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56167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4.png)
4、情绪反应与表达的后期发展
在生命最初几年,大多数情绪都发生了
到了儿童期,儿童情绪发展的最大变化是引发情绪的事件与情境反应之间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日常情绪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变得越来越消极,积极成分越来越少
从成年早期开始,人又逐渐变得更为积极
①深度恐惧:“视崖实验”,9个月时对深崖产生恐惧反应
②碰撞恐惧:八九个月的婴儿出现了预期的防御反应、心率加速和其他的恐惧信号;
③陌生人焦虑:4—5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陌生人焦虑的预兆
④分离焦虑:婴儿的分离焦虑出现在半岁以前,8—10个月时逐渐达到顶峰
3、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尴尬
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绪,22个月时,婴儿能够在镜像中再认自己时开始出现
5、情绪理解与调节
凯勒奈的婴儿表情知觉4阶段:
无面部表情知觉(0—2个月):婴儿对成人的表情不能辨别,婴儿自发的表情与养育者的表情没有联系
不具有情绪理解的表情知觉(2—5个月):婴儿能够知觉成人的表情,对养育者的面部表情能做出情绪反应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婴儿能够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能够把表情识别与情境联系起来
早期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同时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随后的家庭组织模式是相关的,且这种关系在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中扮演重要作用。
依恋形成的四个阶段(施卡福和埃莫森)
非社会性阶段
(0—6周)
婴儿对养育者缺乏区分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在这个阶段末,婴儿表现出对社会刺激(微笑的面容等)的的偏好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
婴儿逐步能够将母亲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不同,但是婴儿不会出现反抗分离的反应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a7ff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e.png)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指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感受和意愿。
这一认识的发展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对其后的社会和情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首先,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通过内外部的刺激逐渐建立起来的。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开始接触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例如声音、触摸、嗅觉等。
这些刺激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反应,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动作可以产生效果和反应。
同时,幼儿还通过观察自己的亲人和其他孩子,逐渐认识到他们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意愿和行为。
这些经验和观察使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能力。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神经发育因素和亲子关系等。
社会文化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西方社会,重视个体权利和自主性的文化背景下,幼儿更倾向于发展出较为积极的自我意识。
而在东方社会,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加注重自我控制和集体利益,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神经发育因素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幼儿的早期大脑发育过程中,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是控制记忆和意识的关键区域。
随着这些脑区的发育,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起来。
最后,亲子关系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安全和温暖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知,而冷漠和疏离的亲子关系可能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后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旦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而无法建立自我意识的幼儿则可能会出现自私、自我中心和缺乏合作意识的情况。
此外,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和情感发展息息相关。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ppt课件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823a71e87101f69f31953b.png)
信息反馈和评价 ▫ 对自我身份中积极的方面多进行自我强化
14
儿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 自我调节:
▫ 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为达到某种 目的而发动和维持的积极的行为过程。
• 自我控制:
▫ 个体抑制某种有碍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过程
忠诚
6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
▫ 个体对自己所有身心活动的觉知,既包括内部心理 状态,也包括外部体貌和言行表现,同时还包括个 体对与外界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的社会实践 和人际交往的产物。 Nhomakorabea7
• 自我意识的结构
▫ 从形式上看: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控
1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2
•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3
• 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 生理的自我:3岁以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以躯体特 征为主,常常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部现象,甚至 认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自我中心期)
▫ 社会的自我:3岁到13、14岁,社会自我,开始从 成人和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事物。(客观化时 期)
从轻信他人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道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道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 隐性自我和显性自我
3-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区分“别人看到的自我”和“别人看不到的自我”,开始出现了说谎行为和 伪装自己的言行。
10
▫ 从内容上看: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认识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c4498f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0.png)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认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1岁末就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有一天一个宝妈说,孩子昨天晚上闹了一晚上,也不为什么,就是因为看电视,她想看小猪佩琪,我给他换了《小猪佩奇》,她还是不满意,非要哭。
仔细追问才发现,是当时电视有点卡,遥控器按几下才管用,妈妈嫌孩子乱按会更卡,所以拿过遥控器给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但这背后都是自我意识发展在作怪。
除此以外,孩子还会有很多行为:比如跟别的孩子抢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夸别的孩子,占有欲极强;钻牛角尖,固执任性;常常在镜子前观察自己,开始在意别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说到自我意识,这是一个非常大也非常复杂的话题,它带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从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聊起。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比如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精品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de3bb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1.png)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精品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的过程。
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情绪调控和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年龄段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
0-1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通过听觉、触觉以及基本的感知来认识外界。
