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华文课程纲要-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学平台资源站

合集下载

马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对比研究

马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对比研究

马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比照研究马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比照研究前言: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达。

学生思想水平的上下,语文学习程度如何,作文是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

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要求是语文教育中要求学生在写作方面到达的境地和标准,对写作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写作要求明确,能使写作教学有清晰的方向,有所遵循,并作为检验写作教学是否到达一定水平的标准。

依据写作要求制订写作教学方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按方案、有步骤地指导其写作实践。

写作教学要求与写作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也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操作化。

一、两国初中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要求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的写作教学要求如下:1.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2.写文章能做到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思想正确,感情真实,条理清楚,文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标准、工整。

3.能摘录文章要点,作阅读报告,并能根据需要,对文字材料缩写、扩写、续写。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要求如下: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林敏萍[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草案中,所提出的3项体育课程目标,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主要透过我国独中体育概况的分析与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收集,期能让大家了解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设置的由来,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引起各方关注,提供更多宝贵意见。

文中也提出落实我国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之实施建议。

[关键词] 独中体育课程标准独中体育概况独中体育实施建议一、研究动机与目的第十八届(2004-2006年)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体育局委员(简称“体育局委员”)上任以来,前后召开4次会议,着手草拟《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简称“《独中体育课标》”),终于2005年7月11日完成有关草案。

若按照原订计划,其实体育局委员是要在2005年8月完成并正式发布之。

但有鉴于《独中体育课标》对独中体育教育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功能,再加上我国独中总体课程标准也尚未拟出,使《独中体育课标》之第四部份“内容标准”亦因无所依据而无法完成。

因此趁着目前《独中体育课标》尚属草案阶段,笔者觉得课程标准中之“课程目标”是最核心要素,故特别想针对《独中体育课标》中所提出的3项体育课程目标,即(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健康体适能;(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让独中教育工作者了解体育局委员对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设置的由来。

希望透过此探讨与说明,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更多独中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并提供宝贵意见,期能在《独中体育课标》定稿之前,选择得出最适合我国独中体育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我国华文独中体育概况笔者认为体育教育活动除了体育师资是关键之外,也还须特别考虑教学场地的特殊性,因此唯有藉着实地考察了解,才有办法对独中体育教育的提升,提出较具可行性的措施。

故从2002年4月至2003年5月,笔者先后用了30天的时间,完成巡访全国60所独中体育处。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一、基本理念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科技和文化素养的个人。

有鉴于此,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1月9日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以下简称《教改纲领》),确立“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为独中教育的主要目标。

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根据适能(fitness)的观点,对健康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认为真正完整的健康应由五个安适状态(well-being)所构成:(一)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正向身体活动的态度与能力。

(二)情绪适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有能力调适压力,具备自制与自律的能力。

(三)社会适能(social fitness):包括关心配偶、家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积极与他人互动和发展友谊的能力。

(四)精神适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寻找个人生命的意义,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五)文化适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对社区生活改造有贡献,能关注文化和社会事件与接受公共事物责任的能力。

这五个安适状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达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

因此体育的目标显而易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能,而非竞赛的胜利者而已;意即每位学生皆应有机会参与身体活动,并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

因此,学校须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份”的观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在每一个年级、每一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教改纲领》所提出“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宋婧婧
【期刊名称】《海外华文教育》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角度,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入手,对教材中"古文阅读训练"与"听说训练"部分进行分析.并参照了同为母语教材的我国大陆<语文>课本以及港台语文教材的编纂情况作些比较,以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宋婧婧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学校辅导教育 [J], 宋火金
2.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学校体育的现状与未来 [J], 韩会君;林敏萍
3."读写一体"理念下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单元结构分析 [J], 宗世海;韩小萍
4.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J], 彭贵昌
5.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材生物学实验活动设计分析与实践——以“有机物鉴定”为例 [J], 吴圣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

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

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语言和文化遗产。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语言,被广泛使用和教授。

为了促进中文的学习和传承,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一、背景介绍在马来西亚,中文是第二大语言,也是华人社群的主要交流工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

因此,掌握中文不仅有助于沟通交流,还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教学目标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中文词汇和语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书写。

三、教学内容1. 语音和发音:教学应重点关注中文拼音的学习,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声调变化规律。

2. 词汇和语法:教学应注重常用词汇和基本语法的学习。

学生需要学习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基本的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

3. 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中文文章和写作练习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对中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听力和口语:学生需要通过听力练习和口语对话来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音乐和影视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马来西亚中文基础教学大纲应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结合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和演讲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材选择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程度来进行合理选择。

教材应具有足够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2020年第3期(总第110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No.32020General Serial No.310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乐晋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云南652502;洛阳师范学院,中国洛阳471933)摘要: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和人口构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本土华文教材有着成熟的系统与鲜明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具有阶段性,研究群体的构成具有多元、国际化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与标准的研究,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各类型教材的对比研究,对教材中语言项目的编排研究等。

同时,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缺少对幼儿阶段的华文教材的关注,对华校华文教材历史变革的关注度不高,缺少对华校华文教材的人文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国内;综述中图分类号:H1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01-9250(2022)23-0007-19DOI编码:12.14095/ki.3ce.2220.23.324由于本国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庞大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既有对华裔子弟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又有对非华裔群体作为第二言的教学。

与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相对成熟,在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学者对其关注与研究。

本文拟对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进行梳理,对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尚待深入的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面貌。

一、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界定(一)本土教材、本土化教材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本土指当地的,土生土长的。

本土化是在引进外来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社会、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等相结合,使之适应本土的过程。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研究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多元化课程设置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课程设置多元化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 领域。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选择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教材选择也十分 丰富,既包括国内教材,也包括国外引进 的优秀教材。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需求 和实际情况,自主编写和修订教材,确保 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采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现实问题,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这种方法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 力。
VS
合作学习法
学校还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小 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 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和 成长。
教育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 导下,自主规划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还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接 受教师的面对面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研究华文独立中学的历史、现状、 特点和发展趋势。
探讨华文独立中学在全球化时代的 发展策略和前景。
分析华文独立中学在马来西亚教育 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文献资料、个案调查和访谈等 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针对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进行深入探讨,不涉及其他类型的华 文教育机构。

