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答案: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中医针灸学-重点专业知识题库及答案
中医针灸学-重点专业知识题库及答案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A.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C.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D.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答案:E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A.任脉、督脉、阳维脉B.任脉、督脉、阳维脉C.任脉、带脉、冲脉D.任脉、督脉、带脉E.任脉、督脉、冲脉答案:E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A.手足末端B.头面部C.胸部D.心中E.腹部答案:A4.属于十五络脉的是A.任脉络、冲脉络、督脉络B.任脉络、带脉络、督脉络C.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D.任脉络、督脉络、胃之大络E.任脉络、督脉络、带脉之络答案:C5.下列有关标本根结理论论述不正确的是A.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以上5寸中,穴为跗阳B.“根”为经气之所出,即四肢末端的井穴C.“标”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D.“结”指经气由下而上归结之所,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E.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答案:C6.经络腧穴按诊的异常变化不包括A.压痛B.硬结C.色黑D.肿胀E.条索状物答案:C7.关于十二皮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不能反映脏腑、经络病证C.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D.十二皮部为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E.通过在皮部的治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答案:B8.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是腧穴的A.专一性B.近治作用C.远治作用D.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E.相对的特异性答案:D9.足阳明胃经的主治特点是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B.侧头、胁肋病C.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D.后头、背腰病,肠病E.侧头、鼻、口、齿病答案:C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A.拇指第二节B.食指中节C.中指中节D.无名指中节E.小指中节答案:C11.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A.3寸B.4寸C.5寸D.6寸E.8寸答案:A12.既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又是八会穴之脉会的穴位是A.经渠B.鱼际C.太渊D.列缺E.尺泽答案:C13.以下腧穴中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是A.商阳B.合谷C.曲池D.肩髃E.肩髎答案:E14.下列经脉中,“人下齿中”的经脉是A.脾经B.肝经C.膀胱经D.小肠经E.大肠经答案:E15.以下是丰隆穴的定位是A.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B.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9寸,条口穴外1寸C.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10寸,条口穴外1寸D.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条口穴外1寸E.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6寸,条口穴列1寸答案:A16.以下腧穴中,具有健脾化湿,善治水湿病证的是A.地机B.阴陵泉C.三阴交D.公孙E.隐白答案:B17.关于针灸睛明穴的操作要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患者眼球轻推向外侧固定B.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C.不宜大幅度提插D.禁灸E.患者需睁目答案:E18.肺俞穴的针刺深度应把握在A.斜刺0.3~0.5寸B.斜刺0.5~0.8寸C.直刺0.5~0.8寸D.斜刺0.3~0.8寸E.直刺0.3~0.8寸答案:B19.关于督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阳脉之海”B.为“气血之海”C.统率阳经D.阳脉之都纲E.督领全身之阳气答案:B20.关于夹脊穴主治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适应范围较广B.颈部的穴位治疗肩颈疾病C.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D.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E.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答案:B21.针刺下列腧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宜取俯卧位A.风池B.肾俞C.风市D.天宗E.关元答案:E22.呼吸补泻中补法的操作是A.病人吸气时捻转,呼气时提插B.病人吸气时提插,呼气时捻转C.病人吸气日时进针,呼气时出针D.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捻转E.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答案:E23.有关妊娠妇女针刺时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孕期不可针刺三阴交B.怀孕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腧穴C.怀孕三个月以上者,不宜针刺腹部腧穴D.怀孕三个月以上者,不宜针刺腰骶部腧穴E.可用昆仑、至阴保胎答案:E24.隔蒜灸用于治疗A.肺痨B.风寒痹痛C.吐泻D.疮疡久溃不敛E.阳痿早泄答案:A25.西医学认为拔罐疗法能够引起体内的生物学效应,以下哪种功能是拔罐疗法不能达到的A.促进新陈代谢B.提高免疫能力C.调节肌肉功能D.增强骨骼强度E.调节大脑功能答案:D26.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的电针波形是A.密波B.疏波C.断续波D.连续波E.可调波答案:C27.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不包括A.挑刺法B.点刺法C.散刺法D.刺络法E.透刺法答案:E28.额前2线的定位是,在头前部A.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B.从头维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C.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D.从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E.从眉冲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5寸答案:D29.治疗低血压,应选择的耳穴是A.皮质下B.耳尖C.