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浅析对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 几个问题的探讨
浅析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医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医学在国内和国际的普及和推广,中医诊断学的规划教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本文就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浅析。
问题一:教材内容是否足够全面?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疾病诊断、中医病证辨析、中医脉证诊断等多个方面。
因此,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材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全面性,能够全面反映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中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并不是十分全面,有些重要的内容被省略了或者讲解不够详细。
教材的局限性会给中医师的学习和实际应用带来一定的不便。
问题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呈现,更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诊断学习方法、临床实践技巧等内容,让学习者能够体现实践能力。
然而,在一些教学中,教材虽然强调实践性很强,但往往没有或者缺乏对实践内容的详细说明,从而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问题三: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辨析解读不够深入中医诊断学中,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辨析解读应该更加深入,但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往往没有和其他疾病一样得到充分解释。
在实际带病人诊断时,中医师需要对每个病人的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以确定病人确切的病因、病机、病证,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结论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辨析解释的深入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医师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医学领域发光发热。
关于《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潮热问题的探讨
胥筱云 杨 梅 鲁 法庭 何
昆明
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 雪梅
云 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6 0 0 5 50
【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 回顾对 《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有关潮热的类型问题及潮热一词 的应用进行了初 步探讨 。结论 :l 、凡符 合潮
热定义的发热均应归入潮热类型 ; 、部分类 型潮热 的内涵应该适当充实;3 2 、应用潮热一词应具体化 , 不应抽象化 ,以免造成概念不清。 【 关键 词】 潮热 ;中医诊 断学 【 中图分类号 】R 4 2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8 1 (0 0 3— 0 8 O 0 7— 5 7 2 1 )2 0 8 一 1
新世纪 ( 第二版 ) 《 中医诊断学》 是最新一 版全 国高 等 中医药院校规划 教材 , 目前在 国 内中医药 高等院校各 专 业 、各 层 次 广 泛 使 用 。 该 教 材 在 前 一 版 教 材 的基 础 上 进 行
了较 大 的改 进 ,强 调 了 基 本 理 论 、基 本 知 识 、基 本 技 能 的
见于风湿 痹阻证 ,投 以麻杏 苡甘 汤。如 《 匮要略 ・ 金 痉湿 喝病 脉证第二 》2 1条所言 : “ 病者一 身尽疼 ,发热 , 日哺
所剧 者 ,名 风 湿 ,此 病 伤 于 汗 出 当 风 ,或 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可 与麻 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因此 恰 当补 充 潮 热 各 类 型 的 内 ” 涵 对 于 扩 展学 习 者 的思 维 能 力实 属必 要 。
以《诊断学》为例探讨中医院校西医教材的改进和提高
以《诊断学》为例探讨中医院校西医教材的改进和提高作者:蒋茹张筠张瑜李孟魁张剑鹏郭晶张建岭武学润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51期摘要:通过对中医药院校西医《诊断学》规划教材的分析,及其与西医院校和国外相应教材的对比研究,结合中医药院校的课程特点和人才发展战略,提出西医《诊断学》教材,应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启发性,还应注重其简明和实用性;建议西医教材的改进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际临床操作能力和医师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并具有鲜明的中医院校特色。
关键词:教材;诊断学;中医药院校;编写理念中图分类号:G642.0;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05-03教材的作用是将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来培养后继创新人才。
而大学教材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负着积累、传播和促进科学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任务。
因此,大学教材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
中医药院校的西医教材在中医药院校的高等教育中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中西文化和知识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它不仅是构成中医药院校的高等教育活动中的要件之一,也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依托,是中医学类学生的西医医学、医疗知识的重要积累形式的依托,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诊断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医学学生由医学基础知识转向临床知识,由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践“桥梁”。
这就要求中医院校《诊断学》的教材需具有中医院校特色、适合中医院校课程,适合于中医院校人才发展战略,又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
