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的结构与食性的关系
探究鱼结构与食性关系
![探究鱼结构与食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72c3d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7.png)
肉食性鱼类的捕食方式:主动出击,利用速度和力量捕捉猎物 肉食性鱼类的生态地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 作用
植食性鱼类
主要食物:植物性 食物,如藻类、水 草、浮游植物等
特点:消化系统发 达,能够消化植物 纤维素
代表鱼类:草鱼、 鲤鱼、鲫鱼等
生态作用:维持水 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促进水生植物的 生长和繁殖
呼吸系统:鱼的呼吸系统包括鳃、鳃盖和呼吸管
鳃的功能: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从水中吸收到血液中 食性的影响:鳃和呼吸系统对鱼的食性有重要影响,如肉食性鱼类的鳃 和呼吸系统更发达,以适应水中的氧气需求。
鳍和运动系统对食性的影响
鳍的作用:帮助鱼在水中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和速度
运动系统的作用:协调鱼的运动,帮助鱼捕食和逃避天敌
鳍和运动系统的关系:鳍和运动系统共同作用,影响鱼的食性 鳍和运动系统的影响:鳍和运动系统的不同,导致鱼的食性不同,如鲨鱼和海豚的食性不 同
淡水鱼类食性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物来源:淡水鱼类的食物 来源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 物、底栖动物、腐殖质等
食物选择:淡水鱼类会根据 环境、季节、食物来源等因
素选择食物
食性广泛:淡水鱼类的食性 非常广泛,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等
食物竞争:淡水鱼类之间存 在食物竞争,如捕食、争夺
食物等
海水鱼类食性特点
食性广泛:海水鱼类的食性非常广 泛,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植 物、动物等。
食物来源:海水鱼类的食物来源丰 富,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底栖 生物、植物、动物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捕食方式:海水鱼类的捕食方式多 样,包括主动捕食、被动捕食、滤 食等。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https://img.taocdn.com/s3/m/b96672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9.png)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一大类,它们通常以水为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本文将介绍鱼类的结构特征、呼吸方式、游泳方式以及食物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1. 结构特征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适合在水中迅速移动。
它们的皮肤一般光滑而粘滑,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
鱼类通常具有鳞片覆盖全身,鳞片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圆鳞、棱鳞和甲鳞等。
鱼类的头部具有鳃孔,用于呼吸。
同时,身体的背部通常为深色,而腹部为浅色,这种颜色的分布有助于鱼类在水中进行伪装。
2. 呼吸方式鱼类的呼吸方式主要通过鳃来完成。
它们通过口腔吸入水,然后通过鳃孔将水排出,鳃的细胞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在经过时,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种呼吸方式使得鱼类能够在水中生存并获取所需的氧气。
3. 游泳方式鱼类的游泳方式取决于它们的体形和鳍的结构。
常见的游泳方式有摆动式和连续式。
摆动式游泳是指通过摆动身体来推动水的方式,如鲤鱼等。
连续式游泳则是通过连续摆动鳍来推动水,如鲨鱼等。
不同鱼类还会根据其生活环境的要求,进化出不同形态的鳍,如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等,这些鳍的组合和运动可以帮助鱼类实现定向、快速和敏捷的游动能力。
4. 食物来源鱼类的食物来源多样化,不同种类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食性。
有些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如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有些鱼类以底栖生物为食,如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而另一些鱼类则以其他鱼类或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鱼类的嘴部结构和牙齿类型也会因食物来源而有所不同。
总结:鱼类作为水生脊椎动物的一类,其结构和生活习性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水中的生存和游动,呼吸方式通过鳃完成,具有摆动式和连续式两种游泳方式,并且食物来源多样化。
这些特征使得鱼类能够在水域中成功生存并完成各种功能活动。
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一生物群体。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https://img.taocdn.com/s3/m/254f2f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3.png)
淡水鱼类的食性也影响了它们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有些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 食,它们可能选择在有较多遮蔽物的水域栖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栖息环境与食性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食性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淡水鱼类的食性 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适应性进化
淡水鱼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食性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适应性进化。例如,一些 鱼类可能逐渐适应了新的食物来源或栖息环境,从而改变了其食性和栖息习性。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 样性。
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栖息地保护