角窝上D.肾上腺E.神门答案:D30.下列选项不属于针灸配穴方法的是A.远近配穴法B.前后配穴法C.表里经配穴法D.同名经配穴法E.对症配穴法答案:E31.下列各项中,叙述错误的是A.所出为井B.所溜为荥C.所入为合D.所行为经E.所灌为输答案:E32.下列各项中,治疗急证宜首选的腧穴是A.井穴B.原穴C.背俞穴D.郄穴E.合穴答案:D33.根据“实则泻其子”的理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肝经实证取行间B.胆经实证取侠溪C.肺经实证取尺泽D.心经实证取神门E.胃火炽盛取厉兑答案:B34.按头痛部位辨证归经,枕部痛属于A.肝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少阳头痛答案:C35.治疗落枕的经验穴是A.内劳宫B.悬钟C.外劳宫D.后溪E.以上都不是答案:C36.下列各项关于漏肩风的叙述,错误的是A.本病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B.寒湿是导致该病的重要诱因C.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周炎D.漏肩风是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E.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答案:B37.腰痛的发生,与下列各项关系最密切的是A.肝经和肾经B.任脉和督脉C.肾经和膀胱经D.冲脉和带脉E.脾经和肾经答案:C38.下列各项,不属于腰痛病因的是A.风寒B.风热C.肾虚D.寒湿E.劳损答案:B39.痛痹的临床特点是A.游走性疼痛B.痛处固定不移C.关节红肿热痛D.肢体酸痛E.肌肤不仁答案:B40.面痛的治疗主要以哪些经穴为主A.手足阳明、手足少阳B.手足阳明、足太阳C.手足阳明、足少阳D.手足阳明、足厥阴E.手足少阳、手足太阳答案:B41.由气血虚衰、清窍失养所致的眩晕,治疗主要取A.内关、百会、后溪、太溪、神阙B.风池、百会、太阳、头维、气海C.风池、百会、肾俞、肝俞、足三里D.风池、百会、太冲、合谷、关元E.风池、百会、太阳、列缺、悬钟答案:C42.针灸治疗癫病的主要治法是A.理气化痰,清心安神B.调神理气,疏肝解郁C.补益脾肾,化痰息风D.调神益智,补肾通络E.醒脑开窍,息风豁痰答案:A43.治疗呕吐的配穴正确的是A.寒邪客胃者配上脘、公孙B.热邪内蕴者配曲池点刺出血C.脾胃虚寒者配关元、足三里D.腹胀者配上脘E.肝气犯胃者配期门、章门答案:A44.治疗痢疾的主穴是A.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B.天枢、支沟、水道、丰隆C.天枢、水分、上巨虚、阴陵泉D.天枢、支沟、下脘、合谷E.天枢、足三里、中脘、太冲答案:A45.治疗风寒感冒拔罐法可选用的穴位是A.肺俞、风门、脾俞、肾俞B.身柱、大杼、肺俞、大椎C.大椎、风池、膏肓、太阳D.膻中、肺俞、定喘、风门E.曲池、肺俞、膏肓、风门答案:B46.以下关于颤证的说法,错误的是A.颤证的主穴包括四神聪、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B.针灸治疗颤证以补益脾肾、化痰息风为法C.头部穴针刺后可加用电针,选用断续波D.头针可选用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后斜线E.颤证选穴可以百会、风池、合谷、太冲、本神、三阴交为主答案:C47.郁证的主要辨证分型不包括A.气郁化火B.痰气郁结C.心神惑乱D.心肾不交E.肝气郁结答案:D48.在用头针治疗颤证时,可选择的穴线不包括A.顶旁1线B.顶旁2线C.顶颞前斜线D.顶颞后斜线E.顶中线答案:C49.以下关于面瘫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面瘫通常急性发作,突然出现一侧表情肌麻痹B.患者初起时均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C.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口角下垂歪向健侧D.病程迁延日久,可形成“倒错”现象E.面瘫中后期可以在面部腧穴接通电针,以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患者可以耐受为度答案:B50.治疗下列疾病的基本处方中无合谷、太冲组合的是A.痫证B.颤证C.目赤肿痛D.中风闭证E.眩晕答案:E51.针灸治疗痛经实证应选取哪些经穴为主A.任脉、足少阴经穴B.任脉、足厥阴经穴C.任脉、足太阴经穴D.冲脉、足厥阴经穴E.督脉、足厥阴经穴答案:C52.崩漏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经脉有关A.肝经、肾经B.肝经、脾经C.任脉、带脉D.任脉、冲脉E.任脉、督脉答案:D53.针灸治疗胎位不正的主穴是A.足三里B.三阴交C.至阴D.肝俞E.肾俞答案:C54.针灸治疗小儿遗尿,除相应背俞穴外,还应选取以下哪经脉的腧穴A.任脉、足少阴B.任脉、足少阳C.任脉、足太阴D.任脉、足太阳E.足太阴、足太阳答案:C55.带下病主要与哪些经脉相关A.任脉、督脉B.任脉、冲脉C.任脉、带脉D.冲脉、带脉E.冲脉、督脉答案:C56.小儿脑性瘫痪的基本病机是A.肝肾亏虚B.心神受损C.痰瘀阻络D.脑髓失充E.气滞血瘀答案:D57.瘾疹的治法是A.清热祛湿,解毒止痒关内B.清热润燥,解毒化斑C.养血祛风,活血化瘀D.祛风止痒,养血润燥E.疏风和营答案:E58.治疗痄腮的配穴错误的是A.温毒在表配风池、少商B.热毒蕴结配商阳、曲池、大椎C.温毒内陷配劳宫、曲泉、大敦D.睾丸肿痛配太冲、曲泉、蠡沟E.神昏抽搐配百会、印堂、神阙答案:E59.下列各项,不属于治疗乳痈选取的穴位是A.太溪B.少泽C.乳根D.肩井E.膻中答案:A60.针灸治疗疔疮,选取的治疗原则是A.活血化瘀,消肿散结B.调理冲任,软坚散结C.清热解毒,消肿止痛D.活血化瘀,消肿止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C61.针灸治疗扭伤选取的腧穴属于A.阳明经B.局部或邻近取穴C.太阳经D.少阳经E.太阴经答案:B62.针灸治疗耳鸣耳聋虚证,应以下列哪组腧穴为主A.合谷、外关、翳风、中渚B.百会、听会、风池、中渚C.耳门、听宫、太溪、照海D.太溪、照海、完骨、翳风E.太冲、太白、耳门、听会答案:C63.针灸治疗牙痛选取的主穴是A.合谷、颊车、下关B.颊车、大迎、下关C.合谷、内关、颊车D.曲池、合谷、大迎E.曲池、风池、颊车答案:A64.治疗咽喉肿痛之阴虚证,应以哪一经为主A.手太阴肺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手阳明大肠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C65.关于治疗晕厥的配穴及其刺灸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证配合谷、太冲B.虚证配关元、足三里C.实证只针不灸D.虚证可点刺出血E.虚证针灸并用答案:D66.以下有关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毫针泻法B.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的经验穴C.鸠尾透日月可疏通局部气血D.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也是治疗本病的主穴E.耳针法宜取右侧耳穴答案:E67.治疗高热的主穴,除十二井穴外,还包括A.大椎、曲池、合谷B.大椎、合谷、太冲C.曲泽、曲池、合谷D.内关、神门、外关E.内关、曲池、合谷答案:A68.电针法治疗肥胖症,应选用的波型是A.疏密波B.断续波C.连续波D.低频连续波E.高频连续波答案:A69.合并肺部感染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针对其肺部感染应选用A.青霉素类B.丁胺卡那C.庆大霉素D.四环素E.磺胺类答案:A70.下列关于坐骨神经损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胫神经损伤表现为足、足趾背屈不能,足下垂B.腓总神经损伤后,足、足趾跖屈不能,足内收受限C.腓总神经于大腿中1/3处由坐骨神经分出D.胫神经损伤急性期不能用皮质类固醇E.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最易受损答案:E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在考题前列出A、B、C、D、E五个备选答案。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1.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的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3.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4.《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5.电针法在配穴处方选择穴位为同侧肢体的1-3对为宜,在感觉阀与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为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