一、全国中医药院校、专业方向及学生来源情况分析全国中医院校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24所中医药大学,还有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约7所医科大学有中医学院。
《中医诊断学》教材辨证内容补充之我见
1 .邪气外犯 , .2 1 卫气郁滞证 : 指外邪干扰 , 导致卫气运行受阻, 功 能发挥失 调所 致 的证 候 。 主要 表现 为寒热 失调 , 出异 常( 汗 无汗或 有汗)或有身体疼痛 , , 或有咳嗽微喘 , 舌平, 脉浮或紧或数 。临床
根 据邪气 不 同而有相 应 的不 同表 现。
21 00年 2月
医嘱执行 、 患沟 通 、 理记 录等要 求也 有 了系统 的认 识 。 护 护 较好 地 培养 了护生的动手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因此, 两组 护生 的出科 操作成 绩 , 察组 优 于对照 组 。 观 通过对 观察组 发放 调查 表发 现 , 多元 化教 学 法是 有效 可行 的 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 , 由于提前将病例发到护 生手中,护生针对病例主动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疑难f题 , 司 使 抽象 乏味 的学习 变为积 极寻 求知 识 、 探索 未知 世 界的 一种 愉快 经 历, 不仅能使护生掌握知识 , 还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 了自学能力。模拟演示让所有护生都参与进来 , 了其学习兴 激发 趣和主动性, 通过扮演不 同角色 , 学会与 ̄. 协作沟通 , t, tk t 切实体会 患者及家属的心境、 , 需求 有助于形成评判性思维 , 并认识到丰富 和广泛 的专业及 人文 知识 在护 理工 作 中的重 要 性 。因此 , 对 护生 多元化教学法的综合评价较高 , 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关于中医教材的思考
关于中医教材的思考今时的中医教材饱受诟病,为什么?何为中医好教材?如何才能编写出好教材?本⽂展开分析讨论。
今时国家重视中医教育,为此编写了各种不同的教材。
既有传统的上海科技版的,也有⼈卫版以及中国中医药版的。
关于中医教材,我有如下⼀些思考,愿意与所有关注中医教育的朋友们讨论。
⼀则,教材的⽬的是什么?年轻学⼦去中医药⼤学,⽬的是学成医术,可以治病救⼈。
所以,中医教材的⾸要⽬的即是帮助学⽣提⾼医术。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的得以实现呢?当然是编出⼀套好教材,⼀套能让学⽣对中医有兴趣,有信⼼,进⽽能培养学⽣的纯中医思维,能促进中医学⼦进步的教材。
其⼀,中医教材的第⼀步就是要让学⽣对中医产⽣兴趣。
对中医有兴趣者,兴趣是最好的⽼师,兴趣能让⼈学习中医时⼀直不会懈怠试问,⼀个对中医毫⽆兴趣的学⽣,在中医药⼤学⾥学习五年,考试也能过关,最终也能考取医师资格,那么,他的医术会⾼到哪⼉去呢?甚⾄有的学⽣⼤学⼀毕业就改⾏,这说明我们的中医药教育失败了。
其⼆,中医教材的第⼆步是让学⽣对中医有信⼼。
信⼼是学习中医的根本保证。
不管任何⼈要想学习中医,就⼀定要对中医有信⼼。
若没有信⼼,建议别学。
为什么?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犹如种⼦,能⽣长出智慧来。
中医是往圣先贤传承下来的⼤学问,我们相信中医,即是相信往圣先贤,那么我们就具备了智慧。
所以说,信⼼是源头,信⼼是基础,信⼼是宝藏,医⼼也是未来我们能在中医领域取得⽆尽成就的源泉。
中医⼈要有中医⾃信。
如果中医⼈缺乏中医⾃信,那么,国家再如何⽀持,投资再多,都⽆济于事。
发展中医的关键是⼈的问题,是信⼼问题。
中医⼈对中医有信⼼,⽼百姓对中医有信⼼,即使没有国家⽀持,中医也会长盛不衰。
其三,中医教材的第三步是培养学⽣的中医思维。
何为中医思维?应该包括这些思维模式:天⼈合⼀、取类⽐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兼顾……这些都是纯中医思维。
相反,线性的、机械的即属于西医的思维,这样的模式显然不适合于中医。
浅析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精)
浅析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1)论文关键询:中医诊断学神但热不寒绝汗中气宗气论文摘要: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关于神、但热不寒、绝汗、中气与宗气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论述提出质疑,井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修正意见.我校使用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已经三年,该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密切联系临床,且增添了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实用性、科学性各方面皆能充分反映当代中医诊断学的最高水平。
然而,美玉徽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现提出来和中医同道共同商讨,以求达成共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盆。
1关于神的问肠教材(第9页)中说:“此处所说的神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也可以说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在望神的主要内容中又说:“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神”到底是“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呢?还是“人体的主宰”呢?后面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前面“神”的概念的否定。
从中医基本理论来看,神是人体的主宰。
心所以为“君主之官”,就是因为“心藏神”的缘故。
心通过神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括动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故笔者认为神是人体的主宰,它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并表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外而视、听、言、行,内而意识思维及各种情志活动。
所谓望神是指望神的各种外在表现。
2关于但寒不热的问题教材(第63页)把但寒不热分为两类:①新病恶寒。
为寒邪“直接侵人脏腑,损伤阳气所致”。
②久病恶寒。
“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关于恶寒和畏寒的含义,教材(第62页)已有明确的论述:“凡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若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
根据临床观察,恶寒是发热的伴随症状。
只有在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怕冷感、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才不能缓解,或“解不足言”。
而寒邪直中脏腑出现的怕冷感,如寒邪客肺、寒痰塞盛气喘而出现的怕冷感,冻僵病人之形寒战栗,加衣被近火取暖皆能缓解;阳虚失温,形寒肢冷,近火取暖亦能迅速缓解。
