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中结构化开发
软件工程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
软件工程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
软件工程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是一种把软件开发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独立、可管理、具有确定性质的阶段或活动,并且阶段之间有明显的输入输出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开发方法。
常见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等。
1. 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可行性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出具详细的需求说明书。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出具详细需求文档,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设计等阶段。
2. 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根据需求说明书进行详细设计,并形成设计文档。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详细设计,保证软件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与质量要求。
3. 编码阶段
在这个阶段,根据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并进行测试验证编码的正确性。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把大量的设计文档转化为可实现的软件,完成最终的实现和测试。
4. 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开发好的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以及错误和缺陷修复,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软件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测试和质量保障。
5. 运维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整个软件体系,记录使用者的各类需求并进行更新维护,以及对于发现的软件缺陷进行修改和升级。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保证软件能够随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持续改善软件的质量和性能。
软件工程结构化软件设计PPT
软件工程结构化软件设计PPT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已经成为了驱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而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软件设计则是确保软件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关键环节。
本 PPT 将深入探讨软件工程结构化软件设计的相关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
一、结构化软件设计的概念结构化软件设计是一种基于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
它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相互独立、功能明确的模块,通过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和协作。
这种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
二、结构化软件设计的原则1、模块化原则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和明确的接口。
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要低,内聚度要高,以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可复用性。
2、自顶向下原则从软件系统的顶层开始,逐步向下分解和细化,直到最底层的模块。
这种方法有助于把握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避免出现混乱和遗漏。
3、信息隐藏原则模块内部的实现细节对其他模块隐藏,只通过公开的接口进行交互。
这样可以减少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可修改性。
4、高内聚低耦合原则模块内部的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高度内聚的整体;模块之间的联系要尽量松散,降低耦合度。
这样可以使软件系统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三、结构化软件设计的方法1、数据流图(DFD)用于描述软件系统中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通过绘制 DFD,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数据流程,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
2、结构图展示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和模块之间的层次关系。
结构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直观地了解系统的整体架构,便于进行模块的划分和设计。
3、程序流程图用于描述程序的控制流程和逻辑结构。
通过绘制程序流程图,可以清晰地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便于进行代码的编写和调试。
四、结构化软件设计的技术1、模块划分技术根据功能需求和设计原则,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合理的模块。
在划分模块时,要考虑模块的大小、功能的独立性和复用性等因素。
软件工程结构化方法
软件工程结构化方法软件工程结构化方法是一种将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它通过划分任务,定义规范和约束,以及建立模型和工具,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结构化方法强调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规范化和规模化,以及工程化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结构化方法强调分析阶段的重要性。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涉及到对用户需求的收集和理解。
结构化方法通过使用用户面向的方法,例如用例模型和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来确保对用户需求进行准确的描述和理解。
此外,结构化方法还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例如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等,来分析系统的功能和数据需求,并将其转化成可执行的软件规范。
其次,结构化方法注重设计阶段的规范化和模块化。
在软件设计阶段,结构化方法通过使用结构化图形语言,例如结构图和状态图等,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这些图形语言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对软件进行分层设计,将系统划分成模块化的组件,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此外,结构化方法还可以使用建模工具和自动生成代码工具,例如UML和代码生成器等,来加快设计和开发的过程。
然后,结构化方法强调编码阶段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软件编码阶段,结构化方法通过使用结构化规范和编程约束,例如模块化编程和规范化命名等,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
这些规范和约束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编写高效和可靠的软件代码,减少错误和bug的产生。
此外,结构化方法还可以使用代码审核工具和自动化测试工具,例如Lint和单元测试框架等,来检查和验证代码的质量和正确性。
最后,结构化方法注重测试阶段的全面和自动化。
在软件测试阶段,结构化方法通过使用测试规格和测试脚本等,来定义和执行测试用例。
这些测试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发现和修复软件的错误和缺陷,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结构化方法还可以使用持续集成和自动化部署等,来集成和自动化测试的过程,减少测试的工作量和成本。
