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黄若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摘要:海绵城市(TheSpongeCity)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改造,让城市实现类似海绵的功能。
改造主要是以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结合城市原有的景观,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使用。
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简单探究海绵城市理论的作用,给以后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铺垫。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下沉式绿地;应用引言: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的控制以及对雨水的综合利用。
对于城市建设的设计考虑,为水资源进行优化分析,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完善,我国开始倡导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建设形成新的改造,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在环境的变化下,具有很好的弹性效果,能够进行水量的储存,对雨水有很好的渗透效果,并且还可以在关键时期取出进行利用。
和传统的储存雨水的方式不同,海绵城市能够具有更加完善的雨水储存效果,对自然雨水进行良好的净化作用,储存收集一定量的雨水,能够实现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1.1竖向设计在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城市环境特色进行分析,对建筑风格,道路特色等状况进行分析,将雨水通过下沉式绿地缓慢流入。
道路中的下沉式绿地大多安排在人行横道和路缘石中间,因为下沉式绿地和机动车道靠近,所以一定要分析绿地的出口和地面环境之间的联系,不能影响到行人的正常出行,确保道路通畅。
在道路和下沉式绿地之间应该保持一个缓慢倾斜的角度,让雨水缓慢流向地下。
将路缘石和地面高度维持平齐,如果路缘石较高,那么就要在绿地入口的位置放置鹅卵石,将雨水的流速降低,缓慢流入绿地。
最后在绿地管道出口处种植一定量的树木,防止在长时间的雨水冲击下导致的土壤流失。
1.2景观效果设计在传统下沉式绿地的设计中,不能实现雨水的有效储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操作是在绿地周围种植树木,建设绿地等一系列的涵养水源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并且还能够在水资源缺乏时,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
67【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3月“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罗桂梅(东莞市桥头镇规划管理所,广东 东莞 523000)摘 要: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增速始终呈现喜人的态势,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加剧。
尤其近几年洪涝灾害频发,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城市化建设中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无论是对城市经济的建设还是生态系统的维护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建设;应用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3-0067-01将“海绵城市”理论付诸实践,提升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还能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循环系统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加健康和便捷的环境。
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提升城市道路规划的质量,强化海绵的应用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生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分析1.1 “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海绵城市”是基于综合治理城市洪涝的角度,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方略,是指现代化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可以像海绵一样,能够根据地域水土和环境的综合变化,有效应对和处理自然灾害,实现蓄水、排水和净水的功能,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城市海绵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还能实现良性水文循环,利用吸附功能瓦解循环系统中的污染物,有效保持城市的水土平衡。
1.2 “海绵城市”理论的特点(1)“海绵城市”发展的前提是促进整座城市的协调发展,其中包括对城市总体环境的管理和布局,对排水、地下管线等的布置等。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吸收并提取雨水,合理存储地下水等,解决洪水问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海绵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是一种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海绵为设计灵感的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了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以及城市绿地的增加和保护等。
海绵城市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在面临极端天气事件时的水资源管理难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的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洪涝灾害威胁。
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中,城市地表大部分被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形成积水。
当遇到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时,将会导致城市内涝,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通过绿道、雨水花园等方式来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自然循环,从而有效解决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问题。
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中,城市绿地的减少和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增加城市绿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生态恢复和平衡。
通过多种绿化手段和生态技术,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中,城市建设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城市的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以其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特点,为城市的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绵城市理念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管理。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在面临极端天气事件时的水资源管理难题,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自然循环,从而有效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问题。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管理、城市绿地的增加和保护,以及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发表时间:2018-05-25T10:19:22.1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喻校华[导读] 摘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
南昌国资产业经营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30003摘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
我国许多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加深,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建设下沉式绿地,实现防治内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
本文分析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下沉式绿地设计城市内涝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无疑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的热点问题,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排放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市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
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主要指的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遭遇到城市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弹性”,下雨时可以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如有必要还可以储存的水源进行释放同时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优势为主要原则,有效的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城市不会出现内涝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上将城市内部的雨水进行合理的储存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安排自然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协调整个城市环境的给排水功能以及水循环系统,并且应该保证其功能的长久特性。
建设海绵城市也就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来保证城市水良性循环,进而使得整个城市的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以及排放等能力符合城市的需求,以实现“海绵”的功能。
《海绵城市设计系列丛书 海绵城市设计 理念 技术 案例 修订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基础设施设计 技术
5 第五节 管理
指标体系及经 济分析技术
第三章 案例
第一节 天津于桥 水库湿地——以 水质为目标...
