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 两江是现在哪些地方
清顺治、康熙朝历任两江总督
![清顺治、康熙朝历任两江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7754ae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c.png)
清顺治、康熙朝历任两江总督马国柱,顺治四年(1647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任。
最早称江南江西河南总督,后改江南江西总督。
马鸣佩,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任。
郎廷佐,顺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七年(1668年)在任。
最早以江南江西总督上任,后改称江南总督,康熙四年(1665年)改称两江总督。
麻勒吉,满人,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任。
阿席熙,满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任。
于成龙,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任,死于任上。
王新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任,由江苏巡抚迁。
董讷,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任。
傅拉塔,满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任,死于任上。
范承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任。
张鹏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任。
阿山,满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任。
邵穆布,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任。
噶礼,满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任。
郎廷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任。
赫寿,满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任。
长鼐,满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任。
查弼纳,满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四年(1726年)在任。
康熙王朝出现的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
![康熙王朝出现的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8628dd1edd36a32d737581d3.png)
康熙王朝出现的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本文导读:其实在历史上同名同姓的名人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讲的同样如此。
清代康熙王朝就曾出现了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于成龙和河道总督于成龙。
“天下第一廉吏”两江总督于成龙被屡次搬上荧屏的就是这位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
于成龙生于明末,当时还是汉人的天下,然而已经是岌岌可危,也就在这个时候,于成龙参加了崇祯年间的科举考试,虽然没中榜,却也做了个副榜贡生。
后来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老于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做官的理想,结果到了顺治朝,抓住一个机会,做了罗城县知县,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但其实此时的他已经44岁,绝对算得上大器晚成。
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再后来就是天子脚下的直隶巡抚、直到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成为威震江南的两江总督。
然而他所到之处都是呕心沥血,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老于做了二十多年的官,没留下什么家财,只得到一个“大清第一廉吏”的好名声。
那么另一个于成龙呢?“治河名臣”河道总督于成龙而基本上同时期,还有一位于成龙,后人称他为''小于成龙''。
小于得益于养父于得水的三等爵,由荫生步入仕途。
康熙七年,于成龙出任直隶乐亭知县,第二年升官为滦州知州、后升通州知州。
他在通州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也是一位好官,不仅和老于是同事,甚至还在老于手下做过知州,还曾得到过老于的保举,后因政绩升任江宁知府。
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小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小于亲自赶着马车,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把军粮按时运到前线。
而小于在当直隶巡抚和河道总督期间,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就是治理永定河。
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
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话。
清朝两江总督月薪是多少?如今相当什么官职?
![清朝两江总督月薪是多少?如今相当什么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5333e0f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6.png)
清朝两江总督月薪是多少?如今相当什么官职?清朝有九位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直隶总督,东三省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这九位封疆大吏那可是地方最高级的长官。
不过今天我们重点来聊聊这个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从一品的武官,清朝在地方实行的是督抚制度,就是每一个省有一个巡抚,巡抚与总督之间是平级,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但是总督管辖范围要比巡抚大很多,就拿这个两江总督来说,他负责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
在清初的时候,总督是负责几个省的军政和民生,俨然成为了地方诸侯王一样,相当于唐代的“节度使”,拥有很大的权力,后来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总督的职务有所变化,只负责军务这一块,民生由巡抚负责,这样以来总督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牵制,而且巡抚由密折专奏的权力。
所以电视剧中经常会看见有总督被巡抚弹劾。