总体而言,软件工程结构化方法是一种将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它强调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核心是结构化分析。
它是以数据为中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系统设计达到数据驱动,可扩充、重用性强、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的目标。
结构化分析的对象是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整个系统模型。
按照用户与软件系统交互的角度,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形成相应的层次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需求分析,以表示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流向和传递关系,以及完成这些功能的算法,把需求分析的结果放入对应的模块,形成对软件系统的总体描述。
1.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开发一个好软件必不可少的方法,是把握系统需求的有效手段。
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和测试等四个方面。
( 1)需求分析阶段:用于全面了解所要解决问题的特征,定义用户对该问题的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以及进行用户调查;(2)概要设计阶段:提出软件的逻辑模型、结构设计、数据设计,定义模块及数据结构,输入输出接口等;(3)详细设计阶段:确定算法、模块及外部接口等细节,描述系统实现方案,提出运行时的各种功能和性能要求;(4)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 1)需求是系统开发的根本原因和第一步,需求定义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工作量、费用和质量。
( 2)分析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结构,明确软件的功能要求,需求分析的过程就是系统设计的过程。
(3)确定软件系统的算法,它是保证软件正确性和可行性的关键,是系统实现的重要依据。
2.结构化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2.结构化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通常结构化方法又分为瀑布模型法、原型法和螺旋模型法。
3.结构化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是面向对象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具有数据驱动的基本特征,将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看成是一个个的对象,把对象作为处理数据的机制,在数据的驱动下来组织结构化程序设计,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几乎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到企业内部复杂的业务系统,软件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
而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软件的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
简单来说,结构化分析就是对软件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这就好比在盖房子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要盖什么样的房子,有多少房间,每个房间的用途是什么等等。
在软件领域,结构化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收集用户需求、理解业务流程、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定义数据结构等。
在收集用户需求时,开发人员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用户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领域,他们对软件的期望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理解能力,能够将用户模糊的、不明确的需求转化为清晰、具体的软件功能描述。
比如,用户可能说“我希望这个软件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开发人员就需要进一步询问“快速”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大量数据”大概是多少,以及数据的类型和格式等。
理解业务流程也是结构化分析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行业和组织都有其独特的业务流程,软件系统需要能够与之相适应和支持。
例如,在一个电子商务系统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支付流程等都是关键的业务环节,开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流程的细节,以便设计出符合业务需求的软件。
接下来,我们谈谈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设计是在结构化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的需求转化为软件的架构和模块设计。
这就像是根据房子的设计图纸,确定房子的框架结构、房间布局以及各个部分使用的材料等。
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划分是一个关键步骤。
模块是软件系统中的独立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接口。
合理的模块划分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例如,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划分为用户界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业务逻辑模块等,每个模块都专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且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测试和维护。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1. 简介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结构化分析结构化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分析技术,它主要用于对问题域进行分析,确定问题需求和对问题进行建模。
结构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问题领域和问题域边界;识别问题中的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划分问题域为子问题,建立问题域模型;确定问题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结构化分析的核心是数据流图,它可以表示问题域中的数据流和处理过程,帮助确定系统功能和数据流向。
3. 结构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是在结构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用于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设计系统的组件。
结构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结构设计:确定系统的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设计:设计系统中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存储组织方式;接口设计:设计系统与其他系统或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过程设计:设计系统中的算法和处理过程。
结构化设计的目标是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4. 工具与方法在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完成任务。
其中一些常用的工具包括:UML:统一建模语言,用于描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数据流图:用于表示数据流和处理过程;结构图:用于表示系统的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状态图:用于描述系统中对象的状态和状态转换。
而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字典:记录系统中的数据元素和数据流,帮助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通过对象的抽象和分类,设计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将系统划分为模块并确定模块之间的关系。
