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医学
合集下载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542e2e31126edb6f1a107d.png)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间脑解剖
![间脑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85c0ebdfce2f0066f53322cf.png)
3. 联络络性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背侧组,进化最新。 不直接接受长上行传导束的传入,与大脑的联络 皮质有丰富的往返联系。
前核群: 与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海马(通过穹隆) 和扣带回有往返联系。
前核 乳头体(Mamillary bodies) 乳头丘脑束(mamillothalamic tract) 前核 扣带回(Cingulate gyrus) 前核属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情感活动和记 忆密切相关。
腹外侧核:
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4区) 相似于腹前核,在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腹前核、腹外侧核组成运动丘脑(motorthalamus)
腹外侧核的损毁可缓解震颤引发的运动障碍,电生理研究 表明,腹外侧核可分为4种类型的细胞: 感觉细胞(sensory cells)与躯体感觉刺激相关 随意运动细胞(voluntary cells)与随意运动相关 联合细胞(combined cells)与感觉运动均相关 非反应细胞(no response cells) 研究发现,刺激感觉细胞可延缓震颤,刺激联合细胞可引 起震颤
四、底丘脑
Subthalamus
位置: 底丘脑是位于间脑尾侧部,其内侧为下丘脑,背 侧为丘脑,外侧和腹侧为内囊。外形只能在脑切片上 辨认其范围。 结构组成:其主要结构为底丘脑核和未定带 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紧邻内囊的内 侧,位于黑质内侧部的上方。与苍白球之间有往返的 纤维联系。与苍白球同源,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 其主要功能是对苍白球的抑制作用,底丘脑苍白球束 或底丘脑病变均可致对侧上下肢不自主运动过度,称 半身舞蹈病,面肌、颈肌也可涉及。切断此束,则不 自主运动可减弱或消失。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课件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ab05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9.png)
困倦。
情绪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 情绪症状,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下 降。
认知障碍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 损,如思维混乱、定向力障碍等。
运动症状
肌无力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肌 肉无力,影响日常活动和 行走。
肌肉僵硬
患者可能出现肌肉僵硬, 导致动作不协调和活动困 难。
震颤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震颤,影响手部、头部 等部位的运动。
预后评估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为进一步 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支持。但是,预后评估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需要结合 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肿瘤压迫是间脑病变的常见病理生理机 制之一,它会导致间脑组织受压和功能 受损。
VS
详细描述
肿瘤压迫通常由颅内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引 起,导致间脑组织受压变形和神经元损伤 。肿瘤压迫可能导致神经元传导通路受阻 、神经元网络失连接和神经递质失衡,从 而引发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遗传因素
总结词
遗传因素是间脑病变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它可能影响个体的易感性,增加患病的 危险。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课件
• 间脑的解剖结构 • 间脑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 间脑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间脑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 间脑病变的治疗和预后
01
间脑的解剖结构
间脑的部位和组成
部位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两部分的中 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之间的脑 组织。
组成
间脑主要由丘脑、下丘脑、视上 部和水平部等部分组成。
间脑的功能分区
01
02
03
丘脑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部分 ,主要负责感觉信号的处 理和传递。
情绪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 情绪症状,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下 降。
认知障碍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 损,如思维混乱、定向力障碍等。
运动症状
肌无力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肌 肉无力,影响日常活动和 行走。
肌肉僵硬
患者可能出现肌肉僵硬, 导致动作不协调和活动困 难。
震颤
间脑病变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震颤,影响手部、头部 等部位的运动。
预后评估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为进一步 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支持。但是,预后评估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需要结合 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肿瘤压迫是间脑病变的常见病理生理机 制之一,它会导致间脑组织受压和功能 受损。
VS
详细描述
肿瘤压迫通常由颅内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引 起,导致间脑组织受压变形和神经元损伤 。肿瘤压迫可能导致神经元传导通路受阻 、神经元网络失连接和神经递质失衡,从 而引发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遗传因素
总结词
遗传因素是间脑病变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它可能影响个体的易感性,增加患病的 危险。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课件
• 间脑的解剖结构 • 间脑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 间脑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间脑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 间脑病变的治疗和预后
01
间脑的解剖结构
间脑的部位和组成
部位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两部分的中 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之间的脑 组织。
组成
间脑主要由丘脑、下丘脑、视上 部和水平部等部分组成。
间脑的功能分区
01
02
03
丘脑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部分 ,主要负责感觉信号的处 理和传递。
间脑、大脑
![间脑、大脑](https://img.taocdn.com/s3/m/227688cece2f0066f533228f.png)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感觉中枢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二)后丘脑
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颞横回,传导听觉。
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距状沟上、下方枕叶皮质,
传导视觉。
1
2
(三)上丘脑
1.松果体→内分泌腺
4 4
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下面)
1.嗅球 3.嗅三角 2.嗅束 4.前穿质 2 ⑴枕颞外侧回 5.枕颞沟 ⑵枕颞内侧回 ⑷ 5 ⑴ ⑵ 6 3 4 1