划定鱼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栖息地行为。
栖息地恢复
对受损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如疏浚河道、清理垃圾等,改善鱼 类栖息环境。
人工鱼巢建设
在鱼类繁殖季节,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场所和产卵条 件。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受损水体进行 生态修复,提高水质。
水质监测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确保 水质符合鱼类栖息要求。
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生植物保护
保护水生植物群落,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浮游生物恢复
通过人工投放或自然恢复,增加浮游生物数量,为鱼类提供食物来 源。
分类
淡水鱼类种类繁多,根据其生活习性 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多个科、属和 种。常见的淡水鱼类有鲤鱼、鲫鱼、 草鱼、鲢鱼、鳙鱼等。
淡水鱼类的分布与数量
分布
淡水鱼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的淡水水域。在我国 ,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种类和数 量都非常丰富。
数量
由于淡水鱼类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因此在适宜的条件 下,它们的数量可以迅速增加。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 等原因,一些地区的淡水鱼类数量已经受到威胁。
鱼的解剖实验
![鱼的解剖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674dd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5.png)
鱼的解剖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鲤、鲢的解剖观察,了解鱼类的消化、呼吸、尿殖系统的形态、位置和构造;比较分析不同食性鱼类器官构造的差异,食性和形态构造特征相适应的相互关系。
2.实验内容:对鲤、鲢进行解剖观察,掌握正确地解剖方法;通过解剖观察,了解鱼类的消化、呼吸、尿殖系统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3.试剂和仪器设备:鲤鱼、鲢鱼;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尖头镊子、解剖针等
4.实验步骤
解剖方法:
左手握鱼,右手持解剖剪,先在肛门前方剪一小的横切口,然后将解剖剪,然后将解剖剪钝头插入,沿腹中线向前方剪开直至鳃盖下方,然后直臀鳍前缘向左侧背方体壁剪上去,沿脊柱下方向前剪到鳃盖后缘,将左体壁全部剪去,呈显内脏。
用剪从下颌中央向后剪至鳃孔下方,再沿鳃孔上方经眼下缘向前剪断口上缘骨骼,除去口咽腔侧壁,观察口咽腔。
观察内容:
(1)消化系统:
①消化管:口咽腔、食道和肠
②消化腺:肝胰脏、胆囊
(2)呼吸系统:
①鳃盖、鳃盖膜
②鳃
③伪鳃
④鳔
(3)尿殖系统:
①肾脏
②输尿管和膀胱
③生殖腺
④生殖导管
5.实验报告要求
(1)绘制鲤(鲢)的消化系统。
(2)比较鲤和鲢的消化、呼吸、尿殖系统的异同点。
6.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手术刀等解剖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要保证实验动物的鲜活度。
7.问题讨论
以鳓、鲢、乌醴和鲈为代表,比较不同类别,不同食性,分析讨论其消化系统的构造与不同食性的相互关系。
鱼类解剖实验评价报告单。
鱼类各部位营养与食用简析
![鱼类各部位营养与食用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1658b8767f5acfa1c7cdf2.png)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
20友海
以民谚有“宁舍三代亲,莫弃鲤鱼鳞”之说,是 营养与食疗之上品。
鱼鳞分骨鳞、盾鳞、硬鳞三种,占鱼体重 2%~3%,由真皮层的结缔组织构成,起到保护作 用。鱼鳞含有多种矿物质,尤以钙、磷含量高, 其中有机物 41%~55%,包括生胶质、硬蛋白质、 脂肪等,另外鱼鳞还含有胆碱(强化记忆)、不饱 和脂肪酸(缓解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卵 磷脂(保护肝脏、促进神经和大脑发育)及钙、硫 等矿物质(预防佝偻病及骨疏松),食用时可熬成 冻或做成汤。另外,鲥鱼和鳓鱼鱼鳞含有脂质和 鲜味成分,带鱼鱼鳞含有可抗癌的 6-硫代鸟嘌呤。
一、鱼肉 鱼类含有 15%~20%的蛋白质,90%以上都会被 人体吸收,鱼肉具有肌纤维短、组织结构松软、 水分含量多、结缔组织少的特点,所以鱼肉较畜 禽肉细致嫩滑易消化,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 复原身体及伤口愈合;鱼类脂肪含量低,例如含 有 1%~3%脂肪的大黄鱼、小黄鱼等少脂鱼,含有 5%~8%脂肪的虹鳟、沙丁鱼、草鱼、带鱼等多脂 鱼,均比畜肉少,所以热量低,是比家禽、家畜 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物,鱼肉含 EPA、DHA 等 ω3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例如冷水性虹鳟含有 DHA
我国鱼类繁殖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 完成了梭鱼、真鲷、黑鲷、河鲀等育苗技术, 90 年代,牙鲆、大菱鲆等鲆鲽类工厂化养殖蓬勃 兴 起 , 步 入 产 业 化 道 路 。“ 四 条 腿 的 不 如 两 条 腿 的,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鱼类享有盛誉,兼有 优质蛋白质+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的特点, 北 方 人 有 “ 一 鲆 ( 牙 鲆) 二 镜 ( 银 鲳) 三 鳎 ( 半 滑 舌 鳎)”“春花(星鲽)秋鳎(舌鳎)”以及“河中鲤 , 海中鲳”之说。鱼类营养价值高,做法花样繁 多,烧、溜、炸、爆、煎、蒸、熏、烤各具风 味,其中清蒸最健康,最能保留原味。
河流鱼类食物链
![河流鱼类食物链](https://img.taocdn.com/s3/m/0f7a1d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7.png)
河流鱼类食物链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其中,鱼类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食物链。
本文将探讨河流鱼类的食物链结构,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和生态意义。
一、初级生产者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是河流鱼类食物链的起点。
初级生产者主要指浮游植物、藻类等微小生物,它们具有光合作用能力,能够通过吸收阳光和水中的无机营养物合成有机物质。