6.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7.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8.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9.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
10.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部,与消化道相应的在耳轮脚周围。
11.针刺治病方法前身是古人的砭刺,原始刺法简单,只用于刺血排脓。
12.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
13.灸法是利用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的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炎散结和防病保健作用。
14.十二经筋有刚筋和柔筋之分。
15.穴位注射法必须注意严禁将药注入关节腔、骨髓腔和血管及神经干部位。
16.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二、名词解释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2、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
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4、经穴: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体部份,共361个。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针灸学是中医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针灸学高频考点!1。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4。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5。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
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
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
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
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
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
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
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22。
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23。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24。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
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
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
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
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
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31。
治疗耳鸣、耳聋实证,除局部取穴外,应主选的经穴是-—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考点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经脉流注顺序、表里)考点二:互为络属---属本经、络表里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少阳、太阳---大焦小)头--诸阳之会考点三足三阳,从头走足(阳明、少阳、太阳---胃胆膀)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内踝高点上8 寸--太厥少;内踝高点8 寸下--厥太少考点四:胸腹部:肾胃脾考点五:膀胱经(后背):1.5、3 寸考点六:手三阴阳经:手指末端手足三阳:头面部足阴阳:足末端手足阴经:胸部考点七: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考点八:1、相表里--四肢末端手(兰花指)肺大肠--食指;包焦--无名指;心小肠--小指足:肾与膀胱--足小指;肝胆--大外;脾胃--大内2、同名阳经:鼻翼(阳)、目外眦(少)、目内眦(太)-- 三角形3、心脾交接在心中;肺肝交接在肺中;肾与心包在胸中下午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1、走行考点:属本经,络表里。
胃经入:入上齿大肠经:入下齿脾经(脸皮(脾)只有一个):连舌本肾经(肾有俩):挟舌本肝经:1.直达巅顶(足太阳膀胱经、督脉)2.绕阴器十二经络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能力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总结)2、一源任脉:起于胞中,走前正中线、止于目眶下(阴脉之三岐:海)主胞胎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走后正中线,止于上唇系带(阳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肾经并行(腹部-2、胸部-4,止于目眶下。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阴跷阳跷:都起于足跟(踩高跷--足)功用:司眼睑开合、调节睡眠,调节肢体活动阴维、阳维:起于小腿内、外侧(阴维)功用:维系一身之阴阳、联络各经任脉的络脉:鸠尾—分布整个腹部络脉督脉的络脉:长强—分布整个后背连头脾之大络:(脾的络脉)大包-腋中线6 肋间隙:治疗全身痛、乏力。
4、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离入出合: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于相表里经脉6、五输穴、腧穴俞穴的区别歌诀:手三阴经同治胸,手三阳经咽热病。
针灸学考试重点
1.《针经》是指《灵枢》2.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4.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5.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7.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8.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
