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 汉语成语
三顾茅庐汉语成语
"三顾茅庐"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指刘备三次拜
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前去诸
葛亮的住处茅庐,表示诚意和诚心。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表示尽
最大努力去邀请或招揽某人或办成某事情。
从历史上看,刘备三顾
茅庐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加入,也因此建立了蜀汉政权,被后人称
颂为忠诚、恳切、诚心的表现。
从文学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尊重师长、礼仪尊贤的传统。
刘备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在求贤若渴的态度上
表现出了谦虚和诚恳。
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轻言放弃,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
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
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
种品格的体现。
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
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故事背景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东汉时期一位贤相向一位人才屡次邀请他入阁执政,但多次遭到拒绝,最终通过三次邀请才成功招揽这位人才的故事。
这位人才,就是后来被封为三公的诸葛亮,而邀请他的贤相,便是赤壁之战中献计赢得胜利的周瑜。
如今,三顾茅庐不仅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更是被用来形容进人较难的事情需要经过多次邀请才能成功的场合。
故事梗概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7年,时年28岁的诸葛亮自荐为东汉时期的高官,但当时的当权者都对他嗤之以鼻。
像当时的宰相丁宁就曾经说,”凡此类计,皆是空言。
”许多人都认为他说的话不可信,更不要说让他担任高官。
直到有一天,周瑜前来拜访他时,诸葛亮才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
据传周瑜不止一次请诸葛亮入瓮,但他总是拒绝。
但是周瑜毕竟是诸葛亮所钦佩的人物之一,他向周瑜提出一项条件——他可以入瓮,但是周瑜必须亲自带他去。
周瑜一口提,带着诸葛亮一道来到了他家的后山。
这座山充满了茅草,而其间有一处小草木丛,在草木中可见茅草搭建的小屋。
这就是后来成为三国史上最著名场景之一的茅庐。
此时,周瑜向诸葛亮解释了自己连续三次约见的意义,表示希望他能够入阁执政,帮助大业。
这时的诸葛亮脸不改色地说道:“天下将亡,非我莫纠之。
”周瑜一听立即跪下,大叫:“先生此言,就是救国之言!请您速速入瓮。
”面对这种真诚的意愿,诸葛亮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之后,周瑜将诸葛亮带到他所在的吴国官府,并使他成为孙权的军师,参与了许多有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等。
思考这个故事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了自立自强,拒绝面前诱惑的精神。
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有自己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交错在一起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国家,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诸葛亮拒绝入瓮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愿被视为是一个平凡的人,并希望有更好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不被打击的天才,但是有大多数人都会被打击,而那些不被打击的人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超凡的毅力和开阔的眼界。
三顾茅庐的人物
三顾茅庐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说服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以下是三顾茅庐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创始人之一,曾经拜访了诸葛亮多次,希望他能够出山辅佐自己。
关羽:刘备的义兄弟,曾经随同刘备一起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认为他并不是信得过的人,没有予以答复。
张飞:刘备的义弟,也曾随同刘备一起拜访诸葛亮,但因其性格粗暴,诸葛亮认为不适合在政治上担任要职。
诸葛亮:蜀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在三次拜访中被刘备感动,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并成为了蜀汉政治和军事的核心人物。
管辂:刘备的谋士,曾经建议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他的提议最终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事件,帮助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
这些人物在三顾茅庐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该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颂和演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三顾茅庐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之间的情谊和智慧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核心。
在三国时期,天下分裂,群雄并起。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他的重要谋士。
故事中,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这便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第一次拜访时,刘备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并没有见到他。
诸葛亮在屋子里读书,听到有人来了,却没有理会。
第二次拜访时,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依然没有见到他。
第三次拜访时,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邀请他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是,真诚的诚意和坚定的信念能够打动人心,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三次拜访,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真诚信任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而诸葛亮则因此而决定出山相助,最终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深沉和高尚的品德。
他在茅庐隐居,专心研究治国之道,不为名利所动,不轻易接受刘备的拜访。
直到刘备三次前来,诸葛亮才决定出山相助,这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三顾茅庐的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刘备一样,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用真诚和诚意打动他人;同时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保持深沉的品德,不为外在因素所动摇,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是一则充满教育意义和启示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真诚和信念是打动人心的力量,高尚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今天仍然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简介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简介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源自于明代小说《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前往草庐拜访草鞋匠诸葛亮,并最终成功邀请他加入自己的事业的情节。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东吴的孙权和曹魏的曹操两大势力夹缝中苦苦挣扎。
在一次战略研讨会上,刘备听说了草庐中一个聪明才智的人物,他叫诸葛亮。
刘备决定亲自前往请他出山。
然而,诸葛亮并不愿意加入刘备。
于是,刘备进行了第一次拜访。
他陈述自己的理想和为民众谋福利的决心,希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支持。
然而,诸葛亮仍然婉拒了他的邀请。
刘备不甘心失败,决定进行第二次拜访。
他再次向诸葛亮阐述自己的信念和对他的崇敬,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破釜沉舟的事业。
尽管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但是出于某种考虑,诸葛亮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
经过两次失败,刘备依然没有放弃。
他决定进行第三次拜访。
这一次,刘备运用聪明才智,预知了诸葛亮在茅庐中隐居时必然读《隆中对》。
于是,刘备将对《隆中对》的理解写在了纸上,放在了茅庐外。
当诸葛亮看到刘备对《隆中对》的解读时,不禁感到震惊,并对刘备由衷地刮目相看。
最终,诸葛亮决定加入刘备,为其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以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一次次的婉拒,最后的成功邀请,展现了刘备的毅力和诸葛亮的智慧。
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忠诚、信任和智谋的价值观念。
三顾茅庐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常被引用的典故,形容一方面的倾力邀请,另一方面则强调了拒绝者的高超才能和身份地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就能够化解难关,实现目标。
三顾茅庐历史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历史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主要讲述了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次前往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请他出山为自己的谋士。
刘备在得到荆州后,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位有才华的谋士来帮助自己统一天下。
他听闻诸葛亮是当时最为杰出的谋士之一,便派人前去邀请他来。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并未出现,只是让童子传话,表示他不想被招揽。
第二次拜访时,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一起前往,但诸葛亮仍然没有出现,只是让童子传话,说自己不想为了名利而出山。
第三次拜访时,刘备再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这次诸葛亮终于出现了。
在刘备的诚心打动下,诸葛亮决定出山为他效力。
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先后攻下了荆州、益州和汉中,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次成功的合作,使得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主要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被广泛传颂和演绎。
三顾茅庐 的主要人物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主要是讲:刘备脱离曹操后,占有荆州自立为王,以皇叔身份招贤纳士。
可后来刘备的谋士之母被曹操挟持,谋士被迫投靠曹操。