其中,浮游植物以及通过吸附方式生存的藻类,是鱼类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底栖无脊椎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鱼类食物链的第二层。
它们以初级生产者为食,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底栖甲壳动物、水蚤等。
这些底栖无脊椎动物是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起到了梳理河床、清除有机废物等重要作用。
三、中级消费者在鱼类食物链中,中级消费者位于第三层。
它们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且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中级消费者主要包括小型鱼类和某些无脊椎动物,它们在食物链中起到了连接初级生产者和顶级消费者的桥梁作用。
四、顶级消费者顶级消费者是鱼类食物链中的最高层级,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并且没有天敌。
顶级消费者主要包括大型鱼类和食肉动物,它们以中级消费者为食,并且在食物链中起到了控制中级消费者数量的重要作用。
五、分解者分解者是鱼类食物链的最末端,它们主要由腐食性动物和细菌组成。
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死亡动植物、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将有机物质还原为无机物质,并释放出营养物质供给初级生产者使用,从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以上对河流鱼类食物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流鱼类食物链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一层级的生物都在维持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而顶级消费者则通过控制中级消费者的数量来维持食物链的结构与稳定。
此外,鱼类食物链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鱼类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来源之一,河流鱼类食物链的良好生态状态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丰富和可持续利用。
鱼类的消化系统
![鱼类的消化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363ee4a81c758f5f71f6752.png)
• 消化系统讲授重点:1 、鱼类消化管的结构2 、鱼类消化管构造与食性的关系3 、肝脏、胰脏在鱼体的位置和机能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脊椎动物的体腔源于中胚层。
体腔囊向腹面延伸,其背部及中部的腔不久消失,而腹部的腔残留下来,即形成将来的体腔。
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
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内脏各器官。
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膜层。
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即肠系膜。
背面一条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后者不久中断,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体腔。
鱼类的体腔不久被一横隔(即围心腹腔隔膜)分隔成两个腔。
前面的小腔包围心脏,称围心腔;后面的大腔容纳消化、生殖等器官,称腹腔。
腹腔的形状随鱼的体形而异。
有的处延长形腹腔如鳗鲡、黄鳝、玉筋鱼等;平扁形腹腔如鳐、平鳍鳅、鮟鱇等;侧扁形腹腔台银鲳、长春鳊、团头鲂等。
肉食性鱼类的腹腔一般较大,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则较小。
腹腔脏层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胃脾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上。
第二节 鱼类的消化管消化管是一肌肉的管子,它从口开始,向后延伸,经过腹腔,最后以泄殖腔或肛门开口于体外。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有些鱼类这几部分的界限不明显,但可凭借不同的管径,不同性质的上皮组织及特殊的括约肌或一定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区别。
一、口咽腔鱼类的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咽,其前即为口腔,故一般统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
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鲈鱼、带鱼、 鳡 、鲶等。
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873fca4028915f804dc2c3.png)
纵行肌所 占比例高 , 粘液细胞体积小 , 分散于整个 消化道 中, 肠绒毛极发达 ; 比肠 长 8 9 环行肌极发达 , 鲢 . , 4 粘液
细胞 集 中于 消 化道 前 段 , 绒 毛 由前 至后 逐 渐 呈 短 粗状 ; 比肠 长 45 , 肠 鳙 .8 环行 肌 极 为 发 达 , 液 细 胞 数量 多且 均 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b t a tM ir s u t r so s u i v l sit sia i, n c u el r a u e n b e v d i ie t eta t fc mmo sr c : c o t c e f r u mu c l i u n e t l a d mu o sc l we e me s r d a d o s r e n d g si c so o , l n s s v r n
( . ol e f i ce c , ot e sF rs y iesy H  ̄i 1 0 4 , h a 1 C l g f S i e N r at o et v r t, a n 0 0 C i e oLe n h r Un i 5 n 2 H i n j n ie i e e ee rh n t t, hn s c d myo F seyS i c s H r i 1 0 7 , hn ; . e o gi g v r s r s sac s t e C i e a e i r c n e , abn 5 0 0 C ia l a R F hi R I i u e A f h e
3Lio n e tr o ce t c& Teh oo ia x h n ewi oeg u t e ,ioy n 1 0 0Chn ) . a Ya gC ne rS in i f i f c n lgc l c a g t frinCo nr sLa a g1 0 , ia E h i 1
生态学实验技术——鱼类食性(2)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2014年5月11日
![生态学实验技术——鱼类食性(2)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2014年5月11日](https://img.taocdn.com/s3/m/f2f33ad4ad51f01dc281f1a6.png)