9.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10.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想、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1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
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12.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1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14.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班口角 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主症的疾病。
15.刺手: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
一般是右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押手:针刺操作a固定腧穴的位置,b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c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d控制针感。
16.十四经: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17.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18.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19.原络配穴: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
20.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21.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3.注意: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1.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五输原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十二经郄穴大肠温溜肺孔最,膀胱京门肾水泉,胃经梁丘脾地机,小肠养老心阴郄,心包郄门焦会宗,肝经中都胆外丘。
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跗阳阴交信。
下合穴歌胃经下合足三里,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央,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下合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一、针灸发展史1、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掘的最早古本。
2、《内经》——奠定针灸学的基础理论。
收载160穴位。
3、《灵枢》——又称为《针经》。
4、《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专著。
5、《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收录349穴位。
(皇甫谧)6、《肘后备急方》——灸法专著,收录针灸方109条,其中99条灸方。
(葛洪)7、《明堂三人图》——孙思邈。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载354穴位。
铸造铜人模型两具。
9、《十四经发挥》——滑寿,提出‘十四经’学说。
10、《标幽赋》——窦汉卿,提出‘八法流注’学说。
中医针灸学 考试要求
中医针灸学考试要求一、基础知识部分。
1. 穴位相关。
你得知道那些穴位的名字,可不能张冠李戴哦。
就像你认识自己的朋友一样,每个穴位都有它独特的位置、作用。
比如说足三里,你得清楚它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地方,还得知道它能调理脾胃、强壮身体等功效呢。
要是把足三里的位置说成是内关的位置,那就像把猫当成狗一样,可不行啦。
穴位的定位方法也要掌握,像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你不能光知道穴位在哪,还得能准确地找出来。
这就好比你知道宝藏的地点,但是没有精准的地图和工具,你还是挖不到宝藏呀。
2. 经络知识。
经络的循行路线要牢记。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都是人体的“高速公路”,气血就在这些路上运行。
你得知道手太阴肺经是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的,就像你要熟悉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一样。
要是经络的循行顺序都搞混了,那就像在马路上乱开车,肯定会出问题的。
经络的生理功能也要明白。
它们可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重要通道。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城市,经络就是城市里的道路和管道系统,没有它们,城市就会瘫痪。
3. 针灸器具与针法。
针灸针的种类、规格得清楚。
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病症可能需要不同的针具。
这就像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工具一样,你不能拿个大锤子去钉小钉子。
针法可是针灸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像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这些基本的针法操作手法,你要熟练掌握。
这就好比厨师要熟练掌握炒菜的火候和调味一样,手法不对,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二、临床应用部分。
1. 病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病症的针灸选穴是重点。
比如说感冒了,你得知道该选哪些穴位来治疗。
风池、大椎、合谷这些穴位可能就会派上用场。
你要像个医生一样,根据病症准确地开“穴位药方”。
如果是头疼,那就要根据头疼的类型,是前额痛、头顶痛还是后脑勺痛,来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
治疗原则也要遵循。
什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之类的。