总督官位这么大,那么放在今天会是一个什么官呢?其实今天也找不出什么官位能够与之对应的,要说有,那估计也只有战区司令这个职位了,毕竟都是管军事的,而且战区司令也是负责几个省的军事。
两江总督这个官这么大,在朝廷里面是从一品大员,在地方就是一个诸侯王,这样的一个官员他的工资应该很高吧,其实他们的工资还真的不高,年薪是180两白银,以购买力来计算,放在现在也就三万多,这意味着他一个月才三千多,估计连下人都养不活。
不过虽然工资低,但是他的福利还是非常好的,清朝政府为了防止官员贪污,特意设置了一个款项,叫“养廉银”,顾名思义就是让你保持清廉,杜绝贪腐。
以两江总督的身份,他能拿到的养廉银高达一万八千两白银,这相当于三百多万,也就是说他的“年终奖”能够拿到三百多万,普通官员根本不敢想象,这么多的钱,应该够总督府的开支了吧。
不过,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真是太天真了。
两江总督负责的可是朝廷最肥的地方,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朝廷的税收主要来源地,所以两江总督的钱绝不止这三百多万。
朝廷给了一部分,地方还得拿出一部分“孝敬”他,清朝官员私底下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送钱,每逢节日就会有官员来送钱,这样算来,一个两江总督一年的收入少说也得有个数万两白银了,历史记载一年最高有人收了18万两白银,折合一下就是三千多万,这么多的钱足以支撑两江总督的开销了,怪不得朝廷中人人都想做封疆大吏呢。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ef28d45069eae009581bec39.png)
1739-1740 郝玉麟 汉军镶黄旗人
1740-1741 杨超曾 湖南武陵人
17413 德沛(宗室)
1743-1748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48 策楞 满族
1748-1751 黄廷桂
1722-1726 查弼纳 满洲正黄旗人
1726-1730 范时绎 汉军镶黄旗人 范承勋之子
1730 史贻直 江苏溧阳人
1730-1732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32-1733 魏廷珍 直隶景州人
1733 高其倬
1733-1737 赵宏恩
1737 庆复 满洲镶黄旗人
1841-1842 牛鉴 甘肃武威人
1842-1844 耆英 满洲正蓝旗人
1844-1847 璧昌 蒙古镶黄旗人
1847-1849 李星沅 湖南湘阴人
1849-1853 陆建瀛 湖北沔阳人
1853-1857 怡良 满洲正红旗人
1857-1860 何桂清 云南昆明人
1860-1865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75-1879 沈葆桢 福建省闽侯县人
1879-1881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81 彭玉麟 湖南衡阳人
1881-1884 左宗棠 湖南湘阴人
1884 裕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4-1887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87 裕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8-1890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25-1827 琦善 满洲正黄旗人
1827-1830 蒋攸銛 汉军镶红旗人
1830-1839 陶澍 湖南安化人
1836/1839 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
历史趣谈清朝唯一被刺杀的封疆大臣两江总督是谁?
![历史趣谈清朝唯一被刺杀的封疆大臣两江总督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6a353e4df01dc281e43af00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唯一被刺杀的封疆大臣两江总督是谁?
导语: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
清朝有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两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
清朝有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两江总督曾被刺杀,那么此人是谁呢?
虽然两江总督从地位上低于直隶总督。
但其实权还在直隶总督之上。
因为两江总督所管辖的区域,特别是江苏省,属于当时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顶梁柱,相当于“钱袋子”。
所以,能够当上两江总督,往往标志着一个人走向了官场的巅峰。
1868年8月,马新贻接替曾国藩,从闽浙总督转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生于1821年。
担任两江总督时,他才4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
马新贻上任以后,着手处理漕运、盐政和河工等方面的积弊,卓有成效。
他还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颇受民众爱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所作为的两江总督,竟然遭到刺客刺杀。
那是在1870年7月,马新贻在官府旁边的射箭操场阅兵。
阅兵完毕,他在亲兵随从护卫下回到官府。
没想到,半路中杀出一名刺客。
该刺客一边口呼冤枉,一边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
第二天,马新贻就伤重不治而亡。
年仅49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刺客在刺杀马新贻后,居然没有逃跑,几乎就是束手就擒。
随后,官府对这位刺客进行了审问。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十一大总督
![清朝十一大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9c5e571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4.png)
清朝十一大总督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光绪三十二年,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称东三省总督。
此外明清时还专门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地域。
顺治五年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大名(今邯郸市大名县)。
雍正八年总督署迁驻保定,直至清朝灭亡,保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直隶总督署建筑。
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督办两江(即江南省和江西省)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管辖今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域。
顺治四年设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今南京)。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最重要的税赋来源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
