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祖康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沥青道路路面设计毕业设计
3、确定土基回弹模量设计路段土质为液限粘性土,土基处于过湿状态,查表得土基回弹模量为38a MP4、拟定路面结构组合确定设计参数①初拟路面结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粗粒式沥青混凝土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二灰土底基层,以二灰土为设计层。
②确定设计参数查表确定沥青混合料和其他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
沥青混合料和其他结构层材料的弯拉回弹模量值,以及沥青混合料弯拉强度和半刚性材料的弯拉强度值,列于下表5、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计算确定设计弯沉d l根据公式b s c ed A A A N l 2.0600-= (2)计算结果如下:(0.01mm)05.220.10.11.1)1000.2401(6002.04=⨯⨯⨯⨯⨯=-d l2)计算确定容许弯拉应力 根据公式:sR K sσσ=及 c e s A N K /09.02.0= (用于沥青层)c e s A N K /35.011.0= (用于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砂粒)c e s A N K /45.011.0= (用于二灰土)计算结果列于下表3)计算待求层厚度①、根据d s l l =,求理论弯沉系数c α由 36.0038.0200063.1⎪⎪⎭⎫ ⎝⎛⎪⎭⎫⎝⎛=p E l F s δ (3)F E p l c s αδ12=(4) 代入数据:36.038.07.03865.10200005.2263.1⎪⎭⎫⎝⎛⎪⎭⎫ ⎝⎛⨯=F66.465.107.02158902205.021=⨯⨯⨯⨯==FF p E l s c δα②、计算基层高度5h下图为换算当量三层体系图: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h1=3cm E1=1589MPa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h2=4cm E2=1215MPa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h3=5cm E3=868 MPa 水泥稳定碎石 h4=25cm E4=1624MPa 二灰土 h5待求 E5=715 MPa E0=38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h1=3cm E1y=1589MPa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H未知 E2y=1215MPa E0=38MPa换算图4-1 换算当量三层体系图21k k c αα=282.065.103==δh 765.01589121512==y y E E 查图12-6得 α=7.4 282.0=δh03.012153820==y E E 查图12-6得 1k =1.45 434.045.14.766.412=⨯==k k c αα 由2k =0.434y E E 20=0.03 282.0=δh查图12-6得 80.5=δH5.80×10.65=61.77 4.22554.22444.22332E E h E Eh E E h h H ⨯+⨯+⨯+= (4) 解得:5h =32 因此其厚度满足施工 4)、验算整体材料层底部最大弯拉应力 ①、确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底的弯拉应力1m σ9.02559.02449.02332E E h E Eh E E h h H +++= cm 70.59= 将多层体系换算成当量三层体系,如下图: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h1=3cm E1=3000MPa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h2=4cm E2=1215MPa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h3=5cm E3=868 MPa 水泥稳定碎石 h4=25cm E4=1624MPa 二灰土 h5=32cm E5=715 MPa E0=38MPa h1=3cm E1y=3000MPa H? E2Y=1215MPa E0=38MPa计算得出 h1=3cm E1y=3000MPaH=59.70cm E2Y=1215MPa E0=38MPa换算图4-2 多层体系换算成当量三层体系计算图282.0=δh 405.03000121512==y y E E 03.012153820==y E E 查图12-7得 σ < 0表明该层层底受弯曲应力,1m σ满足要求。
道路毕业设计(目的)
注:任务书必须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后,由指导老师下达并交教研室主任审核后发给学生,最后同学生毕业论文等其它材料一起存档。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答辩小组评定意见一、评语(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及其论文质量综合评定)。
二、评分(按下表要求评定)答辩小组成员签字年月日毕业答辩说明1、答辩前,答辩小组成员应详细审阅每个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答辩做好准备,并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给出实际得分。
2、严肃认真组织答辩,公平、公正地给出答辩成绩。
3、指导教师应参加所指导学生的答辩,但在评定其成绩时宜回避。
4、答辩中要有专人作好答辩记录。
指导教师评定意见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术评语(应具体、准确、实事求是):签字:年月日二、对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按下表要求综合评定]。
(1)理工科评分表(2)文科评分表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摘要本设计为叶县至舞钢段公路线设计该公路为山岭丘区道路,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km/h,各线全长2860.106m,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的年限为15年。
设计首先在1:2000地形图上定线,然后对多种方案比选,确定最佳线路,然后进行纵断面,横断面设计,最后记性路基路面设计,然后编制设计说明书,最后出图。
关键词:道路等级;平曲线;竖曲线;路基;路面。
AbstractAbstract design (thesis) content without notes and comments in a brief statement, a statement should be the third person. It should have the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tained, ie not read (thesis) the text, you can obtain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summary should be included with the design (thesis) the same amount of key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to determine the need to read The full text of abstracts and other secondary literature is also available for use.Key words: key word1, key word2, key word3, key word4, key word5目录前言 (1)1 工程设计说明书 (2)1.1道路所在区气象资料 (2)1.2沿线植被及土壤分布情况 (2)1.3道路建筑材料及分布情况 (2)1.4交通量资料 (2)2 道路选线 (3)3 平面线形设计 (4)3.1直线 (4)3.2圆曲线 (4)3.3缓和曲线长度及参数的确定 (4)3.3.1缓和曲线长度LS的确定 (4)3.3.2平曲线的要素计算: (4)3.4视距保证 (4)4 道路纵断面设计 (5)4.1道路纵断面设计概述 (5)4.2纵坡及坡长设计 (5)4.2.1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5)4.2.2最大纵坡 (5)4.2.3最小纵坡 (5)4.3坡长限制 (5)4.3.1最大坡长限制 (6)4.3.2最小坡长限制 (6)4.3.3合成坡度 (6)5 竖曲线设计 (7)5.1竖曲线设计的限制因素 (7)5.2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7)5.3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公式及其曲线要素 (7)5.3.1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公式 (7)5.3.2计算竖曲线要素 (7)6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9)6.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9)6.2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9)6.3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 (9)7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10)7.1横断面的组成 (10)7.1.1车道路的确定 (10)7.1.2车道宽度的确定以及露肩宽度的确定 (10)7.1.3路基宽度的确定 (10)7.2超高加宽的计算 (10)7.3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 (11)7.3.1横断面面积计算 (11)7.3.2土石方数量计算 (11)7.3.3路基土石方调配 (11)8 路基设计 (13)8.1路基路面设计的一般规定: (13)8.2.路基设计 (13)8.2.1路基的类型 (13)8.2.2路基宽度的确定 (13)8.2.3路基高度 (15)8.3路基边坡坡度 (15)8.4路基压实 (16)8.5路基附属设施 (17)8.5.1取土坑与弃土场 (17)8.5.2,护道坡与碎落台 (17)9 路面设计 (18)9.1路面结构分层 (18)9.2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 (18)9.2.1试验材料的确定 (18)9.2.2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 (18)9.2.3初拟路面结构 (20)9.2.4结构厚度计算 (21)9.2.5各层客许弯拉应力: (21)10 挡土墙设计 (23)10.1排水设施 (23)10.2沉降缝与伸缩缝 (23)10.3挡土墙布置: (23)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24)11.1坡面防护 (24)11.1.1植物防护 (24)11.1.2工程防护 (24)11.2软土地基加固 (24)12 道路排水及附属措施设计 (25)12.1路基排水 (25)12.2排水设施分类 (25)12.2.1地面排水沟渠 (25)12.2.2地下排水沟管 (25)12.3路基排水综合设计 (25)12.3.1路面排水 (25)12.3.2路面内部排水 (25)12.3.3边沟排水设计 (25)结论(与建议) (27)致谢 (28)参考文献 (29)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低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我深知在学校学习的重要遗迹对能力,实践锻炼的重要。
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开题报告
【6】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2000,(2):31-39.
【7】Freddy L.Ribets et al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Mix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econd Edition,1996,(5):65-77.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论题方向:道路工程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201103918775姓名:杨庆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材料研究与应用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交通量及重车的增加,路面等级的提高,普通稀浆封层的胶结料单纯依靠普通沥青,已经无法满足面层技术要求,因此开发研究性能优良的养护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 绪 论
1.1概述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意义
1.4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论文依托工程及单位
2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研制
2.1高性能乳化改性沥青概述
2.2原材料选择
2.3乳化条件
2.4生产流程图
2.5生产工艺
2.6生产过程中的要求
2.7技术指标表
2.8性能试验
【22】朱红艳,冷补沥青材料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江苏交通,2003,8:36-40.
S12梅龙高速程梅段单层7cm GAC-20改性沥青砼结构加铺方案探讨
S12梅龙高速程梅段单层7cm GAC-20改性沥青砼结构加铺方案探讨摘要:本文借助2011年广东省梅州市S12 梅龙高速公路程江至梅南段(简称程梅段,具体实施桩号为K91+120~K103+404)水泥砼路面加铺单层7cm GAC-20改性沥青砼这一工程实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新型单层加铺结构在广东省内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维修领域中的首次应用情况。
并对本次加铺罩面过程中所涉及的渗水控制问题、厚度控制问题进行了重点介绍,提出了些许浅见薄感,特整理形成本文,以供业内同行共同探讨指正。
关键词:白加黑沥青加铺7cm GAC-20单层罩面工艺介绍一、工程简介S12 梅龙高速公路程江至梅南段(K91+120~K103+404)起于梅州市程江镇猫石村,终于梅县梅南镇,全长12.284Km。
路基宽度24.5m,双向4车道,为水泥砼路面结构。
公路设计等级为山岭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路基宽度24.5m;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标准轴载100kN;建成通车时间为2003年底。
由于通车时间的增长,路面行车舒适性变差的弊端逐渐显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客对于行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乘客舒适性的要求,同时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业主决定在现有水泥砼路面的基础上,直接对该路面进行沥青加铺。
