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研究生339-农业知识综合一 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土壤学》一、土壤重要性及土壤学发展趋势1.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圈的概念2.土壤及土壤肥力3.土壤的主要功能4.了解土壤学的任务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土壤主要类型名称二、土壤矿物质1.土壤粒级及其特性2.土壤质地和土体构型的概念3.土壤质地测定方法(实验室、野外手摸质地)4.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改良方法5.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类型及性质三、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转化2.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3.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4.掌握土壤有机质的管理(土壤有机质的调节途径)四、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及有效性;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2.土水势及其分势3.土壤水吸力4.土壤水分特征曲线5.土壤水分入渗;土面蒸发特性;了解土壤水的调节原理和技术(农业生产中合理灌溉的原理与应用技术)五、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1.掌握土壤容重,土壤三相组成,土壤孔隙及其分级;土壤孔隙度2.掌握土壤结构、结构体、结构性的概念;土壤结构体类型3.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土壤结构改良的措施5.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的概念及类型6.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7.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热性质8.掌握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调节方法六、土壤胶体与离子的吸附交换作用(土壤化学性质)1.土壤胶体的概念、种类及性质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及其特点3.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盐基饱和度4.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土壤中的阴离子的负吸附七、土壤酸、碱性的形成1.土壤酸性、交换性酸、水解性酸2.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原因;土壤酸度的调节3.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及其机制八、土壤养分特征(了解)1.植物营养必需养分(大量、中量、微量元素)2.土壤中氮的来源及其损失途径3.土壤氮素的调控4.土壤磷、钾的固定、流失及调控(了解)九、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1.土壤退化、土地退化的概念及二者差异2.土壤退化的分类3.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4.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危害及防治途径5.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植物学》《植物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三部分。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

青岛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科目代码:339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一)1、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纸填写考生姓名、报考单位和考生编号。

、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该试题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答题必须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其它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试题一并装入试题袋中。

第一部分:植物学(50分)」、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初生纹孔场2.边缘胎座 3.内起源4. 下位子房 5.同功器官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 1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OA.精子B.雄蕊C.花药D. 成熟花粉粒 2 .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是四强雄蕊,即雄蕊 枚、4长2短 枚等长 3 .垂柳的雄花是A.无被花B. 4 •瓠果为= A.茄科 5 •缠绕茎靠A.卷须B.气生根C.茎本身D.吸盘6 •细胞型胚乳中胚乳形成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O A. 先产生胚乳核,一定时期后开始产生胚乳细胞 B. 胚乳一直保持细胞状态C. 先产生胚乳细胞,一定时期后仅以核的形式存在D. 胚乳一直保持游离核状态7 •颈卵器是一些高等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下列植物类群中不具颈卵器的 是 ___________ O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注意事项:2枚、4长4短 枚、2长2短O 单性花 C.不完全花 —所特有。

B.蔷薇科C.葫芦科D.芸香科 __________ 向上生长,如牵牛。

第1页(共4页)&糊粉粒贮藏的养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OA.淀粉B.蛋白质C.脂类D.核酸9.树皮剥去后,树就会死亡,是因为树皮不仅包括周皮,还有A.栓内层B.韧皮部C.木栓形成层D.木质部10.传递细胞属于_______________ OA.薄壁组织B. 输导组织C.三、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1.写出变态器官的名称:芋头(马铃薯()。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适用专业: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考试科目名称(代码):农业知识综合一(339)考试内容范围[参考书目(作者、出版单位、年份、版次)]:(一)考试内容第一章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第四章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6.简述干旱、涝害、和水体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农业知识综合一是为了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考试内容1.植物学(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植物组织的类型与特点;(3)植物器官的形态与功能;(4)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过程及调控。

2.植物生理学(1)植物的水分代谢;(2)植物的养分吸收与运输;(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4)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

3.土壤学(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2)土壤的水分与气体状况;(3)土壤的养分循环与平衡;(4)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4.农业生态学(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农业生物的种群与群落;(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4)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优化。

三、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试卷将根据考生报考的研究方向不同,分为A、B、C三类,每类试卷中包含的题目难易程度和知识点将有所不同。

