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谪黄州真正原因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21f7280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5.png)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1、被贬黄州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
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这就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之后被贬。
2、被贬惠州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但苏轼被贬后心里面也怡然自得,宋哲宗八年十月,苏轼被贬谪到惠州。
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原来苏轼本人生平酷爱甜食。
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
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3、被贬儋州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
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
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
苏轼首度贬谪深层原因探究
![苏轼首度贬谪深层原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110e0ab52acfc789ebc9e4.png)
一
诗案” 。然而 , 当时朝廷 主张熙宁新政 的“ 新党” 、 “ 新进” 人物, 为什么要制造个“ 乌台诗案” ?为什么 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个 中有没有深层次的原
因?有哪些深层原 因?这些疑问 , 聚集在一起 , 便
、
皇 权至上 , 剑指 向 利
公元 16 年 , 09 也就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苏轼
不尊 , 就是对“ 皇权” 的挑 战, 谁就得以其生命为代 遭受李 定等人 的报 复 , 且成为 苏轼获罪贬 谪 的原 并 价, 谢罪皇上。这样一来 ,熙宁新政” “ 就置于“ 皇
权” 之中 了。王 安石变 法就在 “ 皇权 至上 ” 这把 利剑
成 了一个困扰后世的疑团 , 是不能不进行探究和解 服毕父孝 回到京都。从这一年起 , 北宋发生 了一件 答的。弄清苏轼首度获罪贬谪深层次原因, 对于正 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 ,
确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 正确把握文 学的价值取 推行变法 , 史称熙宁新政 , 亦称王安石变法。值得 向, 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的代表人 物马克思、 毛泽东都是研究历史问题 的圣哲 。他们都主张“ 本 谓“ 本质” 就是决定事物主导面 的根本原因 , 即 , 亦 特别注意的是 , 王安石 自 其考取进士后 的 2 年间, 5 立志革故鼎新 , 一直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个
16 年 , 09 王安石被授参知政事。他在这个职 岗上,
概念 , 把他 自己的意 志 成 功地 转 换 成 皇上 的意 志 。 从而, 利用皇 权 至上 , 保 障 变法 的顺 利 推行 。换 来 言之 , 是谁 敢对 变 法说 三 道 四 , 是 对 “ 就 就 皇权 ” 的
苏轼被贬的经历和写的诗
![苏轼被贬的经历和写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11a090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5.png)
苏轼被贬的经历和写的诗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
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以下是他的被贬经历和相关诗作:
1.乌台诗案与黄州贬谪
苏轼32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一年是他的奇迹年。
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惠州贬谪
苏轼在惠州(今广东惠阳)被贬时,依然热爱生活,写下了《荔枝叹》一诗,感叹荔枝的甘甜,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3.儋州贬谪
苏轼最后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县),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贬。
他在儋州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他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包括《和陶饮酒》、《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表达了他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是苏轼被贬的经历和相关诗作,他的作品充满了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黄州时期的苏轼
![黄州时期的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0d124e5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4e.png)
黄州时期的苏轼黄州时期的苏轼纵观苏轼的⼀⽣,起伏不定。
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涯的重⼤转折点,在他的⽂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活了四年零四个⽉。
本次贬谪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打击,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其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了巨⼤变化。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事,少作诗⽂,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时,他惟恐“⾔语之间,⼈情难测”,总是⼀再叮嘱对⽅“勿以⽰⼈”、“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出⽆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多难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诗⽂所作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个巅峰的境界。
⾝为罪⼈的苏轼常常表现出对事功追求的鄙薄和厌恶,从⽽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然、社会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的⼈⽣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种空漠、⽆聊、孤寂与忧郁。
然⽽,种种阅历,以及在黄州的⽣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
具体表现如下:⼀、孤独凄凉、忧郁悲伤“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情基调并不是不忧伤。
