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d7f89fcc22bcd126ff0c48.png)
4.班彪《北征赋》 5.冯珩《显志赋》 6.蔡邕《述行赋》 7.班固《两都赋》 8.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9.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10.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张衡 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1.班固《咏史》 2.应亨《赠四王冠诗》 3.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1.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2.《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p96、97 《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 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2)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之气。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1.董仲舒生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刘向生平p98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 表性的作家。
2.《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P107 下数第2段 3.《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p105下数1-3 段 4.《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p107111 (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格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 的精神风貌
3.《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p120 讽谏-颂扬 4.《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5.《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 点p120-122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 法 (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2.杨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 《长杨赋》 6.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p122-123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 的色彩 (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
1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章 西汉辞赋20
![1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章 西汉辞赋20](https://img.taocdn.com/s3/m/8f792b8edaef5ef7ba0d3ca2.png)
二、西汉散体赋
▪ 西汉散体赋的先行者是枚乘。他的《七发》是散体赋成熟的 标志,又因其叙七事以成文的体式而成为辞赋中“七体”的 鼻祖,也确立了两汉散体赋主客问答与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 其后的司马相如和扬雄沿用《七发》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的 结构模式时,取七事中的游猎或说田猎一事贯穿全赋,如司
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
二、枚皋与东方朔
▪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自幼饱读诗 书,及长又诵习孙吴兵法,自认为可为天子大臣。武帝以之 为郎,东方朔则放浪形骸,好诙笑,常杂以讽谕。今传的赋 作有《答客难》和《非有赋》《上林赋》
一、司马相如及其辞赋
▪ 司马相如(?—前118), 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
先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后
称病辞官与梁孝王门下的邹 阳、枚乘等人交游。后因 《天子游猎赋》为汉武帝郎
官。曾出使巴蜀,有《喻巴
蜀檄》等,晚年上书说封禅。
二、《子虚赋》《上林赋》的构成与主旨
▪ 司马相如这两篇赋分别以诸侯、天子游猎为主题,而贯穿前 后的是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位虚构人物的问答。 ▪ 司马相如抑诸侯而扬天子,其主旨: ▪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 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籍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 俭,因以讽谏。”
第二章
副标题
西汉辞赋
第一节 西汉辞赋的兴起与轨迹
一、西汉骚体赋
▪ 西汉骚体赋因屈原《离骚》而得名,它不追求以楚语、楚声 表现楚地、楚物的地域本色,而是继承楚辞的抒情性、铺陈 的表现方法及其典型的楚语“兮”的标识,更近于传统的抒 情之“辞”而不是体物之“赋”。 ▪ 西汉骚体赋以哀婉为基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fc58941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4ca33967ec102de2bd8918.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文学公元前 221年。
秦灭齐。
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
二世胡亥嗣立。
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立子婴(胡亥兄之子)。
BC206年十月,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汉代文学BC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1、出现了汉赋这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2、文学创作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学者,更别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写作的的人;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枚皋、严助等等;4、由于辞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初还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后世通行的各种文体,基本上都不是在先秦形成的:五言诗,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文人中间流行。
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开始孕育的。
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碑铭、诔lěi(芙蓉女儿诔);“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汉代文学之一:散文西汉前期: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气息2、陆贾《新语》:从战国策士之文到西汉争论散文的过渡3、贾宜《过秦论》《论治安策》:政论散文的代表西汉中期散文:随着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及辞赋的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董仲舒《贤良文学对策》:充满了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也变得引经据典、典雅纯正,没有多少价值,但却开启了下一时期政论文的主流。
2、司马相如《喻巴蜀shu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
,这种文章风格后来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时期发展成骈文。
3、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成就最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纯粹cui的抒情散文是从cong私人书信这一体裁开始形成的,《报任安书》直接开启了这一传统。
古代文学是精品教案二三编
![古代文学是精品教案二三编](https://img.taocdn.com/s3/m/43d6d9fff705cc175527090d.png)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三、 形式比较自由。
四、 语言质朴、简练。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与古诗,体各不同。古诗体既委婉,而语复悠园;乐府体既轶荡,而语更真率。盖乐府多是叙事之诗,不如此不足以尽倾倒。且轶荡宜于节奏,而真率又易晓世。”
赋,可以为大夫。’……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二)、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焦仲卿妻诗》,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与《陌上桑》并胜,人未易晓。”
《四溟诗话》:“《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如云:‘妾有绣腰襦,……种种在其中。’又云:‘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又云:‘交语速装束,……交用市鲑珍。’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秦汉文学试题库
