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方法及其原理烹调工艺学

合集下载

调味品的科学如何烹饪出美味食物

调味品的科学如何烹饪出美味食物

调味品的科学如何烹饪出美味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调味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增添食物的风味,提升口感,并为菜肴带来独特的香气。

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烹饪中的调味品是有科学道理支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调味品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烹饪出美味食物。

盐的作用和使用技巧盐是烹饪中最基本的调味品之一。

它有着很多重要的作用。

盐可以增强食物的味道。

当盐与食物中的水合作用时,它会改变食物的化学性质,提高口感和鲜味。

盐还可以抑制苦味。

苦味往往会降低食物的风味,而盐可以中和苦味,使食物更加美味。

在使用盐的时候,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它的作用。

适量使用盐是非常重要的。

过多的盐会压倒其他调味品的味道,而过少的盐则无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由于盐的溶解速度较慢,所以在烹饪过程中,最好在不同的阶段添加盐,以保证食物的均匀调味。

胡椒的增香技巧胡椒是另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带来独特的香气和辛辣味道。

胡椒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辣椒碱,它可以刺激味蕾,增强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胡椒的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增香的技巧。

要选择新鲜的胡椒粒,并在使用前研磨成粉末。

新鲜的胡椒粒含有更多的辣椒碱,所以它们的味道更浓郁。

在炒菜或炖汤时,可以先将胡椒粉撒在锅中炒热,然后再加入其他食材。

这样可以更好地释放胡椒的香气和味道。

醋和柠檬汁的酸度调节技巧醋和柠檬汁是常用的调味品,它们的酸度可以调节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酸味可以增加口水分泌,提高食欲。

酸味还可以中和油腻感,使食物更加爽口。

在使用醋和柠檬汁的时候,要注意适量使用,避免过度酸化食物,影响口感。

酸味会在高温下蒸发,所以在烹饪过程中,最好在最后阶段加入醋或柠檬汁,以保留它们的鲜味。

酱油的鲜味提升技巧酱油是亚洲美食中常用的调味品,它具有浓郁的鲜味和咸味。

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化合物可以增强菜肴的鲜味。

在使用酱油时,要注意选择优质的酱油,并适量使用。

过多的酱油会使菜肴过咸,影响口感。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知识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知识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知识调味是烹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为食物增添口感和香气,使食物更加美味。

调味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调味方法及其原理。

1. 盐调味法:盐是最基本且常用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强食物的味道。

盐可以调节食物中的味觉,提升食材的鲜味,并平衡其他调料的味道。

这是因为盐中的钠离子可以与味蕾中的感兴趣吻合,从而增加食物的味觉。

但是要注意,使用盐的量要适中,过多的盐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

2. 酱油调味法:酱油是东方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它有助于增强食物的鲜味。

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酶,这些物质可以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谷氨酸钠等化合物,从而增加食物的鲜味。

此外,酱油还可以调节食物的颜色和口感。

3. 味精调味法:味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调味品,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和天然食材中的氨基酸相结合,可以激发味蕾,使人感觉到更丰富的味道。

但是,味精的使用量要适度,过量使用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 醋调味法:醋可以提升食物的酸度和酸味,增加食欲。

醋中的醋酸可以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口腔中的液体,从而增加食物的湿润感和口感。

同时,醋还可以去除腥腥味和油腻感,让食材更有风味。

5. 辣椒调味法:辣椒可以增加食物的辣味和香气。

辣椒中的辣味物质辣椒素可以刺激舌尖的神经末梢,促进体内内啡肽的释放,从而产生快感。

此外,辣椒还具有杀菌和防腐的作用,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香气。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调味方法及其原理,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调味品可以为食物增加丰富的味道和香气,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在实际烹饪过程中,根据不同食材和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调味方法,能够制作出更具个性的美食。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是烹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够帮助厨师们掌握调味的技巧,提升菜品的口感和味道。

下面将进一步扩展介绍一些与调味相关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调味方法及其原理。

6. 葱姜蒜调味法:葱姜蒜是中餐中常用的调味品,它们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辛辣味。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调味是烹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让人们更加喜欢食物。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说是每个厨师都必须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调味的基本原理1.味覆盖原理味覆盖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选择和搭配,使不同味道的调味料相互掩盖,达到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炒菜时,如果放入了过多的盐,就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糖或醋来调节味道,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2.味增强原理味增强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添加,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炖汤时,可以加入鸡精或味精来增强汤的鲜味,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3.味调和原理味调和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搭配,使食物的味道更加协调和谐。

例如,在炒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菜品选择适合的调味料,如酱油、料酒、盐等,以达到味道的协调统一。

4.味变化原理味变化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变化,改变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烤肉时,可以用不同口味的调味料进行腌制,如酱油、孜然粉、辣椒粉等,以赋予肉类不同的风味。

二、调味的基本方法1.咸味调味咸味是调味中最常用的味道之一,可以通过盐、酱油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咸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咸。