第二节 北京琉璃 河湿地以水动力 为基础的设...
第三节 十堰官山 河水生态治理设 计
第四节 南昌青山 湖水生态治理设 计
第五节 绍兴城市 水系设计
第六节 宜兴海绵 城市设计
目录
05 第二章 技术
07 编后语
06 第三章 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是该书的作者们多年来对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 在理念、技术与具体案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设计的总结和提升。本书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产业、水景 观以及生态城市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案。当中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入新的 历史时期,这本书将成为一部极为难得的参考文献及宝贵的技术设计指南。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海绵城市设计系列丛书 海绵城市设计 理念 技术
案例 修订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案例
湿地
城市
海绵
管理
建设
文明
设计
生态
水 理念
设施
技术
书 治理 基础
水质
中国
第八节
目录
01 《海绵城市设计:理 念、技术、案例》编 委会
03 序二
02 序一 04 第一章 理念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 案例》编委会序一来自序二第一章 理念
第一节 何谓“海 绵城市”?
第二节 何谓“低 影响开发”?
第三节 何谓“海 绵城市设计”?
第四节 海绵城市 建设的意义及管 理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景观设计—以合肥市新港路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景观设计—以合肥市新港路为例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水问题频发,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分析了海绵城市概念及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探索了道路绿地特点及景观配置原则,并以合肥市新港路为例分析了具体的低影响开发策略与植物配置。
关键字:海绵城市、道路景观、新港路、植物配置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1.1海绵城市概念解读海绵城市(spongecity)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建设工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弹性”功能,下雨时渗、透、净、滞、排,需要时蓄存的水再重新释放以利用,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
1.2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绿地系统可以控制径流量、降低径流污染及峰值、滞留渗透雨水。
绿地系统是海绵建设系统的重要载体,影响海绵省市建设体系的规划。
绿地对雨水蓄留、渗透、净化功能与海绵城市理念中的的有蓄、滞、渗、透、排的功能不谋而合。
园林的生态集约化要求城市绿地充分利用天然雨水,降低雨水管网压力,减少地下水用量。
道路城市绿地为城市绿地的重要内容,不仅承担城市的美化功能,还具有消纳城市雨水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与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了城市规划、给排水、道路工程、风景园林等多专业共同融合完成。
道路城市绿地对雨水的滞留可以降低道路绿地植物灌溉用水量,减少地下用水压力,也可以缓解雨水管道压力,降低城市内涝概率。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道路绿地特点与景观配置原则2.1道路绿地特点在城市道路设施总面积中,道路绿化占有很大的比重。
绿化带可以蓄水、滞纳雨水、净水,对于调节生态微环境极其重要。
但是由于传统的道路绿带高于路面,只能吸纳一部分降落在绿带内的雨水,且人行道一般也高于路面,大面积的道路路面所汇集的雨水只能通过地下管网排出,无法与周边环境进行交流。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摘要:海绵城市理论下,加强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建设效果,同时也能推动城市不断发展,提高设计方案的潜在价值。
正是因为这一因素,当前在进行研究时,就需要结合当下的形势,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把控,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切实提升城市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引言当前,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和谐都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共同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营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并约束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又补充并优化了城市规划设计,二者互为独立却又不可分割。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强,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他是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是城市服务质量与功能效用的优化展现。
基于此,以信息时代背景为发展基础,结合多种技术手段为支撑,充分发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核心优势,从思考探索、技术提升等多个层面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补充和完善,致力于制定科学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约束并规范城市建设发展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行进。
在各具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当中,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和类型也大不相同,从总体发展形势和需求来看,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更多体现出综合性需求,要求城市具备服务效用双重特征,同时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及方针,借助工程学等技术手段进行建设质量保障。
2、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2.1城市规划设计预留生长空间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应相辅相成。
城市规划设计应在保护好城市历史的前提下,除了要做到立足眼前之外,还要将未来考虑进来,促使建筑物的布局更为合理,留下足够的设计生长空间,以便建筑设计合理施行。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发布时间:2022-04-18T07:00:19.864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中作者:陈兰[导读]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保持着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有效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城市化建设已经步入新阶段。
传统城市化过程中追求的建设数量已向建设质量转变,社会各方面对于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越来越广。
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运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理念。
从海绵城市理念入手,提出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桂林开放大学陈兰广西桂林 541800摘要: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保持着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有效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城市化建设已经步入新阶段。
传统城市化过程中追求的建设数量已向建设质量转变,社会各方面对于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越来越广。
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运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理念。
从海绵城市理念入手,提出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引言近年来,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快速扩张的需求,且极端天气现象日趋频繁,内陆看“海”已屡见不鲜,给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仅如此,城市水环境恶化也在全国范围内加剧。
因此,治理城市排水、水环境问题变得十分迫切。