课文简析-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学平台资源站

课文简析-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学平台资源站

初中课文单元表
高中课文单元表
第一单元 高一上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唐宋诗 (近体诗)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传记文学 写作训练 听说训练 简述与复 述 语文知识
高中的单元特色 散文 现代诗Ⅰ
(写人叙事)
白 3文 2
现代诗 微型小说
(中外)
白5 文2
古典诗歌 如何写好一
篇作文
元戏曲 · 修辞
· 中国文化常识一
新教材特色
1.单元编排方式 2.“写作训练”“听说训练” “语文知识”三个单元安排的用意 3.与第三套初中课本的衔接关系 4.美编设计 5.(手册)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甲、课文的编撰
一、课本的编写体例
1. 全书按文体或专题组成若干单元。 2. 每一单元有简扼的内容说明和学习提示。 3. 每一单元含课文若干篇,分必读和选读两类。 4. 每篇课文设注释、作者简介、课文简析、练习活 每篇课文设注释、作者简介、课文简析、练习活动 5. 等项目。 5. 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和语文知识独立于单元之外, 另编教学材料和实践活动。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高中华文课程标准》
高三上 单元一 散文(抒情哲理) 1.垂钓睡眠 锺怡雯 2.生命的化妆 林清泉 3.出师表 诸葛亮 *4.泪珠与珍珠 单元二 楚辞、赋、骈文 5.涉江 屈原 6.前赤壁赋 苏轼 7.与陈伯之书 丘迟 单元三 唐宋诗(古体诗) 8.琵琶行 白居易 9.将进酒 李白 10.兵车行 杜甫 11.正气歌 文天祥 单元四 现代戏剧 12.雷雨(第二幕) 曹禺 13.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14.有原则的人 陈政欣 单元五 文艺评论 15.漫谈散文 季羡林 16.《药》评点 吴中杰 17.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18.江湖香港 梁文道
编写过程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华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华文教育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华人社群 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华文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华文学校开始在马来西亚各地建立,为华人子女提供 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在困境中发展
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华文教育受到打压,但通过华人社团的努力得 以继续发展。
华文独立中学的建立与演变
案例二:新山华小
• 新山华小,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华文独立学校。该校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宗旨,为当地华人社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支持。
• 国际教育:新山华小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学校与国际学校合作,开展交 换生项目和国际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
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这使得他 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学生生源的问题
生源数量下降
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或其他私立学校,导致华文独立中学 的生源数量下降。
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他们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低,这给学校的教学 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全面培养:马六甲中华中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学 校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设施,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在教育体制外生存的原因
历史原因:华文独立中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华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特别 是在政府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华人教育需求的情况下。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华文独中也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发展需求。

因此,本文将就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程的思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和社会的栋梁。

其次,新课程的革新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采用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创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新课程的革新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育质量。

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研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待遇保障,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需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以及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数学考试纲要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数学考试纲要

(JC04、JE04)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数学 考试纲要Ⅰ 考试性质初中统考《数学》的考试是要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生完成三年初中数学课程之后的知识及 能力水平。

Ⅱ 考试目标 1. 基础的知识与技能1.1 掌握算术、代数、几何、统计学及集合论的基本知识 1.2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 1.3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方法 1.4 掌握基本的几何作图、数据处理及图表绘制的方法 1.5 能解简单的应用型问题 2. 数学思维的能力 2.1 能够有逻辑性及明确地表述推理及运算过程 2.2 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方法及数据解决问题 2.3 能够构建数学模型解应用型问题 3.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综合利用数学中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Ⅲ 试卷结构本科试卷共分两份: 试卷一:选择题(40%)……………………………………………… 作答时间:1 小时 20 分钟40 题全答。

试卷二:作答题(60%)……………………………………………… 作答时间:1 小时 40 分钟12 题全答。

29Ⅳ 考试内容1. 算术内容主题 1.1 整数知识内容和要求 1.1.1 理解整数的概念 1.1.2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1.3 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与乘方的运算及解应用题1.2 自然数 1.3 分数1.2.1 理解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因数与倍数及质因数的概念 1.2.2 进行因数分解 1.2.3 求最大公因数(H.C.F.)、最小公倍数(L.C.M.)及解应用题1.3.1 理解分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1.3.2 了解分数的种类及比较分数的大小 1.3.3 进行分数的四则运算及解应用题1.4 小数1.4.1 理解小数的表示法及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1.4.2 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及解应用题 1.4.3 化分数为循环小数 1.4.4 理解有效数字与科学记数法及求近似值1.5 百分数 1.6 比与比例1.5.1 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及解应用题 1.5.2 掌握增率、减率、折扣、盈亏、单利息及佣金的计算1.6.1 理解比与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1.6.2 进行连比的运算 1.6.3 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分配及解应用题1.7 记数制度1.7.1 理解二进制与八进制的概念 1.7.2 进行十进数与二进数、八进数与二进数的互化 1.7.3 进行二进数的四则运算1.8 度 量 衡 基 本 1.8.1 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单位1.8.2 进行质量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1.8.3 进行容量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1.8.4 进行时间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302. 代数内容主题 2.1 代数式知识内容和要求 2.1.1 理解代数式及计算代数式的值 2.1.2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2.2 平 方 根 与 立 2.2.1 计算平方根与立方根方根2.2.2 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及四则运算2.3 多项式 2.4 因式分解 2.5 方程式2.3.1 理解多项式的项、系数、常数项及次数 2.3.2 进行多项式的四则运算 2.3.3 掌握乘法公式2.4.1 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4.2 求多项式的最高公因式(H.C.F.)与最低公倍式(L.C.M.)2.5.1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及应用题 2.5.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应用题 2.5.3 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及应用题2.6 直 角 坐 标 系 2.6.1 理解直角坐标系与图像2.6.2 掌握中点公式2.6.3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图像2.6.4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解法2.6.5 描绘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掌握其性质2.7 分式2.7.1 理解分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7.2 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 2.7.3 解分式方程式及应用题2.8 公式2.8.1 进行公式主项的更换及解应用题2.9 不等式2.9.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9.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应用题 2.9.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0 变数法2.10.1 解正变、反变及联变的相关问题2.11 指数与对数2.11.1 理解整数指数幂及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2.11.2 掌握指数的运算法则 2.11.3 解简易指数方程式 2.11.4 理解对数的定义及性质313. 几何内容主题知识内容和要求3.1 几 何 的 基 本 概念3.1.1 理解线对称与点对称 3.1.2 理解劣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及周角的定义 3.1.3 计算余角、补角、邻补角及共轭角 3.1.4 理解相交线、垂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3.1.5 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及应用其性质 3.1.6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3.2 三角形3.2.1 理解三角形的分类与边角关系 3.2.2 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及垂线 3.2.3 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3.2.4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 3.2.5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3 四 边 形 与 多 3.3.1 掌握各种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边形3.3.2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式3.4 周长、面积、 3.4.1 计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风筝形及圆形表面积与体 积的周长与面积 3.4.2 计算扇形的弧长与面积 3.4.3 掌握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 3.4.4 计算立方体、长方体、柱体、锥体及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3.4.5 进行面积及体积的单位换算 3.4.6 理解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3.4.7 解周长、面积及体积的相关应用题3.5 轨迹3.5.1 理解轨迹的概念3.6 毕氏定理3.6.1 掌握毕氏定理及其逆定理 3.6.2 应用距离公式及解应用题3.7 相似形3.7.1 掌握相似形的性质 3.7.2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 3.7.3 掌握相似形的面积比3.8 圆3.8.1 掌握圆心角定理、圆周角定理及垂径定理 3.8.2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相关定理 3.8.3 掌握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3.8.4 掌握切线长定理及弦切角定理3.9 几何变换3.9.1 掌握反射变换 3.9.2 掌握平移变换及用序偶表示平移 3.9.3 掌握旋转变换及求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 3.9.4 掌握放大变换及求放大中心与放大因数3.10 三角函数3.10.1 理解锐角的正弦、余弦与正切的定义及其值的变化规律 3.10.2 进行特别角(30°、45°、60°)三角函数值的运算 3.10.3 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324. 统计学内容主题知识内容和要求4.1 统 计 表 与 统 4.1.1 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计图4.1.2 绘制条形图与线形图及掌握其特点4.1.3 编制频数分配表与累积频数分配表4.1.4 绘制直方图、频数多边形与累积频数多边形4.1.5 计算累积频数百分率4. 2 集中趋势与 4.2.1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的求法 四分位数 4.2.2 掌握四分位数的求法5. 集合论内容主题 5.1 集合知识内容和要求 5.1.1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法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5.1.2 理解空集、有限集及基数的概念 5.1.3 理解子集的定义及表示法 5.1.4 理解等集、相离集的概念 5.1.5 掌握联集、交集、差集、泛集与余集的定义及运算5.2 集 合 论 的 应 5.2.1 掌握两个集合或三个集合联集的基数公式及其应用用5.2.2 掌握余集的基数公式及其应用5.2.3 应用范恩图法解题33。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03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选篇及作者介绍
《华文》教材中选入了多位中国现当 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茅盾、 巴金、老舍、曹禺等,涵盖了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教材中对每位选入作品的作者都进行 了详细介绍,包括其生平经历、代表 作品、文学成就等,有助于学生全面 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 《华文》看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引言 • 《华文》教材概述 •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 《华文》教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
播 • 《华文》教材编写与文学传播的挑战与对
策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日益重要
促进中马文学交流
通过教材的桥梁作用,促进中马两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材在促进中马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在《华文》教材中的传播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海外 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VS
推动中马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 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具有代表性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独中)是华文教育在海外的重要阵地之一,其采用的教材《华文》在内容和编排上都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华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受 众接受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初一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初一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04版)初一上册:(注:课文后有 * 符号的为自读课文)第一单元-聆听与理解一新年的礼物仇重二故事二则1. 谢绝2. 止偷三奇特的激光﹡佚名第二单元-神话·寓言·笑话四中国古代神话二则1.精卫填海2.女娲补天五中国古代寓言三则韩非1. 滥竽充数2. 郑人买履六中国古代笑话三则1. 琵琶与枇杷2. 医驼背3. 半日闲七《伊索寓言》二则﹡1. 蚊子和狮子2.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三单元-自然段与意义段八火烧云萧红九牵牛花开了李蕴郎十科学的头脑﹡任鸿隽十一琥珀﹡柏吉尔第四单元-中心与主题十二永恒的怀念夏诺十三读书与做人曹禺十四荷叶与红莲﹡冰心第五单元-阅读·积累十五匆匆朱自清十六丑石贾平凹十七生命的肯定﹡白杨第六单元-语言与思维十八妈妈的手琦君十九纸船——寄母亲冰心二十病毒的话﹡文有仁廿一起点之美﹡刘心武第七单元-古代诗歌廿二采葛廿三敕勒歌廿四写景诗三首1. 枫桥夜泊张继2. 饮胡上,初晴后雨苏轼3. 春夜喜雨杜甫廿五慈乌夜啼白居易附录-语文知识与应用一华语的声韵调二华语中的音变三书写规范的汉字四怎样查阅字典和词典五标点符号——点号六标点符号——标号七句子的语气初一下册:(注:课文后有 * 符号的为自读课文)第一单元-复述与提问一米南加保的故事二劝戒烟三根﹡梁志庆四张大力﹡冯骥才第二单元-童话的教育作用五花的话宗璞六丑小鸭安徒生七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八美人松﹡第三单元-- 略读与精读九含羞草李植翁十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十一给颜黎民的信﹡鲁迅十二傅雷家书﹡傅雷第四单元-记叙的要素十三这不是一颗流星王周生十四王冕学画吴敬梓十五星期一早晨的奇迹﹡帕特·维格安十六太阳路﹡第五单元-记叙的方法十七风筝鲁迅十八羚羊木雕张之路十九黄花乡镇梁志庆二十笑﹡冰心第六单元-观察与写作廿一繁星巴金廿二牛车夫萧村廿三沈慕羽日记二则沈慕羽廿四中学生日记二则﹡第七单元-文言文小故事廿五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廿六矛盾韩非廿七杨布打狗列御寇廿八荀巨博远看友人疾刘义庆附录-语文知识与应用一多音字和一词多义现象二词的感情色彩二词的感情色彩四实词五虚词六修辞格:引用、夸张、回文、顶真现有初中《华文》单元知识点分布表(2011)相关链接初一华文.my/moodle/course/view.php?id=17&topic=0#section-10备课中心(人教版)/965.html。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美术考试纲要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美术考试纲要

