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1. 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对于学习国学经典的人来说,熟练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理论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我们整理了一份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
本文将介绍题库的概述和内容,并附上一些示例题目和答案。
2. 题库概述本题库收集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内容。
题库中的题目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多种类型,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各个方面。
每道题目都有详细的解析和答案,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题目示例3.1 选择题1.以下哪部作品是道家经典? 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道德经》正确答案:D解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2.以下哪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论语》的?A. 仁者爱人 B. 政治原则 C. 道德经典 D. 人生哲学正确答案:D解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包括了众多关于人生道理和行为准则的论述,因此可以称之为人生哲学。
3.2 判断题判断题需要判断给出的陈述是否正确。
1.孟子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家。
正确答案:错误解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和教育的重要性。
2.《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3 简答题简答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并进行简要的阐述。
1.请简要介绍《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答案:《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教诲。
《论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重要内容。
其中,孔子对仁、礼、智、信等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4. 结论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的整理为学习国学经典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只要下这一个文档分没有问题

国学经典考试题一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是(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着作是( 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大学国学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大学国学导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
2.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
3.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其主张“兼爱”和“非攻”。
4.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主张“法治”和“_________”。
5.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4. 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论述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学的启示。
答案一、填空题1. 爱人2. 无为而治3. 墨子4. 重刑5. 治国、平天下二、简答题1. 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仁”是“礼”的基础,没有“仁”的“礼”是虚伪的;同时,“礼”是“仁”的体现,没有“礼”的“仁”是空洞的。
孔子强调“仁”与“礼”的统一,认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
2.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的、不可言说的;而“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可以通过修养得到的。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德”是相对的、变化的。
老子强调“道”与“德”的统一,认为只有顺应“道”的“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以血缘、地域、身份等为界限的偏爱。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之间应超越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1. 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什么?A. 儒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法家学说D. 墨家学说答案:A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为哪三个部分?A. 风、雅、颂B. 赋、比、兴C. 诗、书、礼D. 经、史、子、集答案:A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易经》B. 《道德经》C. 《论语》D. 《庄子》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自以为是B. 谦虚谨慎C. 盲目自信D. 逃避问题答案:B6.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B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C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教育理念?A. 终身学习B. 尊师重道C. 因材施教D. 学而时习之答案:A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顾炎武D. 王阳明答案:C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过于苛求完美会导致孤立B. 人应该随遇而安C. 过于严厉会导致失去朋友D. 人应该追求物质享受答案:A1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道德的重要性B. 利益的追求C.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D. 社会地位的重要性答案:A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1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辩证法B. 唯物论C. 唯心论D. 形而上学答案:A1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
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

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易经》B. 《尚书》C. 《诗经》D. 《礼记》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庄子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下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5.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哪一篇的内容?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________”是《孟子》中的名句,意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7. 《左传》是《________》的注解,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8. “________”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9. “________”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________”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代表变化无常。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12. 阐述《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13. 描述《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教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15. 分析《易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五、附加题(10分)16. 请列举并简述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哪四部经典,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1. A2. A3. D4. D5. A6.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7. 春秋8. 关雎9. 禹贡10. 变11.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是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基础。
修身即个人道德修养,齐家指家庭和睦,治国是治理国家,平天下则是实现世界和平。