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在城市内部要做到像海绵一样面对各种复杂多变城市的环境,能够具备较强的自然灾害预防能力,通过适应和修复保持本身的巨大弹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地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势,通过绿地和城市水系统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要在城市内部完成雨水的吸收和净化,并且还要融入新型的材料,共同构建科学性较强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通过储存和净化,在城市内部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灵活应对自然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时受到的损失。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作者:夏姣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5期[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急速扩大。
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如城市水资源紧缺、内涝现象严重等,对城市发展及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文章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01-0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城市规划的引领。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布局,强化规划管控。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海绵城市建设和各类城市规划始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涵养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同时城市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解决城市内涝,实施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的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遵循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将人工改造措施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雨水收集、渗透、滞留、净化,从而最大化的实现雨水资源地利用,保护自然环境。
在海绵城市可持续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的结合,并做好给水、排水等各个环节的协调。
1.1从实际出发原则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质,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目标也不同,所以,对于每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而言,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城市的基本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水资源条件等现状基础和主要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展规划。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分析作者:王家乐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体污染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
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及海绵城市理念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最后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促进现代化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优势;城市规划;问题;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稳步提升。
人们在享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面临着城市飞速发展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规划科学性较差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内涝、城市水体污染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伴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使人们眼前一亮,它为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保证城市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使城市建设具有海绵般的功能,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日益扩大且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提出的,它跳出了传统水资源单向引入、净化、使用、排出的模式,实现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城市“海绵”般的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功能、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并解决以往城市雨季经常面临的内涝问题,实现了城市雨水的快排和末端控制,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保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
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作者:王燕霞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1期[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而要完全实现城市化最重要的问题即城市规划。
但由于我国城市生态问题相对较多,如水资源匮乏、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城镇建设,为此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诞生。
文章主要探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进而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理念;实践建设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95[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91- 020 前言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对我国而言城市规划更是核心内容。
但由于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城市化进程严重受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国家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该理念积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且能够改善城市水灾害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城市洪涝等灾害,可以说,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绵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1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将城市喻为“海绵”,是以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为核心,简言之,海绵城市就是建立一个雨水开发系统,通过该系统使城市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包括如滞留、净化、下渗等措施,以此增强城市渗透调蓄及净化排放径流雨水的能力,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充足性。
简单来说,该理念是以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为基础,构建雨水全过程控制系统,可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高效科学的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在雨水处理方面提倡自然处理,简言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雨水排放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实质上并不复杂,比如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修复生态等。
