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测试技术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地球科学概论1ppt课件
地 球 物 理 学
34
地理学(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
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
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
(3)仪器观测:仪器观测是地球科学用来获取研究对象的定性 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各种物理、 化学性质、以及各种参量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为科学分析、 推理提供依据。如现在到处设立各种观测台站:气象站、水文站、 地震台站,以大量获取系统的观测资料。
澳大利亚Parkes64米 射电望远镜
精品课件
78
质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演化至今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其中既
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既有地表常温常压状
态下的作用过程,也有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
作用过程,而且,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所
经历的地质过程存在差异。对这一漫长且不可逆的 过程,依靠人类的力量很难完全重塑和再现。
精品课件
79
精品课件
81
常用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资料收集
室内整理、分析、处理
精品课件
82
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地球学科必须采用以下的方法: 野外调查、历史比较法、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 航天和遥感技术 、科学实验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综合分析。
(1)野外调查:空间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工作者 必须到野外去观察自然界,进行野外调查,并尽可能详 尽 、客观和系统地收集各种样品、数据和有关资料。
精品课件
77
时间的漫长性
《地球科学概论绪论》PPT课件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和研究内容
4
5
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气体-大气圈 水体-水圈 生物的起源与演化、 生物体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6
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 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 化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7
地球科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科学。
理论性--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为人类利用、 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球(岩石圈)、 流体地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生物圈)、社会地球(人类活动)和 行星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组成的 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称为地球系 统(Earth’s System)。
85
86
87
我国地球系Leabharlann 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卷八
地球系统科学卷五
地球系统科学卷二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 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
9
理论研究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结晶学、矿 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构造地质 学、构造物理学、区域构造学、 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古生物 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 质学等。
100
101
102
五、本课程特点及要求
(一)、课程特点
1、地学基础课
2、课程体系——四大部分
•
地球的一般知识介绍
•
地球表层地质作用
•
地球内部地质作用
•
地球的形成、演化、资源与环境
103
课程特点 基础性强、图表多、叙述性强 概念多、前后交叉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00绪论
环 境 科 学
环环 环环环 环环环 环 环环环环 环 境境 境境境 境境境 境 境境境境 境 物化 地生医 经法管 教 科心情统 工 理学 学物学 济学理 育 学理报计 程 学 学 学 学 学 史学学学 学
四大起源问题 判断:求知欲与生存的需要 学科建设:在边缘上寻找生长点 “问题地球科学”
2. 为什么学习“地球科学概论”
基本素质的需要 宏观更宏微观更微,“拆0”与“组装”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值得一学吗?认识.关心.重建.拯救
3. 地球科学的科学位置与框架
科学的概念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玉. ---《礼记.大学》 天演论-严复将science译为科学。什么是科学?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续)
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 遥感,深部探测 非线性应用:0.618在地学上的局限性 微观地球科学:电镜,隧道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纳米科学,同步辐射加速器,质子加速器。 地球科学的革命——板块构造有待微观地球科学的发展:分子古生物学,结构矿物学,纳米环境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
本堂课内容
1. 地球科学的目标 2. 为什么学习“地球科学概论” 3. 地球科学的科学位置与框架 4. 应用地球科学 5. 地学发展简史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 7. 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 8. 环境科学 9. “十五”期间优先资助领域 10. 极地科学
1. 地球科学的目标
学科之间的交叉:2.7K,质子加速器 界面过程的研究:Sr/Ba,海-气交换,水岩,冰上、冰下
深度
B/Ga Sr/Ba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续)
研究功能-社会服务(研究功能的动力):找矿,社会型,环境型,气象计划 关键区域:南北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洋脊,地幔热柱,大陆架和大陆内部的碰撞带 典型现象:厄尔尼诺,酸雨,臭氧空洞,海平面变化,洋底锰结核,黄土,温室效应 CO2 280-353ppm (1800-1990) N2O 285-315ppbv (1800-1999) CH4 0.7-1.72ppm (1800-1990)
大地测量学
© 2000 McGraw-Hill
