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题材类小说探究文本意蕴
爱国主义的华章 短篇小说的典范——试从小说要素谈《最后一课》
爱 国主义的华章
短篇小说 的典范
试从 小说要 素谈 《 最后一课 》
o刘孝安
( 灵壁县尹集 中学 , 安徽 宿州 2 3 4 2 0 0 )
[ 摘 要】 都德 的短篇 小说《 最 后一课》 之所 以能成为 世界文学经典 名篇 , 是 因为选择 了一个极 其独特 的
视 角 并 加 以精 心 剪 裁 , 再 结 合 诸 如 细 节 描 写 与 对 比手 法 的 巧 妙 运 用 , 使 小 说 融 思 想 性 与 艺 术 性 于 一体 , 具 有 震撼人心 的艺术魅 力。 本 文 试 立 足 小 说 要 素 的 角度 , 从人 物形象 、 故 事 情 节 和 环 境 描 写 等 方 面 对 其 进 行 剖 析
军来 说 已经 变成 自卫 战争 , 面对普鲁士 的屠杀掠夺 , 法 国人 民同仇敌忾 , 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 以沦陷 了的 阿尔 萨 斯 的一个小学 校 , 被迫改学德 文的故事 为题材 , 通 过描写最 后一 堂法语课 的情 景 , 刻 画了小学生弗 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
上课 了 , 柏林 已经来 了命令 , 阿尔 萨斯和洛林 的学校 只许教 德语 了” , “ 心里万分难过” , “ 那 些家伙 , 他们贴 在镇 公所布告
1 8 8 0 年7 月, 法 国首先 向普鲁 士宣战。这个掠夺性 的战争 , 正 如马克思 当时指出的 , 敲响 了“ 第二帝 国的丧钟” 。9 月 色当一 役, 法 军大败 , 拿破仑 三世被俘 , 普鲁 士军队长驱直 入 , 占领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讲义]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林海雪原》这本由曲波执笔,于1957年出版的红色小说是根据作者本人经历改编,描写在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袭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剿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而由本书片段改编,陶雄导演,申阳生先生执笔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成为革命的八大红色样板戏之一。
本书塑造的主要形象有正面人物人民军队干部少剑波,侦查英雄杨子荣,反面人物则主要是伪军官许大马棒和土匪头子座山雕等。
本书则围绕这四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人民军队在剿匪过程中斗智斗勇,有血有泪的故事。
一,写作背景分析笔者在抗战时期,曾经担任过连,营指挥员,在抗战胜利后,部队开赴东北作战,又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曾经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同敌人进行斗争,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
负重伤后转业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林海雪原》的主要人物之一少剑波的战斗经历同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是作者本人经历通过文字进行的艺术化和故事化,这使得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在生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性和可考性。
也使得人物和情节在经过艺术处理之后更加形象和丰满,对于读者更进一步深入作品情节,感受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被压迫民众的水深火热,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出版于1957年,是我国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而这样的时候,正是祖国,政府和人民需要知识分子来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提升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时机,这样一部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的出现能够激发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当中去,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二,写作手法分析《林海雪原》整部作品整体采用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除了本书开头步剑波在姐姐蕲县长遇害之后进行的一段回忆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之外,只有在故事的高潮前夕,即杨子荣卧底威虎山,步剑波扎营夹皮屯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双线叙述,两个场景交叉变化,故事情节高潮迭起,从姊妹车满载出山,杨子荣智对诘难,到座山雕诈使演习,高同志壮烈牺牲,再到杨团副巧设百鸡宴,利嘴顶死小炉匠,小分队攻占威虎厅,枪毙首恶座山雕,情节的节点一个接一个,高潮一波接一波,让读者忍不住一鼓劲读到底,中间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情节的设置对于一部小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段一连串的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的场景切换是全书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笔者写作技巧的一部分。
红旗谱小说赏析
红旗谱小说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红旗谱小说赏析这是红旗谱小说赏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国“红色情结”的文学追溯及寓意探究——以现当代典型小说为对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中国“红色情结”的文学追溯及寓意探究——以现当代典型小说为对象朱星颖 南京林业大学张秋怡 南京林业大学张梦园 南京林业大学尹颖 南京林业大学吴斯 南京林业大学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7NFUSPITP220,指导老师:缪军荣。
摘 要:红色作为一种主题色彩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染了中国的民俗、传统乃至文学。
色彩虽是通用的,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对同一色彩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导致“红色”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中受不同的思想观念等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寓意。
文学作为文化的直接折射,以文字方式记述了这种差异。
本文追溯整理了中国“红色情结”的起源和发展,并具体结合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红色情结”来探究这种情感在文学中的呈现。
关键词:红色崇拜;现当代文学;情感体现;时代映射;生与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8-03红色在汉语中的本意只是一种颜色表现,《说文解字》释:“红,帛赤白色。
从糸,工声。
”意指“红”有像虹一样深浅不一的色彩,不同程度的红往往能够代表不一样的内涵。
中国自古便有一种红色崇拜心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种崇拜从外化的精神体现渐渐转变为情感心理上的象征化的气质体现,这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
1、崇拜情结起源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以红黄为尊,二者代表了血与火,对太阳的崇拜与对火的崇拜是一种从原始时代开始就有的一种情感生存冲动。
这种冲动产生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信仰,因而太阳与火的颜色变成了一种神明般的崇拜对象,而这种颜色便是红色。
