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pdf

合集下载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文书(检验科)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文书(检验科)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9
其他肠杆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环境中稳定存在

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10
多杀巴斯特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
动物口腔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动物咬伤造成的局部感染,慢性肺病,全身系统性疾病。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结核药物(但必须做药敏)
28
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类

致病菌
呼吸
体外难存活

麻风病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无特效方法。治疗:砜类,利福平,氯苯吩嗪等
29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类

致病菌
呼吸道,肠道
干燥痰中可长期存活
人和动物
结核病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利福平,异烟肼,氯苯吩嗪等
30
流感嗜血杆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血液
正常人体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结膜炎,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须做药敏)
31
阴道加德纳菌
第三类

致病菌
接触(性)
正常人直肠,孕期妇女阴道稳定存在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先锋霉素,,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11
霍乱弧菌
第二类

条件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可存在3周

病原微生物生物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生物风险评估
31
32
意外事件、事故的风险与预防措施
评估结论 :评估人 、批准人、时间
30
生物风险评估管理和程序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L05
3.1.3 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 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 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 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 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 (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 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实验活动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活动事故处理,实验室感染事故,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因素
风险影响因素

实验人员的损伤(意外注射、割伤和擦伤)


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意外吸入有潜在危险的材料 有潜在危险的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内除外) 离心机内装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密封和发生破裂 有毒有害化学品发生溢出或漏洒 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的设备设施事故
26
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要素
生物安全保障计划 实验室设备安全保障 物理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保障 人员管理安全保障 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管理(训练和演习)
27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风险因子鉴定 (病原微生物特征)
风险因子相关实验活动
人员因素 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 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
20
人员因素
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人员资质和人员素质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某些病原体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致最后病原体可抵抗该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或长期使用某种药。

许多细菌会发生抗药性。

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常使疗效减小或完全失效。

抗药菌株具有遗传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

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

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

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关注点。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它们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从简单的感冒到严重的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埃博拉病毒等。

因此,评估这些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感染的严重性和风险暴露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级别,为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1. 病原微生物特性评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对其潜在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特性包括宿主途径、传播能力和变异率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感染潜能和传播能力,从而预测潜在风险。

2. 感染严重性评估评估感染的严重性包括对感染后病情发展的预测和疾病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例如,评估病原微生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伤害如何,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3. 风险暴露程度评估评估风险暴露程度包括确定患者的风险接触程度以及社区、工作场所和人际接触的风险等。

通过评估暴露程度,可以确定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潜在威胁,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应对策略针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提高公众健康教育通过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从而改变行为习惯,并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机会。

公众教育可以包括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鼓励接种疫苗等。

2. 健全监测与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微生物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跟踪病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享数据和信息,以提高监测与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提高卫生设施与医疗保健水平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设施改善和医疗保健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从源头上减少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本文旨在对XXX(以下简称我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以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减少职业暴露风险,并降低环境污染。

评估依据包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国家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国家标准,分为一级至四级实验室。

我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包括培养室、清洗间、灭菌间、准备间、培养基存放间、细菌内毒素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和阳性菌检测室。

实验室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

实验室从事菌种的复苏、传代、保存、培养使用及灭活等相关活动,因此评估重点关注仪器设备、操作环境、标准规范等是否符合法规要求,达到保护操作人员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1 病原微生物的特征4.1.1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有鞭毛和菌毛,部分菌株有荚膜。

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中,人食用后易引起腹泻,因此被视为食品和水源卫生监督的指示菌。

大肠埃希氏菌是人类腹泻、肠炎、感染等疾病的致病菌之一,其致病作用主要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

由此引起的疾病为腹泻和肠外感染。

4.1.2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芽胞和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该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可以在空气、水、灰尘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找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可以引起局部化脓感染、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该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4.1.3 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没有荚膜,XXX鞭毛,能运动。

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人类健康风险评估

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人类健康风险评估

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人类健康风险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病原微生物是指会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进行评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

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和食物传播。

对于空气传播,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并传播到人们的呼吸道。

例如,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导致大规模的流感传播。

因此,在评估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时,需要考虑空气质量、通风状况等因素。

水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城市中的水源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从而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而传播的一种疾病。

在评估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时,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来预防疾病传播。

食物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

对于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评估,需要对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在评估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人类健康风险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监测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可以了解其扩散的范围和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是评估人群的易感性和暴露程度。

不同的人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疾病风险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功能受损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暴露程度。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人群的易感性和暴露程度来评估人类健康风险。

