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导学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情感;自主探究文中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

1、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

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二)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字音字形】

混沌

..()一椽.破屋()潭柘.寺()落蕊.()

颓.废()廿.四桥()鲈.鱼()房檩()

夹袄()着装()落枕()

夹夹板()着着急()落大大落落()

夹肢窝()着数()落下很远()

qí( )途 qí( )岖 lǎ( )叭shù( )口咳sóu( )

【问题思考】

1、题目含义

2、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3、诵读文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故都的秋》【教学案】

第一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本探究】

1、故都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的起笔有什么特色和作用?

2、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秋景图进行分析。

3、作者在对这些景物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呢?(从秋色、秋声、秋味三方面思考)

4、作者选取了这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5、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6、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扩展:“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这一说法应源于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屡有变迁。至明、清时,又形成朝审、秋审制。清代朝审是对京师死罪的会审;秋审是对各省监候死罪犯的会审,于每年秋季举行。分“情实”、“缓决”、“可

矜”、“留养承祀”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此外,自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秋冬行刑制。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作者引此例意在证明,“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幽远、严厉、

萧索,即悲凉。)

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第二课时

【语句赏析】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秋并不是花······是不合适的”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黄犬之与骆驼”

【鉴赏要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问题: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炼,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

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咚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

【课堂小结】

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而望而生畏,欲写止笔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