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下文是关于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虞世南《蝉》鉴赏古诗鉴赏0216 202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译诗】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⑤白头吟: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对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蝉》为五言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
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均采用了此写法。
答案:D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
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
(3分)《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
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
(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以下是“蝉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https://img.taocdn.com/s3/m/6baa30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png)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篇一: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2019最新】蝉诗词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2019最新】蝉诗词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蝉诗词阅读答案
蝉
(唐)虞世南①
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
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凭借。
17.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
18.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7.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18.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虞世南——《蝉》

三一文库()〔虞世南——《蝉》〕*篇一:《蝉》-虞世南《蝉》yúshìnán【唐】虞世南chuíruíyǐnqīngl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cānliúxiǎngchūshūtóng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aqiūfēng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诗的主要意思:“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guànyīng像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
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píngjia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了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558——638),享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在隋,官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zúshìw?nyì迁太子中舍人。
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与欧阳询、xuējì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诗词阅读及答案】《蝉》《在狱咏蝉》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蝉》《在狱咏蝉》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ru):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译诗】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蝉阅读答案

蝉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唐)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练习: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并简要分。
3.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4.“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6.这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形状、习性、声音2.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4.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5.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古诗《蝉》阅读答案

古诗《蝉》阅读答案古诗《蝉》阅读答案「篇一」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古诗《蝉》阅读答案「篇二」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蝉虞世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简单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简单《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下面是虞世南蝉文言文翻译,请参考!蝉雕緌尝明茜,流响出来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者: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稠密的梧桐树枝间爆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靠秋风。
赏析言外之意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须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够声名赫赫。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这首托物寓意的'大诗,就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津津乐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来疏桐”写下蝉声之离传。
梧桐就是高树,着一“奏”字,更见到其枝干的轩伟清拔,且与末句“秋风”适当。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动听悦耳,着一“出来”字,把蝉声传输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并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下声,但读者从中却可以记起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存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绘,三四两句的充分发挥才字字存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古诗阅读题答案

蝉古诗阅读题答案蝉古诗阅读题答案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
(2分)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
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自己的自况,喻指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阅读理解答题窍门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
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
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
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
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
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
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
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
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
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
分析。
(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
(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
(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
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
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
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
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
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
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
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
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
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
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
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
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
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
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
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
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
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
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