生态学实验技术鱼类食性(2)鱼类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1、实验目的1.1 了解鱼类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的关系;1.2 估计大亚湾鱼类的食性。
1.3 学会统筹设计实验内容,熟悉几种胃肠内容物分析的指标与操作,训练团队分工合作。
2、实验材料与器材实验动物: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坝光村附近的大亚湾内湾段捕捞的鱼类,选至少3种鱼类,每种鱼类至少有3尾。
仪器设备:水桶(每组2个)、解剖盘(每组2个)、手术剪(每组2把)、枝剪(每组1把)、手术刀(每组2把)、解剖针(每组2支)、卷尺(每组1个)、放大镜(每组2个)、手术镊子(每组大、小各两把)一次性乳胶手套(每人1-2个)、长筒乳胶手套(每组2个)、显微镜(每组1台)、解剖镜(每组1台)、载玻片、盖玻片、天平、称量纸、烧杯、吸管、吸水纸、95%医用酒精或福尔马林(建议有,每组1瓶)、注射器(建议有,每组两个)。
最好有照相机、笔、纸备用。
3、实验分组共分6个小组,每组成员中要有男有女,每组推选一个负责人。
每个小组将进行从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提交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4、实验步骤4.1 实验鱼类背景资料记录记录实验鱼类的以下内容:采集鱼类的地点、时间、采集工具,保存及运输情况;大概鱼名或拍照;体长、体重、全长(建议)、性别(建议)。
记录你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4.2 根据消化道结构初步判断食性解剖备选鱼类,根据齿、鳃耙、胃、消化道长度/体长比值等估计鱼的食性。
4.3 各组进行胃肠内容物分析实验4.3.1 实验设计方案可先查阅相关的文献,每组根据实验目的1.1、1.2、1.3,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建议用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等解剖食道、胃、肠等,取出内容物或用水(或洒精)稀释,用肉眼、显微镜、解剖镜等观察消化管全长的所有食物,其中消化管前段的食物未完全消化,较好观察。
食物(残渣)一定要可辨认,不宜乱猜,实在认不出就如实写,建议对观察到的可辨认或不能辨认的食物(残渣)进行拍照。
掌握鱼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性——有趣的鱼儿家科学教案
![掌握鱼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性——有趣的鱼儿家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40e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1.png)
掌握鱼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性——有趣的鱼儿家科学教案。
一、鱼类的饮食结构1.鱼类的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鳃、胃、肠和肛门组成。
鱼类的口吻结构与其所捕食的猎物紧密相关,如生活在流域中央的鲇鱼,它们的嘴很宽,可以吞噬较大的猎物,例如泥鳅和蟹;另外一些鱼类,像哲罗鱼和鳟鱼,它们的口形较长、较窄,更容易夹住移动较快的猎物。
2.鱼类的食性从鱼类的食性上来看,可以将其分为肉食性、草食性和雜食性。
肉食性鱼类以其他的鱼类为主要猎物。
草食性鱼类则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
雜食性鱼类则既捕食肉食性鱼类又吃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
3.鱼类的咀嚼和吞咽鱼类在吃食物时,先用口尖上的牙齿或喉间的齿来咀嚼食物,将其变小、变软后再吞咽。
在将食物吞咽下去之前,鱼类还会将其压缩成一个圆球形,以使其更容易通过胃肠道。
二、鱼类的习性1.游泳习性鱼类的游泳习性主要与其生存环境、食性和生殖方式有关。
一些鱼类,如锦鲤、金鱼等,喜欢聚拢成群的游泳,而一些鱼类,如鲨鱼、狮子鱼等,则是孤独游泳,寻找自己的猎物。
另外,一些纤体的鱼类,如鲑鱼和鲈鱼,可以在千里迢迢的海洋中游泳,完成它们的生殖和繁殖。
2.活动和休息鱼类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行为。
当它们在部分高度上游泳、或在岩石和水生植物的附近游动时,通常是在寻找食物的同时休息。
当它们在追逐或躲避其他鱼类或掠食者时,它们的速度往往很快。
3.繁殖习性鱼类的繁殖习性因不同种类而异。
一些鱼类,在繁殖季节时会沿着海岸或河流迁徙。
针对这一特点,在科学上有研究显示,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隔板、提高水的温度等方法来刺激这些鱼类的繁殖。
此外,对于一些在河流或湖泊中繁殖的鱼类,人类可以通过设置深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来跟踪和观察这些鱼的繁殖进程。
掌握鱼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性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于饲养还是科研工作。
通过鱼儿家科学教案这一途径,孩子们可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鱼类的各种特点和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755ad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1.png)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引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及黄海、东海、南海地区。
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系统角色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大黄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食性研究:大黄鱼的食性研究是探索其食物组成、食物消化和食物选择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大黄鱼消化道中的胃内容物、观察其摄食过程以及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法,可以了解大黄鱼的食物偏好和消化能力。
研究发现,大黄鱼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包括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头足类等。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环境的变化,大黄鱼的食物组成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夏季水温升高时,大黄鱼倾向于选择肉食性食物;而冬季水温较低时,会选择以藻类为食。
此外,大黄鱼的食物消化能力也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其消化道中的酶活性,可以了解大黄鱼对不同种类食物的消化能力,以及其对食物来源的适应能力。
