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社会建制汇总PPT课件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欧 阳 自 远
5
物质支撑
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 性物质保证。前者如科技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后者如物理学家波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
电子实验室
阴阳鱼
6
2.科技建制化的概念
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 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 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 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 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 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 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22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1) 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
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协会” 和“猞猁学院 ”的出现
23
猞猁学院
17世纪初,由于科学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 的迅速扩大,使得学者之间的及时交流成为迫切的需 要.这种交流只靠少数人之间的通信、互访已经不够了, 科学交往开始向人员相对不变、时间相对固定的有组织的 方向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在获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 出现了某些在实验研究或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1603年, 在意大利罗马成立的“猞猁学院”,就是近代最早出现的 科学社团。伽利略曾于1611年参加过该学院的活动,但随 着赞助人凯西公爵的去世,学院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第四讲 科学的社会建制
1
本讲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3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PPT课件

希腊化和罗马时期
特点 政府重视 出现博学院museum和图书馆 出现专门人员 科学开始和哲学分离,从思辨转向经验和实用(未形成体制)
科学家 欧几里得 阿基米德 盖伦 托勒密
阿基米德
力学方面: 1、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 2、发现了浮力定律。 几何学方面: 1、阿基米德确定了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创立了“穷竭法”,类似 于现代微积分中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 2、西方科学的研究圆周率的第一人。求出了圆周率大小范围为223/71<π<22/7。 3、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 天文学方面: 1、他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 现象; 2、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 深入系统的研究。 重视实践: 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 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 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构和机器,除了 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扬水机、利用太阳光将敌人的船焚烧以及军事上 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盖伦
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 ,他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 医学权威。盖伦是最著名的医生、动物解 剖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 实践解剖研究,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撰 写了超过500部医书,并根据古希腊体液说 提出了人格类型的概念,主要作品有《气 质》《本能》《关于自然科学的三篇论文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对人 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 最基本的成员。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科 学技术的职业化,其进程和科学家、技术家的职 业化程度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指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 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 善的过程。
科学分层的金字塔结构反映了科学研究的 艰巨性,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在科 学的入口处好比在地狱的入口处,必须根 绝一切犹豫和怯懦。
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 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 机系统。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大致可分为实体性 和非实体性两大类。实体性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实体性).doc 贝尔实验室.doc 非实体性的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共同 体和技术共同体。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职 业化和组织化并呈现出特殊的分层现象; 同时,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也随之从其他 社会角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社 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 体与技术共同体。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主要由社会承认 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主要通过学术职 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出来。 学术职位承认是有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 望承认(知名度)是无形的社会承认,是 科学技术界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科学技术分层的特点:越到底层人数越多 的金字塔结构: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0页PPT文档

一、是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所决定; 二、是现代科学研究高度技术化 ;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表现出它 的成果对工农业生产与国防的巨大价 值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来源2、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 家和工匠,不仅仅是达·芬奇,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学者,如波堤切利、 杜里、弗朗西卡等,都是集手工艺 者、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 身的人。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为科学技术活动提 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如科学研究所需要 的资金投入、仪器 设备等。
LOGO
Page 3
个体探索
协作研究
体制化 集体研究
大科学
LOGO
Page 4
最初的科学技术活动表现为个人性的、零散的认知和 实践活动。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两条途径:
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 哲学式研究。 比如泰勒斯(他提出了水的本 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 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 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 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 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 学史上第一人”。)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第9课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1942年,默顿将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范概括为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 • 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的发展特点和社会运行 机制发生巨大变化:科学从纯科学、小科学和学 院科学嬗变为应用科学、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 这些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影响,导致 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违反默顿 “四原则”,产生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 • 需要制定相应的科研诚信指南或行为规范,来指 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
• 现代科技研究的新特点:战略性基础研究 • 围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 等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以国家战略利益为导 向,突出国家利益,强调科研的知识目标和国 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统一; • 重大科学问题更复杂,需要巨大的经费、大型 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由众多的 人力资源组成的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的协 作才能完成。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 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 天”,世界多国合作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等。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 1、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与行为规范 • 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 从事智力劳动的科学家群体。 • 现代科学共同体开始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 立之时。 •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 动物以及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 利益优先原则”,即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要 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在德国,原国防部长古滕贝格2007年在担任联邦 议员期间,通过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博士论文答 辩,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9年他出任国防部长。一直以来他的政治前景 普遍被看好,不少德国人认为他是未来竞选德国 总理的热门人选。 •后来,德国两位法律教授指控,古滕贝格的博士 论文涉嫌抄袭。抄袭的内容多为德国、瑞士等国 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段落一模一样,根 本没有写明出处。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以“严重违反科学标准”为由 取消了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司法机关的介入和 社会舆论的影响,使古滕贝格的处境极为艰难。 •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去了美国。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 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 家非正式团体。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 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 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 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 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 它、传播它。
技术规范 ③ 纯功利性
④ 不推崇批判怀疑,有垄断性
观看视频《大国崛起》
完
学会:
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 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 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 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 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 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学派:
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 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
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
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 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 发展.