2.酸味调味酸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和口感,可以通过柠檬汁、醋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酸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酸。

3.甜味调味甜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香甜和口感,可以通过糖、蜂蜜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甜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甜。

4.苦味调味苦味可以增加食物的层次感和特殊风味,可以通过苦瓜、咖啡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苦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苦。

5.辣味调味辣味可以增加食物的刺激性和特殊风味,可以通过辣椒、花椒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辣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辣。

6.香味调味香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气和口感,可以通过葱、姜、蒜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香味。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_烹调工艺学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_烹调工艺学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调制,通常简称为调,又称调制技术,是指运用各种技法,使菜肴在调色、调味、调香、调质以及选型诸方面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的工艺过程。

它是决定菜肴风味品质的关键工序。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调色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

第一节调色[教学重点] 调色的方法[教学难点] 调色的原理[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讲解[教学内容]一、调色的作用中国菜以“色、香、味、形、质、器”俱佳著称于世,其中“色”为榜首,足以说明色彩在烹调中的重要地位了。

菜肴的色彩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对菜肴的好恶程度和食欲兴趣。

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美化菜肴的色泽、突出菜肴特色、丰富菜肴花色等几个方面。

二、菜肴色泽的来源菜肴色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㈠原料固有的色泽即指原料的本色,如绿色蔬菜的绿色;红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的红色;红菜苔、紫茄子的紫红色;香菇、海参、发菜的黑色或褐色;鱼肉的白色等。

这些色泽都可以在加工时保持或通过调配使其更加鲜亮。

㈡加热形成的色泽即在烹制过程中,原料表面发生色变后呈现的新的色泽。

如鸡蛋清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的白色;虾、蟹等由青色变为红色;猪瘦肉由鲜红色变为灰褐色等。

加热引起原料变色主要是由原料本身所含色素的变化以及糖类、蛋白质等发生的焦糖化作用、羰氨反应的结果。

㈢调料调配的色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调料调配而成;二是利用调料在受热时的变化来产生。

调料与火候的配合是菜肴调色的重要手段,如烤鸭时在鸭表皮涂上“鸭水”(加入饴糖),可形成鲜亮的枣红色,炸制畜禽鱼肉,放入红醋码味,形成的色泽格外红润,这些都是利用了调料在加热时的变化或与原料成分的相互作用。

三、菜肴调色的方法和原理㈠保以法及其原理保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来保持原料本色和突出原料本色的调色方法。

此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的原料的调色,主要用于绿色蔬菜和红色鲜肉等。

绿色蔬菜通常借助加油保绿,附着在蔬菜表面的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的接触,达到防止其氧化变色的目的。

烹饪工艺之调香精讲

烹饪工艺之调香精讲

三、香的实质和种类
2、香的种类 食品的香气,并非由某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 多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各种呈香物质以不同的种类和 比例相互配合,就可构成不同的气味。至今香的分类仍未 统一,甚至各种香的名称还不得不借助人们所熟悉的一些 有气味的物质来取用,如肉香、鱼香、蒜香、葱香等。这 是因为 据初步估计,有气味的物质大约有40 万种之多。由 它们组合成的气味种类就难以统计了。而且,食品中的各 种呈香物质都含量甚微、易挥发、易变化,给深入研究带 来了不少麻烦。
五、菜肴调香的方法
3、 封闭调香法 此法属于加热调香法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了使香气不 致于在烹制过程中严重散失,将原料保持在封闭条件下加 热,临吃时开启,可获得非常浓郁的香气。这就是封闭调 香法。 操作形式:a.容器密封,如加盖并封口烹制的汽锅炖、 瓦罐煨、竹筒烤等。 b.泥土密封,如制作叫化鸡等; c.纸包密封,如制作纸包鸡、纸包虾等。 d.面层密封,制作菜肴时可代替泥土密封 e.浆糊密封,上浆挂糊除了具有调味,增嫩等作用外, 还具有封闭调香的功能。 f.原料密封,如荷包鱼、八宝鸭、烤鸭等。
四、菜肴调香的原理
④酯化生香。酯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醇分子中的羟基 和有机酸分子中的羧基之间发生的脱水缩合反应。其产物为 酯。调香中发生的主要是食醋中的醋酸与绍酒中的乙醇(酒 精)之间的酯化,生成的乙酸乙酯具有香气。同时使用食醋 和绍酒调香,所形成的香气,除了食醋和绍酒本身带有的呈 香物质之外,还有乙酸乙酯的贡献。 ⑤中和除腥。中和除腥是鱼类菜调香的内容之一。常 用的除腥法是加入食醋。因为鱼腥成分中多为弱碱性物质, 当与醋酸接触时便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类,可使腥气大 为减弱。单纯的中和除腥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实际操作时常 常还要加绍酒辅助。绍酒中的酒精可将腥味成分从鱼体中溶 出,以利于在加热时挥发除去。