他们能分辨出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的事物,并借助视觉和听觉感知来探索自己的身体。
此时,幼儿会观察自己的手指、脚趾,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并通过伸手触摸、握住、抓取等动作来感受和认知自己。
1-2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够使用“我”来指代自己。
幼儿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感受和行为。
他们会使用手势、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如把手指向想要的物品或者指向自己的身体部位。
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开始出现“我的”概念,并与他人区分开来。
同时,幼儿在这一阶段也开始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能够表达自己的快乐、愤怒或者不满。
2-3岁是自我意识持续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他们能够告诉他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物品等个人信息。
幼儿开始注意到和他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性别、家庭成员、兴趣等。
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幼儿也开始发展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并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同时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幼儿开始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也开始在集体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
幼儿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逐渐发展出对自己的自尊感。
同时,他们也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来满足自己的自尊需求。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4414466168884868762d67d.png)
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观点的采择 塞尔曼两难故事 角色采择的阶段 交往技能的训练 角色扮演
儿 童自 我 意 识 的 发 展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 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 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 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变 生理 -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 心理 社会 -自我意识的特点
儿童成熟速率的影响
—青少年达到身体成熟的年龄存在着惊人的个别
差异。一般来说,正常的女孩达到青春期的时间 比正常的男孩要早两年。但是在同性别内,到达 青春期的年龄差异可以长达四年。 —身体成熟的早或迟会使同年龄的儿童招致不同 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 能力和社会交往。身体成熟的早迟对男女青少年 的影响有些不同,这可能是与社会对男女孩不同 的期望所造成的。
性欲发展阶段
潜伏期:儿童从5、6岁后,性冲动开始 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一 直持续到青春期开始。最大的特点是对 性缺少兴趣。 生殖期:进入青春期的儿童性的能量重 新涌现,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 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的伙伴,考虑 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个性 的 发展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口唇期: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 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口腔 一带是获得快感的中心。 肛门期:这个时期肛门是获得快感的中心。 性器期:里必多这时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 分,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 源,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 器和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b1820002020740be1e9b90.png)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40420479563c1ec4da710f.png)
1、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自尊=成功/抱负水 平) 波普: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构成 自尊体现在: 社会自尊(自己和同事互动关系的满意度) 学业自我效能自尊(对重要事件的把控) 家庭方面的自尊(价值感、家人接纳) 身体意象自尊(对自身外表的看法和观点) 整 体 自 尊(对自身整体上的评价) 黄希庭:总体自尊、一般自尊、特殊自尊(分为个 人取向和社会取向)
自我概念的作用
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 个人需要按 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 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 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 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 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 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 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 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 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学者的研究 刘金花---“点红实验” 对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协作研究显示:自我评价发 生在3-4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于4周岁左右,自我 控制发生在4-5岁之间。 时蓉华提出确定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4个标准: 1、儿童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 和动机。 2、儿童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 动作的主体。 3、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4、儿童能够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2、经验解释 自尊=成功/抱负
3、期望定向 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 伯恩斯(1982):儿童对自己及其后继行为的期望, 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感念相 一致。 金盛华(1993):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 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的结果。其消极 自我概念导致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 待都偏离应当被鼓励和提升的学生角色,差生的成 绩落后是一个新的自我一致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d71d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9.png)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观察自己:从出生到约18个月的阶段,婴幼儿开始通过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会对自己进行观察,注意到自己的动作和形象,但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动作和形象是属于自己的。
2.显示自己:大约18个月到2岁的阶段,孩子开始学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动作、声音和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3.认知自我:2岁开始,孩子逐渐开始认知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理解自我:3岁左右,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5.比较自我:4岁及以上,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技能等感到自卑或自豪,并试图通过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6.理解他人: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孩子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1.提供合适的反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要指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困难,并鼓励他们从中学习。
2.给予自主权: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自主选择,例如在玩具和衣着方面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索机会,例如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游戏和材料,鼓励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创造。
同时,也要确保孩子在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4.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PT精品文档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8a41ddda45177232e60a246.png)
.
