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热工基础课件 第三章 传热原理
合集下载
热工基础第三章
i 1 n
其中: i — 组分i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速 u 度
( 3)组 i相 于 量 均 度 u或 分 对 质 平 速 者 mol平 速 uM的 度 为 扩 速 。 均 度 速 称 散 度
ui u — 组分i相对于质量平均速度的 扩散速度。
ui uM — 组分i相对于 平均速度的扩散速度。 mol
上述四个斐克定律,是 以相对于以摩尔平均速 u M,z 度 或质量平均速度 y 移动着的 u 动坐标 而言的。对于 固定 坐标 ,上述四表达式不适用 (除非为 等质量或等摩尔 逆扩散形式)
(5)可推得相对于固定坐 标的斐克定律: dy A N A C DAB y A (N A N B ) dy
二元混合物中组分 和B的分子扩散质量通量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同理, A C A u A u M) 4 J ( J B C(u B u M) B 则J A J散摩尔通量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工程场合下常采用相对于固定坐标的净扩散通量m或N 试验研究时多采用分子扩散通量j或J
(1)流体流动过程(动量传递)
三传理论: (2)传热过程(热量传递)
(3)传质过程(质量传递)
对传质(质量传递)的理解 质量传递过程又称扩散过程。因物质的传递过程 凭借扩散作用(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实现的。 质量传递可以在一相内进行,也可以在相际进行。 质量传递的起因是系统内存在化学势的差异。化 学势的差异由浓度、温度、压力或外加电磁场引起。 质量传递是均相混合物分离的物理基础,也是反 应过程中几种反应物互相接触及反应产物分离的基 本依据。
0.15×10-5
0.11×10-5 2.59×10-9 1.30×10-30
(2)多孔材料中的扩散
其中: i — 组分i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速 u 度
( 3)组 i相 于 量 均 度 u或 分 对 质 平 速 者 mol平 速 uM的 度 为 扩 速 。 均 度 速 称 散 度
ui u — 组分i相对于质量平均速度的 扩散速度。
ui uM — 组分i相对于 平均速度的扩散速度。 mol
上述四个斐克定律,是 以相对于以摩尔平均速 u M,z 度 或质量平均速度 y 移动着的 u 动坐标 而言的。对于 固定 坐标 ,上述四表达式不适用 (除非为 等质量或等摩尔 逆扩散形式)
(5)可推得相对于固定坐 标的斐克定律: dy A N A C DAB y A (N A N B ) dy
二元混合物中组分 和B的分子扩散质量通量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同理, A C A u A u M) 4 J ( J B C(u B u M) B 则J A J散摩尔通量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工程场合下常采用相对于固定坐标的净扩散通量m或N 试验研究时多采用分子扩散通量j或J
(1)流体流动过程(动量传递)
三传理论: (2)传热过程(热量传递)
(3)传质过程(质量传递)
对传质(质量传递)的理解 质量传递过程又称扩散过程。因物质的传递过程 凭借扩散作用(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实现的。 质量传递可以在一相内进行,也可以在相际进行。 质量传递的起因是系统内存在化学势的差异。化 学势的差异由浓度、温度、压力或外加电磁场引起。 质量传递是均相混合物分离的物理基础,也是反 应过程中几种反应物互相接触及反应产物分离的基 本依据。
0.15×10-5
0.11×10-5 2.59×10-9 1.30×10-30
(2)多孔材料中的扩散
4.3_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_对流换热
由于换热是在内管内表面,所以定性尺寸选内管内径 d = 25mm-2×2.5mm = 20mm = 0.02m
所以
Re
dw
0.02 997 0.4 90.27 105
8836
过渡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 997kg/m3 25mm 89mm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校正系数
Prf Prw
0.11
修正系数。
……(4-55)
适用条件: 2300 Re f 104;
1.5 Prf 500,
