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6230ca50e2524de5187e88.png)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自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学科视角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整理在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效应,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点和热点。
尤其随着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继批准和贯彻落实,作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手段的土地整理工作也已逐步上升到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高度,成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进行思考和展望,以便为科学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乃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更好地支撑和服务。
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1.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王军等人认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实质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的判断,其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生态要素的供给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对土地和土地利用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整理项目立项和实施前的预评价[2]。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研究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d099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7.png)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研究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综合的管理和治理,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
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是通过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结构,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对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进行评价研究。
首先,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增效。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对农田进行平整、深耕、水田化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土地综合整治还可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提高农田的排灌条件,增加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因此,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增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在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可以对农田、荒地、水域等进行整治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耕地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开展生态防护林、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土地综合整治还可以修复湿地、河流、水库等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因此,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再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合理布局土地利用功能,调整农田、生态、工矿用地等的比例和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条件和基础设施支撑。
土地综合整治还可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转变。
因此,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49da7f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6.png)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和管理,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探讨其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是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村庄和农田布局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碎片化、农田荒芜、农民收入低等。
因此,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提高农田的集约化程度,增加农田面积,改善农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指标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评估指标:1. 土地资源评估: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确定土地整治的潜力和可行性。
2. 经济效益评估:评估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农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
3. 社会效益评估:评估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等。
4. 生态效益评估:评估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影响,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
以上指标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结论。
三、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农村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土地权属问题、农民意愿问题、资金问题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3952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c.png)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决策工具,在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主要涵盖了研究方法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1.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土地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的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基础,其发展经历了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单因子评价到多因子评价的转变。
早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定方法,通过对土地资源与农作物要求的综合比较,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然而,由于人为主观因素较多,定性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广泛应用了定量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方法可以量化土地适宜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3. 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适宜性评价指标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关键,其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选择了一系列与土地适宜性相关的指标,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这些指标对于评价土地的农业适宜性、林业适宜性、城市建设适宜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也是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建模分析,寻求最佳的权重设置方法。
4. 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民选取适合的作物种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2a4420e2bd960590c677d6.png)
土地整治在形 式上包 含整理 、 开发 与复垦等 内容 , 过去多关注耕地相对集 中分 布 、 城镇 快速扩展的平原地
区 土地 整 理 , 而 对 山地 丘 陵坡 耕 地 或 沟 道 土 地 整 治 的重
1 研 究 区概 况
延安市地处东经 1 0 7 。 3 9 ~1 1 0 。 3 3 , 北纬 3 5 。 2 0 ~
魏 宏 安 , 王介 勇
( 1 . 陕西省土地整理 中心 , 西安 7 1 0 0 6 1 ; 2 .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0 1 ) 摘要 :选择 延安 市作为研 究区, 以丘陵沟壑 区沟道 为基 本单 元 , 分析 沟道 土地 整治的有 利条件 和限制因素 , 从沟 道 自然条件 、 用地现状和整 治迫切度 3个 方面 , 构建 沟道 土地 整治适 宜性评 价 指标体 系。在 A r c G I S软件 平 台 支持
沟 道 区域 农户 意 愿 抽样 调 查 , 分 析 沟道 土地 整 治 的有 利