(JY08)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美术考试纲要Ⅰ考试性质初中统一美术考试在于测验学生美术基础常识,检定学生绘画技术与创意思考能力,作为考生初中三年美术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意的评定。

Ⅱ考试目标1. 美术知识1.1 能够理解美术基础知识1.2 能够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2. 美术技能2.1 能够掌握书法的书写能力2.2 能够掌握铅笔、水彩的绘画技巧2.3 能够构图和经营画面主宾体关系2.4 能够应用造形原理2.5 能够掌握色彩的运用2.6 能够透过图像和造型明确表达主题2.7 能够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2.8 能够掌握各种材质点、缐、面黏合的技巧3. 美术创意思考3.1 能综合自然界和生活体验来表现创意3.2 能发挥各类媒材与材质的特性来表现创意Ⅲ试卷结构本科试卷共分两份:试卷一:美术常识(20%)……………………………………………… 作答时间:30分钟20题全做。

试卷二:甲组:华文书法(15%)……………………………………… 作答时间:40分钟1题必答。

乙组:静物素描(35%)…………………………………… 作答时间:2小时30分钟1题必答。

丙组:创意表现(30%)A项:想像画………………………………………… 作答时间:3小时B项:平面设计……………………………………… 作答时间:3小时C项:立体造型……………………………………… 作答时间:3小时30分钟注:丙组创意表现共分三项,考生须于报考时预先谨慎选定其中一项,临场不得要求换项。

