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深层人物解读教学案例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cd006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b.png)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高中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2篇
![高中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6dba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d.png)
高中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高中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分析和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
3.掌握《鸿门宴》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4.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
2.掌握《鸿门宴》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分析和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篇。
2.PPT课件: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的介绍、课文的分析等。
3.练习题:包括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4.讨论和写作指导:用于进行讨论和写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鸿门宴》相关的图片或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导入《鸿门宴》这一主题。
Step 2:故事情节介绍(约15分钟)通过PPT课件,教师给学生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包括背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形象等。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Step 3: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介绍《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包括项羽和刘邦的形象、项羽的豪杰风范、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等。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文学特点,如对比和烘托等。
Step 4:课文分析(约20分钟)教师分析并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分析和篇章结构等。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并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Step 5:词汇和句型练习(约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关于《鸿门宴》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学生可以个人完成练习题,然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
Step 6:讨论和写作活动(约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鸿门宴》相关的讨论和写作题目,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写作。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深层人物解读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深层人物解读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2ed020b14e852459fb57f4.png)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深层人物解读教学案例》摘要:《鸿门宴》是《史记》名它讲述了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实而展开场惊心动魄斗争,与项羽对话称“臣”而称项羽“将军”还说己不心先进入关无称王让项羽放心,老师讨论热烈都很投入对我非常欣赏案例背景《鸿门宴》是《史记》名它讲述了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实而展开场惊心动魄斗争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争取主动、变劣势优势、化险夷程常规教学褒刘贬项倾向是很分明多数者认项羽“政治上无知轻敌刚愎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赳赳武夫性格”(人教版《教师教学用》)而刘邦则是“善用人能言善辩善应变”虽然这种评价由已久但质疑声从停止课学习学生多掌握了主要实词和虚词义和用法以及重要句式翻译对主要容有了比较清晰认知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形象特征也有了整体感知这样基础上3课我打算从作者态入手考量以得出相对合理结论师生探究程我们对作品主题将会有些新认识案例描述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这古刘邦、项羽皆有王者气二人都可谓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非常心里瞧不起刘邦面对刘邦俯首称臣竟然轻易地说出了告密者曹无伤置别人性命不顾甚至和刘邦及其将领们把酒言欢刘邦途离席他也没有分追究惹得增破口骂其“竖子”刘邦逃离他日胜利奠定了基础项羽失败了败给了他政治无知可见抬高刘邦贬低项羽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记录了项羽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纪”里面这《史记》堪称特例我们知道被称“史绝唱无韵离骚”《史记》向是表现作者情感倾向展示厅那么我们该如何作者这种似是而非思想倾向呢?(学生很茫然面面相觑不知该从何谈起)(我突然识到这问题太没有切入赶紧剖析构)哦题目了是我疏忽这么说首先刘邦是凭借什么化被动主动?有什么法宝?(学生立刻依据课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甲刘邦很聪明他到达霸上并称王而是与当地名士约法三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旧有苛捐杂税这做法深得民心所以当项伯劝张良逃走张良坚留下“亡不义”还刘邦想办法这多难能可贵啊乙他还虚心接受别人见面对张良客观分析“沛公默然”并真心教才有了鸿门宴这故事张良厉害而刘邦更厉害能正确用人丙刘邦能够降身份项羽面前软与项羽对话称“臣”而称项羽“将军”还说己不心先进入关无称王让项羽放心丁能忍鸿门宴座次明显是羞辱刘邦“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俩都被安排不重要位置上但是刘邦不动声色继续宴饮戊还有他身边人都对他死忠比如那樊哙冒着杀头危险也要闯进救他、、、、老师讨论热烈都很投入对我非常欣赏都很认真能结合课谈出己感受不知道到没有我们谈到现都是说刘邦不像人了像神(学生偷笑)可是人都是多面单形象特征是不足以让刘邦具备长久艺术生命请再刘邦不足处或者道德卑劣地方(引导学生仔细研究课很快就有人发现些线)学生发言刘邦有无赖项伯不忍朋友张良身陷危机“私见张良”但却被张良利用刘邦听说可通项伯传话给项羽化危机立刻巴结讨“吾得兄事”刚见面就“奉卮酒寿约婚姻”并信誓旦旦说守关是“日夜望将军至”明显是撒谎嘛B刘邦私张良问“谁王计者”答曰“鲰生”——前面让他言听计从人现变成了浅陋无知人比变色龙变得还快啊(底下学生笑)我也觉得他不讲义气宴会上刘邦和樊哙起离席出准备回却让张良留守“我至军公乃入”有没有考虑张良安全呢?拉拢项伯危机还是张良出主呢、、、、老师从学们发言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思维和洞察力以及考虑问题全方位能力能从细节处探究由表及里非常难得看作者对刘邦人物塑造是全面而复杂就我人认甚至是贬斥多褒奖那么什么刘邦胜利了?(停顿)是命定吗?