的综合治理 J 。我 国土地整 治在增 加有效耕地面积 、 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优化土地利 用结构 、 保 障 国家粮 食 和生 态 安 全 、 促 进 社 会 公 平 等方 面发 挥 了显 著 作 用 。随着工业化 、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 土地资源供需 的矛盾不 断加大 , 保 障发展 与保 护耕 地 的压力 不 断增
下, 采用熵权法确定 了指标权重 , 并计算 了延 安 市沟道土 地整 治适宜性 分值。根据 评价 结果 , 将土地 适 宜程度 划分 为 4个等级 , 分析 了各适 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 用状 况及其 适宜性特 征 , 提 出了有 效推进 沟道土地整治、 保 障土地 可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f269e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9.png)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之一,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在实践应用中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在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定性描述逐渐转变为基于多源数据的定量评估。
研究内容也从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拓展到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合适宜性评价。
同时,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在一定用途下所表现出的适宜性程度进行的科学评估。
这一评价基于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限制因素及其适宜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国家,土地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城市扩张、生态保护等多种土地利用活动。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汾阳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中期报告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汾阳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99f5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4.png)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汾阳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汾阳市地处山西省中部偏南地区,是一个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
由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近年来,汾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适宜性评价,制定汾阳市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明确汾阳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2.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汾阳市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3.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汾阳市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
4.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研究内容1.收集汾阳市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性质、土地利用历史等。
2.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土地的生态、经济、社会适宜性。
3.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汾阳市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并进行分区评价。
4.制定各个土地利用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预期成果1.明确汾阳市土地资源的适宜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2.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3.提出全面精细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适宜性评价法、分区评价法等方法开展。
具体方法包括:1.搜集、整理汾阳市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
2.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土地的不同适宜性。
3.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划分,确定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4.在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区内,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
六、研究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了汾阳市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
七、存在的问题1. 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为繁琐,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调查和实地考察。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8809f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9.png)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耕地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耕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耕地相关属性的综合鉴定,判断耕地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及其适宜程度高低的过程,它是耕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土地规划的主要依据。
通过耕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的利用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空间分析;评价因子引言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资源要素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而做好“土地”挖潜和综合整治文章,对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已成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成为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引擎,成为建设美丽大花园的有效途径。
1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的概述土地整治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水、田、林、路和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工作,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当然,不同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整治内容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浇灌排水工程以及土壤覆盖工程等。
土地整治工程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以及排水条件等。
受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内容的影响,不同区域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也不相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整治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整整治内容,其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耕地质量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耕地质量的认知有所不同。
国际上关于耕地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土地质量的概述,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在解读耕地质量概念时,都会涉及土地的环境、区位、土壤的属性以及生产能力等,认为耕地质量是集耕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概念。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2.1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减弱土地整治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短期内对环境产生剧烈扰动的行为,其行为目的是优化“三生空间”。
然而,在过去的土地整治项目中,由于对生态空间的认识不到位,未考虑或未全面考虑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生态环境的天然性,常因为土地整治项目而损害了生态效益,如:传统的土路整治成现在的柏油路,农田景观规则化分布,导致生态廊道被破坏,生态系统连通性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被压实,无法发挥土壤吸水等特性,排灌沟渠等的不合理利用使土壤出现盐碱化、沼泽化等现象。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dae56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6.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发布时间:2023-01-11T03:11:21.15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杨盼盼1 陈丹凤2 钱微3 [导读] 土地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前,中国在土地资源上仍有着滥用、随意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应重视土地规范利用。