二、食物网结构的研究:食物网是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食物关系的网络结构。
通过研究大黄鱼所处的食物网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通过调查与采样,研究人员可以对大黄鱼的食物链进行分析,找出大黄鱼在食物网中的摄食者与被摄食者。
同时,基于固定样本的同位素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食物传递路径。
研究发现,大黄鱼在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食物层次(食物链上的位置)。
它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中上层捕食者,同时也是许多底栖生物的主要摄食者。
大黄鱼的食物链长度较短,说明其在食物网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
此外,大黄鱼还表现出食物选择性。
研究表明,其在食物选择中会偏好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
这种食物选择性可能是由于大黄鱼的需要,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三、研究意义与启示: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普通动物学动物学下16章-参考答案
![普通动物学动物学下16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9d37a4c77da26925c5b073.png)
动物学(下)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6章圆口纲复习题1、说明七鳃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答: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
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
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
2、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①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
②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④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
⑤独特的鳃呼吸器官——鳃囊。
⑥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3、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
答:①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
②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
③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固。
4、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各有些什么种类?七鳃鳗目:①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②口位于漏斗底部③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④脑垂体囊不与咽部相通⑤鳃孔7对,鳃笼发达⑥内耳有2个半规管⑦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种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鲤鳗,雷氏七鳃鳗盲鳗目:①无背鳍和口漏斗②口位于身体最前端③鼻孔开口于吻端④脑垂体囊与咽相通⑤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⑥内耳仅一个半规管⑦卵大,发育无变态代表种类有:粘盲鳗第17章鱼纲复习题1、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答: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d782a867ec102de3bd892c.png)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 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 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 的百分比。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
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 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
•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 •
夏季:端足类、糠虾 六丝鲚(东秋海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
•(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 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 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 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
•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 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 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 要饵料。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080a93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6.png)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
鱼类种内食物关系是指同一种鱼在其生态环境中与同类个体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同一鱼种内,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可能从不同的食物来源中获取营养,且不同性别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食性,这些都是影响种内食物关系的因素。
举个例子,对于一种鱼类,幼鱼可能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浅水底层的小型底栖生物为食,而成年鱼则可能以大型底栖生物、小鱼、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来源。