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分层
由于马太效应以及科学家本身才能的差异,从 事知识生产的人在科学系统中处于各种不同的 社会地位,隶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 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示着所受 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 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 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与互动 一、 1、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等 、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 级结构和不平等性。 级结构和不平等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主要通过学术职位承 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 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 学术职位在我国主要表现职称的评定上。 学术职位在我国主要表现职称的评定上。 在高、 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大陆是 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 中国大陆是 1:7.4:20.3,而世界平均为 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 发达国家为2:4:4。 而世界平均为 发达国家为 。 学术声望承认是通过一个人在学术界知名度 来衡量的。 来衡量的。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形成的过程 二、 在科学技术体制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最基 在科学技术体制中, 本的成员。 本的成员。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 的职业化, 的职业化,其进程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职业化程 度有关。 度有关。 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 、古代: 古代科学活动的主体:自然哲学家, 古代科学活动的主体:自然哲学家,不是具有 独立社会地位或身份的科学家。 独立社会地位或身份的科学家。 古代技术活动的主体:工匠,没有文化, 古代技术活动的主体:工匠,没有文化,不是独立 的技术专家
科学共同体的特征:通过科学互动 交流形成 科学共同体的特征:通过科学互动--交流形成 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 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形成无形学院 (2)、技术共同体 、 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 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技术范式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 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 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技 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技术共同体通过技术领域内特殊的互动方 式形成(专利 出售使用许可证,可不公开)。 专利、 式形成 专利、出售使用许可证,可不公开 。
第六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 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
1 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 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 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 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 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 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 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 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 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1824年德国吉森大学实验室 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笛许实验室 1876年美国爱迪生建立门罗顿实验室 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 1877年德国建立“国立化学研究所” 1879年德国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 1887年美国海军成立卫生实验室(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前身) 1901年美国签署创建国家标准局(后继者即国家标准和技术 研究所)法令 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 1925年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
以一定的奖励系统作为内部的基本运行机制. 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因为目标是增 进知识,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位;又因为规范要 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的成果,不可作为“私有财 产”;科学家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同行的承 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 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就 成为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共 同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
吗?
案例
谁应该得到发现脉冲星的荣誉
一个讨论较多的关于中级和高级研究人员之间荣誉分配困难的例子是, 1967年,当时24岁的研究生乔斯林· 贝尔发现脉冲星。此前,贝尔和其他 几名学生,在导师安东尼· 休伊什指导下,花了两年时间建成4.5英亩的射 电望远镜,去观察天空中的闪烁射电源。望远镜建成开始工作后,贝尔在 休伊什指导下负责望远镜操作和数据分析。一天,贝尔注意到数据图上的 “一些突起”。她记得早些时候也看到同样的信号,测量其出现的周期, 可以判定它来自另外的星球。贝尔和休伊什一起分析了信号,并发现天空 中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放弃这些信号是来自外星球智慧的观点后,休伊 什、贝尔和本项目的三个研究生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布被英国科学杂志命 名为“脉冲星”的发现。 许多人认为贝尔应和休伊什分享诺贝尔奖,因为她识别的信号是这个发 现的关键。另外的人,包括贝尔自己,说她以其他方式得到了充分的承认, 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因在别人建立的项目中,做自己愿意做的工作,而被过 于大方地授予诺贝尔奖。 问题: 如何评价贝尔在这一研究中的贡献,她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整理课件
7
案例:国际合作计划:人类基因组研究
• 2006年6月26日是人类科 技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 的日子,参加人类基因 组计划研究的美国、英 国、法国、德国、日本 和中国科学家同时向世 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 草图已基本完成。
整理课件
8
请看案例:英国皇家学会
简介:
•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并且是 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学术 团体。皇家学会始终致力于 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最前沿, 其核心是它的会员,包括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
• 近代科学革命以后,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以经 验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走上了自身独立发展的逻辑轨道。
• 17世纪初,弗兰西斯•培根构想出“所罗门之宫”。也许 是最早详细描绘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先知。
整理课件
15
• 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
• 19世纪,科学研究呈现出职业化和机构化 的特征。1826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建了 吉森化学实验室;1874年著名的英国剑桥 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出现。
• 后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著名的科学社 会学家普赖斯以及默顿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发 展了这一概念,赋予它许多新的具体内容。
整理课件
13
• 科学共同体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而被普遍使用,是 在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发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认识过 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 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科学史、科学哲 学及科学社会学因而发生了重大转向。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一节科学技术体制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三大主体结构①基础科学②技术科学③应用科学(工程科学)2、三大主体结构紧密相连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三大主体结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结构中,正日益表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①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为:重大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先进的复杂的技术手段;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