国学经典导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含义是什么?A. 忠诚B. 仁爱C. 礼仪D. 智慧答案:B2. 《道德经》中“道”的概念主要指什么?A. 道路B. 道德C. 自然法则D. 社会秩序答案:C3.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庄子》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中庸》D. 《大学》答案:A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易经》B. 《尚书》C. 《诗经》D. 《礼记》答案:A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B. 诚实C. 求知D. 怀疑答案:C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民本思想B. 君主至上C. 法治思想D. 宗教信仰答案:A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强调了哪种教学方法?A. 启发式教学B. 灌输式教学C. 讨论式教学D. 案例教学答案:A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部经典?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论语》答案:A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体现了哪种价值观?A. 功利主义B. 道义主义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五经”?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E. 《左传》答案:ABCD12.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的“五常”,其中“礼”的含义包括哪些?A. 礼貌B. 礼仪C. 礼制D. 礼节答案:BCD13. 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A. 过犹不及B. 物极必反C. 适可而止D. 极端主义答案:ABC1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明德”的含义是什么?A. 明白道德B. 彰显美德C. 明白事理D. 彰显智慧答案:B15.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下列哪些经典中有所体现?A. 《易经》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答案:A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023年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重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四书指旳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旳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3、道家重要代表人物是谁?老子,庄子4、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是谁?孔子,孟子,荀子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荀子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三教”,指旳是儒、道、佛三家7、什么叫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旳人死后,给他另起旳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孔子重视“仁”,孟子讲究“义”,荀子重视“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因此成立之源泉也”旳是谁?章太炎10、道家旳关键观念是什么?天道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后来之玄学,三也。
南北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旳是哪阶段旳学术?先秦学术13、“总揽其全”旳先秦学术是哪一家?道家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墨、儒15、道、儒、墨、法各家旳重要主张是什么?P616、“尚人文”起于何时?周朝17、佛学昌盛于何时?隋唐18、写出道家与法家旳价值序列。
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五千文,《老子》。
老聃,老子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旳互相关系?P17道、天、地、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怎样论天道与人道之不一样?P22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庄子。
齐物论》23、现今流传旳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旳?庄子与弟子后学合著24、“间世”是谁旳主张?庄子25、“终身不仕,以快吾志”旳诸子是哪位?庄子26、请写出4个出自《庄子》中旳成语。
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期末试卷

最可能考的题:四、简答:9..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道”的主要内容。
P214~216答案如有不对,请查阅改正.《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为进一步深化四川省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改革,搞好省级精品课程《国学经典导论》建设,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制了这套综合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在全面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一、背诵、默写(含名句填充)以下篇目,并将其翻译为白话文:(一)《论语》1.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政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里仁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雍也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述而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罕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2.颜渊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子路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宪问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卫灵公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国学经典考试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题及答案国学经典考试题一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 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A义 B仁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 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50《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 的观点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 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 的精神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61《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 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 A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 D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段讲 C 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79 B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 C 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81乐的起因是 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89礼是用来 B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 D相互尊敬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91明圣的意思是 C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A提高内心的修养 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98乐是由 A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埽通扫扫除C渐jiān民以仁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臧通藏收藏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 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A行动 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A校 B庠 C序 D庠序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A《孝经》 B《诗经》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CA道 B教 C性 D义122子曰好学近乎 CA仁 B智 C知 D勇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 A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124有弗学 B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26温故而知新 D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128宋代理学家把 A 《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的思想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131 C 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 B 的中和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 的和谐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C 的关系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 C 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 C个体 D其它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A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B 主体的主导作用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 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 D凝聚引申为成功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141大学之道 A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明德在亲民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A谦 B律 C醒 D查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A 