中国烹饪工艺学——十大调味理论

中国烹饪工艺学——十大调味理论
强调了季节调理的重要性 。这种优良传统顺应了人体 内生物 钟的节奏进食,舒 缓自如,张弛有序,这些 都是符合现代饮食科 学要求的 。它促进了营养食谱 和滋补饮 食的发展 ,并讲究时令 饮食和重视季节食谱的设计与变 化,这也是 流传至今的按季节 排 菜单的优良传 统。
在烹制调 味时 ,要遵循调味的季节性 , 冬则味醇浓厚 , 夏 则清淡凉爽 。
这是古代早期调味理论的经验总结。其核心理念就是讲究调 味的“中和”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过不欠,持中协调,才是 调味最好的菜品,这个调味原则和基本规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
“中和”调味理论已深植各地烹调师的烹调技艺中。如江苏 菜强调的是“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咸甜适中,清鲜平和”的调味 特色;广东菜的口味讲究“ 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肥而 不腻”的调味特色。各地菜系都以适应本地的调味特色,调辅料 的 “中和”运用,达到口味“和美”的目的 。
在中国烹饪中,“五味”是本体,“调”是手段,“和” 是目的。它是一个烹调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是一个系统。 “五味调和”,尽在 “中和” 。
二、“ 本味 ”调味论
中国烹饪“本味”调味理论就是要充分体现烹饪原料的自然 之味和自然之美,突出原料之本,并把握原料的优劣,通过调味 全力灭腥、去臊、除膻,排除一切不良的气味 。
6、袁枚:“ 切葱之刀 ,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 粉”。以免影响原料的本味 ,使其风味尽失。过分的依赖调味品 , 会使人们在品味菜肴时产生单调之感 ,不利于在烹调中显示出 “ 一物一性,一菜 一 味”的多样风格 。
7、李渔《闲情 偶 寄》 :“ 笋 ” 曰: “ 论蔬食之美者, 曰清 、 曰洁 、曰芳馥 、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 在,能居 肉食之上者,只在一 字之鲜 ”。 这是本味者的真实体验。到 过农 村的人 ,到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 ,往锅里投入刚收割打出的稻 米 ,从厨房里烹出刚捕捞的活 鱼… …尽管烹调方法异常简单 ,但 那种特殊的本 味之鲜 ,是给人无限回味的 。

卤菜如何调香调味之——卤菜调味原理和方法,实体店师傅经验分享

卤菜如何调香调味之——卤菜调味原理和方法,实体店师傅经验分享

卤菜如何调香调味之——卤菜调味原理和方法,实体店师傅经验分享卤菜一直讲究色、香、味、型,这其中又以味为重。

卤菜中,我们吃到的味,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味道,即咸、鲜、香、麻、辣等味。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这种卤味的组合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卤菜的实际过程中去。

卤味的组合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调好咸、鲜、香、麻、辣等味,就能调出美味佳肴。

大味必巧,巧而无痕,只有掌握好卤菜的调味基本原理,并充分运用各种味的组合原则和规律,就能够调出人人喜爱的好味道。

调味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香料、调味品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合,产生新味,其过程应大致遵循以下原理:1、味的增强原理,这是指在卤水中加入一种味后会使另一种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这两种味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同味相叠的结果有时会远远大于两种味感的叠加。

如在卤水中加入盐后,再加入糖,会感到盐的咸味变得柔和了。

2、味的掩盖原理,指加入一种味道后,使另一种味道的强度减弱,乃至消失。

如鲜味、甜味可以掩盖苦味,白芷、良姜可以掩盖腥味、异味味等。

味掩盖有时是有益无害的,如在卤水中加入某些具有去腥除异功能的香料,就是为了掩盖肉的腥味,需要说明的是掩盖不是相抵,有时在口味上虽然有相抵作用,其实被“抵”物质仍然存在。

3、味干涉原理,即一种味的加入,会使另一种味暂时消失。

如在卤菜过程中加入花椒,花椒的麻味会让我们的味觉暂时失去知觉,从而对其他异味失去感觉。

4、味反应原理,即肉类在被卤熟后会使人的味感发生变化。

如卤菜味道的醇厚度能增强人的味感,醇厚是指卤菜中的鲜味成分多或者是所含的芳香类香料所形成的,在经过卤制加工后可以留下良好的厚味。

5、味的增效作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味。

是指将两种或以上不同味道的香料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以此来突出量大的那种香料的味道的调味方法。

也就是说,在一组卤菜配方中,由于使用了某种辅料,尽管用量极少,但能让菜品的味道变强或提高味道的表现力。

香料的调味原理与方法

香料的调味原理与方法

香料的调味原理与方法香料,在烹饪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能够给食物增添丰富的味道和香气。

但是,要正确地使用香料调味,我们需要了解其调味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着重介绍香料的调味原理和一些常用的调味方法。