在评估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人类健康风险时,还需要考虑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包括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加强城市环境的卫生管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设施,加强城市供水和食品安全监管等。

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及人类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及人类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及人类安全风险评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评估相关的风险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步骤。

1. 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给人类:1.1.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至空气中,当人们呼吸感染源时,会导致呼吸道感染。

例如,麻疹、流感等疾病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1.2. 飞沫传播:某些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传播给人类,这些飞沫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

例如,结核病、流感等均可通过飞沫传播。

1.3. 食物和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

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导致消化道感染。

例如,沙门氏菌、霍乱等病原体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1.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者通过接触感染源所污染的物体而感染。

例如,接触感染患有皮肤传染病的人、接触污染的表面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2. 人类安全风险评估为了评估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安全风险,以下几个方面被广泛考虑:2.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性:评估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能力,包括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感染率等。

了解传播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评估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致病能力,包括病原体的病原性、毒力等。

了解致病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2.3.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评估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一些病原微生物已经出现多药耐药现象,这对于人类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4. 人群易感性:评估不同人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免疫状态等。

了解易感性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5. 预防和控制措施:评估病原微生物传播的现有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人类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人类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人类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病原微生物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人类与这些病原微生物接触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人类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相关内容。

风险评估是评估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辨识潜在的病原微生物:首先要确定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病原微生物。

这可以通过研究文献、监测疾病爆发情况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等途径来实现。

2. 评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潜伏期、病程和病毒力等特性,有助于评估人类与之接触可能带来的风险。

3. 评估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概率,可以评估人们可能患上相关疾病的风险。

这需要考虑个体接触的频率、接触的环境以及接触者的行为等因素。

4. 评估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和传播途径,评估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这包括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疾病严重性、死亡率以及患病后的后遗症等。

5. 评估接触后的健康效应:研究病原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评估人类接触后可能出现的健康效应。

这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来实现。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措施:1. 预防与控制措施:制定并执行相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这包括加强个人卫生、提供疫苗接种、使用防护装备和实施紧急响应等。

2. 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行为,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病原微生物传播和疾病爆发的情况,并提前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传播。

4.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病原微生物信息和研究成果,加强对跨境传播的监管和防控,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原微生物风险。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之前,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必须进行一项风险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实验目的和方法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机制。

实验方法包括培养病原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以及进行感染性实验等。

二、风险评估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可能会通过实验人员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2. 实验操作风险:实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时,可能会发生操作不当、事故或意外,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扩散或传播。

3. 实验设备风险:实验设备可能存在故障或操作不当的风险,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或扩散。

4. 实验环境风险:实验室环境条件的不合理或不稳定,如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可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三、风险控制措施1. 实验室管理措施:(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使用规范、实验人员操作规程、实验室卫生消毒措施等。

(2)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2. 个人防护措施:(1)实验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实验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

(2)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人员,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实验操作措施:(1)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和泄漏。

(2)在进行感染性实验时,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实验设备措施:(1)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病原微生物泄漏。

(2)定期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保证实验设备的清洁和安全。

5. 实验环境措施:(1)保持实验室环境的稳定和适宜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以保证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受到控制。

新版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pdf

新版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pdf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大肠埃希菌第三类二致病菌呼吸、血液、泌尿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人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2 沙门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人伤寒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肠道、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6 志贺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生殖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8 变形菌属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9 其他肠杆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0 多杀巴斯特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伤口动物口腔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动物咬伤造成的局部感染,慢性肺病,全身系统性疾病。