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l 诊 断 学见 习 课 的课 程 设 置
311 收集典型病例 资料 加以保存 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做 .. 个有心人 。如遇到典 型病例时 , 在征得病人同意后 , 应该及时把
诊断学教学包括 2部分 : 症状学和检体诊断学 。症状学见 习课的主要内容是 引导 医学生询 问病史 , 书写病历。检体诊断
Vo.7 o 9 Nn1 】 2 o 2 2
摘 要 : 习课是诊 断学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 学生人数增多、 见 典型病例 少、 病人不配合等原因, 见习课面临 使
诸 多 困难 。现 从 教 师 、 学 生、 医 学校 三 方 面入 手 , 阐述 解 决 上述 困难 的 方案 , 以期 提 高教 学 质 量 。
2 诊 断 学见 习课 目前 存 在 的 困难
强化记忆该病例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 了典型病例不足 的缺憾 。 312 充分利用案例 教学法激发 医学生的学 习热情 案例教学 .. 法是指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 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 从而
现阶段诊断学见习课出现了很多困难 ,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
面。
达到临床课教学 目的的方法【 l 1 。病案可以是实际病例 , 也可以是
教师根据临床经验虚拟的病例。 在见习课 中组织医学生进行病
案讨论 ,激发 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21 医学 生 数增 多 . 人 目前许多医学 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 医学生人数较过去 明显增多 , 而病 人数量未成 比例增加 , 造成医学生 和病 源 比例
病人检查前 , 习学生应 该先花 几分钟 与病人拉拉 家常 , 见 增加 病人 的信任感 , 在这种友 善 的气 氛下 , 病人有 可能会 愿意配合
《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现状与思路
中医学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 的应用学科 , 它
的理论源 于实践 , 因此 , 加强实践性教学对提高中医基础理 论教学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 我们在理论教学 时也十分注意与临床实际相 结合 的实训教学,以强化理论 学习内容 、 加深对 理论学习 内容的理解。实训采用标本、 挂
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 , 通过 2 0 年 的省精品课程的 06
评审工作的促建 ,使 中医诊断学课程成 为 以课堂讲授、 投
纲推敲 , 然后再动手撰写 , 要求反复修改 , 精益求精 。近年 来, 常有少数研 究生出现放松要求的迹象 。 导师如果放松要 求, 意味着可能制造 出不合格产品 , 对社会 不负责任 。 因此, 对研究生论文撰写的要求宁慢勿快 , 坚持标准。 论文撰写要 合乎学术规范 , 凡不符合要求的就推倒重来 。 只有这样在实 践中反复 , 学生才 能进步 , 能提高 。 才 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是一个永远 的话题 。本文
文章编号 :0 4 6 5 (0 71 0 2 0 1 0- 8 2 2 0) 卜0 5— 2 中图分类号:- 2 文献标识码 : R 4 A
中医诊断学 的教学, 贯彻知 识传授与技 能培 养并重 要 的方针 。2 0 0 6年前后 , 我院中医诊断学 的教学经历 了深刻 的改革, 对一年级 学生 的启 蒙教育 , 针 理论讲 授采用 多媒 体课件 、 影 、 像 、A (o p t r a ss a t n tu — 投 录 c I c m u e s i tn is r c to) in 课件 、 电子教案 、 网络教学课程等多位一体 的新型模 式, 教学 方法侧重于努 力做到 使教学直观 , 学生从感 性 让 上得 以认识和体会 。这些教学 改革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 习本 门课程 时, 掌握四诊技能和辨证方法。 1 中医诊断学课程在专 业培养 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 目标
《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及顺应当前中医的教学环境设置的教学环节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合理,把握了教学中的关键。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对策《中医诊断学》课程被称为桥梁课程,是学好中医临床各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
但《中医诊断学》因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又有具象的临床内容,而教学的对象几乎是从未接触临床的大一医学生,所以教学难度不言而喻。
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一直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当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时,实习医院反馈的问题中,比较多的依然是诊脉、望舌、辨证等方面的问题。
究其原因,除一些学生本身问题和教学总体计划衔接问题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合理设置《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中医诊断学》设置的教学环节及出现的问题在本科阶段,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①,按其大纲,《中医诊断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三个教学环节并对应相应的学时。
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三个教学环节基本涵盖,但每个环节的教学时数有差异,总体上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多,为主;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课时少,为辅。
《中医诊断学》既然是架设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点即:它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除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和培养中医诊断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
