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环评工程师常用公式
环评工程师常用公式一、引言环评工程师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运用各种公式来计算和评估项目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
本文将介绍环评工程师常用的一些公式,并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实例分析。
二、常用公式一:水体污染潜能计算公式水体污染潜能(PP)是评估项目对水环境的潜在污染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PP = (Ca×E ×Q ×(1− Rb))/ S其中,Ca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浓度(mg/m³),E为污染物的排放速率(m³/day),Q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kg/day),Rb为污染物的去除率(%),S为接受水体的容积(m³)。
以某项目的废水排放为例,Ca为20 mg/m³,E为100 m³/day,Q为500 kg/day,Rb为80%,S为1000 m³,代入公式可得:PP = (20 × 100 × 500 × (1− 0.8)) / 1000 = 200 mg/m³根据计算结果,该项目对水环境的潜在污染潜能为200 mg/m³。
三、常用公式二:大气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大气污染物浓度(PC)是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污染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PC = (E × Q) /(A × V)其中,E为污染物的排放速率(m³/day),Q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kg/day),A为大气体积(m³),V为地区散发系数。
以某项目的废气排放为例,E为2000 m³/day,Q为1000 kg/day,A 为5000 m³,V为1.2,代入公式可得:PC = (2000 × 1000) / (5000 × 1.2) = 333.33 mg/m³根据计算结果,该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污染物浓度为333.33mg/m³。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进行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的一种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综述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以期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1. 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a. 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污染物浓度 = 排放浓度 ×传输系数,其中传输系数是根据大气稳定度、风速和距离等因素确定的。
b.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计算公式:排放总量 = 排放因子 ×产量,其中排放因子是根据污染源特征和控制措施确定的。
2. 水体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a. 水质污染指数计算公式:水质污染指数= ∑(污染物浓度/水质标准)×权重,其中权重是根据污染物对水体影响程度确定的。
b. 溶解氧饱和度计算公式:溶解氧饱和度 = (实测溶解氧浓度/溶解氧饱和浓度)×100%,其中溶解氧饱和浓度是根据水温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确定的。
3. 噪声污染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a. 噪声级计算公式:噪声级 = 10×log10(噪声源发出的声功率/参考声功率),其中参考声功率是根据国家标准确定的。
b. 噪声等效指数计算公式:噪声等效指数= ∑(10×(声级/10)×权重),其中权重是根据噪声源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确定的。
4. 土壤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a.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计算公式:重金属污染指数= ∑(重金属浓度/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权重,其中权重是根据重金属对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确定的。
b. 土壤腐殖质含量计算公式:腐殖质含量 = (有机碳含量 - 灰分含量)/ 土壤体积,其中有机碳含量和灰分含量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出。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计算公式相辅相成,能够通过定量化的指标和计算,客观地评价和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摘要:1.引言2.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概念与意义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4.应用与局限性5.结论正文:1.引言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根据一系列环境参数计算得出的一个综合性指数。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越高,说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差,反之则说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好。
2.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概念与意义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指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它考虑了多种环境参数,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 (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指数)/ 3其中,大气污染指数、水污染指数和土壤污染指数分别是根据一系列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参数计算得出的。
这些参数包括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质中的污染物浓度、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等。
4.应用与局限性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地表环境质量的状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也可以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只能反映地表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不能反映出某一具体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依赖于大量的环境参数,这些参数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困难。
5.结论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评价地表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指数)/ 3。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衡量地表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地表环境的整体状态,对于地表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实例分析以及应用策略。
一、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含义与作用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简称EI)是一个综合性的地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它将地表的多种环境因素(如土壤、水资源、植被、地貌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数学模型量化地表环境的优劣。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越高,表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好。
