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收购与重组第二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第2讲兼并与收购

第2讲兼并与收购

1.收购公司的高管和雇员 2.投资银行 (1)投资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并购对象 (2)帮助收购企业筹集必要的资金以完成并购计划 (3)并购各方谈判和协调的推动人 3.律师事务所 4.会计师事务所 5.技术顾问 (1)目标公司的产业背景及在产业中的地位 (2)目标公司的发展前景 (3)目标公司知识产权的价值
(4)目标企业的风险要小
(5)目标企业要有发展和赢利潜力
(6)目标企业要符合收购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 济实力
四、并购时机的选择
1.从收购企业看并购时机 首先,收购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臻于成熟 其次,收购企业的主营业务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再次,收购企业陷入市场占有率增长瓶颈 此外,推进多元化战略的需要 最后,被邀请担任“白衣骑士”角色
当时,在北京新开一家门店的成本也就是1000 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这么看来大中电器好像不值 那么多钱,国美买亏了。但是,看看当时家电零售 业的竞争态势,国美和苏宁两强相争,大中电器倒 向谁,谁就会占上风。大中电器适合国美电器的需 要,而国美电器也有收购大中电器的实力。结果, 苏宁电器在失去大中电器的第二天市值缩水近80亿 元人民币。
第二讲 企业并购的基础性工作
一、企业并购操作的一般流程 二、并购团队的建设管理 三、并购目标企业的确认 四、并购时机的选择 五、中介公司的选择与成本分析
你将在本讲学到: ❖ 并购需要流程管理 ❖ 并购需要精干的团队 ❖ 并购要从基础工作做起
❖ 关键词:并购流程 并购团队 并购时机
❖ 并购流程大致包括:选择、评估被并购 企业;设计并购方案;与股东谈判,聘请中 介机构;签署并购协议;并购融资,取得监 管部门的批准,办理相关公证;完成并购价 款支付和相关转让;并购整合。
2.目标企业确认的几个要点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pdf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pdf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那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

——乔治。

J.斯蒂格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兼并、收购与重组是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影响,从宏观上讲,中国的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从微观上看,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发展仍主要是依靠内部管理型战略来实现。

大多数企业家对交易型战略还是陌生的。

即使是有所了解并致力去实施的那些企业,交易型战略的运用也远未到位,远没有充分发挥这种全新战略对快速扩张企业价值的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1992年,一些处境困难的国营、民营企业,在超前意识的驱动下,利用历史性机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其结果是这些企业不但摆脱了困境,而且获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发展:企业资产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远远超过上市前若干年增长幅度的总和;新产品的推出,先进技术的引进,前所未有的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是企业改制上市前想都不敢想的。

但与股份化和上市相比,企业的兼并、收购则是更复杂和更经常的运作手段。

它既是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但中国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悟透其中的真谛:当你兼并、收购一家企业时,你并不是简单地往外掏钱买东西,而是得到了现实的生产资源,而对这些资源进行筹划在先的资产重组后,你就可以获得企业价值的激增和融资、再融资以求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一、企业资本扩张——兼并与收购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兼并与收购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它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是全方位的,对企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全过程的。

特别是兼并、收购,往往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

纵观当今世界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的成长史,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兼并、收购等交易型战略的多次运用才取得现有的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的定义、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的定义收购是指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使得购买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大股东或全资子公司的行为。

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公司。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对其组织结构、资产配置、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的行为。

二、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的目的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或拓展现有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2. 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可以整合各自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协同效应。

例如,合并后的企业可以共享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3. 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快速获取其他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快速实现对新的业务领域的进入和扩张,降低市场进入壁垒。

5. 兼并竞争对手: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消除一部分竞争对手,减少市场竞争压力,实现市场份额的增加。

三、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的影响1. 经济效益: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拓展市场份额和增加市场竞争力,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会相应增加。

2. 品牌价值: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获取其他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 人力资源管理:在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企业的员工合并和调整。