苏轼初到黄州时,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活⼗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下⼦跌⼊到了⼈⽣的低⾕。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养家糊⼝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算⼦•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活中的苦闷、孤独⼼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挂疏桐”来表达⾃⼰⽣活清冷,借孤鸿状写⾃⼰的⼼境凄凉。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b11a26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6.png)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苏轼在45岁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与黄州。
这是他第一次受到政治迫害,使得他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厌倦了争名夺利。
在黄州的四年生活,使他对政治和人生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最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
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也没有一味沉沦。
黄州的日子清苦、孤独、单调,也正是在黄州,他的心境变得更加豁达,思想心态更为成熟,而文学创作也因此到达巅峰。
苏轼居黄州时生活清苦,没有俸禄,变亲自开荒耕种。
还自称为“东坡居士”,自食其力,悠然自得。
的确与中国的士大夫、读书人不一样。
回归徒弟,亲自劳动使得他对百姓有了更深的体谅,也让他习惯了这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对周围的事物看得更开了,心胸旷达不少。
外出遇雨也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已然淡定不少,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表现了他对政治上的升迁贬谪淡然处之。
他也曾因忧闷夜游承天寺,却也能欣赏秀丽美景,叹道“但少闲人”,郁闷并不能打扰他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吟诗作赋的心情。
在黄州期间,他更是参悟人生哲理,反省思考过去所作所为。
和禅师在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的陪伴下交流佛理,从佛者思想中找出精神支柱,过着恬静淡泊的生活,受着佛教万事随缘、老庄无为淡泊的思想熏陶,他的人生态度主见超脱、豁达,沉静地看待万事万物,念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知足,培养成“调气养性,难在去欲”的生活态度,甚至产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的归隐思想,寄情于山水,沉醉在劳动归隐、乐趣之中。
于黄州时日,他从无奈遗憾走到旷达淡泊,由身居高堂的兼济天下,心怀百姓走向归隐的独善其身,与民同乐,转变的是对官场的期待与热情,不变的是对天下对百姓的关心,成熟的是他在文学上的创作,成就的是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苏受到的挫折
![三苏受到的挫折](https://img.taocdn.com/s3/m/46b8776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3.png)
三苏受到的挫折苏洵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在文学上他们都曾创造了一代文坛的传奇。
苏轼的文笔极富魅力,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苏洵则为人宽厚,有大度,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有过不被重视的经历,也都遭受过挫折。
苏东坡从小就受到良好家族熏陶,而苏洵从小就与父亲苏洵对着干,父子二人可谓世交。
苏轼七岁时随父亲苏洵到了洛阳读书,这也让他与当时还未成年且尚未出名的小苏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苏轼经历了三次重大挫折,每次都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
一、被贬谪到黄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刚刚十六岁,他已经初出茅庐,他要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宋朝的政局正处于由司马光主政的时期,王安石改革派势力强大,朝廷内部一片混乱。
苏轼也是其中一员,在这一年他也参加了殿试。
经过几轮考试苏轼也没能取得好成绩,苏轼无奈之下只得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东坡先生传》以表心中的不满与无奈。
苏轼被贬谪后也没有灰心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作并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诗人。
而这时在苏轼身后跟随他的苏洵父子也成为了当地官员们公认的“铁杆粉丝”。
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十年后的1063年,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
在这个节骨眼上苏东坡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为百姓们除害。
苏轼曾在《定风波》中写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可见他对官运亨通深信不疑。
其实苏轼被贬到黄州一段时间后他还写了一首《定风波》:“平生不肯做神仙,怕老来无成遭雷劈。
欲济苍生不是药,只恐老来无药医”。
由此可见苏轼在政治上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下去。
三、被贬密州,郁郁而终嘉佑六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又下诏让苏洵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并在九月再次下诏让他参与修撰《新唐书》,苏洵当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在这样一个年纪已算老迈的官员面前被贬出朝廷是很让他难过的事情。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a0064ab4daa58da0114aed.png)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05-11-13 18:33提问者: - 其他回答共 5 条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回答者: - 11-13 18:3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
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
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
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
这官,苏轼当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
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
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feb0e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0.png)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
标题: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与文化影响研究报告
引言: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画家、政治家。
由于持不同政见,他多次被贬谪。
其中,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状态、文化影响以及他在黄州留下的诗文作品与文化遗产。
一、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
1. 苏轼多次被贬谪的原因
2. 被贬黄州的时间和经过
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1. 黄州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2. 苏轼担任黄州知州的治理政策与成绩
三、苏轼的文化影响
1. 黄州地区文化背景与发展状况
