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宗教文化
旅游宗教文化
原始佛教
第一次结集 迦叶 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毕 波罗窟 所谓“结集”,就是指通过集体会诵经典而 确立佛典。 阿难和优婆离 《阿含经》
部派佛教
最初分为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 为进取、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大众部,史称 这次分裂是佛教的“根本分裂”。 第二次结集,在印度东部的毗舍离城。 第三次结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华氏城 组织 第四次结集,犍陀罗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
舍利
佛祖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 状宝石样生成物
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 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 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 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 奉。为保存而建立浮屠,即佛塔。
二、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
度佛教发展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 世纪中叶); (3)大乘佛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7世 纪); (4)密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
2 3 4 5 6
三论宗 慈恩宗(法相宗、 唯识宗) 华严宗(法界宗) 律宗 净土宗(莲宗)
隋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吉藏 无者世亲 法藏 道宣 善导、慧 远 菩提达摩 弘忍
《三论经》 《一经二 论》 《华严经》 《四分律》 《三经一 论》 《大日经》 《金刚经》 《坛经》
7 8
密宗(真言宗) 禅宗(五宗七派、 各宗之最)
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7世纪,大约600年 的时间,改革派的部分部派佛教,随着时 间的演变而成大乘教 。把原始佛教和部派 佛教贬称为“小乘”。
密教时代
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 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 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后来逐步同化于印度 教。相对而言,其他佛教派别被称为显教, 即以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种种经典传授。
彭淑清《中国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及学分 4适用专业(群)导游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执笔人王红玲课程组审核院(部)审核二〇一七年二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设计课程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系统地把各项要求做为训练的目标来完成,在达到技能鉴定水平的同时,应用于本专业的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与实践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背记和讲解能力本课程采用教、辅、练一体化教学,边教边练,边练习边辅导,以教学带动练习,以练习主导教学,相辅相承,在定向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实操教学,在提高学生背记和讲解能力的同时,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职业水平。
3.采用目标教学与目标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程共分为十一章,共设计了五十四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都采取基础知识掌握及定向题型目标训练,以目标训练为实训内容,以鉴定要求为教学要求,对各项基础知识和技能从学习到掌握再到熟练,到达到相应景点讲解要求,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能力突破。
4.坚持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开发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依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技能鉴定考核机构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三、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2.能力目标(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3.知识目标(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四、课程内容、要求与教学设计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课程学分 4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52 实践学时20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知识、导游基础后续课程无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课程授课计划表周别/学时授课内容(章/节/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授课方式授课场所第一学期第 1周(共4学时)第一章旅游与地理学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旅游地理——宗教类
武当山石牌坊
武当山金殿内的真武铜像
源 于 道 教 的 铜 雕 塑
摄 于 河 南 平 顶 山 神 农 山 。
武 当 山 太 子 坡 九 曲 黄 河 墙
蓬莱阁
