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讲座

合集下载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联。

对联,这看似简单的两行文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追溯到古代,从秦汉时期的桃符,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孟昶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从此,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学形式,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节日庆祝、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字数上看,有短到只有几个字的,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有长到几十甚至上百字的。

从内容上,更是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描绘自然风光的,“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之中;有抒发情感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蕴含哲理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对联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对联讲究对仗工整。

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而且平仄要协调,读起来要有韵律感,朗朗上口。

比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对“夜雨”,“放胆”对“瞒人”,“梳柳”对“润花”,对仗十分精妙。

其次,对联的内容要相互关联。

上下联不能毫无关系,要在主题、意境或者逻辑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是在讲学习的道理。

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的春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结婚的时候,会有“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样的喜联,增添喜庆的氛围。

新店开业,也会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甚至在一些名胜古迹,也能看到精美的对联,为景点增添了文化底蕴。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一)——主讲人:孙英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概念和要素。

(二)掌握对联的格律和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对联的概念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用于特定场合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一般是悬挂或粘帖楹柱上、门上、厅堂、墙壁上乃至花圈上,或庆贺、或哀挽、或酬赠、或题名胜、或诣讽。

最常见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帖春联,可以说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

二、对联的三要素对联有三个要素:对偶、独立、独特。

1、对偶,即是对联的内在性质又是对联的外在形式。

表现为: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

举例:兵无孙法战难胜;人有英才事易成2、独立,是指对联有独立的完整的意义、能够独立使用。

如常江先生题鹳雀楼联:“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

而律诗和绝句中的大多数对偶句不具备这个特性,一般情况是一首诗的八句(或四句)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由两个对偶句组成的,但是每个对偶句都不能单独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因此,如果说对联来源于诗,那么它就是诗中之诗,是诗词发展的高级阶段。

独特,是指对联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对联。

它能集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并能吸取诗歌、谒后语等艺术手法而不改其特性,不象散文诗与诗化散文、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那样容易混淆。

例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一联,就是集对偶、排比、总分、借音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构思新巧工稳。

第二章对联写作的一般要求由于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并具有对偶、独立、独特的三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

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完整,要重在立意、工于练意。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3)结构相当(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

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动宾结构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春联书法培训讲座的内容大纲:
一、开场白
1. 介绍春联书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引入讲座主题,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春联书法的基本知识
1. 介绍春联的定义、形式和构成要素
2. 解释春联的内容要求和技巧
3. 展示一些经典春联的例子,解读其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春联书法的基本技法
1. 示范如何正确握笔和运笔
2. 教授常用的书法字体和字型
3. 演示如何构思和布局春联的字体和排列方式
4. 强调书法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四、春联书法的创作方法
1. 分析春联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2. 引导学员从节气、吉祥寓意等方面寻找创作灵感
3. 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如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
4. 鼓励学员进行创作实践,并进行互动和分享
五、春联书法的欣赏和评析
1. 展示一些优秀的春联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2. 提供春联书法的评析标准和方法
3. 鼓励学员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促进艺术交流和提升
六、总结和展望
1. 对本次培训讲座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引导学员思考春联书法的未来发展和应用
3. 鼓励学员继续学习和创作,传承和发扬春联书法的独特魅力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春联书法培训讲座大纲,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易拔群 对联讲座