9
了解你自己 ——自我监控量表(是/否)
1、我发现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很难的。
2、我的行为通常是我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表露。
3、在晚会和其他社交聚会中,我并不试图按别 人的喜好说话做事。
4、当别人和我的观点不同时,我会为自己相信 的观点辩护。
5、我能够对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做即兴讲话。
.
10
6、我会做出一些样子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 让人高兴。
生理自我—对身体、生理状况的认识 (身高 体重 容貌 疼痛 舒适 温饱)
心理自我—对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知 (智慧 能力 性格 气质 兴趣 意志)
社会自我—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 体验与愿望
(自身地位、责任 力量)
.
4
二、自我意识的构成 1.自我认识
认识形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批评 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认知—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判断 社会比较过程:
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
人民搜索 总裁
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 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 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2009年4月16日,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 9月,受聘出任人民搜索总经理
主我——感受者“我真伤心”
客我——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 价
自我评价“我是一个胆小的人”
.
6
2.自我体验:一个把自己丢了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公差奉命押解犯人,人犯 是一个和尚。和尚不甘心沦为阶下囚,路 上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时机。一天晚上,两 人投宿一家客栈。酒过数十巡,不胜酒力 的公差醉得一塌糊涂瘫在床上,和尚乘机 从公差身上摸出钥匙,打开了自己手上的 镣铐,再把镣铐铐在公差的身上。仍难消 心中愤恨,又找来一把锋利的刀子,将公 差的头发全剃光,趁着夜色逃之夭夭。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f282c876c66137ee0619cd.png)
儿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意识在儿童乃至成人阶段都会不断发展完善,因此不存在自我意识有或无的绝对概念,只有强或弱的相对概念。
自闭症儿童普遍自我意识落后,即自我意识弱于其认知理解能力,比如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会唱几十首儿歌或能完成几十块拼图,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
自我意识发展落后的后果就是:1)行为只凭本能。
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追求快乐的一大表现就是懒惰,追求快乐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破坏。
懒惰还好说,而破坏的形式时常是暴力的。
2)没有进步意识。
我们不断努力前进,是因为内在的发展动力,让我们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若失去这一动力,学习便丧失了意义(此学习非应试教育的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只能变成填鸭式。
不过好在孩子只要通过练习,学会了的便会成为兴趣,所以当内在缺乏动力时,外在就要增加动力督促学习。
3)失去道德约束。
我们如此生活,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通俗讲是面子,高级讲是道德。
如果一个不顾面子和没有道德人,那么社会监督这种无形约束就无效了,他们的行为将只能靠外力。
很多大龄严重自闭症只能锁在家里就是如此。
以上三条,都是社会群体不喜欢接受的。
直接导致了社交障碍。
话说回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从简单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主要起始点时间不同,可一旦开始发展后,其实是互通有无互相影响的。
家长和老师也可对照孩子能力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干预训练。
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包括和自己相关的可视范围事件。
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ppt课件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098a8276c66137ef061982.png)
.
.
.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
坚持性 自制力
总的来说,幼儿自 我控制能力还较差。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趋势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
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
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
制特征的影响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 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 自我意识
思考:对于自信心差、 胆小畏缩的小孩, 要怎么做?