四、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名词解释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论述题则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五、考试难度农业知识综合一的考试难度将根据考生的报考层次和研究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对于报考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考生,考试难度将相对较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能力。

对于报考本科及以下学历的考生,考试难度将相对较低,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基础掌握能力。

六、考试要求考生应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难度等方面的要求。

在复习过程中,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科学知识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学部分)农业推广硕士遗传学考试大纲(50分)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节染色体1、染色质与染色体:掌握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基本概念,明确二者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何谓常染色质、异染色质?二者在细胞分裂周期中表现的区别?2、染色体的形态:掌握着丝点、染色体臂、主缢痕、次缢痕、随体等染色体基本形态;根据着丝点位置将染色体按形态分为不同类型,在细胞分裂后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了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依据。

3、染色体的数目:同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性细胞中的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了解主要农作物染色体的数目。

第二节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1、细胞周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者由可分为合成前期、合成期、合成后期,后者又可分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阶段。

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了解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3、减数分裂: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可分为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每次分裂又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减数发生在第一次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了解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三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1、雌雄配子的形成:掌握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每个胚囊母细胞形成1个雌配子体,每个花粉母细胞可形成4个雄配子体。

2、植物的授粉与受精:掌握授粉、受精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双受精的概念,了解通过双受精发育成的种子其各组成成分遗传组成来源的不同;掌握花粉直感与果实直感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各举实例。

3、无融合生殖:了解无融合生殖基本概念及其几种主要类型(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单性结实)第二章孟德尔遗传第一节分离规律1、性状分离现象及解释:在熟悉单位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发现及合理解释。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考试内容范围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生理学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细胞水势的概念、组成、应用;水分的运动方式;根系吸水的部位、吸水的动力、水分运输的内聚力-张力学说;蒸腾作用的指标;气孔蒸腾及其调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必需元素的种类及确定标准,可以再循环与不可再循环的元素;细胞膜上离子运输蛋白的种类,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过程、特点、影响因素;植物对氮素的同化;合理施肥的基础。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光合作用光反应进行的部位及基本过程,碳同化的三条途径,光呼吸,光合速率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植物的呼吸代谢: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抗氰呼吸的概念及意义; 植物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果蔬保鲜。

韧皮部运输与同化物分配:韧皮部的结构特点, 运输物质种类、方向、运输速率;源库概念及运输规律;韧皮部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 同化物分配规律。

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生长物质及生长调节剂的概念,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结构、特性及生理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植物分化的调控与特点、胚胎发育、种子萌发、营养生长及植物各部分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与组织培养;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形态建成及植物的运动:植物的成花诱导生理: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生殖、成熟与衰老生理:授粉受精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种子和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的休眠、衰老、脱落的概念。

植物的逆境生理:植物适应逆境的一般机制;低温、干旱、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抵抗机理。

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学部分)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考试内容范围339 植物学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组织的类型、分布和功能;根、茎、叶的发生、结构和功能;花的形态、雄蕊的发育及花粉粒的形成,雌蕊的发育与结构,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类型与结构;植物分类单位与命名法;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真核藻类的划分和基本特征;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的分类、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特征;被子植物分类(木兰科、毛茛科、睡莲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伞形科、茄科、唇形科、玄参科、菊科、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部分)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部分)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使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农业生态学》(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编制而成,适用于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绪论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及趋势;2.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点;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2.明确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特点。

(二)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考试内容:1.环境和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种群的概念和结构,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种群的生态策略;3.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演替,协同进化;4.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流,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5.景观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考试要求:1.了解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生物的协同进化和景观的概念和功能;2.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相关概念;3.掌握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中的基本规律,种群的生态策略,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类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组成,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2.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3.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结构类型;5.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含义,作物套作与轮作。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农业的区位理论;2.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田、水体、养殖业、农林立体模式类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

