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理运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教师要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分析、质疑、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只有他们动起来,活起来,课堂才有生机、生气,才富有生命力。
我们这些教师们再也不能“好心”地独霸课堂,让学生单纯的做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我们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入手彻底改变,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再也不做学习的苦行僧了。
一、更新观念,轻装上阵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从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中走出来,以开放的心态和全新的手段投入到教学中,将教与学置于“学以致用”的社会生活中。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不是教师的自留地,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自由天地。
中学语文教师都应树立新观念,即:新的教育观――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新的人才观――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进步的希望,每个人都有个性特长,有成功的能量;新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提高;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只有我们观念改变了,课堂才能回到学生手中。
二、优化手段,革新课堂传统教学手段长期运用,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注重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摘要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现代教学理念情境教学启发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个问题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每一位政治老师的面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1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工作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我今后在新课程、新教材以及与同事交流和探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教师的一次思想和业务教学的一次洗礼,更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教育好我们学生,服务好我们农村学生的信心。
这次学习对我们这些语文新老师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无怨无悔。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2xx年xx月xx日,是我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第四天。
这一天,我和我的搭档吴老师一起观摩了两节课,虽然没有上什么成功之处,但是我们都有了许多收获。
首先说说吴老师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交流、合作、体验数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去获得发展。
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我感到吴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做到了“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思维的层次、思维的层次、过程与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德育课活起来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德育课活起来开设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以其突出的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功能,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应用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能力。
然而,现实德育教学的困难却困扰着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设法让德育课活起来,彻底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思考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意见和观点,快乐地学习。
在此,笔者抛砖引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应先激趣激趣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它是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次课的内容、语言和情境;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力求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愿学、乐学,主动学。
例如:(1)抓热点话题——在讲人生价值时,我让同学们接龙讲述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无臂钢琴师)的事迹,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
”“他12岁时,学会了游泳,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
”“19岁学钢琴,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
”“22岁打破吉尼斯世界用脚打字纪录……”一个故事讲完,很多同学参与,大家明白活着的价值,都相信努力就有可能!(2)活用漫画——漫画以其强烈的讽刺性、幽默性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
我应用漫画《大猫死了》讲授环境保护法:大猫钓了河里的鱼,在美餐一顿之后,就永远的长眠了,站在一旁的老鼠侦探头上画了一个大问号,写着“到底是谁犯的错?”直观明了。
环保应采取哪些措施?学生倍感兴趣,积极思考。
(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
在讲授和谐社会内容时,我选播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断,同学们观看时沸腾起来,喝彩不断!大家各抒己见:“太漂亮了!”“一场光影声乐交织的水上艺术盛宴!”“奇妙的创意!”“太不可思议了,太精彩了!”“太独特了!”等等,课堂气氛很好!二、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反思那些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而下课龙腾虎跃现象,本人认为关键是学生意识问题,这部分同学把课堂当做老师的“地盘”,把下课后的教室当做他们的“天地”,铃声一响,同学们如释重负,“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实很多同学都很积极、优秀、有才,只是在课堂上缺少一些时间和机会给他们展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教学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好像人体的手脚,缺欠不得。
音乐被认为是国际通用语言,是走向世界的一条途径。
有人说:音乐落后导致科学落后;有人说:音乐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有人说:对体魄进行体育教育,对心灵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是情感语言,能够感染人、启迪人、激励人和号召人。
当年的救亡歌曲唤醒了多少人的良知,又让多少人走上抗战前线。
音乐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坚韧意志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实施,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枝,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
一、师生合作,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可见,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
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摘要:鼓励学生学生提问,倡导:课堂里没有愚蠢问题;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环境,低下身来,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因应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提问题,如:运用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根据学生“刨根问底”的特点,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等。
关键词:学生,提问,培养近日听了一些各种级别的教学比赛的课。
给我一种感觉:比较流行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连串“精彩”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寻找方法,研究对策。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课堂。
但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固然是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但提出问题是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上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
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作为教师,从课堂上开始就给他们提问题的权力,机会,并且努力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做法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能提出问题1、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
在自学与提问教学的初期,放开让学生讲是必要的。
不管讲什么,只要讲出来都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我首先提出:“课堂里没有愚蠢问题”。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乘法这一节课时,一学习小组推荐了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发言。
这位同学脸涨得红红的,头压得低低的,也许是急中生智,他随口说:“那我就提:为什么要学习二次根式的乘法吧!”说者无心,听者无意。
然而我却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展开讨论。
