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6-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涟漪如绫;才一举头,②③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绘不得,大概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会,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挚友,一时聚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说明】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绘。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下一白(全,都)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C.从武林门而西(西面)D.午刻入昭庆,茶毕(完,喝完)..7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及下船未及遍赏B 见余大喜余游西湖始此....C 湖中焉得更有这人二石兽并沉焉..已从武林门而西D 舟中人两三粒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6 分)三、( 19 分)8.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湖中焉得更有这人?⑵此时欲下一语描绘不得,大概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9.甲乙两文都是游记之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略有不一样。

请分别谈谈。

(3 分)⒍C⒎B三、8⑴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⑵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绘(眼前美景)却没法做到,大体就像是曹植梦中首次碰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德国大诗人的最初关系并不是融洽的。

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

但是后起之秀席勒的才华并不亚于年长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个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诗人。

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便不如从前那样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

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

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

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

”以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亲密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

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1.是什么原因使歌德与席勒感情上产生了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德说自己“作为诗人复活了”,这里的“复活”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席勒的创作成就使他一举成名,且影响越来越大,让歌德一时接受不了。

(意对即可)2.焕发出创作的热情,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成绩赶上了年轻人。

(意对即可)3.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对他人的进步,克己待人。

(意对即可)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二」阅读《黑暗中的花香》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25分)黑暗中的花香石兵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13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拏( ) 毳( ) 沆( ) 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绝:②是日更定矣是:③拥毳衣炉火拥:④雾凇沆砀___ 沆砀: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下列加点的词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请结合语境解释。

(1)是(2)白(3)大(4)更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5.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天与云与山与水,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时间与西湖的环境,暗含着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 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六)(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六)(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 解释下面语句加点的词语。

(3分)①余拏一小舟()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答案:6.(3分)①通“桡”撑船②还③尽力(一个字解释对给1分)7.(4分)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2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分)8. (3分)D(应该是正面描写)。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喝三白而不”和“与人共饮”这两句话中的“羌”和“腊”表现出什么感情?2.课文中引用周子的目的是什么?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结合全文,这篇文章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三】(2018中考·山东枣庄卷·12分)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27-3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 )定拥毳( )衣崇祯( ) 雾凇(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强( )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⑴ 更定⑵ 湖中人鸟声俱绝⑶ 余拿一小船⑷拥毳衣炉火⑸ 独往湖心亭看雪⑹ 雾凇沆砀⑺ 焉得更有此人⑻余强饮三大白而不⑼客此⑽ 及下船3、填空:⑴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⑵ 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⑶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⑸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纳明朝的年号,您能讲出其中有何深意不?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答: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何特点?答:(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讲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客( )此( )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不"“拉余同饮”两句中“强”与“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答: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答: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三、写作14、题目:雪后美景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大雪三日./隐天蔽日.B.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独.往湖心亭看雪/晋陶渊明独.爱菊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结友而.别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是___________(朝代)人。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在纷乱的时代中,作者和他在湖心亭偶遇的两个人都在内心世界中保留着对自然山水的钟爱。

你认为人的内心中哪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永远保留?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练习册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册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册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5.给加点字注音。

(2分)(1)舟子喃喃曰( )(2)步仄径(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5分)(1)上下一白一: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4)憩感配寺憩:(5)白鸥矫翼矫:17.翻译下列句子。

( 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18.【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各有什么作用?( 4分)答案:15.(1喃(nán) (2)仄(zè)16.(1) 一:全 (2)白:酒杯(3)焉:怎么,哪里 (4)憩:休息(5)矫:举17.翻译下列句子。

( 4分)(1)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2) 寒山中远处的山火,在树林之外时隐时现地闪烁。

张岱《湖心亭看雪》周密《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周密《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战船(注)艨艟(méng chōng72.解释下列字词。

(1)余拏一小舟拏(____)(2)客此客(_____)(3)人物略不相睹略不(____)(4)皆披发文身文(______)7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B.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7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以此夸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请B.以光先帝遗德C.何以战D.皆以美于徐公7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76.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

张岱《湖心亭看雪》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课外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下列句中“故”字作“因此”意的一项是( )B、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不习渡水故耳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意思是:管宁照样挥动锄头与见到瓦石没有什么区别。

B、“宁读如故”意思是:管宁还如同原来一样专心读书。

C、“子非吾友也”意思是:你不是我的朋友。

3、选文表明管宁交友有两个标准:(一)遇财不动心;(二)读书要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推王君之心:⑵推其事:⑶遗风余思: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 那些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3、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4、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5、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四、课外同步阅读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2、依据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中考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晏元献公为童子时》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晏元献公为童子时》练习及答案解析

(二)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 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1L面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4分)【分析】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绝:消失。

②句意为: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运用白描手法,写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天地一白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答案:(1)①消失②白汽弥漫的样子(2)作者运用白描手法。

按照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点评】“余”的解释:①尝贻余核舟一(我)②其余不足观也已(多余的)③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遗留的)④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盈余). (三)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使令公就试。

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

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

时天下无事,许臣僚释胜燕饮。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

以至市楼酒肆。

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齐齐哈尔2017中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齐齐哈尔2017中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年中考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12. (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3. C评分说明:(2分)14.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湖心亭看雪》阅读选择练习题(带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选择练习题(带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选择练习题(带答案)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人)D 及.下船(等到)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是日|更定矣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卓尔不群的隐士形象。

B.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与本文不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4.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村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晴,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的。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黄州快哉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黄州快哉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 完成6~9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①大。

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②, 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 波流浸灌, 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 南北百里, 东西一舍③。

涛澜汹涌, 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 动心骇目, 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 冈陵起伏, 草木行列, 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 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注释】①肆:极, 甚。

②沔(miǎn):沔水。

沅、湘、汉、沔, 都是江水名称。

③一舍:三十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 (2)拥毳衣炉火拥:(3)其势益张益: (4)余兄子瞻名之曰名:7.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9.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 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

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二)(16分)6.(4分)(1)消失(2)裹, 围(3)更加(4)命名, 取名7.(3分)C8.(1)(2分)(他们)看见我, 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2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篇一:湖心亭看雪练习答案】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加点字。

(1)是日更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2)余挐一小船(撑(船))...(3)拥毳衣炉火(穿着)(用毛皮制成的衣服)...(4)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5)上下一白(全白)(6)惟长堤一痕(只有)...(7)客此(在此地客居)(8)及下船(等到)...(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10)余强饮三大白(尽力)(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1)舟子(船夫)(12)更有痴似相公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二、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面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阅读理解。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本文选自。

作者是,字,又字,号,着名家。

着作有、。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雪的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此题参考中考直通车,抓住关键词语即可)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清高孤傲。

3、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那些内容。

(1)看雪的背景;(2)雪大;(3)雪下得时间久;(4)天气寒冷;(5)环境幽寂。

4、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此题参考中考直通车,抓住关键词语即可)5、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不矛盾。

作者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

7、从文中那些具体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

“强饮三大白”。

自己本不善饮,却连饮三大杯,由此可见“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

8、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君子之交淡如水,作者只看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9、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此题参考中考直通车,抓住关键词语即可)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那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感染,让他若有所思。

《湖心亭看雪》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B.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D. 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根据课文《湖心亭看雪》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______,又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是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____、______等书。

(2)本文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105.0分)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西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西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西湖》阅读练习及答案[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一)》] [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乙文,“则已心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甲文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岱)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练习
(一)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附答案】:
(一)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