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福建、浙江等地域。
顺治二年,设立福建总督,总督府驻福州,兼管浙江。
顺治五年,改名为浙闽总督,总督府迁往衢州,仍兼管福建。
顺治十五年,两省各设总督,福建总督府驻漳州,浙江总督府驻温州。
康熙十年,将福建总督府迁往福州。
次年,取消浙江总督。
清与浊的名人事例
![清与浊的名人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853a3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f.png)
清与浊的名人事例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
而就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
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
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
乾隆十二年(1747年),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的衣着不修边幅。
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
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
同治二年(1863年),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
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
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
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从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
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
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
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
两江总督在清朝朝中是一个多大的官 这个官职是怎么衍生出来的
![两江总督在清朝朝中是一个多大的官 这个官职是怎么衍生出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d1bb4ded76a20029bd642d7c.png)
两江总督在清朝朝中是一个多大的官这个官职是怎么衍生出来的本文导读:在很多清朝剧中,我们总能听见“两江总督”这个称呼,两江总督在朝中可是一品大员,听着就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在《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指出了,两江总督管辖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并不是江苏和浙江这“两江”。
这个官职也是基于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清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两江总督有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几人。
两江总督实际管辖的区域,就是江南(江苏及安徽)和江西两处地方,因此被称为两江总督。
顺治四年设置了个三省总督,两江总督也是由这个官职衍生而来的,与两江总督平起平坐的就是巡抚,这两个职位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互相不干扰。
但是巡抚只能管辖一个省,而两江总督则可以同时管辖多个地区,而且管辖的地区还是重要省市,比如一些财政收入最大的地方。
清朝历史上共任命了80个两江总督,前期一般由满族人担任这个官职,大家也都知道清朝是以满族为尊的。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担任两江总督的汉人逐渐增多。
上文提到的几个人就分别在道光、咸丰年间担任两江总督。
大家对于林则徐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虎门销烟”,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两次人命两江总督,不仅兴修水利,而且在救震救灾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很受百姓爱戴。
曾国藩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是湘军的创始人,还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同治元年,曾国藩被任命两江总督,后来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
即便到了后来曾国藩右眼失明,他还是坚持发展洋务运动,亲自促成了派遣留学生一事。
后人评说李鸿章是“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有人不喜他,是因为他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也有人记得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他与左宗棠曾国藩一起,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并且主动找恭亲王奕提及洋务运动。
同治四年李鸿章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和曾国藩一起前去平定捻军。
最后就是左宗棠,梁启超曾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位伟人,对他的评价相当之高。
两江是指哪两个地方
![两江是指哪两个地方](https://img.taocdn.com/s3/m/51d9f61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c.png)
两江是指哪两个地方
江西和江南两省(江苏和安徽)。
清朝初期,江苏(包括今上海)、安徽同属江南省管辖,所以起初由总督掌管江南、江西两地的政务,故称江南总督。
两江。
清朝两江总督是清朝九大大臣之一。
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和江西省是清朝的富庶之地,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
雍正元年,被封为兵长兼朝廷右都御史。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刺史兼管两淮盐政。
同治五年起,两江刺史兼管五口商事,授南阳商务大臣。
扩展信息:
总督是中国明清两代地方军政官员。
也称为通用系统。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朝在潞川(今云南龙川西南)用兵,由军务大臣王吉掌管,第一次被提升为总督军衔。
有两种类型:专业的和本地的。
特命总督有总督储粮、总督河道、总督水运等名称,各有专职,辅以海军上将。
明初,尚书、石郎、御史等官员常被派往当地安抚军民,或掌管军事事务。
其后,侍卫与御史互不相干,相互沟通不便,因此被指定为都督御史与军务官(详见《总督》))。
所辖的倍数加总督。
特督是其管辖的特务职务,由海军上将为辅。
地方总督多为守边或镇民而设,专管所辖地区的军事事务。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首任总督军衔。