最后这个学生确实感到: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通过这一次提问,这位同学受成功的激励,以后就经常提问,并时常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并且数学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成立小组,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摘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才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谱写出动人的教学篇章。
【关键词】教师语文课堂学生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课堂质量,课堂质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因此,教学的目的在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储备,让学生去发现、探究和获取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教师就必须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长智慧,创造奇迹。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权利。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面对全班学生,通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
比如在课堂里,不要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要关注个体差异,切忌”齐步走”,教师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尽量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
教师的引导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发言的时间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答疑,严防教师包办代替,避免满堂灌。
另外,教师要不断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形式多样的朗读、质疑、讨论、探究、辩论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的大舞台。
如教《羚羊木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
第一课时: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七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即”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和旁白。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改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014.4 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按照老师事先设定的路子亦步亦趋,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空间,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是叶澜教授建立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她提出“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主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其中,叶澜教授所关注的那种课堂的“活力”,“是师生作为‘参与者具有个性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认为,要形成这种“活力”,就需要充分关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质量,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能“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得到发展”。
新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愈来愈高。
“师”与“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似乎已成为界定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教师正努力把课堂主权交还给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学习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他们把这一学习形式当作交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第一步。
“小组合作学习”为何会在教育大变革时期受到如此厚爱,它的魅力到底何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小组学习的优势如今“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许多教师热衷的一种课堂学生学习形式。
它的广泛应用,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都有赖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因素。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中的体会:1、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同学间乐学的氛围以前,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宽大的讲桌把教师和学生隔开,学生如同稻田里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插在田中,端端正正,规规矩矩。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严肃的课堂形式,讲台被推到教室的墙边,学生的座位可以排成马蹄形、半月形或长方形等。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
还向教师提出了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等“五还”。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的细胞和载体。
的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根本在教师。
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五花八门,富有“个性”,值得让人反思。
前两周听了几位新教师的语文课及思品课,不禁想到自己也是带语文的,感悟和思考也颇多,获益不浅。
我觉得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课教师全导全演“满堂灌输”,一堂课下来,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字、词、句、段、作者、主题等无所不讲,自问自答,面面俱到,生怕有疏漏,可学生却在痛苦的被动接受,没有一点点活动的机会,随着一声下课铃响,一切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归根结蒂,是教师对课堂“应为谁服务,课堂的主人应是谁”思之甚少或者没有践行于实践。
其实,无论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新课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基于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学实践中落入单一的授——受窠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较旧,教育观点模糊不清,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所忽视;二、专业不是太熟悉,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三、缺乏将理论与实践接轨,将生活与课堂融合的创造能力,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与课堂游离。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生命,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动机,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又是有限而有别的,注意力、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过多的“奉献”,往往造成学生的懒惰和依赖,扼杀了思想的活力和求知欲,纵使所获知识,也对生活没多大用处。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展示青春的活力,在实践中自我教育,学校提出把时间交给学生,开放所有的自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课堂教学就象一个舞台,它使“剧本”在老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得以适时的演绎。
在这一“舞台”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的的现象,教师霸占课堂,即是“导演”,又是“主演”,置学生处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学生思维长期处在禁锢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智慧的火花更无从闪亮,更甚者,这种状态的长期作用,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处事态度,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病所在。
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前一段,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试验一种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值得鼓励。
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或课前,首先让学生将组织的知识在老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唱一回“主角”,学生领先生,还有一种好的副产品,就是课堂上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论和辩论。
我曾经听过好屡次学生上的课,真的相当不错,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辩论的能力和展现的功夫,而且,通过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取舍材料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的学生写的“教案”竟然有参考材料引用的出处、作者,还有教后记。
这使我深受启发,就拿那引用“参考资料”的要求来说,我首次知道,已经是我在大学快毕业时写论文时候了。
无独有偶,今日看到一篇文字,讲的是,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
当记者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绝招呢?”他笑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让孩子教自己——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那只能是笑话,但我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
