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
第4课《灯笼》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句段摘录:文章第2段 我品读出的意味:通过一个排比句, 五个“想起”,引出灯笼所触发的作者的情思,能够感受到灯笼于 作者生命中的“结缘”之多。
(3) 我圈画的是第3段,该段所写的这份祖孙情深让人神往,虽 是寂暗的夜晚,却有着脉脉的温情。
释
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疑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 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解 惑
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释
疑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解 惑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 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 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帝王灯下垂泪,将领挑灯看剑,抗 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理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 态度。
解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 语
勇杀敌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言
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
局更的具担凝忧聚和力对的未精来神的,期团望结,抗希战望,有打更败强敌大人的,力保量卫,好有探
自己的家园。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方
初
面来抒写灯笼的?
读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抗战前期,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
课 文
PPT《灯笼》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3)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 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 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 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 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7.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 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 何这样安排?
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第11段引述历 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虚写 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为后面的直 抒胸臆做铺垫。
5).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 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 在心里。
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 饱含着母亲的慈爱之情, 所以 “我”记得清清楚楚。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6).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 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不行。 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 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 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6.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 对慈母的回忆。 一句话单独成段 突出了这句话 给“我”的印象之深, 对“我”的影响之大。
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 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 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第4课《灯笼》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挑.灯看剑(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唐代李白《送友人》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3.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精美课件
另一方面,散文通常从“小”写起。文章中的“灯笼”, 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文中的人物也 是一些微末的、被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的“微小”之人。但作 者却能带着珍惜的心情将这些“小”的人和事细心发掘出来, 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 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 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将情感的切入由小到大,由优 雅含蓄到雄放壮烈,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让读者不由得从 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和不可遏制的神往。
2. 我们可以怎样借鉴这样的写法?
本文写法特点:线索清晰;以小见大。 一方面,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以“我”的情 感思绪为暗藏线索来安排材料顺序,具体记叙“我” 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 亲人的情感、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 一些感慨等。用物、事和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这一点 与《社戏》《回延安》和《安塞腰鼓》有相类似之处。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 但却通过写“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为 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等细节,让 这份情感跃然纸上;“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 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仿 佛在凝视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透出深 厚的感情。
③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这部分在文 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者通过回忆中家乡“常在村头高挑一 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 点缀”等细节,给“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 惊”的孤行客以“去村不远”的慰藉,深切 地表达了对给人温暖的乡俗的怀念。
(2)文中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 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概括 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 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 “结”着怎样的“情”?
第4课《灯笼》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本解读
4.“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 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作者难忘小时候上灯学,慈母对自己 的关爱。
文本解读
5.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 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 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 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体裁:散文
作者:吴伯萧
导入新课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 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每到节日时 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 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 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 元素。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
课后作业
1.《练习册》第4课; 2.补充作业第4课; 3.抄写“读读写写”(含拼音)5遍。
整体感知
3.找出本文的线索,并说说作者围绕线索回忆了 哪些事情?
第⑧段,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高 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想象宫灯; 第⑪段,联想诗词中的灯,追慕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整体感知
(1)挑灯迎祖父 (2)上灯学 (3)村口挂灯,慰藉行人 (4)元宵看灯,伴灯入梦 (5)族姊远嫁,红灯高挂 (6)纱灯描红 (7)想象宫灯 (8)诗词中的灯
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 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静穆:安静庄严。 熙熙然:形容和睦欢乐的样子。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
《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语文】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4灯笼文本解读课件优质课件
有文化上的:
在纱灯上描红,爱 的是那份雅致;对
引述历史上保 家卫国的名将,表
达自己做“灯笼下
的马前卒”的誓愿, 是悲壮激越的家国 情怀。 抒发爱国激情
宫灯的想象,体验
的是深长的历史况 味。 感受文化历史
怀念童年亲情
重点讲解
形散 往昔经历 神聚
追忆童 年,追忆历
乡情民俗
史,抒写家
国情怀。
诗词典故
思想情感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 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抒写 了灯笼抗
击敌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问题探究
请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以“灯笼” 作为本文的题目呢?