(学生集体摇头)(学生若有所思地说他身边人都蛮狠)关键就这里(我立刻抓住机引导)前对张良就分析得很张良冷静私地利用友项伯助刘邦陷项伯不义相当圆滑角色除了张良樊哙也是都认樊哙勇猛又机智(幻灯片显示)周振甫先生《史记集评》说“《萧相国世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府分’然则曹无伤言尽虚妄谢项羽玉璧与增玉斗高祖何从得可知非毫无所取也”也就是说樊哙对项羽那番“义正言辞”指斥全是谎言所谓“英雄”行不是张良安排下次胆冒险还不是和刘邦起落荒而逃吗(学生观看老师从旁释学生思考)老师相对刘邦及其身边人精明项羽和他身边人则显得傻气能不能从儿证据呢?(学生快速相关段落归纳)甲项伯很善良他不想朋友张良有事可是却反被利用成了凶乙项羽人也很傻气刘邦随便几句谦卑话就让他丢了戒备心敌人变朋友增几次示他杀刘邦他都视而不见樊哙胡扯他更认是威武豪迈加赞赏当领袖哪能这样子嘛(众人头)丙项庄也不行犹犹豫豫交给刺杀人物剑不就完了吗阵营里还怕什么不成丁增很聪明却也错失机会已示项羽不成就要赶紧己行动啊弄什么项庄舞剑干脆批人杀死刘邦就了啊刘邦出他也没有动作招不成就放弃了吗?刘邦还是跑了老师所以说项羽和刘邦这两阵营差别是很明显刘邦方用谎言掩盖事实真相君臣手化被动主动他们除了私、贪欲、冒险和诈术外毫无道德可言;项羽方明知对方是己争夺天下敌手是斩草除根绝佳机会却因他们心存有对朋友情谊和信任存有对“义”敬畏对“礼”守让就令攻守易势如我们把刘邦集团所作所称“灵活”“机敏”“善用人”“善应变”把项羽集团所作所称“政治上幼稚、无知”“轻信、无能”那就真是忘了“天理”“仁义道德”而这正是作者司马迁忧虑、痛心疾首现应该明白什么司马迁会把项羽例如“纪”里面了学们以刘邦代表国很多朝代开创者们都因其残忍、私、无耻而获得成功成改写历史先驱者但是我们不能因他们成功而忘记了做人基原则——不管你能力智慧高低做人要道德这是不容置疑今天我们探讨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这堂讨论课定从获得了全新感悟也体会到了些做人道理希望学们今学习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眼光发散性思维理你将有收获案例反思这堂课是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深探究次实践应该说效是不错多数学生能根据老师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掌握了相对枯燥言知识基础上通有效引导让学生寻人物身上“闪光”还原了人物形象忠实作者写作图也让我们己获得种积极人生体验这是我们学习语终极目标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努力让单调乏味知识变成可亲可感鲜活人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真正语原是这样学。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单元6鸿门宴(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单元6鸿门宴(3)](https://img.taocdn.com/s3/m/02d9510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6.png)
鸿门宴教案教学重点1、赏析司马迁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并了解人物刻画方法。
2、英雄含义的解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
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10分钟)三、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对照原文,演员的表演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的人物的设定?2、探究主要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3、学生畅所欲言。
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
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
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
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
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
刘邦逃出宴席后,樊哙又能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a016d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3.png)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7218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8.png)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
简介
鸿门宴教案是历史上著名的一起政治阴谋案件,涉及刘邦、项
羽以及韩信等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该案件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背
后的动机和影响。
背景
鸿门宴教案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
进入尾声。
刘邦在项羽领导下的楚军中担任一名普通士兵,而项羽
是楚军的统帅。
刘邦利用与项羽的关系,策划了一场鸿门宴,旨在
消除项羽对自己的威胁。
细节
鸿门宴发生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鸿门镇的鸿门宴遗址。
刘邦邀
请项羽和韩信等重要将领到鸿门宴宴请,借机设下陷阱。
在宴会上,刘邦假意向项羽请教兵法,然后突然派出刺客试图刺杀项羽。
然而,韩信得知刺杀计划,事先通知了项羽,并将刺客制服。
影响
鸿门宴教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刘邦成功地消除了项羽的威胁,奠定了其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基础。
其次,鸿门宴也暴露了刘邦的狡诈和权谋手段,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声望。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后世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被广泛传颂。
结论
鸿门宴教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著名的政治阴谋案件,对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深入解析该案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谋手段的重要性。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17d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a.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主要情节。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对《鸿门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 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
3. 分析人物形象:a. 项羽:英勇善战、豪爽直率,但缺乏政治远见,易感情用事。
b. 刘邦:机智勇敢、善于用人,具有政治智慧,但有时表现得过于圆滑。
c. 范增:智谋过人,善于观察形势,对项羽忠诚,但未能改变项羽的命运。
d. 张良:智谋超群,善于策划,为刘邦赢得鸿门宴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强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与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如楚汉争霸中的韩信、萧何等。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鸿门宴》,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人物形象,并与课文进行对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教案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db77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1.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揣摩人物性格。