企业需要合理配置员工,避免重复和浪费,并对员工进行合理利用和激励,以保障持续发展。

4. 技术创新:通过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企业可以获取其他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共5页】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共5页】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近日,详细的研读了美国的帕特里大象A高根的著作――《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

通过研读,可以说使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飞速的提高。

本书的内容翔实,对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的各个流程均做了详细的论述,有理论,有实例,对从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高。

下面,谈一下学习的主要感受。

通过研读,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判断能力。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者,在公司的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中将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财务管理者不是公司的决策者,但是财务管理者所提供的各项依据,将是公司决策者决定最后是否实施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的重要依据。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财务负责人,必须高度认清重组成功的形式。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的明确了哪种形式主的重组能够成功实施。

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

他详细的考察了当前业界运用的各种形式的公司重组,包括兼并与收购以及合伙经营与资本重构的重要内容。

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在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同时,使我掌握了当前业界几种常见的公司重组形式,使我进一步的提升了判断能力,为今后我公司从事同样的工作时能够顺利成功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

通过研读,进一步增强了我提升企业收益的能力。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作为一名财务负责人,个人能力的高低,掌握方法的多少,都将会直接影响着本企业的收益情况。

因为,所有的收益,最后都是要用财务的数字来进行体现的。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一书,积极的探讨了公司规模扩张和规模缩减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剥离、分立和股权出售,以及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公司如何获得收益。

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都明白,企业的收益并不仅仅靠生产和销售,在一定的情况下,资产的剥离、分立和股权出售都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第二篇 企业的价值
n 第3章 企业价值的一般分析方法 n 第4章 企业价值的差别判断方法 n 第5章 企业价值的再造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第3章 企业价值的一般分析方法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 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n 主要是从企业自身角度的考察,主要的分
析资料也是依赖于企业提供和外部收集的 财务资料。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
(二)效益 n 利润总量
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利润、投资 收益、补贴收入、 … n 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利 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
(三)组织效率 n 生产效率
劳动力效率、材料消耗效率、设备使用 率、… n 营销效率
3、二十世纪60年代 特点:a.出现混合型兼并;b.伴随企业管理 水平的提高;c.职业经理层对企业的控制与 支配加强。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一)美国企业购并
4、二十世纪80年代 特点:a.小企业兼并大企业;b.投资银
行家成为主角;c.税收体制、政府的其 它社会政策支持;d.金融资产恶化导 致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n 购并的目的与动机 n 企业发展战略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购并的目的与动机
n 购并目的 通过购并,使企业增加竞争力、创造
竞争优势、增加股东财富。 n 购并动机 不同的角度:
1、企业的动机 2、管理层的动机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134页中文
购并动机
n 企业的动机(股东整体利益的动机)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及商业目标,展开的实现
业界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购并浪潮。其规 模一次比一次大。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并购重组】第2章_企业并购财务管理概述

【并购重组】第2章_企业并购财务管理概述
10
4、合并结果
此次TCL集团对TCL通讯的吸收合并,以2003 年6月30日作为合并基准日,合并生效后,双 方以合并基准日当天的财务状况编制合并财 务报表。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 入TCL集团,其现有的法人资格因合并注销, 变更为TCL集团的分公司。
11
新设合并
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一个新的实 体,原来的企业都不再以独立的经营实体而 存在。
12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案例
1、集团基本情况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又名英荷壳牌石油
公司,是英国和荷兰私人资本合资的西方第 二大石油垄断集团,经营的石油和天然气占 全世界市场的8%。该集团也是国际市场上化 工产品及非铁金属材料的重要供应商。
13
2、并购过程
该集团在1907年由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与 贸易公司合并而成。合并之前,这两家公司是相互独立的。 1907年前后,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导致世界石油贸易的不景气, 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都面临着严重 的财政困难。为了渡过难关,这两家公司在充分酝酿的基础 上合并,并于该年正式成立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在该石油集 团中,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占全部股份的60%,英国壳牌运输 与贸易公司占40%。两家公司合并后,生产经营状况好转, 利润额逐年增长。在合并后的几十年中,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的业务种类和范围遍及整个世界。
企业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统称企业 并购,在英文中缩写为M&A。
2
1.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相似之处
(1) 两者都是一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具有独立法人财 产企业的经济行为,是企业对市场竞争的一种能动反应,一 般不是一种政府行为。
(2)两者都是一种产权交易活动,而且这种产权交易活 动是一种有偿的交换,而不是一种无偿的调拨,既可以通过 购买资产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进行交易,支 付的手段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股票、债券或其他形式的 回报。