眼神: 表情: 动作: 其他
.
(二)在各种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的自 我意识
1)指令游戏
(指令:坐下,起立,向前弯腰,跳一跳,小鸟飞, 转一个圈再拍拍手……)
(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 自我评价的机会
活动后(游戏、绘画、 做操、手工等),引 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五)家园配合,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 教育
父母最不能对孩子说的一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要是这样,你一辈子都没出息!” “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 “和你爸一个德行!” “你长得真丑;眼睛真小!”
2)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树立幼儿自我意识 3)教师还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活动如:
我长大了, 画画我自己, 丑小鸭,评评我自己, 谁最能干, 我的优点和缺点……
(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培养幼 儿的自我意识
父母、教师评价幼儿的方式: 客观 公正 (忌讳用“最”、“笨”、
“讨厌”等词,多给予信 任和鼓励)
.
.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二)在各种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的自我意识 (三)教师评价方式要正确 (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五)家园配合,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
儿童时期的自我发展
![儿童时期的自我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313f035f0e7cd184253631.png)
儿童时期的自我发展个体特征与环境四岁的Jacob盘腿坐在儿童保育中心室内的地板上。
现在,宽敞的保育中心只有他和一位发展心理学家Maria。
他们已经一起玩耍了20分钟了。
Maria给Jacob 以下指导:“我有一个礼物给你。
但是我需要先把它包起来,这样才会有惊喜。
你要帮助我。
不要看,这样我就可以把它包起来然后给你一个惊喜了。
当我准备好给你礼物的时候我会告诉你,可以吗?不要看!”然后,Maria走到了Jacob身后,站在距离Jacob大约5英尺的地方,她包装时把包装纸弄得沙沙作响以吸引Jacob的注意力。
沙沙声响起后,Jacob马上转过头去看Maria,问道:“你做好了吗?”Maria提醒他游戏的规则是不许看,Jacob又转了回去。
五秒钟之后,由于Maria在继续制造包装礼物的沙沙声,Jacob又一次转了过去,不好意思地朝着Maria笑。
Maria说:“记住,不要看。
”Jacob不顾她的提醒,继续看着Maria,直到60秒之后她递给他一件包好的礼物。
Jacob拿到礼物,脸上露出一个喜悦的笑容。
Janelle也是4岁,现在她和Maria一起,也收到关于惊喜小礼物的指示,要求在包装礼物的时候不许看。
当Maria制造包装礼物的声响时,Janelle安静地坐着,望着她运动鞋上的蕾丝边发呆。
她什么都没说,也没有转过去看Maria在做什么。
一分钟之后Maria宣布她包好了。
Janelle笑着转过身,接过地给她的礼物。
几星期后,Jacob和Janelle与两位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坐在儿童保育中心。
四个孩子面对着墙坐成一排。
Maria给他们一下指示:“你们喜欢礼物吗?在这个袋子里有我给你们每人人的礼物。
我需要先把他们包上,这样就能给你们一个惊喜。
你们要帮助我。
不许看,这样我才能包礼物给你们。
我准备好给你们礼物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们,好吗?记住,不许看!”然后,她走到四个孩子的后面开始将包装纸弄出很大声响。
她刚开始做,Jacob就转过头看着她,问道:“准备好了吗?”Maria提醒他游戏的规则是不许偷看。
育儿知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育儿知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07e149ddccda38376baf4b.png)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的范畴。
所谓个性,指个体的倾向性心理特征。
其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
\n
\n小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他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
、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和别的东西一样来玩。
此后,小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自我意识出现。
1岁后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
这是因为他逐渐把自己和别人、别的东西分开;认识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苹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
掉,枕头可以被自己从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
随着言语的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
”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
2~3岁后,小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入实质阶段。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只有具备明确的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品质如需要、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才逐步形成。
自我意识通常要到青春期发育完成后才真正建立。
\n
\n本文摘自《婴幼儿养育指南》由
授权摇篮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儿童自我意识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自我意识和同伴关系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5aadd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c.png)
返回
第19页,幻灯片共27页
第四节 幼儿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2岁时开始表现,3岁以后更加明显和
back
第26页,幻灯片共27页
21/12.10/12.0220222
第27页,幻灯片共27页
童年中期儿童自我的发展
❖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指对自我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 感。 从7-8岁开始,儿童的自尊至少分化为学业成 就的自尊、社会交往的自尊和身体的自尊。随 着年龄的增长,这三种自尊又进一步分化。
第23页,幻灯片共27页
童年中期儿童自尊的等级层次结构
学业自尊
总的自尊
社会性自尊
身体自尊