(2)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分析方法。
2、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二.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教学流程图:(一)导入(二)观看学生自排课本剧《鸿门宴》。
(三)分析刘邦性格特点。
(四)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五)一分为二地评论项羽。
(六)课堂练习。
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
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
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
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项羽和刘邦。
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鸿门宴》人物赏析教学设计
![《鸿门宴》人物赏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05f2db71fe910ef12df8c2.png)
《鸿门宴》人物赏析教学设计杨虹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课文,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入手,概括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现人物格的写法。
2、分析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讲读、相结合四、教学时数: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梳理文中主要人物关系,整理成表格。
(学生整理后交流讨论,教师幻灯展示事例)(二)、引导学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1)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刘邦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学生朗读讨论整理。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3)学生概括整理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从刘邦的语言、动作观其性格:.1. 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 鲰生说我曰性格:有心机.3. 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性格:善于应变.5. 吾入关,秋毫不......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性格:思虑周全.7.立杀曹无伤。
性格:办事果断.8. 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描写项羽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学生朗读讨论整理。
(5)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6)学生概括整理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从项羽的语言、动作观其性格:.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性格:轻敌自大。
居功自傲.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性格心无城府细节描写:.3.项羽大怒曰:性格:草率鲁莽.4项王、项伯东向坐性格:轻敌自大.5.项王默然不应性格:优柔寡断.6.项王未有已应。
性格:寡谋轻信.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性格:眼见不远.8.项王许诺。
性格:沽名钓誉(三)关于主人翁刘邦和项羽,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四)拓展:看看历史的名人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17f1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2.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
3. 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动机。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鸿门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动机,进行小组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3.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教学资源:课文《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小组讨论记录表、写作评价表。
教学时间:45分钟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与其他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的描述,如《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形象,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鸿门宴的场景,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八、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鸿门宴》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考试、写作、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
2.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分析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14ad7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1.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鸿门宴》相关情节,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2、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言行把握人物形象,并采用对比法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用对比法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改变的《鸿门宴》片段课本剧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检查巩固大家的文言知识点,重点分析本文两位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特别要看到司马迁在文中采用的对比法。
课前让大家完成练习册35页的基础知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否有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二、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学生朗读两遍字音,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
三、回顾故事情节《鸿门宴》整个故事可分为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围绕要不要杀刘邦以及刘邦如何脱险。