5.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问题域进行分析和设计,帮助构建高质量、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 比较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
软件工程比较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一、引言软件工程是一门关注软件开发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有两种主要的开发方法:比较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二、比较结构化方法1.概念结构化方法是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将一个大型系统划分为多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并且通过调用其他模块来实现其功能。
2.特点(1)强调程序流程控制;(2)采用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3)使用层次结构图表示程序流程;(4)采用数据流图表示数据流动情况;(5)模块之间通过参数传递来交换信息。
3.优缺点①易于理解和维护;②适合大型系统开发;③能够提高程序可读性。
(2)缺点:①不够灵活,难以应对需求变更;②不支持复杂的数据类型;③容易出现模块间的耦合。
三、面向对象方法1.概念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对象思想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将一个系统看作是由多个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并且通过消息传递来实现对象之间的交互。
2.特点(1)强调数据抽象和封装;(2)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式;(3)使用类图表示程序结构;(4)采用序列图表示消息传递过程;(5)支持继承和多态等高级特性。
3.优缺点①能够提高代码重用性;②支持动态绑定,具有更好的灵活性;③能够提高系统可扩展性。
(2)缺点:①易于出现类爆炸问题;②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概念和技术。
四、比较分析1.设计思想不同结构化方法注重程序流程控制,通过模块化设计来实现程序结构清晰、易于维护。
而面向对象方法则注重数据抽象和封装,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程序功能。
2.设计方式不同结构化方法采用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通过层次结构图和数据流图来表示程序结构和数据流动情况。
而面向对象方法则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式,通过类图和序列图来表示程序结构和消息传递过程。
软件工程 比较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
软件工程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软件项目,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软件工程的概念应运而生。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系统化、规范化、定量化和可重复性的方式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
在软件工程中,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是两种常用的开发方法。
本文将对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软件工程中的优劣和适用场景。
二、结构化方法2.1 定义和特点结构化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流和流程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将软件系统视为一系列逐步细化的模块,通过分析数据流和流程来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
结构化方法强调模块化、层次化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以确保程序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修改。
2.2 优点1.结构化方法强调模块化,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程序易于理解、修改和测试,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2.结构化方法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先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再逐步细化到具体的模块。
这种逐步细化的设计方式使得开发过程更加可控,项目管理更加容易。
同时,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也便于团队协作和分工。
3.结构化方法将程序逻辑分解为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这种严格的输入输出规定使得程序的设计和测试更加方便。
4.结构化方法在软件开发初期就明确定义了数据流和流程,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从而减少了项目失败的风险。
2.3 缺点1.结构化方法的设计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详细分析系统的数据流和流程。
对于较大规模的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作量较大,容易导致项目开发周期延长。
2.结构化方法强调模块化,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模块化的设计可能不够灵活和强大。
这就需要在设计阶段尽可能考虑全部的需求和功能,否则可能会在后期的修改过程中遇到困难。
三、面向对象3.1 定义和特点面向对象是一种以对象为基础的软件开发方法。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软件系统由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组成。
软件工程:结构化方法VS面向对象方法
软件⼯程:结构化⽅法VS⾯向对象⽅法⼀、基本概念1、结构化⽅法 结构化⽅法是⼀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法,它是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有机组合⽽成的。
基本思想:把⼀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且这种分解是⾃顶向下,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
2、⾯向对象⽅法 ⾯向对象⽅法是⼀种把⾯向对象的思想应⽤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法,简称OO,是建⽴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法学。
对象是由数据和容许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组对象。
基本思想:尽可能模拟⼈类习惯的思维⽅式,使开发软件的⽅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法与过程, 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与实现解法的求解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致。
⼆、两者对⽐1、基本单位不同 结构化⽅法的基本单位是模块。
⾯向对象⽅法的基本单位是对象。
2、分析⽅法不同 结构化分析⽅法是⼀种⾯向数据流⽽基于功能分解的分析⽅法, 在该阶段主要通过采⽤数据流程图、编制数据字典等⼯具, 描述边界和数据处理过程的关系, ⼒求寻找功能及功能之间的说明。
⾯向对象分析是把对问题域和系统的认识理解, 正确地抽象为规范的对象( 包括类、继承层次) 和消息传递联系, 最终建⽴起问题域的简洁、精确、可理解的⾯向对象模型, 为后续的⾯向对象设计和⾯向对象编程提供指导。
⾯向对象分析通常建⽴三种模型: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
其中, 对象模型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确定类的名称和类间的关系;动态模型表⽰瞬时的、⾏为化的系统的“ 控制”性质, 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功能模型表明了系统中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 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功能。
3、各⾃局限(1)结构化⽅法 i.不能直接反映问题域: 结构化分析⽅法以数据流为中⼼, 强调数据的流动及每⼀个处理过程, 不是以问题域中的各事物为基础, 打破了各事物的界限, 分析结果不能直接反映问题域, 容易隐蔽⼀些对问题域的理解偏差。
浅谈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
