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合集下载

艺术创造的个性和本质特征

艺术创造的个性和本质特征

艺术创造的个性和本质特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形式。

艺术创造的个性和本质特征,是我们探讨艺术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艺术的个性和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加深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一、艺术创造的个性特征1.个体化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特的人格、生活经历和创作思想,这些元素决定了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因此,艺术创造必然是个体化的,每位艺术家都有不同的创作初衷和表现形式。

例如,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断臂少女等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创造而成。

2.创意性艺术家通过对环境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从个人角度出发,创造出新的理念、想法和形式。

这种创意性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反映了艺术家对时代思潮和个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现代主义艺术等,都是由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力构成的。

3.表现力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如色彩、线条、形状、音乐、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表现方式具有力度强、情感深、感染力和美感等特征。

例如,张大千的山水画、贝多芬的交响乐、雨果的诗歌等作品,都是通过表现手段来表达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二、艺术创造的本质特征1.主观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具有主观性。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来表现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主观性具有相对性,反映了不同艺术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不同。

例如,印象派画家和写实主义画家对大自然的表现方式就大不相同。

2.客观性艺术作品虽然基于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和情感,但又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和影响。

艺术家必须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宏观观察和理解,来构建自己的主观世界。

因此,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又是客观事物的再现。

例如,林风眠的花鸟画、萨保尔的音乐等作品,既具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又反映了自然事物的客观本质。

3.审美性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是人们通过观赏和欣赏得到愉悦、享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

艺术概论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艺术概论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艺术概论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不是艺术的本质特征?A. 形象性B. 情感性C. 思想性D. 实用性答案:D2. 以下哪个不属于艺术的表现手法?A. 夸张B. 对比C. 写实D. 推理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艺术的审美功能?A. 陶冶情操B. 启迪智慧C. 娱乐消遣D. 传达思想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艺术的认知功能?A. 反映现实B. 揭示历史C. 表达情感D. 探索未知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A. 独特性B. 普遍性C. 永恒性D. 时效性答案:D6. 以下哪个不是艺术的分类标准?A. 表现手法B. 创作方法C. 艺术形式D. 审美价值答案:D7. 以下哪个不属于艺术的种类?A. 绘画B. 雕塑C. 音乐D. 管理答案:D8. 以下哪个不是绘画的艺术特点?A. 色彩丰富B. 造型生动C. 空间感强D. 动态感强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雕塑的艺术特点?A. 三维空间B. 造型凝练C. 动态感强D. 表情生动答案:C10. 以下哪个不是音乐的艺术特点?A. 节奏感强B. 旋律优美C. 表现力丰富D. 视觉性强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艺术的本质特征。

答案:艺术的本质特征包括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

形象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内容;情感性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2. 请简述艺术的表现手法。

答案:艺术的表现手法包括夸张、对比、写实和推理等。

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某些特点来突出其形象;对比是通过对比两种相反或对立的元素来强调其差异;写实是尽可能真实地描绘事物;推理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表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3. 请简述艺术的审美功能。

答案:艺术的审美功能包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娱乐消遣和传达思想等。

陶冶情操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启迪智慧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智慧;娱乐消遣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来带给人们愉悦和放松;传达思想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作者的思想观念。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概论

上篇艺术总论1、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他们应该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康拉德*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哲学与艺术这两座精神高峰之间的桥梁便是美学。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看法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2、“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念和情感愿望。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巡回展览画派”: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列维坦等)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教学要求1.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同意。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应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应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一)教学要求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艺术的起源与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使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学概论上编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定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文以载道说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

②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③南北朝刘勰(协)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

2.主观精神说定义: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康德意志自由论尼采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情”“志”①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②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模仿说或再现说定义: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4.其他观点(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二、“艺术生产”理论√1.明确提出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概论》课程复习辅导第一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2、“主观精神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3、“模仿说”或“再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第二节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三)审美性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讲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一、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讲艺术作品及其三个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