整个中心就是“鸿门宴”,事情的开端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了提出了建议。
谁料到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跑去刘邦的阵营找张良,并让刘邦知道了此事,在这危急时刻,张良给刘邦提议,明天到项羽军营赔罪,于是就有了“鸿门宴”这场宴会,而在这场宴会了出现了三次杀机,最后项羽放走刘邦,接受白璧。
逃回军营的刘邦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PPT展示文章脉络图)整个故事实际上展示了楚汉争霸开始时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我们知道最后是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那么在《鸿门宴》中有没有体现出引导他们成败的痕迹呢?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家课前自己改编的课本剧《鸿门宴》片段。
四、学生改编的课本剧片段《鸿门宴》演出(时间:十分钟左右)师:大家觉得表演得怎么样?我觉得很意外,在这么短短的两三天里,既要进行剧本的改编,还要进行排练,最后能这样流畅地表演出来。
给他们鼓励!(鼓掌)下面,由我来采访几位演员,在这个课本剧中,刘邦和项羽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刘邦扮演者、项羽扮演者、张良扮演者、范增扮演者谈一谈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教师对相关回答板书在黑板)师:刚刚演员们对刘邦和项羽的分析都是通过人物在宴会上的言语、行为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的方法。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0d71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2.png)
高中语文《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和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古代宴会的礼仪和风俗,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风度。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介绍。
2. 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分析。
3. 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解读。
4.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介绍。
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古代宴会的氛围和礼仪。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矛盾和冲突。
3. 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4. 介绍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解读能力。
4. 学生对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了解程度。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3. 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
难点:1. 对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
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文《鸿门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e84b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c.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并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有关《鸿门宴》的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鸿门宴》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宴会的经过及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
三、课堂讨论(1)刘邦为何能成功逃脱鸿门宴?(2)项羽为何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3)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刘邦逃脱后的事情发展。
2.分析课文第五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结局。
二、课堂讨论(1)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课文的叙述手法有何特点?(3)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有关《鸿门宴》的其他资料,如诗词、故事、评论等,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以了解更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鸿门宴》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哪些细节最令你们印象深刻?”2.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项羽,他的哪些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项羽的傲慢、自负,以及他的优柔寡断。
《鸿门宴》教案:情节分析与人物心理剖析
![《鸿门宴》教案:情节分析与人物心理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8d4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6.png)
《鸿门宴》教案:情节分析与人物心理剖析《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陈县鸿门宴上相遇。
这次宴会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秦朝灭亡,汉朝的诞生。
本文将对《鸿门宴》情节和人物心理进行剖析。
一、情节分析(一)宴会前在宴会前,刘邦和项羽都做了大量准备。
刘邦派人将一坛好酒送到项羽的营帐,为他送去了大量粮草。
此举是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并想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来获得项羽的信任。
而项羽则派人告诉刘邦准备好宴席,此举意味着项羽明确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与刘邦和谈,并且已经认可了刘邦作为对手的地位。
(二)宴会中在宴会中,刘邦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获取一定的权利和地盘。
项羽在听到这些诉求后,说了一句:“虽吾欲王,吾不能当天下。
”这句话表明项羽虽然想成为天下之王,但是他还没有实力达成这个目标。
但是,刘邦听到了另外一种意思,认为项羽没有真正的决定和意志,这让他相信自己有了一种机会。
于是他愉快地喝了起来,并提出了更多诉求。
此时,项羽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是一直在听刘邦的诉求。
虽然这种举动让项羽看起来软弱无力,但也意味着他正在把握时机,为以后的策划做准备。
(三)宴会后在宴会结束后,项羽和刘邦分别离去。
刘邦回到自己的营帐,与军队商议对策。
而项羽回到自己的营帐,开始思考接下来的战略。
这时候,项羽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他不仅需要考虑对刘邦的策略,还需要面对内部的军队和自身的困境。
在宴会中表现出来的软弱,导致他在军队中失去了一部分支持,而他自己的野心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希望,但是情况已经开始变得十分不稳定。
二、人物心理剖析(一)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稳重,能够够把握时机。
