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促进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条件
促进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条件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同因素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
“共同要素说”表明: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易产生正迁移。
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具有一些共同因素,学习时也可以发生正迁移。
相反,学习对象之间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作出不同的反应,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例如,学习英语与汉语,其间的共同因素很少,就不容易产生正迁移。
如果用学习汉语的方法与模式去学习英语则可能产生负迁移。
所以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迁移就明显,迁移效果就好。
(二)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它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根据概括化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因为学习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事物或问题。
学生对学得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就能反映同类事物问题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的联系,对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并易于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实现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的迁移。
相反,如果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新课题就难于纳入到已有经验中去,对于新的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迁移就越困难。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预测最新版(二)_7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预测最新版(二)1、单选题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_____。
A : 学生的智力水平B : 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C :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D : 学习的方法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共同或相同的要素。
2、单选题 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A : 《大学》B : 《中庸》C : 《学记》D : 《乐记》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3、单选题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_____。
A : 精细的动作技能与粗放的动作技能B : 连续性的动作技能与非连续性的技能C : 开放性动作技能和封闭性动作技能D : 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4、单选题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习需要,另一个是_____A : 认知动机B : 自我提高动机C : 自我效能感D : 学习期待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暂无解析,请参考用户分享笔记5、填空题技能不同于习惯。
习惯是自然习得的。
它既可能____,也可能不符合法则。
参考答案: 符合规律本题解释:参考解析:符合规律6、单选题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_____。
A : 专门的德育活动B : 游戏C : 日常生活D : 课本学习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性质和种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种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中“影响”一词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含义。
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
例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
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例如,后学习汉语拼音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为正迁移。
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正迁移。
在技能学习方面,正迁移的实例很多。
例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专业级水平,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等等。
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负迁移的事例也很多。
中国司机在日本驾驶汽车时,有驾驶习惯的困难。
在中国驾驶汽车是右侧通行,而在日本驾驶汽车则是左侧通行。
这样在中国学习右侧行驶对在日本学习左侧行驶就带来负迁移,即产生干扰学习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
例如,阅读报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横向迁移。
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后有效地利用这一公式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度,也属于横向迁移。
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某种下位能力的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续学习(更高一级的能力学习)发生的迁移。
例如,作为先行学习的加法、减法的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可见,纵向迁移指的是由简单的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
在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顺向正迁移。
因为正迁移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对学习和教育有积极意义。
而负迁移对学习造成干扰,是要避免和控制的迁移。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先行的学习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在后面介绍的迁移理论中考虑的主要是学习的顺向正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研究表明,迁移的产生不是自动的,而要受制于各种条件。
学习者的有关特点、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性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各因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迁移。
此处仅就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进行论述。
许多研究证明,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性既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
一般而言,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一)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对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迁移中的作用的一个经典研究。
此后,奥斯古德(Osgood,1949)在综合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逆向曲面,认为迁移量与迁移的性质(正或负)是由刺激与反应的相似程度决定的。
但此结论主要是根据较机械的言语学习(如配对联想言语学习)的实验得来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释、证实较复杂的学习迁移现象。
吉克与霍利约克曾就迁移中的学习材料的相似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两种:结构特性的相似和表面特性的相似。
与最终的结果和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成分即属于结构特性,如原理、规则或事件间的关系等。
而那些无关的成分则是表面特性,如某些具体的事例内容、学习情境中的环境因素等。
结构特性的相似即本质特征的相似,而表面特性的相似即非本质特征的相似。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由两种学习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决定的,属于客观相似,而个体对结构和表面相似性的认同则是主观的知觉相似。
以代数中的因式分解为例,公式a2-b2=(a+b)(a-b)中的平方项与运算符号(减号)为结构成分,字母为表面成分。
学习者利用已习得的公式进行迁移时,可能受到学习材料的相似性的影响。
代数式c2-d2与已习得的公式在结构特征和表面特征方面都非常相似,则学习者的知觉相似性提高,容易产生正迁移。