《339农业综合知识一》考试科目考查范围.doc

《339农业综合知识一》考试科目考查范围.doc

全国统考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201英语一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202俄语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203日语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204英语二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01数学一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02数学二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03数学三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13历史学基础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14数学(农)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315化学(农)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参照全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考试大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关初试科目:211翻译硕士英语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31社会工作原理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33教育综合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0农业知识综合二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6体育综合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54汉语基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357英语翻译基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31金融学综合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32统计学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35保险专业基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37社会工作实务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参照相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附:339—《农业知识综合一》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海南大学研究生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研究生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研究生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其中植物学50分,植物生理学50分,土壤学50分。

四、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植物学(50分)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第一节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第四节植物细胞的分裂第五节植物组织的类型第二章种子和幼苗……….第一节种子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种子的主要类型第三节种子的萌发第四节幼苗的类型第三章根第一节根的主要功能和经济用途第二节根与根系类型第三节根的发育与结构第四节侧根的发生第五节根瘤与菌根第六节根的变态第四章茎第一节茎的功能和经济用途第二节茎的形态特征和分枝方式第三节茎尖分区第四节茎的初生结构及初生生长第五节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第六节茎的变态第五章叶第一节叶的主要功能和经济用途第二节叶的形态第三节叶的发育与结构第四节叶的生态类型第五节落叶与离层第六节叶的变态第六章花第一节花的组成第二节花芽分化第三节雄蕊的发育与结构第四节雌蕊的发育与结构第五节开花、传粉与受精第七章种子与果实的发育第一节种子的发育第二节果实的发育与类型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传播第二部分植物生理学(50分)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2、水对植物生命活动作用3、水势的概念、水势的组分及水分移动方向4、细胞吸水方式及水分跨膜运移的途径5、根系对水分吸收方式6、水分运输途径及动力7、蒸腾作用的概念、途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8、气孔运动的机理9.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第二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1、植物体内必需元素2、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3、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4、氮硫磷同化5、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第三章植物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概念及意义2、光合作用各大步骤的能量转变情况、进行部位及条件3、C3途径、C4途径、CAM途径4、光呼吸5、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6、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其机理7、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概念2、淀粉降解3、糖酵解4、三羧酸循环5、戊糖磷酸途径6、乙醛酸循环途径7、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8、呼吸代谢调控9、影响呼吸作用因素10、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1、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系统2、韧皮部运输机理3、同化物分配及其控制第六章植物细胞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组份2、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1、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生长素类3、赤霉素类4、细胞分裂素类5、脱落酸6、乙烯7、其他植物生长物质8、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9、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八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1、光形态建成2、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3、蓝光受体和蓝光反应4、向性运动5、感性运动第九章植物的生长机理1、生长、分化、发育的概念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控制3、植物的生长大周期4、植物生长相关性5.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十章植物生殖、成熟和衰老1.春化作用2.光周期诱导3、受精生理4、种子发育5、果实发育和成熟6、植物体眠7、衰老与脱落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1、抗逆生理概论2、抗寒性3、抗旱性4、抗盐性5、抗病性第三部分土壤学(50分)第一章土壤学概况第一节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第三节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第二节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第三节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第二节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第四节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第四章土壤生物第一节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第二节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第三节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第四节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第五章土壤质地和结构第一节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第二节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第三节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第四节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第六章土壤水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第二节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第三节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第四节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水第一节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第二节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第三节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第四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第八章土壤形成和发育第一节成土因素第二节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第四节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第九章土壤胶体化学第一节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第二节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第三节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第十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第二节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第三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第四节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第五节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第十一章土壤养分循环第一节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第二节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第三节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第四节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第五节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第十二章土壤耕作和管理第一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第十三章土壤污染与防治第一节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第二节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第三节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第四节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第五节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第一节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第三节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2024版】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学)

【2024版】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学)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学》(部分)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知识综合一》是植物生产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植物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本考试大纲是根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测试考生对于植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制定。

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测试考生综合运用所学植物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较全面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应用植物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50分。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植物细胞1、植物细胞的概念与特征;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与重要功能;3、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4、细胞器概念、种类与主要功能;5、细胞核的结构特征与功能;6、后含物种类与性质特点;7、细胞分裂主要方式、特点与作用;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8、植物细胞间的联系。