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强化保护城市现有雨水滞纳区,如河网水系、绿地和湿地等,并且当城市规划设计中发现有水系统被破坏时,要积极应用生态手段加以修复,充分增强城市雨水滞纳处理能力;其二,则是加强影响较低的技术,包括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以此提高城市净化积存雨水的能力。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黄涛涛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黄涛涛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环境要求日益提升,为了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学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在实际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绿色生态理念下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生态;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雨洪管理能力愈发下降,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我国水利部制定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出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雨洪管理能力的需要,也可以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2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
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
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
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
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
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
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形成完善的城市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对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保护,促进城市发展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提升。
因此,必须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关键词:城市规划;海绵城市;规划设计1引言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地面硬底化,大部分的降雨将形成地表径流,仅有少量雨水渗入地下,这导致了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径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如何通过雨洪资源管理的运用来减少水资源问题和洪涝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初期雨水径流吸收,利用水循环,从而改善洪涝问题,减轻水污染,有效保护原有的和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
2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中拥有良好的排水蓄水系统,将城市赋予和海绵相同的特点。
当城市雨水较多,能够将多余水分吸收,防止发生洪涝灾害等。
在城市需要用水时,将储存的雨水作为水资源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实现途径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储存和提取水分。
例如城市绿植、各类管道、道路等,都能够赋予海绵的特性,确保城市发展中得到顺畅的水资源流通,能够实现对水资源便捷及时的使用。
进而在城市建设当中,积极促进绿化建设。
海绵城市具有很多方面的作用,能够促进保护生态资源,如城市原有的数字源、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区等,减少生态破坏。
可促进城市中水生态环境的修复,综合运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生态技术等,逐渐恢复和重建城市水资源利用,提高城市生态型,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
海绵城市能减少城市开发中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利用生态用地中开发留置河湖沟渠,增加城市水域面积。
市政开发建设中,通过对路面渗透、人工湿地、屋顶绿化的应用,增加了地面利用雨水的效率,形成良性的水体循环。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减少城市暴雨带来的不良影响,解决城市路面积水、地下水运行不畅等问题,体现出了很高的价值。
浅议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景观改造设计——以秦淮区区政府及太平南路景观改造方案为例 程颖
浅议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景观改造设计——以秦淮区区政府及太平南路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程颖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设计营造如海绵一般的城市,是一种新时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
通过设计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传统城市过度开发土地造成水土流失,而c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景观改造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改造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保留原有生态资源作为改造设计前提,如绿地、溪流等,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减负”原则改造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通过改造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2.3统筹原则改造设计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通过技术手段形成相对完整的排水系统。
三、以秦淮区区政府及太平南路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的技术方法分析项目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区政府及周边道路,秦淮区政府总面积2580平方米。
其中硬质铺状面积198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
大门入口处两侧绿地内植被长势尚可,但缺乏亮点、美观性不足;绿地内变电箱较多,无遮挡。
内部庭院中,正对大门入口为停车位,略显拥挤;围墙破旧、白色栅栏美观性不足;绿地中的植物无层次感,点种散乱;庭院灯及草坪灯样式老旧。
3.1技术方法一:利用原有绿地资源打造下凹绿地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
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
在项目设计中改造重点为正对大门的绿地,设计将停车位南移,使大院空间更开敞。
同时利用原有绿地资源,将绿地整体提升。
在绿地边缘则形成宽2米深0.2米的下凹(图1、图2),形成下凹绿地。
利用下凹空间有效承接城市雨水。
图3:项目排水系统图示3.2.1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又叫植被浅沟或者生物沟(图4),主要用与雨水的前处理,或者雨水的运输,用以代替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
浅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浅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郑莎莎
【期刊名称】《城市周刊》
【年(卷),期】2018(000)028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水资源匮乏、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已经成为趋势。
因此文章重点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略述。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郑莎莎
【作者单位】[1]邢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J], 冯平
2.浅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J], 卫东杰
3.浅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J], 郑兴
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J], 冯平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分析 [J], 马勇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黄嘉
【期刊名称】《工程技术研究》