现行大纲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合理安排这三个教学环节,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充分实施,从而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浅谈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8.05总第500期目前的中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及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中医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够适应中医教学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基础课程教材与临床课程教材相脱节,使学生在掌握中医理论的同时不能开展相应的临床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教材的编写要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宏观思想和整体的联系,注重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能真正指导临床实践、增强临床效果的优秀教材。
2.缺乏实践类课程教学当前中医教学普遍采用灌输理论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一旦缺乏临床实践,学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就会很快遗忘,在参加工作后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缺乏,导致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当前医学院中大多数教师是青年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指导学生。
青年教师仅仅掌握一些医学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授课内容机械、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非常反感,渐渐地失去对中医的兴趣。
此外,临床课教师常常忙于诊务,很少有备课时间与精力,更别说研读中医经典理论著作。
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多中西药同用,不注重对中药疗效的观察与比较,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上很难有所领悟与提高,进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解决中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学的水平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1.创新教材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加实用的中医药知识,高校应对当前的教材进行更新换代。
为了提高中药教学的水平,应该编订一些特色教材,通过讲解这些特色教材,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中医药知识,有效地指导医学实践。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重要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
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从教材内容整合入手,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出发点,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学习认识顺序有机结合,对教材适当加工处理,重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培养学生中医整体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标签: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教材整合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1],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基础之一。
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材建设和更新,也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兼具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为中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不可或缺的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现就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探讨。
1 传统教材使用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虽然有了许多次的再版本,但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展示的方式变化不大。
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诊断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时下青年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革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同时,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服从教材,并逐渐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依赖教材和老师,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教材知识点零散、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记忆;感觉学习凌乱。
学习结束后不知道该如何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探究其原因,教材的内容设置与编排是问题所在之一。
对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
对第 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摘要: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等情形,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动摇教材的工具地位。
弱化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期盼教材再版修订时,一线教师当从自己的教学入手,改变这一现状: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当参考原蓍,内容分析需细致入微。
关键词:教材分析;修订建议;教学启示在2018年8月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1](下称《中医学》)中,对教材编写做了详细的规划教材修订说明,并广泛调查了一线医生对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意见,现行教材中已经做到了前后呼应,及时更新了学科的新进展。