在山东蓬莱。相传八仙从此入海。同海事防御工事相结合,故下有炮台等。此处引人关注还地狮 子耳朵很大的特点。
大相国寺内的 千手观音
少林寺
(资料来源:旅游广告)
少林寺练功图(黑白照片) 绘于少林寺练功房壁上(图中浅色直线系扫描质量不佳所致)。该房地面砖凹
坑处处,为练功时踏成。另有一室,数年前搞了练功泥塑像。
江西宜春宝峰寺,佛教祖庭之一。
乐山大佛
位于乐山凌云山西 壁。唐开元元年为镇水名 僧 海 通 创 建 , 历 90 余年 而 成 。 佛 通 高 71 米 , 耳 朵中可并立 2 人,脚面可 容百人,为世界最大坐佛。 原来上覆盖13层重楼。 但数年前大卧佛之说 应当是巧合的缘故。
南岳大庙 为五岳庙中规模最大者。上图
为戏楼。但仍有部分建筑尚未恢复。
延庆观 在开封市区。其 建筑形式少见。 而更奇特处在于 因黄河泛滥,泥 沙将其底层大部 分掩埋,深达 8 尺。 现在是将泥沙清 理之后的状况, 从图中可看出, 目前的地面还高 于其券门。进入 券门可发现底层 为穹窿顶,故有 利于承受上层重 量。
宁波保国寺
在群山之中,环境清幽。主要建筑皆为宋代遗存,价值很高。图中大殿更有奇特之处:一为左右间的梁柱之用料和形 式并不对称;二为鸟雀从不入殿,即使人为将其放入也立即飞出。多少建筑学家均未能破解其迷,至今在庙门内有大幅广告型启事, 征求解迷。我考察时又遇一事,工作人员亦迷惑不解:地上横放一木梁,上有浮尘。忽然发现其上有似多足虫爬行痕迹,从梁之一端 到彼端,但绝非常见之虫,究系何虫实在费解。
宗教文化与旅游
〔三〕基督教的根本教义
1.上帝创世说 2.原罪救赎说 3.三位一体说 4.天堂地狱说 5.爱人如己说
〔四〕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
1.六信: 信安拉、信经典、 信天使、信使者、 信前定、信末日
2.五功: 念功、礼功、斋功、 课功、朝功
第三节 宗教的神佛偶像
一、普渡众生的佛教神佛偶像 二、贵生恶死的道教神仙谱系 三、三位一体的基督教上帝信仰 四、笃信真主的伊斯兰教一神信仰
3.道教艺术游
道教文学、音乐、造像和壁画等有很强 的艺术魅力。
〔三〕.基督教文化旅游
基督教的建筑包括教堂、修院、祭坛等。 建筑类型: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
和巴洛克式建筑。
〔三〕.伊斯兰教文化旅游
清真寺是我国对伊斯兰教寺院的称号, 是穆斯林聚众礼拜的场所,也称礼拜寺。
一般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讲经堂 和沐浴室组成。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开展
第一. 初传中国(唐朝初年 ) 第二. 第二次高潮(13至14世纪 ) 第三. 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 ) 第四. 基督教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19世纪初 )
〔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开展
1.概况
创立时间:7世纪中期 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对象:安拉、使者、天使 标记:新月 教派:逊尼派、什叶派
〔一〕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也称浮陀、浮屠, 梵文中“觉者〞、“知者〞、“觉 〞的意思,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Fra bibliotek〔二〕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锤〞的简称,菩提的梵 文意思是“觉悟〞,萨锤的意思是“有 情〞,菩萨就是“觉悟而且有情的人〞, 即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救救他、 自度度他的修行者。
〔三〕罗汉
2.佛教寺庙游
中国十大名寺:
旅游文化-宗教文化2009-4-9xin
一、原始宗教 二、中国佛教文化
三、中国道教文化
四、基督教文化
五、伊斯兰教文化
六、宗教文化与旅游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2、宗教的五大要素
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4、原始宗教的形式
5、宗教的基本功能 6、我国的主要宗教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 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 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 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不畏生死。 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组织系统的信 神的社会“实体”。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 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4、原始宗教的形式
5、宗教的基本功能 6、我国的主要宗教
一、原始宗教
2、宗教的五大要素
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 宗教仪式 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 特殊的情感体验 道德规范(如佛教五戒、道教十戒)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2、宗教的五大要素
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4、原始宗教的形式
5、宗教的基本功能 6、我国的主要宗教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2)佛教的基本教义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 ①无明(无知)②行(意志)③识(精神的统一体)④ 名色(构成人体的精神和肉体)⑤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即心六种感觉器官)⑥触(对外界的接触)⑦受(感受) ⑧爱(贪爱)⑨取(追求)⑩有(生存的环境)⑾生⑿ 老死 ①无明②行 即过去二因 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 ⑧爱⑨取⑩有 为现在三因 ⑾生⑿老死 为未来二果
旅游宗教文化教案
旅游宗教文化•当人们到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去观光游览时,经常会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古刹名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众,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和诵经声,还有那神态各异的塑像,以及使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壁画。