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 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 要的途径。
(一)满足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 (二)同伴是范型。 (三)同伴是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四)是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返回
第16页,幻灯片共27页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17页,幻灯片共27页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幼儿期同伴的依恋强度和同伴之间的 友谊都有显著的增长。但这时的同伴关系是脆 弱的、易变的。 ❖(三)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入学以后,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
第18页,幻灯片共27页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塞尔曼(Selme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 阶段:(课本第34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尊=成就感(成功/抱负水平)
从公式中可看出,对个体自尊有重要影响的不是个体所获得 的实际结果,而是个体对所获得结果的认知,即主观评价。
2、二维结构模型。 波普和麦克黑尔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
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知觉的自我就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具备或不具备的各 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客观认识。
2、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
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尊越来越分化。 但是,总体自尊和自尊的组成部分是有区别的。儿童的一般 自尊不同于自尊的特殊方面,一般自尊的大部分变异也不能 从自尊的各组成部分来解释,两者间不能相互代替。 (Harter,1982)
意义的成份,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魏运华(1997)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定义基础上指出,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 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这一定义包含4层主要意思:
1)自尊是一种评价与体验。
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认知和意志成分
自尊:情绪和情感成份。
增长却有所降低。
一般来讲,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日益 复杂,并逐渐变得更为稳定。
(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伯内特的研究发现: 在数学和身体方面,男孩自我概念的得分比女孩高; 而在阅读方面,女孩自我概念的得分比男孩高。 儿童自我形象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 增长而变化,男性发展比较迟缓,女性发展比较迅速。
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评价和体验, 但并非所有的评价和体验都属于自尊,只有那些对自我价 值的评价和体验(如自信心、成就感等)才属于自尊。
4)自尊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
上行比较(与比自己好或强的人比较)
下行比较(与比自己差或弱的人比较);
横向比较(自己与他人比较)
纵向比较(个体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将来比较)
结果表明:
9个月的婴儿:已出现最早的视觉形象上的自 我再认
15-18个月大的婴儿:产生客体我,通过性别、
年龄等特定的分类线索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两岁以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年龄
0-3个月
自我认识
对人特别是婴儿感兴趣,在自己的身体 与他人的身体之间开始有区分 3-8个月 利用动作一致性线索认出自己,对自己 与他人的区分更巩固 8-12个月 利用动作一致性和身体外部特征认出自 己,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具 有稳定的连续性特征 12-24个月 巩固基本的自我特征,如年龄、性别, 能单独用部分特征线索认出自己,可以 不需要动作一致性线索
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的比值。
2、库伯史密斯: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 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 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 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一、自尊的定义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 要的关系的反映。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自尊是指个人自我感觉 的一种形式,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
沃特金斯和董奇又把自我概念的结构具体分为8个维度。 生理能力/运动 生理外貌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
自我概念
语文 数学 学校 一般
Watkins和董奇的儿童自我概念多维结构模型示意图
二、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社会互动
(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一)社会互动 儿童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评价形 成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的“镜我理论”指出,
什么是自我
两个基本特征: 二是跨时间的“稳定的同一感”(纵向) 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存在的,不随环 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个主要方面
知: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概念)
情:自我的情绪体验(自我感受、自尊、自爱)
意:自我控制和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掌握)
一、儿童自我的发生 儿童自我的发展顺序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第一阶段:自我认识,0-1岁,产生了主体我(I)”宝宝”。 第二阶段:自我命名,1-2岁,逐渐学会称自己为“我”,标
3.自我情感