然而,在近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仍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出处欠准确等情形,并提出修订建议和教学启示。
现分述如下。
一、方剂组成问题的商榷(一) 方剂药物味数缺少。
《中医学》第189页中,柴葛解肌汤[2]《伤寒六书》药物组成仅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等10味中药组成,实为11味中药组成,缺石膏。
《中医学》第194页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药物组成仅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和生甘草共9味中药组成,实为10味中药组成,缺车前子。
《中医学》第200页中,清气化痰丸[3]《医方考》药物组成仅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芩、制半夏共8味中药组成,实为9味中药组成,缺姜汁。
《中医学》第205页中,归脾汤[4]《济生方》药物组成仅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缺生姜、大枣。
(二)方剂药物组成错乱。
《中医学》第202页中,瓜薮薤白白酒汤[5]《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写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组成,实由瓜蒌、薤白、白酒组成。
中医诊断学病案式教学的改革
中医诊断学病案式教学的改革
一、背景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医诊断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传统病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较为枯燥,缺乏足够的教学互动。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评估方式相对传统,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中医诊断学病案式教学的改革方向
1.强化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注重案例分析,增加临床实践的培养。
3.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互动和学习效果。
4.多样化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合实际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1.设计更多实际病例,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解析和诊断。
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临床环境进行教学。
3.建立多方评价机制,包括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综合考核等方式。
4.引入专业的临床教师进行指导,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5.组织学生参与真实临床实习,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五、改革期望
通过中医诊断学病案式教学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医疗实践的需求,为中医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和环境。
以上是关于中医诊断学病案式教学的改革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_中医诊断学_教材的商榷
诚然,由于里证、实证、虚证的范围极为广泛、性质极为 复杂、表现极为纷繁,要像表述表证特征那样简单、明确,确 实 很 难 。但 教 材 反 复 宣 称 “很 难 ”,就 给 学 生 的 学 习 无 形 中 增 加了畏难情绪;编写教材的专家们都很难,书中只是空白,学 生更会无所适从。从辩证法角度讲,找不到或说没有代表性 症状的证,就不该存在,既然有其证就应有是症。事实上,能 代表各证的症状绝非一个没有,如厚苔、黄苔、沉脉,各种声 音及动作的无力与有力、懒动与躁动、疼痛的喜按与拒按、舌 淡娇嫩与舌质苍老、虚脉与实脉等,就是里证、虚证、实证相 对具有代表性的症状。 虽非 “全面概括”(阴虚火旺就可除 外),但总比找不到好。何况,各版教材中“寒证”、“热证”的临 床 表 现 ,也 是 多 多 罗 列 ,不 止 几 个 ,既 非 “全 面 概 括 ”,许 多 症 状也非特征性或代表性。因此,笔者认为对此三证临床表现 的表述,完全可以仿照寒证、热证之表述;或以五版为宜,既 交待其位广证繁等特点,又适当举些例子说明,让学生有所 适从。
争鸣园地
对《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商榷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 要 《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四版(《中基》)到七版,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阐述,不太明确、准确,从中选择出四诊的
顺序、相兼脉与复合脉、里证、实证、虚证的临床表现、实证的病机、虚证转实等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商榷。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教材 书评
从古至今皆以望、闻、问、切为序,七版教材一反传统,以 问诊为先,却未作解释。
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从中医诊断学学科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入手, 提出中医诊断学术语体系规范研究、四诊客观化研究、微观辨证研究、中医证的研究、疗效评价研究以及诊断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探讨中医诊断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瓶颈; 对策; 规范化; 客观化;Solution for bottleneck probl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studyDU Han-guang LI Can-dongSyndrom Research Bas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wa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CM diagnosi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s unsettle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study, such as TCM diagnosis terminology system specification study,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objectification study, micro-discrimination study, TCM syndrome study,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study and diagnos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study, it