导游小姐那里,你会听到关于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放弃王位,出家布道,普渡众生的动人故事;太上老君如何用八卦炉炼丹,张天师如何得道成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许多神话传说。
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这些宗教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建筑、绘画、雕塑、经典、教义、神话传说等事物和现象,就是现在宗教文化现象。
•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当中重要的一种,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如南岳衡山的佛教南台寺:曹洞宗的祖廷,很多日本人都到这里来朝拜。
一、宗教文化的定义:宗教是指有一定的教义、教规,有一定的仪式和一定的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你认为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活动属于宗教信仰范畴吗?为什么?提示与分析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
宗教信仰与迷信从认识论上来看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
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其区别在于: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迷信一般是指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以巫术所进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签、拆字、圆梦、降仙等活动,群众去看相只是为了预卜前途命运,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概述
初中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概述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会学习到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述和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定义。
地理民族指的是居住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传承的人群。
而宗教文化则指的是人们基于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地理民族与宗教文化相互关联,一方面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差异影响了民族的分布;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地理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特点较为多样化。
在地理民族方面,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构成。
有的地方多民居住着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称为单一民族区;有的地方则有多个民族共存,称为多民族区。
在宗教文化方面,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宗教,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仪式,也影响着信徒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
地理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情况因地区而异。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是占绝大多数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地区。
而在东南亚地区,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对该国民族和文化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非洲地区,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该地区也有着丰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例如,在尼日利亚,有着众多的民族,包括豪萨、伊博、约鲁巴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在北非地区,有着众多的阿拉伯民族和穆斯林信仰者,例如埃及、摩洛哥等国。
在欧洲地区,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也十分丰富。
例如,在西班牙,除了主要的西班牙人民族外,还有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地方民族。
宗教方面,天主教是主导宗教,但也有一些地方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传统,例如巴斯克地区的民间宗教。
最后,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地理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也十分显著。
例如,在美国,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国民族构成非常多样化,包括白人、非裔美国人、亚裔和拉丁裔等。
中国旅游文化第7章
佛教寺院主要殿堂 通常采用庑殿式或歇山 式。 我国佛教流派比较 多,但佛寺的主要建筑 大体相同,中轴上的主 体建筑主要有: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藏 经阁等等。
《中国旅游文化》
2.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汉语通常译作“浮屠”或“堵 婆”,简称塔,是佛教徒供奉佛舍利的纪念性建 筑物。 佛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通常以用木、砖、石、琉璃等材料建造。 中国的佛塔按结构和建筑风格可分成密檐式、楼 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几种类型。
