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人口的变化.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人教版本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2020届高考人教版本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4小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

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 .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 .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低生育率陷阱是指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总和生育率为1.5,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由于价值观的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生育率会继续不断下降,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和生育率统计图”。

完成下列各题。

2.我国的生育率现状将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有( ) A . 社会抚养压力减轻 B . 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C .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D . 就业压力增大3.下图是“我国某省自1949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对图中人口自然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Ⅲ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Ⅲ阶段人口数量B . Ⅲ阶段人口数量持续下降C . Ⅲ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老龄化D . 各阶段均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下列各题。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 . 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C . 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 .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各题。

5.关于外来常住人口的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B . 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C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D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行,这是我国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配套课件本书课件目录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配套课件本书课件目录
第一章 人口(rénkǒu)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shùliàng)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专题一 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章末优化总结
第一页,共7页。
第二章 城市(chéngshì)与城市 (chéngshì)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专题二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第二节 不同等级(děngjí)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章末优化总结
第四页,共7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bùjú)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biànhuà)的影响 章末优化总结
第五页,共7页。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dì lǐ huán jìnɡ) 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sīxiǎng)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章末优化总结
第二页,共7页。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xíngchéng)与 发展
第一节 农业(nóngyè)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nóngyè)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nóngyè)地域类型 章末优化总结
第三页,共7页。
第四章 工业(gōngyè)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chuántǒng)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章末优化总结
第六页,共7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shùliàng)变化
No Image
第七页,共7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核心考点练1 人口数量改变与人口问题(2024·福建厦门二模)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45年,该市人口约1000人,到1960年骤增至20万人。

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

据此完成1~2题。

1.1992~1993年,该市人口变动的缘由最可能是( )A.人口自然增长B.行政区划变动C.自然资源开发D.产业结构调整2.2010~2024年,该市( )A.城市人口增长8.89%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24·陕西汉中二模)各地高考人数的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人口的变动。

下图示意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全国人口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重增减改变,以及与2011年相比,2024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比重增减改变(注:香港特殊行政区、澳门特殊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暂缺)。

据此完成3~5题。

3.与2011年相比,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占比增减幅度最大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河南B.江苏C.贵州D.广东4.与该省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相关性最大的是该省( )A. 2024年人口总数B. 2003年前后人口迁移数C.经济发展水平D. 2003年前后诞生人口数5.若全国高考人数改变状况与该省相像,则可能导致( )A.教化机构发展萎缩B.男女性别比失衡C.学生高考压力增大D.人口老龄化缓解(2024·新疆二模)依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组成一个家庭户。

依据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可以把家庭户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不同立户模式。

下图示意我国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户改变状况,三次人口普查均发觉30~34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的一代户比例低。

第三部分 专题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第三部分 专题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本题考查美、日、俄、德四国超级大城市的人口变化
规律。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 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 前总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 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
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
状图、三维坐标图、交通线路分布图等,通过对图表的 分析,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抓住重点,总结
地理规律。③善于分析人口、城市和交通各要素之间的
内在联系,运用综合方法提高复习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人口增长
(2013· 浙江文综,9~10)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 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 1~2题。
国家
2010年 2009年出生时 0~14岁 预期寿命(岁) 人口比 重(%) 男性 女性 19.5 30.6 18.4 72 63 78 75 66 85
中国 印度 法国
美国
0.9
34
20.1
76
81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A. 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①地铁站口 ⑤隧道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②学校、医院 ③高架路口
(
)。
④住宅小区 D.③④⑤
(2)分别说出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布局与道路的关系。
解析
(1)根据图中自行车租赁点分布信息,可判断出自行车租

专题一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专题一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0万人比1910年 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 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 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 激增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 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 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 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 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 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 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 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 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 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 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 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 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 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 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 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 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一】 中国人口问题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一】 中国人口问题含答案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丰富程度C.环境污染程度D.养老保障制度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A.养老金增加B.消费需求下降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D.住房需求下降(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生育率较低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年龄结构失衡D.“养儿防老”的思想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为历史考点而言,与人口问题相关的主要还有人口膨胀问题、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城市化问题、户籍改革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等等。

人口迁移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命题切入点。

古代人口迁移主要与战乱有关,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近代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迁移主要与政治因素有关,如生产建设兵团、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以及出国潮。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