4-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李建东

4-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李建东

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
生物安全风险
事故发生前 事故发生后
可能性 可能性
事故
结果 结果
影响事故能否发 生的因素,eg:
1、病原特性 2、活动特征 实验室活动 生物安全措施
影响严重程度或事 故的因素,eg:
1、病原特性 2、宿主特性 3、防治措施与手段
生物安保风险评估
生物安保风险
事故发生前 事故发生后
可能性 可能性
几乎不引起健康工作人员或动物疾病。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
第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 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 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 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
传播途径
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与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相同,主 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母婴传播。 – 围产期孕妇感染,可在生产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 儿,但少见。 – 怀孕期间可由母亲传给胎儿,即宫内传播。 – 尚未发现经母乳喂养传播(流行区仍可哺乳)。 经性传播。 输血传播。 实验室感染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产生气溶胶的潜力。 数量。 浓度。 病原微生物环境中的稳定性(固有生物衰减率)。 实验活动类型(如:体外、体内、气溶胶传播研 究等)。 • 重组微生物的制备与使用(如:重组毒力因子或 毒素编码基因、宿主范围改变、致瘤性、复制能 力、返祖能力)。 • • • • •
风险防范与管控
• 开展特定病原体实验室 活动风险防范与管控需 考虑的因素包括:实验 室环境工程、操作程序 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与 身体条件等 • 防护水平应与所开展诊 断、研究、临床、教学、 生产等活动的要求和规 模相适应。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_官方征稿论文预读: 摘要:1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1.1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病原微生物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转归、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案等;这些数据与资料可从国家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行业调查、已发表的科研论著、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中查询.1.2动物实验活动危险分析对拟从事动物实验活动的危害分析是取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依据,其内容应包括:拟进行动物实验的病原微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分析;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可能涉及的动物实验人员的活动风险分析;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分析.1.3人员相关的风险分析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操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进行评估,对动物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1.4其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在风险分析中还应考虑到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设施、设备和环境的评估;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用性等的综合评估.2风险评估过程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本设施对开展的动物实验,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2.1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初步风险评估首先考虑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对易感宿主致病性)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是否有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步确定生物安全水平,并保证与风险评估有很好的关联性.本设施为特定的ABSL,2级别动物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和双扉高压锅等安全设备,同时重点考虑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传播途径.2.2鉴定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危害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悬液的体积)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利器的使用等.涉及动物的实验会造成很多伤害,例如抓伤和咬伤)暴露于动物源性感染因子和实验处理过程产生感染性的气溶胶中,还要考虑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3确定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风险评估制订防范措施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额外的防范措施要求综合考虑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在有些情况下,实际使用的感染因子要求更高的防范措施,如果实验过程中经常暴露于实验动物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中,就必须增加额外的防范措施.2.4评价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熟练性和安全设备的完整性对实验室相关人员以及公众的安全保护取决于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的防患意识和技能.在风险评估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实验室技术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处理感染因子的安全设备,以及良好的操作习惯.对于实验室设备的风险评估要考虑是否配备?级生物安全柜(?级BSC)?可能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是否都在?级BSC中操作?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是否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处理以及感染实验所使用的动物饲养设备的安全性评估和人员采取何种物理防护措施.以上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准备是否有物理和生物的可靠性验证和动物实验室设施的结构和布局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还应对下列因素进行评价:个人的培训)处理感染因子的经验)无菌技术和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熟练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等.2.5组织生物安全专业人员、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士审查风险评估和选择保障设施是非常有益的,应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定期开展,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潜在高风险程序应成为一种标准做法.本设施成立了各级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动物实验活动开始前,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查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后,方能进行动物实验活动.3本设施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分析自2012年至2015年,本设施对所承接的动物实验进行了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依照4小结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小结认为生物安全的核心是生物风险评估.生物风险评估的核心主要是风险鉴定与识别;制定降低风险的方案;残余风险鉴定;执行和再评估.其意义在于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确定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的条件;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个人防护;制定微生物操作程序;健康保障与监督程序.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主要环节之一,该评价是在对拟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审核的基础上,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所制定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以及动物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否能满足生物安全要求.该评估是首先明确在动物实验操作实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价,并决定在实验操作与管理上的控制措施;分析采取了控制措施情况下的残余风险,并建立监测控制措施.要做好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各种动物实验活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在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对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探究其细菌学特性。

同时,通过对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保护环境。

二、实验所用病原微生物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其为常见的肠道细菌,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菌。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2.仪器设备:安全柜、显微镜、平板计数器、离心机等。

3.试剂:乙醇、甲醛。

四、实验风险评估1.感染风险分析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该细菌常见于肠道中,如果无意中接触或者误食,可能会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洗手卫生和实验场所的消毒,以避免实验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2.毒性分析大肠杆菌一般不会引起人体严重的中毒,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培养基、试剂或仪器设备未经消毒,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中毒。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先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本次实验操作涉及到培养基和微生物的传播,如果不注意操作规程,可能会污染实验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指南1.操作前洗手在操作前,工作人员要彻底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手部传播风险。

2.佩戴防护手套在实验操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细菌或感染源。

3.使用消毒剂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

4.注意环境卫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环境污染和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5.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培养物要及时清理和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风险。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1.2.1评估内容1.2.2评估过程1.2.3风险评估方法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4风险评估报告模式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2.1风险评估报告2.2专家评审结果2022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精品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精品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精品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毒力、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疫苗及治疗方法的可用性2.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用途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3.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微生物特性、设备和操作程序、动物模型、屏障设备和设施、实验室相应的管理等等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1.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我国对具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类详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该名录除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及其对应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关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的。