Ⅳ 考试内容1. 美术常识 一级内容主题一级内容主题 二级内容主题二级内容主题 知识内容知识内容认知要求认知要求 1.1 艺术概论1.1.1 认识美术1.1.1.1 美的类别 1.1.1.2 美术的定义 1.1.1.3 美术的类別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 1.1.2 拼贴之美 1.1.2.1 拼贴画发展背景与特点 1.1.2.2 拼贴的表现 记忆 记忆,理解 1.1.3 想像画 1.1.3.1 想像画的意义 1.1.3.2 想像画的类别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1.4 西方美术简史1.1.4.1 原始社会美术的发展与特点 1.1.4.2 古代美术的发展与特点 1.1.4.3 中世纪美术的发展与特点 1.1.4.4 14至18世纪美术的发展与特点 1.1.4.5 19世纪美术的发展与特点 1.1.4.6 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特点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1.2 色彩学1.2.1 色彩原理与应用1.2.1.1 生活中的色彩关系 1.2.1.2 色光与色料 1.2.1.3 色彩三要素 1.2.1.4 配色法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2.2 色彩感觉与象征1.2.2.1 色彩的种类 1.2.2.2 色彩的感觉 1.2.2.3 色彩的象征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3 造形原理1.3.1 点线面 1.3.1.1 点、线、面的原理 1.3.1.2 生活中的点、线、面造形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3.2 图案1.3.2.1 图案的分类1.3.2.2 图案的素材提取与表现方式 1.3.2.3 图案的构成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3.3 构图 1.3.3.1 构图法则 1.3.3.2 构图须知记忆,理解 记忆 1.3.4 立体造型 1.3.4.1 材料形态的分类方式 记忆,理解 1.3.5 认识空间1.3.5.1 空间的意义 1.3.5.2 空间与生活的关系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4 素描与绘画 1.4.1 素描1.4.1.1 素描的定义和意义 1.4.1.2 素描的技能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4.2 写生1.4.2.1 静物与风景写生的意义 1.4.2.2 静物与风景写生技能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一级内容主题一级内容主题二级内容主题二级内容主题知识内容知识内容认知要求认知要求 1.4 素描与绘画 1.4.3 人物画1.4.3.1 人物画的意义1.4.3.2 头部、身体和四肢的结构与比例 1.4.3.3 头部、身体和四肢的特征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理解 1.4.4 水墨画 1.4.4.1 水墨画的定义 1.4.4.2 水墨画的形式 1.4.4.3 水墨画的技能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4.5 版画 1.4.5.1 版画的定义 1.4.5.2 版画的形式 1.4.5.3 版画的技能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5 工艺与实用 美术1.5.1 设计1.5.1.1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1.5.1.2 设计的发展背景和领域 1.5.1.3 平面设计的定义 1.5.1.4 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理解 1.5.2 美术字 1.5.2.1 美术字的实用性 1.5.2.2 字体的特征 1.5.2.3 美术字的表现形式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理解 1.5.3 工艺 1.5.3.1 工艺与生活的关系 1.5.3.2 工艺的类別 1.5.3.3 剪纸的发展背景 1.5.3.4 剪纸的形式与应用 1.5.3.5 剪纸的技能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1.6 透视学1.6.1 透视 1.6.1.1 透视与艺术表现的关系 1.6.1.2 透视的术语 1.6.1.3 透视的形式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理解2. 华文华文书法书法2.1 在一般初中三学生的文字认识及书写能力范围内规定字范。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