a2+b2与公式结构特性不相似,但表面特性相似,这容易产生负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学习迁移理论是指我们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或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或情境中,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迁移: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正向迁移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负向迁移则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迁移情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类似的任务或领域中;远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完全不同的任务或领域中。
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对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前提知识和技能、目标任务或领域的要求和特点、知识和技能的表征方式等。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3. 迁移的机制:学习迁移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学习迁移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迁移的成功离不开学习者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当代迁移理论
经验整合说
冯忠良教授认为,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经验 的整合过程,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 的心理结构。整合是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 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 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 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整合可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这三种方式实现。
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迁移理论
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说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多变 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该学说认为,学 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或学习某一 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 上,同时,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 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而学 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作业的变化。
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 中的作用,强调对原理的理解。
贾德设计了著名的“水下击靶”的实 验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
学习迁移的理论Leabharlann 早期迁移理论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即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顿悟”两种学习之间的关系才是学习迁 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学说是从理解 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 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 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哈洛进行了著名的“猴子实验”,探讨 了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二、当代主要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是迁移发生的前提。(先前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二)产生式迁移理论 安德森 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理论。桑代克理论的现代化
(三)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贝尔蒙特 认知评价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容具有迁移价值;不断更新与变化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学习的迁移名词解释
学习的迁移名词解释学习的迁移: 解析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与拓展概述学习的迁移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环境或不同领域的能力。
它反映了学习的实际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情况。
学习的迁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灵活运用所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理解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在教育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它涉及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概念的迁移、思维策略的迁移等方面。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将学习成果从一个情境或领域转移到另一个情境或领域的能力,可以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任务上,或是将已学的方法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的迁移除了需要将已学的知识转移到新的情境中之外,还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问题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学习的迁移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适用于不同情境的解决方法。
学习的迁移如何发生学习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通过几个关键因素得以实现。
前提条件:学习的迁移需要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只有真正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新的情境中更好地应用和迁移。
共通性:在不同领域中,有些知识和技能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将这些共同点抽象出来,可以帮助我们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例如,掌握了数学中的抽象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物理、化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的问题。
启发性学习:通过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发现,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启发性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通过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和反思:学习的迁移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反思来巩固和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发现和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则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深入理解知识和技能,为再次迁移做好准备。
教育心理学史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什么两情景有相似性不一定产生迁移
1.在语法和标点符号测验中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将 这些技能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2.在数学测验中能进行小数和百分数的乘法运算,却 不一定会计算收入的所得税
分歧
1.决定迁移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共同的主观成分还是客观成分? 抽象的表征还是活动?
2.关键性因素何时形成的?
在最初的学习情境中还是在迁移情境中? 或两种情境共同决定?
3.迁移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
决定迁移的主要成分是一般的基本能力、基本原则或结构, 还是一些具体的成分或活动要素?
第三节 影响迁移的因素
实验
在被试面前呈现两个物体,一立方体,一立体三角形。在 其中的立方体下藏有食物,并用它作强化物。几次尝试后, 被试知道食物藏在立方体下。
接着,给他呈现另一问题,即都是立方体,但颜色不同, 被试须解决新的辨别问题;解决了又呈现新的辨别问题,如 此多次后,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 越少。
结果:
小鸡对新纸片的反应为70%,儿童对新纸片的反应为100%
实验
第一次
食物
第二次
食物
主要观点
学习者突然发现两情境中的关系(即顿 悟)是迁移发生的原因
特征
迁移不是自动的(需要学习者认识到它们的关系) 对概括化理论的补充(即认识到关系才能概括)
5.学习定势说
代表人物
哈罗(Harlow,H.F.)等
2. 学习迁移的判断 因噎废食 上行下效
4.情境性理论(situated theory)
格林诺等人(J.G.Greeno,J.L.Moore&D.R.Smith,1993)
顺向迁移名词解释
顺向迁移名词解释顺向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机体必须具备适当的先前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学习态度,一旦学习者掌握了这种先前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原来对这种新的学习所产生的阻碍作用就会消失,甚至成为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