![秦汉文学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5d428e3e580216fc700afdcd.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试题库一、填空1、秦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是《》,又称为《》。
此书内容驳杂,所以《汉书》把它列为“”。
因出于众人之手,文章风格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察今》一文选自《》,此文为了说明“”的主张,后面连用了“”、“”、“”三个寓言。
3、李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又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此文的主旨是。
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气势,此文成为后世的楷模。
4、秦时民间尚有歌谣流传。
见于(晋)杨泉《物理论》,而(汉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已经引用的秦代长城歌谣是:,。
,。
5、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是。
6、代表汉初政论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7、贾谊的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中心是指斥、、在政治上的过失,分析、总结秦王朝的原因与教训。
他的《论积贮疏》的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
他的《陈政事疏》,又名《》,是贾谊系统地阐述自己主张的一篇长文,被称为“万言书之祖”。
8、晁错的名作《》上承贾谊的《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9、《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招集门客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共21篇。
此书原称《》,多用、、、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0、刘向的《》、《》、《》是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
这三本书都是历史故事集。
他编写这些历史故事,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
他的政论散文《谏营昌陵疏》是为劝汉成帝营造昌陵而作,主旨是提倡与,反对与。
11、扬雄仿《周易》作《》,仿《论语》作《》。
12、《盐铁论》的作者是。
此书在形式上,以“”、“”为一方,以“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形成了体,这是散文的新发展。
13、西汉有一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而以的《》为代表。
袁行霈教材-秦汉文学1(上课PPT)
![袁行霈教材-秦汉文学1(上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73bb373c1ec5da50e270de.png)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四、重摹拟,少创造
1.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不但摹拟前代作品,同时代 文人也相互模仿。汉代文人在摹拟过程中也有创新,但在整 体格局上的因循守旧是显而易见的。
2.汉代经学重承袭,强调传授先师之言。经学的传授方式造成 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惰性,使人受到很大束缚。
3.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承袭的习气本质是相同的。 只有突破陈陈相因的传统那些博通之士,才能在文学创作上 才真正有所建树。
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世 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后汉书·王符列传》) 3.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而更多不能入仕的文人或滞留 太学,或穷居野处,和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鼎足而立,是汉 代作家群体的重要成分。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1.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汉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如司马相如 “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3.汉代文学不约而同地追求一种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 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 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
两汉400余年,文化政策调整及国力增强,促使文学蓬勃发 展。无论作家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 和艺术水平都有可观之处。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 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一、解读辞赋风尚的影响
1.汉代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 《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过程中,自然受 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自考 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
![自考 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c131e6aeaad1f346933f1f.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这一部分认真看,了解秦汉文学的大致概况)一、秦代文学(一)《吕氏春秋》(二)李斯二、西汉文学(一)散文1.政论散文:贾谊、晁错2.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3.叙事散文:刘向《新序》、《说苑》4.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二)辞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杨雄(三)乐府诗歌三、东汉文学(一)散文:1.论辩散文:王充《论衡》2.历史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3.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二)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三)诗歌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第一章西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西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一、《吕氏春秋》(一)组织编纂者:吕不韦(二)杂家著作。
(三)文学特征: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二、李斯:秦代唯一的一个文学家。
(一)《谏逐客书》(《上疏谏逐客》):铺排、对比。
(二)秦刻石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一、贾谊(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三)散文创作特点:1.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2.铺排渲染。
二、晁错(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论贵粟疏》、《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三)散文创作特点: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2.具有纵横风气。
三、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第三节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一、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二、董仲舒(一)生平(二)对西汉中后期散文创作的影响(三)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四)文章特点:三、刘向(一)生平(二)《战国策叙录》的特点:内容、文学特征(三)《新序》、《说苑》的文学特征四、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五、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六、桓宽《盐铁论》第四节东汉散文的演变一、东汉散文发展大势二、桓谭文章的特点三、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四、王符文章的特点五、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六、冯衍散文的特点七、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一、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二)《史记》的编撰体例: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精湛的剪裁功夫。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二编:秦汉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b6d01df767f5acfa0c7cd09.png)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了解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二、掌握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李斯的秦代散文一、了解秦代文学的概况。