0.05 Prf 20 Prw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4) 流体掠过平板湍流流动
计算公式为:
Num
(0.037
Re
0.8 m
0.023 d
wd
0.8
cp 0.4
… …
※(4-50)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0.023
d
wd
0.8
cp
0.4
…… ※(4-49) ※
定性条件: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子内径。
适用条件:
① 湍流区 Ref > 104 。 过渡区需乘以校正系数 f
13 :
203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不适合长管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3) 流体在圆管内过渡流流动 ① 对气体
计算公式为:
Nu f
0.0214(Re0f.8
所以
Re
dw
0.02 997 0.4 90.27 105
8836
过渡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 997kg/m3 25mm 89mm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校正系数
Prf Prw
0.11
修正系数。
……(4-55)
适用条件: 2300 Re f 104;
1.5 Prf 500,
0.05 Prf 20 Prw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4) 流体掠过平板湍流流动
计算公式为:
Num
(0.037
Re
0.8 m
0.023 d
wd
0.8
cp 0.4
… …
※(4-50)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0.023
d
wd
0.8
cp
0.4
…… ※(4-49) ※
定性条件: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子内径。
适用条件:
① 湍流区 Ref > 104 。 过渡区需乘以校正系数 f
13 :
203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不适合长管
返回
Back to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3) 流体在圆管内过渡流流动 ① 对气体
计算公式为:
Nu f
0.0214(Re0f.8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之--4.4(国)辐射传热
对流传热
综合传热
课件目录
教案
1
4.4.2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硅 酸 盐 工 业 热 工 基 础
4.4.2.1普朗克辐射定律
(1)辐射能力和辐射强度
物体每单位表面积,在单体时 间内向半球空间辐射出去的波 长从0~∞范围内的总能量 符号:“E”
辐射能力
单位:W/m2
辐射强度
物体每单位表面积,在单体时 间内向半球空间辐射出去的波 长从λ~dλ范围内的辐射能力为 dE,dE与波长间隔的比值
因为管道表面积F1相对于厂房面积F2来说是很小
F1 0 F2
ε
12≈ε 1
12 1
T 4 T T T Qnet ,12 12 C0 [( 1 ) 4 ( 2 ) 4 ] 1 F1C0 [( 1 ) 4 ( ) ]F1 100 100 100 100
T T ql 1C 0 [( 1 ) 4 ( 2 ) 4 ]d 100 100
4.4辐射传热 硅 酸 盐 工 业 热 工 基 础
4.4.1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
4.4.1.1辐射传热的本质和特点
辐射
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
电磁波谱
对流传热
综合传热
课件目录
教案
1
硅 酸 盐 工 业 热 工 基 础
热辐射 热射线 辐射传热
由于热的原因而发生的辐射
取决于温度
能被物体吸收并转变成热能的部分电磁波 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热过程的总效果
空间热阻
1 12 F1
黑休辐射传热 的电热网络图
E01 E02
对流传热
综合传热
课件目录
教案
1
4.4.3.3灰体间的辐射传热
4.4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 辐射传热
1200 K
1400 K
λ
0
1
上一内容
2
下一内容
3
回主目录
4
5
返回
6