《中国旅游文化》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发展传承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三、佛教文化与旅游 四、主要佛教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文化》
一、佛教的发展传承
(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 (四)大乘密教 (五)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中国旅游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共同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 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 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旅游文化》
(三)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主要包括雕塑、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等形式。它们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
智慧的结晶。
《中国旅游文化》
第三节 道教
第7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宗教名山
高山名岳,如武当山、青城山等,历史上还是 现在一直为道教所占。 敦煌发现过一首《山僧歌》,虽很难肯定是禅 宗的作品,但与禅僧的生活态度是极相似的: “问曰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 草以为衣,斋食松伯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 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 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
其实,悬空寺是科学地利用了力学原理,整个 楼阁是借助了巧插进悬崖里的悬挑梁的托力而 建造的。梁柱一体,虚实相应,曲折出奇,引 人入胜。历经风雨侵袭、地震震动的考验,依 然保持至今,实为建筑史上的奇迹。河南登寺 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始建 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塔高3 9.8米,为密檐式砖塔,外形为十二边形, 呈抛物线状,秀丽而又流畅。它带有一定的异 国情调,又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塔发展过程 中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六)宗教活动(行为)
(七)宗教礼仪
(八)宗教神迹 第四,宗教传说中的神奇性事迹,宗教 仪式与宗教音乐等,是对旅游者很有吸 引力的文化资源。在意识形态中,宗教 是以非理性的信仰为其支柱的,这不同 于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其它意识形态。宗 教所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缥缈的天国; 宗教徒希求的是奇迹的出现。历史上遗 留下来的种种传说,尽管有许多荒诞不 经的地方,但在宗教徒看来,却是朝拜 的对象。
第七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第一: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分类
一、现有的 如:各地的著名寺院和道观 二、潜在的 如:有一定的观赏性、开发不够的
第二:根据旅游动机的分类
一、宗教朝圣地 麦加、梵蒂冈、耶路撒冷
二、宗教考察地
第三 按文化结构的分类
7宗教类旅游资源
(四)佛教三宝 1、佛宝(浮图) 佛陀是佛宝,是因他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 极可尊贵之意。 2、法宝 法,佛的言教的简称。教义:四諦(苦、集灭、道) 3、僧宝 僧,即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
(五)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理念 佛教的理论原点是对人生提供解脱之道。中国主要是 大乘佛教,提倡普度众生,其主要哲学理念包括: 缘起 因果 平等 慈悲 解脱 四大皆空 (六)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三)佛教的传播 1、第一条路线:北传佛教 汉代从古印度向北传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以 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2、第二条路线:南传佛教 由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 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 乘佛教为主。 3、第三条路线: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密乘佛教与西藏本教 融合而成,流传于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以及 不丹、锡金、尼泊尔和蒙古等国家和地区。
1、佛 :
(1)三身佛
应身佛
法身佛
报身佛
三身佛
(2)三方佛:
释迦三尊(华严三尊) 中: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 左:文殊菩萨 右:菩贤菩萨
东方三圣(药师三尊) (东边) 中:东方琉璃净世界教主药师佛 左:日光菩萨 右:月光菩萨
西方三圣(弥陀三尊)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观世音菩萨;右:大势至菩萨
“秀骨清相”
云冈露天大佛(北魏)
3、造像仪规和题材 1)形象和服饰 头光 白毫 背光 手印 腕钏 宝冠 缨珞 天衣
肉髻
莲台
2)体姿:坐、立、卧
3)手印 释迦五印
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 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 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 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 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 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