企业兼并与重组-复习要点

企业兼并与重组-复习要点

企业兼并与重组-复习要点第一篇:企业兼并与重组-复习要点企业并购复习题第一章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理论名词解释1.什么是公司并购?答:公司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公司获取、出售或调整公司控制权的交易行为。

2.什么是收购?答:收购是一家公司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其他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对其他公司的控制权的行为,被收购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简答1.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划分答:(—)现金购买式并购(二)股份交易式并购(三)综合证券收购(四)承担债务式并购 2.什么是要约收购答:要约收购是并购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目标公司)已发行的股份30%时,依法向该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公开收购要约,按符合法律的价格以货币付款方式购买股票获得目标公司股权的收购方式。

第二章复习题名词解释: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指的是兼并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兼并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的效益。

简答题:效率理论包含的两个基本的要点答: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

(该理论暗含的政策取向是鼓励公司的并购活动)第三章公司并购与中介机构名词解析:过桥贷款—是指长期债务自己筹措完成前的临时性资金借贷简答题:财务顾问在公司并购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财务顾问在投资银行业务中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1)为顾客提供并购事项的专业建议(2)提供并购工作方案设计(3)组织协调问答题:就收费方式来说并购业务带给投资银行的收入有哪些来源?答:并购业务带给投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有:(1)并购顾问和经济业务的佣金:一种情况是先向客户企业收取一笔包干费,然后随时向客户提供顾问服务,这类似于常年顾问。

另一种情况是投资银行就某一特定的并购业务收取顾问费或佣金其佣金又称成交费。

并购读书笔记

并购读书笔记

• 读了«中国式收购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 几个问题: • 1、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发起收购? • 2、中国式收购的发展过程---美丽与哀愁; • 3、近几年来中国式收购在国际间的历程; • 4、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收购的有 利与不利; • 5、我的感悟。 • 详情见下页---
中国企业发起收购的原因:
但是:
• 中国式收购正在被西方国家妖魔化,输入 国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西方国家说中 国的收购行为带有强烈的国有扩张行为, 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另外,被并购 方国家担心本国的核心技术流失到中国, 同时,还害怕中国进行大规模裁员,资本 输入国还担心中国人不具备管理好本国企 业的能力,等等。中国式收购未来的路途 可谓困难重重。
中国式收购的好处:
• 1、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 2、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下基础; • 3、为中国的出口企业回避输入国贸易壁垒 开辟另一条通道; • 4、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核心 技术,拓展国际市场。。。。。。
感悟:
• 几十年中国在国际上的收购历程,有喜有 悲。但总的来看,中国式收购受的教训远 远比收获的成果多。 • 几十年风雨兼程,中国花费了巨大的成本, 经验教训来之不易,中国式收购还不成熟, 还需继续努力。 • 几十年国际拼杀,中国也成长了不少,中 国式收购正在慢慢长大,国家的政策也在 为其成长铺平道路。
读书笔记
•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之际,中国经济确率先 从金融危机中走了出来。而且通过产业的收 购整合,中国经济不断地聚集,并逐步释放 出巨大的能量,进而在全球新的经济格局乃 至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中产生了非常 重要的影响。 •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不断进行收购,使得世 界面临着一股规模空前的中国式收购。自从 2004年起,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收购就已经超 过韩国,并成为亚洲第二大收购合并市场。 中国企业大力朝着大力朝着“走出去”方向 发展,收购、兼并策略的重要性已是无可厚 非。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