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with Java--Wu
Chapter 0 - 7
§1.1 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和作用
2)要有一个精确的全球重力场模型,用来描述对飞行器 的约束。 重力场模型中位展开系数是卫星轨道动力方程中的 决定性参数。 在国防中的这种保障作用体现在: 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以及未来战争,都需要军事测 绘做保障,1)超前储备保障; 2)动态实时保障。 例如,战争区域中的电子地图,数字地图,军事目标的 三维坐标是现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测绘文件,而这 些军事测绘资料都离不开大地测量手段取得。 4、在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2000 McGraw-Hill
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with Java--Wu
Chapter 0 - 8
§1.1 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和作用
和重力测 块边界 用卫星测高技术SLR和重力测量数据测定海底板块边界 高技术 和重力 量数据测定海底板块边 分布情况,监测海水面变 分布情况,监测海水面变化,以高分辨率测定海底地形。 海水面 以高分辨率测定海底地形。 利用VLBI及SLR能以 及 能以1mm/秒的分辨率精确地测定板块 秒的分辨率精确地测 利用 能以 秒的分辨率精确地 定板块 相对运动,监测地壳运动,为解释板块运动、断裂、地震 监测地壳运动 地壳运 断裂、 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地测量学是测绘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工 大地测量学是测绘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测绘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程测量、海洋测绘、矿山测量、航测、地图制图及GPS等) 海洋测绘、 测绘 等 的基础学科。 的基础学科。因为大地测量学的基础理论、手段和方法 大地测量学的基础 为这些测绘学科提供了先决条件。 为这些测绘学科提供了先决条件。 学科提供研究全球或相当大范围内的地球, 各个测 不相互平行, 各个测站铅垂线不相互平行,同时 及地球重力场及形状, 顾及地球重力场及形状,因为地球 重力场对研究地球形状, 场对研究地球形状 重力场对研究地球形状,对高精度 量及数据处理有着不可忽视 测量及数据处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和影响。 用和影响。
大地测量学第一章绪论
六、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地球圆球阶段,从远古至17世纪,人们 用天文方法得到地面上同一子午线上两点的纬度 差,用大地法得到对应的子午圈弧长,从而推得 地球半径(弧度测量 )。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进行了弧度测量, 估算出地球半径(与现代值大约差100km)
用这种方法解决地球大小问题分为两种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标志性成就:
2) 重力位函数的提出:为了确定重力与地球形状的关系, 法国的勒让德提出了位函数的概念。所谓位函数,即是 有这种性质的函数:在一个参考坐标系中,引力位对被 吸引点三个坐标方向的一阶导数,等于引力在该方向上 的分力。研究地球形状可借助于研究等位面。因此,位 函数把地球形状和重力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q
q 2a 1
2
当 90时 ,可 得 重 力 扁 率 :p ee
e
288
q为赤道上的离心力与赤道上重力加速度之比,α为椭球扁率
①同一水准面上的重力值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②同一水准面上赤道上重力值有最小值,两极处有最大值; ③通过重力测量可以推求地球的大小。
• 几何大地测量学
• 物理大地测量学 • 空间大地测量学 (一)几何大地测量学(即天文大地测量学)
• 基本任务:是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确定地面 点的几何位置。
• 主要内容: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网 和高程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精密角度 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地球椭球数学性质, 椭球面上测量计算,椭球数学投影变换以及地球 椭球几何参数的数学模型等。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40年代,人们将对椭球 的认识发展到是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大地体。
几何大地测量学在这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方面:
测量学-第一章 绪论
– 定位
• 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最接近 • 单点定位:大地原点参考椭球面和大地水准面相切,
法线和垂线重合。
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
地球
大地体
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 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和基准线
参考椭球
参考椭球面
参考椭球面和法线测量 内业计算的基准面和基 准线
• 施工阶段:把线路和各种建筑物正确的测设到 地面上。
• 竣工测量:对建筑物进行竣工测量。(是否符 合设计的要求)
• 运营阶段:为改建、扩建而进行的各种测量。 • 变形观测:为安全运营,防止灾害进行变形测
量。
§1.2 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世界最早的地图
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绘在苇草上的金矿图
陶片上的古巴比伦
§1.3.2 空间位置表示方法
地面点的空间位置表示方法
1.二维坐标系和一维坐标系组合表示
地理坐标和高程 平面直角坐标和高程
2.三维的空间直角坐标
天文地理坐标系
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是天文地理坐 标系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地面点的坐标是它沿铅垂线在大地 水准面上投影点的经度和纬度(
) ,
正高是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 面的距离
N
P
首
子 午
O
线
赤道
大地水准面 S
图5-1 天文地理坐标系
大地地理坐标系
– 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 基准线:法线
表示地面点在地球椭球面上 的位置,用地面点沿投影到 椭球面上的投影点的大地经 度L和大地纬度B,表示。
我国目前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是1954年北京坐标 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
测量学 第一章 测量学绪论
后为凸向赤道的曲线,并以 赤道为对称轴。
平行圈
(5)经线与纬线投影后仍然保持
正交。
赤道
O
y
(6)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 子午线
形愈大。
中央子午线
4、投影带的划分
我国规定按经差6º和3º进 行投影分带。
6º带自首子午线开始,按6º的 经差自西向东分成60个带。
3º带自1.5 º开始,按3º的经差 自西向东分成120个带。
几何形体,作为地球的参考形状和大小。