就像你对待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一样,不同性质的病症在针灸治疗时也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4、顶颞前歪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5、胃痛选下足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8、腹痛选天枢、脚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二、A型题:1、募穴中的中脘是:( )A 脾之募B 心之募C 肝之募D 胃之募E 肺之募2、俞穴中的肺俞是:( )A 心的背俞穴B 肺的背俞穴C 肾的背俞穴D 胆的背俞穴E 肝的背俞穴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A 大敦、大陵B 太溪、中冲C 期门、肝俞D 涌泉、委中E 以上都别是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A 太白、丰隆B 太白、公孙C 太白、冲阳D 公孙、丰隆E 冲阳、丰隆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A 少商B 鱼际C 经渠D 尺泽E 太渊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A 心、肝、肾经B 肝、脾、肾经C 肺、肾、心经D 脾、胃、肾经E 脾、肺、肾经7、督脉的络穴是:( )A 长强B 腰俞C 腰阳关D 命门E 悬枢8、腧穴分三类是指:(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C 十四经穴、别定穴、阿是穴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9、尺泽至太渊是:( )A 9寸B 8寸C 18寸D 14寸E 12寸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不配属五行:( )A 木、火、土、金、水B 火、土、金、水、木C 金、水、木、火、土D 土、金、水、木、火E 水、木、火、土、金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A 中脘B 阳陵泉C 太渊D 章门E 膈俞12、素髎穴属于:( )A 脚太阴脾经B 脚阳明胃经C 任脉D 脚太阳膀胱经E 以上都别是13、宋代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A 滑伯仁B 王冰C 王惟一D 孙思邈E 徐凤14、手三阴经的起始穴是:( )A 少商、中冲、少冲B 中府、天池、天溪C 少商、中冲、少泽D 中府、天池、极泉E 少商、中冲、关冲15、阴、阳跷脉交会于:( )A 额B 目外眦C 耳上角D 目内眦E 脸蛋16、针灸进展的昌盛阶段是:( )A 唐朝B 元朝C 晋朝D 明代E 清代17、下列穴位定位错误的是:( )A 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B 鱼腰穴在眉毛的中央C 水沟穴在人中沟的中点D 曲池穴在肘外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的中点E 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18、任脉旁开寸经脉是:( )A 脚太阴脾经B 脚阳明胃经C 脚少阴肾经D 脚太阳膀胱经E 脚厥阴肝经19、定取神阙穴,应采纳:( )A 固定标志定位B 活动标志定位C 骨度分寸定位D 拇指同身寸E 中指同身寸20、治疗疝气宜选穴位是:( )A 厉兑B 隐白C 脚窍阴D 大敦E 至阴三、B型题A 合谷B 外关C 大陵D 商阳E 大包1、手少阳三焦经络穴( )2、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3、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又是原穴( )4、脾之大络是( )A 清热B 利湿C 化痰D 通乳E 平肝5、曲池可( )6、阴陵泉可( )7、少泽可( )8、太冲可( )A 三棱针B 梅花针C 皮内针D 电针E 水针9、急性腰扭伤、癫狂、肾绞痛、针刺麻醉宜选用( )10、急性咽炎、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宜选用( )四、X型题:1、络脉作用是:( )A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B 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C 机体卫外屏障D 输布气血以濡养周身组织E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2、耳针治疗腰痛可选:( )A 肾B 脾C 肾上腺D 脑E 神门3、脚三阳腧穴主治的相同点是:( )A 耳病B 咽喉病C 眼病D 神志病E 热病4、两穴间距离1寸的穴位是:( )A 翳风-翳明B 复溜-太溪C 神门-通里D 外关-支沟E 中脘-下脘5、治疗小儿疳积,要紧选用:( )A 脚三里、下脘B 商丘、合谷C 四缝、商丘D 气海、肾俞E 命门、肾俞6、下列各组中,三穴都在相同的水平线上:( )A 命门、志室、肾俞B 承扶、髀关、伏兔C 委中、脚三里、阳陵泉D 带脉、大横、天枢E 肺俞、风门、天宗7、面瘫一证,常取以下穴位治疗:( )A 合谷、地仓B 承泣、头维C 颊车、阳白D 翳风、迎香E 三阴交、脚三里8、下列病症均宜用灸法:( )A 脾胃虚寒胃痛B 鼻塞流清涕C 癫痫D 慢性泄泻E 急性咽喉炎9、施灸的普通程序:( )A 先上后下B 先阳后阴C 先腹后背D 先小后大E 先少后多10、治疗大便秘结的常用穴是:( )A 天枢、三阴交B 外关、阳陵泉C 委中、脚三里D 天枢、大肠俞E 支沟、上巨虚五、填充题:(每题分,共10分)1、俞募穴均分布躯干部,其中募穴分布于部,俞穴分布于二者配合应用称为。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
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361个腧穴。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维脉、阴阳跷脉共8条,故称~。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简称“经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
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针灸考试重点
复习重点如下:
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3、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五腧穴、八会穴、下合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具体是什么?
6、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其特点。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8、重点腧穴之定位、主治、操作方法及临床配伍。
9、骨度分寸法的定义及其临床运用。
10、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及具体操作。
11、行针的基本手法及具体操作。
12、掌握常用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针刺补泻、迎随补泻法
13、双手进针手法有那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4、常用灸法有哪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5、常用罐法有哪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6、临床体位的选取。
17、针刺、灸法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18、晕针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如何处理。
19、灸法以及罐法的具体操作。
20、留针的意义作用。
21、毫针的组成。
22、肩周炎、胃痛、面瘫的主穴选取。
23、重点腧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合谷曲池肩髃承泣天
枢梁丘手三里足三里丰隆内庭三阴交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少冲后溪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委中太溪照海内关中冲内关外关肩髎风池肩井太冲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关元膝眼印堂环跳气海太冲外劳宫中脘风市迎香少商地仓睛明听宫颊车人中
24、得气、行气、催气、候气、下合穴、得气、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行针、
一夫法、经络、特定穴、腧穴的定义。
针灸学期末重点