A p r .2023V o l .43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作者简介]乌日娜,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来西亚华文教材;曾维龙,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㊁华文教育㊂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ʻ乌日娜 曾维龙(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马来西亚 31900)[摘 要] 自1924年‘刘姥姥“和‘林黛玉“两篇文章被编入‘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以来,‘红楼梦“篇目成为语文教材学习篇,已有近百年历史㊂‘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一部举世瞩目的佳作,小说所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㊂本文以探究为马来西亚两个时期的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节选篇目情况㊁编排位置㊁编选方法㊁文字改动㊁助读系统㊁练习系统差异进行比较以及讨论,反思现行华文教材‘红楼梦“选编问题,为国际中文教材深入普及‘红楼梦“,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文教材; ‘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 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2-0109-09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2.016一㊁前 言自19世纪初期以来,南下的中国移民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兴办华文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从华文小学㊁华文独立中学到华文高等教育学府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1]㊂华文教育既担负着为华裔子弟传授母语的任务,还担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㊂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分为两类:一类是马来西亚政府学校,称国民中学和国民小学㊁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㊂国民中学㊁国民小学㊁国民型华文小学均有自己的华文教材㊂另一类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民间团体创办,推行中等教育,以保持和发扬母语教育和文化,是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独资兴建的一所民间学校独立中学㊂国民小学华语教材分为两个时期,母语班性质华语课程和附加语言性质华语课程㊂母语班性质华语课程共两套教材 1973年版‘华语“和1985年版‘华语“㊂附加语言性质华语课程共有四套‘华语“教材,分别是1997年版国小‘华语“㊁2003年版国小‘交际华语“㊁2007年版国小‘华语“㊁2015-2019年版的国小‘华语“㊂本文讨论2007年版国小‘华语“㊁2015-2019年版的国小‘华语“这两版教材㊂国民型华文小学共有四套华文教材,1969年出版的繁体字‘华语“教材㊁1983-1988年3M 制度下‘华文“㊁2003-2007年版的‘华文“㊁2015-2020年版的‘华文“㊂本文研究对象2003-2007年版的‘华文“和2015-2020年版的‘华文“教材㊂国民中学共经历了四套华文教材㊂国民901中学第一部华文教材,是1968年出版的‘新标准语文课本“,由吉隆坡文化供应社出版㊂第二部华语教材,遵照1986年的马来西亚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K B S M )为依据编写了‘华文“(K B S M )教材,由文化供应有限公司出版,共五册,1987-1991年出版㊂国民中学第三部华文教材,根据2001年‘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编制,于2002年至2004年出版,共六册㊂第四部国民中学‘华文“教材是在2016-2020年出版㊂本文讨论第三部㊁第四部国民中学‘华文“教材㊂独立中学‘华文“教材分为初中阶段㊁高中阶段㊂2022年,高中‘华文“教材经历三版㊂初中‘华文“教材经历了四版㊂1984年马来西亚出版‘华文“教材(第一套,第一册),供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试用,并在1991年陆续完成整套初中六册的教学㊁编纂高中六册㊂董教总课程局以1993年重新审定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文课程课纲“为依据,编有第二套初中语文教材‘华文“㊂1994-1996年初‘华文“开始试用㊂高中‘华文“教材于1996-1999年开始试用㊂2000年,‘课纲“重新修订,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课程局于2004年为达成修订后‘课纲“之目的,基于对初中‘华文“教材教学实践结果的总结,第三套‘华文“教科书问世,旧华文教材逐渐被取代,到2006年更换完备㊂高中‘华文“教材于2011-2014年出版,也是目前现行独立中学‘华文“教材㊂现行董教总版初中‘华文“教材根据董教总华文独中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于2016年拟订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课程标准“编写,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到2022年6月‘华文“教材第一轮使用完毕㊂本文讨论第三版㊁第四版独立中学初中‘华文“教材,第二版㊁第三版独立中学高中‘华文“教材㊂二㊁入选篇目的基本情况两套国民小学‘华文“教材㊁两套国民型华文小学‘华文“教材㊁两套国民中学‘华文“教材㊁两套独立中学‘华文“教材,其中五套有‘红楼梦“篇目㊂本文重点讨论五套‘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篇目①,如表1所示㊂表1 教材中‘红楼梦“篇目基本信息概况学校年级出版年编写者出版社课文名称编排位置具体书页选编方式学习性质华文小学六年级2015孙秀青黄慧羚周锦聪T h eM a l a y a P r e s s S d n .B h d .‘刘姥姥进大观园“第19单元第1课145-147原文改写老师授课国民中学中三2004永乐多斯许友彬林臣顺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第23课(不是单元体系)173-175原文节选老师授课国民中学中五2020曾俊萍郑奕标张宝云T h eM a l a ya P r e s s S d n .B h d .‘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第10单元好文欣赏216-222原文节录自己学习011续表1学校年级出版年编写者出版社课文名称编排位置具体书页选编方式学习性质独立中学高三下册1997董教总独中工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4单元12课139-149原文节选老师授课独立中学高二上册2012董教总独中工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林黛玉进贾府“第4单元14课87-102原文节选老师授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入选率最高,五篇课文中两篇选了相同内容㊂可是选择的年级不同,选编的方式不同㊂华文小学原文改写方式㊁国民中学原文节选方式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同样以原文节选方式进入独立中学‘华文“教材㊂‘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原文节录方式进入国民中学华文教材,主要节录了宝黛爱情篇㊂在课文的学习方式方面,‘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是自学,其他四篇课文由老师授课㊂三㊁入选篇目改动原著文字情况考察本文借助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对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㊁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与‘红楼梦“原著②语言文字进行比较统计㊂本文发现五篇课文中原著语言文字改动幅度均不同㊂其中原著语言文字改动最多的是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两篇课文㊂然而‘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对原著语言文字没有任何改动㊂(一)‘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语言文字改动情况本文使用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统计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课文总字数1208字(不包含标题)与原著完全相同的字498字㊂课文总句38句与原著完全相同的句字仅17句,语言文字改动幅度较大㊂课文中保留了原著中的对话语言,大量改写了原著中陈述性语言㊁描写性语言㊂差异类型总结成表,如表2所示㊂表2 小学‘华文“教材‘刘姥姥进大观园“文字改编情况小学‘华文“类型出现句子总数(单位:句子)③改写句子总数(单位:句子)改动比例陈述语言介绍性陈述语言整合性陈述语言411410100%90.90%描写语言人物描写语言环境描写语言场面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语言10242424140%100%100%50%人物语言人物名称人物对话语言没有改动184022.22%111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华文“教材人物名称㊁人物对话语言改编次数最少㊂陈述语言㊁描写语言方面改写很多,而且课文是原文改写方式进入教材的,教材编写者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了‘红楼梦“,本文不再进一步讨论㊂(二)‘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语言文字修改情况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课文有三处文字方面改动:(1)原著: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㊁麈尾㊁巾帕之物㊂(2)课文: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㊁尘尾㊁巾帕之物㊂(3)原著: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㊂(4)课文: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㊂(5)原著: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㊂我肏攮一个㊂(6)课文: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㊂我操攮一个㊂麈尾 改成了 尘尾 ; 座位 改成了 坐位 ; 肏攮 改成 操攮 ㊂这三处文字修改符合华文教材要求,提升了语言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㊂(三)‘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语言文字修改情况本文使用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统计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课文总共150句,与原著完全相同57句,课文不包含标题共4732字,跟原著完全相同字数1342个㊂无论叙述语言㊁人物对话语言㊁描写语言,与原著语言相差很大,主要差异总结如表3所示㊂表3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语言文字修改情况独立中学‘华文“类型出现句子总数(单位:句子)④改写句子总数(单位:句子)改动比例陈述语言引导性陈述语言介绍性陈述语言整合性陈述语言1234111513100%65.21%31.70%描写语言人物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语言28715753.57%100%人物语言人物名称人物对话语言899245033.33%50.50% 据统计,‘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共有113处改动㊂其中语言文字改动109处,占97%,故事情节改动4处,占3%㊂语音文字方面:第一,词汇方面改动,此类改动最多,占43.61%㊂如:(7)原著:老爷跟前下的蛆㊂(8)课文:老爷跟前下的火㊂(9)原著:方退出了㊂(10)课文:方诺诺退出㊂(11)原著:自悔㊂(12)课文:自己不该㊂(13)原著:如何禁得起㊂(14)课文:如何当得起㊂(15)原著:大喝㊂(16)课文:大叫㊂第二,称呼语改动,此类改动占22.11%㊂课文:长府官,原文:长史官课文:母亲,原文:老太太课文:李纨㊁凤姐及迎探姊妹,原文:李宫裁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课文:老先生,原文:王爷㊂第三,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词,这类改动211占17.3%㊂(17)课文:看见宝钗进来㊂(18)原著:见宝钗进来㊂(19)课文:偏偏又耳聋㊂(20)原著:偏生又聋㊂(21)课文: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㊂(22)原著:此以后,再不打他了㊂第四,故事情节方面改动㊂(23)原著: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㊂(24)课文: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词汇的改动最多㊂书面语表达改成了偏口语的表达,文言文表达改成了白话文表达,客观的称呼语表达改成了主观的称呼语表达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改动最少㊂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有两处语言文字修改㊂(25)原著: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㊂(26)课文:一时间回来,再看,以换了冠带㊂(27)原著: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㊂(28)课文: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㊂例(25)~(29)单音节改成双音节㊂(27) ~(28)文字方面修改㊂‘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保留了原著的经典语言㊂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并不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进教材的问题,而是以个人的创作习惯为出发点,遣词造句的过程以及在行文上形成的个人风格㊂教材编者把文学作品选为华文教材时,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尽可能保留作者风格的基础上相应对原著文章进行改动㊂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教材中改动效果优于原作,‘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改动效果不太明显㊂四㊁入选篇目的辅助系统本文论述了入选篇目的辅助系统㊂辅助系统在华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华文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将教材内容教学化㊁有助于提升学生华文能力与华文素养㊁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㊁培养自学能力㊁突出编者意图㊁督促对课文进行有效诠释㊂辅助系统分为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㊂助读系统,陈菊先‘语文教育学“中指出:助读系统,又被称作 导读系统 导学材料 ,包括文字和图表两种形式,而本章探究的助读系统只涉及文字形式㊂ 助读系统是由单元说明㊁注解㊁思考与练习㊁课文学习提示等构成的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学的提示性的文字说明 [2]㊂练习系统,顾黄初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指出: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 练 的方案或题目,便于练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㊁有计划㊁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3]㊂本文讨论的范围为单元㊁课前㊁课中助读系统㊁课前与课后练习系统㊂(一)‘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的辅助系统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辅助系统有提示语和插图㊂练习系统是由课前2道题㊁课后6道题组成的㊂详细情况如表4所示㊂表4‘刘姥姥进大观园“辅助系统版本华文小学‘华文“提示语目录;课后读一读(列出需认识的汉字)课后写一写(列出需掌握的汉字)插图课文里插图注释无参考资料无练习题量课前2道+课后6道311续表4版本华文小学‘华文“练习结构课前2道题,听老师和学生讲解‘红楼梦“㊁各种论据来证明阅读古典经典重要性㊂课后题: 1.掌握课文里的多音字;2~4探究故事细节; 5.分析刘姥姥人物形象; 6.