二、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和基准面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铅垂线。 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O 铅垂线
G
大地水 准面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X Y H)
地面点位的确定
高程 地理坐标
天文坐标
大地坐标
坐标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
例: 有一国家控制点的坐标: x=3102467.280m ,y=19367622.380m, (1)该点位于6˚ 带的第几带? (第19带) (2)该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多少? (L。=6º×19-3º=111˚) (3)该点在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
(先去掉带号,原来横坐标y=367622.380—500000=-132377.620m,在西侧)
(距中央子午线132377.620m,距赤道310状相关概念
1、地球自然形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海洋面积约占地
球表面的71%。
2、水准面:静止的水面。
3、大地水准面:设想处于完全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和岛
屿延伸所形成的闭合曲面。 4、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形
《测试技术》- 1绪论- KIOmail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工业测控与现代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所
周正干
2:35 AM
1
测试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测试技术 1.2 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3 非电量电测系统的构成 1.4 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 1.5 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目的
2:35 AM
2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测试技术?
9
第一章 绪论
• 非电量电测技术
自从人类发现了电能并加以利用以后,伴随着 出现了各种电量的测量仪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对电量的测量技术相应得到提高。电量的测量特 点是机械量测量所不能比拟的,基于电量测量的优 点,人们根据一些物理原理及效应,把一些非电量 转化成电量,然后用电测仪表对其进行测量和标定, 这就形成了非电量电测法—用电量测量方法来测量 非电量。
• 目的:
1. 具有选择传感器的能力;
2. 具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的能力;
3. 对自动检测系统中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处理
能力。
End of chapter 1
2:35 AM
16
2:35 AM
5
第一章 绪论
具体来说,测试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
• 发现与各种信息相对应的信号表现形式,以及信 息、信号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以开辟新的测 试技术领域;
• 在不同环境下寻求最佳的信号拾取、变换、处理、 存贮、传输、指示、记录等方法、手段与设备。
2:35 AM
6
第一章 绪论
1.2 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微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可 以构成新一代的智能化自动检测系统;
• 采用多传感器去探索检测线的、面的和体的空间参数 及综合参数,以构成特殊的自动检测系统。
测量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地面点位的确定第三节测量三要素第四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第五节测量工作概述exit第一节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一、测量学的一般概念测量学(Surveying)是测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将地球表面地形和其它地理信息测绘成图,研究并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科学。
工程测量是研究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
主要内容有: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地形测绘、施工放样、设备安装测量、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和维修养护测量等。
第一节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二、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测量学将地表物体分为地物和地貌,地物和地貌总称为地形(landform) 。
•地物(feature):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它包括平原、湖泊、河流、海洋、房屋、道路、桥梁等;•地貌(geomorphy):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等。
• 1.测定(location):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一定比例尺、规定的符号缩小绘制成地图。
• 2. 测设(setting-out):将在地形图上设计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测绘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勘测设计、施工、竣工测量和对重要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等。
第一节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三、测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1)城市规划、给排水、煤气管道、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建设•①设计阶段——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供结构物平面及竖向设计使用;•②施工阶段——将设计建构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③工程完工后——测绘竣工图,供日后扩建、•改建、维修和城市管理用;•对某些重要建构筑物在建设中和建成后进行•变形观测,保证建筑物安全。
第一节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2) 铁路、公路建设的测量工作①测绘路线附近地形图,在地形图上设计路线,将设计路线位置标定到地面。
《测试技术》教学课件 绪论
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使用维护的全寿命 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使用维护的全寿命 研制 和使用维护 过程中都离不开测试技术和测试装备, 过程中都离不开测试技术和测试装备,它们 是确保产品"可靠性,可维修性,可保障性" 是确保产品"可靠性,可维修性,可保障性" 的重要支柱 . 测试仪器及由 及由各种测试仪器组成的测试系 测试仪器及由各种测试仪器组成的测试系 则是测试技术的最终体现. 统则是测试技术的最终体现.