本次加铺,设计上采用了较以往养护维修项目较少采用的单层7cm沥青砼加铺结构,此举也是从真正意义上响应了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倡导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科学理念,根据S12梅龙高速程江至梅南段路面实际状况,在保证交通影响较小和便于组织施工的前提下,项目决定采用“静态设计、动态控制”的方法进行,结合方案设计评审会会议各专家讨论内容,最终确定采用的设计方案为:单层7cm 改性沥青混凝土GAC-20),鉴于对近年来一些新建沥青路面通车后不久所存在的车辙、温度稳定性差等早期破坏,为使维修加铺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在沥青品牌的选用上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用在高温稳定性方面较好、动稳定度指标较好的PG82-10等级的改性沥青,虽然该价格在施工成本上有所增加,但为了确保本次加铺罩面质量,项目上在“质量”和“价格”这两个问题之间最终还是进行了明智的取舍。
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_连载一_姚祖康
文章编号:0451-0712(2003)03-0018-07 中图分类号:U 416.217.02 文献标识码:A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连载一)姚祖康(同济大学 上海市 200092) 摘 要:在简要介绍国外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两大类设计方法后,着重对力学~经验法中控制疲劳开裂、永久变形和温缩断裂等损坏的各项设计指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设计指标;应用现状1 设计方法国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分为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两大类。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
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美国加州承载比(CBR )法和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 SH TO )法。
力学~经验法首先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的力学反应量(应力、应变、位移),利用在力学反应量与路面性能(各种损坏模式)之间建立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设计路面结构。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各国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实施沥青路面的力学~经验设计法,著名的有美国沥青协会(A I )法和壳牌(Shell )法。
1.1 经验法1.1.1 CBR 法CBR 法以CBR 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
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 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 ~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的经验关系。
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 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 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
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
CBR 法是美国加州工程师Po rter 在1929年提出的,后来虽然加州放弃使用此法,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所采用,目前仍作为联邦航空局(FAA )的机场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g55二广高速山西段k150000k155000段初步设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系部土木工程选题教师姓名韩理亚专业土木工程(本科)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申报课题名称G55 二广高速山西段K150+000~K155+000段初步设计课题性质A B C D E F G课题来源A B C D √√课题简介: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是本科毕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通过设计使学生了解施工图的内容、学会使用规范、规程、技术标准、标准图集等工具书,并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重点解决设计指标选择、施工方案设计、自选设计软件使用及自选专题研究等问题。
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自选专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设计(论文)要求及应具备条件:1.参加设计的学生已修完相关课程,完成路桥方向必要的实习、试验和训练;2.参考最新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资料;3.足够的机房上机时间;4.学生在手工绘图的基础上,部分具备使用CAD软件和办公软件的能力。
实习地点及周数校内 14周上机时数10学时上机地点机房教研室主任意见签名:年月日系部意见签名:年月日院专家小组意见签名:年月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部:土木工程系专业:土木工程(本科)2009级学生姓名:学号:设计(论文)题目:G55 二广高速山西段K150+000~K155+000段初步设计起迄日期: 2012年03 月11日~6月21日设计(论文) 地点: 校内指导教师:韩理亚教研室负责人:发任务书日期: 2013年 1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1.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的目的:掌握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搜集和使用设计资料和标准、规范和图集等规范类文件;掌握道路工程施工程序和重要工序的质量标准,能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文件。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和相关要求。
毕业设计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内容,通过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打下烙印和基础;第二部分为研究探索内容,通过自主选题和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不求高水准,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_续_姚祖康
该层中点的塑性应变平均值, 与该层的厚度相乘得
到其塑性变形后, 迭加各薄层的塑性变形便可得到 总的塑性变形量[ 35] :
n
∑ Dp ( N ) = [ Epi ( N ) hi]
( 17)
i= 1
式中: N 为荷载重复作用次数; n 为路面结构的
分层数; Epi ( N ) 为作用 N 次时第 i 层的竖向塑性压 应变; hi 为第 i 层的厚度。
路面的观测结果相对比, 以修改和完善计算模型和 有关参数。
在上述试验、理论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 才有可
能按式( 17) 计算路面各层或路表面的永久变形( 车
辙) 。因而, 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难度很大, 试验和计 算分析工作量很繁重, 适宜于作为研究工具, 以了解