访问与刘姥姥年纪相仿的老人,写记叙文㊂ 练习题型记忆性练习⑤:1-识别理解性练习:课前2道题㊁课后练习2~5 应用性练习⑥:6-执行从表4可以看出,‘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练习系统丰富,有记忆性练习㊁理解性练习㊁应用性练习㊂这种练习系统编排适合于小学生思维发展㊂而助读系统只有目录㊁插图,没有注释与参考资料,这对于小学生理解‘红楼梦“概况㊁作家创作背景有一定的难度㊂(二)‘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辅助系统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两篇课文学习方式已有了变化㊂‘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课文是由老师授课㊁‘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是自学㊂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助读系统㊁练习系统同样有了变化㊂两篇课文的辅助系统情况如表5所示㊂表5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辅助系统课文名称‘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提示语目录目录;课后的悦读书房(整个小说故事概要,简单介绍‘红楼梦“成书过程㊁课文中故事概况)插图课文里插图课文里插图注释脚注(字词作出解释)旁注(解释课文出现人物关系)无参考资料无有练习题量课前学习目标3道题课后6个活动,共13道题没有练习题练习结构课前目标:刘姥姥对话改成记叙文,进行说明㊂活动一;理解课文内容㊂活动二:改写㊂活动三:华族陋习进行说明;活动四:练习楷体;增广活动: 华族陋习 写说明文;附加活动, 改革华族陋习 写议论文练习提醒理解性训练⑦:活动一(分析)应用性训练:课前目表;活动1㊁2㊁3㊁增广活动㊁附加活动(执行) ‘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课文的助读部分不够充分㊂(三)‘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辅助系统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助读系统有提示语㊁注释㊁参考资料㊁课后练习等,‘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助读系统有提示语㊁插图㊁注释㊁课后练习题等㊂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㊂411表6‘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课文名称‘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提示语学习提示(单元导读);课后作者介绍㊁目录㊁‘红楼梦“版本介绍;课后提示(介绍了课文部分的故事概况);学习提示(单元导语);目录课后作者介绍;课后提示(整本小说故事概要,课文中的故事概况,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插图无课前插图㊁课文里插图注释脚注(字词和课文出现人物作出适当解释)字词作出适当解释参考资料课文选文出处无练习题量课后3道题共7道课后练习与实践题练习结构3道题,探究课文重点内容(贾政打宝玉的原因㊁王夫人和贾母劝阻贾政毒打宝玉方法的不同,宝玉在贾府的地位)练习1~6探究课文故事细节(区分人物主次㊁贾府外景描写㊁王熙凤人物形象㊁不同人物眼睛描写㊁黛玉谦虚原因㊁黛玉肖像描写)练习7,总结课文采用的艺术手法㊂练习题型理解型训练:1~3题㊂第一道分析,第二道比较,第三道推断理解性练习:练习1~7㊂1-比较,2-说明,3-总结,4-分类,5-推断,6-说明,7-总结从表6可以看出,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从‘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到‘林黛玉进贾府“,助读系统有课前㊁课文里的插图,练习系统,之前的分析㊁比较㊁推断等理解性训练,改为比较㊁说明㊁总结㊁推断㊁分类等理解性训练㊂‘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更丰富㊂通过比较五篇课文的辅助系统,可以分析出五篇课文辅助系统上的特点,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练习系统题量㊁题型丰富,但几乎没有辅助系统内容㊂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比较,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辅助系统内容很少㊂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与‘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的比较,‘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更加丰富多彩㊂五㊁入选篇目问题与对策本研究以马来西亚两时期‘华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㊂探讨了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时代变迁㊂在篇目选择方面,‘红楼梦“选篇由单一向多样发展,更有经典篇目为编者所采用㊂就篇目学习性质,‘红楼梦“精选篇目,教读文本,逐步向教读和自读课文结合的方向发展,教材越来越重要了㊂就原著的文字改动而言,教材的编写者保留了原著文字㊂在篇目思想性层面,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 爱情 这一主题也成了解读重点之一㊂然而目前‘华文“教材对‘红楼梦“篇目的选文㊁助读系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㊂(一)小学华文教材选入‘红楼梦“篇目合理性为了探究小学华文教材‘红楼梦“篇目合理性,我们查找中国历年语文教材,‘红楼梦“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只有两套教材四篇课文,选入篇目片段相同,均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使用时间是20世纪20㊁30年代㊂到目前2022年,‘红楼梦“小说没有再进入小学511语文教材㊂详细情况如表7所示㊂这四篇课文有大量的语言㊁文字简化与改写㊂‘红楼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㊁语言文字,教材编写者不得不对课文内容进行二次创作㊂这种二次创作对‘红楼梦“原文有一定的影响㊂‘红楼梦“小说本身文字表达㊁故事情节经典,二次创作很难保持小说的原汁原味㊂‘红楼梦“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小说,要求学生有一定鉴赏能力来消化和理解,所以‘红楼梦“篇目编排在小学华文教材需兼顾多重定位㊂表7小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篇目基本情况时间教材名称篇目出版社1924‘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刘姥姥(一)“商务印书馆1924‘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刘姥姥(二)“商务印书馆1931‘基本教科书国语“‘刘姥姥(一)“商务印印书馆1931‘基本教科书国语“‘刘姥姥(二)“商务印印书馆(二)中学华文教材选择了过早的版本‘红楼梦“‘红楼梦“版本的选择方面㊂‘红楼梦“版本很多,‘华文“教材具有基础性㊁普遍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在版本选择上尤为重要㊂现行‘华文“教材编选‘红楼梦“时,选择了较早的本子㊂如:现行国民中学‘华文“教材中‘红楼梦“课文是1934年上海书局出版的‘红楼梦“㊂现行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红楼梦“课文是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㊂现行‘华文“教材选择了较早的‘红楼梦“文本㊂新版‘红楼梦“除了小说文本的变动外,编写理念也有变化㊂作为华文教材的选文,应该选编最新版本的‘红楼梦“原著㊂(三)中学华文教材助读系统 后四十回 讨论现行中学‘华文“教材助读部分,均讨论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谁写的㊂现行‘华文“教材助读部分均采用 高鹗续作 ㊂可是2008年版‘红楼梦“后四十回讨论,将程伟元㊁高鹗作为整理者,放弃了 高鹗续作 [4]㊂有鉴于此,教材编写与文学教学中不宜继续采用 高鹗续作 ㊂‘华文“教材编写时候,与时俱进,借鉴最新的红学研究成果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巅峰之作,红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它的研究风格多样㊁视角多样㊂正是‘红楼梦“蕴藏着艺术价值㊁审美价值及优秀民族精神等财富,从而引起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㊂不仅仅是文学界,在教育界亦受到极高的关注,给社会环境㊁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无穷的文化财富㊂‘红楼梦“篇目入选马来西亚华文教材,除了让广大学生对‘红楼梦“的整体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外,它还对马来西亚‘红楼梦“传播和马来西亚红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㊂当然,其更深层次价值是‘红楼梦“小说在海外传播,让更多海外华人阅读‘红楼梦“,让更多海外学者关注红学研究㊂ʌ注释ɔ①涉及五套‘华文“教材:孙秀青㊁黄慧羚㊁周锦聪,‘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T h e 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B h d,2020年版;永乐多斯㊁许友彬㊁林臣顺,‘中三华文课本“,o d o n a t eP u b l i s h-i n g S d n,B h d,2004年版;曾俊萍㊁郑奕标㊁张宝云,‘中五华文课本“,T h e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B h d,2020年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高三下册华文“,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1999年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高二上册华文“,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2012年版㊂②涉及‘红楼梦“原著:曹雪芹㊁高鹗,‘红楼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曹雪芹著㊁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611出版社,2008年版;曹雪芹,‘红楼梦“,世界书局,1934年版;曹雪芹,‘红楼梦“(上),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曹雪芹,‘红楼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曹雪芹撰㊁饶彬注,‘红楼梦“(上),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版㊂③一整句中一部分是整合性陈述语言㊁一部分是人物对话语言,为了计算方便,此类情况算为两句话㊂④一整句中一部分是整合性陈述语言㊁一部分是人物对话语言,为了计算方便,此类情况算为两句话㊂⑤记忆性练习:一是识别,二是回忆㊂⑥应用性练习:一是执行,二是实施㊂⑦理解性训练种类可分为:解释㊁举例㊁分类㊁总结㊁推断㊁比较㊁说明七个过程㊂ʌ参考文献ɔ[1]张秀玲.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与华文小学师资培训[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12(1).[2]陈菊先.语文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㊃高三下册华文[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1999.[6]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㊃高二上册华文[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2012.[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曾俊萍,郑奕标,张宝云.中五华文课本[M].T h eM a l a y s P r e s sS d n.B h d,2020.[9]曹雪芹.红楼梦[M].吉隆坡:世界书局,1934.[10]曹雪芹.红楼梦:上[M].吉隆坡: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91.[11]曹雪芹.红楼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12]曹雪芹,撰.饶彬,校订.红楼梦:上[M].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9.[13]孙秀青,黄慧羚,周锦聪.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M]. T h e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 B h d,2020.[14]永乐多斯,许友彬,林臣顺.中三华文课本[M].o d o n a t e P u b l i s h i n g S d n,B h d,2004.S t u d y o n 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o fM a l a y s i a nC h i n e s eT e x t B o o kW u r i n a C h o u W e nL o o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U n i v e r s i t iT u n k uA b d u lR a h m a n,M a l a y s i a,31900)A b s t r a c t:S i n c eG r a n n y L i ua n dD a i y uL i nw e r e i n c o r p o r a t e d i n t o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a n c i e n tv e r n a c u l a r C h i n e s e t e x t s f o r r e a d i n g i n s e n i o rm i d d l e s c h o o l s o f t h e n e wa c a d e m i c s y s t e mi n1924,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h a s b e e naC h i n e s e t e x t b o o ks t u d y f o rn e a r l y ah u n d r e d y e a r s.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i s o n e o f t h e b e s tw o r k s i n c l a s s i c a l n o v e l s,w h i c hh a s b e e n s e l e c t e d i n c h i n e s e t e x t b o o k s f o r a l o n g t i m e.T h e l i t e r a r y 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c o n t a i n e d i nt h en o v e l sh a v e g r e a te n l i g h t e n i n g e f f e c t so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s t u d e n t s 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c o m p a r e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 e x c e r p t s,a r r a n g e m e n t p o s i t i o n s, e d i t i n g m e t h o d s,t e x t u a l c h a n g e s,r e a d i n g-a i d s y s t e m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p r a c t i c e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t w o p e-r i o d s o fM a n d a r i nt e x t b o o k s i n M a l a y s i a,r e f l e c t so n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M a n d a r i nt e x t b o o k s,a n d p r o v i d e s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M a n d a r i n c l a s s i c s.K e y w o r d s:M a l a y s i a; T e x t b o o k s i nC h i n e s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711。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职业培训的教学设计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职业培训的教学设计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职业培训的教学设计作者:杜修平王怡雯杜文睿夏军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24期摘要:为使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针对其信息素养水平,结合其在实际中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多媒体职业培训的课程设计。