二、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解析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EI = (So + Wi + Ve + Mo) / 4其中,So、Wi、Ve、Mo分别代表土壤、水资源、植被、地貌的指数。
每个指数都是通过对相应环境因素的量化处理得到的。
具体量化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土壤指数可以通过土壤肥力、土壤侵蚀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水资源指数可以通过水源丰富程度、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价;植被指数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植被多样性等因素进行衡量;地貌指数可以通过地形起伏、地貌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价。
三、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实例:某地区土壤指数So = 0.6,水资源指数Wi = 0.7,植被指数Ve = 0.8,地貌指数Mo = 0.9。
则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EI = (0.6 + 0.7 + 0.8 + 0.9) / 4 = 0.75根据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表环境质量较好。
四、应用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评价与优化策略1.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可用于地表环境的现状评价,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业了解地表环境的整体状况,为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提供依据。
2.通过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可以找出地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因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目标导向。
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地表环境的演变趋势,为地表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讲义
购买课件请联系QQ1183133433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P199 知识点: 1.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只改变进入水体污染物的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紊动扩散、移流、离散。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水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
主要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
3.生物自净过程:是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
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形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例题: 1.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化学过程是主要指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B.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二)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P204 知识点: 1.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结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水污染、水污染物⏹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染源的分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产生分解、沉淀或挥发。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逐步减少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源强;3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5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课本123页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重点完成6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水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组织公众参与、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工程项目性质: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2、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的问题四、评价范围确定包括两方面:1、调查范围2、预测范围1、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1)工程水污染物外排后可能达标的河段(2)评价等级要求(3)下游有敏感目标时,评价河段要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2、预测范围的确定:分两种情况(1)当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指南]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可近似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模式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式 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式中:C —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 /L ;C p —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L ;Q p —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
10 水环境影响评价
2
2 u u 2a y 2B 2a y cEQE uy x c( x, y) exp K c exp( ) exp exp 86400u 4M y x 4M y x 4M y x 2H M y xu
• 1.建设地点、建设单位 • 2.建设性质 • 3. 建设规模、主要工艺过程、原材料消耗、 产品和副产品…. • 4.资金来源、开工、停工时间……..
二、划分评价等级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依据
书P161--162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依据 四点: • 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污染 源; • 水域规模、水质类别--受纳水体。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衰减系数,1/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例1]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 量q=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流流 量Q=5.5m3/s,流速u=0.3m/s,苯酚背景浓 度为 0.5 μg /L,苯酚的降解(衰减)系数K= 0.2d-1,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求排放点 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解] 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