矣A鲜 B闲 C兼 D先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A无 B弃 C众 D去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 B众 C广 D出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D 也A齐 B律 C 醒 D修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A 矣A远 B偏 C责 D负149汤之《盘铭》曰 A 日日新又日新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151自天子以至于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A 也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153是故君子有 A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B知 C彼 D其154《大学》是 B 系统的经典论著A释 B 儒 C道 D法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 A 的过程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CA《礼记》 B《中庸》 C《大学》 D《春秋》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A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 D 篇A38 B40 C39 D41160 A 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A伦理道德教育 B君王至上 C儒学 D政治修明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 B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 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B)A正确 B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A正确 B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B)A正确 B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A)A正确 B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A)A正确 B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
(A)A正确 B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A正确 B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A)A正确 B错误国学经典考试模拟题一单选题1师德的本质是(B )A心地善良B树人和育才C德高望重D诲人不倦2教人的目的是( C )A教导B教养C教化D教授3五德“温良恭俭让”的内涵指( A )A温柔多情、善良慈祥、恭敬和蔼、节俭节省、谦让礼让B温和温顺、心地善良、恭维恭顺、勤俭节约、互相推诿C敦柔滋润、行不犯物、和从不逆、去奢从约、先人后己4国学经典的含义是()A四书五经B经史子集C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典范、权威的著作D中国文学经典作品5教学(教育)艺术指( )A教学与艺术B艺术教学C教学方法D创造性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0、小疑则小(C )A.智B.聪C.悟D.愚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下一句是()。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A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以下哪部经典?()。
A. 《孟子》B. 《大学》C. 《中庸》D. 《论语》答案:D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A. 《诗经》B. 《易经》C. 《尚书》D. 《礼记》答案:B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下哪位儒家思想家的名言?()。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
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老子》答案:A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最早出自()。
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答案:A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B8. “上善若水”是以下哪部道家经典中的话?()。
A. 《道德经》B. 《庄子》C. 《列子》D. 《淮南子》答案:A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
A. 《论语》B. 《大学》D. 《孟子》答案:B1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以下哪位儒家思想家的名言?()。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四书”?()。
A. 《大学》C. 《论语》D. 《孟子》E. 《诗经》答案:ABCD12. “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
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E. 《春秋》答案:ABCDE13. 下列哪些人物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E. 庄子答案:ABC14. 下列哪些作品是道家的经典?()。
(完整word版)国学经典测试100题(一)

1.《千字文》中,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在描写()A:历史人物B:制度文化C:人文风景。
正确答案:C2.据《论语》记载,孔门弟子各有所长.其中,熟悉文学的是( )A:子贡B:子张C:子夏D:颜回正确答案:C3.匏土革,木石金。
丝雨竹,乃八音.中的“丝”指的是()A:弦乐器B:管乐器C:丝瓜正确答案:A4。
黄风怪手下的虎先锋为捉唐僧而使用的计策是?A:螳螂捕蝉B: 守株待兔C:金蝉脱壳正确答案:C5。
”不惑之年"是指()岁?A:25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C6.下列哪部作品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A:《自治通鉴》B:《世说新语》C:《诗经》D:《史记》正确答案:D7.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时不再来B:失不再来正确答案:B8.出自岳飞《满江红》的词句是()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正确答案:C9.舜是一个怎么样的人?()A:贪心之人B:心胸狭窄之人C:德行出众之人D:凶之人正确答案:C10.人们把不顾年龄差距很大而结交的朋友称为()。
A:忘年交B:琴瑟之好C:举案齐眉正确答案:A11.“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A:湖北B:河南C:河北D:湖南正确答案:B12.“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中的“豕”指的是()A:猪B:鸭C:鸽子D:狗正确答案:A13.中秋节、端午节和()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A:清明节B:重阳节C:春节D:元宵节正确答案:C14。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典型的形式。
A:四合院B:窑洞C:土楼正确答案:A15.唐僧在哪收八戒为徒?A:高老庄B:流沙河C:五指山正确答案:A16.下面哪句是道家语(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确答案:B17。
国学经典考试题1112

国学经典考试题1112第一篇:国学经典考试题1112国学经典考试题(一)2010-11-22 21:39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错误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正确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错误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待教而后善。
()错误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正确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正确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正确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正确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正确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错误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正确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错误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国学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
5.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自《______》。
答案:《中庸》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在《______》中提出的教育方法。
答案:《论语》
7. “道法自然”是道家______的核心思想。
答案:老子
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______》。
C. 荀子
D.的核心理念?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B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______》中提出的。
答案:《论语》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______思想。
答案:治国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家的______。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论述《易经》中“变易”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答案:《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思想启示现代管理者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
2. 分析“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答案:“中庸
国学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孔子所著?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哪部经典?