浅谈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当前软件工程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方法,将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模块化软件构件,同时将这些构件进行简单的连接组织,最终实现软件系统控制功能。
近年来,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已迈入新阶段,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满足系统的功能,还需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领域工程是典型的代表,能极大的提高可设计构件的复制性,减少开发工作量。
标签: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在最初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需求调查、设计时间耗费的时间占整个软件开发的时间比重较高,约70%的软件错误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面向过程的分析与设计,只考虑功能函数的编写,系统由算法以及数据结构、子程序组成,封装对象是函数,一定程度提升了软件的灵活性。
但随着构件的出现,系统开始成为构件以及连接件组成,极大的缩短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结构设计开始成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软件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当前软件工程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方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从顶向下进行功能的抽象、分解,逐步求精。
软件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满足的工程,特别是当前软件与市场需求、机械工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软件系统功能的结构化趋向也越来越明显,为结构化设计推广创造了条件。
结构化设计将复杂系统共分解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模块化软件构件,同时将这些构件进行简单的连接组织,最终实现软件系统控制功能。
结构化的方法最简单的实现过程中是树状结构图表述,顶端是程序的主模块,第一层为模块1,2,……,n子模块,以此类推。
程序运行时,主模块调动从属模块,直至最低层。
接口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实现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连续、完整的控制功能。
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已基本成熟,主要包括面向数据流图的数据流方法,盒子与箭头为模型元素的IDEF0方法,LCP方法,Jackson 方法等。
结构方法适合功能比较明显的软件系统,以实现功能需求为立足点,功能明显也是当前许多中小型软件系统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结构化设计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软件工程就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软件工程中,结构化开发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也为更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基于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Methodology)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把软件开发过程划分成若干步骤,其中每一步骤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于指导软件的规划、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软件工作。
最重要的是,结构化开发方法把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可重复、可缩减、可控制的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指导软件开发和测试,可以有效地控制开发过程中的危机,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流程有: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测试阶段、维护阶段。
分析阶段,需要对软件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项目的范围和功能,并制定软件的总体架构;设计阶段,需要为每一个软件模块建立其相应的功能设计,并制定软件系统的系统架构;实施阶段,需要根据设计阶段制定的架构和功能,逐步实施各个软件模块;测试阶段,检查各个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维护阶段,对软件进行定期的维护,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
另外,结构化开发方法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解耦和重构。
解耦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是可以单独开发的,可以实现模块的独立运行。
重构是指对已经存在的模块进行内部结构的重新组织和整合,以期使模块的结构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软件的功能。
结构化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有效控制软件开发过程,实现开发的自动化,并使软件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但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有时结构化开发方法可能无法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此时就需要运用其他开发方法,比如敏捷开发和混合开发方法。
综上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是当今软件开发中一种经典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为更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提供基础。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实验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实验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实验1. 引言软件工程是一个涉及到软件开发过程的学科,它包括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的方法和工具。
在软件工程中,结构化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旨在理解和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和实现。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技术,并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展示结构化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掌握实际应用结构化分析的能力。
3. 实验内容本实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问题定义通过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明确软件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3.2. 系统描述描述软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和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3.3. 数据流图绘制根据系统描述,使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中的数据流和处理过程。
3.4. 数据字典编制编制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定义和描述,包括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和中间数据。
3.5. 结构化文档编写根据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编写结构化文档,描述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
4. 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如下:1. 确定一个软件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2. 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绘制系统的数据流图。