文中对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连接主义学习观在培训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总结了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马来西亚;多媒体;职业培训;连接主义;教学设计作者简介:杜修平(1974-),男,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职业教育、教育技术;王怡雯(1985-),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杜文睿(1986-),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夏军(1976-),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课题项目: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化网络学习的理论研究”(编号:TJJX10—1—812),主持人:杜修平。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88-04一、引言2012年5月25日至6月9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化部主办,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承办,芙蓉中华独中、巴生中华独中、曼绒南华独中联办的马来西亚华人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培训班正式开课。

天津大学杜修平和夏军两位教师承担了全部教学内容。

培训班分别在芙蓉中华独中开展了3天2个班的培训课程,在巴生中华独中开展了3天1个班的培训课程,在曼绒南华独中开展了3天2个班的培训课程。

参加培训的学员人数达200余人,每位教师的授课量达到了9天60个学时,日程非常紧凑。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此次培训的教学目标是使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添加标题
机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 机会,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
文化竞争: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文化合作: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与合作项目,促进文学传播与理解 跨文化传播:克服文化差异,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途径与策略 多元文化融合:在海外传播中,如何保持文学作品的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平衡
跨文化传播:中国现当 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 过程中,通过跨文化交 流,促进了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海外评价:中国现当代 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了 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影响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在马来西亚广泛传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影响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翻译家和研究者
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达到高峰,成为当地文学界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马来西亚的翻译出版数量逐年增加,成为当地文学市场的重要部分。

建立完善的文 学评价体系, 鼓励作家创作 出更多高质量
的作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外文学作品 的互译与出版
加强作家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
举办国际文学节和 文学交流活动
利用数字技术推广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 品
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传播效果
创新传播方式和 手段,提高传播 效果
借助新媒体平台, 扩大文学作品的 传播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于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JY06)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历史 考试纲要(2011年实施)I 考试性质初中统考历史科考试,目的在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初中历史课程之后的历史科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通过校内发展性评量赋予教师评核学生学习过程与态度的权力。

II 考试目标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主要在考核:一、认知层面(1) 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掌握(2) 学生对历史空间变化的认识(3) 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资料的理解(4) 学生形成的客观历史概念二、能力层面(5) 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6) 学生能够陈述他对某一历史事实的理解(7) 学生能够应用客观的历史概念回答问题(8) 学生能够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作解释(9) 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做成报告三、情感态度层面(10) 学生具备真诚善良、积极进取和负责任的品格(11) 学生能初步联系历史概念与其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III 考试形式初中统考历史科测试分为两份试卷:试卷一:作业报告20% (*注:属于发展性评量)试卷二:统一考试80% (*注:属于总结性评量)考生必须完成试卷一和试卷二。

若无试卷一的分数,则有关考生因没有完整作答而得零分,成绩等级为“E”。

- 1 -试卷一、作业报告1.说明历史科是华文独立中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其课程目标包括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统考历史科为有效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特设属于发展性评量的作业报告。

通过作业报告,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吸收,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发展性评量,在师生互动下,教师可以掌握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促进师生关系。

本试卷属于校本评量,所提呈之分数除须符合行为目标,也将反映各独中教师对各自学生的要求及期待。

2.行为目标根据考试目标制定作业报告的行为目标:(1) 学生能够按选择的主题收集资料(2) 学生能够适当摘取和整理资料,组成报告内容(3) 学生能简单陈述对主题的认识(4) 学生能完整、条理的呈现报告(5) 学生作报告过程中的态度3.形式作业报告是学生整理某一课题资料的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2000年修订)华文课程是民族母语教育课程。

华语言文字是马来西亚华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马来西亚通用的语文之一。

世界上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人口超过十三亿。

学好华文课程,不但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对将来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也有所助益,而且对参与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交往,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交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中学的华文课程是小学华文课程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1. 能有效地学习语文,使用规范的语文进行听、说、读、写。

2. 具备语文思维能力,能应用华语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智力。

3. 认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着重了解华族文化的渊源和传统,并加以继承与发扬。

4. 具有和友族和谐共处、热爱祖国的意识。

5. 具备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6. 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艺鉴赏能力。

7. 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能自觉地学习语文。

8. 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1. 听话能力◆养成耐心和专注听讲的习惯。

◆听清楚并理解讲述的内容。

◆把握讲话的中心和重点。

2.说话能力◆能以规范和流利的华语说话、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得当,态度自然。

◆养成说话有礼貌的习惯。

3. 阅读能力◆掌握略读、精读的方法。

◆养成默读的习惯,注意阅读的速度。

◆能朗读和背诵课文一些精彩片断。

◆阅读一般文章,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

◆阅读文言文,能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文。

◆对各种文学样式,能有基本的欣赏能力。

◆对中华文学有基本的认识。

◆能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和词典。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 写作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写文章能做到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思想正确,感情真实,条理清楚,文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