易拔群        对联讲座

此联为屈原正方饲料厂新车间落成而作 (五)对联写作示例: 饲料花红 正方吐艳 历数载艰辛
金秋果硕 几番拼搏 再度腾飞
商友垂青 为万家希冀
怒绽新蕾呈异彩 频添锦绣立新功
要点:色彩对法、借对,领字平仄不论, 数量词相对,词性及结构(两组并列)。
(六)对句练习 • 风 大陆 白菜 世界 绿茵茵 雨 长空 黄瓜 家庭 金灿灿 • 航天梦 天天乐 一分钱 水车车水 爱国情 步步高 二两米 风扇扇风 • 人情冷暖 鱼游荷叶下 明星千点灿 世态炎凉 鸟唱柳枝头 新月一钩弯 • 人间清暑殿 花间双粉蝶 晚霞明似锦 天上广寒宫 枝上几黄莺 秋水碧如天 • 芍药丛中蝴蝶舞 缕缕青烟芳草渡 海棠枝上杜鹃啼 丝丝微雨杏花村
A.屈原行政区机关迎新千年联
九州含笑 赖特色回春 国振雄风 民安 生计 港澳双归 四海昇平 龙腾盛世迎千禧
百姓开颜 喜勤劳致富 法缘正轨 政顺 人心 文明并举 八方亲善 瑞兆神舟入万家 B. 春到梅边 梅传春讯 人人都道 春光好 莫把春负了 民因党富 党得民心 事事皆从 民利想 长使民爱之
2.写景抒情联 A.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C. 翠竹林中观嫩笋 绿杨荫下听蝉声 3.婚联 A. 情深意重 杨柳依依花弄蝶 璧合珠联 笙歌曲曲凤求凰 B. 百年缘分百年偶 满座亲朋满座情
(三)上下联的意义相关联 A. 正对,上下联的内容相近,互相呼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B. 反对,上下联或一正一反,或互不统 属,形成鲜明对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友如作画须求淡 傲骨梅无仰面花 文似看山不喜平 正对和反对的上下联是并列关系 C.串对,上下联为因果、承接、转折等非 并列关系。
2.写景抒情联 A.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C. 翠竹林中观嫩笋 绿杨阴下听蝉声 3.婚联 A. 情深意重 杨柳依依花弄蝶 璧合珠联 笙歌曲曲凤求凰 B. 百年缘分百年偶 满座亲朋满座情

教研活动认识楹联(3篇)

教研活动认识楹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提高教师对楹联的认识,激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校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旨在让教师深入了解楹联的历史、特点、创作方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楹联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艺术特点。

2. 掌握楹联的基本结构、创作规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教师运用楹联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4. 激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楹联的历史渊源及发展(1)讲解楹联的起源:从先秦时期的“对仗”到汉代的“对联”,再到唐宋时期的“联语”,直至明清时期的“楹联”,逐步演变而来。

(2)介绍楹联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楹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楹联的基本结构(1)上联、下联:一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

(2)对仗:上下联在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要保持对仗。

(3)平仄:遵循“仄起平收”的原则,即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3. 楹联的修辞手法(1)对仗:通过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的对仗,使楹联更加协调、美观。

(2)比喻:运用比喻手法,使楹联更加生动、形象。

(3)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行为,使楹联更具趣味性。

(4)排比:通过排比手法,使楹联节奏感更强,气势磅礴。

4. 楹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作、欣赏楹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评价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作楹联,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运用楹联,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四、活动过程1. 专家讲座:邀请楹联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楹联的历史、特点、创作方法等。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楹联作品,分析其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

对联基础知识及普及

对联基础知识及普及
家家气象新 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千秋!”
这副对联中“万岁”和“千秋”都是 两个字,可以相对;而“中国人民”是四 个字,“袁世凯”是三个字,不能相对。 这副对联隐含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
二、词性相同,意义相关,结构一致
意思是说,上联和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 如名词对名词(“天”对“地”)、动词对动词 (“是”对“非”)、形容词对形容词(“红”对 “绿”)、数词对数词(“千”对“万”),等等。 意义相关,是说上下联所表示的意思相似(但不能相 同)、相反或相对。
平仄相符
• 1、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 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 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 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 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 留。
• 2、「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调查结果
• 1、调查结果 • 60份学生卷中有 • 40份成人卷中
结果分析
• 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周围的成年人对对联的 认知程度很是不高,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不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也看到了在我们有不 少同学还是了解对联常识的,这说明对联文化的 普及有了改善。
原因分析
1、以前普通话的普及不行,不懂拼音自然不知平仄,所以不 知上下联是自然的; 2、大多数人以前学过的课本上没有对联的相关知识,老师也 没讲过。
嘉 最早的对联 新
节年号纳Fra bibliotek长 春
余 chǎng 庆
•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 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 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 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 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 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 上写了:

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

(四)
–如何写横批
四字格式 总结上下联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横批:自学成才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明确: [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 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
学对对联。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 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 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 “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 “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 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 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 顺”“国泰民安”等。
六畜兴旺万家乐, 五谷丰登万户春。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寒往暑至万朵新荷映日红
(二)
如何对对联
1、分析已给联特点 2、找近义词(同类词)和反
义词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攀少林寺,品盖世武功 攀少林寺,会武林高手 攀太行山,议商都文化
临白马寺,悟世间禅理
山东: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毕业友情
看今宵,弟兄姊妹齐欢聚; 待来日,南北东西俱风流
最难忘,三年同窗沐春雨;
当牢记,一室友谊荡和风。
第二:滚雪球法
乾隆:海棠