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方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再去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
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前进,我国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已不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早已悄然入住人们心间。
提倡有效教学,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为这四个字努力: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轻松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习得更多;如何把各个知识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孩子们……诸多如何,不禁让我们思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效率是否还在?能否放心把课堂完全交由学生们掌控?答案是肯定的:课堂还给学生,效率依然还在,但不能完全由学生掌控。
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既师生之间的学识是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以生为本,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也千差万别。
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合理设计教案,优化课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能得到普遍发展。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我常常会想,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喜悦的、痛苦的,还是欢乐的,都是有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在教学《2030年的一天》时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
《2030年的一天》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想象日记,作者伟我们描绘了未来一天人们生活的情景,由现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对未来的环境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告诉人们环境恶化给人类生活生存带来的严重后果,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所以,在课下,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自己周围生活环境,培养他们从小便关注社会,同时也为本课做好铺垫。
一、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特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都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让孩子去展现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研读课文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研读课文这一环节,我抓住一个问题,2030年的一天,给你什么感受?让学生从感受谈起,从文中分析原因,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学得更有劲。
孩子们得创造了力、想象力简直使我难以想象的,这一欣喜得的发现,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会尽情展现自己!三、在情景中自读自悟教学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让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为媒体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我的有一个探索。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2011年我很荣幸地接到通知,借班上一节关于斜向助跑直角腾跃的区级展示课,本次活动我从接到通知到进行展示一共历时将近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有幸接触到了我区体育中心组的各位高级教师以及和我一起上课的几位青年体育教师,在几位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我们几个青年教师的共同学习,共同努力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这次区级展示课的任务,从中我也学到很多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巧,也使我更加认识到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就这节区级公开课谈谈我对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想法与感受。
㈠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主动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本次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上课的教材内容是斜向助跑直角腾跃的完整教学,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我并没有自己做完整示范,然后让学生依次练习,而是先让学生观看挂图,给他们一个直观的印象,知道这个动作大致是什么样的,在挂图下面我还注明的动作要领以及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生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下分组尝试完成斜向助跑直角腾跃的动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的,弄清楚这个动作的重点、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以及保护与帮助的正确部位和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练习,这一次明显比第一次尝试练习的动作标准一些,之后我再集中做了完整的动作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尤其强调了正确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我的讲解和提示下,学生们继续分组练习,动作完成的更加规范美观。
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⒈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讲解动作技术原理和演示动作的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共同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图分类号:g424.21前段时间,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皇帝的新装》课堂中,老师频频发问,而学生可能因为从未接触过这么大的场面,再加上老师一个接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被问晕了,于是,可怜的孩子们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
讲课的老师也很有经验,立刻越俎代庖,将答案一一输出……整节课,枯燥无味,丝毫看不到孩子们思维火花的绽放!听着这样的课,身为教师的我也不自觉地闭上了双眼,只是机械的在听,毫无兴趣,毫无思考的意识,这节课真是漫长啊!我也第一次理解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睡觉,画画的行为。
听着听着,在我的脑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请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包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要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作用,“以师为本”是关键,“以生为本”是目的。
但从这节课中我只是发现了老师的“本”,而学生的“本”却荡然无存。
老师是这节课的灵魂,没有了她的精彩表演,这节课也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可能。
可是学生只是知识的被灌输体,一味的接受,没有自愿。
“学生为本”在哪里?到底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本”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一开始,我认为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来接近学生,问“你们小时侯读过或听过或看过哪些童话,能给大家说说吗?”这样的提问会有很多同学举手,他们会各自讲了自己接触的童话,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导入:那好,今天让我们学习外国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正是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引诱下,学生才会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于是教师可以再一次利用学生自己搜集童话及一些知名作家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安徒生出现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介绍安徒生的有关资料,学生一定会讲得很好,介绍得很全面,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下的成效.(二).设计有探讨价值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当学生进入到整体感知的环节时,老师提出“这篇童话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各个人物的角度来概括)”问题,让学生用默读浏览的方法去搜集、筛选课文信息,学生会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记叙了一位爱新装的皇帝受到了两位骗子的欺骗,穿上了并未存在的所谓神奇的新衣去参加游行大典,结果出尽洋相的故事。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以往在上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生听录音,划出重要字词。
2.一句话概括自己对鼎湖山或鼎湖山泉水的感受。
3.理清思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句。
三、精读品味。
1.学生找出描写泉水声音的语句。
2.析作者是如何写泉并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泉声给作者的人生启示。
3.作探究,本文重点是鼎湖山听泉,为何用了大量笔墨去写树木以及庆云寺的相关情况?四、吟哦感悟。
五、拓展延伸。
上完后,开始自我感觉还不错,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学生在我的启发诱导下明确了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感知了鼎湖山泉水声音的美妙,深入领会了泉声给作者带来的人生启示。
总之,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可是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发现这样教学有个不足之处:教师俨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好似被教师牵着鼻子在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一些问题设计得虽然巧妙,可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而不是由学生提出的。