资本运营之核心:兼并、收购与重组资本运营是指利用金融资本,通过投资股权、债务和衍生品等方式,进行资金的配置、风险的分散、收益的增加和利润的实现的一种商业行为。

其中,兼并、收购和重组是资本运营的核心策略之一。

本文将就兼并、收购与重组这一核心策略展开论述,并探讨其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通过合并,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来实现业务和资源的整合。

兼并可以提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减少行业竞争对手,实现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2000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与瓦满通信公司通过兼并实现了资源整合,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此外,兼并还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整合供应链和扩大产品线等方式,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和发展潜力。

其次,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来控制其经营活动。

与兼并不同,收购一般是通过购买现存股权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合并来创建一个新的实体。

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进入新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提高自身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

例如,谷歌在2001年收购了图片搜索引擎Picasa,为其日后在图片搜索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收购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营,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最后,重组是指基于经济或战略考虑,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资产配置和负债结构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重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重组也可以通过分离非核心业务、整合相似业务、调整组织结构和提高决策效率等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例如,2000年时的通用电气(GE)就通过多次重组来调整其业务结构和财务状况,实现了更加专注和高效的运营。

兼并、收购和重组是资本运营的重要策略,它们不仅在企业层面上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企业可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48
第4章 企业价值的差别判断方法
从购并双方的互补性看企业价值差别 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企业价值差别 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地区价值差别
49
一、从购并双方的互补性看企业价值差别 考察双方的互补性如何?
是否能够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 细致考察在:规模、效益、组织效率、技 术及产品、等等方面,双方的互补性如何?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授课纲要
南京大学 商学院 经济学系 姜宁
1
教学目的:
从公司活动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收 购、兼并活动的一般内容,理解企业重组 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公司 在特定背景下收购、兼并方案的设计方法 要点,掌握具体企业重组的方案设计和实 施要领。
2
教学对象:
具有: 一定企业经历或间接阅历的 MBA学员
收购对象的债务总量、特别是近期需偿还的 债务量,是制定收购方案中重要的财务问题之一。 或有债务
企业担保、潜在的付款事项、潜在赔款的经济 纠纷、 … 其它纠纷
股东与管理层的纠纷、管理层与员工的纠纷、 技术纠纷、销售纠纷、…
44
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考察 行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
1、幼稚阶段; 2、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16
(二)其它发达国家的企业购并
其它欧洲大陆国家 德、法、荷、意等国: 1、私有化浪潮与兼并收购交织; 2、跨国兼并较多。
17
(三)中国的企业购并
对中国大陆企业购并的考察,只能是最近 十年的情况。
考虑的香港与祖国大陆在体制改革、经济 发展方面的联系,特别是香港金融市场及 金融活动对祖国大陆的影响,有必要先考 察香港近二十年的企业购并状况。
(一)美国企业购并

高财第二章并购概述

高财第二章并购概述

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
第五,市场份额扩大
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1
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
杠杆并购:指并购企业通过信贷融资来获得目标企业的产权,并以目标企业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偿还负债的并购方式。 非杠杆并购:指并购企业不用目标企业的自有资金及营运所得来支付或担保并购价金的并购方式。
2.2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1
并购的动因2Fra bibliotek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
3
增加企业价值是并购的根本目标。
4
具体来说,又包括: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
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理论,还有利润动机理论、投机动机理论、竞争压力理论、预防和安全动机理论等。
二、并购的形式
控股合并:收购企业在并购中取得对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被收购企业在并购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收购企业确认并购形成的对被收购企业的投资。
01
吸收合并:收购企业通过并购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全部净资产,并购后注销被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被收购企业原持有的资产\负债在并购后成为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
01
1,现金收购。是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而获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

兼并、收购和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和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一书曾获美国出版商协会授予的年度最佳图书奖。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A·高根是美国费尔利迪金森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他积极投身于并购的商业评估实务和其他相关应用,在经济金融领域特别是并购实务方面有很多著作和文章。

在最新修订的第3版中,作者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并购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并购的策略和机制,对如何处理公司重组过程中的复杂问题给出了解释和建议。

该书以回顾历史、对照现实、再现简单地用理论的方法加以概括;就学术角度而言,在诸多领域中,又用比较传统的学术分析所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