杨盼盼1 陈丹凤2 钱微3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200030摘要:土地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前,中国在土地资源上仍有着滥用、随意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应重视土地规范利用。
本文梳理总结近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土地适宜性评价领域的研究作出展望,从而响应国家号召“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国土空间规划土地适宜性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来研究土地对其用途上的适宜性的程度[1]。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正是土地合理利用和分类,其正是评定土地用途适宜性以及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成为近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2]。
本文将从文献数量、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角度对1979到2020年知网收录的有关土地适宜性评价文献进行分析并梳理其发展过程[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不足,提出重要发展方向,对今后土地资源利用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文献定量分析本文以CNKI的总库为数据来源,讲“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关键词,使用相关度匹配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置成为1979—2020年,共搜索出1608篇。
通过分析得到该领域近41年来总体发展趋势及现状,为往后的研究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文献年代数量分析从1979-2020年40多年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9年平稳期,土地适宜性研究发表的论文平均数量在3篇左右;1990-2000年缓慢上升期,研究发表论文相对上个阶段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平均论文数量在12篇左右;2001-2013年猛烈增长期,随着科研条件变好以及国家政策的偏向,这段期间,研究发表数量抖增至近 40 年来最高峰2013年的113篇;2014-2020年缓慢下降期,由于此研究相对较多且出现更多的研究热点从而热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0c33486c85ec3a87c2c586.png)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3004f25d5bbfd0a785673a8.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论文导读::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50年代,综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从70年代末全面展开,近l0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更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方法开始尝试,GIS技术和专家系统在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描述了国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理论和评价方法,适当兼顾国外,以及不同基础之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GIS0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
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应用很广,适宜性评价方法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1评价方法1.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自己多年土地利用的经验,决定如何将各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考虑数学方法所不能包括的各种非数量因子及具体变化情况,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当地条件、土地质量状况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夏敏,2000),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
由于这些局限加上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经验法的受用面越来越小。
徐樵利(1994)在湖北省宜昌县完成的适种柑橘的土地评价系统就采用经验法,参照《土地评价纲要》建立起来的。
首先确定影响柑橘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逐项对它们进行分级,最后再综合成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适当考虑管理、投资和柑橘产量等社会经济因素。
李秀斌(1989)对黄淮海平原土地做的农业适宜性评价也采用了此法。
1.2极限条件法该方法主要强调主导因子的作用,运用“木桶原理”,将单项因子评价中的最低等级直接作为综合评价的等级(黑龙江省农、林、牧土地适宜性评价,赵松乔等;江苏省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倪绍祥)。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研究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cb7c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9.png)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研究土地整治旨在通过统筹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是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估方法。
首先,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需要考虑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经济可行性评估主要从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效益、利润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可行性评估关注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可行性评估则需要关注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其次,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时,需要考虑项目的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了解,可以明确项目的发展目标和潜力。
同时,还需要结合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评估项目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确保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另外,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评估还需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评估包括项目所需技术的可行性、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技术运维的可行性。
通过对项目所需技术的评估,可以确定项目是否存在技术难题以及技术实施的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运维期间的技术维护和更新需要,确保项目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与回报。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评估项目的回报情况,包括项目的经济回报、社会回报和环境回报等方面,确保项目能够实现预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特定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指标。
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GIS、遥感和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eae2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f.png)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科学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利用潜力,为土地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回顾了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 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土地资源的分布相对不均衡,面临着限制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价值和竞争日益凸显。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评估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或功能的适应程度。
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其中,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多因子评价模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定性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