同时,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世界缺乏科学的认知,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依靠自然,因此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并以超自然的方式解读,以寻求内心的慰藉,这便是长久以来的祭神。
《神异志》中记载了人们因为害怕精怪“山魈”而在过年时用红爆竹求平安的传说,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具有驱邪之意,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民族心理。
《荷花淀》文本分析
《荷花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春天的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上。
它是孙犁先生的成名作。
《荷花淀》通过几个生活画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觉悟和成长,表现了冀中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
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习见不鲜的题材:妻子送郎上战场,但孙犁的才华在于从平凡的题材中呼唤出一个美好的诗世界,传达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精魂,再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艺术境界。
《荷花淀》的情节并不曲折,主要包括话别、探夫、遇敌、伏击、成立队伍四个主要情节。
这篇小说是一篇散发着浓郁的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纯美小说。
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光秀丽的白洋淀,表现了以水生夫妻为代表的白洋淀儿女的革命觉悟和优良的传统美德。
这篇小说发表已五十多个年头了,今天读来依然感到仍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美的享受。
其艺术生命长久的因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于常人小事中表现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把亲切的抒情的主题和巨大的社会主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积极地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
《荷花淀》通过写水生等青年的踊跃参军,尤其是他们的妻子们深明大义、支前参战的行为,表现了一曲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时代主旋律。
正是从这些小人物身上让读者看到了抗战的希望。
在荷花淀的字里行间,在诗情里,在抒情的音乐中,奏响了美的胜利的凯歌。
(二)在时代风云画卷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新的美的光辉。
孙犁笔下的人物性格新的美的光辉,是劳动人民优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荷花淀》的人物在民族大义面前都是识大体、顾大局、不拖后腿的。
青年男子踊跃参军,妇女、老人积极支持。
以水生为代表的青年民兵一听说斗争形势有了变化,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虽然他们也知道家中的困难。
“不敢回来”和水生的吱吱唔唔都表明他们是知道家中的艰难的。
但他们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
作者要着重刻画的是以水生妻子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
她们吃苦耐劳,能干手巧。
无数精美的白洋淀席就是她们能干手巧的证明。
关于初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文本解读的思考
关于初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文本解读的思考作者:张艺君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红色经典文學作品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文本题材,高扬着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从构词的角度看,“红色”是修饰语,强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内容,“经典文学作品”是真正的主语,是表述的重点和本质,在教学之时应着重强调。
《沁园春·雪》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毛泽东诗词,其地位颇高。
下面笔者以该作品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紧抓背景,创新理解背景知识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它包括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
于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而言,这恰恰是其容易被政治化的因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所以,在解读《沁园春·雪》之时,仅研读文本,对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视而不见,亦或是过分强调,都是不可取的。
1.多重身份,致敬诗人毛泽东有着多重身份:中国人民的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等等。
诗人只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我们不能、也不应因为他的政治身份而忽略其文学成就。
相反,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应当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看到茫茫雪景后有感而发、借诗歌表达胸中豪情的诗人。
因此,在解读这篇《沁园春·雪》之时,应以平常心对待,不必过多强调作者政治身份,亦不必刻意拔高,应让作品回归本真,用解读诗词的基本思维,从字词句入手,细读文本,感受、理解诗人激荡的豪情。
2.以“时”入诗,创造经典《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当时的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
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他面对茫茫雪野、茫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这具有时代特色的写作背景是不可忽视的。
此时的毛泽东不应只是诗人。
身份的多重、经历的丰富,是其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成就了他作品的特色——“以‘时’入诗”,即善于将时代背景、个人政治经历和革命题材作为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将其融入诗词之中,表达属于他的大视野、大气魄和大抱负,让他的词作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红色小说】第5讲:启示观点探究(38页)
第三篇
那天,祥子碰巧外出,躲过了这次劫难。等他回到家时,禁不住被眼前的血腥场面惊呆了,村民们横七竖八倒在血泊里,村街上一滩滩鲜血直晃人的眼。整个村庄都空空荡荡的,成了一个无人村庄。祥子的亲人,一家九口全被鬼子杀害了,祥子成了孤儿。 就这样,祥子怀着对鬼子的满腔仇恨,一路追寻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里,祥子了解到,战友大都和他一样,都是穷苦出身,同鬼子和地主、军阀等反动势力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
第一篇
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
第三篇
这座山头是军事要塞,在整个夏季战役中举足轻重,目前,双方的主力部队正在平原一带展开激战。上级要求驻守的队伍严防死守,再有半天时间,主力部队就要过来增援了。狭窄拥挤的战壕里,支前的老乡们手脚利索地忙碌着,他们从村子里送来食品、水等补给,又把受伤的战士转移走。那些轻伤的战士是绝不会下火线的,他们只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留下来同敌人厮杀。譬如祥子,他的左肩膀挂了彩,一块弹片擦了过去掀开了胳臂上的肌肉。由于胳膊上缠着纱布,祥子就脱了军上衣,小心地叠放好,放在战壕边上。