1.关的位置、作用P80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①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④失眠、郁症、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肘、臂、腕挛痛2.太白P48定位:在跖区,第一跖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1、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症;2、体重节痛3.神门P54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病等心与神志病症;2、高血压;3、胸肋痛4.天宗P57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主治:1、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症;2、气喘5.心俞〔背俞穴P24的心俞〕P63定位:在脊柱区,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1、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症;2、咳嗽、咯血等肺系病症;3、盗汗、遗精6.委中P67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主治: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2、腹痛、急性吐、泄等急症;3、隐疹,丹毒,小便不利,遗尿7.膏肓P68定位:在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1、咳嗽、气喘、肺痨等肺系虚损病症;2、健忘、遗精、盗汗、羸瘦等虚劳诸症;3、肩胛痛8.申脉P71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主治:1、头痛、眩晕;2、失眠、癫狂痫等神志病症;3、腰腿酸痛9.支沟P83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主治:1、耳聋,耳鸣,暴音;2、胁肋痛;3、便秘4、瘰疬;5、便秘10.至阴P72定位:在足趾,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前方0.1寸〔指寸〕主治:1、胎位不正,滞产;2、头痛、目痛;3、鼻塞、鼻niu11.三阴交P48·在小腿侧,踝尖上3寸,胫骨侧缘后际12.血海P49·在股前区,髌底侧端上2寸,股侧肌隆起处13.攒竹P60·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14.肾俞P65·在脊柱曲,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5.照海P74·在踝区,踝尖下1寸,踝下缘边际凹陷中16.涌泉P73·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17.肩井P91·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缝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18.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P4719.肾经腹正中线开半寸P7820.针经指的是哪本著作?P3·"灵枢"21."经"之后,"针灸甲乙经"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32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什么?P9答: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针灸学考试复习重点
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11.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仅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7.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4.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3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及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其中,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扶正祛邪则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则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的原则有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神守气、治病求本以及三因制宜。
其中,补虚泻实指针灸在治疗虚弱和实证疾病时采取的不同方法;清热温寒则是针对不同的热、寒病症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神守气则是针对精神和气血方面的调节;治病求本则是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三因制宜则是根据时、地、人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辨证论治的要点包括明辨疾病性质、突出经络辨证、注重整体观念、分清标本缓急以及做到三因制宜。
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以及五输主病。
其中,五输主病是指根据《灵枢》和《难经》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腧穴。
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还需要根据特殊症状进行选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等。
针灸治病的特点包括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以及适应症广。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需要进行辨位归经、配穴方法以及偏补穴位等操作。
常用的灸穴包括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此外,还有特定穴、因地制宜和八脉交会穴等概念需要了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指的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6.XXX是指脏腑之气输注和汇集处的腧穴,分别位于背腰部和胸腹部。
7.“不通则痛”指的是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2.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3.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征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4.一夫法: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发”,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方寸。
5.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6.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7.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8.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9.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10.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
11.12.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14.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