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第一章 艺术概论

第一章 艺术概论

3、艺术的审美是内容美和形 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 内容,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 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贵 在创新,随着艺术时间的不断发展 ,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的变化和 发展。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 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 形式美法则渐渐被扬弃,现代 建筑师们反对在艺术形式美上 的整齐划一,提倡建筑艺术形 式美德探索和创新。
1、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其绘制材料主要是 “文房四宝”、绢帛和中国画颜料。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纸分两类 :一类是以树皮为 原料的皮纸类,一 类是以竹皮为原料 的竹纸类。笔分羊 毫、狼毫、兔毫等。 墨分油烟墨和松烟 墨两类。
中国画的颜料分 为矿物色和植物色两 大类。矿物色包括朱 砂、石青、石绿、金 粉等;植物色包括花 青、藤黄、胭脂等。
中国国家大剧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 柔和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 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 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 演出大厅。它暗含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乎 想象 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 态出现,体现了设计师的 奇特构思与主体性。
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 “笔墨”。所谓“笔”, 是指勾、勒、皴、点等运 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 并且中国画以线条为主。 所谓“墨”,指中国画以 墨代色,运用烘、染、泼、 积等技法,使墨色产生丰 富细腻的深浅变化,即所 谓的“墨分五彩”,独具 魅力。
中国画构图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包括全景式、分段 式、分层式),自由灵动。并与诗文、 书法、篆刻结合,形成特有的形式美。
例如,2008年中国的奥运会场馆“鸟巢 ”震惊世界。这座外观全由钢材制成,耗资 数十亿元的建筑,刻意追求造型美,设计十 分独特。它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与祝福 ,被视为近年来建筑界的奇迹与杰出代表。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

答: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本质只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文以载道”说。

如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宋代理学家朱熹。

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德康认为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他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我国古代也有此方面的相关学说,如宋代岳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答:(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秘密。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概论(彭吉象)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概论(彭吉象)

武隆印象:张艺谋任艺术顾问,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
川江号子
尼 采: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此作受弗洛伊德启迪, 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世 界。清晰的物体无序的 散落在画面上。湿面饼 般的软钟表、深远的背 景给人以虚幻、冷寂之 感,展示了无意识的梦 境。
《记忆的执著》达利
《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
勒内·马格利特 作品风格 •对常识的质疑 •对写实性的超越 •文字游戏 《单词的使用》
模仿说/再现说
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 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 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 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双喜写作“囍”,原指同时两件的喜事, 现多用在结婚庆典,表达双方欢喜之意,结 婚时贴“囍”是中华传统的民间喜庆习俗。
民间美术——剪纸
剪纸
艺术语言 “刀剪味”、“线线相连”
艺术特色
北方剪——粗犷朴拙,天真浑厚。 江南刻——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分类 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等,
纹饰 月牙纹,锯齿纹,云纹,圆形纹
艺术概论
上篇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究竟什么是艺术? 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的特点?
“艺术”是否可定义?
本质论:主张艺术能被梳理 反本质论:否定艺术的可被界定性
艺术如浩瀚、绚丽、神秘,却对人类非常重要的宇宙星际说不清楚,放弃探索 又着实可惜,更不可取。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
《加莱义民》
以诗人但丁为原型 《思想Leabharlann 》《巴尔扎克像》1898年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当我们谈到艺术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美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词语。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展示个体情感、思想和体验的方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创作。

一、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它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和意义。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

艺术家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转化为可视、可听或可触的形式,与观众或听众进行沟通。

艺术的本质是主观的。

每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和观点,这使得每个艺术创作都具有个体化和独特性。

艺术作品折射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感受和思考。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宣泄和分享。

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艺术作品可以带给观众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悲伤、愉悦、怀旧或者震撼等等。

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找到共鸣和情感的宣泄。

二、艺术的特征1.美感:美感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线条、音乐旋律等元素的组合来创造出美感,达到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2.创造力:作为艺术的核心特征,创造力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能够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将他们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独特且富有创意的作品。

3.表达能力: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艺术家借助形象、符号和语言等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观众。

艺术作品通常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直观、感性的表现手法来传递信息。

4.审美观念: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念。

艺术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作品,观众对于作品的赏析和解读也因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5.历史意义: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的创造,它们还承载着时间和历史的积淀。

艺术作品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特定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

通过对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考研艺术学概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核心知识

考研艺术学概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核心知识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考点概述:一级考点: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第一章:一级考点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艺术是理念或客观精神的体现。

——客观唯心主义(1)柏拉图:理念论——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刘勰:《文心雕龙》首篇《原道》文以载道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主观唯心主义(1)康德: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创作主体的重要性、“自由的艺术”、无功利性(2)(2)尼采:主观意志主宰一切;本能欲望具有无限能动性;《悲剧的诞生》(3)“情”、“志”;严羽“妙悟说”;袁宏道“性灵说”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真实性;艺术模仿本质和规律;艺术比现实更真实(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反映现实;包括社会生活;“美”是生活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化真为美艺术作品中的丑(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内容美形式美二者的和谐统一(4)价值、局限性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克罗齐:“直觉即表现”(2)科林伍德: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3)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万物有灵(2)弗雷泽:《金枝》,交感巫术(3)将军崖岩画、欧洲史前洞窟壁画;原始歌舞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2)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发生于“动”(3)工具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艺术学概论大纲