②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才能开发出来。
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超前发展,就没有新的技术革命。
二、科学技术体制的含义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1、科学家科学家是科学认识的主体。
科学家要具有两种因素:第一,探索精神;第二,社会责任感。
2、科学共同体①科学共同体指科学家的群体科学家的群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整个科学界;二是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②科学共同体应具有如下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第一,普遍主义。
第二,公有主义。
第三,不谋私利精神。
第四,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1、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3、科研社团组织(科研学会、协会等)4、科学技术研究组织5、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6、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1、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3、科研社团组织(科研学会、协会等)4、科学技术研究组织5、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6、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一、什么是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来支撑,这些条件的总和构成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9月28日
6
• 从电力革命开始(更早可以从热机应用), 特别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科学的社会功能 大大加强。科学不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的 个人兴趣和业余爱好,而成为一种社会职 业、一种社会建制。它对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观念的变 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生了不可估量 的影响。
• 17世纪是科学体制化的起点,或者说是科 学从业余向职业过渡的起点。
2020年9月28日
20
• 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是欧洲第一个 获得官方承认的科学组织。
• 1666年法国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开始出现 以科学为职业的专业科学家。
• 1700年德国建立柏林科学院。 • 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
• 注意研究科学和社会其它方面的 相互作用,这正是科学社会学的 研究视角。
2020年9月28日
7
• 科学是人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 这种活动涉及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和人类的社会体制;
• 科学还包括这种活动的结果即知 识体系,是经过检验的系统化知 识。
• 科学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2020年9月28日
8
2、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及特点 ⑴. 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 ①.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
2020年9月28日
3
• 关键在于科学是一个多面体,可以从不 同的侧面去把握、认识它。
起源:科学是实践与智慧的产物; 内容:科学是客观事物属性和自然规律
的反映; 形式:科学是由事实材料、概念、判断
组成的理论系统; 职能: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
2020年9月28日
4
• 对科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认识,形 成了不同的学科。
2020年9月28日
15
• ⑶. 分支结构
• 学科还可以进一步微观化,例如 物理学还可以分为:热学、光学、 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等;光学 也还可以再进一步分为:几何光 学、物理光学、……。2020年9月Fra bibliotek8日16
科学技术的横向结构
• ⑴. 边缘学科 • ⑵. 横断学科 • ⑶. 综合学科 • 以上三种学科亦被称之“交叉科学”
• 美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成为 从事基础研究的当代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 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 的集聚地。
2020年9月28日
24
• 科学家以向社会提供专门化的服务为生, 科学逐渐变成一种谋生必须掌握的技艺, 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开始从神秘、神圣走 向大众。
2020年9月28日
态 ──没有阶级性
②.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020年9月28日
9
•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根据80 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 情况和新特点所做出的科学概括,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 大发展。
2020年9月28日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
• 影响,哲学不仅影响到科学研究导向, 而且影响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以及 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2020年9月28日
17
三、科学的体制化
2020年9月28日
18
• 社会建制(社会组织制度): • 价值观念; • 行为规范; • 组织系统; • 物质支撑。
2020年9月28日
19
1、科学的职业化
特定生产过程的
学应用到
2020年9月28日
原理与方 14
• ⑵. 学科结构
• 基础科学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运动 形式可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化 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
• 技术科学按照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 交换可划分为:材料科学技术、能 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
• 工程科学按照生产部门可划分为: 农业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
• A、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占 主要分量
• B、世界性的经济竞争越来越多地表 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的竞争
• C、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产物 的软科学,已进入物质生产过程
2020年9月28日
11
⑵. 科学的一般特点
• ①. 客观性 • ②. 实践性 • ③. 理论性 • ④.系统性 • ⑤. 发展性 • 科学态度:尊重客观 尊重实践
25
2、科学界的共同体与分层现象
• 20世纪,科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 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建立; • 科学基金的设立; • 科学产业的形成及大科学城、科技园
5
• 18世纪一批科学家回顾了本专业发展 的历史。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惠威 尔(W.Whewell,1794—1866) 首次 推出了他长期研究的成果──《归纳 科学的哲学》,较全面地阐述了作为 整体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从历史的 角度研究科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 科──科学史。
• 科学史的研究展示了科学产生、变化、 发展的侧面。
科学的社会建制
2020年9月28日
1
• 这一专题主要应清楚两个问题:
• 第一,科学是什么?
结构?
它有哪些属性、
• 第二,科学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注
意的现象?
我们有
了解这些现象对
2020年9月28日
什么启发? 2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
1、什么是科学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简单问题。 简单──可以意会, 复杂──不易言传。
• 17世纪,F.Bacon 认为:真正的科学是实验和 理性的结合。19世纪,达尔文说:“科学就是 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这都是从认识和方法的角度去理解科学。按这 种传统研究形成了“科学哲学”这门学科。
• 科学哲学的研究展示了科学作为方法论和 知识体系的侧面。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21
• 到了19世纪,科学研究大规模进入大学。
2020年9月28日
22
• 其标志有: ①科学家以教授身份从事研究 ②大学开始授予科学学位 ③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出现 ④教学研究实验室建立 ⑤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 ⑥工业实验室开始出现
2020年9月28日
23
• 20世纪20年代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 在美国完成了定型。
善于思考 坚持真理 不断前进
2020年9月28日
12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1、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 • 2、科学技术的横向结构
2020年9月28日
13
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
• ⑴. 门类结构
• 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及其
的科学
运动形式
• 技术科学──研究通用性的一般技术理
论的科学
• 工程科学──研究把基础科学、技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