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

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迁移的原因来看主要有政治需要、战乱逃难和经济谋生三种。

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

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

而且对于80、90后来说,海外留学、移民的数量日益剧增,从而推动了中国人口向海外迁移的脚步。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

迁出人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

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及原因
欧洲 非洲 亚洲 迁入 北美
迁入 拉美 亚洲
欧洲 亚洲 迁入 大洋洲 迁入 亚洲
三、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新 受脆弱的农业 ①自发性、 ①古代: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中 经济、
大规模
珠江流域
国 频繁的战争、 ②城乡间 ②清代及以后:
成 自然灾害多的 立 影响 前
闯关东:河北、山东→东北地区 走西口:河南→新疆、甘肃等地 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东南亚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人口迁移的类型
人口迁移的特点 具有阶段性。 根据课本,国际、 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发生转变的 时间节点分别是?
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
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 英国罪犯流放澳洲
迁移原因
①地理大发
现和新航线
二 战 前
开辟 ②殖民主义 扩张和资本
主义发展
小组合作
(2)说明安置宁中南地区生态 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水资源资源较丰富; 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 较小,环境承载力较高; 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 风俗习惯相近。
海原

西吉
盘 山
宁夏红寺堡位置
《课本》P18-19
小组合作
(4)结合材料简述宁夏生态移 民给我国扶贫工作的借鉴经验。
有没有不利影响呢?
海原

西吉
盘 山
宁夏红寺堡位置
社加……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案》P13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在实现了“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
致富”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

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_人文地理

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_人文地理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极其危害分析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口问题不仅是家庭延续的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由人口导致的各种问题趋于明显,因此计划生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讨论了未来会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后论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增长趋势、危害、计划生育引言人口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大地人口容量有限性,这一观点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人口问题对全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对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人口增长将会带来的影响预测更是迫在眉睫。

庞大的人口基数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但盲目的控制人口,也会导致不可预想的麻烦,例如人口老龄化等。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人口年龄比重,寻求最适应的人口发展策略。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趋势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人口统计图及人口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人口统计图及人口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人口统计图及人口问题【点拨高考】高考试题对本部分考查多结合人口统计图表材料,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对人口问题的理解,从而综合分析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是历年考查重点,2020年、2019年2018年均有考查。

【知识梳理】一、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一)图形概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除人口金字塔图外,还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等。

这些图形可以反映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入或迁出状况,也可以反映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等。

下面重点分析判读难度较大的三种统计图。

(二)判读方法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流程:读懂坐标含义;明确各坐标数值大小;分析数值及变化特征;分析变化原因。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2.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最简单的判读方法——平行线分析法。

平行线分析法是判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最简便的方法。

通过平面正三角形中的已知点(如图中的P点)分析三组年龄人口的构成情况,具体操作方法:过已知点分别作三角形三边的平行线,这样每个轴上可得到两个交点,其中靠近原点的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的数值。

如图所示,P点0~14岁人口比重为A点的数值,15~64岁人口比重为B点的数值,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C点的数值。

3.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如下图: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2020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本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2020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本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2小题) 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天津年净增人口数最低 B . 吉林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 . 湖南人口增长表现为“三低”D . 广西人口密度最高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显著。

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

下图示意四川省平武—盐源人口界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主要措施有(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①改善交通条件 ①加快农业现代化 ①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下图为“某省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统计图”,该省少数民族众多,2017年该省常住人口3 580万,城市化率为46%,2010年该省劳动年龄人口(1~45岁)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曲线①、①、①分别代表( ) A .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C .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D .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下面分别为我国A 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图(M 为2004年资料,N 为2014年资料)、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从业人员构成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该市老年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出 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①自然灾害频发 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①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①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①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 . ①①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人口迁移史【名词解释】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变动根据人口学,人口变动主要分为三种: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

而人口迁移变动又是人口变动中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说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口迁移对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国际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主要分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质的省际迁移。

如美国在1980—1990年代往西和南部人口迁移,日本在二战后中部人口往南北部迁移。

二是人口迁移趋势。

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第二阶段是中小城市迁往大都市圈。

像中国、日本这种依次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家适用于此规律,而像美国这种第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国家则第一阶段不明显【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一、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