顺向迁移不受教育程度和年龄阶段的影响。
在第一次学习中发生的迁移,叫做正迁移,即先前学习的结果对于后继学习的影响。
在第二次学习中发生的迁移,叫做负迁移,即后继学习的结果对于先前学习的干扰或干涉。
如果是在同样情况下,由于不同学习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现象,叫做顺向促进或顺向抑制。
(1)顺向迁移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学习迁移。
(2)从客观条件来看,它是由先前的学习活动引起的,属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迁移就是顺向迁移。
(3)影响顺向迁移发生的因素:先行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应性观念、认知风格等。
(4)表现在迁移方向上,顺向迁移总是沿着活动的目标或结果回到原来的活动中去,或者达到原来的活动水平;而逆向迁移则相反。
(5)在学习效果上,顺向迁移可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得到概括化、系统化,因而所学习的新知识、技能也比较容易地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并能较快地转化为技能。
相反,逆向迁移却容易使所学习的新知识、技能离开原有认知结构,从而降低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即学得快,忘得也快。
(1)经验与先前的知识或技能相联系的习得性的影响(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起固定和支持作用的条件的迁移。
(3)先行学习是习得性顺向迁移的重要条件。
(4)一般来说,在学习活动之后进行的顺向迁移比学习活动之前进行的顺向迁移更容易。
(5)顺向迁移还包括下位学习。
(6)在学习情境方面,通常顺向迁移容易发生在一节课里。
(1)经验与先前的知识或技能相联系的习得性的影响(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起固定和支持作用的条件的迁移。
(3)先行学习是习得性顺向迁移的重要条件。
学习迁移 (已传)-文档资料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 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作用。
如:平面几何的学习促进立体几何的学习 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6
2、迁移的分类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①学会汉语拼音不利于学习中对字母的掌握
②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
7
2、迁移的分类 零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有
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如:学音乐与学美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两个方面: ①自下而上的迁移(加涅的累积学习) 如:具体事例的理解有助于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掌
握。 ②自上而下的迁移(布鲁纳) 如:角 直角、锐角
10
2、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 移
顺向迁移:指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 如:先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
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顺向迁移。
如:“铜”“铁”“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 “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16
重组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 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 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如:将已掌握的字母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单 词。
17
2、迁移的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按迁移范围不同划分为自迁移、 近迁移与远迁移 。以及巴特菲尔特根据迁移 中所需的基本经验分成九种类型等等
学习迁移
1
导读目录
1
学习迁移的概述
2
学习迁移的实质与机制
3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4
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2
重点:熟记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垂直迁移与 水平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定势等一些 基本概念。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促进迁移的策略
浅论影响迁移的因素及如何促进迁移摘要: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了解有关迁移的知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迁移能力的策略能更好的促进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通过概括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的一体化、系统化,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1]心理学上把学习迁移视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所谓的正迁移,又称助长型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和积极结果。
负迁移,又称抑制型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和消极结果。
为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我们必须在了解其影响迁移的因素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正迁移的作用。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非常重要。
态度不仅涉及到知与不知、会与不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愿与不愿学习的意向。
如果能够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能联想出以后可能运用此知识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现有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在今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结构的作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即知识结构,就是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内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1]先前学习是后期学习的准备和前提,后期学习是在与先前知识的联系中进行的,并影响先前的知识。
认知结构就是在先前的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的清晰度、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影响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学习迁移的产生条件和促进策略
学习迁移的产生条件和促进策略作者:石艳蕊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5期摘要:合理的教学策略会激活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并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针对学生学习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迁移的习惯及反省认知策略,从而有的放矢、形成良好的迁移氛围。
关键词:学习迁移;教学策略;学习策略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4-01学习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和作用,是学习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一、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理论流派很多,桑代克的相同要素理论指出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贾德的泛化理论指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迁移产生的关键应是学习者是否能从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原理。
格式塔学派的转化理论则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知识的转化,它不仅仅强调个体的领悟能力,即学习者是否能发现先前学习和将要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强调个体原先学习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和练习的次数和强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则认为先前的学习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并不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先前的学习经验实质上是通过引起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间接发生的。
综合各家各派的迁移理论可以得出迁移的产生既不是完全生理上自然成熟的结果,也不是自动的,更不是随时随地无条件产生的。
要想使学习者最大限度的利用迁移,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
