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分析气温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同一时间段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我们学习气候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要想深入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a、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讨论:为什么我国一月南北温差如此之大呢?大家看图和资料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评价,教师指导。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要点提示: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概况;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概况、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交通状况。

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体会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在气候的成因上了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体会到我国气候深受季风影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气候类型分布图、干湿区分布图和气候特征图,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图的技能。

掌握描述风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上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平时喜欢吃哪些水果?你知道这样水果分别是哪些省份出产的吗?举出三个例子“椰子、荔枝、苹果”,让学生说说它们多产自哪些省份。

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气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中国的气候,同学们可以在书本53页找到学习资源。

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请学生找出来并回答)这些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组队进行考察!二、新课学习(四人一小组,按兴趣选择考察路线,五分钟为限)(一)南北线考察 任务一:冬天海口、杭州、北京三地的人们衣着上有何不同?任务二:海口、杭州的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绿油油的一片,而北京的山上树木都掉了叶子、光秃秃的,这是为什么?——气温的差异三地冬天的气温有什么差异?看参考资料中的三幅气候特征图来分析。

海口一月均温>15°C ——热带杭州一月均温>0°C ——亚热带北京一月均温<0°C ——温带(二)东西线考察任务一:夏天沿着40ºN 从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再到塔里木盆地,这三地的自然景观冬季南北温差大上有何差异呢?三地是哪种气候类型? 森林——草原——荒漠;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任务二: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降水条件的差异 看来降水条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我们全班一起来考察一下全国的降水量分布情况: 这幅图是用不同颜色来表现什么地理信息?——年降水量 图中标注的台北、武汉、兰州、吐鲁番地区,年降水量的范围是多少呢?找出来并标注在自己的探究单上。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教案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与风向,并能据此分析其特点及影响。

(综合思维)2.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能在图中找出两者的大致山脉界线。

(区域认知)3.观察动画演示,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记住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综合思维)4.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逐步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1.我国冬夏季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重点)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重点)3.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共有5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3种都是季风气候。

什么是季风?为什么中国东部会有典型的季风气候?视频《季风气候》一、季风气候显著季风: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探究一】读图,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分别是什么?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自主学习】阅读P39的文字,在P40图上标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山脉分界线。

【记忆】“大-阴-贺-巴-冈”(大饮喝八缸)【活动】对比上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等降水量线重合。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及原因?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

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承接】因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降水多数是锋面雨。

【探究二】夏季风的进退如何影响到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阅读P40文字材料,绘制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路径。

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夏季风强,雨带推进迅速,会导致;夏季风弱,雨带推移迟缓,会导致。

【活动】结合所学,将图中括号内的内容填写完整。

【活动】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主要优缺点?4--5月7--8月6--7月9月优点: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三、说重难点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气候》。

2. PPT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候。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强调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中国的气候》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一节,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执教人:黔西县长堰中学卢军授课班级:八(1)班授课时间:2017年10月6日一、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本来,气候的知识就比较抽象,所以这部分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难点所在。

而且季风气候又与后面学习的资源、区域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部分教材同时也是中国地理的重点所在。

笔者认为,要攻克难点,关键是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利用图片、视频和Flash动画演示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而要讲清重点,则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深入浅出,把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和实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学习过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到了初二,他们的自尊心强、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在一些问题上有着个人独特的看法。

因此,笔者设计的“互问互答”和“招募南充旅游文化节义务导游”环节,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善于思考,乐于“发现”,在学以致用中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二)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对比学习”、“以图忆文”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

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季风的知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2、难点: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导入:在学习第一章《中国的疆域》时我们就了解到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中国的气候》,首先我们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探讨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让学生明确我国冬夏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重要的温度带,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弄明白我国冬夏的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

2.明确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分布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因此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

)1.我国气温的分布与温度带(1)列表记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冬季等温线密集,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①纬度位置。

我国南北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冬季最热的地方夏季等温线稀疏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东部地区普遍高温东部地区普遍受夏季风的影响高山地区等温线闭合,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平行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山地气温偏低气温受地形影响大,高山地区地势高,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吐鲁番盆地数值最大,等温线闭合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2)温度带①划分的依据:积温的多少。

五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

五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

五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分布情况,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分布图2.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介绍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关于地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气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展示中国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并熟悉各个气候区域。

2.1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分布图上的色块,提问学生根据颜色判断不同气候区域的分布。

2.2 其次,对每种气候类型进行解释,如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季节变化等特点。