一、香料的调味原理香料的调味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味转移原理:香料中的芳香物质能够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逐渐释放出来,并转移到食物中。

这种气味转移的原理,使得食物能够吸收香料的味道,使口感更为丰富。

2.味觉增强原理:香料中含有丰富的调味物质,如酸、甜、苦等,它们能够刺激味蕾,增强食物的整体味觉感受。

同时,香料还能够中和或弱化食材原有的异味或腥味。

3.食材补充原理:不同的香料和食材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香料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弥补食材中的不足,让整体味道更加平衡。

二、常用的调味方法1.粉末调味法:将香料磨成粉末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融入食物中,使味道更为均匀。

常见的粉末调味品有辣椒粉、黑胡椒粉、五香粉等。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并均匀地拌匀。

2.炖煮调味法:将香料加入炖汤、煮粥或炖肉等烹饪过程中,待其充分煮沸后,香料的味道会逐渐融入食材中。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长时间慢炖的菜肴,能够使味道更为浓郁。

3.煎炒调味法:炒菜时,可以先将香料放入锅中煎炒,以激发其芳香物质的味道。

随后再加入其他食材,使香料的味道和食材充分融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炒菜、烹制肉类等快炒类的烹饪方式。

4.泡制调味法:有些香料,如干辣椒、八角等,在烹饪前可以用温水浸泡片刻,使其回软,便于在烹饪中释放出更多的香气。

这种泡制调味法常见于川菜和茶叶蛋等食物的制作过程。

5.拍打调味法:有些香料,如蒜蓉、姜蒜末等,需要先将其拍成泥状,以增加香气释放的面积。

在煸炒或烹饪过程中,将香料泥加入油中炒香,然后再加入其他食材,能够使菜肴更具层次感与香气。

三、调味技巧除了上述常用的调味方法,还有一些调味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香料:1.适量为宜:在使用香料时,要注意掌握好用量,避免过量使用而导致食物过于刺激。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菜调味是烹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食物更加美味和丰富。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调味料包括盐、糖、酱油、醋、味精、鸡精、料酒、姜蒜等。

根据菜品的口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进行搭配使用。

2. 调味的均衡性,在调味时要追求味道的均衡,包括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

不同菜品需要的味道比例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在烹饪过程中,根据菜品的烹饪时间和特点,适时加入调味料,使其能够充分渗透到食材中,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4. 尝味和调整,烹饪过程中要不断尝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调味料的使用量,确保最终的味道符合个人口味和菜品的要求。

5. 调味料的烹饪技巧,不同的调味料有不同的烹饪技巧,比如
干煸、爆炒、炒香等,这些技巧能够激发调味料的香味和味道,提升菜品的口感。

总的来说,做菜调味的基本原理是追求味道的均衡和丰富,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追求味道的均衡、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尝味和调整以及调味料的烹饪技巧。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位,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调味原理及方法的应用实例

调味原理及方法的应用实例

调味原理及方法的应用实例引言调味是烹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改善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提升人们的食欲。

调味的原理和方法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详细了解调味的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1. 咸味的调味原理及方法原理咸味是人们口中的一种基本味道,它能够提高食物的鲜味。