3. 编制系统的数据字典,包括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和中间数据的定义和描述。
4. 根据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编写结构化文档,描述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的功能。
5.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5. 实验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确定了一个软件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2. 绘制了系统的数据流图。
3. 编制了系统的数据字典。
4. 编写了结构化文档,描述了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的功能。
6. 实验通过本实验,我对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我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工具和技术,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
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几乎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到企业级的复杂业务系统,软件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
而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软件的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并明确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的设计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软件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便于开发人员理解、实现和维护。
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是基本的组成单位。
模块应该具有高内聚和低耦合的特性。
高内聚意味着模块内部的各个部分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明确的功能;低耦合则表示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少,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小。
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得每个模块都相对独立,当需要对某个模块进行修改或优化时,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过多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软件维护的成本和风险。
为了实现良好的结构化设计,通常会采用一些原则和方法。
比如,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先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逐步细化到各个子系统和模块;还有逐步求精的原则,不断对设计进行完善和优化,逐步增加细节和精度。
在进行结构化设计时,数据结构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数据结构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为软件的性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还要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确保数据在整个软件系统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接口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清晰、简洁的接口能够让不同的模块之间更好地进行通信和协作。
良好的接口设计可以减少模块之间的误解和错误,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能够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工,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模块,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成本。
其次,有利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
当软件需要进行修改或扩展时,能够快速定位到相关的模块,并且由于模块之间的低耦合性,降低了修改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简介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Software Engineering 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将复杂的软件系统分解为相对简单的模块,从而便于理解、开发和维护。
结构化分析结构化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需求分析方法,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结构化分析采用基于流程图的图形化表示方法,通常使用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来描述系统的功能流程。
结构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是在结构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每个模块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它将模块细化为更小的子模块,通过设计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确保系统能够协调运作。
结构化设计通常使用结构图来表示系统的模块组织结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层次图(Hierarchy Chart)和结构图(Structure Chart)。
优势与挑战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将复杂系统分解为简单的模块,使得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更加容易。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需要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也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以保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简单的模块,并设计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实现系统的有效开发和维护。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易开发性,但也需要面对需求变化和其他挑战。
希望通过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好的软件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简版
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简版首先,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一种以模块化和分层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它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独立的设计和实现。
这样的设计方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降低了系统开发的复杂性。
结构化分析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数据流建模和数据字典等步骤。
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通过和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系统规划则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
数据流建模是结构化分析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绘制数据流图来表示系统中的数据流动。
数据流图由多个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组成,通过对数据流图的绘制,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中的数据流动和加工过程,有助于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实现。