和比较各结构层材料和路面的形状和性能, 而很难
分层应变总和法分析计算路面结构永久变形的
概念很简明, 但具体实施时需进行下述试验和计算 分析工作:
( 1) 对各层材料进行单轴、三轴或径向的重复或
动态加载试验, 建立塑性应变与作用应力和作用次
数的试验关系式, 而试验条件( 环境、应力状况) 须与 当地路面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尽可能一致;
( 2) 应用试验结果建立各层材料在不同荷载作
— 50 —
公 路 2003 年 第 4 期
10 mm 和 20 m m) 分别得到的经验回归系数[ 28, 29] 也 列于表 7。由于密实型沥青碎混合料 DBM 的抗车辙 能力优于 HRA, 路面结构采用这种混合料时, 采用 式( 12) 计算路基顶面容许竖向压应变时须将轴载作 用次数缩小 1. 56 倍( 除以系数 1. 56) 。
2003 年 第 4 期 姚祖康: 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 续)
J12Z601典型路面结构及道路工程细部构造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2012 石家庄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冀建质 (2012
J 441 号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批准《典型路面结构及道路工程细部构造》
等五项图集为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通知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局)、城管(公用)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2011 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一批编制计划 〉的通知} (冀建质[2011]140 号)要求,由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典型路面
(2) 乳化沥青宜用作透层、秸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表面
(3) 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 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对热拌热铺密级配沥青混合 料,沥青一层的压实最小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2.5倍 -3倍。 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 100mm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压实 层厚度不宜大于 120mm ,但当有大功率压路机且经实验证明能达到压实度时 允许增大到 150mm. (4) 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加强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
1 、本册图集适用于我省城市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快速路、主干 路、次干路和支路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居住区道路可
参照本图集使用。
确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采用 15年,支路 10年. (3) 交通等级按照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或每车道、每日
平均大型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进行分级,见《公路沥青路面
J12Z602
J1 2Z603
J12Z604
J1 2Z605
典型路面结构及道路工程细部构造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裴旭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裴旭发布时间:2021-08-17T01:49:53.72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裴旭[导读]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是公路沥青路面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北京市七环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 100000摘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是公路沥青路面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2017 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较2006 版变化颇多,2017 版规范构建了新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和参数体系,设计方法仍遵循力学—经验法,但设计所需参数和影响因素均增多,计算较复杂。
本文通过对2017版规范修订的内容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道路工程实际提出相应建议,提出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沥青路面;设计;对比1 前言沥青路面因具有平整性好、行车舒适、噪声低等突出优点,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阶段沥青路面服务期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损害,严重影响到路面结构性能或功能性能,以至丧失结构承载力导致路面结构整体性破坏。
我国已颁布的6部规范一直沿用路表弯沉作为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原因是该指标可反映结构综合刚度,且具有可检测性。
但从已有研究和以往的实际应用来看,以路表弯沉值为主要控制指标无法与多种破坏类型和破坏标准统一协调,路面结构设计宜采用多个单项指标,分别针对和控制相应的特定损坏类型。
因此,亟待结合沥青路面损害的多因素制定新标准。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以下简称新规范)自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以下简称旧规范)同时废止。
至此我国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规范全部更新完毕,其体系基本形成。
新规范摒弃了以路表弯沉值为主要设计指标的结构设计方法,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沥青路面使用特点与经验,构建出新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和参数体系。
考虑路面结构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2012.12.28发送正稿
考虑路面结构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摘要:《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规范》是以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设计时假定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是完全连续的或者完全光滑两种极限状态,这就导致沥青路面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层状弹性体系不相符合。
