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地球自转的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日光灯、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日光灯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板书,呈现地球自转的周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一个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昼夜交替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地球仪、白板等。

3. 课前调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一天的昼夜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调查的昼夜变化情况,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过程。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及影响。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变化的情况,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理解太阳、地球以及昼夜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太阳模型、投影仪、图片、视频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配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素材,并对相关知识做足够的准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巩固。

1. 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

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又消失了呢?”(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图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照射和变化。

2. 展示(30分钟)(1)视频观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合作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呈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巩固(30分钟)(1)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自制的地球模型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灯光在地球模型上的照射情况。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节内容位于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记录昼夜交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自转示意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日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过程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和实际观察,共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观看动画、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索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天文现象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让幼儿感受自然现象的神奇,懂得珍惜白天的时光,合理安排作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地球自转这一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帮助幼儿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培养幼儿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地球的神奇之旅”情境,激发幼儿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兴趣。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昼夜交替对生活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白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在户外玩耍、上课;晚上我们要睡觉,让身体休息。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秘密。

”通过引导幼儿思考熟悉的昼夜现象,引出地球自转这一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认识地球自转(7分钟)展示地球自转动画:教师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这个动画,地球在做什么呀?对啦,地球在自己转动呢,这种转动就叫做自转。

地球就像一个一直在旋转的大陀螺。

”简单介绍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哦,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这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系呢。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手势来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天24小时内,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不断地从阳光照射变为阴影覆盖,再从阴影覆盖变为阳光照射的现象。

2.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另一半由于受到地球自身的遮挡而形成阴影,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分享各自的观点。

3. 讲授法:教师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如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观察并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昼夜交替现象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第二课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2. 教学难点:(1)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解释;(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球仪;(2)PPT;(3)实验器材(如手电筒、纸板等)。

2. 环境准备:(1)教室灯光充足;(2)座位排列便于讨论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2)提问:“你们知道昼夜是如何交替的吗?”2.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昼夜交替的成因;(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 体验昼夜交替现象(1)进行实验,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纸板上的昼夜交替;(2)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光线变化,感受昼夜交替。

4. 知识拓展(1)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3.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深度,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教学内容。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八、教学拓展:1. 地球其他现象:介绍地球其他相关现象,如四季变化、地球磁场等。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资料。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模型地球。

3. 练习题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第3-4课时:分析生活实例,理解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 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3. 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2.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2.2 教学难点1. 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2. 地球仪的操作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操作手册;3. PPT课件;4. 实验器材(如手电筒、黑暗箱子等)。

3.2 课前准备1. 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3.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4.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总结并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地球仪,亲身体验昼夜交替;3. 教师讲解地球仪操作技巧。

4.4 实践应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手电筒和黑暗箱子模拟昼夜交替现象;2.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五章: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的原因;2. 强调地球仪在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作用;3.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PPT课件3. 挂图4. 学习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探讨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3.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地球昼夜交替的简图。

2. 编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发展: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实际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九、课程资源:1. 天文科普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2. 在线天文教育资源,如天文网站、教育平台等。

3. 地球仪和相关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加深学生理解。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2. 难点: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小板等。

2. 教学多媒体:配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能够完全模拟昼夜交替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昼夜交替的有趣知识。

2. 学习:a. 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b.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昼夜交替现象来服务人类生活等。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等露天场所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地观察,并观察记录不同时刻的天空变化。

3. 实践:a. 实验操作:设置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模拟太阳光源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b.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4. 拓展:a. 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星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并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比较。

b. 小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使其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昼夜交替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

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

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几组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
①提问: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这每张PPT里每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2、引入课题:
①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1)地球自转;(2)地球公转但不自转;(3)
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4)其它
③学生汇报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运动中可能存在的两种运动方向,即自西向东运动和自东向西运动。

④整理学生的猜想,归纳出昼夜交替现象可能由“地球自转”或“地球公转”引起的两种猜想。

讲解“对照实验中变量必须是唯一的,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知识。

分析“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猜想中有两个变量,实验后不能确定到底是“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还是“地球公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从而排除这个猜想,直接去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引起昼夜交替两种猜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推测地球可能存在的运动形式,学生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科学知识,所以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猜想地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向上,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2、学生设计实验:
提问: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些猜想是否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是否符合日常生活情况?
①(出示自制的“昼夜交替”实验装置):我们可以做模拟实验,老师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专门制作了一套教具。

介绍太阳模拟器材。

介绍地球模拟器材。

上面有两个开关,一个是自东向西开关,一个是自西向东开关。

打开自东向西开关,看看地球怎样转动?再打开自西向东开关,看看地球又怎样转动?
介绍地球公转轨道模拟器材。

介绍观察点。

在地球仪宜昌的位置上有一面小标记,你们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②引导学生分析做模拟实验时对教室内的光线有没有特殊要
求?
③引导学生分析做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去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教师自制的教具做实验,目的一是有意识地锤炼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二是通过教具,把复杂抽象的天文现象用具体的模拟器材展现出来,降低学生科学探究的难度。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把猜想出的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通过实验模拟出来,极大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4、实验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地球公转是否引起昼夜交替”实验情况。

引导学生汇报在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和发现?当地球公转方
向是自西向东时,你看到的昼夜现象是怎样的?当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你看到的昼夜现象又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两种方向的地球公转一圈都只能形成一个昼夜”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一圈时间有多长,从而得出“地球公转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昼夜”的实验结论。

②学生汇报“地球自转是否引起昼夜交替”实验情况。

学生汇报在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和发现?当地球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时,你看到的昼夜现象是怎样的?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你看到的昼夜现象又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两种方向的地球自转一圈能形成一个昼夜;自转2圈,能形成2个昼夜;只要地球不断地自转,就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一圈时间有多长,从而得出“地球自转需要一天时间就能形成一个昼夜”的实验结论。

③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个实验结果,归纳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结论。

④实验中我们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有两种,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哪一种,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第7课《谁先看到日出》时再来研究。

5、总结:
观看“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动画,引导学生总结出“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做完模拟实验后,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是否符合日常生活情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互相质疑,去伪存真,经历“提出假设——否定假设——再提出假设”的过程,逐步认识到地球自转是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三)课外延伸,收集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资料、故事: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昼夜交替”现象,历史上有好多科学家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提出了“太阳中心学说”。

他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才取得胜利。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关于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资料和故事,下节课我们开展一次“哥白尼科学故事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下课后收集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资料,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日心说”是经过300多年的艰苦斗争才取得最后胜利,明白科学探索道路上是非常艰辛的,有时甚至会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二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三是为下节课开展“哥白尼科学故事会”作好准备。

(四)训练提升:
1,精彩补白: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____________,地球自转
周期是________。

2,择优录取: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公转 D太阳绕着地球转
3,择优录取:地球自转的中心线是()
A地轴 B北极星
C太阳 D赤道
4,明辨是非: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

()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牢记概念:昼夜交替的主要成因是地球的自转,但也要知道一些昼夜交替也有其他的次要成因。

同时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知识结构也是严谨性的,也为以后学习四季的变化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1、板书设计:
6、昼夜交替
猜想
实验现象及参考数据
①太阳公转公转一周(1046h)形成一个昼夜
②地球公转公转一周(一年)形成一个昼夜
③地球自转不公转公转一周(一天)形成一个昼夜,每天无变化
4地球边自转边公转公转一周(一天)形成一个昼夜,每天有变化
结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