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原则课程编码:01060404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程课时:68 ` 学分:6合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撰写人: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绪(一)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课,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旳所有教学内容旳学习,可以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工程应用方面旳基本知识。

(二)设计思绪1、按岗位所需能力设定培养目旳2、按课程培养目旳安排理论教学二、课程目旳(一)课程总目旳作为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书本,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任务是简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旳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提高研发、系统构成等方面旳能力。

(二)详细目旳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旳分析,教学目旳从知识目旳、能力目旳和素质目旳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旳①掌握传感器旳基本概念、特性等;②理解传感器旳分类;③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目旳和意义。

2、能力目旳①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②理解各类别传感器旳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理解其应用;③良好旳编程思绪和风格。

3、素质目旳①具有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培养严谨踏实旳作风,训练自己旳逻辑思维;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旳能力。

三、课程内容、规定及课时安排(一)课程内容及规定(二)课程课时安排四、实行提议(一)选用教材宋雪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二)教学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旳教学理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旳教学措施(三)教学评价1.教学是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旳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学生旳成就动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32课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32课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实践性很强。

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的认识、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常用传感器应用技术及实用电路的分析与制作。

所选的电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涉及多门学科综合课程。

前导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后续课程有《PLC应用技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设计要求,突出体现职业能力本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认识传感器,了解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各种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电测的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参数和使用方法。

初步具备使用实用型传感器的能力,并了解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32学时,2学分。

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够选择和测试传感器件;●能够进行元器件的焊接;●能够进行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误差数据处理;●能够使用温度传感器的工程检测系统;●能够使用压力传感器的工程检测系统;●能够使用液位传感器的工程检测系统;●能够使用流量传感器的工程检测系统。

2.2知识目标●熟悉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熟悉电阻、电感、电容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熟悉磁电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熟悉压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了解温度检测系统;●了解液位检测系统;●了解压力检测系统;●了解流量检测系统。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课程代码:0722070 授课对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分:4 先修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学时:72 后续课:智能仪器、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制定人:邓贻XX制定时间:20XX/7/10二、课程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操纵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操纵过程猎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进展动向。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也是后续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

了解传感器技术进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猎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1)知识目标: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2.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4. 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 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6. 磁电式传感器与霍尔传感器7. 压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8. 半导体物性传感器9. 温度检测系统10.压力检测系统11.液位测检系统12.流量检测系统13.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2)能力目标: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 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3. 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与电子秤的标定。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3.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4.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和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 共计IO个课时。

四、教学设计1.考核方式说明:(I)有些课程可能只进行两种考核中的一种考核,则另外一项考核权重为O即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自动化控制、机电、电子应用、计算机 应用、测量专业等先修课:电子电路、电工原理、电子测量、电子 仪器仪表和有关专业基础知识等。

后续课:相应各专业课制定时间:2011年7月16 口星期六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以上相关专业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了 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型传感器;在传感器的应用中对电子电路、单片机和微型 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的回顾。

补充应川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实际应川的认识。

由于无实i 川条件,故传感器的应川能力方面哲缓。

三.课程设计(一) .课程目标设计(1) 能力目标1) 逐步培养学生对对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拾取及处理方法;2) 加深学生的对传感器实际应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3)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4)巩同对已学理论电子电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等的应用能力。

(2) 知识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新型传感器: 2) 了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3) 了解各种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4)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使用使用。

(二) 。

课程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课题名称-------- --------- --------- ------- 总学吋 讲授 实践 备注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07080129学 分:(4学分)学 时:(64学时) 制定人.•辛川(一) (4学时)1. 传感器基础知识、检测技术基础(1学时);2.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芄处理方法(1学时);3. 电桥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1学时);4. 电阻电桥设计制作与性能测试(1学时)。

(二) (12 学时) 1. 变阻传感器(2学时);2. 电阻应变片、热电阻及热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3. 电阻、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4. 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2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传感器与自动检测适用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近专业。

教学时数:60~80学时(包括综合实训和综合设计)1、前言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科学地认识各种现象的基础性的手段和方法,检测技术是所有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企业的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使学生掌握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传感器的知识,熟练掌握工业生产过程中几种主要的热工参数的测量技术;掌握误差分析方法,会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更好地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奠定基础。

1.1课程性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工业、生活等领域常用传感器和一些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安装使用方法,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抗干扰技术,传感器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训和综合设计等等十个项目。

1.2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单项和综合应用内容;同时设置了传感器综合实训和设计项目,以加强对传感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课程目标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将工学结合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十个项目的学习,可使学生具有常用热工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测量的技能、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进行测量数据处理的技能、传感器综合应用的技能。

同时课程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和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本课程的配套教材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由常慧玲主编,列入电子工业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教材、自动化类专业规划教材系列,已于2009年4月出版。

11《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1《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传感与检测技术》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

该课程是根据多家企业岗位调研分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需求而开设,以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各类常用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和综合实操技能,为后续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职业未来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3)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2.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传感器的种类、组成结构,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测量电路等,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学生能具有识别各种常用传感器的能力,并根据工程系统需要正确选择和应用传感器,会正确测试常见传感器的性能,并学会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三)参考学时:72 学时(四)课程学分: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项目引领、工作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学生疑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2.学生考核评价方法(1)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评价、理实一体化评价模式。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教学实施和保障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6.《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6.《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量、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
面的应用。
实验十:液位控 压力变送器和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
制和流量传感 理、开关传感器的认识