3.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历程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完善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规划、决策和管理。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4. 问题和挑战目前,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土地科学规划和管理。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结果与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 未来的展望和建议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首先,需要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保护水平。
其次,应推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665f9ff121dd36a32d8266.png)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作者:魏静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
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
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
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38aa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e.png)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土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整理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有限,而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进行耕地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耕地整理的首要任务是对土地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和区域布局。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的基础和依据。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估。
物理属性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
化学属性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
生物属性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生物量的含量和活性水平。
经济属性主要是指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这些属性的综合评价,可以得到土地的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土地整理的规划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选择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提供参考。
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耕地资源,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还可作为农业保险、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参考,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增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较为广泛,主要从土地利用度、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农业生产潜力等方面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划分。
其中,土地利用度是指地区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是否合理,通常以耕地利用率为标准进行评价;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农作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含量和pH值来评价;水土保持是指土地对水分和土壤的保持和调控能力,主要通过土壤的容重、坡度、坡形等指标来评价;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潜力,主要从土壤、水、气候等条件出发进行评价。
土地整治工程中耕地质量提升适宜性评价
![土地整治工程中耕地质量提升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f077bf531126edb6f1a10d3.png)
土地整治工程中耕地质量提升适宜性评价摘要:土地整治工程中,对于土地质量科学评价及耕地质量潜力评估对于土地整治工程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国内现有耕地质量提升相关体系,分析不同策略下土地工程整治方案对耕地质量提升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方法,制定相应土地整治方案,使土地整治方案可以依据不同土地情况采用相应整治方法,使土地整治措施因地制宜,更有效率。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评估土地整治对优化国土空间,优化土地资源有重大意义,而土地价值测算及评估是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随着土地整治重要性的不断加强,土地工程中科学测量手段的应用越发迫切,建立耕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整治水准有重要意义。
1研究背景土地工程中的耕地质量提升相关研究较多,国外在此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农业技术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区域生产效率等方面[1],本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通过量化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提出综合治理手段[2]。
2耕地质量提升评价体系构建2.1体系构建可行性研究我国现有耕地质量评估较为全面,本次研究采用耕地质量评估体系,参考已有质化研究成果,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经验,构建符合耕地质量评价标准的评估体系,并参考耕地土地质量分类指标,可细化指标数据,建立耕地质量估算模型。
2.2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选择现有耕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在不同耕地标准中,对于耕地评价提出不同评价标准,通过土地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特征、土壤结构组成、土地分布条件等方面因素,细化评价指标,本次研究选取技术标准中较为关键的影响因子,为进一步量化指标提供理论基础[3]。
2.3基于耕地质量指标建立量化分析数据通过对现有耕地质量体系分析研究,借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耕地质量指标量化分析数据表(表2-3)。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耕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特点,对土地整治范围内耕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
我国现有土地评价体系中,虽然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土地整治内容,但对耕地质量缺乏量化分析,因此缺乏相应的指引作用,本次研究在原有国家指标基础上,建立分层量化指标体系,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e3b1fb27d3240c8547ef30.png)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
基于“3S”的宜城市土地整治生态适宜性评价
![基于“3S”的宜城市土地整治生态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96e73c88bd63186bcebbcbc.png)
・
46 ・
TERRI T ORY & NATURAL RESOURCE S S TUDY
2 O 1 3 N0 . 2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7 8 5 3 ( 2 0 1 3 ) 0 2 - - 0 0 4 6 - 0 2
态评价 , 不 仅指 明 了土 地整 治规划 设计 、 农 地 整治 工程 程措 施 的实施 方 向 , 奠定土 地整理 生态规 划 和景观 保护 的基 础 , 也促 进土地整 理事业 持续健康 发展 。
过 分析 评价 结 果 , 了解其 生态综合 状 况 , 对其 存在 的 生 态问题 采取 相应 的措 施 , 从 而促 进 宜城 市土地整 治事业 可持 续发展 。
关键 词 : GP S ; KS ; G I S ; 生 态评 价 ; 宜城 市
中图分类 号 : F 3 0 1 . 2 4 文献 标识码 : A
LL G J u n —h o n g e t a l
L a n d s a t T M和 S P O T遥 感影 像融合 后解译 获 得 ; ( 3 )从 1 : 1 0万 农用 地分等 定级 数据库 中提 取并 转换 ,形成 该 区域 数据 格 式 的土壤有机 质含 量 图、土壤 质地 图和农 用地 等 别 图等 等一 系 列相关 资料 。在 形成评价 数据库 的基础 上 , 在对 各生 态因子 空 间分 布模拟 、 对各 生态 因子空 间叠置 , 综 合结 果形 成 最后 的生 态综合 评价 图 , 进 而分析生 态环境 改善 的潜力 。具 体技 术路 线
水 五分 田, 地 势 自西北 微 向东 南倾 斜 , 属鄂 中丘 陵 区 , 气候 属 北亚 热带季 风性 湿润气 候 。境 内有 汉江 、 蛮河 、 莺河、 落 花河 、 湾河 等五条 较大 的河流 。土 壤 以黄棕 壤 和石 灰岩 为 主 , p H值 为 中性 , 有机质含 量 中等偏 上 , 局部 有水土 流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
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
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
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多指标决策法其优点是大大降低了人为工作量,可以有效的整合数据;其缺点是,决策者对指标选择的喜好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性。