正统末期至景泰初,历任总督。
这些州长是为事件设置的,并在完成后立即退出。
成化五年(1469年)起,复设两广总督,职务专一化,几近自定。
历任两江总督
![历任两江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01dc64b41a37f111f1855bb8.png)
历任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沿革
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东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部院驻江宁。
顺治九年,总督部院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东、江西两度分置总督,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咸丰时期,太平天国占领江宁,两江总督部院先后在扬州、常州、上海、苏州、安庆等地驻节。
自同治五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总督部院
总督部院设在江宁城中部汉府街明代的汉王(成祖次子)府内。
1853年-1864年洪秀全将这里扩建成金碧辉煌的天王府。
1864年天王府被毁后,曾国藩在此按照礼制要求重建了两江总督部院。
1909年南京城内穿城而过的宁垣铁路在此设车站。
1912年,这里成为中华民国的总统府。
1927年-1949年,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所在地。
现在这里辟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历任总督
林
邓麟庆
裕裕
陆陆
樊增。
清朝的总督及管辖地区
![清朝的总督及管辖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eac3a331f111f18583d05a84.png)
清朝的总督及管辖地区1、直隶总督:全称“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直隶总督是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
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2、两江总督:全称“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称为两江总督。
3、四川总督:全称“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总管四川省的军民政务。
4、闽浙总督:全称“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总管福建和浙江的军民政务。
5、云贵总督:全称“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总管云南和贵州的军民政务。
6、湖广总督:全称“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故称为湖广总督。
7、两广总督:全称“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8、东三省总督:全称“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
在清末总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
9、陕甘总督:全称“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
总管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军民政务。
除了这些地方军政总督,还有,漕运总督:统管全国运河事务。
南河总督:全称“江南河道总督”。
河南河道总督:没简称。
东河总督:全称“山东河道总督”。
北河总督:全称“直隶河道总督”。
以上四个河道总督,都是负责管理漕运以外的河流交通的。
总督
![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f6845878a26925c52cc5bf44.png)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由来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
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
所辖多重者加总督。
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正统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概述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督。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
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
![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0c47e3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e.png)
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与经济。
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
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
所辖多重者加总督。
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自成化五年(1469年)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职位概述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清末的两江总督与南京玄武门
![清末的两江总督与南京玄武门](https://img.taocdn.com/s3/m/0fbd05277375a417866f8f93.png)
我 南 海诸 岛主权 。 张人 骏 与
髑 3 8
圣 两 下 门 为 误” 人 良 意 可 是丰的张 骏 叠 手见能“ 倒 的 命 名 有润,并 非
,
勾 l了 “ 谀 ” 司 . 是 为 了 纪 念 阿 上 而
备 ~ 一 黜 ≥ . 一、
‘
高、 张二 位 新 门的 开辟 者 。
陶斋 . 生于 1 6 8 1年 。2 1岁 时 中举 人 , 员 外 郎 , 戊 戌 变法 期 间被 捐 在
南
劝
.
南学 堂” 暨 南大 学 的前 身 ) 吸 引 ( ,
了不 少 来 自爪 哇 、 新加 坡 、 来 亚 马 等 地 的 华侨 学生 。他 特 别 关照 成 立 了 当时 江 南规 模 最 大 、教 学质 量 最 好 的 女子 学校— — 粹 敏 第一 女 学 ,并且 首 开 了向 西 方公 费派 遣 女 留学 生 的先 河 。 这 不仅 令 国 人。 也令 西 方人感 到震 惊 。宋庆龄 就 是 10 9 7年 公 派 三 名 女 生 中的
接 任 两 江 总 督
立 宪 又不 可 ” 正 是 这种 态度 , 。 他
的 意 见 比较 容 易被 最 高统 治 者 所
接 受。 第 二 是 他 对 近 代 教 育 的 重
任 湖 南巡抚 。他 是 清 末 重要 的封
疆 大吏。
端 方 是 满 洲 正 白旗 人 . 托 I 姓 忒
张人 骏 出身 官 宦世 家。:
曾任 江 苏丹 阳知 县 .父 亲 曾 苏华 亭知 县 , 叔 是进 士 张饵 堂
视 。 两江 总督 任上 , 方 于 10 在 端 97 年 3月在 南京 薛 家巷 创 办 了 “ 暨
克 氏, 午桥 。他本 汉人 , 陶 , 字 姓 号
“户部尚书”是什么级别?和“两江总督”比哪个官职更高?