旅游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国的景卢出使中国敦煌,向博士弟 子伊存传授《浮屠经》,从此印佛由西域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派人造访西域,在大月氏遇天竺著名法师摄摩腾、 竺法兰,一起携带佛经和释迦牟尼像返回洛阳,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 “白马寺”。中国佛寺的祖庭。 三国时期,魏国朱世行中国汉僧登坛受戒第一人。 西汉到魏晋南北朝,主要以译传为主。大建佛寺。 隋唐时期,政局稳定,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呈现“中国化”佛教。出 现八大宗派,达到鼎盛时期。 宋元明清,特点有四:出家人有宽松环境;继续译经;提倡儒释道三教 一论;禅宗趋于中国化。
天台宗:形成于隋代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 三论宗:形成于隋代 江苏南京栖霞山中峰西麓的栖霞寺是三论宗的祖庭。 慈恩宗:唐代第一佛教宗派 玄奘又名唐三藏,创建慈恩宗。西安(长安)的慈恩寺(建于唐太宗年间)和兴 教寺是慈恩宗的祖庭。 华严宗:唐代法藏创建。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位于西安南长安县少陵。 禅宗六祖: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以及慧能。光孝寺(广州)、少 林寺(河南嵩山)、南华寺(广东韶关)均属于禅宗祖庭。 净土宗:起源于慧远、慧持。东林寺、玄中寺、香积寺是净土宗的祖庭。 密宗:善无畏、金志刚、不空从印度来华发展。大兴善寺、青龙寺为密宗祖庭。 律宗:三国时期,终南山风德寺和扬州大明寺(鉴真弘法)是律宗祖庭。
中国石窟
1·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建于东晋太和元年。 岩质疏松,不宜石雕,故采用泥塑壁画。 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太武帝灭法惨遭报应,文成帝恢复佛法, 昙曜修建石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 4·甘肃麦积山石窟,最高俊的石窟,建于北魏景明三年。
宗教旅游文化讲义PPT课件( 71页)
宝座 上的 圣母
上十字架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创立时间:7世纪中期 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对象:安拉、使者、天使 经典:《古兰经》、《圣训》 标记:新月 教派:逊尼派、什叶派
泉州清净寺
天津清真大寺
天房
二、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三大体系:大乘、小乘、藏传佛教
经典:经、律、论
标记:万字符、法轮
辽 阳 广 佑 寺 大 佛
龙
篮毗尼花园
王
灌
顶
拘尸那迦圆寂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创始人:张道陵 教主:老子 经典:《道德经》 教派:正一道、全真道
四川青城山老君
泉州老子像
河南鹿邑太清宫
沈阳太清宫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 创始人:耶稣 信仰对象:上帝 经典:《圣经》 标记:十字架
佛教偶像
菩萨
罗汉 护法天神
文殊菩萨 十六罗汉
四大天王
普贤菩萨 十八罗汉
金刚力士
观音菩萨 五百罗汉
韦驮
地藏菩萨 济公
伽蓝神
大势至菩萨
天龙八部
竖三世佛
弥
燃
勒
唐卡三世佛
灯
唐卡阿弥陀佛
唐卡药师佛
东方不动如来
宝生如来
摩诃毗卢遮那佛
摩诃毗卢遮那佛
阿弥陀佛
不空成就佛
西方三圣
道道
场场
山四
西 五 台
川 峨
山眉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俗思想的特殊反应 灶祭
武财神赵 公明
藉神威表现人的力量
旅游文化学课件——宗教
东 方 持 国 天 王
南 方 增 长 天 王
西 方 广 目 天 王
北 方 多 闻 天 王
韦 驮
伽 蓝
(四)佛寺
1、佛寺的名称 寺、庵、伽蓝 (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 2、佛寺殿堂配置 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 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以及客堂、禅房、 斋堂、寝堂、西净、放生池等。
4、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三世”即前世、今世和来世。 “六道”即:人道、
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5、三法印: 、三法印: 诸行无常: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一切存在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聚 合而成。 涅槃寂静: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 。
(一)佛教发展简史 1、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僧侣、刹帝 利、吠舍、首陀罗。 2、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形成 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 人)。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29 岁出家修道,35 岁 成道,80岁涅槃 。佛陀(觉悟者)。
3、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
2、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言语), 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 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修持禅定) 。 3、十二因缘 : 、 过去二因: 过去二因:“无明”(因愚昧无知而产生各种世俗的烦恼)为缘引起 了“行”(因无明而产生的各种善与不善的行为) ;现在五果:识 现在五果: 现在五果 (个人精神统一体) 、名色(精神与肉体) 、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 现在三因: 种感觉器官) 、触(接触外界事物) 、受(苦乐等感受) ;现在三因: 现在三因 爱(爱欲、贪欲) 、取(追求、执着) 、有(产生业报的各种行为的 总合);未来二果:生、老死。 未来二果: 未来二果