3,尺寸向两个极端发展 , 两个极端就是指相对于现在测量尺寸的 大尺寸和小尺寸.如飞机外形的测量, 大型机械关键部件测量,高层建筑电梯 导轨的准直测量,油罐车的现场校准等 都要求能进行大尺寸测量;微电子技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索物质微观世 界的需求,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又要 求进行微米,纳米测试.
动态量测试的基本特点: 动态量测试的基本特点
由于被测量的动态性决定 了测量方法的特殊性,测试系 统的复杂性和从被测信号中获 取有用信息的丰富性.
四,测试技术的应用
1,机电工程中的应用
密歇根大学的机械手装配模型AGV自动送货车 自动送货车
机械手, 机械手,机器人中的传感器
转动/移动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转动/移动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听觉 传感器, 接近距离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热觉传感器, 传感器 , 接近距离传感器 , 触觉传感器 , 热觉传感器 , 嗅 觉传感器. 觉传感器.
测量原理确定后,根据对测量任务的具体要 求和现场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 法,如直接测量法或间接测量法,电测法或 非电测法,模拟量测量法或数字量测量法, 等精度或不等精度测量法等. 在确定了被测量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以后, 就要设计或选用装置组成测量系统. 实际测试得到的数据必须加以处理,才能得 到正确可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谱法是以光的发射、吸收和散射为基础建 立起来的分析方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 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 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 波长和强度,根据光谱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按作用对象不同可分为原 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 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2、分类:
仪
光学分析法
器
分
电化学分析法
析
方
色谱法
法
质谱法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相比,有以下特点:
(1)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如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 的mL、mg级降低到仪器分析的L、 g级,甚至更低。它 比较使用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
(2)选择性好。很多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 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邻学科之间相互 渗透,使得仪器分析中新方法层出不穷,老 方法不断更新。
第四节 采样程序和样品选择
一 概述 ◇地质样品是分析测试的对象,分析数据
是研究客体的黑匣子和认识依据。 ◇专题性研究需要熟知研究领域现状、前
沿科学进展和学科知识渊博,又精通现 代实验室测试技术,善于协作的专家。
2、分类:
普通重量法
化
重量分析法
学
分
析
方
滴定分析法
法
电重量法 酸碱滴定法 络合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
(二)仪器分析方法
(Instrumental analysis)
1、定义: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 起来的确定物质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一类分析方 法。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它是分析 化学的发展方向。
适于测定的状态。如:使测定组分以可 溶性盐的形式进入溶液,或者使其保留 在沉淀之中,从而与某些其他组分分离; 有时也以气体形式将待测组分导出。
2、分解方法
水溶、酸溶、半熔、熔融、燃烧及升华等法。
酸溶法分为敞开酸溶法和封闭酸溶法,不同 酸的适当组合已成功地用于大多数类型样品的分 解。
常用的有三种:酸溶、熔融和半熔三种,熔 融法对于难溶矿物和岩石的分解尤为有效。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方法 Analytical technique
化学分析方法 Chemistry analysis
仪器分析方法 Instrumental analysis
(一)化学分析方法(Chemistry Analysis)
1、定义: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定物质 的组分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测定时需要使用化学 试剂、天平和一些玻璃器皿。它是分析化学的基础。
张国栋主编.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北京:冶金工业出 版社. 200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引言
1、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最具代表性的六大高新技术 群: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和空间 技术群,都离不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地球科学的进步伴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进 步而发展:研究手段从宏观到微观,16世纪光学 显微镜问世,19世纪40年代开始,偏光显微镜成 为地质学和矿物学家手中的强大武器,使岩石学、 矿物学乃至整个地学领域面貌焕然一新,光性矿 物学应运而生。但光学显微镜最高分辨率约为 200nm(×1500倍±),显然,对探索微观世界是 不够的。
/v?ct=301989888&rn=20
3、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已能 用直径小于1μm甚至1nm的微束(电子束、 离子束、激光束)来激发样品,借助于相 应的探测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收集和处理 被激发的微区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特征X 射线、透射电子,用以研究微区的化学成 分、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等,更深入地研 究物质的微观世界,其意义比19世纪40年 代偏光显微镜的应用更加深远。产生了微 区矿物学(广义)。
电位分析法等。
C 色谱分析法
根据混合物的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称为固定 相和流动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他亲和作 用的差异而建立的分离、测定方法。
用气体做流动相的为气相色谱,用液体做流动相的 为液相色谱。
不动的一相,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 携带样品流过固定相的流动体,称为流动 相。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 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 质和结构上的差异,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 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 从而按先后顺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 Martin A J P and Synge R L M发现气相色 谱分析法,1952年化学奖。
因建立分析测试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
✓ Heyrovsky J开创极谱分析法——1959年 化学奖;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在地学领域中的作用:
➢ 探知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的主要方法。 ➢ 揭示地质演化过程的主要手段。 ➢ 分析技术是地质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现代地球科学测试技术
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40%:出勤+课堂纪律 特别提醒: ➢缺 3 次出勤,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和补考。
期末考试占60%
➢ 教材:
王汝成等编. 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 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 1999.
