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生离死别,从来都是人类难以释怀的永恒话题,失去至亲,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痛不欲生。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倾诉此情此景,情深意切、哀婉动人的文章。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惊闻侄子韩老成病亡的噩耗,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之下,喷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以表深切的悼念之情。

正所谓'诗家不幸文章幸',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乃至平常百姓,每每品此祭文,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它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巨大震撼,其根源在于一个'情'字,当然也与这位散文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分不开。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不但是韩愈祭文中的千古佳作,更是我国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作者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念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文中写韩愈与侄儿韩老成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造语恳挚,不假雕饰,而又有无限凄怆的情韵。

全文采用铺陈直叙的手法,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寥寥数句便将叔侄二人的身世及自己内心凄楚的人生感慨描绘地淋漓尽致,从幼年相依说起,到成长后几度离合,不能相顾,以至于未老先衰,生离死别,追忆、悔恨、遗憾交织在一起,足以引起读者共鸣,正所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另辟蹊径一往情深韩愈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一改古代祭文形式,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别有天地,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

在内容指向上,摒弃过去以历叙生平和歌功颂德为主的行文惯例,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平易晓畅的语言背后是跌宕起伏的情感力量。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祭十二郎文[唐] 韩愈年、月、日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③,乃能衔哀致诚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⑤,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⑥,及长,不省所怙⑦,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⑧,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⑩;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11),皆不幸早世(12),承先人后者(13),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4),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15)。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6),遇汝从嫂丧来葬(17)。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18),汝来省吾;止一岁(19),请归取其孥(20)。

明年丞相薨(21),吾去汴州(22),汝不果来(23)。

是年(24),吾又佐戎徐州(25),使取汝者始行(26),吾又罢去(27),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28),东亦客也(29),不可以久(30);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1),将成家而致汝(32)。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33)!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34),以求斗斛之禄(35);诚知其如此(36),虽万乘之公相(3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8)!去年孟东野往(3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40),而发苍苍(41),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42),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43),而汝抱无涯之戚也(44)。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45)?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46),吾兄之盛德(47),而夭其嗣乎(48)? 汝之纯明(49),而不克蒙其泽乎(50)?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51)。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52),耿兰之报(53),何为而在吾侧也(54)?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55),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56)! 所谓理者不可推(57),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58),动摇者或脱而落矣(59)。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唉!是确实这样呢?还是 呜呼!其信然 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 邪?其梦邪?其传 实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 之非其真邪?信也, 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却丧失 吾兄之(取独)盛 德而夭其嗣乎?汝 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 之纯明而不克蒙其 能够承受他的遗留的福泽呢? 泽乎?少者强者而 为什么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 夭殁,长者衰者而 年长衰弱的却反活着呢?我不 存全乎?未可以为 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这是 信也!梦也,传之 梦,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 非其真也,东野之 吗?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 书,耿兰之报,何 报,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 为而在吾侧也?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 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 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 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 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 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写 作 背 景
课文朗读

年月日 ,季父愈 闻汝丧之七日 ,乃 能衔哀致诚 ,使建 中远具时羞(通 “馐”)之奠 ,告 汝十二郎之灵:
文章第二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 疑梦非真(5)
死别之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 萦回于心(8、9)
今吾使建中祭 汝,吊汝之孤与汝 之乳母,彼有食可 守,以待终丧,则 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 则遂取以来。其余 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 汝于先人之兆,然 后惟其所愿。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 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的很厉 病,往往而剧。”吾曰: 害。”我说:“这种病,江南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 人是常有的。”未曾为你这种 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病而担忧。唉!难道你竟然因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 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还 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是因为有别的疾病而导致丧生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呢?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你的信,是去年六月十七日 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 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在六 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 明你死的月日。大概东野派的 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 送信人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而耿兰的丧报不懂得应当说明 其然乎?其不然乎? 死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送信 人,送信人不过信口胡答罢了?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作者韩愈通过深情的叙述和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侄子韩老成的怀念和痛惜。