6.侧副沟
⑶海马旁回-⑷钩
⑶
海马结构
1.海马
2.齿状回
1 2
边缘叶
由环绕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结构组成。包括: 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颞极。
1 2 5
4
3
7.腹后内侧核 8.腹后外侧核
6
背侧丘脑的核团分类及纤维联系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
←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的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运动中枢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1.第一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上下颠倒、 左右交叉、投影区大 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 性和复杂程度 传入f:接受中央 后回、丘脑腹前、外 侧、后核的纤维
传出f:锥体束
2.第一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传入f:接受丘
脑腹后核传来的对 侧半身痛、温、触、 压及位置和运动觉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感觉中枢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二)后丘脑
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颞横回,传导听觉。
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距状沟上、下方枕叶皮质,
传导视觉。
1
2
(三)上丘脑
1.松果体→内分泌腺
4 4
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下面)
1.嗅球 3.嗅三角 2.嗅束 4.前穿质 2 ⑴枕颞外侧回 5.枕颞沟 ⑵枕颞内侧回 ⑷ 5 ⑴ ⑵ 6 3 4 1
6.侧副沟
⑶海马旁回-⑷钩
⑶
海马结构
1.海马
2.齿状回
1 2
边缘叶
由环绕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结构组成。包括: 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颞极。
1 2 5
4
3
7.腹后内侧核 8.腹后外侧核
6
背侧丘脑的核团分类及纤维联系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
←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的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运动中枢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1.第一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上下颠倒、 左右交叉、投影区大 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 性和复杂程度 传入f:接受中央 后回、丘脑腹前、外 侧、后核的纤维
传出f:锥体束
2.第一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传入f:接受丘
脑腹后核传来的对 侧半身痛、温、触、 压及位置和运动觉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f1b35fa9a21614791611284d.png)
谢谢聆听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 合征 旧纹状体(苍白球)、 黑质病变。PD
间脑组成
1、丘脑 2、丘脑下部 3、丘脑上部 4、丘脑底部 5、丘脑枕
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定位诊断
丘脑
丘脑:为卵圆形灰质块,居于第 三脑室的两侧。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前核与控制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为躯体、内脏感觉的整合 中枢;与记忆、情感等有关; 外侧核为感觉传导径路第三级神 经元的起点。 其后外侧部分为内、外侧膝状体, 为视听传导通路中转站。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1、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2、桥脑病变定位诊断 3、中脑病变定位诊断
脑干的解剖特点
脑干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中脑 中:桥脑 下:延髓
中脑:动眼、滑车核 桥脑:三叉、外展、面、听 神经核 延髓:舌咽、迷走、付、舌 下神经核 脑干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运动纤维 中:感觉纤维 后:颅神经核 脑干分内中外三部分 内:体运动核 中:腮运动核 外:感觉核
3、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 瘫、对侧共济失调
4、Parinaud综合征:双眼上 视不能
脑干损害定位诊断
二、桥脑综合征
1、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外展、 面瘫 对侧偏瘫
2、Foville综合征:同侧外展瘫、双眼 侧视 麻痹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
三、延髓综合征
1、Wallenberg综合征:同侧①吞咽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如图):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1、Wallenberg’s syndrome:延 髓背外侧受损,多见于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 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 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b 吞咽、 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c 病 灶侧共济失调;d 同侧horner 综合征; e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 碍,即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间 脑
![间 脑](https://img.taocdn.com/s3/m/117b53f349649b6649d74727.png)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额叶 顶枕沟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叶
颞叶 枕前切迹
枕叶
颞叶
岛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中央沟
岛长回
岛阈
端脑的重要沟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横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中央旁小叶
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顶核 球核 栓状核
皮质
髓质
齿状核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1. 古小脑
①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 古小脑
前庭神经核 古小脑
VIII n. 前 庭 神经节
前 庭 神经核
②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
顶 核
前庭神经核
内侧纵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网状结构
外侧丘系 视束 视皮质
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 三叉丘系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联络皮质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额前部
扣带回
顶下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扣带回
丘脑前核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下丘脑
DM 前额皮质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海马 穹窿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隔区
前脑内侧束
外侧沟
枕叶
颞叶 枕前切迹
枕叶
颞叶
岛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中央沟
岛长回
岛阈
端脑的重要沟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横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中央旁小叶