“这种结合了实践和学术的双重研究方法既给读者带来实际操作者的经历,又能使读者掌握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最前沿的成果。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首次并购浪潮距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与以往几次并购浪潮相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其并购交易更加注重战略意义,企业寻求扩展到新的市场或追求潜在的协同效应,往往不以迅速获得财务收益为主要目的,并购所需资金则更多地采用股权方式进行融资。

连载第45讲认识兼并收购|清华名师肖星的财务课读书笔记

连载第45讲认识兼并收购|清华名师肖星的财务课读书笔记

连载第45讲认识兼并收购|清华名师肖星的财务课读书笔记本次笔记我们主要是让大家对兼并收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兼并收购的基本含义,特别了解了反向收购的含义,知道了兼并收购的大致流程,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

上篇笔记说到长期股权投资,知道了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的关系,了解了长期股权投资的三种类型以及各自的会计处理,特别分析了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区别,个体报表和合并报表的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兼并收购。

我们仍然分三次笔记,今天主要是认识一下兼并收购,然后我们看看兼并收购的决策机制,最后看看兼并收购的会计问题。

今天,主要是让大家对兼并收购的概念有一个了解。

兼并收购其实是两件事,一个是兼并,一个是收购。

兼并是两家或者多家独立企业合并成一家公司,一般来说其中有一家优势企业,因此认为是这家优势企业买下了其他公司;收购是一家公司买了另外一家公司的股权或者资产,获得对这些股权或者资产的控制权。

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两件事很难区分,都可以说是一家公司买了另外一家或者几家公司,并且获得控制权。

但是兼并的情况下一般是说只有占优势的企业继续存在,其他企业合并进来;收购的情况下则是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继续存在,只是被收购方的控制权由收购方掌握。

其实现实中我们说的兼并收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不继续存在,重新注册一个公司,把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资产一起放在新公司里。

大家可能还听说过一个词,叫反向收购。

这一般是指一家上市公司公司收购了一家非上市公司,但是收购之后非上市公司却掌握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形式上看上市公司是母公司、收购方,但是实际上非上市公司才是真正的收购方。

反向收购经常和借壳上市联系在一起,如果反向收购之后,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等都注入上市公司,甚至上市公司原来的业务剥离出去,那实际上就是用原来上市公司的壳装了非上市公司的内容,使得非上市公司成为收购后的上市公司。

在中国,企业上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满足证监会对业绩、规模等等的一系列要求,其次还需要排队、经过审核,那么一些不能满足上市要求的公司就可能通过反向收购获得上市资格,当然在反向收购的过程中,被收购的非上市公司并不能像上市那样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但是它可以在收购完成后谋求再次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

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

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在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方面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结晶,全书从企业扩张;企业收缩;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企业重组上市;买壳上市;借壳上市与分拆上市;资产托管;企业重整与破产重组等八方面,对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一般原理和中国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探讨。

该书内容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中已经讲授八年,并在国外大学、政府机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顾问公司和大型企业广泛宣讲,好评如潮。

本书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从中国的视角来构建全书内容,探讨中国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理论和实践,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理论与实践。

第二,在充分阐述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一般原理的同时,还重点分析了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实务操作。

第三,总结和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案例和对中国有启示的国外案例,并深入分析了案例背后的内在规律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于所有关心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实务界、政府界人士阅读使用。

提纲: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企业扩张第三章企业收缩第四章管理层收购第五章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第六章企业重组上市第七章买壳上市、借壳上市与分拆上市第八章资产托管第九章企业重整与破产重组必要性:第一,目前北大在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中,都已经开设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方面的课程,有些院系如经济学院已经将收购兼并列入专业课课程规划,但目前尚没有一本由北大教师编写、适合北大教学使用的教材。

第二,外校和金融培训机构一般都开设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方面的课程,而北大的教材往往是首选。

第三,目前,实务界和政府界对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缺少真正立足中国、从中国视角来探讨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好著作。