秦代文学由于历史的短暂和文化政策的严酷,只有李斯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点光芒。
李斯的文章主要是奏议,其代表作品是《谏秦逐客书》。
另有几篇刻石文,对后世的碑铭文体有较大的影响。
二、重点掌握李斯的《谏秦逐客书》。
第二节贾谊和晁错的散文一、贾谊。
1.了解贾谊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贾谊是汉初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贾谊的思想主以儒家,兼有道家、法家。
贾谊贾谊著有《新书》58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政论文;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三是一些杂论文章。
2.掌握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的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气势夺人。
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铺排扬厉、夸张渲染的手法。
文章纵横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过秦论》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品。
二、晁错。
1.了解晁错的思想情况。
晁错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者。
晁错思想较多地受到法家的影响。
体现了一位政治改革者的思想风貌。
2.掌握晁错文章的特点。
晁错的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而且多是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发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切于实际,不尚虚谈。
晁错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识深刻,论说着实,有较强的逻辑论辩力量。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可以见到法家文章风格的影响。
《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西汉的其它散文一、《淮南子》了解《淮南子》一书的基本情况。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编写的,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取儒、法等思想,综汇而成的一部巨著。
《淮南子》共二十一篇,每篇都有一个中心论题,组织严密,论述系统。
其论述常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体现了汉初文章的风格和辞赋的影响,也有战国文章的余风。
二、董仲舒的对策文和经学著作。
了解董仲舒的的创作情况。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a8b6a5f524ccbff12184b1.png)
2.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和晁错都是汉代文章的大家,鲁讯称之为“西汉鸿 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的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气势夺人。善于运用 形象的比喻和铺排扬厉、夸张渲染的手法。文章纵横驰 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是其散文的 代表作品。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 从文体看, 赋、散文和诗歌。 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 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 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 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 小赋勃兴。 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汉代的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 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 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 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 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 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 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 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97fee552ea551811a68770.png)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秦汉文学课件
![秦汉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d02d41fe4733687e21aadb.png)
思维上:论据确凿、议论纵横、逻辑性强
形式上:多用排比、比喻和对偶,使得文章整齐、句式优 美,语言华丽而铺张,明显带有赋的特色,是先秦散文向汉赋 过渡的桥梁。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始皇时任秦国丞相,主 张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秦二世时,为赵高陷害。 以谋反罪被腰斩于咸阳。
第二部分 汉代文学
(4)主要内容
秦 汉 文 学
“十二纪”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共60篇,分为: 《春纪》——养生之道 《夏纪》——教学和音乐理论 《秋纪》——军事问题 《冬纪》——人的品质
“八览”讲的是做人和治国的道理,共64篇。
“六论”论述各家的学说,共36篇。
2.《谏逐客书》
秦 汉 文 学
《谏逐客书》是李斯在公元前237年写给秦王的一封奏章, 它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贾谊的主要赋作
秦 汉 文 学
(1)《吊屈原赋》:抒发了自己遭谗被逐的愤懑心情和抱负 不能是施展的不平
(2)《鵩鸟赋》:采用人兽问答的形式,借猫头鹰的不吉祥 写自己被贬长沙的痛苦。
秦 汉 文 学
2.枚乘(—前140)江苏淮阴人,是由骚体赋 转变为散文大赋的第一位作家。其代表作 《七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散文大赋。 《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托楚 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 式构成八段文字。首段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 缘由。第二至八段,写吴客以七种办法启发太子,为他去病。 前六种是为他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 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结果都不管用。最后 吴客向太子推荐文学方术之士。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 的戕害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张。
三.秦代主要文学作家、作品
秦 汉 文 学
1.《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 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 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成书于公元 前239年。 吕不韦: 战国时卫国濮阳人,在邯郸经商时遇到在赵国作人质的子 楚,后助其成为秦庄襄王。嬴政即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 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 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不韦恐诛,饮鸩而死。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75e743d5a8102d276a22f43.png)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dc34313169a4517723a398.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汉赋、乐府、采诗制度、骚体赋、散体赋、述志赋、抒情赋、京都赋、七体、西汉散文、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主要问题】秦代的文学、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样式的膻革、汉代文学的分期、汉赋在西汉与东汉m的发展状况、散文在汉代的发展、诗歌在汉代的发展、《史记》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哲理内涵、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手法【作家作品】李斯《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过秦论》、《淮南子》、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两都赋》、《吴越春秋》、王充《论衡》、张衡《归田赋》和《二京赋》、晁错《论贵粟疏》、刘向《淮南子》、贾谊《吊屈原赋》、《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核心考案1、秦代的文学状况秦始皇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史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