公式汇总:1、物料衡算法计算通式为:∑G投入=∑G产品+∑G流失(1-1)式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2、经验排污系数法A=AD×MAD=BD—(aD+bD+cD+Dd)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M—产品总产量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污染物量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的污染物量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3、水平衡4、恒定均匀流Ri C =υA Q ⋅=υ式中υ—断面平均流速,m /s ;C 一才系数,常用n 1R 1/6表示,n 为河床糙率;R —水力半径,m ;(过水断面积与湿周之比即为水力半径。
)i —水面坡降或底坡;Q —流量,m 3/s ;A —过水断面面积,m 25、非恒定流基本方程为:q x Qt A =∂∂+∂∂)()(22222υυ-+∂∂+-=∂∂-+∂∂+∂∂q zf q x AA Q gS x zB A Q gA x QA Q t QB —河道水面宽度,m ;z x A∂∂—相应于某一高程z 断面沿程变化;z —河底高程,m ;S f —沿程摩阻坡度;t —时间;q —单位河长侧向入流;v q —侧向入流流速沿主流方向上的分量,m /s6、河流断面流速计算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B F h Bh A A Q υ经验公式:⎪⎪⎭⎪⎪⎬⎫===--)1(1δβδβααυQ r B rQ h Q式中υ——断面平均流速;Q ——流量;A ——过水断面面积;B ——河宽;h ——平均水深α﹑β、γ、δ——经验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7、一般水质因子式中S ij —水质评价参数i 在第j 点上的污染指数;C ij —水质评价参数i 在第j 点上的监测浓度,mg /L ;C si —水质评价参数i 的评价标准,mg /L8、DO -溶解氧sf j f DO DO DO DO DO S j --=s j DO DO ≥sjDO DO DO S j 910-=s j DO DO 〈DO f = 468/(31.6+t)式中DO f ——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 /L ;DO s ——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 /L ;DO j ——j 点的溶解氧浓度,mg /L ;t ——水温,℃。
(完整word版)环境影响评价公式
第 页1 需熟练掌握的公式一、大气部分:1、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导P33)9010⨯=ii i C QP (m 3/h)Q i —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记住<2.5×108和≥2.5×109为界。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2、源强计算公式:(技P38、技P125) Q SO2=G ×2×0.8×S ×(1-ηs ) Q 烟尘=G ·A ·ηA ×(1-η) Q i (kg/h )= Q N ·C i ×10-6Q N —废气体积流量,m 3/h ;(常用引风机风量) 3、抬升高度公式: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1)Q h ≥21000KJ/s ,且ΔT ≥35K 时: 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Q h =0.35P a Q v ΔT/T ss sh U HQ H /303.13/23/1=∆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s s h U H Q H /427.13/23/1=∆(2)当2100KJ/s ≤Q h ≤21000KJ/s ,且ΔT ≥35K 时: 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s s h U H Q H /292.05/25/3=∆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s s h U H Q H /332.05/25/3=∆(3)当Q h <2100KJ/s ,或者ΔT <35K 时:UQ D V H h S /)01.05.1(2+=∆4、污染源下风向轴线浓度公式:)2exp()0,0,(22ze zy HU Qx c σσσπ-=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He =H+ΔH Q —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P ZU U )10(10⋅= P —分城市和乡村,E 、F 在一类。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 ; σz —铅直扩散参数,m ;σy =γ1X α1,σz =γ2X α2为取样时间0.5h 时。
(整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
地表水环境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保护区。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共计109项,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999相比,本标准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增加了总氮一项指标,删除了基本要求和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及凯氏氮三项指标,将硫调整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修订了PH、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铅、粪大肠菌群7个项目的标准值,增源地特定项目40项。
本标准删除了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本标准对地表水各类水域进行监督管理。
相连的地表水河口水域根据水环境功能按本标准相应类别标准值进行管理,近海水功能区水域根据使用功能按《海水水质标准》相应类别标渔业水域按《渔业水质标准》进行管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及与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用于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按《农田灌溉水质标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为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同时废止。
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定量的、系统的方法评估和预测某一工程、项目或规划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环境保护策略的过程。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计算公式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量化和衡量环境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汇总一些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计算公式,供读者参考。
一、水质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1.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计算公式:COD = (V2 - V1) × C × K其中,V1为滴定前的滴定液体积(ml),V2为滴定后的滴定液体积(ml),C为硬汞溶液的浓度(g/L),K为化学需氧量(COD)的反应系数。
2. 总悬浮固体(TSS)浓度计算公式:TSS = (m2 - m1) × K × V其中,m1为测定前的滤纸质量(g),m2为测定后的滤纸质量(g),K为总悬浮固体(TSS)的反应系数,V为过滤液体体积(L)。
二、大气质量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1. 氮氧化物(NOx)排放浓度计算公式:NOx = C × (V/Q)其中,C为氮氧化物(NOx)的浓度(μg/m^3),V为取样时间内大气体积(m^3),Q为取样时间(s)。
2. 悬浮颗粒物(PM10)浓度计算公式:PM10 = (m2 - m1) × K / V其中,m1为取样前的滤纸质量(g),m2为取样后的滤纸质量(g),K为PM10的反应系数,V为大气采样流量(L/min)。
三、噪声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1. 单位面积等效声级计算公式:Lw = 10 × log10 (1/A × ∫[t1-t2]p^2dt)其中,Lw为单位面积等效声级(dB),A为接受面积(m^2),p为声压(pascal),t1和t2为一定时间间隔。
2. 噪声传播衰减计算公式:Lp = Lw - 20 × log10 (r/r0)其中,Lp为距离r处的噪声水平(dB),Lw为噪声源处的噪声水平(dB),r为距离噪声源的距离(m),r0为参考距离(m)。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12)