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15.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痛剧的状态。
16.拔罐法:古称角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17.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红润、充血,甚或淤血时,将罐起下。
18.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
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19.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20.奇经八脉的功能:①任脉:“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②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③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④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⑤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⑥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⑦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21.①十二经脉的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③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22.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23.四海即: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24.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25.十二经原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腕骨;足太阳膀胱经:京骨;足少阴肾经:太溪;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手少阳三焦经:阳池;足少阳胆经:丘墟;足厥阴肝经:太冲。
26.郄穴治疗急症和久病27.下合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对足三里上下巨墟阳陵泉委中委阳。
28.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29.①通于任脉:列缺②通于冲脉:公孙③通于督脉:后溪④通于阳跷脉:申脉⑤通于阴维脉:内关⑥通于阳维脉:外关⑦通于带脉:足临泣⑧通于阴跷脉:照海30.骨度分寸: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
下肢: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外缘18寸;胫骨内侧可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31.平神阙的穴位有哪些:肓俞、天枢、大横、带脉1 / 332.平命门的穴位有哪些:肾俞、志室33.尺泽: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鱼际:小儿疳积。
合谷: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凡太阳病,皆可用合谷。
丰隆:人身祛痰第一要穴,三阴交:妇科病症;生殖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证34.35.孕妇禁针穴位:合谷、缺盆、三阴交、昆仑、肩井、至阴(慎用: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少泽)36.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病苦寒热37.手少阳三焦经共有23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
38.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
39.头针:⑴额中线:从神庭向前引一条1寸的线。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⑵额旁1线:从膀胱镜眉冲引出。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⑶额旁2线:从胆经头临泣引出。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⑷额旁3线:从胃经头维穴引出。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等。
⑸枕下旁线: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40.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阳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1.十二经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42.腧穴的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如合谷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如内关可治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
43.简述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临床引用:1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辩证归经的依据2治疗方面:针灸治病选穴,一般在明确辩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44.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45.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46.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47.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
48.中风:辨证分型:1、中经络:主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斜2、中脏腑:主证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禁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法:1、中经络: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位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63.眩晕:1、实证: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
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益气养血,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方义: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
足2 / 3三里补气益血。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提升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