此外,雌性和雄性个体在食物来源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如雌性会更倾向于食用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浮游生物,而雄性可能倾向于捕食小鱼和甲壳类。
在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中,强者往往会占据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则可能会受到食物短缺的影响。
同时,食物资源的竞争还会影响个体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整个种群的生态平衡和动态变化。
因此,在保护和管理鱼类种群时,需要充分考虑种内食物关系对于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鱼类种内食物关系的基本情况后,才能更加有效地采取保护和管理措施,以确保种群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关于鱼的中班科学教案
![关于鱼的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16a32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e.png)
关于鱼的中班科学教案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了解动物世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而在动物中,鱼是一个富有趣味性且能够引发幼儿好奇心的话题。
通过学习鱼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长变化等,幼儿能够培养对动物的爱护意识,同时也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下面是一份关于鱼的中班科学教案,希望能为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了解鱼的特点1. 观察鱼的外形:鱼的身体是扁平而长且呈流线型,两侧有鳞片,尾巴大而扇形,适合在水中迅速游动。
2. 细察鱼的皮肤:鱼的皮肤通常是湿润的,柔软而滑腻,它们的鳞片覆盖整个身体,有些鱼的鳞片可以变换颜色。
3. 学习鱼的呼吸方式:鱼通过鳃腔中的鳃呼吸,将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然后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 探究鱼的骨骼结构:鱼的骨骼由一系列小块的骨骼连接而成,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动。
二、了解鱼的生活习性1. 探索鱼的栖息地:鱼通常栖息在水中,可以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鱼类适应了沼泽地带和河流。
通过观察鱼类的栖息地,让幼儿体会到鱼类对水环境的依赖。
2. 研究鱼的食性: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食性,有些鱼吃植物,有些鱼吃小动物,甚至有些鱼会互相捕食。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感受鱼类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了解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卵生动物,有些是胎生动物。
通过展示鱼类的繁殖过程,让幼儿了解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
4. 发现鱼类的生长变化:鱼从幼鱼到成鱼的生长变化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鱼类,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外形和行为上的差异,了解生物成长的规律。
三、培养对鱼的爱护意识1. 培养对水生生物的关心:通过学习和了解鱼类的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养成对水生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告诉他们如何爱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 观察鱼类的生活方式:利用观察和实地探访等方式,让幼儿亲身感受鱼类的生活习性,让他们明白鱼类需要干净的水和适合的食物等。
结语:通过鱼的科学教育,幼儿能够增加对动物世界的认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也培养他们对鱼类以及其他动物的爱护意识。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https://img.taocdn.com/s3/m/5af070a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c.png)
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中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一类。
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生活习性而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鱼类的骨骼结构、呼吸器官、运动方式、繁殖特征等几个方面,介绍鱼类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一、骨骼结构鱼类的骨骼结构可以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两类。
硬骨鱼的骨骼由钙质形成,具有坚硬的特点,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力。
而软骨鱼则以软骨组织构成骨骼,相对不太坚硬。
无论是硬骨鱼还是软骨鱼,它们的骨骼都具备高度适应水中环境的特点。
鱼类的骨骼主要由脊椎骨、颅骨和鳍条等组成。
脊椎骨连接着鱼类体内的肌肉和鳞片,使得鱼类能够保持自身的姿势和运动。
颅骨则保护着鱼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具备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鳍条则是鱼类运动的关键部分,它们能够在水中灵活运动、保持平衡,并且帮助鱼类调整速度和方向。
二、呼吸器官鱼类的呼吸器官主要通过鳃来进行呼吸。
鱼类的鳃位于鱼鳃盖内,通过水流的流过,从水中吸取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鱼鳃盖的开合能够调节鱼类的鳃片暴露程度,以控制气体交换的量。
除了鳃外,一些鱼类还拥有腮耳孔或者肺来进行呼吸。
腮耳孔位于鱼类的头部,具有感应水流和气压的功能,能够帮助鱼类感知环境。
某些淡水鱼类或者生活在氧气较少环境中的鱼类,则具备肺来进行气体交换。
三、运动方式鱼类的运动方式主要通过鳍来完成。
各类鱼类的鳍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因此它们的运动方式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鸭嘴鱼、鳗鱼等具有细长身体和细长鳍的鱼类,主要通过摆动身体来前进;而大部分鱼类则利用背鳍和尾鳍的收放运动,产生向前的推力。