![“户部尚书”是什么级别?和“两江总督”比哪个官职更高?](https://img.taocdn.com/s3/m/1414a4dbcc22bcd127ff0c57.png)
“户部尚书”是什么级别?和“两江总督”比哪个官职更高?本文导读:清朝时,户部收入主要来自各省关税、盐课、田赋等项目。
作为户部的实际掌舵者,户部尚书的权力大小,跟户部职权,以及户部在朝局中的影响力,有直接关系。
户部下,分别设立银库、缎匹颜料库三个库房。
银库掌管全国财富,各省的田赋、漕赋、盐课、关税、杂赋,以及宝泉局铸造的银两,都集中在银库内。
库藏的话,除了银两,还有粮食。
粮食主要储存在京仓、通仓、常平仓、裕备仓和旗仓。
这些都由户部尚书负责处理。
在地方上,清朝户部采用分司治事情的办法。
按照省区的标准,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立14处清吏司,它们掌握各省文案奏章、民赋收支奏册。
同时,八旗官兵的土地、俸禄军饷,也由户部管辖。
不过,这些地方上的下属部门,基本只能处理朝廷章程规定内的日常事务,没有太多决策的权力。
比如山东清吏司,作为户部属司,根据山东的情况,分管盐政事务。
但是,山东清吏司只能处理一般盐政事务。
如果是重要决策,基本由户部长官商定。
户部尚书可以借助整个盐业政策的制定和变更,来掌握大权。
通过这个办法,户部尚书可以总揽户部财政。
清朝的时候,全国财政并非只由户部掌管,而是分别交给内务府和户部负责。
这两个部门的财政关系,在清朝时,有经历多重变化。
清朝初年的时候,内务府财政主要由户部拨给。
每年有一定的份额。
但是,到乾隆时,随着内务府富裕银两逐渐增多。
所以,户部财政转由内务府调拨,以供开支。
从乾隆三十三年到乾隆四十年,八年时间内,内务府拨款户部690余万两。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时期,到咸丰以后,因为财政匮乏,又加上连年战乱,内务府收入缺乏。
再加上宫廷开支巨大,内务府只能重新转向户部拿钱。
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户部尚书的地位。
毕竟户部尚书管的是钱袋子,银子越多,在朝堂上,自然越有说话的分量。
不过,清朝户部每年收入开支,大多是基本持平,略有盈余。
到了晚清时,遇到情况坏的时候,更是欠债累累。
在清朝规定的官制中,户部尚书为从一品。
两江总督是管那几个省,共有多少总督呢?
![两江总督是管那几个省,共有多少总督呢?](https://img.taocdn.com/s3/m/183978e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2.png)
两江总督是管那几个省,共有多少总督呢?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另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
辖一至三省。
清代总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
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
从雍正二年(1724)设直隶总督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清代共有11位总督。
直隶总督 ( 总管直隶、河南、山东)
两江总督 ( 总管江苏、安徽、江西)
闽浙总督 ( 总管福建、浙江)
云贵总督 ( 总管云南、贵州)
湖广总督 ( 总管湖北、湖南)
两广总督 ( 总管广东、广西)
东三省总督 ( 总管奉天、吉林、黑龙江)
陕甘总督 ( 总管陜西、甘肃)
四川总督 ( 总管四川)
漕运总督(总管漕运,督促南方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
南河总督(全名为江南河道总督,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
东河总督 (山东河道总督)
北河总督(直隶河道总督)
其他领地:(东三省总督设置前为吉林将军管理)。
南京行:走进总统府-漫步两江总督署和二公祠
![南京行:走进总统府-漫步两江总督署和二公祠](https://img.taocdn.com/s3/m/2e9290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6.png)
南京行:走进总统府-漫步两江总督署和二公祠
从总统府二堂向右拐便进入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区,门头上“政肃两江”和院内“惠洽两江”刻石非常醒目,高大的署衙大堂仍能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从两江总督署衙模型可以看出其规模的宏大。
“两江”指清代江南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与上海市)和江西省。
这一地区是清王朝财赋的支撑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所,历来为清统治者所重视。
从康熙四年到宣统三年的247年间,清政府派任两江总督98任,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至于曾国藩曾先后三次被派任为两江总督。
看完这里走出大门右拐,不远处便是陶林二公祠。
二公祠是两江总督左宗棠为感激怀念陶澍林则徐早年知遇之恩,奏请光绪皇帝同意,在署前建立的功臣专祠。
特别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禁烟,销毁鸦片,伸张民族大义的之举,是应该为其树碑立传的,总统府内另辟一处院落为林则徐塑像就是人们对英雄怀念的最好说明。
墙壁上祭祀二公的浮雕
另一处院落内专门为民族英雄林则徐塑像。
清朝的“两江”是指哪里,为何不是江苏和浙江?
![清朝的“两江”是指哪里,为何不是江苏和浙江?](https://img.taocdn.com/s3/m/7675ed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6.png)
清朝的“两江”是指哪里,为何不是江苏和浙江?