(µm)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对 λ ~ Eλ 曲线的讨论: (1) 某一波长的单色辐射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在某一温度下,其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 λ=0,Eλ,0=0;λ↑,Eλ,0↑; 达到最高值后,λ↑,Eλ,0↓。 (3) 温度愈高,最大辐射强度的波长愈短
A0 , E0 , T0
E0(1-A1) E0(1-A1)
E0A1
对于任意物体,发射与吸收的能力差额为
q = E1 − A1 E0
当两壁的辐射达到平衡时,物体吸收与发射的能量相等
E1 = A1 E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E1 = E0 A1
回主目录
E1 Ⅱ 返回
E1 Ⅰ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克希霍夫定律:
区 分辐射 能力 E 与单色辐射能力 El0,以及 4.4.2.3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四次方定律) 数学表达式:
T 4 E0 = C0 ( ) ……(4-69) 100
(W/m2)
C0 = 5.669W /(m2·K4)
物理意义:说明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② 完整性
完整性
Q11 + Q12 + Q13 + ⋅⋅⋅⋅⋅⋅⋅ + Q1n = Q1 Q1n Q11 Q12 Q13 + + + ⋅⋅⋅⋅⋅⋅ + =1 Q1 Q1 Q1 Q1
ϕ11 + ϕ12 + ϕ13 + ⋅⋅⋅⋅⋅⋅ +ϕ1n = 1
2.4 综合传热-硅酸盐热工基础
(1) 传统窑炉(非中空窑): tw1 tm(tm是物料温度,由工艺制度规定) 属于第一类边界条件(温度已知)。
(2) 现代窑(如梭式窑、辊道窑、中空窑等): tf>tw1>tm,属于第二类边界条件(q = const)
• • 关于外壁面散热
已知tw2,属于第三类边界条件。
Q 综2 tw2 t f 2 Fw
值计算;
(b) 修改数学模型。
2.5
• 其中自由对流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性和过程 强度,还取决于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对流换 热系数包括有两个壁面上的对流换热以及空 气层的导热。
• 隔热作用评价标准:
(1) RQ
(2) t
(3) t w2
• 因为高温区辐射很强,所以在高温区不能利 用空气夹层来隔热。
• • 由内壁面温度tw1计算散热
Qnet,
fm
fmC0
Tf 100
4
Tm 100
4
Fm
其中火焰至物料系统导来黑度:
fm
f
f m[1 wm (1 f )] wm (1 f )[m f (1 m )]
式中 wm
Fm Fw
若考虑火焰对物料的对流换热,则净热量:
(3) 窑墙外表面向外界大气的对流和辐射传热。
其热—电模拟电路:
R对1
R对2
tf1 •
•tw1
tw2•
• tf2
R辐1
R导
R辐2
Q
三个子过程:
(1) 流体1壁面w1
Q 综1 t f 1 tw1 Fw
[W]
其中: 综1 对1 辐1
(2) 现代窑(如梭式窑、辊道窑、中空窑等): tf>tw1>tm,属于第二类边界条件(q = const)
• • 关于外壁面散热
已知tw2,属于第三类边界条件。
Q 综2 tw2 t f 2 Fw
值计算;
(b) 修改数学模型。
2.5
• 其中自由对流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性和过程 强度,还取决于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对流换 热系数包括有两个壁面上的对流换热以及空 气层的导热。
• 隔热作用评价标准:
(1) RQ
(2) t
(3) t w2
• 因为高温区辐射很强,所以在高温区不能利 用空气夹层来隔热。
• • 由内壁面温度tw1计算散热
Qnet,
fm
fmC0
Tf 100
4
Tm 100
4
Fm
其中火焰至物料系统导来黑度:
fm
f
f m[1 wm (1 f )] wm (1 f )[m f (1 m )]
式中 wm
Fm Fw
若考虑火焰对物料的对流换热,则净热量:
(3) 窑墙外表面向外界大气的对流和辐射传热。
其热—电模拟电路:
R对1
R对2
tf1 •
•tw1
tw2•
• tf2
R辐1
R导
R辐2
Q
三个子过程:
(1) 流体1壁面w1
Q 综1 t f 1 tw1 Fw
[W]
其中: 综1 对1 辐1
热工基础-3-完整-第三章 理想气体ppt课件
始压力p1=7×105Pa,温度t1=20℃。因泄漏,后 压力降至p2=4.9×105Pa ,温度未变。问漏去多少
氧气?