上述三方面的需求,决定了本书编写的必要性。

本书的独到之处:第一,立足于中国,从中国的视角来构建全书内容,探讨中国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的理论和实践。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这本书从4部分对企业并购重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既有理论的深入阐述,也有大量案例的透彻剖析。

在读阅本书的时候,既增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分析的工具,同时丰富的案例又增强了对枯燥的理论的理解,整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既有深度同时又津津有味。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并购重组的相关背景知识,简单回顾了几次并购浪潮,对并购的相关法律体系、并购的战略进行了介绍。

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

从财务角度来讲,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并购可能是出于避税因素,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当然,还有筹资理论、进入资本市场理论、投机理论等等。

在种种原因中,扩大经营规模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司想进入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区,收购一家该行业或该地区的企业要比自身扩张快得多。

收购一家合适的公司可能会给收购方带来一些协同效益。

当然,收购也可能是公司多样化经营进程的一部分,它使公司可以进入其他的行业。

本书第二部分主要讲了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措施。

敌意收购,又称恶意收购,是指收购公司(又称黑衣骑士)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

随着公司的敌意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新的高潮,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也日益变得精细且难以攻破。

在反收购措施中,主要分为毒丸计划、修改公司章程和金色降落伞。

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又分为弹出毒丸和弹入毒丸,在收购方已该买目标公司100%的股票的情况下,弹出毒丸计划允许目标公司的股东以通常高达50%的折扣购买对方的股票;而在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或某个标准的情况下,弹入毒丸计划允许目标公司的股东以折价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杭州领军 11号 何炳荣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杭州领军 11号 何炳荣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重组》读后感——兼述我公司的一个重组实例杭州领军班11号何炳荣美国菲尔莱狄更斯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帕特里克·A·高根在《兼并、收购和公司重组》主要阐述了如下观点:他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并购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并购的策略与机制,并且说明了如何处理公司重组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该书几乎关注公司现今运用的所有重组类型。

从并购到剥离与合资,从杠杆收购到资本结构调整等内容。

书中详细列举了并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近发生的案例,不仅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释了这些交易,还考虑了经济、法律、税收的监管等其他因素。

作者以专业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分析并购的动机,并且提供了实施或防御敌意收购最好一的攻防策略,并从管理层和股东的不同角度出发解释这些方法,从财富变化的角度强调不同的策略对于股东的影响。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

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与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合并(Consolid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性与技术性并存的专业投资活动,在国际上,并购是私募投资的一种惯用手段,并购活动中涉及很多知识面,因此被称为“财力与智力的高级结合”,同时并购又是一项高收益与高风险伴生的业务,融资风险、债务风险、经营风险、反收购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及违约风险等都考验着企业的决策者。

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读书笔记1897-1904年的以横向整合为标志的第一次浪潮、1916-1929年的纵向整合浪潮、1963-1970年的混合多元化并购浪潮、1981-1989年的杠杆收购浪潮和1991-2000年的战略性并购浪潮。

几次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特点,第二章主要讲述几次并购浪潮始末,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经济复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形成生产大垄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是众多大公司面对疲软的经济环境对美国国很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做出的回应。

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尔曼法》在1890年开始实施,它是美国以后通过的一系列反垄断法律的基础,该法作出的最重要的规定有两点:一是禁止妨碍贸易或商业的任何合约、联合以及共谋行为,二是禁止意在垄断某一特定行业的任何企图或合谋行为。

但第一次并购浪潮恰好发生在1897--1904年间,即恰好发生在尔曼法通过后不久,这就是说,美国的第一个反垄断法并没有阻止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带来的同行业大规模合并。

原因是尔曼法的用语问题。

譬如,该法指出任何妨碍贸易的合约都是非法的。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它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合约都不合法,因此法院完全有理由拒绝实施这一部分法律。

但是,法院也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的实际判决,如最高法院在1895年判定美国食糖精炼公司不是一个妨碍了商业发展的垄断组织,使得尔曼法在它通过之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是一纸空文。