在宴会中,他选择了时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虽然项羽的态度不太明确,但刘邦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犹豫和迟疑。
刘邦的这种特点,使他能够稳妥地完成翻身的大业。
(二)项羽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冒险,激进和自大。
在宴会中,他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刘邦则正好利用了这些特点,在项羽表现出犹豫和迟疑之后,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教学教案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2f61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4.png)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人物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4.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项羽的悲剧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项羽悲剧性格的深度解读。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项羽的悲剧性格特点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鸿门宴》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项羽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
3. 投影仪、课件。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项羽在宴会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对项羽性格的好奇心。
二、讲解《鸿门宴》(15分钟)1. 逐句讲解《鸿门宴》原文,突出项羽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项羽在宴会中的言行举止,揭示其悲剧性格的成因。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项羽的悲剧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2. 举例说明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项羽的悲剧性格进行总结,强调性格对命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名著,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六、深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项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深层人物解读教
学案例
案例背景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在本文的常规教学中,褒刘贬项的倾向是很分明的。
大多数读者认为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而刘邦则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虽然这种评价由来已久,但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
经过2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大多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重要句式的翻译,对文中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特征也有了整体感知。
在这样的基础上,第3个课时我打算从作者的态度入手考量文本,以求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
在师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案例描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这篇古文。
文中刘邦、项羽皆有王者之气,,二人都可谓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
项羽在文中非常自大,心里瞧不起刘邦,面对刘邦的
俯首称臣,竟然轻易地说出了告密者曹无伤,置别人的性命于不顾,甚至和刘邦及其将领们把酒言欢,刘邦的中途离席他也没有过分追究,惹得范增破口大骂其“竖子”。
刘邦的逃离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项羽失败了,败给了他的政治无知。
可见文章在抬高刘邦,贬低项羽。
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的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这在《史记》中堪称特例。
我们知道,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向是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展示厅。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作者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倾向呢?
(学生很茫然,面面相觑,不知该从何谈起。
)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没有个切入点,赶紧剖析解构)哦,题目大了,是我的疏忽。
这么说,首先,文中刘邦是凭借什么化被动为主动的?有什么法宝?
(学生立刻依据课本,讨论热烈)
学生发言:
甲:刘邦很聪明,他到达霸上后,并未称王,而是与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旧有的苛捐杂税。
这一做法深得民心。
所以当项伯劝张良逃走时,张良坚决留下,“亡去不义”,还帮刘邦想办法,这多难能可贵啊!乙:他还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面对张良的客观分析,“沛公默然”。
并真心求教,才有了鸿门宴这一故事。
张良厉害,
而刘邦更厉害,能正确用人。
丙:刘邦能够自降身份,在项羽面前服软。
与项羽对话时,自称“臣”,而称项羽“将军”,还说自己不小心先进入关中,无意称王,让项羽放心。
丁:最能忍。
鸿门宴的座次明显是在羞辱刘邦,“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他俩都被安排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刘邦不动声色,继续宴饮。
戊:还有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死忠,比如那个樊哙。
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闯进去救他。
老师:大家讨论热烈,一个个都很投入,对此我非常欣赏。
大家都很认真,能结合课本谈出自己的感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谈到现在都是在说刘邦好,好的不像人了,像神。
(学生偷笑)可是,人都是多面的,单一的形象特征是不足以让刘邦具备长久的艺术生命。
请大家再读文章,找找刘邦的不足之处或者道德卑劣的地方。
(经过引导,学生仔细研究课本,很快就有人发现一些小线索。
)
学生发言:
A:刘邦有点小无赖。
项伯不忍朋友张良身陷危机之中,“私见张良”,但却被张良利用,刘邦听说可通过项伯传话给项羽化解危机时,立刻巴结讨好,“吾得兄事之”,刚见面就“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信誓旦旦说守关是“日夜望
将军至”,明显是在撒谎嘛。
B:刘邦自私。
文中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曰“鲰生”——前面让他言听计从的人,现在变成了浅陋无知的小人。
比变色龙变得还快啊!(底下学生大笑)
C:我也觉得他不讲义气。
宴会上刘邦和樊哙一起离席出来,准备回去,却让张良留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有没有考虑过张良的安全呢?拉拢项伯解决危机还是张良出的
主意呢!