咸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钠离子的存在。

钠离子能够刺激味蕾感受到咸味。

方法•食盐是最常见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加食物的咸味。

在烹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口味的需要适量加入食盐调味。

•酱油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不仅能增加食物的咸味,还能带来一定的香气。

在炒菜或者腌制食材时,可以使用适量的酱油进行调味。

•味精是一种常用的增味剂,它能够增强食物的咸味,并提升食物的鲜味。

在烹饪中,可以适量使用味精进行调味。

2. 酸味的调味原理及方法原理酸味是人们口中的一种基本味道,它能够增加食物的清新感。

酸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有机酸成分。

方法•柠檬汁是常用的调味品,它具有酸味并且能够增加食物的清新感。

在烹饪中,我们可以适量加入柠檬汁进行调味。

•醋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加食物的酸味。

在炖汤或者拌菜时,可以适量使用醋进行调味。

•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酸味增强剂,它能够增加食物的酸味并提升口感。

在烹饪中,可以使用适量的柠檬酸进行调味。

3. 甜味的调味原理及方法原理甜味是人们口中的一种基本味道,它能够增加食物的甜美感。

甜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糖分。

方法•白砂糖是最常见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加食物的甜味。

在烘焙或者制作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口味的需要适量加入白砂糖调味。

•蜂蜜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它不仅能增加食物的甜味,还能带来一定的香气。

在制作饮品或者烹饪中,可以适量使用蜂蜜进行调味。

•果糖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它能够增加食物的甜味,并提升食物的口感。

在烹饪中,可以使用适量的果糖进行调味。

4. 辣味的调味原理及方法原理辣味是人们口中的一种基本味道,它能够增加食物的刺激感。

辣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辣椒素。

烹饪工艺学-调和工艺

烹饪工艺学-调和工艺
叫做羟基山椒素。不过,麻既不是痛觉也不是触觉,而是一种震动感,它刺激 的是我们的震动感受器。 • 2013年,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了麻的本质,这是一种接近于50赫兹的震动。也 就是说,如果你想体验一下麻的感觉,但是手边又没有花椒的话,你可以让自 己的舌头以每秒钟50次的频率来震动,它们的感受差不多。因此,麻味是震动 感而不是味觉。
• (一)调味工艺的方法 1.根据调味的时机不同划分
(1)原料加热前的调味 (2)原料加热中的调味 (3)原料加热后的调味
2.根据调味的次数划分
(1)一次性调味法。 (2)多次性调味法。
3.按照调味品作用于原料的不同形式划分
(1)纯物理方式的调味方法。 (2)理化方式相结合的调味方法。
1.多次性调味 • 菜肴在调味过程中,需要在烹调前、烹制中、烹制后进行几次调味,才能完成
18
• 辣味是否为味觉? • 准确来说,辣味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辣味是由辣椒中的辣椒素产
生的,辣椒素能刺激我们的辣椒素受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受体,它可以在 我们接触到43℃以上温度的时候产生一种灼痛感,这是一种痛觉,不是味觉。
19
麻辣中的麻味是否为味觉? • 花椒产生的辣味跟麻味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三叉神经感觉,产生麻味的物质
• (二)调味工艺的原理 1.溶解扩散原理 2.渗透原理 3.吸附原理 4.分解原理 5.合成原理
四、调味工艺原则和要求
• (一)调味的原则 1.突出本味 2.注意时序 3.强调适口
• (二)调味工艺的基本要求 1.调味原料要优质多样 2.了解味觉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 3.根据原料的性质调味 4.按季节调合菜肴的口味与颜色 5.根据烹调工艺和菜肴的不同要求,按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6.按就餐者的生活习惯调味

食品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食品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食品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调味的基本原理食品调味就是将各种呈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合,产生新味。

其过程应遵循以下原理。

1、味的强化原理一种味加入会使另一种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这两种味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同味强化的结果有时会远远大于两种味感的叠加。

例如:0.3%谷氨酸钠的溶液内加入0.1%肌苷酸(或鸟苷酸),其味道的鲜度则大于两种单一物质的鲜味。

又如:在100ml 水中加入15g糖,再加入0.017g的食盐,会感到比不加盐更甜。

2、味掩蔽原理一种味的加入,会使另一种味的强度减弱,酸消失。

如鲜味、甜味可以掩盖苦味;姜味、葱味可以掩盖腥味等。

味掩盖有时是无害有益的,如香辛料的应用;掩盖不是相抵,在口味上虽然有相抵作用,但被“抵”物质仍然存在。

大多数香辛料如(补1.2)。

3、味干涉原理一种味加入,使另一种味失真。

如菠萝或草莓味能使红茶变得苦涩;白兰地酒可以使土腥味消减。

4、味派生原理两种味的混合,会产生出第三种味,如豆腥味与焦苦味结合,能产生肉鲜味。

5、味反应原理(感受原理)食品的一些物理或化学状态还会使人们的味感发生变化,如食品粘稠度、醇厚度能增强味感(挂糊作用),细腻的食品可以美化口感,PH小于3的食品鲜度会下降。

这种反应有的是感受现象,原味的成份并未改变。

当然也可以化学成份变化,以改变其味道(因这方面机理太深,我们暂时不讲)。

例如粘度高的食品因其在口腔内粘着时间长,从而味觉器官感觉持久,从而美味感相对突出。

醇厚是食品中的鲜味成份多,并含有肽类化合物及芳香类物质,从而可以留下良好的厚味。

二、调味方法要确定复合调味品或食品的风味特点,必须明确该食品的固有风味和该食品的加工方法。

比如设计一种烧烤汁,它的风味特点是酱香味与姜、蒜等辛辣味相配,不能掩盖肉固有的鲜美味,同时要将这种鲜美味进一步升华,增加味的厚度,消除肉的腥味。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拓展味的宽度,比如适度增加甜感或特殊的风味等,要根据具体肉的种类作出不同选择,还要根据加工工艺在原料上作出调整,如烤前用,则不必在味道上的整体配合及其宽度上下功夫,只着重于加味和除去肉腥味即可;如果是烤后用,则必须顾及味的整体效果。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添加调味品来改变食物的口感、味道和香气,使其更加美味和可口。

调味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味方法:
1. 盐:是最基本的调味品,能够增强其他食材的味道,并平衡食物的整体口感。