进行路面厚度设计时,对沥青面层底面、基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是否大于材料的容许拉应力进行验算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可能使设计出来的沥青面层、基层厚度偏薄。
本文考虑到层间接触状态的影响,采用接触模型对沥青路面进行结构分析,比连续模型能更好的反应沥青路面的实际受力特性,从而也能更好的预测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对路面结构设计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沥青路面;层间接触;结构设计;优化The influence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for considering contact states ofpavement layers(1.Chang an university Xi an 710064 2. Guangdong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Ltd, Guangzhou 510635 3. Xuzhou Municip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Xuzhou 221002) Abstract: Th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specifications are based on layered elastic system, it assumes that th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s are two limit states, completely continuous or completely smooth when designing, which leads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do not conform to layered elastic system. While making the pavement thickness design, it would not achieve its due role when checking whether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of asphalt undersurface course layer and the substratum underside is greater than the material allowable tensile stress, so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designed thickness of asphalt surface and substratum are thinner than they should do.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s of interlayer contact states, the paper makes structural analysis by using the contact model on the asphalt pavement, which gets better actual characteristic responses of asphalt pavement than the continuous model, and thus it can predict the use performance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optimization.Keywords: asphalt pavement; contact between layers; stru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While making 沥青路面通常是多层体系,一般包括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土基,因此在研究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时,较为理想的力学模型应当是层状体系理论。
路基参考文献
1.邓学均,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姚祖康,道路路基路面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方左英,路基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4.方福森,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5.陆鼎中,程家驹,路基路面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6.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7.林锈贤,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8.朱照宏,王秉纲,郭大智,路面力学计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9.姚祖康,路面管理系统,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10.邓学均,陈荣生,刚性路面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11.梁富权,刘毓栋,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D5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温度与测试方法对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
温度与测试方法对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姚爱玲1 王选仓2(1.2特殊地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 摘要:对常见的两种沥青混合料AC-16I、AC-20I在0.1~0.7MPa下,用“顶面法”与“侧面法”两种方法进行测试,顶面法中又采用了机架位移和LVDT两种方法。
结果表明,在0.7MPa 的单位压力下,“侧面法”比“顶法法”的回弹模量更能接近此行规范推荐值;同时,测出了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建立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能合理的确定沥青路面的设计参数提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顶面法;侧面法;温度0 引言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取值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路面结构设计是否能满足路面使用期限内质量的要求,而且关系到是否经济两个方面的问题,回弹模量值取得过大,路面厚度必然较薄,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取值偏小,路面设计厚度增加,又会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我们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前,鉴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还有出于方便两方面的原因,设计单位一般采用“从规范中查取”的方法,这使得设计过程变得简练,但由于材料的差异,方法的不同,回弹模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很多单位因此采用了不合理的设计参数,这是近年来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力图建议出测试回弹模量的较为精确的方法,为合理的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1 回弹模量测试方法简介由于测试应变方法的不同回弹模量的测试变得多样化,目前采用较多的有顶面法、侧面法、承载板法。