◆能摘录文章要点,作阅读报告,并能根据需要,对文字材料缩写、扩写、续写。

5. 语文思维能力◆能有效地运用华语进行思维活动。

◆结合读写进行语文思维能力训练。

◆懂得观察自然和观察生活,以及把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抒写出来的方法。

◆懂得在阅读中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懂得在读写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6. 语文基本知识与应用◆了解一些普通的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知识,并能加以实践应用。

三、教学内容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华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操,主要以课文为凭借。

课文编选标准:思想内容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情操,提高整体素质;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难以适度,切合学生实际,亦适合教学。

课文选材包含国内外华文作品和外文作品的中译本,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

初中华文课本设置两类课文:必修课文和选修课文。

课文总数约160篇,在全部课文中,现代文占80%,文言文占20%。

各年级教学要点初中一一、听话训练:1. 聆听及辨别读音,如:四声、声母、韵母、轻声、变调及儿化。

2. 聆听及辨别语调,如:轻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速及升降。

3. 聆听及理解会话、指示、说明和通知。

4. 聆听及理解广播内容。

5. 聆听及理解教材内容。

二、说话训练:1. 给予指示、提出要求和询问。

2. 提问教材内容。

3. 概述事件的经过。

4. 讲述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及民间故事。

三、阅读训练: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教材,不动唇,不指读。

3. 略读各类读物,整体感知内容大概。

4. 精读教材,仔细认读,理解体会,评价运用。

5. 认识自然段与意义段。

6. 认识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7. 阅读记叙文,了解记叙的要素;把握记叙的方法(顺序、倒叙、插叙)。

8. 阅读和理解神话、寓言、笑话和童话。

9.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0. 应用工具书。

四、写作训练:1. 习写记叙文、书信、日记、周记、读书笔记。

2. 学习审题。

3. 编写提纲。

4. 记叙有中心,学习提炼中心。

5. 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6. 按一定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记事。

7. 表达真情实感。

8. 观察与写作。

9. 续写练习。

1. 认识思维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思维在听说读写语言活动中的作用。

3. 了解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方法(阅读与思维)。

4. 学习正确地观察自然和观察生活。

5. 表达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写作与思维)。

六、语文知识学习:1. 了解华语的声韵调知识。

2. 了解华语的音变规律。

3. 学习多音多义字。

4. 书写规范的汉字。

5. 学习使用字典和词典。

6. 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及多义词的应用。

7. 学习成语和格言。

8. 正确使用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与虚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9. 句子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10.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连接号、省略号、间隔号、着重号)。

11. 学习辞格修辞:回文、顶真、引用、夸张。

12. 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与押韵。

初中二一、听话训练:1. 聆听及辨别读音,如:四声、声母、韵母、轻声、变调及儿化。

2. 聆听及辨别语调,如:轻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速及升降。

3. 聆听及理解故事内容、情节、人物角色、主题及价值,包括名人故事、历史故事及神话故事。

4. 聆听及理解演讲、报告内容。

5. 聆听及理解教材内容。

二、说话训练:1. 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进行日常对话、访谈和面试。

2. 针对教材内容、讲演内容、参观见闻等提出问题。

3. 说明比赛规则。

4. 讲述本地产品的制作过程。

5. 说明日用品和公共设备的使用方法。

6. 概述事件的经过。

7. 讲述故事,包括名人故事,历史故事及神话故事。

8. 分析故事的内容、情节与人物角色,包括名人故事、历史故事及神话故事。

[选学]1. 默读教材,注意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2. 认识文章的基本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

3. 了解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分析详略安排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选学]4. 划分自然段和意义段,归纳段意,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

5.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

6.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7. 体会课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选学]8. 阅读诗歌、散文,欣赏其中的形象和描写。

9. 阅读古典诗词,并能朗读和背诵其中的名篇。

10. 阅读古代散文、小说,理解内容与中心思想。

11. 借助读书提纲/ 读书笔记巩固读书收获。

四、写作训练:1. 习写记叙文、说明文、请柬和启事。

2. 记叙有详有略(根据中心定详略)。

3. 记叙层次清楚(安排号结构,处理好开头、结尾、过渡等)。

4. 选择恰当的记叙人称。

5. 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静态说明和动态说明)。

6. 按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事理)说明事物。

7.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如举例、比喻、数字、定义、引用、图表等)。

8. 摘录要点。

9. 习写读书笔记。

10. 从阅读、思考中提取写作材料。

[选学]五、思维训练:1. 掌握阅读中的记忆方法。

2. 多读勤思,增进理解。

六、语文知识学习:1. 了解华语的轻声与儿化现象。

2. 了解汉字基本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3. 认识汉字形体的演变。

4. 了解词的感情色彩。

5. 学习谚语和歇后语。

6. 了解短语的结构类型及其句法功能——联合短语、偏重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谓补短语。

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

[选学]7. 了解简单复句的类型(联合、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因果、条件)。

8. 关联词语的使用。

9. 学习辞格修辞:比拟、设问、比喻、借代、仿拟、排比、反复。

10. 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11. 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12. 了解文言中的通假字。

13. 学习文言常用虚词(一)。

14. 了解古代小说常识与古代小说常用词语。

初中三一、听话训练:1. 聆听及辨别读音,如:四声、声母、韵母、轻声、变调及儿化。

2. 聆听及辨别语调,如:轻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速及升降。

3. 聆听及理解故事内容、情节、人物角色、主题及价值,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及文学故事。

4. 聆听及理解专题演讲、报告、说明。

二、说话训练:1. 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进行日常对话、访谈和面试。

2. 针对教材内容、讲演内容、参观见闻等提出问题。

3. 分析故事的内容、情节与人物角色,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及文学故事。

4. 阐述道理和概念。

5. 评述新闻。

6. 借助提纲作简短的演说和即席演讲。

7. 讨论有关社会的课题。

[选学]8. 参与座谈及辩论。

[选学]三、阅读训练:1. 朗读各种文体的文章。

2. 阅读课文,感受其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阅读议论文,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基本论证方法。

4. 阅读散文和小说,欣赏其中的形象和描写。

5. 阅读古代散文,理解内容与中心思想。

6. 阅读诗词曲,理解内容和体裁特点。

7. 阅读记叙文,了解记叙中结合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8. 阅读记叙文,了解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写作方法。

四、写作训练:1. 习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读后感、通告和公函。

2. 人物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

3. 写物寄情。

[选学]4. 写议论文,论点正确、鲜明。

5. 学习选择论据和组织论证过程。

6. 论证方法的运用(如例证、引证、对比、喻证)。

7. 学习夹叙夹议的方法。

[选学]8. 学习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选学]9. 缩写、扩写、续写练习。

五、思维训练:1. 学习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2. 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提高了解与欣赏水平。

3. 展开想象,拓宽思路。

4. 适当运用联想,丰富表达的内容。

六、语文知识训练:1. 学习惯用语、略缩语。

2. 认识句子成分。

3. 正确组织句子(简明、连贯、得体)。

4. 学习辞格修辞:衬托、对比、对偶。

5. 了解古代词、曲常识。

6. 学习文言常用虚词(二)。

四、教学原则1 华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学华文教学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质,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开发智慧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塑造理想人格。

2 提倡定向的单元教学。

华文课的课堂教学要克服随意性,不能漫无边际,课文有什么就讲什么,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为此,华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每个单元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要点,努力使每一个单元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