第三篇
祥子是去年参加八路军的,今年刚满十八岁。虽然年龄小,但却长得身材魁梧、高大结实。祥子对鬼子充满了仇恨,他训练刻苦,才一年多时间,他的枪法已经练得非常精准了,是队里出色的神枪手。 祥子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去年春天的一天,鬼子闯进了祥子家的村庄,抢劫老乡们的粮食。鬼子遇到了有力的反抗。一些勇敢的村民对鬼子并不惧怕,他们用土枪向鬼子射击,抄起铁锹、镢 头等家伙同鬼子展开肉搏。鬼子恼羞成怒,便疯狂地向人们扫射,洗劫了整个村庄。全村三百多口人,除外出的人外,全部被屠杀。
通过《红岩》了解抗战年代的爱国情怀
通过《红岩》了解抗战年代的爱国情怀引言《红岩》是一部由曾经历过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家小说创作团队创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临安中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周道明在抗日战争年代坚定的爱国情怀,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祖国献身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岩》中呈现的爱国情怀来深入了解抗战年代人们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1. 背景介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威胁。
这段时期被称为抗日战争。
中国各地涌现出许多英勇无畏的抗日志士,在敌后开展斗争,并组成了不少地下党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抗日事业。
《红岩》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 主要角色特点在《红岩》中,主人公周道明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青年学生。
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积极参与地下抗日组织,并为救国而不顾一切地奋斗。
周道明以自己为榜样,影响了身边的同学和其他人们,共同投身于保卫祖国的行动中。
3. 爱国情怀的表达《红岩》通过描写周道明等人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场景和事件,展现了他们沸腾着的爱国情感。
小说中呈现出一种无私服务、舍生忘死、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成全大义的精神面貌,这正是抗战年代普遍存在的爱国情怀。
4. 爱国情怀对当时社会影响爱国情怀在抗战年代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开来。
这种强烈而真挚的爱国情绪凝聚了无数个体力量,在困难时期圆满完成了抗战年代的使命。
同时,这种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一。
结论通过《红岩》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抗战年代的爱国情怀。
这种情感是那个特定时期背景下产生的,它激发了人们投身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行动中。
这些爱国志士不仅以其英勇无畏赢得了抗战胜利,在建国后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和爱国情怀,才使得我们现在能够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注:该文档累积字数共计249个中文字。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记录着革命者们的斗争与奋斗,更激发了一代代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也昭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进行探讨,探究其如何在革命者心中培养了爱国情怀,并深刻地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革命者。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源于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在早期的革命文学作品中,革命者们以激烈的文字表达了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和国家贫困困境的不满和愤慨,他们希望唤起中国人的爱国之情,号召人们共同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他以犀利的笔触控诉了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同时强调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国家的关注,激发了读者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并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英雄形象和革命者的英勇事迹,也对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作品中,革命者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在他们身上不仅具有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牺牲品质,更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和无怨无悔的担当。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虽然是一个失败者,却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的人,他虽然失败了,却无数次地表现出对民族的强烈情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鲁迅的另一部作品《药》中,主人公田药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国家的和平安宁,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更是对当时社会弘扬正气、崇尚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传递着对国家复兴和繁荣的憧憬和期许。
爱国主题小说《重庆之眼》的思政教育解读
爱国主题小说《重庆之眼》的思政教育解读作者:武燕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9期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文艺作品重要的创作主题。
本文分析了爱国主题小说《重庆之眼》的主体内容,剖析了小说的三条主线、小说主题思想的升华、作者在细节上的技巧性安排,最后结合社会现状,提出了用爱国文学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
关键词:爱国主义重庆之眼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在全世界遭到挫败,各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纷起反抗;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殖民体系在全世界全面瓦解。
在亚洲,中国人民可谓多灾多难,先是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在經历了清朝灭亡和短暂的北洋统治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1年的抗日战争。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种族”“国族”观念,以及“爱国主义”概念被少数先知先觉者唤醒;中华民族经过多年流血牺牲,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对战争的回忆、记录,对“爱国主义”的提倡,对于经历了一百多年落后挨打屈辱的中华民族来说,既是出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时也是出于对人类命运的一种责任、一种反省。
抗日战争是中国遭受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外来侵略。