不同的测试方法结果相差很大,在这几种方法中,承载板法测试结果最大,顶面法最小,侧面法居中。
室内承载板法由于可操作性较差,已很少有人使用,顶面法由于借助千分表,一般单位都有,推广性较好,被规范推荐为标准的测试方法。
顶面法是直接在试件的顶端测出试件整个高度内的变形,侧面法是用传感器或者电测的方法测出试件部分高度内的变形,应变的具体测试方法见图1:图1a 顶面法(LVDT)测试图 图1b 侧面法(Extensimeter)测试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用顶面法测试时,上、下压板与试件之间的间隙会同时被千分表或者LVDT(liner variable displacement test)当作变形被测试出来,尤其是当试件表面平整性太差时,间隙会更大,势必导致回弹变形偏大,同时试件两端与刚性板接触产生应力紊乱,可能也会造成模量不准。
关于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方案比选
关于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方案比选受远安城建局委托,我院承担了城东大道、安泰大道、鸣凤大道和飞龙路的设计任务。
这四条道路均为城市主干道,是远安新区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地位十分突出。
为满足道路交通轴载需求,同时考虑到新区建设过程中难免对新建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我院就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组成形式提出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比选,并进行利弊分析。
1、路面结构组成形式⏹方案一:沥青混凝土面层分为上、中、下三层,共计15cm厚。
上面层:4cm厚AC-13C型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5cm厚AC-16C型普通沥青混凝土下面层:6cm厚AC-20C型普通沥青混凝土⏹方案二:沥青混凝土面层分为上、下两层,共计15cm厚。
上面层:6cm厚AC-20C型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9cm厚AC-25C型普通沥青混凝土2、两种结构利弊分析关于上面层集料粒径:由于面层厚度限制了最佳集料粒径,因此方案一上面层为细集料,表观较细腻;方案二为粗集料,表观相对方案一较粗糙。
二者并无质量差别,仅表观不同。
关于远近结合,分阶段摊铺:考虑到新区建设过程中重载车辆较多,难免对新建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道路的长期使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将方案一的上面层先不进行摊铺,待新区建成后再实现摊铺。
方案二由于下面层厚度仅为9cm,不适合上、下面层分阶段摊铺,建议一次摊铺到位。
若按方案一进行分阶段摊铺,即近期先摊铺中、下面层,远期再摊铺上面层,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中、下面层总厚度为11cm,若重载车辆过多,易导致面层损坏出现裂缝,从而增加后期摊铺上面层时的处理难度,并增加工程造价。
二是远期摊铺上面层时不可避免的要增加面层铣刨、更换平石、更换雨水口侧石和增加交通标线等工程费用,约400万/公里。
沥青路面承载能力应力应变指标分析
沥青路面承载能力应力应变指标分析摘要:笔者在路面结构力学基础上,研究了路面结构破坏的根本原因。
分析结果表面:路面破坏在于过度的应力或应变,而不是挠度造成。
有些路面损坏如推移、开裂与弯沉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与结构材料中的应力应变相联系。
因此,理想的承载力评价应以应力、应变为基础。
关键词:应力应变挠度承载力评价应力应变变化与“局部”破坏路面结构内的应力应变状况是极为复杂的,它随着结构层次组合、结构层厚度、作用荷载类型及温度、湿度等因素变化。
由于不直观、检测困难,目前在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只是将沥青及基层底部拉应力作为验算指标[1]。
FWD测试利用弯沉盆代替贝克曼梁的单点弯沉,使结构性能评价细化到路面各结构层。
这样建立在弯沉盆特性基础上的路面结构反算方法,使以应变为基础的无破损评价得以实现[2]。
本文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FWD测试数据获取结构层模量、应力应变及结构状态,而对对设计及评价指标不进行深入研究。
利用应变进行剩余寿命计算⑴AI法计算剩余寿命美国地沥青协会(AI)基本认定公路沥青路面破坏的两大准则是车辙和疲劳裂缝率。
通过模量的反算,也可以采用美国地沥青协会退到的两个道路寿命评估模型来确定路面的使用寿命。
这两个模型属于纯力学方法建立的路面剩余寿命评定模型,其特点是求出、,最重要的是首先确定路面的各层弹性模量。
由力学法建立的模型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它是利用弹性理论模型或粘塑性模型通过结构分析得到路面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3~6]。
对于疲劳开裂,在沥青协会MS-1路面设计手册所用的传递函数为:式中,为全路面20%~25%或轮迹带上45%裂缝率时的容许重复轮载作用次数(ESAL);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底部拉应变;为沥青混凝土面层模量。
对于永久变形(车辙),沥青协会给出的永久变形公式为:式中,为车辙13时的容许重复轮载作用次数(ESAL);为非胶结层顶面垂直压应变。
计算路面剩余寿命在用于路面补强设计中时,可取,若道路累计作用轴载次数为,则剩余寿命为:若剩余寿命不能满足要求,则需改变设计,重新计算加铺后路面的原沥青层底部的应力、应变和剩余寿命,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关于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技术措施探讨
( 4 ) 所组合 的路面结构 , 各个 结构层 次 的力 学特性及其 组成材料性质应分别满足各 自的功能要求 。 ( 5 ) 应充分考虑结 构层 上下 层次 的相 互作 用 以及层 间 结合条件和要求 , 如: ① 上下层的刚度 比, 是否会 引起上 层底 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② 无机结合 料类基 层或 底基层 的温 缩 和干缩裂缝 , 是否会 引起 上层 的反射裂缝 及下 层的 冲刷。 ③无结合料类层次的上层和下层 的集料粒径 和级 配 , 是否会 引起水或细粒土的渗漏。④ 下面层次的透水性 , 是否会引起 渗入水 的积滞和下层 表面 的冲刷 。⑤层 次 间采 用结合 或分 离措施 , 对层内应 力状 况的不同影响等等 。 ( 6 ) 在考虑并合理处理上 下层次 的相互 作用 的同时 , 还 需要顾及路 面体 系中各结构层 的性 能的协调 , 以提供使整个 路面结 构体 系的性能 和寿命达 到平衡状 态的路面结构组合 , 避免出现由于个别层 次的性 能指标过于薄弱 , 而使整个路 面 结构的使用寿命 降低 。 ( 7 ) 除了采取 路表 排水 和减少 地表水 渗入 的措施外 , 组 合设计时 , 还应考虑采取各种疏导 和排 除地表 渗人水 以及增 加抗 冲刷能力的措施 , 如: ① 路肩结构应含透水性层次 , 便于