第七章旅游与宗教文化
3.《道德经》与《太平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道教尊神谱系(法号名录) 5.佛教——求来生 道教——求今生 白日飞升,鸡犬相随 6.关于正——与全真 7.北京白云观 8.道教文学与旅游 《柳毅传》、《无双传》、《裴航》
(一)我国有哪些宗教? 1.很多,难以统计 2.进入旅游领域的主要宗教类别: ①道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耶稣教与天主教 (二)我国风景名胜区的道、佛两教
三、道教及其主要宫观 1.什么是“土特产” 从巫风——道教 巫——原始时对神崇拜 2.道教的形成、发展、流派 ①形成 方仙道、太平道 五斗米道与张(道)陵 ②道教的主要流派
四、佛教
(一)小乘与大乘
小乘——修身,成正果。 大乘——要普渡众生,最后才超度自身。
(二)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与尊神 (三)佛教是“进口货”、它的传播途径。
(四)中华佛教,是南亚文化与东方两河文化
的交融产物。
(五)典型的寺院建筑与觃模
①寺庙建筑 ②僧、尼及受戒、度牒
五、宗教名山寺庙宫观
贤
峨 嵋 山
泉州开元寺
六、关于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一)十大洞天 (二)三十六洞天 (三)七十二福地
七、宗教文化述例(与旅游有关)
(一)《西游记》、《封神榜》与宗教文化 ——启发人们的丰富想像力。 ①孙悟空形象, ②颂扬宗教与剥皮讽刺, ③对佛教徒的讽刺(唐僧) ④对道教的讽刺
(二)泰山上的宗教文化
①秦王、唐高宗
②碧霞元君(泰山奶奶) (三)普陀山,紫竹林
二龟听法,观音跳,不肯去观音院。
(四)道,佛与龙文化 ①有水即有龙,有山皆有仙 , 江河小龙,四海龙王。 ②洞庭湖与道教文化。 ③柳毅传与道教文学。
旅游资源学第7章 宗教文化
(一)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具有极强的吸引功能 2.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考察研究功能 3.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等。 (二)四大道教名山 1.青城山 2.武当山 3.龙虎山 4.齐云山 (三)道教艺术旅游资源
第四节 基督教旅游资源
一、基督教概述 (一)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二)基督教的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包括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 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 (三)基督教的经典与标志 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圣经》包括 《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基 督教的标志是“十”字架,象征耶稣受难。
清真寺是我国对伊斯兰教寺院的称号,是伊斯兰 教徒聚会礼拜的场所,也称为礼拜寺。国外绝大 多数伊斯兰教寺庙和我国沿海与新疆的某些清真 寺,均采取阿拉伯或中亚风格,大殿上均有圆顶 建筑,有的还单独建有尖塔。中国内地大部分著 名清真寺大多采纳以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 主的建筑样式。
(二)伊斯兰教的节日 1.开斋节 2.古尔邦节 3.圣纪节
生 不老,肉身成仙;主要道规是“三皈五戒”,三皈
即 皈道、皈经、皈师,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酒肉。 2.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的经典是《道藏》,道 教的标记是太极八卦图。
(三)道教供奉的对象 1.三清 2.四御 4.八仙 5.其他民间影响很大的俗神 3.四方之神
二、道教旅游资源分类 (一)道教建筑 道教最主要的建筑称“观”,有道宫、道观、道院
二、基督教旅游资源分类
(一)基督教建筑
教堂为基督教的主要建筑,是教徒们举行 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独具风格的建筑类型,主要有罗马式、哥 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近现代的建筑风格。
中国旅游地理作业
《中国旅游地理》作业题目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概况泰山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
泰山海拔1532.7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泰山日出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看,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象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
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的时候。
泰山还以石刻众多闻名天下,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亲自提写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
泰山现存有石刻1696处,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精彩去处之一。
◎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等。
线路地理之民俗宗教
案 例
一个旅游团到苗寨旅游,苗寨的工作人员 非常热情地拿来牛头酒来款待客人,这名游客 拿过酒杯之后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于是双方 发生冲突,一方执意要游客喝完,一方说不胜 酒力执意不喝。 分析: 双方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
基本教义:“诸行无常”、“诸法 无常”、“涅磐寂静”
教派: 大乘佛教 自利和利他并重,讲究普度众生 小乘佛教 讲求自我解脱 流行地域范围: 南亚、东南亚、东亚诸国
(2)基督教 起源:公元前1世纪中叶 基本教义:讲究原罪 典籍为《圣经》 教派: 罗马公教(天主教) 东方正教 新教 地域:欧美、大洋洲等
(4)宗教武术 特别在中国宗教中,注重强身 健体养生,并因而形成了影响极大 的武术和养生方法。
图:少林寺武僧
图:少林寺武僧
图:少林寺武僧
图:武当山道人
图:武当山道人
思考题目
应当怎样认识宗教?
