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战略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上非常谨慎和滞后,其核心原因就在于 “风险”二字。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既没有好的信用评级和透明的财务数据,又没有不动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资源,在传统的信贷评估体系下,其过高的风险等级因此成为了银行 “惜贷”的主因。

而就 “控制贷款风险”这一角度而言,物流金融创新极有可能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间接融资形式,因为这一业务在两个方面让 “贷款风险”得到了很好的规避。

一是业务可充分利用供应链上的贸易关系,依托中小企业丰富的动产资源进行担保,从而能有效缓释信用风险。

二是由于银行与物流、担保企业结成了联盟,从而能够在支撑中小企业物流和资金流匹配运作的同时,保持对中小企业及其质押物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物流金融业务这些优点,国外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较为普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动产担保已占担保总数的70%,而且银行与物流担保企业仍然在不断地开展物流金融的产品创新,并将业务向全球范围扩张。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将这一业务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不同银行、不同地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的程度与水平却有明显差别。这一现象说明,虽然物流金融是一个很好的业务,但在现实业务的开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商业银行如何采取措施面对这些挑战,将直接决定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战略定位,相应的战略实施系统保证战略执行效果都是需要关注的。。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分析

1、物流金融业务缺乏相应制度规范。

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有十多种,不同银行、不同的物流企业、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及合同条款,由于没有制定相对统一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合同条款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标准,这使得银行和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还有待提高,操作程序也有待规范。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还不能根据各种物流金融产品的性质识别评估风险,还没有从主体分析的风险管理理念有效转化为基于交易过程的风险管理理念,也没有根据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科学定价机制。

2、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仍需深化。

商业银行还没有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上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形成有效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很多商业银行还较为缺乏与物

流企业的有效合作机制,在业务上分歧较大,较难对业务涉及的担保品进行有效的保管和监控。

3、业务服务水平还须提高。

国外的许多商业银行与物流巨头都将利润的增长点聚焦在与物流有关的金融和资金运作上,它们利用先进的经验和完善的机制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客户的跟踪管理,能够给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能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业务,因此牢牢地抓住了客户,逐渐地控制了客户所在的整条供应链,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相比国外,国内的商业银行很多还缺乏对物流金融系统化的产品设计,没有将业务继续扩大,没有有效地将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集成,也没有水平和能力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对客户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4、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

如果有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就可以使整个贷款过程所涉及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周转透明化,使银行能够随时得知商品流转与资金回收的现有状况,更好地把握风险。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主要是因为银行本身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保险机构及行业协会等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而且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系统和机制,这使得物流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

5、组织机制需要完善。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根据物流金融发展的特点调整相应的组织机构,也缺乏合适的考核机制与内部激励机制来有效激发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关注热情,从而使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范围较为狭窄,除沿海一带开展了较多的物流金融业务外,内地的金融机构较为保守,没有充分地推广能够多赢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6、风险控制水平还需提高。

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所遭遇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以及担保品相关风险等缺乏细致的辨别分类,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主要凭经验确定利率、质押率、贷款期限和平仓率等重要指标,难以对业务的过程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也缺乏违约后风险的规避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科学地加以解决以有效拓展物流金融业务。

 银行拓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战略实施考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银行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同时将面临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战略分析,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战略实施系统来保障物流金融业务的执行效果。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

来建立物流金融的战略实施系统:

一、建立有效的制度创新支持平台。

因为物流金融业务涉及到借款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牵涉到借款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多方利益,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情况也常常变化,这些导致物流金融业务相当复杂和多样化,因此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和物流、担保企业在业务监控上的混乱无序,商业银行应该与物流、担保企业合作制定相对统一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规范合同条款,使物流金融业务有章可循,以利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有效推广。商业银行还应根据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制定授信和评级制度体系,应该将当前银行业传统的注重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评级方法,改革为重点考察贸易背景和物流、资金流控制模式的债项评级办法,使金融机构能够分析企业经营的行业、商品、交易对手、结算方式、过往记录和回款控制等交易细节,切合企业经营规律来作出信贷决策。此外,还应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以保证对贷款准确定价,使物流金融的参与者能处于相对公平且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之中。

二、建立与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应该与具有相当实力、规模、良好信誉、规范业务管理和广泛客户网络关系的物流、担保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搭建物流金融平台,并通过与业务相关行业的紧密合作实现核心能力互补,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此外,还需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以及民间资本等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与创新,以充分利用相关社会资源使物流金融业务服务更加完善。

三、建立物流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支持系统。

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需要、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开发新的业务模式,进行服务创新,以促使业务能够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物流金融结算和账户管理等领域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应该研究订单融资业务模式的运营,研究各个基本的物流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进一步丰富 “供应链金融”的产品支持体系,并尝试提供基于供应链整体流程的集成解决方案,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促使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一致。

四、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除了提高自己内部的信息化程度以外,还可以和与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行业协会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将自己的网络与行业权威商务网站联网,这样,一些最新的行业政策、企业数据与担保品动态信息,尤其是行业市场走向、商品价格波动信息、供应链运营状况等,商业银行都能够第一时间获知,从而可以实现对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