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我们提出,迁移产生的条件与学习内容前后间的相似性,即共同要素、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及心向有关,经验和清晰的教学对这种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策略会激活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并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的迁移——精选推荐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
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研究和掌握学习迁移的实质,揭示其规律,对教材的选择、编排,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
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理解的局限性,而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学习迁移表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影响方面。
例如,学习加法与学习乘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主要是知识学习的迁移;骑自行车和驾驶摩托车两种技能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技能之间的迁移,等等。
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相比,学习态度的迁移易被忽视。
其实,这同样是普遍而重要的迁移表现形式。
早在50年代,布鲁纳就曾指出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同样,对学校和教师的不利态度可以从家庭直接迁移到学校;反之,用“铁腕”管理课堂而且常常谩骂和侮辱学生的教师,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同时还会引起对作为权威的教师的反抗,这些在学校形成的态度又会迁移到社会,最终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形成某种“反社会”的倾向。
当然,最为常见的学习态度迁移还是发生在不同活动和不同学科之间。
例如,喜欢学习数学,常导致对物理的兴趣,平时喜欢饲养小动物,进而热爱动物课的学习,等等。
学习方法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从事某种学习时所用的方法,一经养成习惯,以后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的学习。
例如,学生采用试图回忆的方法去记忆中国散文,以后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去背诵英文或记忆数学公式;学习数学的方法影响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等。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情境和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有学生智力水平、认知结构的质量和数量和学习的心理定势。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两种学习材料具备相同或相近成分,有助于搬迁;学习材料具备较好非政府结构,有助于搬迁的出现。
2、学习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
如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布置等方面的相似,有利于学生利用有关线索促进迁移的发生。
3、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辨认出相同科学知识之间或情境之间的共同点,鼓舞学生展开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已教给的原理、科学知识回去化解具体内容问题,建议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举一反三,这都有助于推动积极主动搬迁的产生。
二、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搬迁能力较强。
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
已有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稳定性、丰富性和组织性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情境时对已有知识提取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到迁移的发生。
3、学生自学的心理定势。
定势即为学生专门从事自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自学存有一种定向的促进作用。
定势有利于搬迁的出现,但它所催生的搬迁可能将就是积极主动搬迁,也可能将就是消极搬迁。
教师资格考试: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
学习过程中,迁移现象是存在的,但迁移的发生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自动的,而是有条件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凡是在先前的学习同后来的学习之间有着相同或相似地方的,就能产生互相迁移的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
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同因素可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首先,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因素较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较明显。
例如,乘法求积就要运用加法运算,当学生学会了加法之后,学乘法就比较容易,这就是由于乘法里面包含有加法的成分。
同样,除法求商就要运用减法与乘法的运算。
识谱是演奏各种乐器的共同技能,所以学会一种乐器,再学另一种乐器时也会觉得容易些。
其次,学习方法的共同因素较多,迁移现象也明显。
例如,尝试背诵是熟记各种材料都运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对其他知识的学习都有用。
又如,对语文学习运用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则对数学、物理的学习也会产生迁移。
再如,学习动物学时,学会了用显微镜作为观察细胞的手段,就有助于学习植物学时也用这种方法。
此外,学习态度的共同性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
如爱整洁,当日功课当日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那么他们往往在生活上也表现出爱整洁(衣服的整洁,室内的整洁),工作上也会形成今日工作绝不留在第二天去做的好习惯。
二、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必须考虑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原有的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
已有的知识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迁移,主要是由于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辨别当前的新事物。
如果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迁移就顺利。
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把新事物归入到已有的经验中去,这就会给迁移造成困难和错误。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逻辑层次明晰的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形成积极的迁移。
概括性较高,体现一般原理原则的材料也有利于增进迁移。
先后学习的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相似性越大,或者学习的目标与过程越接近和类似,那么积极迁移也就越容易生成。
桑代克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p262)共同因素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基本思想:前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p267)因此,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但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够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产生的负迁移,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
举例:学习卤族元素时,学习过氯元素后,对溴、碘的性质反应便能很好理解;通过辨别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异,克服学习经验的负迁移。
2.学习的情境因素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与一定的情境想联系。
情境包括最初的学习与后来的迁移中所涉及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若要使得学校情境下学到的特定内容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问题情境相一致。
从学习迁移的角度讲,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如情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呈现的方式与空间位置、两种情境的相似性等。
注意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创设对知识应用有利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等,都应该在促进迁移过程中受到重视。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同因素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
“共同要素说”表明: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
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易产生正迁移。