2. 苏轼对黄州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四、苏轼在黄州的文学创作
1.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词作品特点与风格
2. 黄州地区的文学人脉及对苏轼文学的影响
五、苏轼在黄州的书画艺术与文化遗产
1. 苏轼在黄州的书画创作与艺术风格
2. 苏轼在黄州留下的文化遗产及其传承
结论: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段经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黄州期间,苏轼发挥了他在政治、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才华,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画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一历史名人的个人经历和文化价值。
苏轼贬谪有趣的故事
![苏轼贬谪有趣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d463b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0.png)
苏轼贬谪有趣的故事
苏东坡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多次遭遇贬谪和困顿,这些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最著名的当属他被贬黄州的经历。
那时的黄州物资匮乏,点菜时只能点些没人要的猪肉,苏东坡便有了创造“东坡肉”这一名菜的机会。
然而,苏东坡长期食用猪肉,不仅引起了肚子问题,还患上了红眼病。
尽管医生多次劝告他少吃,但苏东坡却回答说:“我脑袋里记住了,可是我的嘴不听我的。
”
苏东坡遭遇贬谪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
有一次,他因为救火而贬到了桂林,曾经在创作中描述过他因为不得已而要住在破败的墓穴里,令人惋惜。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得知他的前任同事也被贬,怀民、怀民、张怀民拉着宅男明月下被贬到杭州。
而当时的杭州西湖只是一条臭水沟,苏东坡便带着二十万人修建了苏堤,这才有了如今的西湖美景。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并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虽然他被贬惠州,但却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那里的民生状况,赢得当地人的尊敬。
苏东坡对于家族的经营也十分重视。
他的家族自宋朝建立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经营和壮大,成为了当时南方最富裕的家族之一。
苏东坡接手家族事务后,不仅巩固了家族业务,还通过改革创新来增加了家族财富,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富可敌国的家族。
他与家族中其他成员一起,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推行科学的种植技术,关心农民疾苦,改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他担任官职期间,他不断地推行教育改革,为孩子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他在儋州,海南岛上设立教育学堂,并通过努力确保教育普及。
苏东坡三贬之地的故事
![苏东坡三贬之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5920e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0.png)
苏东坡三贬之地的故事
1. 第一次被贬是因“乌台诗案”而离开黄州,被贬到惠州。
当时苏轼上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大不敬,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2. 第二次被贬还是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惠州。
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先被贬至黄州,后又被贬到惠州。
3. 第三次被贬是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所在的旧党又一次遭到了大规模贬谪,这一次苏轼被贬为儋州安置。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174f06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a.png)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被誉为苏派四艺之首。
然而,由于他与王安石的政治观念不合,苏轼开始了一系列被贬的经历。
首次贬谪发生在1079年,当时他因为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而被
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了一名乡官。
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并展开了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然而,1094年的徽宗即位后,苏轼的处境发生了改变。
徽宗
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他指责苏轼批评王安石的作品,将苏轼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常州(今江苏常州)。
尽管被贬到了常州,苏轼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以常州芍药花为题材的诗词。
然而,苏轼在常州只待了一年多,1096年又被贬谪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
在婺州,苏轼因为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被称为“婺州水利郎”。
1100年,苏轼被调任到杭州(今浙江杭州),担任了一名副尉。
在杭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与一些文人雅士结交,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然而,苏轼的政治处境再次发生了变化。
1111年,皇帝钦点
了他的弟弟苏辙担任参知政事,但苏轼却因为辞职不尽忠于朝
廷而被罢官,并被流放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包括“赤壁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尽管苏轼多次被贬谪,他却没有气馁,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在这些贬谪地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使他的名声日渐赫赫。
苏轼·黄州
![苏轼·黄州](https://img.taocdn.com/s3/m/a15576ab524de518964b7ddd.png)
注释
•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
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 经四年。
•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 欲:想要。 • 月色;月光 • 入;进
•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 里指门。
•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 愉快。然,……的样子。
《寒食雨二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
• 春雨萦萦,谪居荒村, 破灶空庖,穷愁潦倒, 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 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 路的绝境,不由不令人 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冷。
•缺月,疏桐,萧条, 冷落。似鸿非鸿, 似人非人。
•无人省,无人解。 魂归何处?