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顶核 球核 栓状核
皮质
髓质
齿状核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1. 古小脑
①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 古小脑
前庭神经核 古小脑
VIII n. 前 庭 神经节
前 庭 神经核
②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
顶 核
前庭神经核
内侧纵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网状结构
外侧丘系 视束 视皮质
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 三叉丘系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联络皮质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额前部
扣带回
顶下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扣带回
丘脑前核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下丘脑
DM 前额皮质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海马 穹窿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隔区
前脑内侧束
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的解剖
![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d180413ec77da26925c5b0cd.png)
体征,此区占位病变与脑室内肿瘤相似,临床上 常称为中线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 临床定位较为困难,需要全面分析。
一、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 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 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被薄层Y 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 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丘脑是各种感觉(嗅 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 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 质的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
①松果体:位于两上丘之间,长约1cm,呈锥体形, 其基底附着于缰连合。
②缰连合:位于两上丘中间,松果体前方,由横行 的纤维束组成。
③后连合:位于松果体下方,亦由横行的纤维束组 成。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 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表现为:
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 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 投掷。
内囊解剖及病变定位诊断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 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 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 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在水平切面上, 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型,分为前肢、后 肢和膝部。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下
行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白质的纤维(丘 脑前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 束);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 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 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 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一、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 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 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被薄层Y 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 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丘脑是各种感觉(嗅 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 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 质的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
①松果体:位于两上丘之间,长约1cm,呈锥体形, 其基底附着于缰连合。
②缰连合:位于两上丘中间,松果体前方,由横行 的纤维束组成。
③后连合:位于松果体下方,亦由横行的纤维束组 成。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 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表现为:
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 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 投掷。
内囊解剖及病变定位诊断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 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 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 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在水平切面上, 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型,分为前肢、后 肢和膝部。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下
行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白质的纤维(丘 脑前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 束);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 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 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 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间脑
![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bf0db15ffe4733687e21aa27.png)
Medial nuclear group Dorsal tier of lateral nuclear group
Pulvinar
Special relay nuclei 特异性中继核团
Anterior nuclear group 前核
Vent. anterior nucleus (VA) 腹前核 Vent. intermediate nucleus (VI) 腹中间核
VI
VP VPL VPM
前核群
背侧丘脑
背内侧核 内侧核群 腹内侧核 外侧背核 背侧核 外侧后核 丘脑枕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核 腹中间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网状核- 外髓板与内囊后肢之间薄层灰质 中线核- 丘脑内侧壁的第3脑室室周灰质和中间块内的灰质核
板内核- 散在于内髓板中的核团
Functional subdivision
Tuberal region 结节区 Infundibular nucleus 漏斗核 Ventromedial nucleus 腹内侧核 Dorsomedial nucleus 背内侧核 Mamillary region 乳头体区 Mamillary nucleus 乳头体核 Posterior hypothalamic nucleus 下丘脑后核
Receiving dentate nucleus, globus pallidus and substantia nigra to motor cortex
Vent. posteromedial nucleus (VPM)