德国最早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致力于改进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整治时期、致力于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时期、多目标土地整治实施阶段,Dokic Vladan等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对西班牙加利西亚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土地整理对农地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
Homero等提出在土地整治实施前开展景观生态效应的预测性评价有利于土地整理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整理方法的改进。
Demetrio Munoz Gielen等人也认
为从项目角度进行土地整理前的预测和整理后的评价十分重要。
2、国内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从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采用人均标准法、户均标准法、空间扩展法分析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各乡镇村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村庄土地整治区域选择适宜性评价;通过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
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农村居民点整理机制,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
基于样带区县域单元社会经济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得出农村空心化综合整治现状潜力与远景潜力;通过逐步回归对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筛选,同时为比较回归优劣性,对数据进行普通线性及Logistic回归;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引入了粗糙集理论,采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原理,并结合灰色关联聚类法,从乡村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角度评价居民点整治适宜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有益探索。
2.2山地、丘陵、流域等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有学者在深入分析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基础上,着眼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了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将土地整治适宜性划分为4级;选取DPSIR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作为本文的土地整治规划环评的方法;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法,对榆中县高崖镇拟列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在适宜区的土地,应尽可能采取集中连片整治,临界适宜区的土地,考虑生态发展的需要和整治工作的困难程度,不建议实施土地整治。
2.3土地整治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大部分研究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平台,分析研究生态环境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影响,并在新一轮的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选取生态环境影响测算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测算,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治前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的角度,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新技术与模型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充分利用GPS、RS获取土地信息和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存储和多信息综合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评价数据库完成了评价因子空
间叠置和综合计算,提高土地整治理论技术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信息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借助GIS强大的缓冲区分析、DEM地形分析、叠加分析和空间插值运算等空间分析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加权指数法对岑巩县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等级的综合评定及潜力分析;运用了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综合加权平均法、集约利用评价法和潜力调查评价法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利用空间叠加的技术手段完成了适宜性矩阵、数据库和图件等;从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區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
3、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
3.1我国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以及公众参与度
第一部《土地整理法》诞生于1953年的德国,1990年原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基本法》,1993年颁布《俄罗斯土地基本法》。
荷兰1985年,颁布实施《荷兰土地整理条例》。
法律法规的颁布,为这些国家开展土地整理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目前土地整理愈来愈重视景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土地整理项目,不仅仅是要单纯的追求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更应重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生态效益,要把土地综合整治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达到土地和生态保护双丰收。
3.2国内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多集中在农村综合整治的分项研究上,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灵活
国内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基本为定性研究,用以解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集中在农村综合整治的分项研究上,主要包括整治前的潜力研究、整治后评估研究,對适宜性评价上,目前还缺乏一个涉及到全部影响因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类型适宜性研究。
评价单元过大,主要以区、县为研究的评价单元,实际情况中,县域内现状特点差异较大,一套指标体系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细化评价单元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标。
3.3目前我国对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方法尚不完善
多因子综合加权法是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对评价目标影响大小赋予适当的权重,将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土地适宜性值叠加分析方法容易理解和操作,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准确理解各评价因子及相应权重意义;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虽是一种更为量化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但该方法只适用于已开展过耕地整治项目的区域,并且已开展耕地整治项目数量越多,评价结果就越准确。
4、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4.1土地整治的区域安全研究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必将对环境造成影响。
在保证规划能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影响,规避和减轻恶性影响,是评价规划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土地整治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
但是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的侧重点是土地整治对外部环境的作用,换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整治规划与外围环境的影响关系,并没有对土地整治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整治对区域内部安全的破坏性、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安全的协调性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所以土地整治与区域安全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未来土地整治研究的重点。
4.2产业结构对土地整治的影响研究
土地整治研究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参评因子都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虽然土地整治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可以在假定自然基础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分析不同产业与不同土地整治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再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确定出不同产业结构与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相关性。
最终探索分析出当前产业结构条件下,适合开展的土地整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