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谪黄州真正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贬谪黄州真正原因

苏轼贬谪黄州的原因是“乌台诗案”。然而,当时朝廷为什么要制造个“乌台诗案”?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苏轼首度贬谪这一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我们不难看到,其真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皇权至上,利剑指向。从公元1069年起,北宋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推行变法,史称熙宁新法。亦称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王安石入朝,神宗密见了王安石一次。此时,神宗年方20,可谓血气方刚,期望为国富兵强而推行变法。王安石向神宗谈了关于变法的想法,并奏请神宗,在推行变法时,效法尧舜除“四凶”,扫除障碍。1069年,王安石被授参知政事。他在这个职位上,想方设法,使皇帝建立“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皇帝”的概念,把他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转换成皇上的意志。这样一来,“熙宁新政”就置于“皇权”之中了。王安石变法就在“皇权至上”这把利剑的护佑下推行。而苏轼跟随旧党,非议变法,甚至直谏皇上,撞上“皇权至上”这把利剑,有如飞蛾扑火,差点丢掉了性命,最终获罪降官贬谪,就在所难免了。

二、得罪李定,遭受报复。北宋时期十分崇尚“理学”,更推崇“孝”治天下。因得王安石重用,后成为当权派的五号人物李定,其母亲病故,按规定,应向朝廷报告,并回梓丁忧。然而,这位李定害怕丁忧后丢权失位,因而隐瞒母丧而不报,更没有回老家为母守孝三年。这件事在朝廷披露后,司马光、苏轼等对李定发动了弹劾攻势。但终因有王安石庇护,李定有惊无险。这使其对司马光、苏轼等旧党人物恨之入骨。当苏轼为其父服孝期满回朝后,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便指控苏轼而加以弹劾。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皇帝对苏轼的完善看法。加之苏轼平时对新党人物常有嘲讽和批摘,并常称其为“新进”人物,意即没有真才实学而被王安石重用的“群小”,这也得罪了不少的新党人物。伺机报复,是李定等新党人物对苏轼的必然选择。情况也果然如此:李定等新党人物在苏轼丁忧返朝后,便掀起了弹劾苏轼的浪头。不久,苏轼被外放杭州当通判。要不是皇上爱惜苏轼之才,苏轼连杭州通判也当不了,只能到一个小县里去当判官。其实,李定等新党人物欲置苏轼于死地,以报私仇,这个也是勿庸置疑的。

三、功高震敌,加速贬谪。苏轼是公元1077年4月到达徐州履行太守之职的。几个月后,黄河溃口,水淹几百里。而溃口处只离徐州50里左右,积水一度超过徐州城内的街道好几尺。时任太守的苏轼,率众抗洪,并在城墙上搭建遮雨棚,他在棚子里一住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为避免人心慌恐,苏轼亲立城门口,进行劝阻。经过一个半月的抗洪斗争,终于取得胜利。次年2月,皇上为表彰苏轼卓越政绩,特颁圣旨嘉奖,并奖给苏轼钱3万贯,粮1800石,员工7200个。苏轼用这些奖金和奖励工,在徐州城东南筑起一座木坝,并在徐州城的外围墙上建了一座高达百尺的镇洪楼,取名为黄楼。重九日,苏轼还在黄楼上举行盛大庆典。由此,苏轼名声大振,特别受朝野乃至平民百姓所拥戴。然而,这些震晕了新党人物,尤其是新党中对苏轼有积怨的李定等人,担心后来苏轼蒙召入朝当权,他们日子不好过,当下唯一选择就是你死我活。这就叫功高震敌。事实正是如此,当苏轼调离徐州不久,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新党人物,便对苏轼进行控告。经过精心策划,罗列罪名,请求皇上惩处苏轼以斩首。于是皇上立了这个案子,也由此制造了一桩震惊古今的“诗案”。接着苏轼被押解京城,

坐了103天的牢,被提审11次,本当定为死罪,后因曹太后力保,加之赵匡胤在位时定了一条规矩,朝廷不杀重臣,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而被贬谪。

四、自恃恩宠,肠直口快。人们提起苏轼,都认为他是一条硬汉子。许许多多的事实也说明,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这既是他的鲜明优点,也是他的鲜明缺点。其实,他的“一吐为快”,也是在他进入仕途后显露出来的。个中原因就是苏轼自恃恩宠。两朝皇帝,加上一个曹太后,都很赏识苏轼的才华,在不少的场合,表达了他(她)们对苏轼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意。由此,苏轼内心形成了一个隐性概念:老子学富才高,深得皇上恩宠,新党群小,何足惧哉?!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便是“一吐为快”。以致苏轼只顾一吐为快,而不管谁是谁谁。他对推行新法有意见,便“一吐为快”地讥讽新党人物,而不顾王安石权重倾朝。更有其甚,连皇上也不顾了,连奏三章,扬扬万言,警示之语,如刀似剑;以致苏轼只顾“一吐为快”,而不顾个人前途得失,宦海沉浮,乃至生死惊险,听之任之,我行我素。应该说,苏轼身上的这个生性特点,也是苏轼的生性缺陷,是他首度被贬谪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综上所述,苏轼首度遭贬谪,是有其上述深层的、真正的原因,即使没有“乌台诗案”,也迟早会有“乌台文案”、“乌台话案”什么的……如此而已。也就是说,苏轼遭贬谪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