文章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而是将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叙述,展现了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

韩愈与韩老成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年的韩老成聚少离多。

在文章中,韩愈通过回忆和感慨,将这种深厚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对韩老成的思念和痛惜,不仅仅是因为韩老成是他唯一的亲人,更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

文章中,韩愈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他与韩老成的生活琐事,如家庭的经营、身世的坎坷、生活的不易等。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他对韩老成的深深怀念和痛惜。

他回忆起韩老成在艰难岁月中的付出和关爱,以及他们在患难中的相互扶持。

这些回忆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韩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亲情的珍视。

除了对身世和家常的叙述外,韩愈还通过与十二郎的交往经历,表达了他对侄子的思念和痛惜。

他回忆起与十二郎在一起的日子,如一起读书、一起游玩、一起经历风雨等。

这些回忆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关系和感情,也表达了韩愈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在文章中,韩愈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他运用了铺陈的手法,通过对十二郎美德的铺陈,表达了他对侄子的高度评价和怀念之情。

此外,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自己和其他亲属的表现,突出了他对侄子的特殊感情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通过深情的叙述和朴实的文字,表达了韩愈对侄子韩老成的怀念和痛惜。

文章将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叙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文章也展示了韩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亲情的珍视。

这些真挚的情感和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美好与脆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亲情。

《祭十二郎文》写作特色浅析

《祭十二郎文》写作特色浅析

《祭十二郎文》写作特色浅析
匡吉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见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内容上摒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

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苏东坡曾说:“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篇祭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写作特色。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匡吉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祭十二郎文》写作特色漫说 [J], 匡吉
2.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 [J], 邱建农
3.同是至情文,写法各千秋——《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对比阅读 [J], 张昌军
4.生而长痛,死则永存——《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联读设计 [J], 章萍莉; 杨伟红; 孙晓雯
5.生而长痛,死则永存——《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联读设计 [J], 章萍莉;杨伟红;孙晓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祭十二郎文翻译赏析

古诗祭十二郎文翻译赏析

古诗祭十二郎文翻译赏析《祭十二郎文》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

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 韩愈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 段的人 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将成家而致汝 古:安家
今:男子结婚
★一词多义:
致 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
使…… 来
不省所怙 省
汝来省吾
知道 探望
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 虽然 虽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即使
汝之子始十岁

请归取其孥
代词,你的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表选择,是……还是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1、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 “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 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 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 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 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叔侄深情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 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 实为兄弟。

祭十二郎文 评价

祭十二郎文 评价

祭十二郎文评价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

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抒情散文中的代表作。

就文章的写作意图而言,韩愈的这篇祭文,与其说是为了悼念亡侄,还不如说是为了倾吐自己满腹的悲愤;就文章的写作手法而言,这篇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祭文,更不同于韩愈其它的文章。

全文以向十二郎倾诉为形式,不事雕琢,不务华辞,写得朴素自然,至情至诚,凄楚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解析

祭十二郎文解析

闻汝丧 (sàng)丞相薨 (hōng)
不省
(xǐng)佐戎徐州 (róng)
所怙
(hù) 汝遽去 (jù)
兄殁南方 (mò) 万乘之公相(shèng)
省坟墓 (xǐng)殒其生 (yǔn)
归取其孥 (nú)
窆不临其穴(biǎn)
尚飨
(xiǎng)
翻译课文1—3段
❖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 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 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我十九岁那年,刚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 ❖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分析: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
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
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分析: 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
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 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 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 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 凄凉。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 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 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 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 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 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祭

祭十二郎文分析

祭十二郎文分析

《祭十二郎文》作品分析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优秀作品,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后来长兄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

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韩会病死,韩愈和十二郎两人,没有一天离开过。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使家人建中去祭奠。

《祭十二郎文》:一曲哀婉的祭歌

《祭十二郎文》:一曲哀婉的祭歌

《祭十二郎文》:一曲哀婉的祭歌《祭十二郎文》,每次读来都有让人心酸落泪,让人痛彻心肺的感觉。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产生这种感觉呢?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清未大学者,美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课文那感人至深的是情,是作者那朴素而又真挚的写“情”艺术。