3.预测时期
一、二级评价应预测纳污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 个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 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一级评价:至少枯水期和平水期; 二级评价:至少枯水期 三级评价:枯水期
(同时要考虑预测背景值的监测时期)
4.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 (1)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 (2)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应包括敏感 点。一般情况下以环境现状监测点为预测点。 同时应考虑以下特殊情况: ①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 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预测点。
6.河流简化 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 河流。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 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7.污染源简化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 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 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 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 续恒定排放。
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3.2河流水质预测模型
3.2.1混合过程段 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线
2.1地表水环境影响 水资源:主要体现有水利水电工程、供水或调 水工程、用水量大的电力工程 水质:工程排污。 水生生态系统:水量、水质等综合影响,例如 水库建成后的库区局地小气候的变化,由于下游水 资源减少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大坝阻隔造成的 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
肉食加工、发酵、 pH、BOD5、COD、悬浮物、氨氮、磷酸盐、大肠杆菌数 酿造、味精
第四章-水环境质量评价
S为监测总项数;Wj为污染级别;C超标项数 (5)综合污染指数
注:用两个最小评 分值之和除以2, 商为奇数则进为偶 数,该数所超级别 评价水质。
注:综合污染指数
n为监测点数,bj为 监测点j所控河段长 度占总长度的比例, wj为污染等级
4、分级评分法
这是国家环保总局标准处曾经推荐的一种方法。 (1)评价标准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水质分
A=BODi/BOD0+CODi/COD0+NH3-Ni/NH3-N0+ (DO饱-DOi)/ (DO饱- DO0)
式中, DO饱-实测水文条件下中饱和溶解氧浓度
在计算时,根据黄浦江的具体情况,各项标准规定如下:
BOD0=4mg/L;COD0=6mg/L;NH3-N0=1mg/L; DO0=4mg/L。定A≥2作为开始
A=BODi/BOD0+CODi/COD0+NH3-Ni/NH3N0-DOi/DO0
式中:A-综合污染评价指数
BODi、BOD0-B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CODi、COD0-C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NH3-Ni、NH3-N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DOi、DO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上面的式子也可改写成:
例题
南京某三类水域,通过实测得以下水质指标:
水质指标 总砷 挥发酚 总氰化物 铬(6价) 总汞
实测值 (mg/L)
0.025
0.005
0.1
标准值 (mg/L)
0.05
0.005
0.2
权重
0.2
0.2
0.1
0.01 0.0001
0.05 0.0001
0.2
0.3
试判断该水域的环境质量。
[指南]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可近似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模式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式 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式中:C —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 /L ;C p —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L ;Q p —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
(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
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
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须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2)水质模型所描述(或所使用)的时间尺度;(3)污染负荷、源和汇;(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5)流动及混合输移;(6)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1)空间维数①大多数的河流水质预测评价采用一维稳态模型,②对于大中型河流中的废水排放,横向浓度梯度(变化)较明显,需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评价。
常用环评计算数据及公式
常用环评计算数据及公式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对项规划、建设或运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环评计算数据和公式是环评过程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定量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环评计算数据和公式供参考:1.水质污染评估-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计算公式:BOD = Do - D其中,BOD为水体的生化需氧量,单位为毫克/升;Do为水体污染前的溶解氧浓度,单位为毫克/升;D为水体污染后的溶解氧浓度,单位为毫克/升。
根据BOD的值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
-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计算公式:COD = Do - D其中,COD为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单位为毫克/升;Do为水体污染前的溶解氧浓度,单位为毫克/升;D为水体污染后的溶解氧浓度,单位为毫克/升。
根据COD的值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
- TN(Total Nitrogen)计算公式:TN = NH3-N + NO3-N + NO2-N + org-N其中,TN为水体中总氮的含量,单位为毫克/升;NH3-N为水中氨氮的含量,单位为毫克/升;NO3-N为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单位为毫克/升;NO2-N为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单位为毫克/升;org-N为水中有机氮的含量,单位为毫克/升。
根据TN的值可以评估水体中氮污染的程度。
2.大气污染评估- PM2.5(细颗粒物)计算公式:PM2.5 = PM10 - PMcoarse其中,PM2.5为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单位为微克/立方米;PM10为空气中总颗粒物的浓度,单位为微克/立方米;PMcoarse为空气中粗颗粒物的浓度,单位为微克/立方米。
根据PM2.5的值可以评估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程度。
-SO2(二氧化硫)浓度计算公式:SO2=(V×1.429×C)/Q其中,SO2为二氧化硫的浓度,单位为毫克/立方米;V为烟囱或排放源的排放速率,单位为立方米/小时;C为SO2的排放浓度,单位为毫克/立方米;Q为大气的稀释速率,单位为小时/立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
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