苏子
• “锐于报国” • "奋厉有当世志" • "虽废弃,未忘国家虑 也。"
东坡
• 谪居黄州后的苏轼,因生 活窘迫,在友人马梦德的 帮助下,请得东坡荒地, 开始过起了开荒种地,自 耕自食的农夫生活。
苏轼·黄州
由于谪到湖 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 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 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第一
个高峰期。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宋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 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 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 台诗案”。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 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 了新党。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 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 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175dd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c.png)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命运多舛。
然而,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苏轼的第一次重大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时的他,从朝堂之上的重臣一下子沦为了偏远之地的“戴罪之身”。
黄州,这个在当时相对荒凉的地方,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初到黄州,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
没有了丰厚的俸禄,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排场,他甚至要亲自下地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那片土地,起初或许是荒芜的,杂草丛生。
但苏轼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卷起衣袖,拿起锄头,一下一下地翻耕着土地。
他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他坚韧的光芒。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他会仔细地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成长。
当看到嫩绿的芽尖从土地中钻出时,他那疲惫的脸上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
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周围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为他演奏的一曲交响乐。
他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想起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如今却身处这荒僻之地,但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相反,他感慨着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自己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也会在闲暇时,与当地的百姓交流。
那些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快乐。
苏轼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会和百姓们一起分享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听他们讲述着乡间的趣事,笑声在那简陋的屋舍中回荡。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
惠州的瘴疠之气,儋州的荒蛮艰苦,都没有打倒他。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https://img.taocdn.com/s3/m/790707e4551810a6f5248612.png)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惠州、儋州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旅10205023苏轼的一生中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
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
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
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作为终身事业。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新党、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
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叫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
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
东坡这块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
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
快哉!快哉!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
苏轼积极乐观心态被贬黄州的作文素材
![苏轼积极乐观心态被贬黄州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fc8405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2.png)
苏轼积极乐观心态被贬黄州的作文素材嘿呀!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苏轼,这位大文豪,在被贬黄州的日子里,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哎呀呀,这是多么难得呀!咱先来说说他为啥会被贬黄州。
这官场的风云变幻,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苏轼因为一些政治上的事儿,遭了殃,就被发配到黄州去啦。
一般人遇到这情况,不得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呐?可苏轼不这样!在黄州,苏轼的生活条件那是相当艰苦哇。
住的地方简陋,吃的也不咋样。
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积极地去面对。
哇!他亲自种地,还乐呵呵地给自己的地取名叫“东坡”。
你说有趣不有趣?他还结交了不少朋友呢。
和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日子过得也挺有滋有味的呀!苏轼在黄州写了好多有名的诗词。