数据字典则是对数据流图中的各个数据流进行定义和描述。
数据字典包括数据流的名称、含义、类型和结构等信息,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和数据传递。
结构化设计是在结构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包括模块划分、接口设计和模块实现等步骤。
模块划分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
接口设计则是定义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传递方式,以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
模块实现则是根据设计的结果,进行具体的编码和测试。
在模块实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编码规范和测试标准,以确保编码的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可以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结构和可扩展性,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在进行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分析和设计流程,并注重细节和规范,以保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软件工程发展的四个阶段
软件工程是一种系统化的、可量化的、可管理的、可重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硬编码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阶段,软件开发主要是手工完成的,程序员直接在计算机上编写代码,没有明确的软件开发过程和标准。
软件质量很差,容易出错,维护困难。
2. 结构化软件开发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软件开发开始采用结构化方法,即通过对软件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一系列活动,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这个阶段的软件开发方法论主要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SPD)和数据流图(DFD)等。
3.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在这个阶段,软件开发开始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即将软件看作是一组相互协作的对象,通过定义类、继承、多态等机制来实现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这个阶段的软件开发方法论主要包括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等。
4. 敏捷软件开发阶段(199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软件开发开始注重灵活性和响应性,强调快速迭代和持续集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
敏捷开发方法论主要包括极限编程(XP)、敏捷软件开发(Agile)等。
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程序设计
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是面对复杂的问题,让软件的开发按照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模式来实施,有计划地按照要求分阶段实现。
针对大型项目开发,为了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在进行详细设计、程序设计之前,必须先确定软件总体结构。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结构化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其中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是建立良好程序结构的方法,提出了衡量模块质量的标准是“高内聚、低耦合”。
另外,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方法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或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它可以与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方法前后呼应,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系列化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以需求分析阶段获得的数据流图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映射,把数据流图变换为软件结构图。
结构化程序设计通常使用自上往下的设计模型,开发员将整个程序结构映射到单个小部分。
已定义的函数或相似函数的集合在单个模块或字模块中编码,这意味着,代码能够更有效的载入存储器,模块能在其它程序中再利用。
模块单独测试之后,与其它模块整合起来形成整个程序组织。
程序流程遵循简单的层次化模型,采用“for”、“while”等循环结构。
几乎任何语言都能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来避免非结构化语言的通常陷阱。
非结构化程序设计必须依赖于开发人员避免结构问题,从而导致程序组织较差。
大多数现代过程式语言都鼓励结构化程序设计。
结构化设计主要有两种图形工具:结构图和层次图。
结构图和层次图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都是用来描述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图中设有很多方框,一个方框就代表一个模块,框内注明模块的名字或主要功能;方框之间的箭头(或直线)用来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
二者描述重点不一样。
1.结构图结构图主要描述软件结构中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和信息传递问题。
基本成分有模块、调用和数据。
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步骤软件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软件的开发、测试、维护等多个方面。
其中,结构化设计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那么,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步骤,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一、需求分析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需求分析,你可以明确软件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从而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在需求分析阶段,我建议你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描述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导。
二、概要设计概要设计阶段是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第二步。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将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化为软件的整体架构。
这包括确定系统的模块划分、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等工作。
概要设计是软件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详细设计和编码工作。
在概要设计阶段,我建议你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来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清晰地描述软件的功能和结构,并为后续的详细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第三步。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进一步细化概要设计阶段得到的软件架构,包括设计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接口。
详细设计阶段是软件工程中非常具体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软件的实现和性能。
在详细设计阶段,我建议你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来设计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软件的设计思路,并为后续的编码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导。