掌握液位控制和流量传感 器电路连接及测量方法。
实验十一:环形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环形输送线装置电路
输送线装置认
设计性实验
连接及测量方法。

实验十二:实验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传感器综合设计应用
掌握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 理及应用。
霍尔式传感器 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掌握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 应用
实验六:霍尔式 霍尔传感器的原理;测位移测量电路 掌握测位移测量电路连接
传感器测位移 连接及测量方法
及测量方法。
半导体式传感 器
掌握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 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的特点、分
感器的特点、分类和特性 类和特性及应用
(3)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具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传感器的基础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静态特性
知识 1
掌握传感器定义及构成, 熟悉传感器静态特性。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2)能正确描述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4)掌握常用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 (5)熟悉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传感器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检测和控制的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2)能够按照图纸,正确安装和使用常用传感器; (3)能够用仪器仪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 3.素质目标 (1)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以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研究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课程目标设计方面,学生需要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

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方面,课程将介绍多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包括电阻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半导体物性传感器、温度检测系统、压力检测系统、液位测检系统、流量检测系统以及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技能,以及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方法。

此外,还需要了解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与电子秤的标定。

总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设计和调试螺线管电感位移测量传感器以及电感测微仪放大电路。

5.使用圆柱形电容位移测量传感器和数字式容栅千分尺进行测量。

6.应用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和光电计数传感器。

7.制作半导体光吸收型光纤温度传感器。

8.了解莫尔条纹和光栅的光学系统、辨向和细分技术,以及数字式光栅传感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9.使用霍尔效应和霍尔元件,以及霍尔式转速传感器和XXX开关。

10.了解压电效应和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测量电路,以及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使用。

11.使用气体传感器进行有害气体测量。

12.使用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测量。

13.使用温度传感器并将其集成到工程检测系统中。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模块一:传感器基础知识模块二:温度量的检测模块三:力与压力检测模块四:位移量检测模块五:位置与转速的检测模块六:液体与流量的检测模块七:环境量的检测六、重点和难点七、内容及要求八、说明一、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二、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该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2、课程的作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养成诚信守时、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概念2、传感器的特性3、电阻式传感器4、电感式传感器5、电容式传感器6、磁电式传感器7、压电式传感器8、光电式传感器9、热电式传感器10、其他传感器六、重点和难点1、重点传感器的概念与特性;各种传感器的功能、使用;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传感器基础知识1、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概念(2)传感器的特性2、教学要求(1)掌握传感器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2)能够看懂传感器的技术资料。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模块二:温度量的检测1、教学内容(1)热电偶传感器(2)金属热电阻传感器(3)半导体热敏电阻传感器(4)集成温度传感器2、教学要求(1)掌握热电偶、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2)能够利用常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量。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实操训练,强化实际操作。

4、实训项目及要求(1)项目1:设计简易温度计内容:利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检测;利用金属热电阻进行温度检测;利用半导体热敏电阻进行温度检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传感网的
发展,传感器在各种家用电器、生产设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是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

它以各类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为线索,详
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电路和在各个领域中
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应知知识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综
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
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握教材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最终实现基本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三、教学任务
本书主要介绍了生产、生活、科研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这些传感器的工作
原理、测量转换电路和应用,并且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传感器的
选型、安装和调试等基本技能。

四、课程的教学层次及适用对象
本书可作为中高职机电类、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机械、汽车、楼宇等其他专业的技术类中高职师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五、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总课时为36,其中理论18课时,实训18课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学时: 学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

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精品)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精品)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原理: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2. 传感器选型:根据实际需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量程、精度等参数。

3. 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安装传感器,并进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如何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以便于后续数据处理与应用。

5. 传感器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介绍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技术。

2. 线上资源: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PPT、实验指导书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行业调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了解传感器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评定。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选型、安装与调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学习。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论坛等,便于学生获取传感器技术最新资讯与行业动态。

3. 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

六、课程实施建议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传感器原理及选型方法。

2. 鼓励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组织课程反馈与评估,根据学生需求与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4.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 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1.2课程设计理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集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

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1.3课程开发思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

分析岗位群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2.1知识目标
(1)理解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

(2)掌握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掌握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掌握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5)掌握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2素质目标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
(1)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
2.3能力目标
(1)掌握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2)理解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3)掌握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与电子秤的标定。

(4)掌握螺线管电感位移测量传感器与电感测微仪放大电路设计、调试。

3.课程内容和要求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和实训过程完成教学内容,课程建议总课时为64(不含选修内容),项目内容组织与学时分配如下所示。

4.课程实施和建议
4.1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在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强调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三比一。

本课程主要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

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2.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待解问题本质,将复杂化为简单,树立学生学好电工电子基础的信心。

4.2.2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应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创造性实验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设计制作的主观能动性。

4.3教学评价
4.4 教材编写
教材应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编写,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用自编校本教材。

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4.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辅材料:要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并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