wa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target and direc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CM diagnostics discipline.Keyword:TCM diagnostics; Bottleneck problem; Solution; Standardization; Objectivity;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 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 当时他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 形等为人诊病, 自建国以来, 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为中医诊病、辨证开避了新途径, 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研究中的困惑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 如何解决呢?本文将对这些存在的矛盾做一梳理, 希望能和同道们一起分享。
《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编辑推荐语:临床是中医教材编写的依据,没有扎实的临床实践,教材编写难免脱离实际,甚至出现错误。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临床研究,经验丰富,所提问题值得思考。
[摘要]作者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九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
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
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
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
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
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
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及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乳娥、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
若按教材所言病因辨证,则容易对上述病证产生误诊。
《教材》中对某些症状体征的表述也多有与临床不符之处。
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与体会,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读《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三版)(以下简称教材),发现该书对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做了一些增删,文字简洁,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细究其内容,觉得某些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兹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为了便于查对,本文采用《教材》编排格式,引用出处标注了页码。
第一章望诊(一)望色五色主病(P18)1.《教材》言:“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
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
”既然面色青黄见于臌胀、胁下癥积患者,那么其巩膜也必然发黄,且往往是深黄,甚至黄中带绿。
因为血清中的胆红素不仅能浸染皮肤,同时也会浸染巩膜。
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的改进与实践
汇报人:XX 2024-01-1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诊断学教学现状 • 教学设计改进方案 • 教学实践探索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02
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可以更好 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医诊断学教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如开设全英 文课程、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
持续改进方向探讨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 质,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03 教学设计改进方案
优化教学内容
精简教材内容
去除重复、过时内容,突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理论和 技能。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强化临床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诊断能 力。
引入前沿研究成果
将最新的中医诊断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保持教 学内容的先进性。
创新教学方法
01
02
03
采用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 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 论和方法。
推动产学研结合
积极推动中医诊断学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医疗机构的合作,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学资源建设
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医作为一门实践行极强的学科,其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日常教学重“西”轻“中”等,本次研究将通过对中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医教学问题对策引言: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行极强的学科,其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材无大纲,课时少内容多自我国各类医学院校开设中医学至今,其教材不断更新,主要包括人卫版的《中医学》(1版、2版)、《中医护理学》、《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等,一直为我国中医教学的首选教材在教学中所普及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院校所采用的教学大纲均为教师自行制定,各类院校的中医教学尚无统一配套的大纲,这使得中医教学具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1]。