【年(卷),期】2022(7)13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理论的内容与作用,接着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最后以城市生态文明需求为导向,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希望可以为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城市规划管理单位提供一些建设思路,进一步推动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形成。
【总页数】3页(P206-208)
【作者】黄嘉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TU984.1
【相关文献】
1.新常态下,城市规划面临的新挑战——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矛盾
2.海绵城市规划专项设计工程实例解析——广州某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设计
3.多专业视角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探索—基于迁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课的思考
4.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启示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工具建立\r——基于敏感性和适宜度分析的海绵型场地选址模型
5.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摘要: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力求改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也能提高城市水资源平衡水平,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等方面的因素,还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情开展规划设计,使海绵城市理念能够真正落到城市发展的实处,实现城市功能多样化,让城市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和生活居住。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新常态大环境背景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但在具体规划汇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海绵城市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水害和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应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设计模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与此同时,注重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与修复,建造生态海绵体与人工海绵体,增大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以此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1、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要依据所规划城市的自然条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规划符合气候特征,能最大程度承受城市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海绵体对雨水的截留、吸收、储存、循环利用方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此外,要从城市降水的实际数据出发,在综合城市防洪防内涝、海绵体吸附水源能力需求等方面研判海绵体建设的具体量级,避免资源浪费或海绵体承受能力过小,造成海绵体内部形成严重内涝。
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规划。
2、城市规划设计程序1)全面评估海绵城市场地面积,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的研究,结合城市建设规模,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前期基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分析黄国雄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分析黄国雄发布时间:2021-09-09T02:54:09.903Z 来源:《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21年第6期作者:黄国雄[导读] 海绵城市属于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主要解决热岛效应和积水问题。
目前,为了保证环境的清洁和群众活动的方便,人们在城市园林中设计了大量硬化路面,如活动广场的大理石地面、森林中的水泥路等。
深圳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提高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环境的利用率。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优势,阐述植物景观设计、雨水设施景观设计、智能海绵设计、用水设计等城市景观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对海绵城市概念的深入分析,为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海绵城市;植物景观一、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优势海绵城市属于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主要解决热岛效应和积水问题。
目前,为了保证环境的清洁和群众活动的方便,人们在城市园林中设计了大量硬化路面,如活动广场的大理石地面、森林中的水泥路等。
然而,这些硬化路面设施的渗透性较差。
当降雨天气发生时,大量雨水会在地表积聚,造成园内活动空间积水,这些水也会吸收一些粉尘污染,使这部分污染物与水一起长时间停留在地表,影响城市景观环境。
另外,大多数硬化路面建筑材料的比热容较小,不能很好地蓄热。
夏季高温季节出现供暖现象,形成热岛效应,降低了园林环境的舒适度。
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配套的雨水系统将在下雨时吸收、储存和净化雨水,并在必要时加以利用。
在高温季节,会呼吸中海绵城市材料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景观环境的舒适度。
因此,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
二、城市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一)雨水花园设计在海绵城市的概念中,雨水花园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将植物景观划分为低区、中区和高区,以控制雨水在园林植物景观中的停留时间的设计理念,从而满足不同耐湿植物的需水量,达到有效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黄若伽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高速
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城市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愈发的巨大。
尤
其是那些位于平原的大型城市,其城市发展的思路多为以单个核心为基点,不断
向外扩张,在发展满足需求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其中多雨季节城市的内
涝和径流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有甚者已经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生产和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中大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场、路面和建
筑的屋顶等部位大量的应用了非渗水硬质铺装,导致了原本水资源就匮乏的地区
由于地表大量被大量的硬质铺装覆盖,降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进一步加剧了水资
源的匮乏程度。
这些问题不仅是困扰我国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世界范围也存
在着诸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应运而生,为了解
决现有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初的目的是在于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种水生态环
境的影响,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局部的措施以及分散控制,对强降雨产生的内涝和
水体污染进行控制,使得被开发的地区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状态。
具体
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从对城市地下土壤的含水量控制、雨水的回收利用以