于结合料含量 的增大 而引起 收缩裂缝 数量增加 和缝隙宽 度 增大 , 从 而加剧沥青面层出现反射裂缝的严重程度。 ( 2 ) 选用 沥青结合 料类 材料做基 层的沥青路面 通 常宜选用粒料类底 基层 , 但粒料层和路基产生的永久 变形在路表的车辙总量中会 占据较大的 比重 , 结构设计 时需 考虑这 部分永 久变 形量 的影 响 。选用 无机结合 料类底基层 时, 由于其刚度较大 , 沥青类基 层底 面的拉应力 以及路基 顶 面的压应力会降低 , 因而 , 有 利于增 加沥青层 的疲劳寿命 和 减少路基的永久变形量 。但 无机结合 料类底基 层产生 的干 缩和温缩裂缝有可能影 响到沥青 层 , 使之产生 反射裂缝 , 因 而, 在配伍基层时可考虑选用能 减缓 反射裂缝影响的半 开级 配沥青碎石基层 , 但渗 入水仍有 可能浸湿路基 和冲刷路床顶 面, 产生 唧泥病 害。 ( 3 ) 选用粒料做基层 的沥青路 面 粒料类基层的承载 能力取决 于粒料 的抗 剪强 度和抗变 形能力 。粒料 的类型 、 级配组成 、 细料含量和塑性指数、 压实 度以及湿 度状况 , 都会影 响粒料 的抗剪强 度和抗变形 能力。 选用 优质集料 、 良好级配 、 限制细料含量及其塑性指数 、 要 求 达到足够高的压实度 , 这些措施可 以保证粒料基层具有 足够 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 能力。 ( 4 ) 以热拌 沥青 混合 料做磨 耗层 和水 泥混凝 土类材 料 做下面层的复合式路面 下面层选用普通水泥混凝土时 , 结构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是沥青表面层 的反射裂缝。为 了减缓反射裂缝 的产生 , 混凝 土下面层板的横缝 内必须设置传力杆 , 以减小接缝两侧的挠 度差 , 从 而降低沥 青 面层所 承受 的竖 向剪切 应力 水平 。同 时, 还可在水泥} 昆 凝土下面层和沥青表面层之间加设沥青碎 石或橡胶 沥青应力 吸收层 , 以缓解沥青面层内由于混凝土 面 层 的竖 向和水平 向位 移而产 生的应 力集聚 。面层 选用连续 配筋混凝 土时 , 由于裂缝 间距 和缝 隙宽度 小 , 不会 使上 面的 沥青面层 产生 反射裂缝 。 3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技术措施
第十一章沥青路面结构设计1
第二节
损坏形式与设计控制指标
一、沥青路面的损坏形式 常见的沥青路面破损类型有如下四类:
①裂缝类破损:包括龟裂、块裂及各类单根裂缝等; ②变形类破损:包括车辙、沉陷、拥包、波浪等; ③松散类破损:包括掉粒、松散、剥落、脱皮等引起的集料 散失、坑槽等; ④其他破损:包括泛油、磨光(抗滑性能差)等。
目标值 弯沉ls≤ld,及拉应力σm≤σR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 横向力系数,构造深度 动稳定度 极限拉应变
测试方法 程序计算 平整度测试仪、多轮仪 横向力系数SFC60,铺砂法或激光法 60℃,0.7MPa轮碾车辙试验 0或-10℃,50mm/min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冻融劈裂试验强度比
冻融劈裂试验
一、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形式
根据基层类型,沥青路面结构可组合成四种典型 结构形式: (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半刚性基层上设 有较薄的沥青层结构。 (2)柔性路面——各结构层由沥青混合料,或沥 青贯入碎石、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砂 砾等柔性材料组成,无半刚性材料层的结构类型。 (3)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采用贫混凝土、混凝 土等基层的沥青路面。 (4)混合基层沥青路面——在半刚性材料或刚性 材料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柔性基层的路面结构。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 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要承重层,因此,对底 基层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底 基层也可分为上、下底基层。 基层、底基层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的 原则,认真做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交通量及 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以及路基水文状况 等因素,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 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或沥青混合料、粒 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应充分利用沿线地 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士类或粒料 类等。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力学 性能和扩散应力的效果,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 能,以及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 各结构层的材料变化不宜过于频繁,应有利于施 工组织、管理与质量控制。
沥青路面结构图纸设计说明
米为单说明厘位。
:本图均以尺寸工路青技面施4改土配1参照《公考4565范》(T G F-204术规须按层(J T J0200)>要及满足<基2基材求。
料3面层工施用采普通凝青采青混用A H-7沥,标号7中粒沥。
沥5细S B改性级A c-20C型,沥6矿料式青用量3.%-.%。
须≥93%。
模E0≥3M P a,如回弹实必10土稳定含量4%水泥不碎压求,应高土基强度.必须≥5%,水泥提施足要采取措能满石的层(水=6:94)、下基层(:上比:度8半刚性配合碎基石碎的压石=4:96),采实量6%水泥稳定用2.5号水9.水泥泥含七天浸水碎石抗关规定、6%压的水泥稳定度≥2.5M p a。
水抗浸压强有天石七水泥稳定碎强度≥3.0M p a、4%的于35%,底小于于。
大级配碎石不应层定值不应大于%底基范》(J T J034-20)的的压面层碎工技术规符合《公路值要以应小量6、%为值掺13.透层采用液体沥青(规格:A L(M)-1),用量为0.6-1.0L/m².粘层采用液体沥青(规格:A L(M)-3),用量为0.3-.5L/m²。
14.稀浆封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做混合料,具体集要求满足《公路沥青面施工技术规范》(J T G F40-204)第6.5条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2 0.86 0.71 0.83
试件数 73 76 14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样本数 292 304 596
沥青层永久变形
轮辙量模型向车辙量模型转换
——MEPDG永久变形模型(3476个试件, 经28个州88LTPP路段387组数据验证) ——AC-16、AC-20普通,AC-13、AC-20改性, 5、10、18cm厚沥青层,22种路面结构, 15℃、20 ℃ 、25 ℃ 、30 ℃、 35 ℃, 100kN:200万、500万、1000万、1200万轴次, 共200个工况的沥青层永久变形量 ——4种相同混合料的轮辙仪试验,得到相应的轮辙量
沥青层永久变形
机理
——固结变形、剪切变形
抗剪切变形性能评定(沥青混合料)
——马歇尔试验(稳定度,流值) ——三轴压缩试验(c,φ) ——三轴静蠕变试验(流动时间) ——三轴反复加载蠕变试验(流动数) ——定高度反复加载单剪试验(G*,γ) ——轮辙仪试验(动稳定度)
车辙量控制(路面)
——永久变形量预估 ——混合料控制指标
沥青层疲劳损坏预估模型
标定与验证
——北京,ALF试验3个路段 ——加州大学路面研究中心UCPRC,HVS试验6个路段 ——内华达州西部环道Westrack, 8个路段 ——密尼苏达州环道MnRoad, 10个路段 ——阿拉巴马州沥青技术全国研究中心NCAT,3个路段
验证后疲劳方程
结构层材料
沥青结合料类 无机结合料类 无结合料类
结构层组合方案
无机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 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 无结合料(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 复合式路面 底基层
——无底基层、粒料底基层、 无机结合料类底基层
无机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组合方案