四、编码和测试编码和测试是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的最后两步。
在编码阶段,你需要根据详细设计阶段得到的设计图纸来实现软件的各个模块。
你还需要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以确保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在测试阶段,你需要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多个方面。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的开发方法。
它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个扩展,主要在于提供了一种组织软件设计与实现过程的思想和工具,使软件开发能够自动地进行、交互式地进行和复用地进行。
结构化开发方法提供了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过程和建立类模型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开发过程。
它能提供一个可靠、有效和能重用的开发过程。
它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一种很有影响力的工具。
1.4.2功能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软件开发过程看作是一个按顺序进行的活动,每个活动包括若干个可以独立操作的活动。
每个活动有一组规则、指导语和协作者,从而形成了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
通过上述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如下:1.4.3特点1.4.3.1代码控制采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系统结构清晰,用户很难修改程序,开发周期长,但由于每个活动都是自顶向下进行的,故程序也比较稳定。
1.4.3.2灵活性结构化开发方法不同于其他开发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对方法加以调整或改变。
由于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开发软件,所以每个阶段都可用相同的过程去实现,即每个阶段都可被看作是一个新的软件开发过程。
由于这些特点,结构化开发方法非常灵活。
1.4.3.3可扩展性结构化开发方法能够很好地与以面向对象为主的当前流行的程序设计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快速高效地实现原先由传统开发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1.4.3.4可维护性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只需调整相应的过程,就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确性。
1.4.3.5可重用性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以过程为基础的,一旦过程定义了,则全部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都在过程的控制之下,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把各个过程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程序,而且只要过程没有重大改变,就可以一直沿用下去。
1.4.4组织结构化开发方法中,软件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第二层次是选择子系统中合适的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中结构化开发一、概述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和技术成熟的方法,通常称为结构化分析(SA)和结构化设计(SD)方法。
它开始是应用于软件的开发,在软件工程中也有相应的介绍。
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所不同的是,它将涉及更多的业务和技术内容,如系统设备的配置、网络的设计等。
1.结构化方法的指导思想为保证系统开发顺利和有效,结构化方法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从调查入手,充分理解用户业务活动和信息需求,它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因而结构化方法具有鲜明的用户观点。
(2)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需求和约束进行充分的理解,对系统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以避免或减少系统开发的盲目性。
(3)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即全局的观点对企业进行分析,自上而下,从粗到精,将系统逐层、逐级分解,最后进行综合,以构成全企业的信息模型。
(4)强调按时间顺序、工作内容,将系统开发任务划分工作阶段,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等。
还可划分得更细,对于复杂系统还强调夹芸前期工作,强调分析、设计阶段的深入和细致,以避免后期返工,造成投资浪费和负效益。
(5)强调各阶段文档资料的规范和完整,以便下阶段工作有所遵循,并便于系统的维护,包括变动、扩充和改正错误。
(6)结构化方法充分估计事物发展变化因素,运用模块结构方式来组织系统,使系统在灵活性和可变性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2.结构化方法的工作阶段划分(1)提出任务(2)初步调查(3)可行性分析(4)详细调查(5)系统的逻辑设计(6)系统的物理设计(7)系统实施(8)系统的运行和维护3.开发过程的人员组织一般基本开发模式可选择的有三类:自行开发,即企业自行组织开发队伍;委托开发,即企业将开发任务委托有经验的开发商开发;合作开发,即企业与开发商合作,共同组织开发队伍,开发企业的信息系统。
4.系统开发的计划和当前进行项目管理的控制方法常采用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它是一种在20世纪中期已经产生且取得成功的项目管理技术。
PERT是一种网络图技术,用网络图计算并表示计划进度,简单明了,使用方便,并能反映计划中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出影响计划进度的关键工作。
当有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时,能反映出它对整个进度的影响,从而能提醒人们对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使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二、系统初步调查和可行性研究1.系统初步调查系统初步调查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并结合所提出的系统建设的初步目标来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成提供素材。
2.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进行初步调查后所进行的对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研究,所以也称为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研究的结果可能是肯定的,即系统可以进行开发;但也可能是否定的,即系统在现有条件下不应开发;也可能提出第三种解决方案,如改变目标,或追加投资,或延长工期等。
应该指出,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开发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可行性研究视为走过场。
它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得一个问题的较好解答的论证过程。
3.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可行性分析的最后成果。
一般可行性分析报告的主体内容将包括几部分:首先是系统的开发背景,包括对现行系统的调查、材料的分析以及对新系统的需求;其次是根据新系统设定的目标提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建议方案,包括设定的系统目标,根据目标所确定的系统规模和初步的系统方案,以及投资方案和实施建议。
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是对建议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做出效益估计,最后给出分析结论。
三、系统分析1.系统分析概述系统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调查了解现行系统的状况和用户对新系统的需求,从而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因此系统分析也称为功能分析或需求分析。
新系统的功能确定是在了解旧系统的基本情况和理解用户新的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综合而形成的。