另外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放宽了对公司获得资本的限制,使得公司在进行收购活动时更易于筹集资金;同时允许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票则使得公司能够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来完成收购,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收购行为。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许多公司认为市场潜力不再受狭义概念上的市场界限限制,开始大幅扩以充分利用现在更为广阔的市场。

本地的企业面对来自远方的竞争者,也会选择与同地区的竞争对手合并以维持市场份额。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的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882-1900年,铁路运输成本平均每年下降3.7%。

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造船信用的崩溃引发了银行的融资风险,银行风险陡增,最终导致1907年美国的银行倒闭风潮;其次,更为重要的是1904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下滑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并购的融资来源严重缺乏,紧接着1907年的银行业恐慌,这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可以一提。

一是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多数都是横向并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即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减少单位成本,从而提高效率。

但是,多数并购以失败告终,这也许对许多公司打消收购的念头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是在1901-1908年老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逐渐严厉起来,政府最初在反托拉斯诉讼中常败诉,但在老罗斯福执政后期,政府在法庭上开始越来越多地赢得诉讼的胜利。

这对大公司大肆收购以控制市场的垄断计划亦有不小的打击作用。

在老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脱的任,他将一些大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分拆,但是,由大企业分拆而成的企业有许多最终变成了大垄断公司。

例如,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多家公司,其中的新泽西州标准石油最后演变成埃克森公司,纽约标准石油演变成美孚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演变成安然公司,印地安纳州标准石油则演变成阿莫科。

第二次并购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6年至1929年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使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为美国证券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投资资本。

许多不同的行业互相合并,最后形成寡头而不是垄断的行业格局。

同时,第一次并购时期形成的合并模式继续存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反托拉斯环境比第一次并购浪潮还要严格。

到1910年,过会更加关注市场和垄断权力的滥用,尔曼法不能有效制止垄断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克莱顿法案,加强了尔曼法的反垄断条款,这部法律成为阻止垄断形成的重要工具。

这个时期,政府广泛的实施价格限定政策,在反托拉斯法的执行上更为有效。

第二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征是纵向并购,即很多并购案例是通过并购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零部件厂商都整合到一个公司里,各个工序相互结合、连续生产、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联合体。

这样的并购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减少零部件的流转环节,节省交易费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譬如,这样的联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个工序产生的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更好地分配原料、动力,并解决原材料的后顾之忧。

大量的纵向并购极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整合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美国工业的效率。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公司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收购了众多的各类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联合体。

福特公司拥有生产焦炭、生铁、钢材、铸件、锻造、汽车零部件以及汽车用冰箱、皮革、玻璃、塑料、橡胶、轴承、发电器、蓄电池等有关汽车的无所不包的下属企业,它还有完整的运输体系和全国的销售网。

当时福特公司拥有6亿吨煤炭储量,50万英亩木材,它生产的车用冰箱比全国家用冰箱总量都多,它的皮革厂每天生产8万码皮革,玻璃厂每天生产1万平方英尺的玻璃。

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美国出现了金字塔式的控股公司,即一家控股公司控制第一层子公司,第一层子公司又控制第二层子公司,第二层控制第三层,第三层控制第四层,有的母公司控制达六层之多。

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每一层子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至少是股份公司,所有子公司都由上一层母公司控股。

控股公司的出现既是并购的结果,也大大促进了并购,因为用较少的资金可以控制较多或较大的公司。

在第一与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少数大投资银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很多并购是通过融资实现的,而融资往往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中介,因此,投资银行主导了并购。

对符合它们意愿的并购,它们就鼎力相助,否则就通过拒绝帮助融资来阻碍。

此时,投资银行之间各有各的客户,相互很少竞争,这与以后的情形很不相同。

公共事业企业的集中化程度得到了尤为显著的提高,其中多数并购涉及到到那些股东数量较少的公共事业控股公司。

另一方面,作为战时经济政策之一,联邦政府鼓励企业进行合作以扩大国家生产力,这些促进了并购活动的发展。

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结束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这是一次之前历史最大的的股票市场危机。

尽管这次崩溃并不是大萧条最本质的原因,但起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股票市场的危机导致了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极具下降,生产活动和消费支出进一步缩减,进而经济衰退更为恶化。