面层 表面层 联结层 基层 基层 底基层 路基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SMA、OGFC、沥青表面处治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缺失 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贫混凝土 级配碎(砾)石、 填隙(水结)碎石 水泥、石灰-粉煤灰或 石灰稳定碎(砾)石或土
路基
路床顶面模量要求≥ 40MPa、60MPa或100MPa
损坏类型
沥青结合料类结构层的疲劳开裂 无机结合料类结构层的疲劳开裂 沥青层的永久变形 粒料层和路基的永久变形 沥青面层的低温缩裂 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损坏类型
类型 面层厚度 主要损坏 次要损坏 季冻地区 沥青结合料类和无结合料类基层 厚 沥青层 永久变形 沥青层 疲劳开裂 中厚 沥青层 疲劳开裂 沥青层 永久变形 薄 基层和路基 永久变形 无机结合料类基层 厚 面层 永久变形 中厚、薄 基层 疲劳开裂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模型 室内小梁试件疲劳试验(3分点弯曲,148根试件) 室内疲劳开裂模型
混合料类型 水泥稳定砂砾 水泥稳 定碎石 悬浮密实 骨架密实 骨架空隙 水泥稳定土 二灰稳 定碎石 悬浮密实 骨架密实 0.77~0.57 0.7,0.55 0.7,0.6,0.55 0.85,0.8,0.7 应力比 0.7,0.6,0.55 样本数 15 19 19 14 20 20 19 22 疲劳关系式
力学经验法
——建立路面结构在轴载作用和环境影响 下的力学响应与使用性能的关系 ——Shell法、AI法 ——MEPDG法
厚度设计与使用性能分析和预估
力学经验法要点
路面结构力学响应模型 损坏模式和使用性能(损坏)标准 使用性能(损坏)预估模型 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力学性状和指标 轴载作用和环境(温度、湿度)影响 材料和结构的变异性及结构设计的可靠度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力学经验法
姚 祖 康
2012.12.5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力学经验法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体系 ——2002~2003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参数研究 ——2005~2007 基于多指标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2009~2011
背景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沥青碎石或 粒料基层的出场 1997版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修订 美国力学经验法路面设计的研制 ——AASHTO-2002→MEPDG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模型
裂缝扩展
SF 10 ( 0.00285 h 0.293)
h——结构层厚度(mm)
沥青层低温缩裂
沥青低温性能指标
——低温蠕变劲度(弯曲梁流变BBR) (路面最低温度+10˚C) S<300MPa ——蠕变曲线斜率(弯曲梁流变BBR) (路面最低温度+10˚C) m>0.35 ——断裂应变(直接拉伸DT) (路面最低温度+10˚C) ε>1% ——临界开裂温度低于路面最低温度
材料性能与路面性能要求的结合
沥青层永久变形
轮辙变形预估模型 轮辙深度模型
T rd k1 rd 0 T0
a
p N p N 0 0
b
c
v v 0
d
rd-辙深,T-温度,p-压力,N-次数,v-空隙率,k1-修正系数
1.589 N f 1.509 1016 3.973 S 0 VFA2.720
( R 2 0.710)
室内疲劳试验(4点弯曲,常应力,108组)
1.023 N f 5.465 1015 4.287 S 0 VFA1.980
( R 2 0.782)
室内综合疲劳方程
0.436 0.846 ( 0.237h5.408) 1 0 . 362 S VFA exp 16 3.973 1.589 2.720 0 N f 1.65410 S0 VFA ( 0.237h 5.408) 1 exp 3.333
——平均偏差0.191,优于AI(0.275)、MEPDG(0.273)
沥青层低温缩裂 沥青层低温开裂量预估
I 0.075(T 0.7 ha 0.5a ) log S 0.026S log J
I—裂缝指数(全路幅横裂数加半路幅横裂数之半), ha—层厚(cm),a—路龄(年),S—劲度(MPa), J—路基类型(砂=5,亚粘土=3,粘土=2), T—设计温度,取绝对值(℃)。
lg N 13.363 13.227 ( r / f r ) lg N 13.269 13.687 ( r / f r ) lg N 11.618 10.421 ( r / f r )
二灰稳定碎石
lg N 10.439 8.346 ( r / f r ) lg N 13.091 13.903 ( r / f r ) lg N 14.274 12.642 ( r / f r ) lg N 14.048 11.980 ( r / f r ) log N 13.775 12.231 ( r / f r )
等级 裂缝指数 路面状况
开裂间距(m) >100 100~51
次,中修 差,大修
低温缩裂设计标准
公路等级 高速 一级 二级 特重冻区 3级 4级 重冻区 1或2级 2或3级 3或4级 中冻区 1级 1或2级 2或3级
技术方案
结构设计方法 损坏类型和损坏标准 使用性能(损坏)预估模型
——分别按各类损坏的特性和条件建立
技术方案
结构设计方法 ——经验法、力学-经验法 损坏类型和损坏标准 使用性能(损坏)预估模型 损伤累积 土和材料力学性状的表征指标和测试方法 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设计(或现有)路面结构的评定
结构设计方法
经验法
——建立试验路面结构、轴载作用和 使用性能(损坏)三者的经验关系 ——CBR法、AASHTO法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要求≥40MPa、60MPa或100MPa
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组合方案
面层 磨耗层 联结层 基层 基层 底基层 路基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SMA、OGFC、沥青表面处治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缺失 密级配沥青碎石、半开级配沥青碎石、 开级配沥青碎石、沥青贯入碎石 级配碎(砾)石 水泥、石灰-粉煤灰或 石灰稳定碎(砾)石或土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模型 水泥稳定类疲劳方程
lg N f 12.409 12.570 ( r / f r )
二灰稳定类疲劳方程
lg N f 14.064 12.480( r / f r )
无机结合料类综合疲劳方程
lg N f 13.237 12.525( r / f r )
使用性能(损坏)预估模型 损伤累积 土和材料力学性状的表征指标和测试方法 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设计(或现有)路面结构的评定
路面结构层和材料类型
路面结构层
面层——表面功能为主 基层——承载为主 底基层——基层与路基间的过渡 特定功能层——排水层、防冻层、应力吸收层、 夹层、封层、隔离层等
各层分配比例(非无机结合料类基层)
<50 30 15 45 10 50~100 70 15 10 5 101~200 80 10 5 5 >200 100 0 0 0
沥青层厚(cm) 沥青层(%) 粒料基层(%) 粒料底基层(%) 路基(%)
使用性能标准
低温缩裂分级:6级
一级 <1 优 二级 1~2 良 三级 50~36 >2~3 中 四级 35~26 >3~4 及格 五级 25~15 >4~7 六级 <15 >7
力学经验法设计流程
交通荷载 路基承载力 湿度 温度 路面材料性质
公路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