及地表水流量的控制等方面出发,提高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并加大对雨水的渗透等。
充分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和技术上的措施,尽最大可
能的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体的城市环境像海绵一样
在降雨过多时可以通过城市内自身的开放水体和土壤将雨水快速的进行排放和储存,当城市降雨量较少或者遇到干旱的时节时,城市开放水体和土壤中储存的水
量可以有效的缓解市政绿地的灌溉需求。
2、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是一项比较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就目前的城市
规划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定量分析不足,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定量分析,确定对天然海绵体的
保护措施,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目前主要采用的都是以文字描述型为基本形式的
定性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应用简便,但是存在方法不够严谨以及偏离实际等缺点。
②规划过程中的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出现脱节,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应当是同步编制的,城市规划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是先考虑城市功能分区,最后才考虑专项
规划,很容易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出现脱节。
③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城市规划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竖向规划偏离实际,很
容易导致城市在遭遇强暴雨时,出现严重内涝。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3.1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
极建设海绵城市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确保城市水系统能实现良性循环
利用。
3.2城市人工生态海绵体的规划设计
我国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天然气候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
拥有丰富的天然海绵体,甚至有的城市属于海绵体严重匮乏地区,如陕西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均属于水资源极其匮乏地区,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
在这
样基础上,就需建立人工生态海绵体,也就是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城
市进行人工改造,以提升其抗洪排涝的能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并不是只有具有丰富水系统的城市才能建设海绵城市。
较干旱的城市,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也可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
同时在城市
规划设计中,还要更新传统居民区、工业区等建设模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
分散小规模下沉绿地方式,以代替传统集中式的绿地,从而最大限度上提升城市
水资源的利用率。
3.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水
环境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
如在很多城市均建立了很大面积的
湿地,其主要作用防治雨洪灾害,同时湿地也是一种镶嵌式的海绵结构。
因此,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尽量建
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
(2)提供适合当地生物居住的环境,最大限度上
保证城市最原始的生态环境。
为当地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总而言之,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中必须整合当地的湿地系统,
并加强水质净化、地下水、雨水等水系统的利用率。
同时也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潜
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充分回流到湿地中,最大限度上实现水资源
的良性循环。
3.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提出的主要动因是城市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要尽量确保城市道路具有解决城市洪
涝和径流污染的负荷的能力,从而达到缓减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压力,实现可持续
化发展。
就全国目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的现状而言,城市道路所占的水径流量约
是城市规划建设总流量的35%以上,不但对加速了水资源污染速度,而且也是城
市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此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甚多城市
在规划建设中,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方面。
(1)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证车辆通行的流畅性和安全性,
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造成丝毫影响,否则也就失去了城市规划设计的
意义。
可以用下凹式绿化带来代替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大量实例表明,下凹式
绿化带能够有效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和径流量,以期最大现代上提升水资源的
质量和循环利用的效率。
同时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可以
充分应用LED树池,透水路面等方式,在保证交通通畅的基础,减少对城市水资
源的污染。
(2)要合理应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海绵城市建立成功案例表明,下凹式道路
绿化带主要的作用是可将雨水径流直接汇集到地下水资源中,对城市道路的正常
使用没有丝毫影响,既能实现海绵城市雨水储存的目的,而且还能在雨水储存过
程中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和渗透。
因此,这一点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格外
重视,才能最大限度满足海绵城市对储水和蓄水的需要。
3.5促进城市海绵理念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的建议
(1)国家财政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2)凡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由省级财政部门、城市建设部门、当地水利部门进行联合申报。
试点城市要在规定期限内,把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等全新功能的海绵城市。
从而最大限度上提高城市抗洪排涝的功能。
当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完成后,其年径流量的具体范围要满足当地建设部门《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具体需求。
(3)通过竞争审评方式来选择相应的试点城市,并由国家财政部门、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对申报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资格进行全方位审核。
申请城市
负责进行答辩,并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在参加选评,并在现场公布参建海绵
城市的城市。
4、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转变城市规划理念,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注重
对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或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提高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萍,郭羽.基于“生动、生态、生机”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上海
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设计为例[J].给水排水,2017,53(2):59–62.
[2]王燕霞.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1):191–192.
[3]宋川.浅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