说起两江总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中两江总督的出镜率非常高。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大总督之一,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在朝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隶总督位列九大总督之首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要拱卫京畿,又是御前重臣,身处朝堂,那么远离中枢的两江总督为何那么牛?原因就是两江总督管着清朝最富庶的地区—“两江”。
说起两江,也许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江苏、浙江,不过清代的两江可不是指江苏和浙江,而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份。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江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时期大明政府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省,其中有两京是京师(北直隶)和南京(南直隶),北直隶排第一,南直隶排第二。
当时的南直隶的管辖范围很大,管着现在的江苏(当时上海属江苏)和安徽。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但将南直隶改成了江南省,和江西省统归两江总督管,所以就有了“两江”的说法。
康熙时期,江南省被拆分成江苏和安徽两省,从此江苏和安徽分道扬镳,不过两江总督仍然沿袭了原来两江总督的称呼。
由于当时的两江是中国经济重心,是清王朝钱粮赋税的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高,论实权其实并不比直隶总督差。
娶了36个老婆的两江总督唐文尧,为什么每天吃白菜
![娶了36个老婆的两江总督唐文尧,为什么每天吃白菜](https://img.taocdn.com/s3/m/b87a9815cfc789eb172dc8bc.png)
娶了36个老婆的两江总督唐文尧,为什么每天吃白菜本文导读:比如,写出我们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的作者,但是你知道吗?事情就是这么富有传奇性,就是这么一位同情百姓、厌恶当权者的诗人,做官之后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
李绅在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从国子监助教做起,最后官至宰相。
发达之后的李绅变得穷奢极欲且为官粗暴。
据记载,他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里做客,李绅每次见了他都叔叔叔叔的叫。
可是他发迹之后事情就变了,李元将为了巴结他主动降辈,称李绅为兄长、叔叔,可是李绅仍然不高兴,最后他不得不自称“孙子”。
看来有些人是一发迹,就原型毕露,发达之后的李绅穷奢极欲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非常爱吃鸡舌,所以为了吃鸡舌每顿饭都要杀300多只鸡。
好爱上天是明眼人,最后他的结局,就是u咎由自取!暮年时,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
扬州都虞候刘群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
李绅接报后立刻将吴湘拘捕下狱,判以死刑。
御史崔元藻复查发现,吴湘贪赃失实,但数额不大,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李绅却强即将吴湘处死。
李绅爲何执意处死吴湘?原来是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
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
李德裕当上宰相后,托故整过吴武陵。
李绅爲了讨好李德裕,就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罗织罪名,处其死刑。
御史崔元藻由于说吴湘罪不至死,也被时任宰相李德裕贬爲崖州司户从军。
公元847年,李德裕被唐宣宗宰相职务,吴湘的哥哥吴汝纳乘机爲弟鸣冤,三司复查后爲吴湘平反昭雪,死去的李绅遭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分。
真的是害人害己,最后子孙也蒙冤了!所以,进入正题,吃了三年大白菜的两江总督,却娶了36个老婆,有2000斤人参?究竟有什么故事呢?男人有权有钱就变坏,唐文尧也是如此,从小就吃尽了苦头的他,先是让人给自己物色了30多个小老婆天天养着,后来变本加厉的贪污受贿,横行乡里,两江在唐文尧的治理下被弄的乌烟瘴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两江是现在哪些地方
?
明之南京(南直隶)于清初改称江南省,后更一分为二,成为安徽、江苏二省。
康熙二十年末、二十一年初(1682),其时三藩之乱已平定。
江西总督再次裁并江南。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癸卯(1682年2月1日):“升……直隶巡抚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
”二十一年(1682)正月,“调江西总督董卫国,为湖广总督。
裁江西总督缺,归并江南总督,为江南江西总督。
”尔后江南总督的管辖范围始稳定为江南江西两省,称江南江西总督,并肯定驻劄于江宁府。
在《清实录》中,江南江西总督之省称两江总督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而江南江西总督之名最后一次呈现,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是为清八大总督。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四个:南河总督、东河总督、漕运总督,这都是管理专项事务的,而且后来都被裁撤,所以不入“八大总督”之列;东三省总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设立的,存在时间太短,影响较小。
虽然都是总督,其中也有肥瘦、轻重之分,这和所辖区域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有直接关系。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
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
政的最高长官。
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苏、浙江的“两江”。
