0 i!
② 到达数小于等于k的概率:
P( k ) k miem
i0 i! ③ 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P( k) 1 P( k) 1 k miem
i0 i!
④ 到达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
P( k) 1 P( k) 1 k1 miem
求:1、次要道路平均等待时间
2、次要道路可能最大交通量;
1、平均等待时间
w
1
(e
1)
Q 次
e
1e 0
第三节 跟驰模型
跟驰理论 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 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 态的一种理论。
主要目的:通过观察各个车辆跟驰来了解单车道交 通流的特性。描述交通流的稳定性、加速度、干扰 以及干扰的传播;检验在高速道路专用车道上运行 的公共汽车车队的特性;检验管理技术和通信技术, 以便检测短途车辆对市区交通施的影响,使尾撞事 故减到最低限度。
p
(1
p)k
,
k 0,1,2,
式中:p、β为负二项布参数。0<p<1,β为正整数。
k
P( k) 1
C 1 k 1
p
(1
p)i
i0
由 概 率 论 可 知 , 对 于 负 二 项 分 布 , 其 均 值 M=β(1p)/p,D=β(1-p)/p2,M<D。因此,当用负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据 时,利用p、β与均值、方差的关系式,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 S2代替M、D,p、β可由下列关系式估算:
第二节 概率Hale Waihona Puke Baidu计模型
一. 离散型分布
1. 泊松分布
(1)基本公式
P(k) (t)k et ,
k!
k 0,1,2,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λ——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e——自然对数的底,取值为2.71828。
p (m S 2) / m n m / p m2 /(m S 2 )(取整数)
(2)递推公式
P(0) (1 p)n P(k 1) n k p P(k )
k 1 1 p
(3)应用条件
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用二项分布 拟合较好。
3. 负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P(k)
C 1 k 1
式中Qt/3600是到达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的平均值。若令M为负指数分 布的均值,则应有:
M=3600/Q=1/λ 负指数分布的方差为:
D
1
2
用样本的均值m代替M、样本的方差S2代替D,即可算出负指数分布 的参数λ。
此外,也可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计算。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P(t) d P(h t) d [1 P(h t)] et
线性跟驰模型的缺点:
跟随车的反应强度(加速度)与车 间距无关,仅为两车相对速度的函 数
四. 非线性跟驰模型
认为反应强度系数λ与车头间距成反比(新 变量λ1常数)
1/s(t) 1/[xn(t)- xn 1(t)] 1
..
X
n 1 (t
T)
1
X n (t) X n1(t)
.
X
n
(t
)
.
X
n 1 (t )
法称为交通跟驰理论。
道路上交通流排队现象随时可见,因此,有必 要研究交通流中的排队理论及其应用
排队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 而产生等待行列(即排队)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 “需求”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是 运筹学中以概率论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分支,有 的书中称为“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2)递推公式 (3)应用条件
P(0) em P(k 1) m P(k)
k 1
S 2
1 N 1
N i1
(ki
m)2
1 N 1
g
(k j
j 1
m)2
fj
2. 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P(k
)
Cnk
(
t
n
)k
(1
t
n
)nk
,
k 0,1,2,, n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dt
dt
P(h t)
p(t)dt
et dt et
t
t
P(h t)
t
p(t)dt
t etdt 1 et
0
0
(2)适用条件
负指数分布适用于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有充分超车机会 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情况。通常认为当每小 时每车道的不间断车流量等于或小于500辆,用负指数分布 描述车头时距是符合实际的。
规律。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流体力学方法。
道路上一辆跟踪另一辆车的追随现象是很多的,
前一辆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影响后一辆车行驶,后 一辆车为了与前车保持具有最小安全间隔距离。需 要调整车速,这种前后车辆运动过程可以应用动力 学跟踪理论,建立道路上行驶车辆流动线性微分方 程式来分析车辆行驶情况和变化规律。这种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