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须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2)水质模型所描述(或所使用)的时间尺度;(3)污染负荷、源和汇;(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5)流动及混合输移;(6)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1)空间维数①大多数的河流水质预测评价采用一维稳态模型,②对于大中型河流中的废水排放,横向浓度梯度(变化)较明显,需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评价。
③在河流水质预测评价中,一般不采用三维模型。
④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分为上游河段、混合过程段和充分混合段。
⏹上游河段: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充分混合段: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需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
在混合过程段下游河段(x>L),可以采用一维模型;在混合过程段(x≤L),应采用二维模型。
在HJ/T 2.3-93中给出了判定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计算公式。
ghihBBuaBL)058.00065.0()6.04.0(+-=式中:L—混合过程段长度,m;B—河流宽度,m;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m;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h—平均水深,m;g—重力加速度,9.81 m/s2;i—河流坡度。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⑤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及其他保守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可采用零维模型。
⑥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分段模型,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型求解。
(2)时间尺度在水质模型预测中使用的时间尺度,按逐渐增加水质模型复杂性的顺序出现,稳态、准稳态、动态;①动态:河流流量、污染物复合、温度等随时间变化;②稳态:之预测计算水质浓度的空间分布。
③准稳态:一般瞬时、有限时段排放选择准稳态准稳态的预测通常是在稳态的基础上考虑部分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有以下集中状态◆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的河流流量(常用)◆定常的污染负荷——变化的河流流量◆定常的污染负荷——定常的河流流量——变化的其他环境因素河流水质预测,绝大多数选择稳态准稳态(3)污染负荷、源和汇一般而言,影响河流水质状况的污染负荷、源和汇包括下列各项(1)来自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城市径流;(2)来自工矿企业(直接排入水体)的点源;(3)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点源;(4)非点源;(5)河流上游或支流带入的污染物(包括氧亏);(6)河床内的源和汇(污染物沉寂、再悬浮、底泥耗氧、藻类产氧、耗氧等)(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导则中按污水排放量和河流规模规定和河段的预测范围:①对于预计可能受到明显影响的重要水域应划入预测范围;②在预测溶解氧时,预测范围应包括溶解氧区域;③在预测的河段范围内,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出的上游、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例行水质监测断面均是预测关心点。
(5)流动及混合输移进行水质预测要求河流流量平衡。
因此,需要考虑较重要的支流和污染源的流量。
在某种情况下还要考虑地下水排泄和地表水补给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6)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机构一般水质模型按照污染物分为四类:①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酸和碱(以PH表征);④废热(以温度表示)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采用一阶反应动力学来反应衰减规律。
对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可近似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模式掌握利用数学模式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式 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式中:C —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 /L ;C p —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L ;Q p —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
)非点源汇入的水量,m 3/s ;x s —控制河段总长度,km ;x —沿程距离(0≤x≤x s ),km 。
(3)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当需要区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指标耦合,应加入分配系数的概念。
分配系数K p 的物理意义是在平衡状态下,某种物质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比例。
cX K p = 式中:c ——溶解态浓度,mg/L ;X ——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mg/mg ;K p ——分配系数,L/mg 。
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已知其在水体中的总浓度的情况下,溶解态的浓度可用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计算:6101-⨯⋅+=S K c c p T 式中:c ——溶解态浓度,mg/L ;c T ——总浓度,mg/L ;S ——悬浮固体浓度,mg/L ;K p ——分配系数,L/mg 。
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对于溶解态污染物,当污染物在河流横向方向上达到完全混合后,描述污染物的输移、转化的微分方程为:(6-6)式中:A ——河流横断面面积:Q ——河流流量;c ——水质组分浓度;D L ——综合的纵向离散系数;S L ——直接的点源或非点源强度:S B ——上游区域进入的源强;S K ——动力学转化率,正为源,负为汇。
设定条件:稳态(=0),忽略纵向离散作用,则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86400exp(0x uK C C -⋅= 非持久性污染物,一阶反应动力学反应衰减规律式中: K —一阶反应动力学速度,1/d ;(耗氧系数K1,复氧系数K2,沉降系数K3,(K1+K2),(K1+K3),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可以采用综合消减系数K 替代(K1+K3),这些K 都可以往里面带,很重要的公式,只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衰减的都是exp 这个模式的)c 0—初始浓度,mg/L ;u—河流流速,m/s;x—沿河流方向距离,m;c—位于污染源(排放口)下游x处的水质浓度,mg/L。
3.Streeter -Phelps模式S-P模式是研究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的最早的、最简单的耦合模型。
它的基本假设为:①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②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Streeter-Phelps模式:其中,式中:Q p——废水排放量,m3/s;Q h——河流流量,m3/s;D——亏氧量即DO f-DO,mg/L;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D p——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L;D h——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X——沿程距离,m;c——沿程浓度,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