如何利用艺术形式反映人民大众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学、美术、影视等等,其中,抗战文学显然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都涉及对抗战文学的书写。
小说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面对历史,怎样对抗战事件的脉络进行安排和梳理,要追求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略轰炸,热情、美丽的山城变成了恐怖笼罩的死亡之都。
关于重庆大轰炸,已有新闻、社会、法律、经济、电影、美术等领域的报道、研究和创作,也不乏文学作品。
如老舍散文《八方风雨》,任均的《警报》等,均记录或抒发了对大轰炸的感受。
红色经典小说的文化价值与底蕴
红色经典小说的文化价值与底蕴红色经典小说是指那些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小说。
这类小说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这些作品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均具有深厚的底蕴与内涵,代表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
红色经典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为代表的“古今小说十大名著”,寓意深刻,语言优美,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而红色经典小说则反映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政治、文化、历史紧密相连的有机体。
首先,红色经典小说具有政治底蕴。
它们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反映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及革命领袖的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如《红岩》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川地区革委会执行委员朱光亚同志英勇就义的生动场景,深深鼓舞了人们的革命信仰。
《红岩》中的“饥饿,党已经给你喂了”的名言,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历史经典。
其次,红色经典小说有着深刻的社会底蕴。
它们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生活、财产和权益等问题。
如毛泽东所著的《湘江评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中国革命军事政治问题》等充满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著作就是体现社会问题的例子。
这类作品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后的社会变革的进程和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了革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与社会氛围。
最后,红色经典小说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底蕴。
它们是中华文化经典形态的延续与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承传和表达。
正是由于它们对于精神、思想和文化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使得红色经典小说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经典小说的文化价值和底蕴是不可替代的。
它在文化形态上是多样性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文化内涵上是深刻的,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与智慧。
正因为如此,它的文化文本不断丰富和变革着,并在中国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荷花淀》中的家国情怀探析
《荷花淀》中的家国情怀探析作者:张巧玲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2年第02期《荷花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名篇,它是我国抗战文学作品中的代表,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此篇既没有惊险的战斗情节,也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文章通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柔美的画卷,但其中却隐藏着激烈残酷的战争。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荷花淀》中蕴含着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气和克敌制胜的抗战精神。
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对《荷花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一、立足隐性故事发展,分析文中的豪情壮志《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小说,初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并不能从中感受到战争的紧迫,更多的是水生和他妻子之间的对话,以及水生嫂平时的一些劳动内容。
单纯看上去,作者像是在写生活在芦苇荡的一些普通百姓。
但是,通过了解他们的对话内容,我们又可以从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比如,在文章开篇,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对白洋淀芦苇荡的描写上,并勾勒出了一幅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场景,并且特地描写了女人们编席子时熟练的手法。
之后,当水生对妻子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被苇眉子划破了,这一描写,充分表现出女人对丈夫的关心,同时也在暗示水生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女人很担心。
之后又一步步通过他们的对话,引出当时的背景,以及水生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在普普通通的生活描写下,隐藏着的战争故事,此种写作方式更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波澜,能够让他们不自觉地担心水生之后的遭遇,同时读者也会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去补充隐性故事。
通过此种方式,读者可以更为直接地感受到水生家以及更多普通家庭在战争年代的挣扎。
同时,这部分的描写,还充分表现出了水生一家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
二、结合文章写作手法,寻找文中的家国情怀当在阅读《荷花淀》时,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它是一部小说,结合其背景来分析,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抗战小说。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红岩》中的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红岩》中的抗日战争背景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分析《红岩》这部作品中抗日战争的背景,并探讨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交融关系。
《红岩》是川渝地区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罗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中抗日战争描写与思想表达的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论和结束语四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进行概述,明确文章研究的对象即《红岩》及其抗日背景,并介绍文章结构及目标。