:山药
乾隆:嫩海棠

楹联知识讲座讲稿

楹联知识讲座讲稿

国粹育人,教学宏开新世界;楹联进校,师生竞写大文章。

杜兴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根据省楹联二代会精神,楹联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交流对联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现本人就学习对联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

蒋有泉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中国楹联报社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梁羽生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

喜欢对联的人把文章比作水,诗词比作酒,那么对联就是酒精。

不喜欢对联的人说对联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现就对联所谓脚镣手铐和大家共同探讨。

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

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

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

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对联的演讲。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将结合对联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对联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对联的创作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常说:“得对联如得至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对联创作的重要性。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构成,上下句之间需要在字数、字体、韵律等方面进行巧妙的搭配和对应。

它既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寓意。

对联的创作要求文人有过人的才华和造诣,更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和领悟。

对联的创作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其次,对联的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对联以其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一方面,对联的结构和韵律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另一方面,对联的内容和表达往往能够点燃人们的智慧火花和联想空间。

不论是挂在对联匾额上的“瑞雪迎春”、“和气生财”,还是张贴在家门口的“喜鹊报春”、“平安如意”,都带给人们一种喜庆祥和之感。

这种美感既源于对联自身的艺术魅力,也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密相连。

最后,对联的传承是一种文化责任担当。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联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然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一瑰宝传承下去。

无论是参加对联社团的活动,还是学习对联的技艺,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弘扬对联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对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对联作品。

这样,对联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发扬对联文化,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谢谢大家!参考词汇:对联:couplet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创作:creation欣赏:appreciation传承:inheritance审美:aesthetics艺术魅力:artistic charm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

从对联中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对联趣谈教案

从对联中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对联趣谈教案

从对联中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对联趣谈教案对联趣谈教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化形式,它常常被用于春联、婚庆和节日等场合。

对联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概括精辟,同时意蕴深远,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形式,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精髓。

那么,本次教案将从对联中感悟中国传统美学,探讨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美学借鉴对联最基本的要素是平仄和韵律,在这方面,它与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一点来看,对联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积淀,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歌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诗文的审美观念,包括精神丰富、秉正达和气象万千,都在对联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暮雨初收,西山何处?独夜踏青,钓乐吟哦”,这是一副春联回字对,情景描写自然优美,能够使人联想到春天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醉里若相逢,君歌先断肠”、“铁马冰河进万仞,扬鞭走惊天”等诗句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是相通的。

这些景象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自然主义和透视法。

第二部分:对联的修辞方法中国传统修辞方法贯穿于对联之中。

对联中的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象征和拟人化等手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比较而产生的关系来说明一个事物。

比如“南风不竞,小桥流水”,这是一副秋联回文对,描述了秋天的景象,将南风和小桥流水进行比喻,能够很好地把握秋天的特点。

在对联中,比喻常常能够让不同的事物之间产生的关系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内涵,同时也使对联更具有深层次的审美意义。

第三部分:对联的表现形式对联的表现形式非常灵活,既可以表现出对一件事情或物品的描述,也可以表达出对某种情感的描摹。

在这种情况下,对联更多地是表现出诗歌的情感特色。

比如“月悬青天,辉映碧峰”这是一副绝妙的大调联回文对,由“月悬青天”和“辉映碧峰”两个部分组成,很好地表现出了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对联也常常用于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期盼,如“龙飞凤舞,吉祥如意”这是一幅寿字回文对,在表达祝寿的同时,更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祥瑞之气”。

楹联讲座主持稿

楹联讲座主持稿

楹联讲座主持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并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由厚街镇诗词楹联学会与前进小学联合主办的“楹联进校园”暨前进小学“前进路上飘书香”读书节之楹联创作讲座。