比如说那首《赤壁赋》,哎呀呀,那文字里透出来的豁达和乐观,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诗中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可最后还是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看待一切。
还有哇,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哇哦!这是多么豪迈,多么洒脱!就算外面风雨交加又怎样?他照样能淡定前行,毫不畏惧!苏轼在黄州的这段经历,真的给了我们好多启示呢!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呀?不能轻易就被打倒,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战胜困难!你想想,要是苏轼整天唉声叹气,自暴自弃,那咱们还能读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吗?还能从他身上汲取到这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吗?肯定不能哇!所以说呀,苏轼被贬黄州却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学习啦!咱们也得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啥难题,都要笑着去面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吧?。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https://img.taocdn.com/s3/m/474130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5.png)
苏轼三次贬谪一、苏轼的贬谪经历1. 第一次贬谪:黄州苏轼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被贬谪到黄州,成为一名地方官员。
这次贬谪是由于他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担任辅佐的角色,因而引起了当时朝廷权臣的不满和嫉妒。
虽然苏轼的心境非常低落,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继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2. 第二次贬谪:豫章政和十一年(1121年),苏轼因为参与流放请戍的文臣们的举荐,被贬谪到豫章。
豫章的地理环境和黄州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苏轼仍然身处偏远之地。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通过和当地官员、文人的交往,激发了豫章的文化热潮,对当地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第三次贬谪:岭南政和十五年(1125年),苏轼的政敌从中作梗,使他再次被贬谪到岭南地区。
这次贬谪是苏轼贬官生涯中最为艰难和辛酸的一次。
岭南的气候、地理条件让苏轼倍感孤独和不适应,加之官场上的坎坷,使得苏轼在岭南的岁月中成为了一个孤僻且愤世嫉俗的人。
然而,即便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苏轼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苏轼三次贬谪名诗赏析1. 《黄州寒食即事》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与清明节相邻。
黄州是苏轼第一次贬谪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次寒食节。
《黄州寒食即事》是苏轼写给自己哥哥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在异乡思念家人、怀念故乡的深情。
2.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豫章后写的,表达了他对长江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思念之情。
3.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苏轼贬谪到岭南后写的一首词。
词中表达了苏轼在异乡离乱岁月中对家国命运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思念。
三、苏轼贬谪的意义与价值1. 考验文人的意志和才华苏轼三次贬谪是对他个人意志和才华的考验。
他在每次贬谪中都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文学才华和毅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彰显了文化的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并与当地文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994d8e17c1cfad6195fa791.png)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关于苏轼的资料介绍翻阅各种记录,关于苏轼的资料的确很多,但是确显得杂乱不堪,下面通过整理归类,从几条索引线来看看伟大学者苏轼的一生。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人物线,可以这样来描述苏轼。
苏轼,字子瞻,也称东坡居士,随着时间推进,到了后来,苏东坡这个名字反而比苏轼显得名气更大,人们也只记得苏东坡这个名字了。
苏轼在家中并非独子,正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苏轼排行第几,有几个兄弟姐妹,但却因为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名气很大,被人们默认为家中只有两个儿子,苏轼排行第一。
但野史中关于苏轼的兄弟姐妹的描述却并非如此,苏轼家中除却弟弟苏辙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有名的妹妹,名字不详但外人皆称呼她为苏小妹,也是一大才女,可惜早年因病去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5a52c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d.png)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一、本文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其中黄州时期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分析他如何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
通过对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二、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黄州生活。
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朝廷官员转变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小官,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落差,使得苏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相对清贫,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和悲观之中,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地方事务。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这些经历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上,黄州时期的苏轼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深刻地反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这种思想转变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散文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风格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对苏轼的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更加朴实无华,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这一时期的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是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作品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5cf6435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png)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作品