秦始皇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使得秦代的文人不敢变现才能,甚至是掩藏自己的才华,在秦代短短的时间内,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秦代宰相李斯,和秦国的开国功勋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此外,秦朝的碑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遗留下来的秦代碑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秦代结束,秦代文学也随之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文人具有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汉代文人普遍拥有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怀有圣主贤臣的理想。
(3)汉代文人在作品中抒发对于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汉代文学的道路是批判——赞颂——批判,批判和赞颂相更替。
(5)文人的地位比较尴尬,既有强烈的依附感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6)从西汉到东汉,文学趋势从浪漫到现实。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五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五](https://img.taocdn.com/s3/m/9f0edbaae45c3b3566ec8b44.png)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五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本编考情分析题型知识点掌握程度分值简答题《说苑》、《新序》的文学价值应用5分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应用5分战国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应用5分《史记》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应用5分论述题《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应用14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应用14分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应用14分二、本编知识结构体裁主要作家作品知识点散文★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秦代散文:《吕氏春秋》、李斯、秦刻石文西汉初期散文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贾谊:生平、代表作、创作特点晁错:生平、代表作、创作特点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西汉中后期散文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刘向:生平、《战国策叙录》、《新序》、《说苑》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桓宽《盐铁论》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发展大势桓谭、王符、冯衍文章的特点王充、仲长统、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史传散文★《史记》《史记》的编撰编制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创作文学成就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互见法”的文学表示功能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汉书》班固的生平★《汉书》的文学价值★《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东汉其他历史散文赵晔《吴越春秋》,内容及其文学特征《越绝书》★《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辞赋★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汉赋文体渊源西汉初期辞赋创作“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的创作特点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枚乘《七发》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大赋的勃兴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不雅效果★《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长门赋》的艺术特点★扬雄及其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西汉中后期的辞赋纪行赋与刘歆《遂初赋》咏物赋与王褒《洞箫赋》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东汉辞赋★东汉辞赋创作大势,抒情小赋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赵壹赋的创作特点★京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诗歌五言诗班固《咏史》,应亨《赠四王冠诗》★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艺术成就“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两汉乐府民歌“乐府”名义汉代乐府机关的本能机能乐府诗歌的分类汉代乐府诗歌的保留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对《诗经》民歌的继承和新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 (4)](https://img.taocdn.com/s3/m/fe5106d1c1c708a1284a4438.png)
Copyright © 2000-2010.Huaxia Dadi Distance Learning Service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华夏大地教育网版权所有1 第二编 秦汉文学重点:1、《史记》成书的原因、内容、体例、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2、汉代辞赋的形成阶段、主要作家作品以及艺术特色。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4、汉乐府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章 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李斯与秦代散文一、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前206年高帝刘邦-25年)——东汉(25年光武帝刘秀-220年)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文字、度量衡。
•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坑儒•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文学作品: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的《谏逐客疏》。
•汉代:•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治国•武帝时,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昭、宣“中兴”•成、哀昏庸•王莽托古改制•古文学派•东汉,封建集权,大力提倡谶纬。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
•清议之风•汉代文学•赋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散文,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史记》、《汉书》•诗,乐府民歌和文人诗。
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一、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西汉前期。
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战国纵横家余风。
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是西汉中期。
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是代表作。
直陈时事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
第三阶段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
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代表作。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
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
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1、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
2、贾谊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吊屈原赋》,《鵩鸟赋》,梁怀王太傅。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诈力错误政策,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
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陈政事疏》(《治安策》,“万言书之祖”。
)《论积贮疏》言辞激切,感情充沛。