我校作为“广东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为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提高师生的楹联文化水平,“我爱楹联”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广东楹联学会主办、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承办的“广东省第三届小联手对联比赛”活动,我校林伊晨同学、陈淑瑶同学、李筱玟同学、李梅恩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尽管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不甘止步于此,为了继续推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楹联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又聚在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参加本次讲座的嘉宾和领导,他们分别是:东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厚街镇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万广明先生;前进小学麦先校长;前进小学林文昌副校长;东莞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东莞市楹联学会厚街分会常务副会长、东莞市中华诗词学会厚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雪芳老师;前进小学教导副主任王爱玲老师、厚街楹联学会副会长张春光先生;厚街楹联学会秘书长谢仍晃先生;厚街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陈美娟女士;厚街楹联学会副秘书长王源祥先生;厚街楹联学会理事李丽女士以及厚街楹联学会的各位会员,欢迎你们。

请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今天参加讲座的还有竹溪中学、中心小学、圣贤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有热爱楹联的家长们,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有请范雪芳老师为我们做一场题为“联韵飘香——对联基础知识浅谈”的讲座,掌声有请。

范雪芳老师深入浅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展开讲座,引用脍炙(zhi)人口的古诗词及平常易见的春联谈了楹联知识的平仄、韵律等,增强了小学生楹联文化的鉴赏力,请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范雪芳老师。

同学们今后要积极学习楹联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向老师请教,不怕困难,相信同学们以后在楹联方面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联知识讲座

对联知识讲座

对联知识讲座一、对联的历史“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很好吧?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联。

大家都知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两侧的,人家结婚时贴在大门和新房门侧的,都是对联。

至于对联究竟是什么,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

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

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

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门神应为钟馗,后为神荼、郁垒,再为秦琼、敬德,也有采用“四大天王”之二的。

所谓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的传说,纯属附会。

对联得到大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

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的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柱子上,或者刻在木头上,石头上。

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是对联。

二、学习对联知识的妙处和意义对联是中华的瑰宝,民族的骄傲。

世界上只有使用表意文字的中国,才有这一美丽的文学样式。

以前,尤其是在中华的封建时期,即使是没有级别的童生,也必须精通对联。

对联,可说是学生的基础功课,先生上课总会先考对课,其实就是对简单的对联。

鲁迅先生幼年时期曾在私塾以“比目鱼”妙对先生所出“独角兽”就是很出色的一例。

现在的年轻人,对对联是很少感兴趣啰,说道什么“四大天王”,什么“天皇”“天后”,那是张嘴就来;加上现在的课本也不重视对联的传授,考试不考了。

《对联》ppt课件

《对联》ppt课件

详细描述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或缩小,强调其某一方 面的特点,在对联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 意。例如,“水深千尺龙鱼跃”,夸张地描绘水的深度 和鱼跃的情景,表达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05
对联的鉴赏
语言美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对联的语言美体现在其音韵和谐、对仗工 整、平仄有律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词
春联是最常见的对联类型,用于庆祝春节等喜庆场合,通常以红色纸书写,寓意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详细描述
春联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整 体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常见的春联主题包括迎春接福、家和万事兴、财源广进等。
婚联
总结词
婚联是为庆祝新人结婚而写的对联, 通常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
总结词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推崇。
详细描述
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 喜爱和推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对联的高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对联作品,为后人所传 颂。同时,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联的起源
总结词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为了驱邪避凶,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
详细描述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在春节时,人们会在门户上悬挂桃木板,上 面写上吉祥的词句或神名,以驱邪避凶。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的字句变得越 来越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发展
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平仄的搭配,词语 的对仗,句式的统一,给人以音乐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ppt课件
但它们毕竟是对偶,不是对联,充其量只是对联
的雏形。关于最早的对联,通常的说法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孟昶(chang)的桃符题词:“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PPT课件
5
• 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 之笔凝注于对句中。李白的“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先生到底是个才思敏捷的人,只见他不慌不忙
地写了一副又贴了上去。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去
揭回家。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对联让邻居们不想也
不敢去揭的呢?
PPT课件
14
原来,郑板桥是这样写的: 上联:福无双至 下联:祸不单行
这样不吉利的对联你写的再漂亮,当然 没有人去拿回家啦。
可是,大年初一,当邻居们纷纷去先生 家里拜年时,发现昨天的那副对联变成了
• 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 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仗也十 分工整。
PPT课件
6
•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和喜爱对联,倡导 联风,在定都金陵的除夕之夜传旨文武百 官庶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他本人也 深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不少千古名联。 他的这些做法,对对联的推广和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得 到了极大发展。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家家都要贴对联哪。郑板 桥拿起笔一气呵成地写好一副对联,就贴到门上 去了。可没多久,他忽然发现自己刚才写的对联 没有啦!他一思忖,可能是被邻居们揭去了,谁 让自己是个书画名人呢!于是,他又写了一副贴 了上去。哎,一会儿工夫,又没了!坏了,照这 样下去,我写的再多也会被邻居们拿去的。但不 写也不行啊,哪有过年不贴对联的人家?这一下 把他给难住了。
PPT课件
4
起源和发展
• 对联这一文体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