➢ 主要参考书:
周玉,武高辉编著.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X射线衍 射与电子显微分析.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最新进展
三个特点: 1、分析测试对象发生了战略转移
成分—成分+结构分析、定性—定量、微观微量—原子尺度
2、分析测试难度加大
向新、微、细、杂深入、实时测试、动态测试
3、专业涉及广
多学科交叉
最新进展: 1、分析速度超速化 2、分析试样超微量、超微区化 3、分析仪器的超小型化
(3)第二轮次或多轮次样品的采集与选择 在第一轮采样获得资料基础上,制定
第二轮采样计划,采样目的为深入和系统 研究专题问题,样品密度加大,增加专门 性样品的采集。
三 专题性野外采样应注意:
1)野外应对研究客体作出初步认识和可能 的推断,为室内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2)采集样品处有地质认识和齐全资料,确 保样品的准确;
熔融法是一种分解效率很高的分解方法。 熔融过程将原来不易溶的样品转变成可溶于 水或酸的物质。该法主要靠高温下固体与熔 剂间发生的多相反应。
其主要缺点是要求使用相当过量的熔剂, 试剂本身的杂质连同坩埚等被腐蚀下来的杂 质会严重污染分析溶液。
分解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系统误差来源主要有:
1 样品粉碎,过筛和混合时所用的设备 可以使用玛瑙研磨装置和使用尼龙筛网,一
原子光谱法
原
原
子
子
发
吸
射
收
光
光
谱
谱
分
分
析
析
法
法
原
X
子
射
荧 光
线 荧
光
光
谱 分
光 谱
析
法
法
分子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 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如红外 光谱法、拉曼光谱等。
光谱法的分类
如果按照电磁辐射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产 生发射、吸收和联合散射三种类型的光谱:
➢ 发射光谱:物质通过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 子或分子,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 光谱,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如X射 线荧光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等;
☆ 然后要选择关键性的地段或构造单元 或地质体等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2)第一轮次样品的采集与选择
目的在于较准确了解专项研究的基本情 况,取样标准不在于样品数量,而要准确和 类型较齐全。
样品的质量要求:新鲜、无风化或污染、 尽量多含所研究矿物和岩、矿石具有典型的 结构与构造特征,具较广泛的代表性。
➢ 吸收光谱: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 核、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时,将产 生吸收光谱,如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 Raman散射光谱:频率为v0的单色光照射到透明物质上, 物质分子会发生散射现象。如果这种散射是光子与物质 分子发生能量交换的,即不仅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它的能量也发生变化,则称为Raman散射。如Raman光 谱等。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是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 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偏差 小,表示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即各测定值之间 比较接近,精密度高。
(3)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
(4)相对误差较大。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 分的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 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
(5)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
A 光学分析方法
基于电磁波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辐射 信号的变化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光学分析法。 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般要求样品的粒度为200目(75μm) 2 实验室环境和消解装置
一 般 多 采 用 PTFE ( 聚 四 氟 乙 烯 ) 的 消 解容器 3 样品分解时所用的分析试剂
所用的酸往往需要进一步提纯
3、对试样分解的一般要求
➢ 试样分解完全——正确进行分析的先 决条件。
➢ 待测组分不应有损失。 ➢ 不能引入含有待测组分的物质。 ➢ 不应引入干扰待测组分的物质。
4、加速分解样品的途径
✓ 试样粒度应尽量细,熔(溶)剂用量应充分。 ✓ 提高分解温度。 ✓ 延长分解时间。 ✓ 搅拌。 ✓ 增压分解。
注意:没有也不可能有适用于任何情况和目的的 “万能”分解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各种溶 (熔)剂的性质,有关的化学反应特性,了解各种分 解容器材料的组成和性能,掌握各种分解方法。
非光谱法不是以光的波长为特征信号,而是 通过测量光的某些其他性质,如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变化建立起来的方法。 这类方法有折射法、干涉法、X射线衍射法 和电子衍射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