晁错《论贵粟疏》、邹阳和枚乘的《上书谏吴王》。
3、刘安君臣刘安(前179——前122),武帝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
博学能文,娴于辞赋。
又好养士。
曾与门客集体编著《内书》、《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其编撰的目的,据《要略》讲,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属于杂家。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与武帝时代的文化一统精神是一致的。
4、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著《论衡》八十五篇。
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充满唯物思想,以“疾虚妄”和“征实”为指归,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古圣先贤之说、神话传说,以及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谶讳迷信、经文学风等都进行了激烈批判。
文学批评:王充论文,首重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佚文》)。
其次主张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
他还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要求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论衡》的特点,通俗流畅,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论证深入。
•二、辞赋赋,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
汉人习惯于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辞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多是便于歌唱的韵文。
赋虽受“楚辞”的影响极大,但它已脱离音乐,更多采用散文手法。
二者的写作侧重点、押韵规则、句式形式、结构组织等均有不同。
赋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而盛行于汉。
汉赋被称为“一代文学”。
学者通常将其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其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
(一)骚赋: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这种赋以汉初较有代表性。
汉初骚赋,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是其代表。
武帝之后,骚赋有所新变,如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马融《围棋赋》。
•(二)大赋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
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
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其韵散的组成,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
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汉大赋的发展分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奠基之作。
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东汉中期后,大赋衰微,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三)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扬雄《酒赋》。
东汉中期以后,汉帝国衰微,大赋失去创作的现实基础,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
其后,蔡邕、赵壹(《刺世嫉邪赋》)是代表作家。
•综观汉赋的发展,亦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流行骚赋,大赋也开始形成,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创作亦未中止。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一、枚乘枚乘,字叔,淮阴人。
《七发》假托楚太子因纵情享乐而致病,吴客前往探视,他先指出太子的病根在于安逸享乐,非药石针灸所能治愈。
接下来吴客又分别以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六件事来感发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均未奏效。
最后他以“要言妙道”而使太子霍然病愈。
其实是借对话告诫居高位者不要沉溺于奢侈浮华的生活,要遵守圣人之道,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要言妙道”有益的道理,也透露出诸侯王僭越制度、奢侈荒淫的事实。
《七发》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用虚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铺陈描绘事物。
此外,《七发》已具备了汉大赋的正式形式,在汉赋史上有重要地位。
其结构形式也引起后世许多文士的模仿。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辨》、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以至《文选》别立“七”体。
•二、司马相如•成都人•四次大手笔:倾家买官、弃官从文、琴挑文君、应诏入京•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和《长门赋》《子虚赋》和《上林赋》实为一篇,合成《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写楚使子虚先生盛夸楚云梦之大、山川之美、物产之富、畋猎歌舞之乐,藉以傲齐。
接着齐乌有先生批评子虚“彰君恶,伤私义”,而又极赞齐国的山川方物远胜于楚。
《上林赋》则写亡是公批评子虚、乌有和楚、齐二君有违诸侯之礼,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及天子上林游猎的无比壮阔场面,以压倒楚、齐。
最后天子自我醒悟到游猎“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于是解酒罢猎,废上林苑,交百姓使用。
两篇的主题都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
《天子游猎赋》以描写帝王、诸侯生活为内容,以微刺帝王淫奢为指归,既美且刺,欲抑先扬,劝百讽一。
全文辞采富丽,瑰谲多姿,想象丰富,气势磅礴。
标志着汉大赋的体制已臻于成熟。
《大人赋》是讽谏汉武帝好神仙方术的,但“劝百讽一”,武帝读后,反倒“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意”(《汉书·司马相如传》)。
抒情赋《长门赋》是宫怨题材的名篇,表现了以陈皇后为代表的后宫女子“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的可悲可怜命运和悲愁心境。
•《哀二世赋》哀胡亥“持身不谨”、“信谗不寤”而终至亡国,实吊古以讽今。
•三、扬雄•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西汉末年最重要的赋家。
其辞赋今存11篇。
扬雄的辞赋创作,以成帝去世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政治热情较高,关心朝政,有《蜀都赋》、《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和《长杨赋》。
后期仕途不得志,生活拮据,作品有《太玄赋》、《逐贫赋》、《酒赋》、《解嘲》。
扬雄大赋,铺陈夸张,且讽且劝,艺术上继承了司马相如赋的写作范式和表现手法。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扩大了赋的题材。
其次,开创了蕴籍迂徐的赋风。
再次,炼字遣词奇崛诡丽,铺陈有度•四、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其赋分京都赋、答难赋、山水赋、咏物赋四类。
《两都赋》是班固的代表作,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围绕迁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的辩论,表现了提倡、歌颂法度的主题,同时歌颂了汉帝国京都的繁荣昌盛、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
在体制和表现手法上,《两都赋》明显取式于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一,开拓了汉赋题材,其二,在运用虚构、夸张等表现手法的同时,注重运用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对汉代社会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
其三,主题集中、鲜明、强烈,繁简得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其四,语言严整、富赡、平实、晓畅。
•五、张衡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其赋今存十三篇,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
《二京赋》作于东汉和帝时。
其创作主旨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
其次是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
《归田赋》它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
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辞赋由事类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
•三、历史散文:•(一)、《史记》:略•(二)、班固与《汉书》• 1.《汉书》的创作、体例及思想特征班彪《史记后传》65篇。
班固于永平元年(58年)开始编撰《汉书》。
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