新课标强调: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据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之一应该是:教师要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因而,我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是能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多么有利啊!因此,在这一次我这样重新设计: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希望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有两种问题最有价值:一是自己不懂的,所以要问,搞懂了对我个人有好处。
二是大家可能都不懂的,研究之后大家都有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市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有感新干县逸夫小学周凤梅“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在优质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在简要介绍令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
案例一:进行摸球活动体验:1。
学生随意摸,老师背着盒子猜颜色。
一学生上台摸一个,师:黄色,生:对。
再摸一个,师:黄色,生:对。
继续,师:黄色。
生:对。
(“啊!”学生佩服。
)师:老师厉害吧?为什么呀?生:因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颜色的球。
生:里面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我们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小结:盒子里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这种情况是确定的。
所以用“一定”来描述。
2。
摸奖情境,规则:你从箱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如果是红色,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品。
生一摸,蓝色,另一摸,蓝色,再摸白色,继续还是没有。
(“哎……再来”学生不肯罢休)生:盒子里面没有红色球。
生:里面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色球。
生:对,一定摸不出红色球。
打开验证。
生小结:盒子里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球。
师:这种情况也是确定的,我们用“不可能”来描述。
师:如果想中奖,怎么办呢?生:放一个红球进去。
生:放2个红球……3.加入2个红球继续摸球。
师:猜一猜,能不能摸出红色球?生:有可能摸出红球。
一生摸着,蓝色,再摸白色,继续摸出红色……(“啊呀!”学生试着自己的运气呢。
)生小结:盒子里装有2个红球和几个蓝色白色球,摸出来球有可能是红色。
师:象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4.抽签答题。
课件出示6道题,前三道学生回答,后三道改为抽签答题方式,再次体验“可能,不可能,一定”。
接着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
……案例二:认识并体验了1秒。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几秒。
(5秒,10秒,30秒,55秒)1.同桌互动拨一拨,说出钟面上秒针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经过5秒。
生:从数字12走到数字1,生:从数字2到数字3,因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每一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秒。
……2.再拨出10秒,上台边拨边说。
生:秒针从数字12走到2就是10秒。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生:嗯……别的学生纷纷举手了。
师:相信你能说的。
(摸着那个学生的头)生接着说:数字12到1是一大格,1到2又一大格,一共就是两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5×2=10,所以是10秒。
师:真不错,你还会用乘法来计算。
生:秒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4也是10秒。
……3.师拨,秒针从数字7走到数字1,一共经过了多少秒呢?怎么想的?生:我数了数,一共是6大格,5×6=30,所以是30秒。
……师:你能拨出30秒吗?学生动手操作,互相验证。
4.(师:继续,仔细观察哟。
)师拨秒针从数字12到数字11。
生:55秒。
生:55秒,因为走了11大格,就是55秒。
生:因为从数字12再走到12就是60秒,现在走了11大格,60—5=55。
所以是55秒。
师:好厉害呀,嗯,从数字12再走到数字12走了一圈。
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从而体验感受到60秒=1分。
……接着开展“我是小闹钟”活动。
(由学生上台答题、穿衣服活动,师计时,学生估一估各个活动的时间。
亲身体验经过的时间。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使我深受启发。
以下谈几点对两个案例的反思: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到学生当中去,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案例一的摸奖活动及抽签答题,案例二体验秒的过程及“我是小闹钟”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两位教师都很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的新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的。
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在不停的讲,而学生除了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外,似乎再无事可干,学生就像悟空永远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更不用说什么创新了。
因而教师要多方面启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探究;制作,让学生动手;情感,让学生体验;规律,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纠正……学生只有参与了学生间的学习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在规律和联系。
”“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如案例二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交流,层层递进,从而有效地体验了1秒、几秒及1分钟;案例一中学生通过想象、提炼,体验了事情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并加以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点。
通过不断地尝试——发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扬个性的舞台。
叶圣先生曾说过:“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操作感知,有利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估测,亲自动手、实践验证,确立“以学为本”的观念。
一是学用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二是通过操作,加深理解,发现规律,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如案例一和二中教师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结合教材容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抽一抽,拨一拨,说一说,估一估等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生活走进课堂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所以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
这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几个例题,做几道练习就行了,而应该从过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训练学生学会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再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训练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中的两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摸球,摸奖,抽签,举例,小闹钟等,无不来自于生活,而且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在课堂中,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在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这两个案例片段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两位教师都无一例外地巧设情境,让学生用其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案例一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充分地把生活与数学课堂联系在一起。
案例二,学生通过对1秒的认识,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同时渗透了学生珍惜时间好习惯的培养。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
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
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
案例一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的猜想,再验证,老师没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例二中,学生回答10秒是怎么想来的时候,一时没说上,那时老师并没急于请别的同学来补充,而是充满温情的话语:“你能说出来的。
”继而学生努力着,完整并圆满的回答了。
我们老师就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赞美的语言。
要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
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
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孩子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
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
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表扬和赞赏的魔力无比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