艺术学概论大纲

2013级艺术学概论大纲上编艺术总论“艺术学之父”——康德拉·费德勒【德】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是世界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主观精神说”: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艺术就“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3.“模仿说”或“再现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美是生活”。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人类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

3.“艺术生产”理论提供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例:达·芬奇【意】《蒙娜·丽莎》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罗丹【法】《巴尔扎克像》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韩干【唐】《照夜白图》赵孟頫【元】《秋郊饮马图》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得统一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艺术起源于“模仿”代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但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德国哲学家席勒《美育书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席勒-斯宾塞理论”三:艺术起源于“表现”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中国戏曲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指的就是以角儿(演员)的表演为中心。

同时,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戏曲的生命与灵魂,如果没有表演艺术,那么就只有纸上的文本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舞台戏曲艺术,既只有案头文学,而无场上艺术。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写意性写意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大本质性特征,这一特征是与所有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本质性特征密切相关、同步一体的。

也就是说,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共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以一总万等原则与本质性特征,都是其写意性的集中体现。

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的写意性本质特征与整个中国传统美学写意性的密切关系,文化学者和戏剧理论家余秋雨说得十分精准透辟: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

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

②其实,从本质上考量,所谓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也是一种虚拟,即时间虚拟与空间虚拟。

例如,几声梆响表明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一个转身就由彼地来到此地。

而动作的虚拟与布景的虚拟,则成为中国戏曲写意性本质特征的两大凭借与载体。

动作的虚拟又称虚拟动作,指的是: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

③例如,不用实物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和只用部分实物的以马鞭代替骑马、以船桨代替行船等等。

布景的虚拟则主要以一桌二椅的多功能运用为代表。

一桌二椅既是道具,又是布景,其不同的摆法,可以表示大厅、前厅、客堂、内室、书房以及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各不相同的场景。

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其本质既包含了情感、思想和意义,又富有审美和形式的特征。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还是文学,艺术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本质和特征。

首先,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传递情感。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倾注其中。

无论是喜悦、悲伤、恐惧还是愤怒,艺术都能够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艺术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贯穿整个作品,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家深深的情感。

其次,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传递思想和意义。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传递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观点。

艺术作品可以咀嚼和呈现复杂的思想和哲学问题,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核心议题。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的思想和意义,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世界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艺术还具有审美的特征。

审美是人类对美感的感受和欣赏。

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音符、舞姿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创造出美感的艺术作品。

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多元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但无论怎样,艺术都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感动。

另外,艺术作品的形式也是其特征之一。

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绘画以色彩和形状为媒介,塑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音乐以声音的旋律和节奏为表达方式,营造出动态的艺术氛围;舞蹈则通过身体的姿态和运动展现出动感和节奏感;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推进来叙述故事;文学则通过文字来创造、描绘人物和场景。

不同的形式赋予了艺术以丰富的表达能力和多样的形式感。

综上所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

它融合了审美和形式的特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创造出让人沉醉的艺术体验。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能够通过艺术与内心对话,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相。

艺术,正是人类认知和创造的奇妙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由于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艺术现象的多变性。

很难对艺术的本质予以充分而准确的界定。

艺术的本质是离不开“形象”、“情感”和“审美”的。

概而论之,以艺术的本质论为理念,可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界定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艺术的表载型号性、艺术的转换情感性和艺术的变异创生性几个方面。

1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有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无异意的,即艺术是人之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整合转换外化存在。

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生产行为,而是兼容着审美观、审艺观、人文精神与社会化观念指令的创生行为。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是价值观的指令和转换呈现的整合。

艺术是人类特有本质与价值观对象化的凝结创生形态。

如果去掉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特质,艺术将不再成其为艺术。

正是因为艺术持拥着精神观念性的特质,才使艺术得以润泽人之心灵。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某个时空里集中性地将其“所思所想”予以努力转化创生的结果。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也揭示出了艺术作品特有意图放置与展示的内涵。

换言之,艺术行为,总是艺术创造者有必需而特别要表达的内容转换外化实现行为。

“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物质性的内容,而主要是精神性的观念内容。

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否定的。

2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等艺术形态,有一个共同性的内涵,那就是模糊性。

分析起来,行为主体所依据的既不是纯粹的所谓艺术形象,也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信号。

从艺术传播学视点看,艺术的制码表现、展示与传播和艺术的译码接受与传播,都依赖于特有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行为成果所表载的信号内涵。

所谓信号,是指行为主体用来传递信息或命令的光、色、波、声音、动作、形象、图示等符号性信息载体。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就是指艺术的创生表现、传播与接受,具有制码与译码的信息实现特征。