加之部分院校中对于中医学重视度不足,学生将大部分精力均放在西医的学习上,使得其对于中医的学医完全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学分而学习。
我国目前在各类院校中,对于中医课时的安排也各不相同,多为60多学时,少为30多学时,根本不够中医学教学需要,因此在制定大纲时,只能选取部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因此使得中医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1.2教学模式老套中医在传统传承中主要采用口传身教的师承模式进行发展,当将其作为学科在学校中进行公开授课时,由于课时少、内容多的缘故,仅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讲到底、每堂课以教学新课、复习旧课、规格重点、主抓难点为教学模式[2],虽然偶尔也会运用其他教学模式,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其收效欠佳。
加之中医是一门理论抽象、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其病史的收集需要通过四诊来完成,其中又以问诊为最为关键,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极难对其有着较深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编辑推荐语:临床是中医教材编写的依据,没有扎实的临床实践,教材编写难免脱离实际,甚至出现错误。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临床研究,经验丰富,所提问题值得思考。
[摘要]作者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九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
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
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
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
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
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
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及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乳娥、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
若按教材所言病因辨证,则容易对上述病证产生误诊。
《教材》中对某些症状体征的表述也多有与临床不符之处。
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与体会,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读《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三版)(以下简称教材),发现该书对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做了一些增删,文字简洁,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细究其内容,觉得某些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兹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为了便于查对,本文采用《教材》编排格式,引用出处标注了页码。
第一章望诊(一)望色五色主病(P18)1.《教材》言:“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
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
”既然面色青黄见于臌胀、胁下癥积患者,那么其巩膜也必然发黄,且往往是深黄,甚至黄中带绿。
因为血清中的胆红素不仅能浸染皮肤,同时也会浸染巩膜。
这是一种黄疸。
只是《教材》对其巩膜黄染避而不谈,这是不妥当的。
应当补上巩膜黄染,在黄疸中论述之。
2.《教材》言:“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此说似有些偏颇。
亡阴证可面赤,面赤如妆亦是假神的表现之一。
另外,患者两颧紫红、口唇紫绀是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面容,系心阳虚、无力行血、血滞面部血络所致;患者面颊、鼻梁、前额等处,对称性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蝴蝶状红斑,多见于蝶疮流注(红斑狼疮)。
这些对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面色,《教材》似应补充之。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满面潮红;严寒季节可冻得面红耳赤。
对这些情况,《教材》似乎亦应作一说明。
3.黄色《教材》言:“主脾虚,湿证。
”此说亦有失偏颇。
因为引起胆道梗阻的各种病症(如胰腺癌、乏特式壶腹癌、总胆管癌、总胆管周围粘连、总胆管结石及先天性胆管闭锁等),均可导致出现黄疸;心阳虚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之右心衰竭重证)因心阳虚无力行血,血滞肝脏,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亦可出现黄疸。
大失血患者,失血控制之后,面色亦可由苍白而渐变为萎黄。
上述引起面黄或黄疸的原因是否应当做一表述呢?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这种概括不全。
白色还主剧痛和暴受惊吓。
因剧烈疼痛、脉络拘急、血不上荣而面色苍白,常伴有冷汗出;暴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气陷于下,不能行血上荣于面,亦常致面色苍白。
5.口之动态(P31)《教材》言:“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
”此说不妥者有二:一是“口开不闭,属虚证”是错误的。
口开不闭亦见于实证。
无论实喘,还是虚喘,严重呼吸困难,皆张口呼吸,这是一种本能行为。
急喉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痰热互结,雍滞气道,张口而喘,吸多呼少。
白喉亦是如此。
怎么能说口开不闭就是虚证呢?二是口张“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若呼吸时,气但出不入,呼出之气从何而来?呼吸之气但出不入,实际是呼吸停止的表现。
故应将“但出不入”改为“呼多吸少”为宜。
不能因为是古人所言,而盲目从之。
(二)舌诊6.老、嫩舌(P49)《教材》言:“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老舌多主实证”“嫩舌多主虚证。
”阴虚证,舌色红绛而不浅淡,舌形不浮胖娇嫩;气血两虚证虽舌色淡,但舌形偏于瘦薄,而不浮胖娇嫩。
故娇嫩舌,多主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证似妥。
7.裂纹舌(P50)《教材》言:“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称先天性裂纹舌,应与病理性裂纹舌加以鉴别。