鱼类的鳍还能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和敏捷转向。
胸鳍具备较大的面积和强大的推力,能够使鱼类在水中迅速加速和减速,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而尾鳍的形态和摆动方式决定了鱼类的灵活性和游动速度。
四、繁殖特征大多数鱼类通过产卵的方式进行繁殖。
雌鱼会选择适合产卵的场所,如水草丛或河底的洞穴,并将卵粘附在这些场所上。
雄鱼通过释放精子,使卵受精,然后雌鱼会用其腹部的鳍或者身体将卵保护起来,直到孵化出仔鱼。
探究鱼的结构与食性的关系
![探究鱼的结构与食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a0e775cf84b9d528ea7af3.png)
(三)实验中七种类型鱼的食性特征
肉食性
黄鳝: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 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 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大菱鲆:草食性鱼类,摄食能力和强度均低于草鱼。鱼种及成鱼以苦 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喜欢吃陆生
禾杂本食科性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
冒俏如汪巧菊彭雅芹钱静洁孙浩目录壹壹实验目的及意义实验目的及意义贰贰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叁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肆肆讨论讨论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
鱼类结构与食性探究
食性| 生存环境| 鳃耙 | 消化系统 | 感觉器官|
一、实验材料: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直尺、投影仪、 笔记本电脑、手套。
二、实验方法: 解剖比较法
一、食性
(一)鱼的食性类型 (二)摄食方式 (三)实验鱼的食性
二、食性相关因素
(一)生存环境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三)消化系统 (四)感觉器官
肆·讨论
1、环境如何影响食性进而改变体型? 2、不同食性鱼类体型上有哪些区别?哪些特化较为明显?
感谢您的聆听
(一)生存环境
鲫鱼: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 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 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 的条件都不苛求。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 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草食性
草鱼:3鳃膜条骨
鳊鱼:鳃耙17~22,多数为 18~21
肉食性
草鱼: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但具有蜓等。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ec5bc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4.png)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
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指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自然界中,同一种鱼类中的个体往往会存在着食物竞争和食物互补的关系。
有些鱼类是杂食性的,它们会吃植物、浮游生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多种食物。
而有些鱼类则是肉食性的,它们会捕食其他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等。
同一种鱼类中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大小和力量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的食物选择和竞争能力。
通常来说,大型强壮的鱼类会占据更多的食物资源,而小型的鱼类则需要依靠更加灵活的捕食方式来获取食物。
除了食物竞争和互补外,同一种鱼类中的个体还可能通过形成群体来协作捕食和分享食物。
例如,一些鱼类会形成饵球来吸引猎物,或者组成捕食队伍共同捕食大型猎物。
总之,同一种鱼类中的个体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鱼类种群的密度、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因素等。
对于生态学家和渔业管理者来说,了解鱼类的种内食物关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渔业资源都非常重要。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鳙鱼
鲫鱼 鳊鱼 鳜鱼 草鱼 大菱鲆 黄鳝
鳜鱼: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 黄鳝: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
大菱鲆:鳃4,假鳃发达;鳃耙发达、退化或无鳃耙;鳃盖条6-8;鳃盖膜互连,游离, 峡部多呈凹刻状
杂食性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肉食性
(一)生存环境
鳜鱼: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 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 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 窥视摄取食物。
黄鳝: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 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有性逆 转现象
大菱鲆:是深海底层鱼,主要产于 大西洋东侧沿岸,分布于欧洲斯堪 的纳维亚至地中海一带。
杂食性
一、食性
(一)鱼类的食性类型
分类
按饵料生物的 生态类群
以浮游生物为食:鲢、鳙 以底栖生物为食:青鱼、鲤、鲫 以游泳动物为食:鳡、鲌类 以水生植物为食:草鱼、团头、鲂鳊 以周丛生物和碎屑为食:鲴类
(二)鱼类的摄食方式
掠食
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
滤食
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 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
翻掘
鱼类结构与食性探究
食性| 生存环境| 鳃耙 | 消化系统 | 感觉器官|
小组成员:冒俏如、汪巧菊、彭雅芹、钱静洁、孙浩
时间:2016.12.20
目录
壹·实验目的及意义 贰·材料与方法 叁·实验结果 肆·讨论