那谋士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能人诸葛亮,要刘备必需亲自去请。
刘备、关羽、张飞第一次到了卧龙岗后空手而归,因为诸葛亮当时去游山玩水了。
第二次去的时候,刘备三人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知刘备,诸葛亮又与一帮贤士好友去山中赏梅了,要一两个月才回来,刘备三人只好又怏怏而回,不过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诉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来时,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觉,刘备不愿打扰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
诸葛亮醒后,将刘备迎进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师表・三顾茅庐》。
原文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
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
三顾茅庐故事
三顾茅庐故事
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要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节。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他们之间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南阳之战失利后,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决定拜访他寻求帮助。
于是,刘备三次前去茅庐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刘备来到茅庐,但诸葛亮因为刚刚洗澡,所以没有见到他。
第二次,刘备再次前去,但诸葛亮正在吟诗作对,也没有理会刘备。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去,这一次诸葛亮终于见到了他,并且答应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坚持不懈地寻求诸葛亮的帮助,最终得到了他的支持。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三顾茅庐”的成语来源,形容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不畏艰难,不断努力,直至成功。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轻易放弃寻求帮助。
正如刘备三次前去
拜访诸葛亮一样,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
刘备三次前去茅庐,都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答复,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寻求帮助。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三顾茅庐故事是一则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2023文学_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2023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2023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1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
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
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
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
”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
”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
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
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
”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
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
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
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
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
”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
”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
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
”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
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
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
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和孔明。
刘备是蜀汉的创始人,而诸葛亮则是蜀汉的重要谋士,被誉为"卧龙"。
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的过程,最终成功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正在寻找人才来帮助自己建立蜀汉。
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知道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于是决定前去拜访他。
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时,却被门卫拒绝了。
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他又被拒绝了。
但是刘备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三次,刘备终于得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看到了刘备的诚意和决心,愿意出山辅佐他。
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帮助他建立了蜀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
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他的帮助。
这也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轻易放弃。
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胸怀和智慧,他看到了刘备的诚意,愿意为他效力,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这个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成功。
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故事是一则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坚持不懈和不轻言放弃。
它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的优点,给予别人机会,相信别人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三顾茅庐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书中我们得知刘备求贤若渴,有鸿鹄之志,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多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则是一个满腹经纶,做事十分谨慎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成功。
三顾茅庐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三顾茅庐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三顾茅庐的故事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后面三国鼎立之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
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刘备(161年-220xx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0xx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0xx年病逝于白帝城。
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
他听说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
”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
”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
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介绍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角是刘备和诸葛亮。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着广泛的记载,而且在现代文化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这个故事背景的详细介绍。
一、故事背景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期。
这个时期,各个势力都在争夺天下的统治权,而刘备则是其中一位有野心和抱负的诸侯。
刘备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曾参加过一些战争,有一定的军事经验。
然而,与其它势力相比,刘备的实力较弱,急需找到一位有才能的谋士来辅佐自己。
在多次寻访后,刘备终于发现了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谋士,有着卓越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刘备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
因此,他亲自前往诸葛亮的住处——茅庐,邀请他出山相助。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刘备在前两次造访时都没有遇到诸葛亮,但这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
二、故事发展在第三次造访时,刘备终于遇到了诸葛亮。
这次会面是在一个宁静的春天午后,刘备在前两次失败后,对诸葛亮的才智和品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他带着诚挚的邀请前来的。
而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相助刘备。
三、历史意义三顾茅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卓越才智,成为了后世君主和谋士们效仿的典范。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地传颂和演绎。
四、文化影响三顾茅庐的故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都有对这个故事的改编和演绎。
例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诸葛孔明》等作品都涉及到这个故事。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智慧谋略,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价值观。
五、现代启示三顾茅庐的故事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去寻找和吸引优秀的人才。
同时,也要有诚意和信任去维系团队的合作和稳定。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茅庐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其忠臣。