腹后内侧核-receives trigeminal lemniscus and teste fibers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e941e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a.png)
张雁山 重离子医院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汇报人姓名
CLICK TO ADD TITLE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和中脑。左、右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下丘脑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1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2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3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下丘脑
室旁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境界分区
视上区
主要核团
结节区
视上核
乳头体区
下丘脑
隔区
边缘 中脑
海 马
杏仁体
丘脑前 核
背侧 纵束
终纹
内侧 前脑束
乳 头丘脑束
乳头脚
穹 隆
纤维 联系
下丘脑
脑干 脊髓
丘脑前核
Papez环路 (P358 )
肥胖性生殖器退化征
A
下丘脑腹内侧核受损时,由于脂肪代谢障碍患者呈现向心性肥胖,面如满月,躯干亦显著肥胖,但四肢不明显,亦称脑性肥胖。 当结节漏斗核受损时,因促生殖激素分泌障碍可引起性腺萎缩、生殖器不发育、阴毛稀少或缺如、性欲减退或消失。
间脑及其神经核团的解剖
![间脑及其神经核团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853dd03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9.png)
①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 依据这些轴系的概念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例如突眼的病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系病变,作为医生就应该
考虑到甲状腺、垂体、下丘脑的病变均可导致突眼,这样就有利于 最后的确诊。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与副交感活动的主要皮质下中枢。 • 下丘脑前区内侧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下丘脑后区外侧使交感神
第三脑室
• 两侧间脑之间有一矢状位的窄腔,为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其顶部 为脉络丛;底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后经 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第三脑室
• 两侧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以下丘脑沟 hypothalamic sulcus为界,此沟的前端有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为侧脑室通第三脑室处。
(二)后丘脑
• 前者是听觉传导通路在丘脑的中继站,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发 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 后者为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继而发出纤 维组成视辐射,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三)上丘脑
• 上丘脑epithalamus居第三脑室顶后部的周围,为背侧丘脑与中脑顶 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pineal body、缰连合、缰三角、 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 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 核,再由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相应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大脑皮质躯 体感觉中枢代表区。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 组。
• 此类核团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尤其是与大脑皮质形成丰富的纤维 联系。功能上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情感、学习与记忆等有关。
间脑
![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9b24d13387c24028915fc3ae.png)
素(TRH) 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促甲状腺素,催乳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生长激素(GH) 催乳素(PRL)
抑制激素
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IH)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催乳素 生长激素(GH) 促黑激素(MSH)
内构: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 internal mecullary lamina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3部 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 ventral anterior nucleus、腹中间核 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 (又称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 ventral pocterior nucleus 又分为腹后内侧核 vrntral posteromecial nucleus 和腹后外侧核 ventral posterolateral mucleus
尽管间脑的体积只占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一直被认为是 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其中上丘脑是前脑 与脑干间的联引中枢;丘脑是感觉上行传递最后的中继核 团;下丘脑是调控内脏功能和稳定内环境的高级脑;底丘脑 与基底神经核一起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后丘脑的内侧和 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上行中继的核团.
视上区 视交叉上核 下丘脑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漏斗核(弓状核) 下丘脑背侧区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区
乳头体核
视前外侧区
视上核 下丘脑外侧区
结节核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3.重要核区
视前区:进一步分为视前内侧区和视前外侧区。视前内侧区多小细胞,一些哺乳动物的 此区内有视前内侧核,此核具有“雌雄同质异形”。
抑制激素
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IH)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催乳素 生长激素(GH) 促黑激素(MSH)
内构: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 internal mecullary lamina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3部 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 ventral anterior nucleus、腹中间核 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 (又称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 ventral pocterior nucleus 又分为腹后内侧核 vrntral posteromecial nucleus 和腹后外侧核 ventral posterolateral mucleus
尽管间脑的体积只占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一直被认为是 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其中上丘脑是前脑 与脑干间的联引中枢;丘脑是感觉上行传递最后的中继核 团;下丘脑是调控内脏功能和稳定内环境的高级脑;底丘脑 与基底神经核一起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后丘脑的内侧和 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上行中继的核团.