感情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为情造势,但情感却自然天成,形成了课文特有的抒情境界,一、以悲苦的童年生活“蓄” 情韩愈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生活,这样很小就和侄子结下深厚的感情,后来哥哥又早丧,韩家本来是大家庭,可是韩愈的三个兄长都先后早逝,只留下韩愈和老成叔侄二人,“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在封建社会,讲究人丁兴旺,作者从韩门不幸着笔,便突显了自己侄儿老成的亲密关系。

在这样孤苦童年,颠沛流离中的相依为命,其感情深度不言自明。

让读者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同情。

课文开篇便为下文写情蓄足了势,只等情感的闸门开启,便可一泄千里。

二、以深沉的遗憾“宣”情韩门的不幸,使叔侄的感情更为密切,相聚而居便成了两个人的共同心愿,可在封建社会为了人所共知的理由,韩愈不得不离开侄子到京城谋职。

三聚三别,本想长相聚首,可谁知天不佑人,竟使叔侄永别,无限的遗憾,便化作悔恨,“诚知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它像决堤的江河水,滔滔滚滚,宣泄出作者那发自内心的深沉悲哀。

我们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痛彻心肺的情感,禁不住也和作者一起泪水涟涟。

三、以对天理的怒斥“涨”情作者的感情是张驰有度的,尽管作者的情感发自于天真之处,但作为大文学家他虽不刻意为文,可文思如涌,自有风度,造成了一波三折的形式。

他不相信这个噩耗是真实的,这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作者想到了自己多病倘且安好,可侄儿十分强健,怎么会去逝呢?作者难以相信;自己的兄长是那么有德行,而侄儿又是那么的纯洁明智,如果真是如此,那天理何在呀!作者痛哭之余,不禁对这一事实产生了疑问,他质问苍天,他质问事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成就人们在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散文。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老成)写的一篇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韩愈 19 岁离家赴长安求官,十几年的宦游奔波,使他未能与老成共同生活。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养共居之时,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他如雷轰顶,悲痛欲绝。

七天后,痛定思痛,挥泪写下了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以倾吐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这篇祭文的最大特色和感人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者写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一、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本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情真情,因此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感觉。

本文选材典型,在家常琐事的记叙中处处渗透着叔侄间的骨肉深情。

祭文从韩门家道中落谈起,讲述叔侄二人青少年时期在宣城度过的那段凄凉生活:“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这一个典型的生活情节,就把韩门的衰败零落,寡嫂的含辛茹苦并寄希望于他们叔侄的悲凉情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