然后,在正文部分详细分析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并深入解读《红岩》中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思想表达。
接下来,探讨抗日主题在文学与历史融合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述内容,同时对于文学与历史交融的重要性以及本文所带来的启示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岩》中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描写,探讨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相互交织的关系。
具体目标包括:a. 探究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了解该时期中国人民的困境和斗争;b. 分析《红岩》中对于抗日战争的描写和思想表达,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c. 讨论抗日主题在文学作品中融合历史背景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d. 强调对于文学与历史交融这一现象的重视,并从中汲取启示,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历史、传承精神贡献思考。
2. 正文:《红岩》作为一部具有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抗精神,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节将重点分析该作品在描绘抗日战争背景方面的表现。
首先,《红岩》通过生动而真实的描写,呈现出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和贫穷问题。
小说中呈现了农村地主与农民之间尖锐的矛盾,城市贫民与富商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
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更加能够理解抗日人民决心反抗侵略者并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动机。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一种情感的力量。
它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一种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精神追求。
爱国主义书籍正是通过文字的力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幸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爱国主义书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红岩》。
《红岩》是一部由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年学生在特殊历史时期里的爱国奋斗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通过《红岩》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和精神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抗战年代中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坚定地投身到了祖国的抗战事业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红岩》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或坚毅刚强,或柔情似水,或豪放不羁,或娇柔婉约,但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红岩》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伟大力量。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揪心,让人震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让我对抗战年代的艰苦和残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爱国故事《荷花淀》400字读后感5篇
爱国故事《荷花淀》400字读后感5篇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爱国故事《荷花淀》400字读后感5篇,《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
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爱国故事《荷花淀》400字读后感《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
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
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
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 《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
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爱国故事《荷花淀》400字读后感《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传承红色文化,树立时代新风——基于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分析_1
传承红色文化,树立时代新风——基于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分析发布时间:2022-12-12T01:15:18.2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15期作者:伍声龙[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伍声龙南宁市青秀区荔英中学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 《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正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经典之著,细致的记录了从1936.6-1936.10位于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辐射的陕甘宁边区)伴随着炮火连天的实地采访,将自己的见闻融合进此书。
本文就“红星”二字,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在时代的意义,如今是否扎根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提出现代社会教育中的倡导“意志坚定,传承红色文化”。
关键词: 红色文化、坚定意志思想铸就体魄,精神点燃灵魂。
对于一个名族而言,想要在时代先河里奔走,不能遵循旧规,当思想被禁锢,人民只剩下躯壳,在那个时代先进分子不断涌现,贫苦人民从压迫、战争中醒来,他们拿起武器,奋力抗争,但从中华5000年历史走来,反抗压迫者比比皆是,成就一个新中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是什么给了他支撑,是什么在引领他们,是我们传承的红色文化,是人民坚定的意志。
我们的人民从苦难中走来,走向了当今的繁荣昌盛,你可以说我们印证了历史,印证了红色精神不朽,印证了只要坚定意志,我们靠站起来。
一、自《红星照耀中国》中找寻红色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二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国旗也是红星迎风飘扬,现在的青少年可能也只闻其已不见其实了。
这篇文章非常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的对于我们的红军将士们的见闻,现在许多的文章对于我国在那个时代的艰苦奋斗,努力抗争都进行了曲解,但此文章可以说代表了那个时代,它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战争中有千千万万人倒下,就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继续抗争,他见证了我们的劳苦大众受到的压迫,失去家园的悲痛,见证了一个个年轻的革命战士还未经历幸福人生就失去年轻的生命的悲痛,他为我们感同身受,跨越了千山万水的国家正在经历不该属于他的困难时刻。