视上区 视交叉上核 下丘脑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漏斗核(弓状核) 下丘脑背侧区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区
乳头体核
视前外侧区
视上核 下丘脑外侧区
结节核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3.重要核区
视前区:进一步分为视前内侧区和视前外侧区。视前内侧区多小细胞,一些哺乳动物的 此区内有视前内侧核,此核具有“雌雄同质异形”。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e72c1a7e81c758f5f71f6788.png)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 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有视交叉 灰结节Biblioteka 漏斗 垂体 乳头体下丘脑的分区及主要核团
1)视前区、2)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3)结节 区(漏斗核 腹内侧核 腹外侧核) 、4)乳头体 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前脑内侧束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
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的两侧
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
间脑分5个部分:
背侧丘脑
间 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第三脑室
1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亦称丘脑,是构成间脑的主要部分,是一对卵
圆形灰质团块,各种传导路均经丘脑中继后传入大脑,因而 丘脑是皮质下的最高感觉中枢。丘脑内部是由较多而复杂的 核组成,根据核群的纤维联系可将丘脑核团分为三类。 (1)中继核群 主要是接受感觉束和小脑束来的纤维,发出 特定的投射纤维到皮质的主要感觉区和运动区,如腹前核、 腹后核、腹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是一般躯体 感觉的中继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纤维和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这些纤维将身体对 侧半传来的信息定位严明地投射到腹后核中,即头部在腹后 内侧核,上肢、躯干和下肢的自内向外依次地在腹后外侧核 中。自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入大脑皮质的中央后 回。腹后外侧核和腹前核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它们发出的纤 维经内囊投至中央沟前方的躯体运动区。这两个核在小脑皮 质和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之间的联系上起重要作用。腹前 核还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
界视交叉和终板,后界乳头体的后缘。紧靠视交叉前方延至 终板的区域,称视前区,它的来源虽属端脑,但在功能和联 系上与下丘脑相同。就其腹面观,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 节、乳头体及垂体。下丘脑从事内脏和内分泌活动的中枢控 制,也参与情绪活动。按其下丘脑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区域。 (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下丘脑由形体大小不一的细胞组成, 有的核团边界明确,较多的却是弥散分布的。最引人注目的 是 视 上 核 ( nucleus supraopticus) 和 室 旁 核 ( nucleus paraventricularis),二核的细胞相似,形体较大,细胞质中 有胶状物质的内含物,是神经分泌产物。二核都发纤维至垂 体后叶。乳头体中的细胞称为乳头体核。漏斗核(也叫弓状 核)位于第三脑室壁最下部,靠近漏斗处,此核的细胞紧靠 室官膜。
间脑结构-解剖学
![间脑结构-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af3be003d8ce2f0166230d.png)
特点: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2)、外侧膝状体核
视N →视交叉→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发 出F 组成视辐射→内囊后 脚后部→视觉中枢
特点: 传递视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3) function of the posterior thalamus后丘脑 It is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relay nucleus.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 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腹侧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背侧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由此二核发出到垂体的纤维束叫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到垂体后叶。 此二核属神经分泌性核)
漏 斗 核 —— 分 泌 各 种 促 激 素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
*下丘脑中间区 又称结节部 此区有漏斗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 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若一(不自主的 舞蹈动作)。
冠状切面
5. 下丘脑
1)、组成——
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垂体是一重要的 内分泌腺。
2)、下丘脑位置
位于—— ①、背侧丘脑
前下方。 ②、视交叉、
视束与大脑 脚之间。
视上部即视前区视上区视交叉上方及其视交叉前缘中间区漏斗的后方后区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内及其上方又因为穹窿在行程中亦伸入下丘脑又把下丘脑分成内外侧两个区域
2)、外侧膝状体核