第六节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
民风民俗: 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特点 和他们所居住地方性特征的因素, 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 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 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 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 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
案例分析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鸭盛 情款待,若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 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 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 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 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 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 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国画 日本的相扑,花道,茶道 印度耍蛇 西班牙的斗牛,奥地利的音乐
06-07下教学日历(中国旅游地理)
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06 ~07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 54 学分 3 适用专业(方向)旅游管理学生类别及人数 __内外招25人开课单位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地理与资源开发授课教师王华暨南大学教务处制二00六年八月《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填写说明一、本表格相关内容必须与教学计划一致,填写时,统一用宋体、5号字;可视需要放大或缩小,页面不够可以另外加页,但不能改变基本格式;课程教学不涉及表中相关栏目的,可不填写。
二、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只需在最后一页签章,即“教研室主任(签章)”、“系主任(签章)”放在最后一页。
三、“课程性质”指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学生类别”指外招生,内招生或内、外招生,外校选课的学生算作内招学生;“开课单位”填写授课教师所在学院、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学时分配”栏中,各种类别所占学时的总和应等于总学时。
四、“考试(考核)”方式填写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实验操作、操行评定、撰写论文、其他等。
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式的,可以填写其中两种主要形式。
五、“教材特点”填写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教育部或相关部委、行业协会)推荐教材、(获省部级)奖励教材、公开出版教材、自编教材等。
推荐教材、奖励教材应写明推荐单位、奖励单位。
六、“多媒体技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技术,不包括纯文字的powerpoint;“授课语言”中的“全英语”指用全英语编写的教材并且采用全英语教学;“中、英双语”指用全英语编写的教材并且用英语授课课时至少达到该课程总学时的50%。
七、某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讲授,应在封面“授课教师”栏目中列出所有授课教师姓名,并在第1页“教学任务安排”相关栏目中填写教学分工情况,各教师填写“课程教学进程”表格后集中装订。
一人讲授一门课程的,应填写“教学任务安排”中与本课程相关的栏目,“教学的主要内容(章节)”栏目不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了解宗教的概念与起源
了解宗教与旅游的联系及中国宗教概况
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 的过程 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派 别、供奉对象、宗教胜地。
第一节
宗教概述
一、宗教的概念
(一)宗教的定义 宗教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普 遍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支 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是以超自然的形 式在人们的头脑中颠倒和虚幻的反映。 (二)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现 象。
2.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节(浴佛节):纪念释迦牟尼诞生 的节日,时间为阴历四月初八,是日,以香水沐 浴佛像。 (2)涅槃节:时间为阴历二月十五,即纪念 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 (3)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时间为阴 历七月十五,佛教徒追祭祖先的节日。“盂兰盆 ”为梵文音译,意即“救倒悬”——救度亡灵倒悬 之苦。 (4)佛成道节:时间为阴历十二月初八,纪念释 迦牟尼得道成佛的节日。后每至这一天,老百姓 要以“腊八粥”供佛。
罗 汉 堂 配 殿 配 殿 西 配 殿 鼓 楼 楼 藏经阁 配 殿 配 殿 僧 舍
方丈室
法
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7.4
东 舍 配 殿 东 天王殿 钟 楼 2 楼 学 事 山 门 业 上 汉传佛寺的平面布局 的 大雄宝殿
韦驮天:佛寺护法神
调
顺
风
雨
六)佛教的教派和节日
1.佛教的教派 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发展于中国。 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传 入的时间、途径、地区、民族文化及社 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 个派别,即汉地佛教(汉语系、大乘佛 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上座 部佛教(巴利语系、小乘佛教)。
(1)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 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即 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 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 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 护世四天王”。
名称
服色
代表意义
法器及意义
中国化的法器及意义 碧玉琵琶:职调 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青光宝剑:职风 混元珠伞:职雨
2.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分为内养、外养等。 内养即道教气功,即运用一定方法,使人体内固 有的精、气、神三者归一,达到长生和成仙目的 ,外养指运用外在的力量达到养生目的,主要通 过服食丹药和草木药等以使身体健康而至长寿。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派系庞杂,故道教经典也颇繁杂 。但大多数奉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 ,从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人将其汇成总 集,后受佛教影响,人们用藏来称谓汇 集在一起的道教经典,《道藏》随后成 为道教经书总集的名称。流传至今的是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佛教经典为《大藏经》,其内容包括经、律、论三藏。故 又称《三藏经》。 藏传佛教大藏经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 《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丹珠尔》意为论语部。
佛教的标记有法轮、“ 卐”(有左旋和右旋两 种)字和莲花。 法轮是全世界公认的佛 教的标志,意即佛之法 轮如车轮辗转可摧毁众 生烦恼。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 间,往往有“卐”标记 ,武则天将其定音为“ 万”,意为光芒四射的 太阳或燃烧的火,后作 为佛教吉祥的标记,表 示吉祥万德。 莲花也是佛教的标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 征佛教的清净庄严。
