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3)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教学难点:(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对《兰亭集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5. 实践操作法: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书法用具(毛笔、墨汁、纸张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兰亭集序》。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比较分析(1)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发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5. 临摹练习(1)教师示范临摹《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
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背景简介]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1、基础知识点:⑴⑵⑶⑷⑸⑹2、内容分析:[板书设计]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临摹和创作,培养书法艺术感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教师阐述《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式。
教师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如行书、草书、楷书等。
2.3 书法欣赏:教师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和临摹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
3.2 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兰亭集序》的临摹和创作练习,体验书法的艺术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书法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笔法、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进步。
4.3 知识测试:教师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本理解和书法知识的掌握。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兰亭集序》的文本和注释版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5.3 书法用品:学生准备书法练习所需的毛笔、墨水、纸张等用品。
第六章: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书法作品、相关文献等教学资源。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设计(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二)、过程设计1、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3、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1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的课教案
兰亭集序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以及其历史背景。
2. 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及书法艺术。
2.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324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兰亭集序》,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韵味。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3 课文解析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重点解析王羲之在文中表达的书法艺术观点,如“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在笔先”等。
2.4 书法欣赏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及其局部放大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王羲之的字体特点,如字形、笔画、结构等。
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会其“飘逸、娟秀、严谨”的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了解文意,熟悉字体。
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
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观点及其在《兰亭集序》中的体现。
3.4 书法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书法,尝试书写《兰亭集序》中的经典句子。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文意的理解,提问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问题。
4.2 书法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兰亭集序》句子,评价其书法水平。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6篇-最新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6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兰亭集序》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3. 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通过观察、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
2.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3. 《兰亭集序》的默写能力。
2.2 教学难点1. 对《兰亭集序》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文学价值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作品,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 书法工具:提供毛笔、墨水等书法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作品。
2. 引发兴趣: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
4.2 讲解1. 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4.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深层次含义。
2. 分享成果: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书法实践1. 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重点掌握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2. 学生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书法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5.2 书法作品1. 评估学生的书法作品的质量,包括字迹、结构、布局等。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
兰亭集序教案篇16【课前梳理】《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
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
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
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
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齐读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四、引发思考【课堂简述】第一课时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兰亭序教案8篇
兰亭序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兰亭序教案8篇教案需要教师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教案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兰亭序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2、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
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2、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板书设计】景美乐人贤事雅生命将老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
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
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8篇)-最新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8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兰亭集序》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兰亭集序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兰亭集序课教案
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运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领悟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兰亭集序》2.2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文意理解和文学特色。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翻译。
2.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理解。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表达方式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兰亭集序》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3.4 讲解与分析:对《兰亭集序》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解释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举例说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
4.2 阅读理解: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文意理解和重要句子的翻译,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文中意境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兰亭集序》相关文本。
5.2 参考资料: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注释、解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疏通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作者有关人生、生死的思考,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以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生、生死的感慨。
教学方法:分层朗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
2、释题:序,一种文体,用在卷首,本文是作者兰亭集会所赋诗文写的一篇序。
(跋,和序相同的文体,用在卷尾)
二、分层朗读教学
1、学生自读课文,准确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2、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和缘由。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乐---痛---悲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乐因何而生?
痛由何而来?
悲缘何而发?
(一、)赏析暮春宴游“乐”。
示例:
(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
凝练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江南美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淡雅的情趣。
因美景而乐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
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游目骋怀,确实是令人愉快。
魏晋名士们优雅的志趣,诗意的人生情怀让我们也不禁神往羡慕之情。
因乐事而乐
明确:乐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节,围绕“乐”等关键词,读出闲适、欣喜的情感。
(二、)赏析因宴游之乐而引发的人生之悲
师: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
师小结:文人雅士比起世俗之人,往往有着更细腻敏感的心灵。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作者沉浸在兰亭集会的快乐中时,引发了无限的遥想:作者想到,人生在世,尽管有兰亭集会这样的盛宴和欢愉,但欢聚总有结束的时候,快乐总有结束的时候。
快乐欢聚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不仅世事的变化是短暂的,无常的,甚至人生命的“修短”,也只能全凭天意,并最终走向消亡。
所以作者的情感:由乐至痛。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读出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
(三)赏析作者“悲”的感叹。
理解作者深深的“悲”叹。
思考: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
吗?从哪些文字看以看出?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自己的感触和古人的感触是那样相同。
这样的人生感叹前有古人,现有今人。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也会如同我们今人看古人的文章发出同样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但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有关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叹是相同的。
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困惑。
所以作者深深地悲叹了一句:“悲夫!”
——人生永远变化,但人类对世事无情的变化,人生短暂的境遇却永远无法超越。
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最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思考拓展:1)关于人生短暂,生死、世事无常的慨叹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记得哪些相关的诗句。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那么我们,作为后世的阅读者,对于人生,生死,你有何感想呢?
提示:
(1)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密度吧”。
(4)村上春树:“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
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
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
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5)美国教科书上对“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
3、再读全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读出情绪的跌宕变化。
三、课后查阅资料,思考讨论:
1、从文中可以感受魏晋时期人们大多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死观念?为何会如此?
明确: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
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2)有人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
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他不同世人的人生观、生死关,恰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四、、课堂总结
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人生的密度和厚度!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频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的千古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