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 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鱼 类。 2、通过对鱼类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鱼类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 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 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硬骨鱼类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此食性范围较广。
(三)实验中七种类型鱼的食性特征
杂食性
鲫鱼: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
鳙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 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
亦吃杂豆食浆性、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二、食性相关因素
(一)生存环境 (三)消化系统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四)感觉器官
草食性
(一)生存环境
草鱼: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 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 岸多水草区域。
鳊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 中型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 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 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冬季喜 在深水处越冬
肉食性
黄鳝: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
牙齿:只有捕捉和咬住食物的作用,无咀嚼功能。肉食性的牙齿较尖,食草性的
草鱼牙齿,如咽喉齿有栉状突起以切割水草。
草鱼的咽喉齿
鳜鱼的牙齿
1、消化道
口腔与咽无明显分界线,食道也很短,胃紧接食道后面。
胃: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胃分化不明显,肉食性鱼类不仅 有胃,有些硬骨鱼类在胃与肠交界处还生有幽门盲囊的突起。
草鱼: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但具有很强的杂食特点。幼鱼期食幼虫,藻
杂类食等性,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
(三)实验中七种类型鱼的食性特征
肉食性
鳜鱼: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 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吃食时 十分仔细,吞下鱼、虾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 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
幽门盲囊:其机能一般认为与分泌和吸收有关。数目可作为 分类的依据之一。
鳜鱼的幽门盲囊
胃 幽门盲囊
1、消化道
肠:鲫鱼、鳊鱼均为杂食性鱼类,多以植物为食,难以消化。故 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软骨鱼类可明显辨出小肠 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回肠内具螺旋瓣, 螺旋瓣增加了肠的吸收面积,并起到延缓食物向后移动的作用, 硬骨鱼类的肠内一般无螺旋瓣。
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 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
吮吸
水 + 食物。 摄食效能低
啃咬
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 和藻类
刮食
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
(三)实验中七种类型鱼的食性特征
草食性
鳊鱼:草食性鱼类,摄食能力和强度均低于草鱼。鱼种及成鱼以苦草、 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喜欢吃陆生禾本 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 性范围较广。
一、实验材料: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直尺、投影仪、 笔记本电脑、手套。
二、实验方法: 解剖比较法
一、食性
(一)鱼的食性类型 (二)摄食方式 (三)实验鱼的食性
二、食性相关因素
(一)生存环境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三)消化系统 (四)感觉器官
2、消化腺
口
心脏 肠 肾 生殖腺 肛门
口和牙齿
草鱼:口端位,无口腔齿,咽齿梳状 鳊鱼:口小端位,口裂广弧形,下咽齿3行
草食性
1、消化道
鳙鱼:口宽大,且稍微上翘,无口腔齿,有下咽齿二行,侧扁,呈
梳状,齿侧具横沟纹 鲫鱼:口端位,无口腔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
杂食性
鳜鱼:口端位,有口腔齿,无咽喉齿 大菱鲆:口大,颌牙尖细而弯曲,无犬牙
鲫鱼:鳃耙长,鳃丝细长。
鳙鱼
鲫鱼 鳊鱼 鳜鱼 草鱼 大菱鲆 黄鳝
鳙鱼:外鳃耙数约690~700,鳃耙宽、窄,两侧各有侧突起,形成波纹状滤缝
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鳃耙的数目、形状、疏密排列等与鱼类的食性 有关,鲫鱼鳃致密细长,排列整齐,便于滤取食物,食肉性鱼类鳃耙短而 疏,数目较少。
(三)消化系统 1、消化道
(一)生存环境
鲫鱼: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 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 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 的条件都不苛求。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 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
பைடு நூலகம்
(二)鳃耙数目和形态
草食性
草鱼:3鳃膜条骨
鳊鱼:鳃耙17~22,多数为 18~21
肉食性
杂食性
(三)实验中七种类型鱼的食性特征
肉食性
黄鳝: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 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 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大菱鲆:草食性鱼类,摄食能力和强度均低于草鱼。鱼种及成鱼以苦 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喜欢吃陆生
禾杂本食科性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