对联知识讲座:怎样写贺联

对联知识讲座:怎样写贺联

对联知识讲座:怎样写贺联怎样写贺联贺联是应用很广的楹联样式。

所谓贺联,包括寿联、婚联、贺生子联、贺乔迁联、贺新宅联、贺就职联等,内容庞杂,不一而足。

这里主要介绍寿联和婚联。

第一节寿联生命是可贵的,而人的寿命却有限得很。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希望能够长寿,古人有所谓上寿、中寿、下寿的说法,战国时期的庄子称“人上寿百岁”,汉代的王充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

庄子还述载了一个长寿的典型人物——彭祖。

传说中的彭祖是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籛名铿,尧封之于彭城。

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活了八百岁。

彭祖这个形象的出现,集中反映了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

百姓盼上寿,贵族阶级则希望永远不死。

主要反映贵族生活的《诗经·小雅》中有不少“天子万年”、“天子万寿”、“万寿无疆”之类的祝辞,这里的“万寿”是福禄久长之意,虽然不专指寿命,但中国传统的“五福”是包含寿的,而且把寿摆在第一位。

燕饮之间祝人长寿的例子也见于《诗经》。

《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所记载的就是鲁僖公在宴席上祝母长寿之事。

到汉代,宴席间用酒或物品祝寿似乎已成为一种风尚或礼节。

《史记·高帝纪》载:“高祖奉玉巵,起为太上皇寿。

”《史记·封禅书》载:“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

”这是臣下为君父上寿。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约见项伯,“沛公奉巵酒为寿,约为婚姻”,这是主客双方宴席间祝人健康长寿的礼节。

上面所引的材料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祈寿和祝寿,没有特定的日期和形式,同寿联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寿诞庆典的源头。

寿诗起于何时,已无从查考。

唐玄宗开元以后,以皇帝生日为节令,称天长节、庆成节,通称圣节或万寿节。

唐玄宗的生日在八月初五,丞相张说等请以这天为千秋节,天宝二年改为天长节。

杜甫《千秋节有感》诗云:“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这首诗虽不是祝寿的诗,但说明寿日已有题诗的习惯了。

书法对联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书法对联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法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提高书法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书法对联,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书法对联的基本知识、书写技巧。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布局、排版、书写节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书法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优秀的书法对联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对联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书法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

2. 介绍对联的书写格式和排版技巧,如上下联的顺序、字数、平仄等。

3. 讲解书法对联的书写技巧,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书法对联的创作。

2. 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确定对联的内容和形式。

3.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书法对联的创作。

(四)展示与评价1. 各组展示自己的书法对联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法对联的重要性和书写技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书法对联,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3. 拓展:让学生收集一些优秀的书法对联作品,了解不同风格的书法对联。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法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书法对联的书写水平。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书法对联的书写技巧。

3.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书法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书法对联的书写技巧,提高书法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联写作鉴赏讲座心得体会

对联写作鉴赏讲座心得体会

对联写作鉴赏讲座心得体会对联写作鉴赏讲座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对联写作鉴赏的讲座,这是一次非常精彩和有益的学习经历。

在讲座中,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让我对对联的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联千古意,饮一河山”到现代的“改革开放,万象更新”,对联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传递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讲座中,我们学习了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和韵律。

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还要求字数相等,并且在音律和韵律上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这些特点使得对联成为了一门独具艺术性的写作形式。

其次,对联的写作技巧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在讲座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对联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比如使用对仗、借典、仿古等手法,以及运用形象化、象征性等修辞手段,都能有效地增强对联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对联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对写作的重要性。

只有丰富的词汇储备和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使得对联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韵味悠长。