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同因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
相反,学习对象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例如学习英语与汉语,其间的共同因素很少,就不容易产生正迁移。
如果用学习汉语的方法与模式去学习英语则可能产生负迁移。
所以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迁移就越明显,迁移效果就越好。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它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但不是惟一的条件。
根据概括化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因为学习迁移本身就是~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事物或问题。
学生对学得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就能反映同类事物问题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的联系,对具体事物问题的联系也就越广泛,认识也越深刻,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并易于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实现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的迁移。
相反,如果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新课题就难于纳入到已有经验中去,对于新的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迁移就越困难。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及早将高一级的概念渗透到低一级的概念学习中去,例如学习除法时引入分数的形式,则有利于迁移。
心理学家奥弗曼(Overman)曾进行过实验,将二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每组112人,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训练他们学习两个两位数相加、三个两位数连加以及两个两位数与一个一位数相加。
A组:不概括,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写怎样加;
B组:要求概括,教师不但告诉学生怎样写怎样加,并帮助概括出“写数字要使右行对直”这一规则;
C组:只说理,即只告诉学生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相加的原理,但不告诉"写数字要使右行对直”的原则;
D组:兼用BC两法。
训练15天后,用未教过的数目进行测试,求出四组的迁移百分率,结果C组并不比A组有更多有意义的迁移,而B组与D组则产生了较大的积极迁移。
可见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越高,越能顺利实现迁移。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即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
因此两种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也是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
认知结构变量与迁移的原理告诉我们,如果进行两种学习,当某一种学习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相当地巩固程度时,在头脑中就缺乏可利用可辨别和稳定的认知结构,难于同化
或接纳新的知识,这样进行另一种学习,容易产生负迁移。
教学经验表明,先前学习和以后学习发生迁移关系时正迁移是随先前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成正比地产生,负迁移是随先前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成反比地产生。
布卢姆(Bloom,B.S)认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
他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认为只有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
因此只有当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学习,再进行另一种学习,才不会产生负迁移。
并且原有学习越理解越巩固,对新学习的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4、智力水平
无论如何,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总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迁移还受个人的智力水平这一主观条件影响。
许多心理学家(如桑代克)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桑代克曾对中学生的学习进行大量研究之后提出报告说,被试者的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智力在训练迁移中占重要地位。
①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水平高低与学习好坏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的数量,而且也影响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并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迁移量。
教学实际表明,学生智力水平高,概括力与理解力水平也高,对总的情境的知觉就越完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表现在学习上反应快,接受好,理解深,运用活,善于把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去揭示和发现新问题,并自行纠正错误,验证答案。
这与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苛勒的关系转换理论都是符合的。
例如,把一些比较困难的复合题变换分解成几个简单题让学生去做,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多大的困难,可是如果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些复合题,有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
这里分解的简单题和未分解的复合题在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条件也没有变化,为什么分解了就会做,不分解就不会做呢?显然就是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不能把复合题分解成简单题,所以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能迁移。
相反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比较困难的复合题的解答丝毫不会感到困难,并能在形式上进行必要的多种多样的变换分解,顺利地解决问题,实现迁移。
5、定势
定势(set)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定势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它使人倾向于在认识方面或外显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
定势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
它往往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或线索。
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能使后来作业的反应更加容易实现,并且抑制与其竞争的反应倾向,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沃德(Ward.L.B.1937)在实验室用无意义音节研究,发现了练习某一类课题有助于类似课题的学习这一现象。
但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使学生不能灵活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限制着发展起来的假设的范围,并使尝试的解法固定化,对迁移起阻碍作用,即产生负迁移。
陆钦斯(Luchins,A.S.1942)的“量杯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者,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用三杯量法的定势,而控制组的被试,通常继续用两杯量法。
实验组被试者通常坚持用三杯量法去做这一系列课题,有的题(如9题)竟花许多时间还不得而解,而忽视更简单的可能解法。
实验者企图用各种方法提醒他的被试者,使他们避免这种可怜的盲目,但是很难成功。
奈特(Knight,K.E.1963)根据上述量水问题又设计了相似的实验,以分析产生僵化行
为的原因。
研究者发现,被试在较难的问题中用惯了一种公式,则他们以后就有坚持应用这一公式的倾向。
若被试在较易解决的问题中用惯了一个公式,则在解决新问题时能较灵活地适应。
这也就是说,在学习时对某一法则或方法付出的代价愈大,则定势导致的僵化行为愈难以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定势在迁移方面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的机能固定性,使人盲目地搬用某种经验,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定势会影响到迁移的性质、程度。
在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定势产生的不同作用。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完加法交换律之后,再学习乘法交换律时,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与掌握、运用,这是心理定势起促进作用的例子。
再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尽管他们已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但在实际运算中他们的运算顺序往往受算式的书写顺序的影响。
如:100-9 X 9,有的学生往往先从100中减去9得91,然后再算91X 9。
如果教师要他重新检查结果并改正错误时,学生也能独立完成。
这类错误是由于算式书写顺序的定势造成的,并不是由于学生缺乏综合运算法则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