爱国主义的华章 短篇小说的典范——试从小说要素谈《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的华章短篇小说的典范——试从小说要素谈《最后
一课》
刘孝安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名篇,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并加以精心剪裁,再结合诸如细节描写与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本文试立足小说要素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刘孝安
【作者单位】灵璧县尹集中学,安徽宿州23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精巧设计主问题长文短教见高效--以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例 [J], 华东
2.爱国主义的华章短篇小说的典范——试从小说要素谈《最后一课》 [J], 刘孝安;
3.“最后”的魅力——都德经典爱国主义短篇小说艺术魅力探析 [J], 王志勇
4.咬文嚼字始知疑──试说《最后一课》的一句译文 [J], 张绍诚
5.以小见大的典范——试谈《最后一课》的艺术特色 [J], 钱建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 《荷花淀》(孙犁)
小说主题:描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由普通的劳 动女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018 年全国高考Ⅰ卷阅读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小说主题:小说《赵一曼女士》通过讲述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审 的过程,表现了抗日联军女英雄赵一曼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热爱 祖国精神。
考点解析: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 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 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例1:2018年莆田市质检卷
《奎爹》(孙艳梅) 问题:6.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例1:2018年莆田市质检卷
《奎爹》(孙艳梅) 答:(6分)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陡生波澜,
又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②进一步突出奎爹的朴实善良、情深义重, 增强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③讴歌了沂蒙人题。 ④给小说留下较多的空白,丰富了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答对一 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联系个人或现实) 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内深入探 究,则理由至少有两个。这样看来,与“多点探究”异曲同工。
例2:2018年4月省质检试题:
《黎明前夜》(陈德鸿) 问题:6.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②强调 革命胜利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 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总结:
探究题思考维度: 1.多角度: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小说要素) 2.深层次: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学 科素养)
二、如何展开探究——多角度、深层次 这个“多角度”“深层次”是什么呢?说白了,无非是: 1.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 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 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其实,在情节、人物等诸要素内,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 角度。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 是关键。人物中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这便是“多 角度”“深层次”展开。
2.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探究题不仅要 懂得“技”(如何探究),更要有“识”。这个“识”就是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 “理”,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理。做探究题要懂得这样的“理”,要有这方面 的“识”。
三、答案如何组织——依“多点”和“深点”而定 所谓探究题,无非是思考得广、深而已,只是有的省市探究题要求深点探究 (往深处思考),有的要求“多点”探究(多层次、多角度思考)。 1.“多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答案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 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 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 形式为:
练习:
《东藏记》(宗璞) 问题:6.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 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一般而言,考生只能探出两个“点”,第三个“点”需要借助较厚实的文 学素养和对文本的深悟才能探出。
2.“深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深点探究是指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 入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 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 “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充分且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亮出观点+阐述 理由:
《赵一曼女士》为中国著名作家王阿成所作短篇小说,荣获第 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爱国主题作品: 1.革命战争题材 2.战争背景(非军事战争类)题材
主题意蕴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命运时显示出的 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小 说的主题不像散文的主题那样鲜明、集中,而是隐晦、复杂、丰富的。这就为探 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高考所选探究题尽管角度各异,但几乎都指向小说的主题。
探究技法:抓住规律特点,多角度、深层次探究
探究题林林总总,但是只要认真思考,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 只要能抓住其规律特点,探究题就无神秘可言。其规律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目让你探究什么——小说五个方向 尽管探究题要探究的方向(点)很多,但在小说中无非五个方向:主题、人物、 情节、环境和艺术特点。虽然它们披上了“探究”的外衣,但其实并不神秘,都 指向小说这些常规的东西。如:2016 年全国乙卷《锄》的探究指向小说的主旨。 (问:“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 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