直隶地处京畿要地,靠近京城,所以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两江是清的财赋重地,所以两江总督是当仁不让的老二。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晚清两江总督又兼南洋大臣,权势也日重;两江总督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今南京)。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自同治五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治广州;湖广与两广地位相当,总督权势也相当,只是晚清两广地位日渐重要,地位在湖广之上;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四川总督,辖四川省,治成都;此二处总督权势地位相当;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治西安,地位较闽浙稍低,晚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陕
甘地位只在直隶与两江之下,又当别论;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治昆明,地位最为低下为总督之末;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管辖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治盛京。
设置巡抚的省份则有:直隶,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甘肃,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后来又依次增设了:新疆,台湾,黑龙江,吉林,奉天巡抚。
计二十三处。
浙江属于浙闽总督管辖范围。
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区。
公元1667年,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江苏(今江苏省和上海市)和安徽二省。
两江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
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98任,历247年。
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
清代同治前的总督署所在地具体在南京何处有待考证;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后总督署位于南京城正中(今南京总统府内),明汉王(成祖次子朱高煦)府旧址,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时期辟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先后作为江苏统战部、民革江苏中央、江苏省政协所在地,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江南省原为明朝龙兴之地南直隶,主要包括今天的
上海、江苏和安徽三省市,是一个地域广阔、政治显要、经济突出的地区,入清后仍保有对抗清廷中央的实力,因此分而治之乃是清廷羁束该地的重要手段。
江南省的分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志性事件或时间点,而是当地各类官职上百年渐进式调整之后的结果。
下表显示了清代江南省主要职官配置的变化:顺治二年(1645),清朝定鼎江南之后,在江南省设左、右两位布政使、一位总督及江宁、凤阳、安庐三巡抚分管地方政事。
其中,江宁巡抚又名“苏松巡抚”、“江南巡抚”,为江苏巡抚前身,因常驻苏州府,后又有“苏州巡抚”之名;凤阳巡抚则时立时废,立时因分管海防,故驻临海的扬州府属泰州;安庐巡抚中间也有过废立,后称“安徽巡抚”,驻安庆府。
江南省之上又设有总督一名,因多数时间辖区含江南、江西两省,常常被称作“江南江西总督”,后又简称“两江总督”。
在清朝初年布政使仍被视为一省之长的情况下,由于江南左、右布政使及两江总督均驻江宁府,江宁府成为当之无愧的江南省省城。
一般认为,各省的左、右两位布政使是一正一副的关系,同治省城,共同管理全省政务。
但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的布政使驻地也发生了变化:时任江宁巡抚的朱国治要求江南右布政使分驻苏州,使自己和右布政使的辖区(江、苏、松、常、镇五府)重合,以便指挥布政使督催粮款;左布政使仍寄治在江宁府,节制江南省剩下的府州,其辖区内
仍有凤阳巡抚、安徽巡抚两位上级。
此时,两员布政使管辖的区域面积差异非常悬殊。
到了康熙四年(1665年),凤阳巡抚因职能与漕运总督重叠较多,终遭裁撤。
根据时任江南江西总督的建议,同年十一月戊申(1666年1月1日),原属凤阳巡抚的庐州、凤阳两府,滁州、和州二州分隶安徽巡抚管理;淮安、扬州二府及徐州分隶江宁巡抚管理。
之所以选择东西分割凤阳巡抚辖区,主要是考虑将淮安、扬州二府、徐州直隶州的黄河水利及漕运事务统归一位巡抚管理,与此无关的府州则划给安徽巡抚。
由此至清朝末年,江宁(江苏)、安徽巡抚驻地和辖区未再变化,奠定了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基本格局。
其中“江苏”二字分别取自江宁府和苏州府,“安徽”二字则来源于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
可见,清廷在巡抚、布政使等职官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辖区和名称调整的方式,不断推动着江南省的分治,并以实际行动认可了巡抚地位高于布政使的事实。
由于江南省特殊的官僚配置,及一直共闱的江南乡试的长期存在,两个新省名取代老省名用了很长时间。
直至清末,新老三个省名仍时有混用,甚至到清朝行将灭亡的宣统三年(1911),官方文献中仍有“江南省”这样的表述。
不过总体而言,我们可以认为乾隆以后,特别是到19世纪,世人已逐渐接受了江苏、安徽分省的既定事实。
江苏泰兴一块清嘉庆八年的石碑仍有“江南扬州府泰州”字样。
江苏这种“划江而治”的格局贯穿了整个清中
后期。
这一格局无形中强化了江宁和苏州各自的省会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江苏各地的“省籍认同”。
举例来讲,较之“遥不可及”的苏州巡抚,江北各府州显然更亲近江宁省城,地方志和碑文也倾向于自称“江南”属地,而不乐以“江苏”冠之;同样,江南人民也对江北府州无感。
省籍认同的淡薄,也为光绪年间“苏淮分省”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江苏省内居民相互认同度仍较低,这与清代江苏督抚分驻、官员林立的历史传统可谓不无关系。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历史小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