”先天性裂纹舌,裂纹中有舌苔之说,自六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一直延袭至今。
但据笔者临床观察,先天性裂纹舌之裂纹中并无舌苔,有的先天性裂纹舌,裂沟很多、很深,裂沟中亦无舌苔,笔者曾普查200余名学生,所发现的先天性裂纹舌的裂纹中均无舌苔。
故笔者认为,先天性裂纹舌与病理性裂纹舌的判断,应从询问病史中来了解,而非以裂纹中有苔无苔鉴别之。
个人的临床观察很局限,200名学生的普查人数似太少,建议教材主编在学校学生中做一次大样本调查验证,切莫盲从古人。
8.偏全苔(P54)《教材》言:“舌苔偏于舌尖部,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已先伤;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舌苔仅见于舌中,常是痰饮、食浊停滞中焦;舌苔偏于左或右,常提示肝胆湿热之类的疾患。
”此说不妥者有二:其一是舌尖主上焦心肺,舌苔偏于舌尖部,邪在心肺,病邪已入脏,怎么能说“入里未深”呢?且胃气作用于舌体,是整个舌体,而不是舌的某一部分。
若“胃气已先伤”,则舌尖亦不该出现舌苔。
其二是“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
这种偏苔是外邪夹有胃滞。
根据临床观察,胃有积滞,多舌中部苔厚,因舌中主脾胃。
胃有积滞,首先应在其相应的舌面上(舌中)反映出来,再者“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
这种论述似乎不妥。
若无外邪,无胃滞,难道就不会出现舌苔偏于舌根部?下焦湿热或下焦湿浊出现舌苔偏于舌根的概率恐怕比外邪夹胃滞的概率要高得多,故此段论述似是而非。
第二章闻诊9.音哑与失音(P66)《教材》对实性音哑与失音归纳出“多因外感风寒,风热袭肺,或痰湿雍肺”三种原因;对虚性音哑与失音,归纳出“阴虚火旺,津亏肺损,或肺气不足,发生无力”三种原因。
但在临床上音哑与失音还常见于以下五种原因:一是疫毒袭咽,即白喉出现的音哑与失音;二是喉癌阻滞,声门不利;三是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声门不利,西医谓之为“癔病性失音”;四是喉与声带的外伤、化学灼伤、水肿;五是咽喉周围肿瘤的压迫。
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尤为多见。
上述原因应作补充。
10.喘与哮(P68)实喘与虚喘(P69),《教材》言:“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唯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
”“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快,形体羸弱,脉虚无力者,为虚喘。
”此说与临床不符。
简析如下:“唯以呼出为快”是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此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临床多见于外邪内侵、引动伏饮或寒痰内盛之实证(如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但亦可见于肺肾气虚、肾不纳气之虚证。
即虚证、实证均可见之。
“唯以深吸为快”是呼气时间短,吸气时间长,此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喉部与气管阻塞所致。
常见于急喉风、白喉、喉头水肿、喉癌、支气管肿瘤及纵隔肿瘤压迫气管。
上述病症皆是实证而非虚证。
故不应以呼气或吸气时间长短来判断虚实。
另外,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所论,皆是肺系病变出现的哮喘,心脏病变出现的哮喘只字未提。
若心阳虚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三级),病人心悸胸闷气喘,不能平卧,或心阳欲脱证(急性左心衰),病人夜间睡眠时突然憋醒,胸闷气喘,甚至出现三凹征,气粗声高,不能平卧,恐怕不能按肺病论治吧?还有脏躁(癔症)病人,因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肺气上逆而出现的气喘,也不能按照《教材》所说病因论治。
心脏病变出现的哮喘属临床常见,病情较重,应予以补充,不可不谈。
11.咳嗽(P68)对于干咳,《教材》只论述了“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未免有些偏颇。
因为风热蕴结咽喉(咽炎)、肺癌、喉癌、支气管癌、支气管异物、自发性气胸、心阳虚引起的肺淤血,悬饮及外耳道刺激等均可致干咳,亦应补充。
12.呕吐(P69)呕吐一症虽多见于胃肠肝胆病变,亦可见于心、脑、肾等多个脏腑的病变。
多因暑湿、湿热、寒湿、热邪、瘀血、食滞、痰饮、肝郁、胆郁、胃之阳气亏虚、胃阴虚、肠道梗阻、胆道蛔虫、胃癌、温病火邪上涌、痨虫犯脑、脑瘤、脑外伤、脑出血所致,或真心痛、青风内障、食物或药物中毒、药物与化学物质刺激胃腑、妊娠恶阻及精神因素引起。
《教材》仅表述了几种胃与脑病的呕吐,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13.呃逆:(P69)《教材》只论述了寒邪、热邪犯胃及胃气衰败所出现呃逆的性状。
但临床上,呃逆远非仅此几种。
真心痛、饮停心包证、膈下痈、肠梗阻、腹膜热壅血瘀证(弥漫性腹膜炎)以及膈疝、膈胸膜炎、恶性肿瘤浸润膈肌及脏躁病人均可出现呃逆;脑炎、脑膜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脑或颈部肿瘤等颅脑疾患可出现呃逆;消渴重证(糖尿病酮中毒)、膨胀重证(肝昏迷)、水肿重证(尿毒症)、邪毒内陷证(败血症)及疫毒痢等亦均可出现呃逆。
上述呃逆,当用中医术语将其概括补充到《教材》中去,不然《教材》所论与临床相距甚远。
14.肠鸣(P70)《教材》言:“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
可因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
肠道腑气欠通……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多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可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
”此说与临床不符。
阳明腑实证,系热结肠胃燥屎内结,肠道气机受阻。
患者阵阵腹痛加剧,正是肠蠕动难以通过阻滞之处所致。
此时,肠蠕动加快,肠鸣音亢强,而非肠鸣稀少。
其他机械性肠梗阻亦然。
至于肝脾不调,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腹痛时亦是肠鸣音频而作响,而非肠鸣稀少。
“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多见于瘀热蕴结腹膜(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邪毒内陷(严重脓毒血症)、肠膜血脉闭阻(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等致肠壁麻痹,无力蠕动所致,而非肠结引起。
腹部手术后,肠鸣音可完全消失。
若重新出现肠鸣,并开始矢气,则提示肠蠕动功能恢复正常。
故《教材》所言肠鸣稀少及完全消失的原因与临床不符。
第三章问诊(一)问寒热(P78)15.《教材》言:恶寒重发热轻是“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此说不妥。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亦重。
其发热(初期除外)多是中度热或高热,而绝不是轻微发热,且具有恶寒愈甚,发热愈高的特点,只是患者主观感觉恶寒重罢了。
16.“恶风、恶寒二者名称虽异,但症状特征相同,皆属恶寒,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