重点是明确以被子植物细胞为代表的结构,与原核及更简单的细胞结构有区别;要清楚细胞各部分名称及作用;清楚植物细胞主要分裂方式的特征。

难点是把述语与结构、功能等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2、分生组织与成熟组织的特点;及在植物体中的分布;3、分生组织与成熟组织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4、基本薄壁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5、保护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分布、功能;6、机械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分布、功能;7、输导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分布、功能;8、分泌结构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分布、功能;9、复合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分布、功能。

重点放在各类组织的形态结构显著特征,在植物体中的分布,主要执行功能等方面。

难点:植物组织类型较多,易于混淆,要注意比较。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高等植物的概念;其代表植物体分化形成的特点;二)种子与幼苗1、种子的组成、各组成部分来源、结构特点与功能;2、种子的主要类型与分类依据;3、种子萌发及幼苗类型,幼苗类型与胚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
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其中植物学50分,植物生理学50分,土壤学5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50分)
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第一节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第四节植物细胞的分裂
第五节植物组织的类型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第一节种子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种子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第四节幼苗的类型
第三章根
第一节根的主要功能和经济用途
第二节根与根系类型
第三节根的发育与结构
第四节侧根的发生
第五节根瘤与菌根
第六节根的变态
第四章茎
第一节茎的功能和经济用途
第二节茎的形态特征和分枝方式
第三节茎尖分区
第四节茎的初生结构及初生生长
第五节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
第六节茎的变态
第五章叶
第一节叶的主要功能和经济用途
第二节叶的形态
第三节叶的发育与结构
第四节叶的生态类型
第五节落叶与离层
第六节叶的变态
第六章花
第一节花的组成
第二节花芽分化
第三节雄蕊的发育与结构
第四节雌蕊的发育与结构
第五节开花、传粉与受精第七章种子与果实的发育
第一节种子的发育
第二节果实的发育与类型
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第二部分植物生理学(50分)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
2、水对植物生命活动作用
3、水势的概念、水势的组分及水分移动方向
4、细胞吸水方式及水分跨膜运移的途径
5、根系对水分吸收方式
6、水分运输途径及动力
7、蒸腾作用的概念、途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8、气孔运动的机理
9.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1、植物体内必需元素
2、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3、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
4、氮硫磷同化
5、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植物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概念及意义
2、光合作用各大步骤的能量转变情况、进行部位及条件
3、C3途径、C4途径、CAM途径
4、光呼吸
5、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6、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其机理
7、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2、淀粉降解
3、糖酵解
4、三羧酸循环
5、戊糖磷酸途径
6、乙醛酸循环途径
7、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8、呼吸代谢调控
9、影响呼吸作用因素
10、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1、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系统
2、韧皮部运输机理
3、同化物分配及其控制
第六章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组份
2、细胞信号转导机理
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生长素类
3、赤霉素类
4、细胞分裂素类
5、脱落酸
6、乙烯
7、其他植物生长物质
8、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9、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八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
1、光形态建成
2、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3、蓝光受体和蓝光反应
4、向性运动
5、感性运动
第九章植物的生长机理
1、生长、分化、发育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控制
3、植物的生长大周期
4、植物生长相关性
5.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十章植物生殖、成熟和衰老
1.春化作用
2.光周期诱导
3、受精生理
4、种子发育
5、果实发育和成熟
6、植物体眠
7、衰老与脱落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
1、抗逆生理概论
2、抗寒性
3、抗旱性
4、抗盐性
5、抗病性
第三部分土壤学(50分)
第一章土壤学概况
第一节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第三节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第二节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第三节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第二节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
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第四节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第四章土壤生物
第一节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第二节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第三节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第四节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第五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一节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第二节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第三节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第四节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第六章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第二节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第三节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第四节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水
第一节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第二节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第三节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第四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第八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成土因素
第二节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第四节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第九章土壤胶体化学
第一节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第二节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第三节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第十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第二节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第三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第四节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第五节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第十一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一节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第二节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第三节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第四节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第十二章土壤耕作和管理
第一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第十三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第二节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第三节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第四节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第三节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