视N →视交叉→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发 出F 组成视辐射→内囊后 脚后部→视觉中枢
特点: 传递视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3) function of the posterior thalamus后丘脑 It is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relay nucleus.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 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腹侧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背侧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由此二核发出到垂体的纤维束叫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到垂体后叶。 此二核属神经分泌性核)
漏 斗 核 —— 分 泌 各 种 促 激 素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
*下丘脑中间区 又称结节部 此区有漏斗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 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若一(不自主的 舞蹈动作)。
冠状切面
5. 下丘脑
1)、组成——
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垂体是一重要的 内分泌腺。
2)、下丘脑位置
位于—— ①、背侧丘脑
前下方。 ②、视交叉、
视束与大脑 脚之间。
视上部即视前区视上区视交叉上方及其视交叉前缘中间区漏斗的后方后区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内及其上方又因为穹窿在行程中亦伸入下丘脑又把下丘脑分成内外侧两个区域
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
![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https://img.taocdn.com/s3/m/75eccbd56f1aff00bfd51e09.png)
中脑
脑桥
延髓
(一)脑干的外形
脑干外形分腹侧面(前面)和背侧面(后面)。
腹侧面
背侧面
1、脑干腹侧面
主要结构: (1) 延髓:锥体 、 锥体交叉。 (2) 脑 桥 : 基 底 沟 、 延髓脑桥沟。 (3) 中 脑 : 大 脑 脚 、 脚间窝 。
脚间窝
大脑脚
基底沟
延髓脑桥沟 锥体
锥体交叉
脑干腹侧面
2、脑干背侧面
第六篇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二节脑
脑:位颅腔内,包括端脑(大脑)、间脑、脑干(脑桥、 中脑、延髓)和小脑 6 部分。成人脑的平均重量男性为 1375g,女性为1305g。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一、脑干
1.位置:位于颅后窝内。 2.组成: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 3部分组成,分 腹侧面(前面)和背侧面(后面)。
谢 谢!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主要变化是: ①由于很多纤维束在脑干内不同平面交叉走行、打乱了 脊髓原来的灰质柱而形成间断分布的神经核团。 ②延髓上部中央管逐渐移向背侧,敞开为第四脑室的底 菱形窝,这样,原来与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相当的结 构则成为菱形窝底的灰质,使脊髓灰质的前、后角的 腹背关系到脑干则变为内外关系。 ③脑干内出现了较发达的网状结构。故将脑干的内部结 构分为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3部分。
二、小脑
(一)小脑的位置与外形 1.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延髓和脑桥的背侧。 2.外形: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原裂、小脑扁桃体。
小脑上面
小脑下面
(二)小脑的分叶与功能
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将小脑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包括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 2.前叶:位于小脑上部原裂以前的部分。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f5cbf09ddccda38376bafec.png)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皮质区分: 少者分20个区; 多者分200个区; 常用者为52个区,即(Brodmann,1909)皮 质分区。 皮质功能定位是相对的!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
中心区—功能各区的主要投射区 边缘区—中心区周围的皮质 联合区—各周边区之间的重叠联络区 运动区—以运动为主感觉为辅的皮质区 感觉区—以感觉为主运动为辅的皮质区
(参考图:P.168 F.145、146)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
1)额叶: 与随意运动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具体的有:躯体运动机能 语言机能 智能 情感 植物神经调节 小脑共济运动的控制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
1)额叶: ①运动区(躯体运动)(Ms1)
I. 位置: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II. 传入:关节、肌肉、肌腱的深部感 受器 III. 传出:第IV、V层尤其是第V层大 锥体细胞轴突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 位—额叶
①运动区:
IV.局部定位: (参考图:P.170,F.147 P.171,F148) 犹如倒置的人形,但头是正位的
(I)旁中央小叶前部与下肢运动有关; (II)中央前回中部与躯干、上肢的运动有
关
(III)中央前回下部与面、舌、喉肌运动 有关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 位—额叶
大脑半球的外形
2.主要的沟裂: (1)大脑外侧裂
大脑外侧谷,水平支,升支,后支, 鸟盖:额盖;颞盖;顶盖。 (2)中央沟: 中点稍后,斜向前下方,离后支起点上 2.5cm.