2. 糖:可用于平衡和减轻酸味,增加食物的甜度和口感。

常用于烹饪中的甜味菜肴和调味酱汁中。

3. 酸:例如醋、柠檬汁等,可以增加食物的酸味,提亮味道并促进口腔的唾液分泌,从而增强食欲。

4. 辣椒:可以给食物增加辛辣的味道,刺激味觉,增强食欲,同时辣椒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5. 香料和调味料:例如葱、姜、蒜、花椒等,具有一定的香气、味道和食欲促进作用,可用于提味、增加食物的复杂性和深度。

6. 酱汁:例如酱油、酱料、花生酱等,可以为食物增添特殊的风味和口感,提升整体食物的味道。

7. 鱼露、酱油等发酵调味料:可以增强食物的鲜美味道,增加复杂性和层次感。

8. 调味粉和调味包:比如鸡精、味精、调味料包等,可以快速为食物增加鲜味,但使用时要适量,避免过多的添加。

9. 烹饪顺序:不同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可能需要不同的调味顺序。

有些食材需要先加调味品,有些需要最后加入,以保持食材的原始风味。

总之,调味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不同食材和个人口味来选择和搭配,合理使用调味品,以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六、色泽与香、味间的配合 • 菜肴的调色必须注意色泽与香气和味道的配合,因为
色泽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使香气和味道发生一 定的联系。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5.2 调味 • 调味是调制工艺的核心,其成败将直接影响菜肴的风
味。 • 5.2.1味觉的基本要素与性质 • 一、味觉的基本要素 • 呈味物质、味觉感变器、唾液或水溶性,是形成味觉
果越明显。 • 糖对盐的咸味有减弱作用。在 1 ~ 2% 的食盐溶液中
加入 7 ~10 的糖,可使咸味基本消失。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2.咸味与酸味 • 咸味添加少量醋酸( 0.1% )增强; • 增加多量醋酸( 0.3% )减弱; • 少量食盐可增强酸味,多量又会使酸味减弱。 • 所以,在制作咸中带酸或酸味突出的菜肴时,要注意
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一)呈味物质 • 呈味物质,是指烹饪原料(包括调料)所含有的能引
起味觉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烹饪原料,其呈味物质各 不相同。 • 如食盐的主要呈味物质是氯化钠,味精的主要呈味物 质是谷氨酸钠,番茄酱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和苹果酸,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
• (二)常见调味料的正确运用 • 调味料是形成菜肴口味特点的主要因素。各种基本味
料在使用中遵循的总原则: • 咸不过头,酸不过性,甜度适中,辣得合适,麻得宜
人,鲜得合理,巧用苦味。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1.食盐的使用 • 投盐量为0.5~2% ,低于0.5%偏淡,高于2%偏咸。 • 味精与食盐配比得当,能够增添菜肴鲜美的滋味。它
第五章调的基本工艺及其原理
• 5.2.3调味的方式 • 调味方式是根据菜肴要求,针对呈味物质的特点,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调制,通常简称为调,又称调制技术,是指运用各种技法,使菜肴在调色、调味、调香、调质以及选型诸方面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的工艺过程。

它是决定菜肴风味品质的关键工序。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调色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

第一节调色[教学重点] 调色的方法[教学难点] 调色的原理[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讲解[教学内容]一、调色的作用中国菜以“色、香、味、形、质、器”俱佳著称于世,其中“色”为榜首,足以说明色彩在烹调中的重要地位了。

菜肴的色彩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对菜肴的好恶程度和食欲兴趣。

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美化菜肴的色泽、突出菜肴特色、丰富菜肴花色等几个方面。

二、菜肴色泽的来源菜肴色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㈠原料固有的色泽即指原料的本色,如绿色蔬菜的绿色;红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的红色;红菜苔、紫茄子的紫红色;香菇、海参、发菜的黑色或褐色;鱼肉的白色等。

这些色泽都可以在加工时保持或通过调配使其更加鲜亮。

㈡加热形成的色泽即在烹制过程中,原料表面发生色变后呈现的新的色泽。

如鸡蛋清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的白色;虾、蟹等由青色变为红色;猪瘦肉由鲜红色变为灰褐色等。

加热引起原料变色主要是由原料本身所含色素的变化以及糖类、蛋白质等发生的焦糖化作用、羰氨反应的结果。

㈢调料调配的色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调料调配而成;二是利用调料在受热时的变化来产生。

调料与火候的配合是菜肴调色的重要手段,如烤鸭时在鸭表皮涂上“鸭水”(加入饴糖),可形成鲜亮的枣红色,炸制畜禽鱼肉,放入红醋码味,形成的色泽格外红润,这些都是利用了调料在加热时的变化或与原料成分的相互作用。

三、菜肴调色的方法和原理㈠保以法及其原理保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来保持原料本色和突出原料本色的调色方法。

此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的原料的调色,主要用于绿色蔬菜和红色鲜肉等。

绿色蔬菜通常借助加油保绿,附着在蔬菜表面的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的接触,达到防止其氧化变色的目的。

不过,此法还不能阻止蔬菜组织中所含酸的作用,因此,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时间一长仍会变色。