解:取钢瓶的容积为系统(控制容积),泄漏过 程看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终态均已知。假定 瓶内氧气为理想气体。根据状态方程:
精选ppt
8
二.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物体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 一单位质量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质量)比热容。
2) 理想气体: pvRgT cpcv Rg
uf(T) hf(T)
kcp cv
ucv T; hcp T
s c vln T T 1 2 R lnv v 1 2; s cpln T T 1 2 R lnp p 1 2
3)可逆过程:
w pdv 精选ppt
w t vdp
q
Tds
37
分析热力过程的步骤:
讨论:
1、比较教材P75例3-4的解法,上面是利用基本 定义来解的,显然要容易得多,不需记忆相关换算公 式;
2、若本题不要求折合摩尔质量,仅要求折合气 体常数,则也可用:
Rg,eq wiRg,i
i
精选ppt
34
作业:P103-104
3-10 3-15
思考题: P102
10
精选ppt
35
五. 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1.热力学能的变化量: u cvdT
若比热容取定值或平均值,有: u cvT
2.焓的变化量: hcpdT
u cV
T T2
T1
若比热容取定值或平均值,有: h cpT
h cp
T2 T1
T
精选ppt
21
3. 理想气体熵变化量的计算:
氧气?
解:取钢瓶的容积为系统(控制容积),泄漏过 程看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终态均已知。假定 瓶内氧气为理想气体。根据状态方程:
精选ppt
8
二.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物体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 一单位质量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质量)比热容。
2) 理想气体: pvRgT cpcv Rg
uf(T) hf(T)
kcp cv
ucv T; hcp T
s c vln T T 1 2 R lnv v 1 2; s cpln T T 1 2 R lnp p 1 2
3)可逆过程:
w pdv 精选ppt
w t vdp
q
Tds
37
分析热力过程的步骤:
讨论:
1、比较教材P75例3-4的解法,上面是利用基本 定义来解的,显然要容易得多,不需记忆相关换算公 式;
2、若本题不要求折合摩尔质量,仅要求折合气 体常数,则也可用:
Rg,eq wiRg,i
i
精选ppt
34
作业:P103-104
3-10 3-15
思考题: P102
10
精选ppt
35
五. 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1.热力学能的变化量: u cvdT
若比热容取定值或平均值,有: u cvT
2.焓的变化量: hcpdT
u cV
T T2
T1
若比热容取定值或平均值,有: h cpT
h cp
T2 T1
T
精选ppt
21
3. 理想气体熵变化量的计算: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
具。
P7
1. 绪论
❖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人类对石头进行加工 ❖ 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 孟津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P8
P9
P10
P11
1. 绪论
❖(三) 青铜器时代 Bronze Age:人类大量制造和使用第二 种人造材料——“红铜”和“青铜”。
❖ 烧制陶器过程中还原出金属铜和锡,创造了炼铜技术, 生产出各种青铜器物,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P13
1. 绪论
❖(三) 铁器时代 Iron Age:人们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工具和 武器的时代。
❖ 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第三种人造材料——铸铁,此后是钢 铁工业的迅猛发展,成为18世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 物质基础。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 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400 年左右,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普遍使用在公元前1000年。 中国最早在春秋战国-晋国(大致公元前700年),铁器的 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P23
1. 绪论
❖ 硅酸盐材料主要是指由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 分制成的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等。
❖ 1、陶瓷
❖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 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瓷了。陶瓷一般 是由黏土、长石、石英或其他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 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统称。