图示大脑半球的沟与回
大脑半球的外形
2.主要的沟裂: (3)顶枕裂:中央沟与枕极之间中点 (4)距状裂:如于枕极,先向前上,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 位置: 内侧面:第三脑 外侧面:内囊 上面:是侧脑室的一部分 下面:为丘脑下部、丘脑底部、中脑 前面:尾状核头及穹窿 后面:四迭体、侧脑室三角区
医学ppt
11
医学ppt
12
医学ppt
13
丘脑的外形
体积(大小): 长4cm(平均3.8cm); 宽2cm(平均1.4cm); 高1.4cm 方向:两侧均斜向前内 区分:丘脑前结节、丘脑枕、内侧膝状
20
丘脑主要核团
腹外核的纤维联系 豆核襻
苍白球 豆核束
小脑齿状核→结合臂 腹外核 红核
丘脑内侧核、背外侧核、枕核
医学ppt
中央前 回
21
间脑的核团
3)腹后核 又分为腹后内、外侧核
①脊髓丘脑束
( 见教科书P118-F110)
腹后外侧核 内囊枕 中央
内侧丘系
后回1、2、3区
损害时 四肢躯干的深浅感觉障碍。
体、下丘臂、外侧膝状体、上丘臂
医学ppt
14
丘脑的内部结构
丘脑占间脑的大部,由近40个核团组成, 核的结构、配列颇为复杂,有些核的功 能意义不清
丘脑的上面及外侧面包被一层薄的白质 带状层叫外髓板
在外髓板的外侧有一薄层灰质叫丘脑网 状核
丘脑网状核的外侧与内囊接让
医学ppt
16
丘脑的内部结构
在丘脑实质内部(在切面上)可以看到:
由上面的带状层白质呈Y字形向内部延伸 的一层白质叫内髓板,将丘脑内部分隔 为:
1.丘脑前核 2.丘脑外侧核 3.丘脑内侧核 4.板内核(在内髓板的实质内)
医学ppt
17
丘脑的主要核团
一、丘脑前核
(一)位置 在内髓板分叉处的前方
(二)纤维联系:
乳头丘脑束
第一群:最古老的核团(非特异性核群)
1。包括的核群:中线核、板内核、背内侧核 的大细胞部、丘脑网状核、腹前核等。
2。纤维联系 主要到嗅脑、丘脑下部、纹状 体、中脑被盖网状结构,并同这些结构有 往返复杂的联系。
3。功能:完成内脏、躯体反射的整合作用。
医学ppt
33
丘脑各核团之间的分群
古丘脑的功能: 古丘脑,其中以中央正中核、丘脑网
4。功能:与痛觉有关
5。此核受损 自发痛
其它板内核群:
旁中央核;中央外侧核。
其功能意义不甚了解。
医学ppt
29
医学ppt
30
丘脑主要核团总结表
丘脑前核 丘脑内侧核
背内侧核;中央核。 丘脑外侧核
背侧核:外侧背核;外侧后核。 腹侧核:腹侧前核;
腹侧外核; 腹侧后核:腹侧后内核;腹侧后外核。 中线核 内髓板核 网状核
额叶皮质
乳头体
丘脑前核
扣带回前部
(三)功能:与内脏活动有关
是边缘系统重要环路的中间站
医学ppt
18
丘脑的主要核团
二、丘脑内侧核
(一)位置 位于内髓板的内侧
(二)纤维联系
室壁灰质(三脑室)
1.内侧部
丘脑下部
眶回皮质
2.外侧部 (1)不直接接受上行感觉纤维
(2)与丘脑其它核团有广泛联系
(三)功能:是联合躯体、内脏、感觉冲动的
1。下丘臂(听F) 内侧膝状体 颞横回
视放射
2。视束 外侧膝状体
枕叶视皮质
医学ppt
26
丘脑的核团
五、其它较小的核群
(一)中线核群
1。位置 第三脑侧壁室管膜下,中央灰质内
2。纤维联系
(1)传入:1)脊髓丘脑束、三叉丘脑束、内 侧丘系上行纤维的侧支;2)中脑被盖区;3) 其它丘脑核
(2)传出:1)丘脑下部;2)基底神经节;3) 丘脑内、外侧核。
3。功能:与内脏活动及痛觉的整作用有关