A.《道德经》
B.《庄子》
C.《易经》
D.《论语》
答案:A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
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

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会设置国学经典教育考试,以考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下是一套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的示例内容:一、选择题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二、填空题1. “__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不厌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________”三部分。
答案:颂三、简答题1. 请简述《易经》中的“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
2. 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在《论语》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四、论述题1. 论述《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启示。
2. 请结合《孟子》中的“性善论”,谈谈你对人性本善的看法。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请分析孔子此言所表达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2. 请分析《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并讨论其对现代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意义。
结束语:国学经典教育考试试题题库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通过这些试题,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圣贤的智慧,还能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为进一步深化四川省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改革,搞好省级精品课程《国学经典导论》建设,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制了这套综合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在全面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一、背诵、默写(含名句填充)以下篇目,并将其翻译为白话文:(一)《论语》1.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政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里仁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雍也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述而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罕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2.颜渊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子路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宪问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卫灵公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9.子张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二)《孟子》2.梁惠王上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梁惠王下2·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公孙丑上3·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滕文公上》5·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滕文公下6·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七、离娄上7·1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7·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7·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8.离娄下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2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告子上11·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告子下12·1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尽心上13·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4,尽心下》14·1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4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2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19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
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36章: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5章: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80章: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二、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________。
A.孟母三迁 B.断织劝学 C.杀猪取信 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______。
A.宋国 B.魏国 C.滕国 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______。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_______。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______。
A.孔子 B.墨子 C.荀子 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______。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章太炎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________:A.陆贾B.司马迁C.董仲舒D.司马相如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________: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0.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________: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11.朱熹是________ 的集大成者。
A.文学B.史学C.哲学D.理学12.在中国历史上是朱熹首次把《四书》编辑在一起,并予以集中注释。
《四书》是指________: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诗经》、《礼记》、《春秋》、《大学》C.《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D.老子》、《庄子》、《墨子》、《孙子》13.《道德经》一书总共有________。
A.80章B.81章C.82章D.83章14.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的是________。
A.孔子B.老子C.庄子D.孟子15.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们研究庄子应以________为主。
A.内篇B.外篇C.上篇D.下篇16.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的是________。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17.《道德经》一书,是一部________体系。
A.自由主义B.存在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18.美洲《纽约时报》曾将________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19.鲁迅曾说:“不读________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20.老子“南面之术”的核心还是________。
A.有为而治B.无为而治C.有为有治D.无为无治21.老子主张“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因此强调________。
A.以柔克刚B.以刚克柔C.阴阳调和D.阴阳对立22.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的是________。
A. 孟子B. 孔子C.庄子D.老子23.《庄子》一书的首篇文章是________。
A.齐物论B.逍遥游C.秋水D.人间世24.《庄子·至乐》篇里,记载的“鼓盆而歌”,所反映的是庄子的________。
A.道德观B.价值观C.生死观 D祸福观25.佛教的起源地是________A.古希腊B、古印度C、古中国D、古埃及26.比丘的含义是________。
A、爱心B、施舍C、慈悲D、乞士27.大乘佛教的“乘”代表的意义是________。
A、相乘B、罗汉C、运载D、修行28.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所形成的派系,不包括以下哪一种?A、汉传佛教B、藏传佛教C、上座部佛教D、苯教29.因佛教而形成的中国石窟艺术不包括以下的________。
A、敦煌B、云岗C、龙门D、嵩山30.中国禅宗的六祖是________。
A、慧能B、道信C、神秀D、弘忍31.清朝皇室基本信仰的是________。
A、汉传佛教B、南传佛教C、藏传佛教D、基督教32.巴蜀文化首次辉煌于________。
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33.汉武帝时蜀郡太守________创办了“石室精舍”,这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A.李冰B.班固C.文翁D.司马相如34.“汉赋四大家”中,不是蜀人的是________。
A.王褒B.杨雄C.司马相如D.枚乘35.严君平的哲学思想系统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____中。
A.《易经》B.《老子指归》C.《潜书》D.《鹤山集》36.狭义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宗师是________。
A、梁漱溟、马一浮B、张君劢、熊十力C、冯友兰、贺麟D、梁漱溟、熊十力37.现代儒学三圣是指________。
A、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B、马一浮、冯友兰、贺麟C、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D、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三、多项选择。
1.国学的主要文献分类有____________。
A.经B.史C.子D.集E.书2. 国学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 。
A儒 B道 C墨 D法 E释3. 孔子政治思想的的核心是_______ 。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4.孟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包括_______ 。
A大丈夫精神 B杀身成仁 C舍生取义D浩然正气 E安贫乐道5.根据佛教向外传播的路线,佛教形成了_______ 。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D南传佛教 E北传佛教6.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
A.《公冶长》 B.《公孙丑》 C.《告子》D.《尽心》 E.《为政》7.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___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9.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_______。
A.梁启超 B.陈寅恪 C.鲁迅 D.季羡林 E.冯友兰10.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______。
A.五十步笑百步 B.始作俑者 C.出类拔萃 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11.董仲舒先后担任过两个国王的相,一个贵盛,一个骄横,但他们都很尊敬董仲舒。
他们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