•Jva8TLnOtD7!324^&*Jva8TLnOtD7!324^&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品,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灯笼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繁荣、吉祥和团圆。
本文将从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对灯笼进行解析。
一、制作过程灯笼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过程。
制作灯笼所使用的材质主要有纸、丝绸、竹篾等,而工艺也包括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技法。
灯笼造型的设计也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菱形、六角等等。
通过不同材质和工艺的运用,每一盏灯笼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灯笼的形式灯笼的形式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在寻常日子里,人们使用各种形状的灯笼来点亮房屋和街道,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各种各样的彩灯和花灯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灯笼的寓意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更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在中国文化中,灯笼常常被视为传递祝福和吉祥的象征物。
无论是在婚庆喜庆还是在年节庆祝中,人们都喜欢挂上灯笼来表示吉祥如意。
而灯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家庭和谐、爱情美满等美好寄托。
四、灯笼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灯笼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无论是在民族节日、庙会活动还是传统婚礼中,灯笼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逢年过节,人们也会制作灯笼来装饰自己的家园,将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这种传统的延续,使得灯笼在现代社会依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角色。
总结:灯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灯笼的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灯笼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希望灯笼这一传统艺术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灯笼》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下)
《灯笼》①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略有改动。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②【滴滴金】一种烟火花炮名。
点燃后,火花四溅,并不炸响。
③【《司马懿探山》】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讲述的是司马懿在攻打街亭前,带领两个儿子巡山查看军情的故事。
④【斡旋】调停,调解。
①【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读书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
②【唐明皇……那种盛事】据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一记载:“唐玄宗于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微风将至,锵然成韵。
”唐明皇,即唐玄宗(685-762)。
本文中说“高五十尺的灯楼”,可能是作者的误记。
③【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⑤【亲事官】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守卫、稽查等事务。
⑥【进士第的官衔灯】这里指悬挂在族姊家门前写有官员职衔的纱灯。
族姊家可能有人中过进士,故称其宅第为“进士第”。
⑦【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①【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②【未始】未必。
③【宫灯】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
原为宫廷使用,故名。
④【翠羽流苏】指宫灯上的各种装饰物。
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
⑤【西宫南内】指宫廷内。
⑥【幽悄】幽深寂静。
⑦【好一似……浪大风狂】传统戏曲剧目《逍遥津》中汉献帝的一句唱词。
汉献帝(181-234),名刘协,东汉皇帝。
⑧【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
蜡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烛油。
数不着,算不上。
⑨【塞外点兵,吹角连营】与下文“将军在挑灯看剑”,均出自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部编版八下《灯笼》课文解读
灯笼【作家作品】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课文解读】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kān)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表达效果:排比。
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 第一部分(1-2 )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
2024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PPT课件
PPT课件•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目录•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课后作业与练习安排•教师总结与课堂回顾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民主、科学的追求。
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
时代背景:近现代文学发展概况作者生平:吴伯箫及其代表作品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代表作品包括《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灯笼》一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内忧外患严重。
文章通过记录、传承家族历史,联想起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表达了作者亲人的慈爱和感激之情。
吴伯箫在文中通过回忆儿时许多美好往事,联想起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一文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创作背景:《灯笼》一文产生原因及意义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起部分分述部分总结部分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许多关于许多美好亲人的慈爱和感激之情。
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感觉。
030201文章结构:总分总布局特点分析写作手法:描写、抒情等技巧运用描写手法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对人物和场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抒情手法通过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主题思想:对家乡和亲人怀念之情表达家乡情怀通过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亲人的慈爱,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灯笼》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
东西方灯笼文化对比分析
起源与历史背景
东方灯笼历史悠久,与传统文化和 宗教紧密相关;西方灯笼起源相对
较晚,受多元文化影响。
材料与制作工艺
东方灯笼以纸、布、竹等为主,注 重手工艺和传统技艺;西方灯笼则 更多采用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
制作工艺偏向机械化和工业化。
象征意义与用途
东方灯笼象征团圆、光明等美好寓 意,多用于庆祝和祈福;西方灯笼 则更多用于节日装饰和营造氛围。
• 现代应用:多用于节日装饰和庆典活动,如圣诞节、复活 节等。
西方灯笼文化简介(欧洲、美洲等)
多元文化的融合
受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多 种文化影响,形成独特的 灯笼风格。
节日特色
如感恩节的火鸡形状灯笼 、万圣节的南瓜和鬼怪形 状灯笼等。
创新性强
注重创意和个性化,现代 科技也应用于灯笼制作中 ,如LED灯等。
运用剪纸、绘画等技巧,对灯笼进 行美化装饰,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
以“我的灯笼故事”为题进行创作分享
故事构思
回忆与灯笼相关的亲身经历或听 闻的故事,进行构思和创作。
语言表达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 事场景、人物情感和灯笼的意义
。
分享交流
在班级或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受不同的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 灯笼》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灯笼文化异同 • 实践活动设计 •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
03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
社会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灯笼》所处的时代背景