医学ppt
27
丘脑的核团
(二)板内核群 1。位置 内髓板的实质内及其附近 2。包括的核群 (1)中央正中核 最大 (2)束旁核 在内髓板的内侧,丘脑背 内侧核下方
医学ppt
28
丘脑的核团
3。纤维联系:
中央被盖束
三叉、迷走感觉冲动 中央正中核 壳
丘脑背内侧核
尾状核
旧丘脑代表演化上较新的部分。它们接受脊 髓和脑干发出的外部感受和本体感受的冲动, 它们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 定区域,故旧丘脑各核团又称驿站核。
医学ppt
35
丘脑各核团之间的分群
外侧面:与大脑愈合,内囊是其外侧界 内侧面:第三脑室 腹侧部:借漏斗与垂体相连,向下逐渐
与中脑融合
医-学4-ppt
6
医学ppt
7
医学ppt
8
间脑的区分
间脑分为六部分: 丘脑; 丘脑上部; 丘脑后部; 丘脑下部; 丘脑底部; 第三脑室
医-5学-ppt
9
医学ppt
10
丘脑的外形
整合中医枢学ppt
19
丘脑的主要核团
三、丘脑外侧核
(1)背侧部 背外侧核、后外侧核
(2)腹侧部
1)腹前核 与纹状体有联系
苍白球→腹前核 纹状体
额叶
受损时→短暂舞蹈样手足徐动
2)腹外侧核 与小脑有联系
①传出:至运动皮质 ┌→红核─
②传入:小脑齿状核→结合臂→腹外侧核
③此核受损 小脑性共济失调
意向医学性ppt肢体震颤
间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芮德源 教授
医-学1p-pt
1
间脑的位置
中脑的前上方 两个大脑半球之间 胼胝体的下方 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除腹侧部之外,全为大脑所覆盖 图
医-学2-ppt
2
医学ppt
3
图图11 -3-
间脑的境界
背侧面:以大脑小脑裂与悬突其上方的 大脑半球相隔
②三叉丘脑束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下部(头 面部感觉区)
损害时 头、而部感觉障碍
医学ppt
22
医学ppt
23
丘脑的核团
躯体感觉在腹后的定位:
来自面舌的纤维 腹后核的最内下部
来自小腿的纤维 腹后核的最外上部
深部感觉 腹后核前部
浅部感觉 腹后核后部
医学ppt
24
丘脑的核团
四、内、外侧膝状体 听放射
医学ppt
31
丘脑各核团之间的分群
(按进化程序与功能特点分群)
概述:
丘脑各核团之间,丘脑与大脑半球 (嗅脑、额叶皮质、基底节、丘脑下部、 中脑被盖等)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从进化程序和功能特点上看,丘脑核 团可分古、旧、新三群,各有其特殊联 系和功能特点
医学ppt
32
丘脑各核团之间的分群
(第一群:古丘脑)
状核、腹前核等,它们接受脑干网状结 构的上行纤维,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 质的广泛区域,调节大脑皮质的活动, 使其处于清醒状态,
病变时可致昏睡、昏迷
医学ppt
34
丘脑各核团之间的分群
(按进化程序和功能特点分群)
第二群:旧核群(感觉接替核群)
概述:旧丘脑属于大脑新皮质的接力核。
随着大脑皮质的发展,丘脑出现与皮质往返 联系的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