老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全方位能力,能从细节处探究,由表及里,非常难得!看来,作者对刘邦的人物塑造是全面而复杂的,就我个人认为甚至是贬斥多于褒奖。
那么,最后为什么刘邦胜利了?(停顿)
是命中注定吗?
(学生集体摇头)(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地说,他身边的人都蛮狠的)
关键就在这里,(我立刻抓住时机引导)之前大家对张良就分析得很好,张良冷静,自私地利用好友项伯来帮助刘邦,陷项伯于不义,相当圆滑的一个角色。
除了张良,樊哙也是。
大家都认为樊哙勇猛又机智。
(幻灯片显示)周振甫先生在《史记集评》中说,“《萧相国世家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
’然则曹无伤之言,未尽虚妄。
谢项羽之玉璧与范增之玉斗,高祖何从得之,可知非毫无所取也。
”也就是说,樊哙对项羽那番“义正言辞”的指斥全是谎言,所谓“英雄”行为不过是在张良安排下的一次大胆的冒险!最后还不是和刘邦一起落荒而逃吗!(学生观看,老师从旁解释,学生思考)
老师:相对于刘邦及其身边人的精明,项羽和他身边的人则显得傻气。
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点儿证据呢?
(学生快速阅读相关段落,归纳)
甲:项伯很善良。
他不想朋友张良有事。
可是却反被利用,成了帮凶。
乙:项羽本人也很傻气,刘邦随便几句谦卑的话就让他丢了戒备之心,敌人变朋友,范增几次示意他杀掉刘邦,他都视而不见,樊哙的胡扯他更认为是威武豪迈,大加赞赏。
当领袖哪能这样子嘛!(众人点头)
丙:项庄也不行,犹犹豫豫的。
交给刺杀的人物,一剑过去不就完了吗,在自家的阵营里,还怕什么不成。
丁:范增很聪明,却也错失机会。
已经示意项羽不成,就要赶紧自己行动啊,弄个什么项庄舞剑,干脆找一批人过来杀死刘邦就好了啊,后来刘邦出去,他也没有动作,一招不成就放弃了吗?最后刘邦还是跑了。
老师:所以说,项羽和刘邦这两大阵营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刘邦一方,用谎言掩盖事实真相,君臣联手,化被动为主动
他们除了自私、贪欲、冒险和诈术外,毫无道德可言;项羽一方,明知对方是自己争夺天下的敌手,此时是斩草除根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们心中存有对朋友的情谊和信任,存有对一“义”的敬畏,对“礼”的守让,就令攻守易势。
如果我们把刘邦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灵活”“机敏”“善于
用人”“善于应变”,把项羽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政治上幼稚、无知”“轻信、无能”,那就真是忘了“天理”“仁义道德”,而这正是作者司马迁最为忧虑、最为痛心疾首的。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司马迁会把项羽例如“本纪”里
面了。
同学们,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国很多朝代的开创者们都因其残忍、自私、无耻而获得成功,成为改写历史的先驱者。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忘记了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不管你能力大小,智慧高低,做人要道德第一,这是不容置疑的。
今天,我们的探讨就到这里。
我相信,今天的这堂讨论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悟,也体会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发散性的思维去理解文章,你将大有收获。
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一次实践。
应该说效果是不错的。
多数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
在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寻找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还原了人物形象,忠实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让我们自己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以后我将继续深入文本,研究探讨,努力让单调乏味的书本知识变成可亲可感,鲜活的人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语文原来是这样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