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三、两宋时期的人口南迁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影响: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温故而知新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什么 是小农经济?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评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除了上述特 点外,还有哪些?
第二讲
中国人口迁移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 们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3、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 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什么区别?
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 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 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 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 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 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 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这 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 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 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 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 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 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 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 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专题08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原因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受教育的年限长,初婚年龄大,生育率低。

教育投入大,人口成长成本高。

社会保障好,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淡薄。

②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国家面临发展,劳动力需求多,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3)变化趋势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①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②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③黑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③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①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主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学案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学案

第2部分人文地理——重在运用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某地区人口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明确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途径,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1.以人口统计图表、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以示意图、统计图表、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基础全面梳理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01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02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03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4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05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2.原因分析(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06出生率和07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08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01出生率、02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转变增长模式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03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04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05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1)06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07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08现代型的转变。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定义: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01人口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人口的变化
【拓展提高】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 A .① B .② C.③ D .④
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 A .埃及 B .中国 C .德国 D .印度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

右下图为4条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完成3~6题。

3.曲线②代表的性别比出出现的地区是 (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京津唐工业基地
C.长三角工业区
D.珠三角工业区 4.造成图中曲线②代表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不同性别死亡率不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D.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 5.曲线④代表的性别比出现的国家有( )
①日本 ②中国 ③俄罗斯 ④美国 ⑤德国 ⑥朝鲜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⑥ D .④⑤
6.曲线①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①人口老龄化 ②男女比例失调 ③婚姻困难 ④劳动力缺乏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① D .①④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性别比
7.a 、b 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8.影响c 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回答 9~10题。

9.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下图是X 、Y 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X 、Y 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 )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12. X 、Y 两国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 ( )
A .人口老龄化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B.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人口老龄化
C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人口老龄化 D.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读下图,若图中a 、b 、c 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 A .① B.② C.③ D.④
年龄 年龄 X Y
a 0 %)
14.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
A .实行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 15.阅读20世纪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与GDP 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1)1900年,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人均GDP 最高的是______,最低的是______。

(2)20世纪,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DP 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

(3)1995~2000年,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0.0%,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

16.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完成有关问题。

(1)在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的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中的国内移民。

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
(2)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并分析。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甲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 乙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7.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发现状,说明美国铁路运输网中,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相对较
小的原因。

(2)说明美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社会经济原因。

18.分析下面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变化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曲线有什么关系?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下降?试分析该曲线与世界人口曲线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A 、B 、C 三条曲线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相交点所示年代逐步后延的原因是什么?
A 世界可耕地总面积
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
现有生产
水平翻番 现有生产
水平翻两番
世界人口
1650 耕地面积/102hm 2 10 20 30 40 50 60 人口/亿 10 20 30 40 50 60 0 1750 1700 1900 1800 1850 1950 2000 2050 2100年
B C
(4)从以上分析可知,要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资源短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拓展提高参考答案
1.D 解析:④以前人口不断增加,以后人口不断减少。

2.C 解析:德国经济发达,人口出现负增长。

3.D
4.B 解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轻工业发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5.C 解析:战争使得大量男性劳动力死亡。

6.B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比重过高,会引发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

7.B 8.B 解析:a区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符合传统型;b区域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很高,符合过渡型;c区域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很低,符合现代型。

现代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全、水平高,再加上教育水平高,受教育时间长,养育子女成本较高,因此生育意愿较低。

9.B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分析能力。

考查人口迁移的效应,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对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量人口迁入,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

11.A 解析:现代生活中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

12.C 解析:从图中人口年龄比重即可得出结论。

13.C 解析:③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老龄化问题严重。

14.A 解析:该国0~14岁人口比重大,说明出生率高,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15.(1)大洋洲非洲(2)亚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3)非洲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人口贫困化),欧洲人口停止增长(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16.(1)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2)①C ②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7.(1)密西西比河为南北流向,水运条件优越,腹地广阔,河运量大;大陆东西两侧濒临海洋,多良港,海运便利;南部石油资源丰富,主要依靠管道运输。

(2)土地利用以农林牧业为主;大城市数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开发较晚。

18.(1)两条曲线大约在20世纪中叶开始明显上升。

两条曲线变化的走势相近,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
大约在20世纪初开始下降。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的总面积在不断下降。

(3)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和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两条曲线相交的时间,即表示世界耕地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

随着生产国水平的提高,满足人类需要的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所以相交点才逐步后延。

(4)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作者:张思梅
责编:孙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