这次危机之后,公司并购数量大幅减少,公司不再关注或,只是力求在需求迅速全面下降的情况之家能够位置债务的偿付能力。

第三次并购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65年到1969年,以混合并购为特征,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创历史的高水平并购活动,相对较小的公司收购大公司并不是稀罕事。

这时期形成的综合性企业不只是在生产线上实现了多元化。

多元化公司通常指在其他行业有一些子公司,但大多数产品属于一个行业的公司,与多元化公司不同,综合性企业在不同的行业都有大量的生产活动。

LTV公司、Litton产业公司和美国国际电报公司(ITT)就是很好的例子。

ITT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收购了一些公司,如华国汽车租赁公司、喜来登酒店、大陆银行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性不大的企业。

第三次并购浪潮中许多著名的综合性企业都实施了多元化战略。

当拥有融资资源的公司寻求扩的时候,他们面临更为严格的反托拉斯监管。

1950年塞勒—凯弗维尔法增强了1914年克莱顿法的反并购规定,他的通过使得60年代的反托拉斯气氛更为浓重。

克莱顿法规定,如果收购其他公司的股票导致行业竞争明显下降,这样的收购是的,但是法案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不阻止对公司资产实施的反竞争性并购,塞勒—凯弗维尔法弥补了这个漏洞。

这使得有扩意图的企业发现形成综合性企业成为了扩的唯一出路。

管理学科在期间飞速的发展加快了综合企业的步伐,管理科学发展称为一种促进组织管理的方法路,理论上应用于各种组织,包括公司、政府、教育机构等等。

与前两次并购浪潮不同的是投资银行不再为大多数并购融资,扩型经济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形成了紧缩的信贷市场和高利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牛市中股票价格越升越高,道琼斯工业股票从1960年的618点,上升到1968年的906,随着股票的飞涨投资者开始关注具有成长性的股票。

潜在收购方很快发现,通过股票融资实施收购是在不增加额外税务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每股收益的一种理想“无痛”方法。

因此很多公司都开始了市盈率游戏,以证明他们的收购时合理的。

市盈率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普通股股东所得每股收益的比率。

市盈率越高,投资者给予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就越高,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股票。

这个游戏的关键是把高市盈率公司的市盈率运用与合并后的公司。

但是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在合并后公司的盈利能力中,目标公司所占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某家公司收购好几家市盈率较低的公司之后,市场将不愿意在使用最初的高市盈率,因此,很难再找到可以不降低收购公司股票价格的目标公司。

随着合适公司的减少,收购浪潮逐渐慢下来。

会计操纵也是第三次并购浪潮的特征之一。

当时的会计准则规定,如果被收购的公司拥有的一些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资产,收购方有机会获得账面收益。

当收购方卖掉这些资产时,收益记入帐中。

综合性企业的衰落可以追溯到1968年,当时司法部长助理理查德﹒麦克拉伦宣布他开始准备制裁综合性公司,因为他认为综合性公司对市场竞争有负面影响。

此外69年税制改革法案的通过借宿了会计手段在并购中的滥用。

改法案限制使用可转换债券为并购融资。

1969年,随着股市下滑,第三次并购浪潮结束,正式因为并购导致证券价值远远超过其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价值。

第四次并购浪第四次并购浪潮开始于1981,结束于1989年。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次并购浪潮,金融创新对并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

这次并购浪潮由金融财团推动,其中投资银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其间最有影响的金融创新就是麦克尔·米尔肯设计的垃圾债券,从而拉开了“杠杆收购”的序幕。

“杠杆收购”即小公司通过高负债方式收购较大的公司,而高负债的渠道主要是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到足够资金后,将不被看好而股价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购取得控制权,再进行分割整理,使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待股价上升至一定程度后进行套现。

“垃圾债券”、“杠杆收购”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小企业并购大企业”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并购形式更加多样化。

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杠杆收购方式并购的公司总价值达2350亿美元,涉及公司2800多家,由金融机构支持下的杠杆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中的主要并购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