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金、元时期优秀文人,其文学成
就得到世人尊重和推崇,他非常出色地将现存诗词以及一些古风古韵
杰出地编成诗稿。
然而,我们却不能忘却他曾被贬黄州的事实。
苏轼的贬谪历史的背景是他谏言非常穷苦的日子,当时因而为人
们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天朝的君主在当时正在把一些
有丰富社会经验和学识的文人们流放到偏远拙寒的地带以教育他们。
苏轼也遭到此计,他被贬到黄州,这里极其贫困。
苏轼在那里度过艰
苦的日子,他通过抒写情怀,感叹这个时代的不利处,使他深深体会
到贱民之痛。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一些精彩的诗作,不仅看到了他对当时
政治状况的感受,也能够感受到他对贫困的深刻思索,他用一种独特
的表达形式,在题目中写到:“忆江南”、“南乡子”、“燕归梁”、“过故人庄”、“送相公”等。
苏轼的贬谪使他在文学上受益匪浅,他的作品得以被人们熟悉,
并被后代文人和诗人们欣赏。
它们不仅展示出苏轼对时代状况深刻的
理解,而且还展示出一个向往过去的情感和怀念。
这些文章也启发了
很多人在他处境艰辛的岁月里去追求梦想。
苏轼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大文豪,他受贬黄州也不会影响他的
文学才华。
即使他贫穷,他仍然不懈地写作,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
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贬谪黄州真正原因
苏轼贬谪黄州的原因是“乌台诗案”。
然而,当时朝廷为什么要制造个“乌台诗案”?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苏轼首度贬谪这一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我们不难看到,其真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皇权至上,利剑指向。
从公元1069年起,北宋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推行变法,史称熙宁新法。
亦称王安石变法。
神宗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王安石入朝,神宗密见了王安石一次。
此时,神宗年方20,可谓血气方刚,期望为国富兵强而推行变法。
王安石向神宗谈了关于变法的想法,并奏请神宗,在推行变法时,效法尧舜除“四凶”,扫除障碍。
1069年,王安石被授参知政事。
他在这个职位上,想方设法,使皇帝建立“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皇帝”的概念,把他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转换成皇上的意志。
这样一来,“熙宁新政”就置于“皇权”之中了。
王安石变法就在“皇权至上”这把利剑的护佑下推行。
而苏轼跟随旧党,非议变法,甚至直谏皇上,撞上“皇权至上”这把利剑,有如飞蛾扑火,差点丢掉了性命,最终获罪降官贬谪,就在所难免了。
二、得罪李定,遭受报复。
北宋时期十分崇尚“理学”,更推崇“孝”治天下。
因得王安石重用,后成为当权派的五号人物李定,其母亲病故,按规定,应向朝廷报告,并回梓丁忧。
然而,这位李定害怕丁忧后丢权失位,因而隐瞒母丧而不报,更没有回老家为母守孝三年。
这件事在朝廷披露后,司马光、苏轼等对李定发动了弹劾攻势。
但终因有王安石庇护,李定有惊无险。
这使其对司马光、苏轼等旧党人物恨之入骨。
当苏轼为其父服孝期满回朝后,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便指控苏轼而加以弹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皇帝对苏轼的完善看法。
加之苏轼平时对新党人物常有嘲讽和批摘,并常称其为“新进”人物,意即没有真才实学而被王安石重用的“群小”,这也得罪了不少的新党人物。
伺机报复,是李定等新党人物对苏轼的必然选择。
情况也果然如此:李定等新党人物在苏轼丁忧返朝后,便掀起了弹劾苏轼的浪头。
不久,苏轼被外放杭州当通判。
要不是皇上爱惜苏轼之才,苏轼连杭州通判也当不了,只能到一个小县里去当判官。
其实,李定等新党人物欲置苏轼于死地,以报私仇,这个也是勿庸置疑的。
三、功高震敌,加速贬谪。
苏轼是公元1077年4月到达徐州履行太守之职的。
几个月后,黄河溃口,水淹几百里。
而溃口处只离徐州50里左右,积水一度超过徐州城内的街道好几尺。
时任太守的苏轼,率众抗洪,并在城墙上搭建遮雨棚,他在棚子里一住几十天不回家过夜。
为避免人心慌恐,苏轼亲立城门口,进行劝阻。
经过一个半月的抗洪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次年2月,皇上为表彰苏轼卓越政绩,特颁圣旨嘉奖,并奖给苏轼钱3万贯,粮1800石,员工7200个。
苏轼用这些奖金和奖励工,在徐州城东南筑起一座木坝,并在徐州城的外围墙上建了一座高达百尺的镇洪楼,取名为黄楼。
重九日,苏轼还在黄楼上举行盛大庆典。
由此,苏轼名声大振,特别受朝野乃至平民百姓所拥戴。
然而,这些震晕了新党人物,尤其是新党中对苏轼有积怨的李定等人,担心后来苏轼蒙召入朝当权,他们日子不好过,当下唯一选择就是你死我活。
这就叫功高震敌。
事实正是如此,当苏轼调离徐州不久,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新党人物,便对苏轼进行控告。
经过精心策划,罗列罪名,请求皇上惩处苏轼以斩首。
于是皇上立了这个案子,也由此制造了一桩震惊古今的“诗案”。
接着苏轼被押解京城,
坐了103天的牢,被提审11次,本当定为死罪,后因曹太后力保,加之赵匡胤在位时定了一条规矩,朝廷不杀重臣,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而被贬谪。
四、自恃恩宠,肠直口快。
人们提起苏轼,都认为他是一条硬汉子。
许许多多的事实也说明,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这既是他的鲜明优点,也是他的鲜明缺点。
其实,他的“一吐为快”,也是在他进入仕途后显露出来的。
个中原因就是苏轼自恃恩宠。
两朝皇帝,加上一个曹太后,都很赏识苏轼的才华,在不少的场合,表达了他(她)们对苏轼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意。
由此,苏轼内心形成了一个隐性概念:老子学富才高,深得皇上恩宠,新党群小,何足惧哉?!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便是“一吐为快”。
以致苏轼只顾一吐为快,而不管谁是谁谁。
他对推行新法有意见,便“一吐为快”地讥讽新党人物,而不顾王安石权重倾朝。
更有其甚,连皇上也不顾了,连奏三章,扬扬万言,警示之语,如刀似剑;以致苏轼只顾“一吐为快”,而不顾个人前途得失,宦海沉浮,乃至生死惊险,听之任之,我行我素。
应该说,苏轼身上的这个生性特点,也是苏轼的生性缺陷,是他首度被贬谪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综上所述,苏轼首度遭贬谪,是有其上述深层的、真正的原因,即使没有“乌台诗案”,也迟早会有“乌台文案”、“乌台话案”什么的……如此而已。
也就是说,苏轼遭贬谪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