接着追叙自己开始宦游生活后这十几年间与老成离合的经过,他们曾有三次相会,也曾有三次谋划共居生活而均未能实现。

老成之死,大出韩愈意料,令他万分遗憾。

原来以为来日方长,叔侄厮守之日尚多,但坎坷的仕途竟造成了今日的死别,铸成了千古遗恨。

韩愈哀伤欲绝,追悔莫及!全文所叙事情几乎全是家人叔侄间的生活琐事:或追叙过去,或记叙现在,或预想未来。

作者像叙家常一样详尽写出,自然朴实,生动真切,感人至深。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祭十二郎文》赏析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祭十二郎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祭十二郎文》原文唐代: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与赏析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与赏析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12)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祭十二郎文
• 1、 年月日 ,
季父愈闻汝之七 日 ,乃能衔哀致 诚 ,使建中远具 时羞(通“馐”) 之奠 ,告汝丧十 二郎之灵: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 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 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 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 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 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 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 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 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背 景 知 识
背景
韩愈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 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 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 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 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 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 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 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 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 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 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 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 字一泪,读来令人心酸祭。十二郎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韩愈
某年某月某日, 叔父韩愈在听到你 去世消息后的第七 天,才得以含着哀 痛向你表达心意。 打发建中从远路备 办了应时佳肴作祭 品,告慰于你十二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韩愈回忆自己与十二郎的往事,包括 两人之间的亲情、共同经历的困难和 欢乐。
韩愈对十二郎的品德、才能和成就进 行赞美,并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
主题与思想
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维护,强调家庭关 系的深厚和持久。
赞美年轻一代的优秀品质,鼓励人们追求进 步和成长。
反映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 念,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家庭观念和 亲情意识。
对友情与亲情的对比
韩愈在文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厚友情和 对家人的亲情,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情感
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06
作品中的文学现象解读
意象的运用与象征意义
意象
文中出现的“波涛”、“风雨”、“烟雾” 等意象,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悲愤之情 ,同时也暗示着十二郎人生的曲折和不幸。
象征意义
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将 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并使读者更加深入地
03
亲戚称呼的用法
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亲戚称呼,如“ 侄”、“嫂”等,这些称呼都具有浓 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展示了古代亲 戚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称呼习惯。
家族观念与亲情关系的展现
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亲属关系的纽带
韩愈在文中反复表达了对十二 郎身后荣誉的关切,这体现了 古代家族观念中荣誉至上的特 点。
韩愈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十二 郎的怀念,还对其家人表示了 关切和慰问,这体现了古代亲 情关系的重要性。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童年时与十二郎的相处 到十二郎的离世,娓娓道来,层次分明。
细节描写
文章对十二郎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 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他的形象。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对比童年时与十二郎的相处和现在对他的怀 念,表现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

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原文】
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

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作者:————————————————————————————————日期: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中学语文论文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

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

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如雷轰顶。

悲伤之余,写下这篇千古传诵的祭文。

这篇祭文突破以往祭文之局囿,反复运用第二人称,阴阳对话,诉尽衷肠;叙事蓄势,情因事起,自然深沉;连用虚词,呼天抢地,直抒感叹,原为情至深处。

韩愈虽无意为之,但这篇祭文却感天动地,下面就本文的抒情艺术浅作分析。

一、反复使用第二人称,诉尽衷肠明代徐师曾认为:“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

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古人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革新。

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悲痛悼念之情。

形式上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

尤其是全文用了四十个表示第二人称的“汝”字,用“汝”字称呼十二郎,好像十二郎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诉述衷肠;又好像十二郎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琐事。

众所周知,使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文章开篇一句“告汝十二郎灵”开启阴阳对话模式,闻之肝肠寸断。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祭十二郎文表现手法

祭十二郎文表现手法

祭十二郎文表现手法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摆一摆韩愈那篇《祭十二郎文》的表现手法,真的是字字戳心,句句含泪啊!你晓得不,韩愈在这篇祭文里头,用得最多的就是对话形式,整篇都是“吾”啊“汝”的,就像咱们平时摆龙门阵一样亲切。

他用了37次“吾”,42次“汝”,感觉就像韩愈和十二郎两个人就在你面前悄悄话,那种感情,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而且啊,韩愈在里头还反复用了好多语气助词,啥子“呜呼”、“呜呼哀哉”,一读起来,那种哀伤的情感就扑面而来。

你想象一下,韩愈一边写,一边哭,那种感情,真的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他用了“邪”、“乎”、“矣”这些词,把感情色彩加强得不得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连用了两个“邪”,那种感情,真的是让人心头一紧,眼泪水都包不住。

韩愈这篇祭文,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没有用那种华丽辞藻,而是用了一种很朴实、很自然的语言。

他晓得,他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能表达出来的。

所以,他就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有啥说啥,那种真挚的感情,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你想象一下,韩愈一个人在那里,一边哭,一边写,那种场景,真的是让人心头酸得不得了。

所以说啊,韩愈这篇《祭十二郎文》,真的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他用了对话形式,反复用了语气助词,还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把对十二郎的
思念和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次一读起来,都能让人心头一紧,眼泪水就包不住。

哎,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真的是让人感动啊!。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通用)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

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

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