畜肉的瘦肉多呈红色,受热则呈灰褐色。

一般不直接按灰褐色出菜,因为这种色泽给人以沉闷的感觉,如果在烹制前加一定比例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腌渍,可达到保色目的。

肉类的红色主要来自于所含的肌红蛋白,也有少量血红蛋白的作用。

加硝酸钠、亚硝酸钠以后,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即转变为红亮色泽。

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 0.5g/kg,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调色时应严格控制,防止产生食物中毒。

㈡变色法及其原理变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改变原料色彩,使之更加美观。

此法中所用调料一般不具有调配的色彩,需通过烹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才能产生相应的颜色,多用于烤、炸等干热烹制的一些菜肴。

按主要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分焦糖化法和羰氨反应法两种。

焦糖化法,是指将饴糖、蜂蜜、糖色等糖类调料涂抹于原料表面,经高温处理产生鲜艳颜色的方法。

糖类调料中所含的糖类物质在高温作用下主要发生焦糖化作用,生成焦糖色素,使制品表面产生褐红明亮的色泽。

羰氨反应法,是指将食醋作为菜肴原料腌渍料之一或者将蛋液刷于菜肴原料表面,使其经高温处理产生鲜艳颜色的方法。

食醋能改变原料的酸碱性,使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易于发生羰氨反应,形成被称为黑色素的色素物质,使制品产生与焦糖化作用相似的红亮色泽。

蛋液中富含蛋白质,在高温下很易发生羰氨反应,常作为烤制菜肴的调色剂使用。

㈢兑色法及其原理兑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以一定浓度或一定比例调配出菜肴色泽的方法。

多用于水烹法,如烧、焖、烩等菜肴的调色。

常用的有色调料如酱油、红醋、番茄酱、红糖、各种酱类等。

兑色法的关键是以浓度大小控制颜色深浅。

兑色法主要是利用调色料含有的色素,通过原料对色素的吸附能力来完成的。

为了使菜肴原料很好地上色,可以在调色之前,通过相关加工如过油、煸炒、控水等处理,减少原料表层的含水量。

㈣润色法及其原理润色法就是将油脂在菜肴原料表面薄薄裹上一层,使菜肴色泽油润光亮的调色方法,几乎所有的菜肴调色都要用到它。

其操作较为简单,通常是在菜肴起锅前,采用拌、淋、翻等手法进行。

油脂具有良好的滋润保原作用,利用油脂的这个特性,能明显改善菜肴色彩亮度。

四、菜肴调色的基本要求(一)尽量保护原料的鲜艳本色蔬菜的鲜艳本色代表着原料新鲜,并且能很快地刺激人的食欲,调色时应尽可能予以保护。

如炒绿色叶菜,要火旺,快速,断生即出,烹调时间要短,不要加盖烹制,要尽量不用深色调料和能改变绿色的酸性调料。

(二)注意辅助原料的不足之色有些原料的本色作菜肴之色显得不够鲜艳,应加以辅助调色。

较为典型的是香菇,烹调时加适量酱油或蚝油来辅助,其深褐本色就会变得格外鲜艳夺目。

有些原料受热变化后的色泽时常也需要用相应的有色调料辅助,如往干烧菜肴中加入适量番茄酱(要吃出此味来),可增色。

(三)掩盖原料的不良之色有些原料制成菜肴的色泽不太美观,如畜肉受热形成的浅灰褐色,需要用一定的调制手段予以掩盖。

上浆、挂糊时加入蛋液,加深色调料等均起着掩盖原料不良之色的作用。

(四)促进原料的热变之色菜肴原料受高温作用,如炸、煎、烤等,表面发生褐变,可呈现出漂亮的色泽。

要使原料的热褐变达到菜肴的色泽要求,除了严格控制火候之外,有时还要加一些适当的调料,以促进其热褐变的产生。

如炸制菜肴在码味时,需要加一些红醋、酱油等。

(五)丰富各种菜肴的色彩很多菜肴的调色不是单纯地考虑原料的本色,而是根据菜肴的色泽要求和色泽与食欲的关系,用有色调料来调配,以使菜肴的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同一种原料可以调配出多种不同的色调,如肉类菜肴就可有洁白,淡黄、金黄、褐红等色,这是使菜肴色彩丰富的关键。

(六)注意色泽与香气和味道间的配合菜肴的调色必须注意色泽与香气和味道的配合,因为色泽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与香气和味道发生一定的联系。

见下表:菜肴的色彩与香气、味道之间的联想关系(七)防止原料呈现变质的颜色菜肴原料的鲜艳会让人感觉到原料特别新鲜。

如果将绿色蔬菜调配成黄色,红色肉类调配成绿色,则会让人感觉到原料腐败变质,难以下咽。

调色时应避免形成原料的腐败变质之色。

第二节调味调味是调制工艺的核心内容,其成败将直接影响菜肴的风味。

要掌握调味工艺,就必须了解味觉及各基本味的性质,掌握调味的方法、原则以及调味的一些基本原理,做到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应用自如。