❖ 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纵观 人类发展和材料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 重要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 能力提高到一个新 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 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 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 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即石 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P7
1. 绪论
❖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人类对石头进行加工 ❖ 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 孟津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P8
P9
P10
P11
1. 绪论
❖(三) 青铜器时代 Bronze Age:人类大量制造和使用第二 种人造材料——“红铜”和“青铜”。
❖ 烧制陶器过程中还原出金属铜和锡,创造了炼铜技术, 生产出各种青铜器物,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P13
1. 绪论
❖(三) 铁器时代 Iron Age:人们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工具和 武器的时代。
❖ 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第三种人造材料——铸铁,此后是钢 铁工业的迅猛发展,成为18世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 物质基础。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 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400 年左右,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普遍使用在公元前1000年。 中国最早在春秋战国-晋国(大致公元前700年),铁器的 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P23
1. 绪论
❖ 硅酸盐材料主要是指由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 分制成的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等。
❖ 1、陶瓷
❖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 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瓷了。陶瓷一般 是由黏土、长石、石英或其他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 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统称。
❖ 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纵观 人类发展和材料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 重要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 能力提高到一个新 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 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 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 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即石 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2.1 导热-硅酸盐热工基础
16
3 导热微分方程
[依据] (1) 傅立叶导热定律; (2)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推导过程]
(1) 物体内无内热源 如图
假定物体各向同性,、cp、为常数,则在同
一时间内,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如下关系式:
热焓的增量=传入物体热量-传出物体热量
17
微元六面体:dv=dxdydz
d时间内x方向传入热量:
则根据傅立叶定律,可求出任一瞬间通过物体
表面dF传出的热量为:
dQ
w
t n
dF
26
例如:
(a) 无限大 有限厚平板 内导热
t1 •
Q
• t2
(b) 非中空窑: tf twtm twtm
tm
tf
tw
••
•
27
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何时刻通过物体边界面
上的热流qw,即相当于已知任 何时刻边界面上的温度梯度。
0
0
若过程开始时,物体内各部分温度相等,则 初始条件为:
t 0 t0(常数)
25
• 边界条件——物体边界上过程进行的特点,反 映边界与周围环境相作用的条件。
常见的边界条件有三类: 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何时刻边界上的温度
即: tw const (稳定)
tw f ( ) (不稳定)
(3) 已知Q、R,求t,进而求 t1 或 t2 。 32
单层平壁(变物性):
= 0(1+t)
其中:t t1 t2 2
根据傅立叶定律得:
q
0
(1
t
)
dt dx
分离变量并积分得: q
4.2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传导传热
t q
q 1
t t t t t1 t2 2 2 3 3 3 4 s1 s2 s3
t1
t2
1
0
t3
3
将上式变形,有
t1 t2 q t 2 t3 q
t3 t4 q
1
s1
2
t4
x
t4
2
3
q t1 t4 s1 s2 s3
s2
s1
t1
q dt dx
含义:物体温度梯度为 1℃/m 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导热量
K) ℃) — 热导率 W/(m· 或 W/(m·