社会互动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途径:
1、重要他人 2、儿童的自我整合过程
3、社会文化所赞许的内容
重要他人
学前——家长 小学——教师 中学高年级——同伴 大学——教师
(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童年早期,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
段,儿童的自我概念严格受限于身体方面,自我被当作身体
3、儿童的自我评价
一方面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 方面,儿童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逐 渐提高。 4、从自我的功能来看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
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 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结构日趋稳定——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 信念体系和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自尊的分类
1、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 这一思想是由W.詹姆斯的自尊公式引出的,即自尊是个 体成功与其抱负水平的比值。 临床学的研究认为,个体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间的巨大
差异是其精神失调的最初标志,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重要原
因。 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种失 调,而且是一种成熟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自尊和 理想自尊的差异越来越大。
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是指自我
系统中的认知方面或描述性内容,表达的是人们关
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
的问题。
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即自我概念为个体的存
在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性,并引导其行为按照
有利于保持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即个体按照与自我概念
的组成部分,通常指头部。 塞尔曼认为,儿童最初的自我概念是“物理概念”, 在自我发展的这一水平上,儿童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 物理体验不加区分。在随后的第二水平,儿童认识到内部状
态与外部状态的区别,知道根据主观的内部状态来定义“真
正的自我”。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
客观化程度
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希望成为什么人的一种意向和一种想拥有 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
当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相一致时,自尊就是积极的;两
者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3、三维结构模型
斯蒂芬哈根和波恩斯(Steffenhagen & Burns)提出的自尊结构模型包括3 个相互联系的亚模型。
4、四维结构模型
志着客体我(me)的产生。
第三阶段:2-3岁以后,开始能把自我和他人加以比较,从而
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
刘易斯(Lewis,1979)及其同事通过镜子、照
片和电视机来测查婴儿再认自己能力的发展,以探讨儿
童自我的发生过程。
比如在镜像实验中,研究者在婴儿未觉察的情况
下,给婴儿的鼻子涂上红点,观察他们在镜子前看到自 己形象时的反应。
这种情绪情感体验与评价密切相关,评价是体验产生的前提和
基础。
2)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
积极的自我的评价和体验——自尊 消极的自我的评价和体验——自卑 自尊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而是对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因此,自尊是需要在教育工作 中努力培养的。
3)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自尊和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两个不同的成份或结构。两 者密切联系又存在区别。
自我概念是个体有关自我的描述和评价过程,而自尊则是 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一)自尊的结构
1、单维结构模型。这一模型是由w.詹姆斯(James,1890) 提出的。他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它取决于个体 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他提出 一个著名的公式:
库伯史密斯的四维结构模型认为,自尊包含4个方面:
(1)重要性,指个体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 和赞赏; (2)能力,指个体是否具有完成他人认为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
(3)品德,指个体是否达到伦理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程度;
(4)权力,指个体影响和控制自己生活与他人生活的程度。
5、六维结构模型 我国学者魏运华认为,儿童的自尊主要由6个因素组成: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儿童把他人当 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 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一)社会互动
他们认为,儿童自我概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己呈现给他人的形象的想象
2.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的想象
相一致的方式解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
3.决定个体的期望,即个体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建
立自己的期望和后继行为。
一般自我概念
学业自我概念
社会自我概念
情感自我概念
身体自我概念
英 历 语 史
数 学
科 学
同 伴
重要 他人
特定 情绪 状态
生理 能力
生理 外貌
谢弗尔森认为自我概念具有以下7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组织或结构。 2、是多侧面的,特定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采纳的范
社会比较能力的发展:社会比较出现于学前期, 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
(一)从简单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