二、中国的宗教概况及宗教政策 (一)中国的宗教概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 史上的历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支持、扶 植的宽容态度,但从来没有哪个宗教曾 占有“国教”的地位,且我国的宗教人 口只占少部分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一起 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
(二)中国的宗教政策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加强 国际统一战线,我国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正常的宗 教活动,努力促进国际间宗教信徒的友好往来。 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 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 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 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 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 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 力的支配。”
第二节 中国的四大宗教
一、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传播及分布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三大宗教中 创建时间最早。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姓 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今 尼泊尔境内)小城邦国家迦毗罗卫国的 太子
释迦牟尼佛祖四大圣地
出生地蓝毗尼花园 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成道地菩提伽耶 涅槃地拘尸那迦。
3.罗汉 全称阿罗汉,即 自觉者。已灭尽一切 烦恼、不食人间五谷 、应受天人供奉者, 他们永远进入涅槃不 再生死轮回,并弘扬 佛法。寺院中常有十 六罗汉、十八罗汉和 五百罗汉。民间传说 的济公也在罗汉之列 。
4.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扬善 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 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二王尊、伽蓝神关羽等。
卢舍那佛
释迦牟尼佛
(2)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 ,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过去佛指伽叶诸佛,寺院塑像中一 般指燃灯佛; 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 未来佛为弥勒佛
(3)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 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 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 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 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 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玉皇大帝
》总执天道的玉皇大帝; 》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四时节气的中央紫微北极大帝; 》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 之事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的后土皇地祗。
2.俗神 是指流传于民间而被道教信 奉的神祗。如有与自然相关 的雷公、电母、风伯等。又 带有人间特征的英雄神、文 化神如关帝、文昌等。有被 认为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 城乡安全的守护神,如门神 、灶神、城隍、土地和妈祖 等。有的被认为是特定的行 业神和功能神,如药王、财 神等。 3.神仙 老而不死为仙。神仙有人仙 、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
图7.8 山西应县木塔
图7.9 北京妙应寺白塔
二、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传播及 分布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 教,是在古代的巫术、神 仙方术、阴阳五行术的基 础上逐渐形成的。一般认 为,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 (公元142年),首创者 为张道陵,发源地在四川 鹤鸣山。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教义庞杂,但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本是先秦道家的 哲学概念。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超时空 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宇宙、阴阳、 万象皆由此而化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 1.苦谛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全无幸福欢乐可言。 2.集谛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 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便可脱离痛苦 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 4.道谛 道谛即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 体分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十二因缘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 爱、取、有、生、死)、“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 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
传播的三条线路: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经典主 要属汉语,又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 、柬埔寨、老挝等国及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为 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因其经典主要由巴利语写成,又 称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 融合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流传于蒙古、不丹、 锡金、尼泊尔、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及中国的藏、蒙、纳西、 裕固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其经典主要属藏文,又称藏语系 佛教。
2.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其地位比佛低一 等,所以常立于佛的两旁。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 、大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 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 贤、观世音、地藏)和“五大士”(文殊、普贤 、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法器: 宝瓶 道场:江苏狼山
法器: 净瓶、杨柳枝 道场:浙江普陀山 1.能随时听到世人的声音 2.满足信徒生儿育女的愿望 3.在印度为男性,传入中国变女 4.凡已成佛或菩萨者,是非男非女的金刚身
法器:如玉棒 道场:四川峨眉山 佛祖右胁侍
法器:宝剑(宝卷) 道场:山西五台山 佛祖左胁侍
法器:如意珠、锡杖 道场:安徽九华山 受释迦牟尼临终之托,在弥勒佛降世之前普度众生
(七)佛教胜地 1.佛教名山 我国佛教名胜非常之多,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 山,合称四大佛教名山(又称四大道场 ),为明代以来禅僧和信徒集中参拜的 地方
2.石窟
中国的石窟寺大约始于 公元3世纪,后经北朝、 盛唐、两宋三个石刻高 潮时期的发展,遍布于 全国各地,拥有极其丰 富的石雕、泥塑和壁画 ,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 宝库。以敦煌石窟、大 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 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为代表,合称我国四大 石窟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