一、味觉的基本要素与性质[ 教学目的 ] 通过学习,了解味觉的定义,基本要素,掌握味觉的基本性质。

懂得菜肴制作与味觉之间的关系,懂得味觉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调味标准的依据,是形成调味规律的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把握好调味工艺。

[ 教学重点 ] 味觉的基本要素,味觉的基本性质。

[ 教学难点 ] 味觉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 联系实际讲解[ 教学内容 ](一)味觉的基本要素所谓味觉,是指某些溶解于水或唾液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舌面和口腔粘膜上的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味觉的化学成分对味蕾的作用是一种化学诱导作用,故味觉在本质上属化学属性。

食品进入口腔后,其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溶液中,刺激舌表面的味蕾,再由味蕾通过神经纤维把刺激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分析而产生味觉。

就味觉产生的全部过程看,呈味物质、味觉感变器、唾液或水溶性,是形成味觉的基本要素,它们缺一不可。

1 、呈味物质呈味物质,是指烹饪原料(包括调料)所含有的能引起味觉的化学成分。

不同的烹饪原料,其呈味物质各不相同。

有些原料,如苹果等,即便是单独食用亦有滋有味,但多数原料,其“本味”不太明显,客观上需要一些“本味”相当浓烈的食物与之搭配,这类食物就是调味料。

调味料之所以能专门用以调理其他食物的滋味,就是因为它的某些呈味物质的含量相当丰富,如食盐的主要呈味物质是氯化钠,味精的主要呈味物质是谷氨酸钠,番茄酱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和苹果酸,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

菜肴味觉的产生,正是原料及调味料中的各种物质相互融合,形成某种味的特质,并溶于水或唾液中,通过味蕾及味觉中枢神经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2 、味觉感受器味蕾,即味觉感受器,它是分布在口腔粘膜中极微小的结构,以其短管与口腔相连。

一般成年人约有 2000 多个味蕾,其中一小部分分布在软颚、咽后壁和会厌,大部分分布在舌表面的味乳头中。

味蕾由 40 —60 个椭园形的味细胞组成,并紧连着味神经纤维,由味神经连成的小束直通大脑,以上这些部分便构成了味的感受器。

呈味物质虽然由味蕾来感知,但舌面上不同部位对各种味觉分别有不同的敏感性。

一般来讲,舌尖对甜味的感受性强;舌根对苦味的感受性强;舌的边缘对酸味的感受性强;舌的前缘对咸味和鲜味的感受性最强。

辣味和涩味等不是由味蕾感知的,而是由一些物质作用于触觉神经而产生的感觉。

3 、水溶性与唾液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没有味的,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

因此,味蕾与呈味物质接触时,只有当呈味物质溶解在舌表面以后,才能引起味觉。

味觉的引起与唾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只有溶于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蕾。

而唾液是食物的天然溶剂,由唾液腺体分泌。

唾液不仅可润湿和溶解食物,而且可以洗涤口腔,保护味蕾的敏感性,并帮助消化。

分析味觉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正确把握菜品烹调。

一般来说,带有汤汁的菜肴呈味物质的溶解性好,能很好的引起味觉。

一些干香菜呈味物质的溶解性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唾液分泌刺激味觉的敏感度。

(二)味觉的基本性质味觉的基本性质表现在五个方面:1 、味觉的灵敏性味觉的灵敏性是指味觉的敏感程度,由感味速度、呈味阈值和味分辨力三个方面综合反映。

( 1 )感味速度:呈味物质一进入口腔,很快就会产生味觉。

一般从刺激到感觉仅需1.5 × 10 -3 —— 4 × 10 -3 s ,接近神经传导的极限速度。

( 2 )阈值:是指可以引起味觉的最小刺激值,通常用浓度来表示,可以反映味觉的强度。

阈值越低,其敏感度越高。

呈味物质的阈值一般较小,并且随种类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 3 )味分辨力:人对味的分辨力很强,可以察觉各种味感之间非常细微的差异。

据实验证明,通常人的味觉能分辨出 5000 余种不同的味觉信息。

了解味觉的灵敏性,一方面说明它是我国烹调形成“百菜百味”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说明,菜肴的调味要做到精益求精,不可有杂味异味,菜肴的主味要突出,各味要能有机融合,为味觉的灵敏分辨提供物质前提。

2 、味觉的适应性味觉的适应性是指由于持续受某一种味的作用而产生对该味的适应,分短暂与永久两种。

( 1 )味觉的短暂适应:味觉的短暂适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受某一种味的刺激,而产生的味觉瞬时对比现象。

它只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稍过便消失,交替品尝不同的味可防止其发生。

对此,配制成套菜时要尽可能安排不同味别的菜肴,或根据味别错开上菜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