在刘备东征荆州的过程中,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对他的才华和智慧十分钦佩,于是决定前去拜访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然而,诸葛亮深居简出,不愿意出来见他,刘备只好三次前去茅庐拜访,最终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视,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深藏不露。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最终使得他们成为了忠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这个故事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刘备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毅力和耐心,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成功,成就伟业。
这个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三顾茅庐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让人们看到了信念和坚持的力量,也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刘备一样,勇敢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才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他三次上山拜访隐居于茅庐的诸葛亮。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事件。
刘备当时正为人生地不熟,在蜀地寻找有才干的人才来辅佐他。
有人告诉他,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隐居于茅庐,世人都称他为“军师”,非常聪明。
刘备听到后,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他披星戴月地爬山,来到了茅庐门前,可惜诸葛亮不在家。
于是,刘备留下了一封拜访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快前来见他。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庐,但诸葛亮仍未出现。
刘备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信件,希望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第三次,刘备再次上山,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儿子刘禅以及一些贵重的礼物。
终于,诸葛亮出现了,他感叹刘备的恒心和执着,决定成为刘备的谋士。
后来,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刘备的重要顾问,对刘备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成为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刘备正在新野隐居,诸葛亮三次前去拜访刘备,请他出山辅佐蜀汉。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佳话。
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向刘备陈述了自己的抱负和对蜀汉的愿景,希望刘备能够出山相助。
但刘备当时还在犹豫,没有答应诸葛亮的请求。
第二次拜访,诸葛亮再次向刘备说明自己的诚意,并表示自己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只等他出山。
但刘备还是犹豫不决,没有做出决定。
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再次前去拜访刘备,这一次他直接说,“今日之事,不可再顾矣。
”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才华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蜀汉。
三顾茅庐的故事,反映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忠诚,也展现了刘备的谨慎和深思熟虑。
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表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展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信任。
而刘备在三次拜访中的犹豫和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位领袖的谨慎和审慎态度,也表现出他对国家大局的考量和责任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诚意和才华可以打动他人,也告诉我们,作为领袖要有谨慎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是一段富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故事。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意和才华可以打动他人,也告诉我们,作为领袖要有谨慎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三顾茅庐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蜀汉。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刘备、诸葛亮和孔明,他们之间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的开始,是刘备在失去了荆州之后,四处流浪,寻找可以帮助他重整旗鼓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他听闻了孔明的名声,对他的才华和智慧赞不绝口。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拜访孔明,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在第一次拜访中,刘备并没有见到孔明,只是留下了自己的名片。
第二次拜访时,孔明也没有出来,只是留下了一封回信。
第三次拜访时,孔明终于出现了,他和刘备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终决定加入刘备的阵营,成为了他的重要顾问。
这个故事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首先,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他不轻言放弃,不断努力,最终得到了孔明的加入。
其次,孔明的三顾茅庐,也表现出了他的深沉和坚持,他不轻易出山,但最终还是决定加入刘备,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整个故事也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只有在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才能够携手并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顾茅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和信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启示,学会珍惜人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建立信任和默契,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是一则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故事,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感悟,更让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道理。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传承这个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刘备。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
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成语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历史背景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坐拥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此为一顾。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此为二顾。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此为第三顾。
此次谈话,,诸葛亮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三分天下”的策略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这也就是后世的《草庐对策》也叫《草庐对》,此后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刘备
【相关阅读】
三顾茅庐
从主谓宾来讲,
首先是谁三顾茅庐
其次是三顾茅庐于谁(为了谁)
再次谁怎样样三顾茅庐了
所以依次有: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为了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于诸葛亮
所以主人公:刘备,刘玄德,刘大耳。
配角:诸葛亮
陪忖:关张
【来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忙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向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忙,就出来全力帮忙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忙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情绪。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此刻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房;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忙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情绪。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是否真实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
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理解不了。
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那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但是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
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
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
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明白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样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
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
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
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必须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就是年龄。
我们要明白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潜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可
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之后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
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要人物
∙指鹿为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