3.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本地的气候类型。

3.1 安排学生到校园内外不同地方进行观察,带着温度计、雨量计等工具记录各地区的气温、降水情况等。

3.2 学生回到课堂上,展示观察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和比较分析,让学生发现本地气候与其他气候类型的异同之处。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气候类型展开深入调研。

4.1 学生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负责不同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包括气候特点、典型地区及其影响等。

4.2 各小组汇报成果,展示他们对所研究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认识。

5. 总结归纳:以课堂讨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6. 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应对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观察实地参观和小组合作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调查报告:评价学生调研报告的完整度、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观察学生在拓展延伸活动中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相关图片素材。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课题】中国的气候【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

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

(完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docx

(完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docx

.精品文档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 2-14 ,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 1 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 1 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 7 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 1、图 2 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内容:容分析(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划分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析,了解其经过的地区。

4.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我国的温度带。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我国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第1课时课时数 3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1′)
〖师〗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提问〕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
〖生〗思考,作答。

〔续问〕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思考,作答。

答: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师〗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25′)。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了解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学会利用气候图和气候数据进行气候分析。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气候特点;2.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气候图和气候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并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30分钟)a.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高山地区和沿海地区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b.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中国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将其划分为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和西北五个气候区;-东北气候区: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华北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东南气候区:暖湿气候,雨量充沛,冬季温暖;-西南气候区:高原山地区,气温递减带,雨量充沛;-西北气候区:干燥、寒冷,年降水少。

c.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影响植物生长、人们的生活;-降水:决定地区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风向和风速:影响气温、降水分布。

3.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给学生一个气候图或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图和数据,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讨论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

4.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并提问学生几个复习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气候图和气候数据,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3.学生对复习问题的回答。

六、教学延伸:1.学生自主和整理一个中国气候的分区图,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各个气候区的特点;2.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学生可以使用气象仪器观测当地的气候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课时2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会分析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用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性质、成因影响。

3.学会用夏季风的移动(进退)规律,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两则视频,一则是2024年6月河南遭受干旱;一则是2024年7月河南遭受洪涝。

生:观看视频。

师;从抗旱到抗洪,不到25天,河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今年河南遭遇的旱涝灾害,初步认识我国季风降水不稳定的特点,也意识到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结合P39图2-2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找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生:阅读课本资料并完成思考。

师: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生:回答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师:我国的气候类型有5个(3个季风气候,1个大陆性气候和1个高山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日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山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师:读图仔细观察秦岭淮河大致是哪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类型图片。

3. 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和地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a.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e. 高原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一下这些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吗?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讲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a.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导致气温差异。

b. 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气温和降水差异。

c. 地形:山脉的阻挡和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d.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气候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吗?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的气候》
课型:新授课
执教人:黔西县长堰中学卢军
授课班级:八(1)班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6日
一、教材分析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本来,气候的知识就比较抽象,所以这部分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难点所在。

而且季风气候又与后面学习的资源、区域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部分教材同时也是中国地理的重点所在。

笔者认为,要攻克难点,关键是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利用图片、视频和Flash动画演示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而要讲清重点,则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深入浅出,把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和实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学习过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到了初二,他们的自尊心强、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在一些问题上有着个人独特的看法。

因此,笔者设计的“互问互答”和“招募南充旅游文化节义务导游”环节,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善于思考,乐于“发现”,在学以致用中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二)能力目标
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对比学习”、“以图忆文”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目标
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

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季风的知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2、难点: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学习第一章《中国的疆域》时我们就了解到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中国的气候》,首先我们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探讨我国的温度带。

2.新授
(1)、看第28页图2-14“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
①、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②、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

算一算温差为多少?
③、观察图中等温线的分布有何特点?
④、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总结】
①1月平均气温图中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②最低—黑龙江省北部(漠河镇附近)1月平均气温在-32°C 以下;最高—南海诸岛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南北温差约50°C。

③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2)、思考: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阅读第29页“阅读”中的内容。

【讨论】
①冬季,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我国幅
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3)、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观察:
①、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④、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总结】
①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②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③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④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活动”题。

3、探究学习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热条件,在我国,习惯上分成五个温度带。

阅读第30页的《我国的温度带》及图2-16。

思考:
(1)、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小组讨论后汇报】
我国的温度带①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②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③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④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⑤热带: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及台湾南部。

⑥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引导学生阅读《各温度带和农作物熟制》表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了解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合理发展生产。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3、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①寒温带②中温带③暖温带④亚热带⑤热带⑥高原气候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