此外,对联的创作离不开灵感和思维的发散。

在讲座中,老师提到了一些激发创作灵感的方法。

比如观察生活、读书学习、旅行寻访等,都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题材和思想,使得对联作品更具生命力和创新性。

同时,老师还鼓励我们多思考、多联想,勇于突破传统,并尝试使用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在对联创作中实现个性和创意的发挥。

最后,对联的鉴赏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在讲座中,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经典的对联作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通过参观欣赏,我深刻感受到了对联的美妙之处。

优秀的对联作品不仅在结构和韵律上完美契合,更重要的是能够直击人心,寓意深远。

在欣赏中,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对联作品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并从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这次对联写作鉴赏讲座,我对对联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

对联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场合,向大家分享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睿智的智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我看来,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有规范结构的短文形式,每次都由上下两句组成。

对联注重音韵和意境的统一,常常用于庆祝节日、喜庆事宜以及展示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联系感情、互相赞美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方式。

其次,对联在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显露人们智慧和才情的方式。

通过对联,人们可以表达出对节日的祝福、赞美他人的仁德美德,甚至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对联无论在家庭聚会、婚庆喜庆还是在寺庙和庙会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每到佳节,对联就成为交际娱乐的重要形式,人们以对联来增进感情、增添节日气氛。

正因为对联在社交交流中的重要性,它不仅通过世代传承,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得到广泛的使用。

此外,对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独特审美。

对联的创作需要考虑音、韵、字、意等多种因素,必须做到互相呼应、形象生动、意义深远。

通过对联,人们在狭小的对联上展示出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对联成为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的独特追求。

无论是对节日的祈福,还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联都能以简洁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深远的意义和美感。

最后,我想强调对联在培养人们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联创作需要结合韵律和意境,要求人们对词汇、字义和寓意有较高的敏感度。

通过对联创作,人们的词汇量得到增加,美学观点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可以说,对联是培养人们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亲爱的朋友们,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文化讲座恕俭出品:对联文化讲座目的:1. 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2. 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

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

“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

”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在此,我套用红学中的一句俗语,那就是: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

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

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席,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存储着许多对联,只是你没在意而已,不信,我一提示,你张口就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流水——不老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

)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

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刚才讲到对联起源于五代。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撑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大家请看,这14个字多精妙啊,换作其它文学样式,怎么也出不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有了皇帝的倡导,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格律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也有特例,而且妙趣无穷: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死后,有人送去特制大花圈,且附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这是对联吗?稍稍有点儿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显不是:上下句字数都不等。

但,它是被当作对联贴上去的喔!仔细一看,“千古”对“万岁”,很工整呀!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对了!高超的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点——对联中称这种情况为“对不起”或“对不住”。

现在一读:哦!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呀!很美吧?这句话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说,当时能巧妙地说出来地实在没有几个人。

二、句式一致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再比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这里的节奏是: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节奏分清了,也就弄清意思了。

那么下联的节奏也必须是这样。

比如这个:路人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如果不注意这个,就要失对,比如: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

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

另外就节奏上看: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这里的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比如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下联有什么关系?再比如上联是“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如果用“者莫来者来”,那么空的两个字该如何填?三、词性相当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简言之,上联的词与下联的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请看下面的对子,最能体现联对中的字数相等和词类相当。

甲:我说“豆”(一个字,名词)乙:我说“油”(一个字,名词)甲:“两碟豆”(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乙:“一瓯油”(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甲:我说的是“林间两蝶斗”,变了,变成五个字,而且词性也变了,有方位词、数量词和动词。

乙:我说的是“水上一鸥游”。

也跟着变了,而且词性也跟着变的相应。

说明乙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四、平仄相对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

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

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我曾在语文课上讲解对联,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置还要对应。

比较好的下联应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时一位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请问。

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

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

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

佛印是一个和尚。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

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

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

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

”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

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

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3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3,就是少于3。

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

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

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4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

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也体现着人的胸襟。

有位个体医生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医者父母心呀!假如每个医生都有如此医德,何来黑心药,假大夫?假如世上都是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好人,世界多美好啊!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学究,为我们留下了一副辛酸的对联:“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可以说,这是对那些黑暗的时代的血泪控诉!当然,从对联角度讲,这也是一副上等之作。

对联不仅可以写景叙事,言志抒情,还可以以牙还牙,给对手巧妙的攻击。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