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应采取的是最低防护水平第二节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在实验室工作中,通常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

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

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于人类健康的保护和疾病预防而言,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相关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任务要求,详细介绍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人体的路径,可通过空气、水源、接触、食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安全,因此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在进行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繁殖速度、稳定性、传播途径和病原性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有助于预测其传播途径和人类安全风险。

2. 传播途径的研究:通过对不同传播途径的研究,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模式和传播途径是否具有潜在的人类安全风险。

例如,空气传播途径中的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等是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以评估相关的风险。

3. 环境因素的考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环境卫生状况、人口密度等。

对于不同的传播途径,需要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以评估相关的人类安全风险。

4. 人类行为与干预措施:人类行为是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中另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和人类的安全风险。

因此,评估人类行为与干预措施在传播途径中的作用也是必要的。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基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的人类安全风险评估:1. 收集相关数据:首先,收集与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和人类安全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病例报告、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

2. 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相关的人类安全风险。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_官方征稿论文预读: 摘要:1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1.1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病原微生物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转归、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案等;这些数据与资料可从国家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行业调查、已发表的科研论著、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中查询.1.2动物实验活动危险分析对拟从事动物实验活动的危害分析是取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依据,其内容应包括:拟进行动物实验的病原微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分析;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可能涉及的动物实验人员的活动风险分析;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分析.1.3人员相关的风险分析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操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进行评估,对动物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1.4其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在风险分析中还应考虑到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设施、设备和环境的评估;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用性等的综合评估.2风险评估过程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本设施对开展的动物实验,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2.1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初步风险评估首先考虑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对易感宿主致病性﹑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是否有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步确定生物安全水平,并保证与风险评估有很好的关联性.本设施为特定的ABSL-2级别动物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和双扉高压锅等安全设备,同时重点考虑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传播途径.2.2鉴定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危害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悬液的体积﹑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利器的使用等.涉及动物的实验会造成很多伤害,例如抓伤和咬伤﹑暴露于动物源性感染因子和实验处理过程产生感染性的气溶胶中,还要考虑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3确定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风险评估制订防范措施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额外的防范措施要求综合考虑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在有些情况下,实际使用的感染因子要求更高的防范措施,如果实验过程中经常暴露于实验动物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中,就必须增加额外的防范措施.2.4评价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熟练性和安全设备的完整性对实验室相关人员以及公众的安全保护取决于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的防患意识和技能.在风险评估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实验室技术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处理感染因子的安全设备,以及良好的操作习惯.对于实验室设备的风险评估要考虑是否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Ⅱ级BSC)?可能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是否都在Ⅱ级BSC中操作?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是否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处理以及感染实验所使用的动物饲养设备的安全性评估和人员采取何种物理防护措施.以上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准备是否有物理和生物的可靠性验证和动物实验室设施的结构和布局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还应对下列因素进行评价:个人的培训﹑处理感染因子的经验﹑无菌技术和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熟练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等.2.5组织生物安全专业人员、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士审查风险评估和选择保障设施是非常有益的,应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定期开展,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潜在高风险程序应成为一种标准做法.本设施成立了各级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动物实验活动开始前,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查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后,方能进行动物实验活动.3本设施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分析自2012年至2015年,本设施对所承接的动物实验进行了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依照4小结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小结认为生物安全的核心是生物风险评估.生物风险评估的核心主要是风险鉴定与识别;制定降低风险的方案;残余风险鉴定;执行和再评估.其意义在于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确定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的条件;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个人防护;制定微生物操作程序;健康保障与监督程序.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主要环节之一,该评价是在对拟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审核的基础上,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所制定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以及动物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否能满足生物安全要求.该评估是首先明确在动物实验操作实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价,并决定在实验操作与管理上的控制措施;分析采取了控制措施情况下的残余风险,并建立监测控制措施.要做好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各种动物实验活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在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对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4风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

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

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

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
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于2004年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后才真正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实验室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开始逐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明确提出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

风险评估作为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城区疾控中心实际检测的32个病原微生物,对实际操作的所有实验活动及实验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危险,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经专家评审后修订的风险评估报告更加完善、规范,评估结论明确。

风险管理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切实可行。

编制的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是疾控系统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经常检测的病原微生物,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积极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作者:何玉芳周晓红胡薇薇商晓春赵雪琴帅慧群张睿单位:杭州市下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