2.目标分析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系统目标是指系统在开发完成后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3.环境分析环境分析可分为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两方面。
环境分析着重于对较宏观的情况的了解,并不过分地追求某些枝节或细微的问题和情况。
以企业为例,内部环境分析着重于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效益、人员情况、信息系统现状以及主要企业领导对现行信息系统的看法和对新系统的期望。
4.业务分析业务或业务活动是对企业或机构的一切专业工作和活动的总的称呼。
一般都是将企业的业务或业务活动按性质划分的,并由若干机构来进行管理。
业务分析应从业务调查入手,首先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绘制组织机构图,从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机构开始,进行业务流程的调查,并绘制成业务流程图,并逐步扩展到系统边界内的其他机构。
5.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在软件工程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主要如下。
(1)数据流程图(DFD)的绘制(2)数据字典(DD)的编制6.效益分析衡量信息系统成效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系统是否投入使用,因为再好的系统如果不用就等于没有。
而使用了的系统,衡量其成功与否则应该视其效益。
没有效益的系统当然也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的系统。
7.逻辑模型的建立逻辑模型即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构成、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并包括各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以及相关的数据定义和结构。
8.系统分析报告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应用分析,它是针对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分析,通常将它纳入到软件需求说明,即系统的应用软件所应具有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其次是系统的运行平台,它是针对应用所应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以及它们的结构和配置的分析;最后是系统对网络和通信的需求。
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和密切相关的。
四、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概述系统设计的任务是,赋予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新系统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做什么”)、一种具体的实现的方法和技术(即系统应该“如何做”)。
因此,系统设计的依据应是以往通过审核并得到确认的系统分析报告,它全面地确定了系统所应具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环节,其实现必须遵循某些基本原则,可归纳为:(1)严格遵循系统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文档资料,如有必要变更,则需严格审核并由主管部门批准。
(2)充分考虑系统的投资和效益的比例,在系统的兼容性和有效性两方面取得合理的折衷,不计成本的设计或过高的投入都是不可取的,并且较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3)系统的效率和质量是系统是否推广应用,并产生效益的基本保证。
系统效率是系统的处理能力、速度、响应时间等与时间有关的指标。
(4)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变性应在系统设计中体现。
(5)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的成熟性,二者都应是在设计中对技术和产品选择所应兼备而考虑的因素。
(6)应将系统的安全性作为重点设计,大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而其中数据的安全保证措施是最重要的,因为数据是任何信息系统最核心的财富。
(7)产生完备的系统设计报告,以作为系统实施的依据。
信息系统设计报告(或称报告书)是系统设计阶段的最后文档,它不仅是系统实施的依据,而且是未来系统运行期中用以维护系统的依据。
3.应用系统的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包括应用软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它们是业务设计的主体内容。
(1)应用软件设计(2)数据库设计4.技术系统的设计技术系统设计的任务与系统的技术结构有关,经分析并确定的技术结构应支持企业的信息结构和系统结构所需要的软件、硬件产品及网络通信设备等主要的技术配置,从而可提供企业信息系统所需技术配置的成本估算。
技术系统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设计、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等。
(1)计算机系统设计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系统配置的依据,决定于系统的网络计算结构,从总体上讲,首先取决于系统采用的计算结构是集中式结构还是分布式结构。
(2)网络设计网络设计是当前企业级信息系统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同样遵从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计算机网络设计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内容,且设计过程一般都会经过反复,最后得到一个可以达到综合平衡的折衷方案,其总体要求是方案能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且具有较低的经济代价。
5.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即对信息系统的具体结构的描述和具体的物理实现方案。
一般可用系统流程图来表示软件的处理流程;用模块层次结构图来表示软件总体的模块结构组织;用图形或说明来表示存储数据结构以及其他的设计内容,如接口设计、I/O设计和安全设计等。
(1)系统流程图(2)模块结构图(3)模块描述(4)数据结构图6.系统设计报告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报告和分析报告一样应该有相对应的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应用程序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设计;一部分是系统运行平台,即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和软、硬件配置的设计;另一部分则是系统运行网络结构、设备等的设计。
完整的设计报告能根据系统分析报告中所完成的功能和性能分析给出实现相应功能和性能的方法、技术和方案。
五、系统实施1.系统实施概述系统实施是信息系统开发期的最后阶段。
系统设计报告提供了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技术和方案,即已给出了实现信息系统的蓝图。
系统设计报告中给出了实施阶段的任务:(1)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程序的编制。
(2)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
(3)网络系统的设备安装、联通和调试。
2.进度的安排实施是一件工程量大、需要物质和人员条件复杂的工程过程,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实施阶段的计划安排是完成实施的基本保证。
由于任务复杂和工作量大,因此要求计划的编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并着重于提高效率的同时能保证质量。
系统的实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水平。
3.人员的组织实施阶段需要较多的专业面广的人员,因此需要提前物色和储备。
系统实施中需要的人员涉及多方面,包括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特别是程序设计人员。
4.任务的分解系统实施阶段所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已将其分解为子系统和模块,分解是将复杂的事务简单化的措施和手段。
5.软件的质量保证尽管在实施阶段有很多的任务需要完成,它们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较大的工作量,但应特别重视的、且工作量最大也最困难的是应用软件的开发。
(1)主题数据库的实现(2)应用程序的编制6.系统的整体调试整个信息系统验证其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是以系统的各个部分———运行平台、网络环境和应用软件———都已达到设计要求后所进行的整体运行效果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