物质的热导率由实验测定,其中,金属热导率 > 合金 > 非金属材料、液体 > 气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4.2.2.1 固体的热导率 (1) 金属 λ= 2.3~427 w/m.℃,纯银最大,纯铜、铝次之 特点:t↑, λ↓ λ纯金属 >λ合金
s s ,3 t1 q 1 2 t 1 1 2
s1
将计算出得温度与假设的温度比较,如果误差超过假定温度的 5%,则需要从新计算。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热工基础—4 传热过程
例题:4-2 设有一窑墙,用黏土砖和红砖两种材料砌成,厚度均为200mm,内壁温度为1200℃ ,外壁温度为100℃,红砖的使用温度为800℃,试求通过每平方米窑墙的热损失及在此 条件下红砖能否使用? 已知:红砖热导率 t 0.465 0.44 103 t
s1 / 1
s2
t3
s2 / 2
s3
s3 / 3
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课件
导热系数
总结词
导热系数是描述介质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详细描述
导热系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等条件。导热系数越大,介质的导热性能越好。常见的物 质导热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铜、铝、铁、玻璃、木材等。
稳态导热
总结词
稳态导热是指介质中的温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
传热的基本原理 和规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传热的基本概念 • 热传导原理 • 对流换热原理 • 辐射换热原理 • 传热规律的应用
01
CATALOGUE
传热的基本概念
传热定义
传热定义
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 低温物体,或从一个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传热分类
根据传热机理,传热可分为热传导、 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类型。
热性能的参数。
辐射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过程。辐射换热系数是表征物体 之间通过辐射进行热量传递的性
能参数。
传热过 程
热量平衡
在传热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 传递到低温物体,最终达到温度 平衡状态。
传热速率
传热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物体的物理性质、传热方式、 温度差等。
02
CATALOGUE
详细描述
在稳态导热过程中,介质内部没有热量积累,热量传递速率与热量生成或损失 速率相等。此时,介质内部的温度分布只与位置有关,而与时间无关。常见的 稳态导热现象包括物体的散热、地温梯度的形成等。
03
CATALOGUE
对流换热原理
对流换热定义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直接接 触时,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发生的热 量传递过程。
传热规律的应用
工业传热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国传热基本概念PPT课件
硅
4.1传热基本概念
酸
盐
工
传热 热量传递的过程
业
热 工
基本条件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基 础
q k t Rt
低温端
高温端
1
第1页/共12页
硅
酸 盐
(1) 传导传热:依靠物体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工 业
特点:
热
物体各部位不发生宏观相对位移
工
基
础 热量从铁丝的高
温端传递到低温端,
但铁丝外观未变化。
1
定义:温度场中,两等温面间温度差与其法线方向
两等温面间距离比值的极限。
1
第9页/共12页
硅
数学表达式:
酸
t-Δt t t+Δt
盐 工
gradt t n
(℃/m)
业
热
工
单向稳定温度场:
基
础
gradt dt (℃/m)
dx
注意:温度梯度方向
指向温度升高方向,
与热流方向相反
1
第10页/共12页
硅
酸 盐
第2页/共12页
(2)对流传热:依靠流体质点的宏观位移而传热。
硅
酸
单纯对流传热 发生于流体内、流体之间
盐
工
对流换热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热
业
热
工
基 础
火焰通过周围气体 的运动对流能将热
量从周围向其它地
方传递
1
第3页/共12页
(3)辐射传热:不借助于媒介物,热量以热射线形式从
硅 酸
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盐
工
业
热
工
基
础
4.1传热基本概念
酸
盐
工
传热 热量传递的过程
业
热 工
基本条件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基 础
q k t Rt
低温端
高温端
1
第1页/共12页
硅
酸 盐
(1) 传导传热:依靠物体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工 业
特点:
热
物体各部位不发生宏观相对位移
工
基
础 热量从铁丝的高
温端传递到低温端,
但铁丝外观未变化。
1
定义:温度场中,两等温面间温度差与其法线方向
两等温面间距离比值的极限。
1
第9页/共12页
硅
数学表达式:
酸
t-Δt t t+Δt
盐 工
gradt t n
(℃/m)
业
热
工
单向稳定温度场:
基
础
gradt dt (℃/m)
dx
注意:温度梯度方向
指向温度升高方向,
与热流方向相反
1
第10页/共12页
硅
酸 盐
第2页/共12页
(2)对流传热:依靠流体质点的宏观位移而传热。
硅
酸
单纯对流传热 发生于流体内、流体之间
盐
工
对流换热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热
业
热
工
基 础
火焰通过周围气体 的运动对流能将热
量从周围向其它地
方传递
1
第3页/共12页
(3)辐射传热:不借助于媒介物,热量以热射线形式从
硅 酸