当然,特定艺术作品所呈现和传导的信号是指艺术化的信号,而非一般的如电闪雷鸣、风吹草动……那样的非人工性信号。

作为艺术表载的信号,都是人工制造的。

而且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观和丰富艺术性的内涵。

不论是音乐的声调、音响等象征性艺术信号,还是舞蹈的体姿动作、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光波连动画面、美术的图示等指代实义信号,都必须是艺术化的信号。

即艺术的表载信号,是经过艺术创造者创造性组合而生的特定信号。

艺术表载的信号,可以分为象征性和指称代用性或实义性信号两大类。

总之,不论是创生传递听觉艺术,还是接受视觉性或视听综合性艺术,都离不开特定人工制造的艺术化信号。

我们之所以能有效感知音乐艺术的美丽,就在于我们对音乐之声与音信号的捕获与理解。

对美术的表象图示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体姿动态……等信号的创生放置、捕捉、翻译、理解,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主体行为得意成功实现的依据与可能。

认知艺术独具的艺术化表载信号性特征,既有助于克服艺术惯例带给人们对艺术的片面性认识,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艺术的内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艺术文化和拓展深化艺术创造实践。

3 艺术的转换情感性无论是意识形态艺术,还是自在或本体形态艺术,其都具有突出的、鲜明的“转换情感特征”。

即艺术永远是艺术家独有艺术情怀理解与调控的转换性宣泄的行为使然。

艺术家也正是以此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才得以灵动地、积极地去进行始终充满幸福感的艺术实践活动,并提供了让他人去获得心灵上的艺术享受的可能性。

艺术接受者也因在欣赏饱含艺术家理解转换性独创情怀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受到感染或启迪而创生新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艺术滋润之福。

任何门类的艺术,如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题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理解转换性宣泄,整个艺术领域就只能是呈现充满了理智至上的呆若木鸡状。

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却了让人类心灵彼此间情怀颤动与畅扬的力量。

艺术是充满人类特有理解情怀的精神创造行为活动。

艺术的转换情感特征,是指艺术能充分调控性表现情感的理解。

艺术的“转换情感”是指艺术家或欣赏者都能够驾驭的、理解的艺术情感。

它与那种原始性的、情绪冲动性的“情感”不同。

即人的原始情感于艺术中呈现的是经过了理解折射后的调控性转化情感。

艺术家的情感若正处在“悲不欲生”或不能自控的情绪状态时,是进行不了艺术创作的。

同样,当艺术欣赏者正在欣赏一件具有浓烈悲切或痛苦情感的艺术作品时,也是在一定的审艺距离上去理解性与反思性地感觉、主观体验那份由他人陈述或描述的伤与痛的情蕴,即“欣赏”本身是一种转换性理解行为,而不是企图“重新经历”的实践行为。

总之,艺术的转换情感特征与习惯性认知或因果理论界论的“艺术的情感特征”有别。

4 艺术的变异创生性不论用20世界末期之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来审视艺术,还是考察从艺术的历史零状态到如今的多元艺术形态的史实,都不难发现:艺术的本质与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异化创生。

即:艺术是艺术创造者智慧性地从“有”中变异性拓展创造的。

换言之,艺术家从“有”中创造“新有”的行为,就是艺术之“创生”。

即有中生有,或将有法变无法之新法产生。

不过,艺术的创生,是变异化——渐变或突变的创生。

如后现代主义艺术就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变异化创生性特征。

一旦艺术失却了创生特质,其生命就将衰灭。

只有如同初恋性状的艺术创造,才能让艺术永远动人心扉;只有如同婚姻缔结的艺术创造,才能促成艺术永远有新生代诞生。

艺术是生生不息的。

不论是阳光朗照之季,还是阴云密布之时,艺术之变异创生是永恒的。

同时,艺术的变异创生性也蕴含着历史、开放、多元、生态等观念。

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人类的生产劳动。

劳动说是一个较有影响的说法,有许多人曾经相信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文艺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

他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大量材料,论证了生产劳动与原始文艺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从实用目的出发的,并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他坚信原始艺术是适应着生存需要或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里显然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艺术为劳动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艺术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

鲁迅也曾表达过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是说文学是劳动的需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普列汉诺夫是一个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上述关于文艺起源的劳动说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思想;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中“劳动说”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接受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起源论的深刻启示,形成了他对文艺起源问题上的上述认识。

普列汉诺夫和鲁迅的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念,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艺起源于劳动的看法,都充分地表现出它的主导性地位。

中国画的画科与形式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

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

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

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

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

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

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

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

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