的问题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
《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部编版八下《灯笼》课文解读
灯笼【作家作品】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课文解读】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kān)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表达效果:排比。
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35张PPT)
闪
烁
不
定
的
灯
光
,
象
征
着
“
彩
龙
兆
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祥 , 民 富 国 强 ” , 花 灯 的 风 气 至 今 仍 还 广 为 流 行 。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 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 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 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 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 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 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深入探究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 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初读感知
2、速读课文3-11,概括:作者由小孩喜欢亮光引出了哪些关于“灯 笼”情节的回忆?(每个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1、无月之夜,接回从城中祖父的灯笼; 2、小时候妈妈给我的上学放学的小纱灯笼; 3、黑夜村头为孤行客照着亮的灯笼; 4、元宵节我跟着跑半条街的龙灯、跑马灯、灯谜; 5、族姊远嫁时象征进士官衔的灯笼; 6、描着宋体字标志着权势的宅第灯笼; 7、宫廷内融融春宵的宫灯; 8、塞外军营中的写着斗方大字的将军的灯笼;
观灯的习俗起源于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
4、本文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是 为 了 庆 祝 国 泰 民 安 , 才 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6)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mǎ qián z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文本解读课件精品课件
主讲:李老师
学习目标
体会“灯笼”的线索作用。 领悟作者情感的升华。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脉络梳理
第一部分(1-2)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3-10)抒写“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 第三部分(11-12)抒写作者的爱国情怀。
重点讲解
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愿为灯笼下的马前卒。
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
火!”这句话寄寓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这几句借灯笼表达自己浓
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悲壮 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
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重点讲解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挑着灯笼,迎回祖 父,长幼情笃;接过纱 灯,上下灯学,母子情 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 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 飞扬的青春;
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Leabharlann 与形式发生较大swa
阅读3-9段,作者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给的灯笼上下灯学。 灯 笼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半夜,伴着小灯入眠。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重点讲解
阅读最后两段,体会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 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的业绩,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 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抒写 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
达了“我”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来抗
击敌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
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
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
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
这个部分作者写了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和由灯笼照亮的、静穆的庭院。
祖父讲掌故的情景印象深刻,体现了长幼情笃;庭院令作者深深怀念,蕴含了作者对有灯笼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念。
4、5自然段: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接灯笼””“递消夜食品”,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细心照顾,体现了母子情深。
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作者写挂红灯,不仅是一种乡俗,还有着行好的意思,突出挂红灯的意义。
用孤行客黑夜摸路“四面虚惊”与发现红灯高照的“默默高兴”作对比,突出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的意义。
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
作者开头并未直接写元宵节看灯、猜灯谜,而是写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的盛事,一是表达了对无缘观赏那种太古远的盛事的遗憾,二是为了突出对有幸看到的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的痴迷。
因为对灯笼的痴迷,作者“跑半夜”都“不觉疲乏”。
回到家,“家来睡,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足见,灯笼给作者带来无穷乐趣。
灯笼,绽放着作者飞扬的青春。
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作者先回忆族姊远嫁、满街灯火的辉煌景象,说明灯笼不仅能带来喜庆的气氛,而且还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再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不再鲜艳,写出族姊家庭的衰败。
这部分写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实际是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
赋予了灯笼深厚的文化内涵。
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作者通过想象宫灯的装饰以及在宫灯陪伴下人物的活动,表现了作者对灯笼深长的历史况味的探索。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相比,蜡泪就不算长了。
表现出汉献帝当时处境的可悯。
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这部分,作者列举古代将军及他们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事迹,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也表达出自己保家卫国的誓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展现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结尾表现出作者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5.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
4、5自然段: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
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
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6.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感情。
(2)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最后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与开头两段联系起来。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7.精彩语段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童年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也为下文具体写在家乡和“灯笼”相关的事件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