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盐
工
业
热
工
基
础
第1讲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
对于二元混合物,有 即
N A ,z D AB C dy A y A ( N A , z N B, z ) dz
A的实际 传质通量 同理: m A ,z
A的分子 扩散通量
A的主体 流动通量
dw A D AB w A ( m A , z m B, z ) dz
§3-1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
式(3-15)中,若NA=-NB(称该类型的扩散为等摩尔逆扩散),则有
NA NB 0
且
NA J A
JA JB 0
这说明等摩尔逆扩散时,无混合物整体流动,只有由浓度梯度 推动的分子扩散。
例3-2 温度为25C,总压力为105Pa的甲烷-氦(CH4-He)混合物盛于 一容器中,其中某点的甲烷分压为0.6105Pa,距离该点2.0cm处的 甲烷分压降低为0.2105Pa。设容器中总压恒定,扩散系数为 0.675cm2/s,试计算甲烷在稳态时分子扩散的摩尔通量。 解:容器中的系统为二元扩散系统,设甲烷为A组分,氦为B组分 因总压力为常数,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斐克定律可写为, P d A dC A D dP RT J A ,z D AB D AB AB A dz dz RT dz 甲烷在z方向z1、z2处的分压分别为 PA,1= 0.6105Pa, PA,2= 0.2105Pa, 则稳态扩散时甲烷分子扩散的摩尔通量为
§3-1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物质的量浓度可表示为:
Ci ni P i V RT n P C V RT
(3-4) (3-5)
式中,Pi、P为组分i的分压力和混合气体的总压力; ni、n为组分i的物质的量和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V为混合气体的体积;
N A ,z D AB C dy A y A ( N A , z N B, z ) dz
A的实际 传质通量 同理: m A ,z
A的分子 扩散通量
A的主体 流动通量
dw A D AB w A ( m A , z m B, z ) dz
§3-1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
式(3-15)中,若NA=-NB(称该类型的扩散为等摩尔逆扩散),则有
NA NB 0
且
NA J A
JA JB 0
这说明等摩尔逆扩散时,无混合物整体流动,只有由浓度梯度 推动的分子扩散。
例3-2 温度为25C,总压力为105Pa的甲烷-氦(CH4-He)混合物盛于 一容器中,其中某点的甲烷分压为0.6105Pa,距离该点2.0cm处的 甲烷分压降低为0.2105Pa。设容器中总压恒定,扩散系数为 0.675cm2/s,试计算甲烷在稳态时分子扩散的摩尔通量。 解:容器中的系统为二元扩散系统,设甲烷为A组分,氦为B组分 因总压力为常数,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斐克定律可写为, P d A dC A D dP RT J A ,z D AB D AB AB A dz dz RT dz 甲烷在z方向z1、z2处的分压分别为 PA,1= 0.6105Pa, PA,2= 0.2105Pa, 则稳态扩散时甲烷分子扩散的摩尔通量为
§3-1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物质的量浓度可表示为:
Ci ni P i V RT n P C V RT
(3-4) (3-5)
式中,Pi、P为组分i的分压力和混合气体的总压力; ni、n为组分i的物质的量和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V为混合气体的体积;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工过程的两个基 本问题:热的产生; 热的传递(热交换)
热工设备:热的产 生和传递需要的空 间和装置
扩展视野:材料的 生产、分类、生产 过程
07.12.2020
h
5
0-2 热工基础的实际应用
1、设计中窑型及尺寸、通风、冷却、烘干、燃烧设备
2、生产中 3、科研中
提高产、质量;降低热耗 热工标定 新型燃烧设备
07.12.2020
h
6
0-3 课程内容
气体力学 燃料及其燃烧 传热 干燥过程
07.12.2020
h
7
中国与日本工业能耗比较
3.5 3
2.5 2
1.5 1
0.5 0 吨煤/吨钢
07.12.2020
吨煤/吨合成氨
h
总利用率
中国 日本
8
中国发电的平均耗煤量
g / kW. h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6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0
80
91
97
07.12.2020
h
中国 世界先进
9
07.12.2020
h
10
07.12.2020
h
11
07.12.2020
h
12
硅酸盐工业热工 基础
白雪主讲
07.12.2020
h
1
教材:《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
孙晋涛 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传热学》杨世铭 陶文銓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07.12.2020
h
2
热工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与学习要求
考核方法:百分制 1. 平时作业成绩占20%; 2. 期末考试占80%。
学习要求: 1. 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2. 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07.12.2020
h
3
绪论
0-1 热工过程
07.12.2020
h
4
关于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热工:关于热的工程 技术
热物理过程(热过 程):
过程:
原料→各种方式的处 理→产品
热物理过程(热过 程): 原料→高温 条件处理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